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1.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从原来的4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到现在的27849平方米,打扫难度越来越大,但我校始终坚持每天清晨组织学生打扫校园卫生。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会主动打扫并保持校园干净整洁,低年级学生在老师和中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也逐渐投入到打扫卫生队伍中来。2.注重“美”的教育。我校的学生智障儿童为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差,不讲卫生,乱涂乱画、乱丢乱吐、攀折花草等等。对于他们出现的种种表现,我们思考并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认识美、理解美、守护美、创造美,让学生学会自己呵护班级和学校的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班级进行布置,墙面、地面、桌面均进行精心设计,将花草种进班级,有的班级还在教室里养上小鱼,让学生学会爱护和照顾小鱼,培养学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实践证明,通过努力,我们改变了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少数问题突出的孩子犯错频率也在逐渐降低。3.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墙面,我们思考并制作了美观、生动的励志故事及德育版面,以此激励师生,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学区一楼楼道正对的位置设置“今天你敬业了吗”警醒教育版面,提醒教师要时刻做到敬业爱生,同时也是要求教师用行动向学生诠释什么是敬业。在教学区设计校园之星展示橱窗,把同学们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展示,目前已初步形成认星争优的好局面。在楼道悬挂德育内容挂牌,楼梯转角、墙壁均贴有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时时处处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校围墙、挡墙也成为德育的重要场所,各式墙画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美化校园的同时更是德育的实践活动。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1.开展“一评三管好”活动,深化立德树人目标。通过活动开展,让学生树立认星争优的观念,评选出一批批美德少年,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积极开展“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主题班会课,把“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作为班会主题,各班要围绕主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取得的实效进行总结和交流,此外,要求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处处有德育。3.扎实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学校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和进步,实践证明,以活动开展为载体的德育远比宣教效果要好。

三、开展个别化教育,家校合作实施行为矫正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任务,对于那些有听觉障碍的学生来说,这种交际能力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让聋哑人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交流需要,能够确保这些听觉具有障碍的孩子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语文知识是一种基础知识,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有效工具。而且,一定的语文能力能够帮助聋哑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提高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觉悟,能够促使这些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二)对聋哑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

《特殊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向那些聋哑学生传授发音、说话、看话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进行汉语言的基础教学,培养这些聋哑学生理解及运用汉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能够确保自己基本生活的开展和进行。”在特殊教学学校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使他们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不断内化,形成一种能力。总而言之,特殊将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传授给那些特殊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确保他们的日常交流。

二、全面分析现阶段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语文作为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花费了教师及学生大量的精力,但是最后获取的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聋哑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上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如现阶段不少中学生在基础语文知识考核中只达到及格水平,那些自拟题目的写作部分还无法达到及格。这种十分落后、缓慢、较差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特殊学校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经过笔者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正确认识聋哑学校语文教

育的特殊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当前的聋哑学校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实施方法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殊性,没有顾忌这些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接受的能力,加之特殊学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学校,就出现了一些与普通教学攀比的现象,使得聋哑语文教学更加倾向于普通学校语文教学,脱离了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对聋哑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形式研究的力度也不够大,没有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教材的设计也比较繁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现在特殊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制的语文教材,是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学生经过教育够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而编制的,为此,在语文教材中收纳了十分丰富的知识,知识间有很大的跨越性,这就导致教材中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三)重视讲解、教学和结果,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特殊学校的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聋哑学生的语言训练结果,却没有重视起对聋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他们书面表达的能力,导致学生具备的能力不全面,不能应付生活中交流。

三、改善现阶段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贯彻特殊人群教育教学方针,实施符合聋哑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课堂一定要严格贯彻国家对特殊人群提出的教育方针,结合这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式,为他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使这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弥补聋哑学生缺点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高聋哑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拥有基本语言表达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各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指导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职学生的增多,高职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类生产线上的高知识水平劳动主力,如果心理不能正常发展,必定导致严重的后果,高职院校中的特殊学生作为高职生中的特殊一类,更应根据其特殊性,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引导改善,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实现高职院校里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汹涌而上,人们的社会家庭意识与传统家庭观念发生了极大的碰撞。其结果是离婚率升高,出国人员剧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家庭状况的改变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校园特殊学生。他们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

此类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很容易成为特殊的一群。由于他们长期缺乏正常的完整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心理容易发生种种扭曲,与人交流困难,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烈;学习积极性极低;性格叛逆;情感脆弱;畸形早熟。这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容易产生障碍。由于难以沟通,不易教育,师生关系也往往恶劣,在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中,常常出现恶性循环的状况,即老师越来越反感学生的言行,而学生也反感老师的做法,两相抵触,最后导致教育失败,给学生自己和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困扰。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邮箱,并有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但是,这一类心理辅导,对于此类学生来说仍然形同虚设。他们或者没有勇气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或者根本对心理辅导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对待此类学生,必须要采用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以特殊的心理教育来引导他们找回自我,避免在青春期这样一个人生中的特殊时段出现自我放纵和自我迷失的情况,让他们懂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而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呢?我认为:

首先,应注重情感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以某高职院某女生为例,父母离异后,最忌讳别人在其面前提及其父母家庭,也不能容忍别的同学谈及分手等事。对别的同学表现出的家庭幸福的情形非常反感,甚至发展到在校门口看到来探望子女的家长都感到嫉妒痛恨。在学校,由于敏感过度,一次作文题为《我的爸爸妈妈》,她竟然撕掉本子和老师发生冲突。在最初接触到这位女生时,我们尽量避免提及婚姻家庭等她极为敏感的字眼。然后给她播放一些关于同情离异家庭倾向的电影,一起观看。她一开始很容易被激怒,随即哭泣不止,后在我们的劝抚下倾诉了她的内心。在内心被压抑的委屈、愤怒、孤独得到暂时宣泄之后,我们趁热打铁,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明白子女的感受,懂得即便婚姻选择是很个人的事情,也应该在婚姻解散后对孩子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沟通之后,家长逐渐改变了夫妻离异后斗气式的对孩子的不闻不问,开始增加与这名女生的接触,女生的情绪慢慢变得平和。也能平静地接受父母的新生活方式,甚至鼓动父母开始新的生活。2年后,当这名女生毕业时,她的父母已各自组成新的家庭,而她也从两年前的敏感、脆弱、忧郁、易怒,变得沉静宽容,能以己度人,逐渐成熟。

水满则溢,越是封堵此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他们爆发时破坏力越惊人,越容易给人和他们自己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及时合理的宣泄,再加以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为川者决使之导,即是此理。

其次,应抓好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亲人、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支持。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高职院的一男生,来自山区,父母远在浙江打工,工作非常忙。从小他就缺乏照顾,独立性很强,但性格过于内向,排斥与人的任何正常交际。他拒绝参加一切校内外活动,上课时拒绝发言回答问题,课余总是躲到一边发呆或者自习。他学习认真,但成绩始终徘徊在中下等,我们从班主任的反映中意识到,长此以往,这个男生走上社会就业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将很难在这个外放、交际型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针对他的特点,我们让他最喜欢信任的专业老师,在班上成立了若干集体协作小组,完成某小项目。这个项目,必须大家协力完成。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平时性格比较开朗、幽默的同学与他一个小组。一开始,他非常反感与这些嘻嘻哈哈的同学在一起,甚至要求老师将他调到其他小组去。但渐渐地,他感受到这些同学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热情、活力,逐渐融入到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方式中去,他的细心谨慎又恰好弥补了其他小组成员的粗心,两相得益。协作小组结束后,我们又给他的班主任建议,将他推荐到他所感兴趣的摄影社,经常参加野外采风摄影活动,提高了他的课余生活质量,也开阔了他的心胸。这个成功的个案也让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的自闭,是因为缺乏适当的环境,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为此类特殊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引导他们回归到正常的心态上来。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98-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众多的英语语言现象中,英语谚语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一些英语谚语,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这一部分的语言教学中,作者经常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使学生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英国进行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阶级压迫严重,因而英语谚语中有很多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不满的声音,如:

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国王、教皇都是狮子豺狼。

The pleasure of the mighty are the tears of the poor.豪富出,穷人泪成河。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使人们认识到了商品贸易的重要性。不少人开始崇拜金钱,唯利是图。英语谚语在这些方面也有贴切的反映,例如:

Money can buy the devil himself.金钱能买通鬼神。

Money is the best lawyer.金钱是最出色的律师。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认识到了自由、平等、教育等的重要性。英语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一方面,如:

Better be a free bird than a captive king.宁做自由鸟,不做囚中王。

Freedom and liberty are better worth than all the gold of the world.自由和解放胜过世上所有黄金。

而在中国,由于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其腐朽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统治阶级如狼似虎,使人民受尽了剥削压迫之苦。汉语谚语对这些历史背景有很多的映射,例如:

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另一方面,人民也不甘惨遭压迫而奋力抗争,因此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谚语,如: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二、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这里举“对狗不同的态度”这一视角,说明这一问题。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例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似乎狗的“地位”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sick as a dog(病的厉害),dog tired(累极了)等等。

三、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的差异

英国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人们信奉上帝、天堂、魔鬼、地狱等说法,因而英语中有许多反映这些的谚语,比如:

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s than to the hell in embroidery.宁穿破衣进天国,不着锦衣下地狱。

God on his tongue,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舌尖上挂着上帝,心理窝藏着魔鬼。

在基督教中人们相信耶酥是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基督教徒中流行如下谚语:

Friday is an unhealthy day.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流行的是佛教,汉语中许多谚语映射出佛教的思想: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人心理素质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同,各自独特的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心理素质差异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不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化特色的一个缩影,从谚语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心理素质。如:An Englishman is never happy but when he is miserable,a Scotchman never at home but when he is abroad,and an Irishman never at peace but when he is fighting(英格兰人在艰难困苦时反倒高兴,苏格兰人在国外时才觉得自在,爱尔兰人则只有战斗时才心平气和),此谚语不无幽默地道出了英国三个民族的不同性格。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29-01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一)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教文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宏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工作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引导”。“心理疏导,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就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相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特点

(一)主动性

心理疏导的主动性,是指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能真诚关注心理疏导客体对象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主动积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同心理咨询的做法不同,心理疏导要求教育者主体经常主动深入教育对象之中,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需要及时加以疏导的不良社会情绪,敏锐发现有生活困难和心理困境问题急需救助的群体和个人,并及时走近这些群体,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讲群体的不良情绪和个体心理危机控制在正常的范围。

(二)共情性

心理疏导的共情性是指心理疏导主体从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心理疏导客体的真实世界;运用相关方法和策略把自己对心理疏导客体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引导心理疏导客体对其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心理疏导客体出现的思想问题不仅从理性思考进行分析,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予以理解,以便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准确的共情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在心理疏导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情是建立良好心理疏导关系的前提之一,共情使心理疏导客体意识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感到满足,产生遇到知己的温暖感、亲近感、信任感,因而有助于良好疏导关系的建立。

(三)双向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双向的沟通交流过程。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并不是仅有心理疏导主体对心理疏导客体的传达,在大部分时候,情况恰恰相反,是心理疏导主体在听心理疏导客体说话与表达。在整个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双方都可以有充分表达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而且双方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理性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因而,双方之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双向互动的关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取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教育者又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大学生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的是树立人本意识,充分考虑个性,在工作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营造以人为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融入人文关怀,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是与他人、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与他人和谐是与自我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三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善于利用世博会志愿服务等关键契机,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教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