中医诊疗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诊疗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诊疗论文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1

【关键词】心房颤动;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本文就房颤的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一、古代经典对房颤的认识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中谓:“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明确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唐·孙思邀在《千金方·心脏》谓:“…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均指出心阳虚衰可致惊悸。此外,痰瘀内阻亦可导致房颤的发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王清任则明确指出血瘀可致心悸,《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谓“心跳、心悸,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发百中。”均认为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可形成心悸怔忡。

二、辨证分型

杜毅等认为房颤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湿浊扰心、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四种类型,治拟益气温阳、滋阴养心、健脾燥湿、活血化瘀四法。黄崇先等[2]通过对68例冠心病快速房颤患者的观察,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心脾两虚、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属心脾两虚者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以归脾汤治疗;属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以桃仁红花煎治疗;属心阳不振者治以温补心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属水饮凌心者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以苓桂术甘汤治疗。徐明扬则认为房颤辨证分型主要分为心阳虚脱证、气阴两虚证、痰瘀痹阻证、水饮凌心证四型。

三、房颤的中医治疗

3.1经方化裁治疗

《伤寒论》首创炙甘草汤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许金凤观察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房颤的疗效,提示炙甘草汤加味对老年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杜贵传观察生脉散加减治疗老年人房颤,结果30例患者,26例3d内心电图恢复正常,认为生脉散加味对治疗老年房颤是有效。刘兴明将40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来观察温阳益阴,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提示治疗本病可采用温阳益阴,活血化瘀,兼清郁热的治法提高疗效。

3.2自拟方治疗

李平平观察自拟益心复脉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提示益气复脉法加胺碘酮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疗效确切。殷养国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均有心悸、烦躁、情绪紧张、睡眠不宁等共同特征,辨证属心神不宁,故采用养心安神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陈守宏等选择88例房颤患者来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方在房颤抗凝中的疗效。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抗凝作用。张艳运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特色中医诊疗方法,以滋阴养血、益气活血、复脉定悸为法辨证组方,以自拟方定心汤治疗房颤,取得良好疗效。

3.3中成药

可用于治疗房颤的中成药有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通心络胶囊、丹参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等。徐云校等用参脉注射液治疗38例多种原因引起的心房颤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副作用极少,认为其值得推广。董昭书等运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包括房颤在内的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发现参麦注射液除了改善症状之外,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覃俊安、邓志忠将以二尖瓣狭窄为主要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经瓣膜置换术后仍为房颤的5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g;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慰剂。结论认为稳心颗粒对以二尖瓣狭窄为主要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经瓣膜置换术后仍为AF的病人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稳心颗粒的主要成分甘松提取物缬草酮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能与离子通道上的特异蛋白相结合,抑制钠离子的内流,促进钾离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还能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间,打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AF的目的,具有与胺碘酮类似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对缓解房颤的症状,控制心律和心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房颤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使用中药、中成药、针灸,既丰富了房颤治疗的手段,同时又提高了疗效。但房颤中医临床报道多集中在验案,缺乏房颤分型统一标准的研究,对于房颤的临床分型及其治疗存在较大分歧,较难统一,临床报道疗效差别明显。因此,进一步规范房颤的中医治疗行为,制定科学、客观、安全而实用的诊疗规范并加以普及推广极有必要,科学观察房颤辨证分型,设立严格的治疗方案将是今后房颤中医治疗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杜毅.中医辨治阵发性房颤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4(22):30.

[2]黄崇先.辨证治疗冠心病快速房颤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1(24):9.

[3]徐明扬.心房颤动的辨证论治[J].光明中医杂志,1997,4(12):2527.

[4]许金凤.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房颤38例[J].中医药信息,2007,3(24):27.

[5]杜贵传.生脉散加减治疗老年人房颤30例[J].吉林中医药,2007,12(27):20.

[6]刘兴明.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心房颤动40例[J].陕西中医,2007,10(28):12861287.

[7]李平平.益心复脉汤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42例[J].陕西中医,2006,2(27):154155.

[8]殷养国.安神复脉汤治疗老年心房颤动24例[J].河北中医,2001,10(23):766.

[9]陈守宏.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4(27):2021.

[10]付蓉,张艳,柳士博,等.张艳教授治疗房颤经验撷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415.

[11]徐云校.参脉注射液治疗心房颤动38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0,6(9):260.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2

1、征文内容 ①名医、名师诊治风湿病及疑难合并症的经验总结;②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③风湿病相关系统损害的诊治经验及基础与临床研究;④风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⑤中医传统疗法在风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⑥草药或民间疗法对风湿相关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研究;⑦风湿病及其系统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⑧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

2、征文要求 ①根据学会委员职责相关条例,要求委员和青年委员必须投稿。②论文具有原创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未曾公开发表,无侵害他人著作权。③论文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和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包括姓名、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英文投稿亦可,形式同上,字体为Times New Roman。④论文格式要求: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居中,其他文字均用宋体五号字;关键词中间用“;”隔开;如有英文题目或摘要,用Times New Roman字w,小四号。⑤稿件一律采用电子投稿,文责自负。经学术委员会评选为大会交流论文后,将另行通知进一步制作并提交PPT演示文稿。⑥截稿日期:2017年8月6日。

3、投稿方式 请以附件形式将电子版Word文稿发送至电子信箱,邮件标题命名为“征文-题目-作者姓名”(在电子文稿中请详细写明作者姓名、职称、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手机号码、电子信箱)。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玉桂片;黄褐斑;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58.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36-02

黄褐斑是一种女性多发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属中医学的“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笔者自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期间,用本院中药制剂玉桂片治疗本病,部分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符合黄褐斑的诊疗标准[1];(2)同时符合中医辨证分型[2]:肝郁型、脾虚型、肾虚型、血瘀型;(3)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4)排除肝脏、肾脏等内脏功能异常性疾病者;(5)停用其他治疗药物与治疗;(5)能按要求完成疗程,并按时复诊。

1.2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共88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18岁~50岁,平均35.8岁;病程6个月~15 a,平均7.4 a。中医辨证分型:肝郁型20例,脾虚型23例,肾虚型24例,血瘀型21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给予玉桂片(批号:130602)口服,每次4片,每天3次,连服3个月。

2.2 观察指标 皮损颜色评分:0分为正常肤色,1分为淡褐色,2分为褐色,3分为深褐色;皮损面积评分:0分为无皮损,1分为皮损面积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诊疗标准[1]: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

2.4 统计学方法 对不同证型3个月前后疗效的比较,用SAS9.1软件,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

3 治疗结果

3.1 治疗结果 见表1。

3.2 不良反应 各证型患者在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黄褐斑好发于女性,严重影响外观,西医治疗总体效果尚不满意。近年来,中医辨证施治在临床上日益彰显优势[3]。

殷新[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中,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定量手段,通过对1990年―2004年9月间,国内公开发表的黄褐斑中医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中医脏腑辨证理论,黄褐斑的病机核心侧重于肝、脾、肾三脏;按中医气血辨证理论,则血瘀贯穿病因病机的始终;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离不开肝郁、脾虚、肾虚、血瘀等相关证型。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该病最早描述为“面色黧黑”,体现了“面部皮肤黯晦无光泽”的特征,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外诸因之六、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痰湿等,致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而终致黄褐斑,其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古代医家认为黧黑斑发病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胆经有关,治疗当从这四条经入手[4]。

玉桂片是本科在临床上使用了多年的院内纯中药制剂,本研究发现该药对于黄褐斑患者中的肝郁、脾虚、肾虚、血瘀型均有效,对肾虚型疗效最佳。玉桂片主要成分有玉竹、肉桂等。方中玉竹为补阴药,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肉桂为温里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全方具有滋阴润燥,温经散寒,滋养肝肾,温补肾阳之功效。凡过度,久伤阴经,或人到中老年,肾精渐亏,颜面得不到精血容润;或水亏不能制火,导致虚火上炎,火燥结成斑黑[5]。《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现代药理证明玉竹能使外周血管和冠脉扩张,延长耐缺氧时间,强心,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肉桂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冠脉及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6]。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了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因此,玉桂片的药用功效与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相对应的。

黄褐斑的病因复杂多样,中医证型较多,其中的肾虚型选用以玉竹、肉桂为主的玉桂片疗效较好,而其他证型的患者疗效不够满意,需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摸索和积累临床经验,进一步研制适合其他证型的最佳方药,为患者解难,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和白癜风的诊疗标准(2010年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6):373.

[2]殷新.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J].学位论文20050401.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10 月间在我院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88 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 39~56 岁,平均年龄( 46.356.35) 岁。入组患者无精神障碍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以及严重心、肝、肾疾病,符合手术要求,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免费论文下载将患者按实施手术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 例,研究组年龄为 39~54 岁,平均年龄( 45.856.25) 岁,病患在左侧的 24 例,右侧的 20 例; 对照组年龄为40~56 岁,平均年龄( 46.957.15) 岁,病患在左侧的26 例,右侧的 18 例。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乳腺癌护理常规安排各项护理措施,研究组由责任护士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去做,具体步骤:首先成立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责任护士、责任组长、药疗护士等参加。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中医护理理念为指导,将健康教育、情志干预、辩证施护、穴位按摩和足底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结合在一起,制定出适宜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 见表 1) 。教你如何写论文此表包括入院健康教育、饮食、情志干预、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运动指导等,将此表悬挂于床尾,每日按照路径要求去做,能完成的、不能实施或完成不了的项目都要标注清楚,签名。 免费论文模板路径小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路径进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临床需要,满足患者的需求。

1.3 观察项目和评价指标

1.3.1 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完全遵医行为、不完全遵医行为、完全不遵医行为等。

1.3.2 患者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

1.3.3 两组患者静脉炎、肢体功能延迟恢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评价各观察指标所得数据运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 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见表 1。研究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2。研究组患者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静脉炎、肢体功能延迟恢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组护理人员针对某病种的治疗、护理、检查以及康复锻炼等制定的严格、规范的护理计划,此计划以时间为横轴,以各项护理、检查、宣教、康复等措施为纵轴,明确告诉护士何时做哪些操作,怎么去做的问题; 同时也促使和要求患者及家属自觉参与到诊疗护理服务之中,充满信心的配合每一项诊疗操作,保证诊疗操作规范落实,也使患者从中学到更多的自我护理知识,不断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遵医行为。临床护理路径是集循证护理、预见护理以及整体护理、质量保证以及持续改进的护理标准化方法等为一体的科学的护理模式,所采取的护理方法是以循证为基础,保证了护理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以时间为主线使护理内容更具有连续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护理方案一直处在不断评价修改完善的动态中,可以更能满足临床需求,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丁梅等研究发现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常出现上肢水肿、上臂运动障碍、上臂术后感觉异常、胸大肌萎缩等不良反应,因此要积极制定出预防和改善措施,要遵循前馈控制管理模式给予有效解决,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于海秋的研究表明外敷或局部喷洒云南白药气雾剂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发生。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5

中医医院内一科是以心内科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科室建设于2017年被列为“十三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医院的大类支持下,沿着“中医为主,中西并用”的发展思路,锐意进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床位规模

内一科起源于大内科,是医院发展最早的科室,由于专业的细分化,于2010年正式分科为内一科,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攻方向,科室自成立以来,床位数57张,有单独的护理单元,有独立的专科门诊诊室,由副主任医生坐诊,2018年全年门诊二次8881人,2019年全年门诊人次9036人。

二、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人才梯队,使每个人特长充分发挥。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为本科学术带头人,为湖南省基层名老中医。科主任向芳,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为学术继承人,已经完成名老中医继承人学习,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出师证。为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本科室医师10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2名。护士共17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10人,护士6人。

科室护士先后送至人民医院心内科进修半年,医院进修3月,今年安排副主任医院进修1年心脏介入,并拟定再送一名医生,两名护士至上级医院进修介入。并安排医师参加省、市多种学术活动。全科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三、特色优势

严格执行诊疗规划,优势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自开展以来,实施临床路径率达95%以上。加大力度提高中医中药服务能力。科室开展了多项中医特色项目,如耳针、穴位贴敷、中药定向透药治疗、穴位注射等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西医医生加强中医培训,使辨证论治优良率达92%以上。目前科室门诊中药汤剂参与率35%,住院病人中药汤剂参与率达85%。中药特色使用使用率80%。 有专科院内制剂冠心通络片。

四、服务能力

我院为二甲医院,临床医疗水平、床位规模与同级医院水平相当。建设周期内,根据科室发展引进电复律、心包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置管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术、食道调搏术、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等新项目,在科室开展或拟于开展。

五、课题与论文

撰写的《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心室重构的预防效果》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发表。《救心汤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3级及以上患者脑钠肽的临床疗效》在《世界临床医学》发表。

中医诊疗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发展,思路,中医科,医院,综合,浅谈,

若说国家法规政策起到宏观调控作用,那么医院的重视支持就发挥微观实施功能,不可或缺,不仅要从政策上支持,更重要的是从人力、物力上支持,一般综合性医院的领导大都是学西医的,对中医不甚了解,对其发展特点不熟悉,故中医药工作者首先要让其了解中医,看到中医药的优势,熟悉中医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支持,制定有中医特色建设管理办法,医院每年有中医药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以促进和保障中医药特色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强专科建设,增强中医药创新能力。自2005年以来,本院领导对中医科发展给予了足够重视,从人才引进、设备购入、科室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制订了中医科发展规划,并已实施,目前从单一中医科已发展为拥有中医老年病科、中医风湿免疫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软伤科,编制床位100张的中医分院,极大的提升了综合医院中医的学术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是核心

综合医院大都科室建设齐全,中医好像就在夹缝中生存。为了生存,什么病种都收治,一些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或是遭到其他科室的冷眼相对、冷嘲热讽,或是遭到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抱怨,所以中医药工作者要发挥中医的优势特点,才能立足,才能发展,比如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上,中医优势明显;在多数疼痛性疾病上,中医可立竿见影;在老年性疾病中,中医效果显著。诸如此类,中医的特点突出,发挥优势,疗效显著,才能不断壮大。本科就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把体现特色放在首位,故成立中医老年病科、中医风湿免疫科、中医软伤科、中医皮肤病科。在挖掘和继承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通过学术、技术、理论创新,积极开展对中医药临床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学术理论研究,使专科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

4 注重人才持续发展是关键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的立足之本,兴业之源,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的人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无疑是一个行业兴盛的最重要的资本。首先要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一个学科的发展,学科带头人至关重要,不仅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全局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特点,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并全心的投入到事业的发展中去,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其次要加强青年人的培养,态度决定一切,让其树立信心,决心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使其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临证技能以及现代化医学知识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再者加强科室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年轻人不断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使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利用综合医院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及雄厚的设备优势,发挥中医特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中医诊治领域,积极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承办各类学术活动,扩大中医学在医院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提升中医在综合医院的学术地位。2005年以来,本科共开展新技术、新项2项,撰写学术论文近20篇,举办I类继续教育项目1项,Ⅱ类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