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1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微课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利用其短小精悍的功能,可以很形象具体地教会学生详细的操作流程,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第三批全国示范院校的建设,迅速推进了微课使用率。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中等学校为例,在示范校建设的这两年来,校内全覆盖网络,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全校范围内完成宽带网络“班班通”建设,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各教学部实现数字化办公条件。笔者所在的机械加工部还可以通过PLM(CAD/CAM)实训室、数控铣维修与维护实训室、数控车维修与维护实训室、装配钳工实训室等有利条件,为微课的拍摄提供多元化环境。随着学校官网内资源库逐级建立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入到网络平台里观看微课教学,并参与评价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微课为《机械零件测绘》课教学提供便利,让“教、学、做”实现一体化。

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笔者使用“微课”作为教学媒体,主要是为了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反映课堂中实际操作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和零件测绘的每个典型实例息息相关,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

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引路人。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机械零件测绘》课教材中专业术语与操作方法有很多疑问。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概念。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会实际操作提供方法。例如,在预习轴类零件测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轴的种类形状有异议,当直观地看到实际产品时,才会加深理解。

课中使用――利用微课大大缩短教授时间。

实际操作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小组配合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式教学。例如,在学习《轴类零件测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轴类零件简介》,基本掌握了有关轴类产品的特点及形状。随后关于轴类产品的具体测绘方法都将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跟着的视频里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测绘。

课后使用――提高学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后使用的微课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课堂上对普通轴类产品测绘能力的掌握,课后让学生观看其他有关实际应用产品方面的测绘微课,可以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上一个阶梯。

针对上述微课使用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微课形式能非常有效的促进《机械零件测绘》课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制作微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有效的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微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很好的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2

1.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是先由教师把非常系统的知识讲完,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然后再应用某些知识点进行练习训练。“计算机工程制图”授课一般是先课堂授课,黑板板书加上一些PPT课件和教学模型展示,布置作业,而后是AutoCAD授课与上机练习,最后是零部件测绘实训。并且未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毫无目的地被动接收,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1.2课程实践性不够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但当前多数学校制图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而且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结合,使在校学习的内容与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脱轨严重,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因此很难培养出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

2.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企业实际生产调研,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课题组明确了建设《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的思路。按照“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教师培训与再教育,建设一支教学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而完善教学设施;完善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

3.课程建设内容与成果

3.1教学内容

课题组认真研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进行了岗位需求调查,并且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发现机械设计与制造、化工等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从事制图、产品检验与研发、机床操作、技术改造、设备管理与维修等职业岗位。2000年以前,我校的《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软件》课程分别单独设置,计算机绘图课程安排在学习完工程制图课后开设,总学时14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占总学时11%,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严谨性。2000年后合并为《机械制图及AutoCAD》,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改,适当降低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开始注重生产实际需求,高度重视读、画工程图样能力的培养,总学时调整为124个学时,实践学时24,占总学时19%。2003年,我们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软件课程整合,编写完成了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计算机工程制图》、《计算机工程制图实训教程》,获我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我们以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为契机,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零部件测绘》有机整合,并注重“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总学时变为128学时,实践学时62,占总学时49%。2009年,我们编写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和《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实训教程》,内容选取力求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紧密相连,比如实训项目———减速器全套图纸测绘的主要学习任务就包括螺纹画法、轴类零件画法、箱体类零件画法、装配图画法、计算机绘图、公差知识及测绘方面知识的使用等,该教学内容的工作对象包括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案、要绘制的工程图样和三维造型等,运用CAD/CAM软件、绘图工具及仪器、测绘用工量具等各类工具。教材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教学模式设计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企业生产实际,提出各种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比如利用常用的减速器模型,提出减速器的某个零件属于哪一类零件,如何表达绘制该类零件图,零件图上哪些尺寸是重要尺寸,哪些表面有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零件图有何用处等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效率。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邀请工厂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由企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与课程相关的任务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生产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读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工学结合应该是课内结合与顶岗实习等相结合,课内结合应为最终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测绘、计算机绘图及其它任务,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开展了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绘图竞赛,参加《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网站开发的建设等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3.2.2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讲授制图基本知识部分(体上的点线面、基本体与组合体),大量运用模型演示与动画模拟,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训练。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基本操作和绘图命令,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2)按工作过程导向讲授机件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基础训练。打破章节界限,采用幻灯片、模型、零部件实物展示台和台虎钳等真实零部件进行教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操作演示,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零件图、装配图、标注等内容。模拟了生产工作过程,也提高了直观性与趣味性。(3)测绘实训教学。针对具有工程意义的减速器、台虎钳、齿轮泵等做零部件测绘、手工绘制草图能力训练,再利用计算机软件把全套工程图样绘制出来,而后总结撰写测绘实训报告。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构图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3.2.3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可增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制作了集图片、动画、flash和声音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课件,建立三维模型、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全部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并结合其它方式。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将《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视频、三维模型、实训项目、练习题库等相关资料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满足本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队伍

我校极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制订师资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理论进修和企业顶岗学习,每年完成不少于一个月到企业单位顶岗,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经过几年的培养,教师队伍中全部具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全部是“双师型”教师,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服务。部分教师为河南省成人制图学会成员,教师教学理论及实践水平大幅提高,教学观念新颖、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手段先进。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较为理想的教学队伍,且各自所学专业形成交叉,知识结构很合理。组成了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6人(其中3人兼带实验),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4人;校外兼职教师4名,均系工学结合单位的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制定,负责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3.4教学条件

《计算机工程制图》是我校机电、化工、建筑等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保证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已建设了良好的校内教学与实践环境。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三岛输送机械有限公司、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焦作市迈克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满足学生企业认知实训、课程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4.课程建设成效

《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符合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很好地实现了工学结合与一体化教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清华大学著名教授王先逵在听取了《计算机工程制图》的教学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走在了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前列,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尝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质量。近5年,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良好水平,平均得分97.75分,并多人次获得“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称号,均评为优秀,同行专家及我校督导组听课评价较高。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近5届毕业生回访调查,毕业生认为《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对自己的读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帮助很大,课程教学体系使自己学习了生产技能、团队意识,为尽快适应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通过对近20余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制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制图功底较为扎实,识图能力很强,进入角色较快,适应能力强,基本达到了毕业能直接上岗的要求。目前有约60%的毕业生从事与设计、维修和测绘等相关工作,满意率达到95%以上。

5.课程建设完善思路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双线梯形螺纹丝杆 综合职业能力

近年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高标准需求。全国各职业院校都在进行着一体化教学改革,大部分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缺乏自己的内涵和创新。本文以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为例,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学习目标的一体化

学习目标实例:阅读生产任务单,按照加工数量等要求,明确工时,领取生产任务;能列举多个多线梯形螺纹丝杆的应用场合;根据实物测绘图样,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计算,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绘制工艺草图);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查,填写市场调查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填写成本核算对比表(如购买成品与加工制造的成本对比、采用不同加工方法的成本对比等),选择合理方案;能根据加工要求正确刃磨多线外梯形螺纹车刀;能根据线数的不同正确选择多线螺纹分线方法;能测量外梯形螺纹并进行数据记录处理;能深入了解不同作用、不同材料丝杆的一些特殊热处理方法;能按车间5S管理和产品工艺流程的要求,正确放置丝杆零件并进行质量检验和确认;能按车间要求,规范填写交接班记录表;能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对学习与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并能与他人开展良好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

设计目的:现阶段各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都局限于将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简单的合并,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没有考虑到一体化的真正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在实训课堂上,除了要培养学生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作为学习的重点(如资料的查阅、工艺的制定、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等)。

二、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工作情境描述实例:本校医务室的一批医疗床丝杆出现损坏,为节约成本,学院决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自行加工一批医疗床丝杆,数量为30件,工期为2周,包工包料,零件尺寸见图样,由本班承担完成加工任务。

设计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确定学习任务,这里以学校医疗床的丝杆损坏这个可以真实模拟的任务为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做的事(学习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那种无聊的重复的操作练习。

学习过程描述实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院设备资产处领取医疗床丝杆制作任务书及资金,签字确认;根据实物进行测绘,制定适合本校现有条件的工艺规程文件,并结合交接班记录,制定各岗位加工计划;各小组通过市场调查,进行成本核算,确定购买材料的种类以及三家以上商家的产品价格对照,确定并购买材料;准备工量夹具及车床,按车床安全操作规程,装夹刀具和工件;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和切削液,按工艺和图样要求切削加工工件及对工件进行热处理等,加工过程中要适时检测并进行质量分析确保产品质量;加工完毕后规范存放零件,送检并签字确认;按照规范清理场地、归置物品、保养设备并填写保养记录,下班前填写交接班记录;制作PPT或VCR展示产品制作学习过程,小组互评、成果汇报,教师总结点评。

设计目的:学者加芬科尔曾说过:“每一种职业归根结底都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这与职业的种类无关,数学家如此,卡车司机也是如此。”因此,在设计学习过程的时候,要将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工作载体,在工作情境中遵循“收集资料――计划――决策――实施――检测――评估“的工作步骤,从学习伊始就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并学会用这些方法独立解决学习中(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在学习双线梯形螺纹丝杆加工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在这里也需进行一体化的处理,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将涉及到的知识都进行教学处理,例如,在以前的学习中没能完全掌握理解的,可以在这里重点讲解或引导;这次的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没能掌握或理解的知识,也可以在下一个任务中继续通过实际应用去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以够用、学以能用”。

三、评价的一体化

评价要求实例:任务书及资金的领取,资金是否规范;测绘方法是否正确,有无不规范操作,图样绘制的正确性,有无原则性错误;能否根据本校现有条件制定合适的双线螺纹丝杆工艺规程文件;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过程中与人沟通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及节约资源能力;车床操作的熟练程度,准备是否充分,加工过程中应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5S的执行情况,交接班记录是否规范;自我总结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赞扬与自我赞扬是否能做到实事求是;成果汇报与展示能力。

设计目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方式,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资料收集等,终结性评价包括综合知识、专业能力等。在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的教学中,不能等到零件结束了才进行简单的尺寸测量,要在每一个小的工作载体结束时评价,如有必要在过程中就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做到按时和切实评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可进行评价,在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信任的同时,也可就实训时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以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为例,推荐了一个大方向上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优点是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使其具备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需的本领,实现了个人职业成长和个性发展,促进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Allan C.Ornstein.Teaching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Pearson Education,2003.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程图学;课程群;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TB 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20-02

工程图学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被称为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其教学是以图形为主,研究由空间抽象到平面,再由平面想象到空间的复杂转化过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几何形体的想象和二维工程图样的绘制与阅读能力,为空间构思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新开课程的不断增加,本课程学时数减少很多,因此,建立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势在必行[1]。

一、工程图学课程在学生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分析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工程图样的成图方式有徒手成图、仪器成图、计算机成图[2],其核心课程是“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它是学生接受工科高等教育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与工程有关的课程。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工程设计表达能力,即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工程界表达、交流技术思想的语言。用图形语言描述工程设计,该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图学教育和工程界普遍认可和重视的,姑且称其为显;它还具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素质等功能,这些常常被忽略的,被称为隐[3]。

其中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特有的,它极大地影响着设计创新能力。我们把课程功能归纳为“两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课程培养功能,即“工程设计表达能力(显)、工程思维创新实践能力(隐)和工程综合素质(隐)”。

隐不但影响着显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工程图学课程群改革与实践

以保证课程对学生“两种能力、一种素质”培养强化为目的,对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项目及课程考核评价进行了研究、建设与实践。

(一)内容体系改革

以强化机械类人才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重理论、强基础,创建了“三基”(基本投影理论知识、基本图示方法、基本绘图技术)为主线、兼顾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及工程综合素质提高的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优化课程传统内容,适当降低画法几何部分的知识深度,加强图样表达方案的教学与训练;为了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综合素质,课程中增设构型设计的内容。对于重视严谨训练的工科学生来讲,注入思维结果为多解式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在“零件图”前增加“机械工程图概述”内容,介绍零件、机器、机械工程图样以及机械工程图样在机械产品中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零件图、装配图时从整体上有一个了解,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工程图样;为强化徒手绘图技术,分别在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轴测投影、零件测绘、部件测绘多处设有徒手草图内容。

(二)教学方法研究

1.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强化“两种能力、一种素质”培养为目的,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活动,重点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依据个人兴趣,发挥和挖掘他们的潜能。如开展模型设计制作、三维设计大赛等活动。

2.思维训练方法研究:例如画法几何综合问题,都是综合约束或多条件约束题目,分别可采取分解约束或逐个满足约束的分析方法、轨迹法、逆推法,分析找出最多量解题思路,再比较分析优选解题方法,培养梳理解决纷乱复杂问题的能力、优选习惯与思维方法;利用组合体形体分析,培养学生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构型设计给出“单面视图”约束或多形体约束并重视答案的多量和特异,以激发想象,培养多向思维,启发功能联想,训练培养工程创新思维等。再引申反证工程图表达形体必须唯一确定,使学生高度认识工程图样100%绝对正确的重要性以培养工程素质。

3.实验实践方法研究:以强化“两种能力、一种素质”培养为目的,针对中学时为应试而学习的学生,在大学第一门与技术相关的课程中设计并设置实验项目,可起到循序渐进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原来的测绘基础上,设计了以“模?圹图”多重循环为标志的实验项目,包括模型速画、模型制作、创新构型设计与模型制作、机械拆装、零件测绘、实战CAD等。

(三)教学手段建设

以强化“两种能力、一种素质”培养为目的,结合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运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的提升。

1.CAI课件系统研发:以体现教育思想,使“空间?圹平面”思维过程可视化,实现教学经验的广义积累与叠加为设计要求,设计了助教型、助学型、创新与工程能力培养型、测评型课件构成的CAI辅助教学系统,并进行了研发。

2.网络资源建设:作为信息交换巨大宝库的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人们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和了解新情况的途径。网络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操作敏捷、资源共享等特点。目前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全部上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国家精品网站,已经实现学生网上访问电子教案,重现教学过程,按个人需要灵活选学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在网上边学边进行同步操作,也可实现网上答疑和提供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四)实验实践教学研究

1.实验实践项目设计: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是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体验、思索获得的,它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持久性。但是,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新增加了如下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及产品认知”实验、组合体徒手速画训练、“立体模型制作”实验等。(2)把计算机绘图的理论讲授与上机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师讲完一部分内容,学生接着进行练习,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见效很快。最后进行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综合上机实验。(3)一周的集中测绘是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此过程分小组进行,每位教师指导10~15名学生,教师经常检查学生的测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培养了协同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是一个让学生收获很大的教学环节。

2.实验实践教学实施手段建设: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一套针对各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实践手段建设采用自建和共享。(1)自建有计算机房、手工模型制作室(陶泥、泡沫)、机制模型实验室(微型机床)。根据课程自身条件实施实验项目:自备小型工具、微型机床完成手工模型制作;自备模型完成测绘实践;专用机房完成计算机二维绘图、三维建模。(2)共享有机械原理零件实验室、学校实训中心(机械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通过参观零件实验室、实习工厂完成机械认知实验;借助实训中心完成机制模型实验和三维数字建模输出。

(五)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课程传统考核方式沿用初高中的考核方式,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评价。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考试方式的单一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4]。本着以正确的导向来指导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思想,对考试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研究,设计实践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改多年一贯的“一次性”考试评价为“过程性、结果性、能力性”三合一的评价。(1)过程性评价:针对专业图部分的机械工程图样绘图,采用开卷方式,随学习过程进行,侧重于对零件、机器或部件工作图的全面认识、对国家标准的贯彻执行及二维表达能力和绘图技能的提高。(2)结果性学习评价:针对画法几何部分、专业图部分的国家标准、绘图和看图基本方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尽量让每题包含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明白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内化为能力。(3)能力性评价:针对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采用开卷考试方式,侧重于包含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在内的工程图学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设计开放式的、灵活的实践评价软试题,如一面视图构型设计、变位设计、仿型构型设计、形体设想归谬、模型创新设计、三维建模与实体造型设计等,以竞赛形式组织,侧重于图学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优秀者可给予加分。

三、教学应用情况与效果

在开展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训练,通过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细节的研究,最终达到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据后继课程的调查显示,学生的读图能力、设计能力较往届生大有提高;获全国创新设计大赛等奖项较往届生增多;求职面试中绘图能力强,用人单位喜欢接收;四届学生已获得UG―CAD认证工程师3000多人,直接授聘UG―CAD认证培训师3人。在每年一次的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教师的优秀率达100%,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这个比例在以前是不可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马亚丽.机械类本科专业“工程图学”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66-67.

[2]郭幼丹.机械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图学培养模式构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12(3):302-306.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模具;CAD/CAM技术;独立学院

Abstract: Mold industry is " the mother of industry " in the worl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product manufacturing level important symbol. CAD/CAM technology in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application, so that the mold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and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a qualitative leap. This article on the CAD/CAM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mould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erence.

Key words : die; CAD/CAM technology; Independent College

中图分类号:TG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基础工艺装备,也是发展和实现少、无切削技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表、家电和通讯行业中,有60%-80%的零部件都需要模具加工,轻工制品的生产中应用模具更多,因此模具行业有“百业之母”的美誉。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艺水平和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CAD/CAM技术是设计人员和产品制造工艺设计人员在CAD/CAM系统的辅助下,根据设计和制造程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一项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CAD/CAM技术发展很快。根据有关调查显示,CAD/CAM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模具生产企业。随着CAD/CAM技术的广泛使用,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科技含量将有质的飞跃。采用CAD/CAM技术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生产革命化的措施,也是模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在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模具技术的发展,进行实施教学。将行业的新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技术人才。因此,CAD/CAM技术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2 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CAD/CAM技术

独立学院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以手工绘图,手工操纵加工为主,所以需要手工绘图能力与手工操作技能高的人才。而现代的模具生产技术普遍以CAD/CAM技术为主,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突出CAD/CAM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上作了如下安排:

第一学期: 安排2周的Auto CAD软件学习,掌握Auto CAD软件的二维绘图命令。

第二学期: 安排3周的UG/PROE软件学习,掌握三维绘图技术。

第三学期: 安排2周的模具CAD/CAM软件实习,掌握模具运动仿真及零件的加工仿真,输出加工程序。

3CAD/CAM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第五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模具测绘实习》课程相结合。《模具测绘实习》课程是学生在学完机械制图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运用制图基本知识,学会零部件测绘和提高绘图能力,了解模具结构的一次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零部件的测量技术,进一步巩固徒手绘图和尺规绘图能力,最终将测绘的尺规绘图图纸转换成计算机二维图和三维图,提高计算机绘图能力。

第六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模具课程设计》课程相结合。模具课程设计是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模具设计知识,系统地进行模具设计,从材料工艺性分析、成型工艺的编制到模具结构的设计全过程,为缩短上岗适应期奠定工程实践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掌握传统模具设计方法的同时,要求学生运用CAD/CAM技术完成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新技术,适应现代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

第七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数控加工操作实训》课程相结合。通过此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消化数控机床基本内容,了解数控机床编程的特点和步骤,深化工艺处理技术和编程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运用CAD/CAM技术完成模具成型零件的加工仿真,并输出加工程序,对程序进行调整后最终在数控机床上实现真加工。

第八学期:将CAD/CAM技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毕业设计是一项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专题研究、论文综述、工程设计、软件工程等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设计的课题,实现学生CAD/CAM技术应用的最大化。使学生在临毕业前,其CAD/CAM技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更全面、综合性的训练。

4CAD/CAM技术应用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CAD/CAM技术具有色彩鲜明、直观性强的特点。《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专业的两门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利用CAD/CAM技术特点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知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能增强学生对CAD/CAM技术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模具结构时,结合模具CAD/CAM技术的三维造型进行讲解,各组成零件及其相对位置关系都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在讲授模具的动作原理时,通过播放模具运动的模拟动画,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模具的运动过程,教师结合动画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5 总结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将愈演愈烈,短周期、高质量、长寿命的模具是模具行业和用户的追求,这必将使CAD/ CAM技术全面深入地应用于模具行业中。而作为为模具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在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将CAD/CAM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技术,实现与企业设计软件应用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零件测绘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一、现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学科本位思想严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使用的《公差》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学生课程中实践机会少,与实际当中的联系不够。在教学当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机械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1.2 教材内容取舍不尽合理

教学中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和理论公式的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误差分析推导的原理等,而对于理论公式如何运用、公差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等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对于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等内容基本没有讲述,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用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精度设计的基本知识,如机械零件中各种要素的精度参数及相关的控制标准、有关术语与概念以及公差项目、有关国家标准、有关量具量仪的原理及尺寸链的基本知识等[2]。

2.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第一,读懂图纸上的技术要求的能力。第二,针对零件要求正确查用国家公差标准并进行正确标注的能力。第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实际零件进行测量的能力。第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

三、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确定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方案

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具体制订如下的教学项目方案:

3.1 项目一:读零件图

结合机械类或近机械类具体专业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通过本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图纸上技术要求的阅读能力。本项目包括了很多知识目标,用到的就引入并加以介绍,比如讲到为什么要标注技术要求,引入互换性的概念与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让学生掌握图纸上各项技术标注的含义,能够读懂零件图。

3.2 项目二:典型零件测绘与技术要求标注

以专业典型零件为例,学生分组进行。在本项目中学生主要训练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量块等,用它们来测量常用的零件。边检测,边调整,对量具的选用及组合、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解释;然后学会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的方法,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技术要求标注。本项目还包含了查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选择、标注等内容。这样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较有完整的理解。另外,本项目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4]。

3.3 项目三:实际零件检测

本项目可以到实习车间检测具体的实际零件,也可通过购置工厂淘汰的专用量具和具体零件,让学生分析专用量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并实际操作专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比如锥度塞规着色检测内圆锥角、螺纹塞(环)规检测内外螺纹、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花键塞(环)规检测内外花键以及一些检验量规等。本项目的训练中,对知识目标的实现,可以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等;对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3.4 项目四:精密测量

本项目部分内容可以在实验实训室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测量仪器的最新发展状况。比如万能测长仪和表面粗糙度检查仪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参观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例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等,课本上对这些设备只做简单的介绍,而且这些仪器价格很高在实验室很少配置;并且了解检测人员对精密测量仪器的操作规程,日常工作中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对生产实际有初步的认识。

3.5 项目五:综合分析与比较测量

本项目是将同一零件,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选择不同的基准、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尺寸或公差项目进行检测,来比较测量结果。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基准或基准不统一,对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尺寸或公差项目进行检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对于零件的公差要求或精度要求要合理,要结合具体的加工条件进行规定,不能盲目的提高或降低要求,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实例分析

利用项目教学法来教会学生学会直线度误差的检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5.1 确定项目:利用框式水平仪测量车床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教学项目

学习任务

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目标

课时分配

C6140车床导轨直线度

误差检测

框式水平仪的使用

1. 能熟练说出框式水平仪的结构、工作原理

2. 熟悉框式水平仪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6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1.会根据水平仪的示值确定被测导轨面的测量点

2.会记录各测量点的读数值

3.会根据读数值画直线度误差折线图

8

直线度误差的判定

1. 会根据误差折线图判定直线度误差

2. 会分析测量误差原因

4

5.2分组测量: 学生在老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各小组独立完成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促进小组之间人员的交流和知识的交流,能够很好的提升小组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5.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总结,查明误差出现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项目的原理和步骤有个详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层面。

五、考核方式

与项目化教学匹配,考核方式应具有较强导向作用,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出勤10%,课堂练习占20%,实训成绩占35%,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成绩占35%。总之,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只要不断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就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1]。

六、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所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努力探索,用于实践,结合机械类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融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这样机械课专业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才能教好、学好,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项目教学法改革的目的,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香玲,廖友军。 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初试[J]。 科技资讯,2011,(34)。

[2]宋欣颖。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3]王治平。 《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 机械职业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