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1
因为美国的蚊子太厉害。在佛罗里达州,夏天人们要穿得又厚又严实,简直像爱斯基摩人一样,为的是躲避蚊子的叮咬。这些蚊子厉害到什么程度?极言之,能让那些牲畜窒息,能叫人被迫自杀。更厉害的是,作为多种传染病的宿主,蚊子能通过叮咬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且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防不胜防。人们见了蚊子就谈虎色变。据史料记载,在19世纪末,仅黄热病一种,就让佛罗里达州26000人中的500人死亡,5000人染病,1万人逃离。可以想见,佛罗里达州简直就是“悲惨世界”!1898年美西战争打了144天,美方死了5000多人,只有379人死于战斗,其他的人的几乎都是死于疟疾、伤寒和痢疾。直到二战,美国人提起蚊子,仍然噤若寒蝉,称之为“比日本人更难对付的敌人”。
造物主把蚊子送到美国来,但美国人却不能把蚊子送回去,于是一场灭蚊大战在美国兴起,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这场灭蚊大战几乎与一战比肩而行。就在虫媒病已成美国头号传染病之际,一战爆发,美国国会于1917年4月3日开始对德宣战,可宣战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威尔逊签发的一条命令却不是调兵遣将,而是专门下一个调令,把全美唯一的一个灭蚊机构并入参战美军序列。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命令是有远见的,由于这个灭蚊机构有力地指导了各项灭蚊活动,结果在参战的350万士兵中,只有1000多人患疟疾,其中31人死亡。这与美西战争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据推算,假如不这样控蚊,这场战争应该有190万人患病,有5600人死亡!
当然,这些富有成效的灭蚊方法靠的还是人力,但人力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后来人们转变思维,把灭蚊重点放在根除蚊虫喜欢孳生的地带,如在新修水利工程大量开放水面时,采用改进河岸、施放食蚊鱼和有限制地使用灭蚊虫剂,这就比较有效地控制了蚊子所造成的虫媒病的流行。不久,二战又兴起,灭蚊的事又摆到了战场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太平洋战场开辟后,美军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染病威胁。新兵要确保健康,更要确保不让老兵把虫媒病从作战国带回,战争的压力敦促着美国农业部一刻不停地抓紧研制杀虫剂。1942年,在反复测试了上万种化合物后,具有奇效的灭蚊药DDT应运而生:它价廉、高效、持久,既能杀灭幼虫又能杀灭成虫,被称为“昆虫界的原子弹”。DDT的出现,一下子把蚊子的威风打了下来,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灭蚊战争从风生水起到所向披靡,可说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2
在美国人眼里各个国家就是公牛,他一次又一次抖动红布,各个国家便一次次地随红布翻飞起舞。每个国家都以为自己在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在帮着美国实现他的利益。
比如说中日争端,从1971年6月17日,美国人把管辖权交给日本,40多年来,中日之间一直就此事处在一种“搁置争议”的默契中。但为什么到了2012年这一争端突然浮出水面?
仅仅是因为中日之间的新仇旧怨吗?
真正的原因是: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人为了自救脱困,不得不通过给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制造地缘困境,让他们彼此牵制,延缓发展,从而使美国重新挺立于世界的潮头。
试想一下,假如2011年下半年中日韩自贸区没有谈判成功,假如2012年年初中日之间互换货币,互相持有对方的国债,没有达成协议的话,争端会那么急迫地浮出水面吗?
为什么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和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因为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形成,一个20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体就将出现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个经济体会迅速南下,整合东南亚,形成东亚自贸区。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出现,首先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选择哪种货币,做自己庞大内部贸易的结算货币?欧元还是美元?NO,我们将谁都不选。
以中国现有的实力,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而中国又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足够的力量让人民币成为亚洲的结算货币,起码我们应该有这个目标。
我们对这个前景看得很清楚,美国人能看不清楚吗?一旦人民币成为亚洲的区域性货币,立刻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世界货币三分天下,美元、欧元、人民币。
对美国来讲,三分之一的美元霸权还叫霸权吗?
所以美国断然不会容忍东北亚自贸区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在东北亚自贸区谈判现出曙光之际,会冒出之争,中日关系迅速降温,成功摧毁了东北亚自贸区的前景,也就断了中国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民币区域化的念想。
用地缘政治手段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美国人这一手玩得如鱼得水,屡试不爽。
今年年初,美国人利用朝鲜试验氢弹和发射卫星,使韩国民众对于来自北方的威胁产生强烈的恐惧,迫使韩国人同意部署“萨德”系统。
对此,我们当然会强烈反对,因为“萨德”系统对韩国防范北方威胁并无实际效用,“萨德”系统即使再先进,对于来自北方的攻击,也几乎没有预警时间。它的部署,显然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
因此我们对于“萨德”系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不是显而易见么?如果迫使朴槿惠变得强硬,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意味着中韩自贸区就此作罢,让美国人的目的又一次得逞。
美国战略出发点从来都不是争领土
在殖民3.0时代,美国人要的根本就不是领土!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把领土问题和经济利益割开看待。但是对美国来说,他正是利用中国人的这一认识误区,在和我们下一盘大棋。
美国近20年来打的每一场战争,都不是以争夺领土为目的,而是力争其国家利益最大化。
眼下,全球正在面临美元指数周期律的第三个16年周期。
第一个16年周期,美国人用先放水再关闸的办法,使拉美在繁荣中创造的财富变成资本流向美国,狠狠地剪了一次拉美的羊毛。
此后,在1986年到2002年这第二个16年周期里,美国人如法炮制了亚洲金融危机,同样狠剪了亚洲的羊毛。
现在,美元指数的第三个周期正进入收官阶段。每次收官,美国都要通过强势美元政策,吸引资本到美国。前两次都成功了,但是这第三次却并不顺利,因为这次面对的是中国。
虽然美国人用地缘政治手段给中国制造麻烦,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但把资本撵出来,撵到美国去,支持美元加息,可以说迄今未能完全得手。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急不可待?一下子把两艘航母全都摆在中国的南海,好像马上就要开打。但可能吗?如果中美之间真的开战,资本就会立刻离开这两个国家。
要知道,美国今天在中国周边所做的一切,无非一是弱化中国挑战美国的势头,二是要把资本从中国挤出来,让它回流美国。
如果打一仗把两个国家的资本全部打跑了,最后让渔翁得利,这符合美国人的利益和愿望吗?当然不。
因此,我们更不应该跌进美国人给我们布设的如此低级的陷阱,用领土问题、岛礁问题当红布,激怒我们,让他一逗,你就跟着跳。这说明我们并不是缺少血性,而是缺少智慧。
美国就是要通过、黄岩岛之争,让中国比他先烂,这是美国在维护其霸权的同时展开的经济自救,这是他的两大目标。
那它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手段或者说工具是什么?很简单,用地缘政治的方式掩盖币缘政治的目的。
当今各国,除了美国人,没有人懂得币缘政治。用印钞机印出一张张绿纸来,就能从全球经济中轻松获利,这意味着货币霸权是如此的重要,美国人绝对不会让他人轻易掌握这个霸权。
中国是不是过于“重领土而轻实利”
在三海联动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过于“重领土而轻实利”?
想想看,推动东北亚自贸区,进而整合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形成亚洲经济共同体,并使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这一宏大前景及其利益,只想着、黄岩岛,恨不能今天就与占据我们岛礁的周边国家打一仗,把一座6点几平方公里的岛屿或一座平时露出水面的部分不过4平方米的礁盘夺回来,哪个对中国的利益更大?
这些当然的神圣领土,即使你今天不夺回来,它也不会马上飞走,而推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则可稍纵即逝。
过去,我们总是把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区分得太开,以为政治就是政治,经济就是经济。特别是对隐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后的种种黑幕,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深信不疑。
对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和世界上的种种隐形战争也全无察觉,甚至认为这种事根本就不存在,不过是某种阴谋论而已,实在是天真得可以。这其实是我们在与美国和西方国家过招时,始终处于下风的深层原因。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3
当我们回顾历史中的繁华世界,追溯珠宝见证爱情的史话,令我们惊讶的是珠宝不仅是今日现代人用来表达爱意的礼物。中世纪时期,皇室贵族们虽然身心备受战争的折磨,但还是把爱情视为当时社会至高无上的精神内涵。
第一个收到钻戒的幸福女人是法国玛丽・勃艮公主。1477年奥地利大公爵马克・西米为了赢得玛丽公主的爱情,特意为她定造了一枚昂贵钻石镶嵌的戒指。这枚戒指一下子打动了美人的芳心,从此也揭开了戒指成就美好恋情的帷幕。
到了14至16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贵族一直被压抑的爱情得到解放,他们互相为对方撰写热烈的情诗,也用珠宝寄托爱情。那时候的公子哥儿把“爱神丘比特”、代表长相厮守的斑鸠、勿忘我花等图案渗透在珠宝设计上,令冷冰冰的首饰化作一件件温婉示爱的信物。
17世纪的珠宝被暗黑风潮笼罩着,严肃的风格几乎要抹杀掉珠宝的所有甜蜜喜悦。但是还有一些特征可以让你发现那个年代滋生于人们心中不灭的浪漫情怀――比如把心上人的发丝或者微型画像放置在项坠盒中,当你想念你的爱人,你可以随时打开它,诱发你对爱情的美好记忆。这个年代,戒指也开始成为皇室的婚礼标识,1637年,英国詹姆士二世与波兰公主marie de modena成婚时,便送给她一枚红宝石黄金戒指。
18世纪流行洛可可宫廷艺术时代,比起当时女性繁复的长裙和高耸的发髻,珠宝反而变得相对简洁,心形设计俯拾皆是。当爱情成为社会的主题,男士们也开始大胆地追逐自己的女孩,火炬、弓箭、翅膀……一切与丘比特有关的元素从未如此热烈频繁地现身于珠宝上。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用小珍珠或者钻石排列成文字的示爱方式开始流行,假如某个女士戴上用珍珠母贝串连出“LACD”的手链时,腕上的珠宝暗语即是“我已名花有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兴旺蓬勃,巴黎“美好年代”的来临,婚姻更是备受重视。在婚嫁系列上,珠宝的设计显得更有针对性。1841年英国诗人白朗宁结婚时送给爱人的便是一枚心形的结婚钻戒。这个世纪里,很多伟大的珠宝品牌相继诞生,Mauboussin、Tiffany&Co.、Cariter、Boucheron、Bulgari等,上流社会的人热衷于请专属的珠宝匠人来根据自己的要求设计珠宝。当年Joshua Chamberlain将军从美国南北战争沙场凯旋,第一件事情就是请Tiffany帮他设计一个手镯送给太太,他叮嘱珠宝匠师在手镯上以24个沙漏象征他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太太的思念,沙漏上还要镌刻上他每场胜仗的战役名称。爱江山,更爱美人,这样的男人在任何年代都将是女人推崇备至的典范。
20世纪以后的艺术更是朝多元化发展,兴起了新的设计理念,如Art Deco风格等,之前珠宝匠师都是为宫廷贵族创作设计,而今转而面向更多欣赏珠宝艺术的人们,爱情的爆发与变化都源源不断地融入珠宝设计的灵感中。另外,翻新经典也成了珠宝设计的趋势。2008年,卡地亚推出“Love系列”,延续并创新了品牌1969年的经典设计;Chaumet也于同年推出Premier Liens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1977年的Liens系列。2009年,Tiffany&Co.设计师Paloma Picasso翻新了1983年Tiffany Loving Heart系列,推出Loving Heart新形象;2009年圣诞,Chanel名颂于世的Franges系列也以全新形象,展示其垂直线条简洁华美的独特款式。这套在1932年世界经济萧条之际诞生的高级珠宝,在数十年后的又一个经济低谷,再次激起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无限期盼。
直到今天,在珠宝与爱情联姻的一千多年中,珠宝见证爱情的浪漫故事还在不停上演,它们永远是人们热衷传颂的经典章节。正如拥有众多传世珠宝的伊丽莎白・泰勒在《我的爱情和珠宝的故事》一书里说道:“这些陪伴着美丽珠宝的故事有种扣人心弦的力量,这些珍藏品,经常唤回我那些正在沉睡的记忆,提醒我那些非比寻常的时刻,这些珠宝深藏着我这一生的欢乐喜悦和爱恨情伤。”
1.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Queen Elisabeth)佩戴着1910年卡地亚创作的铂金镶钻花环风格冠冕。
2.二十世纪20年代,帕蒂亚拉(Patiala)土邦主―布平达尔辛格爵士(Sir Bhupindar Singh)委托卡地亚重新将其珍藏的珠宝镶嵌在铂金上。图为其佩戴着卡地亚1928年重新镶嵌创作的光彩夺目的项链。
3.1939年,埃及公主福兹亚佩戴梵克雅宝头冠以及项链。
4.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Tsar Nicholas II)。
5.罗马尼亚玛丽王后(Queen Marie)佩戴饰有珍珠和蓝宝石的冠饰。
6.阿迦汗三世(Aga Khan III)的妻子贝格姆・安德烈(Begum Andrée)。
7.阿尔伯特一世(Albert I),路易斯二世(Louis II)的父亲,兰尼埃国王三世(Rainier III)的祖父。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4
关键词:安德烈 内心世界 挣扎 拉斯普京
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拉斯普京塑造了“逃兵”安德烈的形象。其实,在苏联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有不少是写关于“逃兵”的故事,如作家莱蒙托夫《逃亡者》中的加伦,天生就是个贪生怕死,只想“活命”的懦夫。虽然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战死在前线上,但他并没有继承父兄的遗志,而是从战场上落荒而逃了,由于他背弃了祖国和人民,所以最终也被亲人抛弃而惨死在自家的门口;又如在顿巴泽的《永恒的规律》中,逃兵马奴恰尔则是个丧尽天良,无恶不作的之徒,最终被人杀死;再如艾特玛托夫《面对面》中赛义黛的丈夫,虽然也是个逃兵,一生中屡次犯罪,但最终在妻子的规劝和感召下改邪归正了,重新返回到人民的中间。
但拉斯普京《活着,但要记住》中的安德烈,却与上述几位作家所描绘的逃兵形象类型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拉斯普京的小说强调的是人与战争相悖立的关系,作家把男主人公置于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地揭示逃兵安德烈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透过对主人公灵魂的深入剖析,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安德烈思想演变的轨迹。小说在写促使安德烈成为逃兵的一个原因时,似乎与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笔下的“逃兵”斯涅基列夫有某些相近之处,因为这两位士兵当时都身处于离家乡不远的地方,所以就想借机打道回府看上一眼亲人之后,再马上返回部队。但二者不同的是,斯涅基列夫如期地归队了,而安德烈却由于耽搁了归队的期限,最终成了一名真正的逃兵。阿斯塔菲耶夫在小说中对斯涅基列夫兄弟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立足于从人文的视角表达了国家应给公民多些关爱的思想,并强调应杜绝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而拉斯普京对安德烈所采取的态度,主要是从历史理性的原则出发,批判安德烈只想着自己“活着”,却忘记了作为一名公民对祖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作家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在战争中应给予人的心灵和命运充分的尊重和体谅。作家对军医院领导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安德烈正常的探亲要求,表示了理解和同情。同时,作家对部队上级不问清楚原因就给迟归者予以枪毙的作法,借安德烈之口也流露出不满和愤慨。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在逃兵安德烈的身上也倾注了一些人文关怀的因素。因为在作家看来,人文维度也是塑造作品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则。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德烈在成为“逃兵”之前并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即使当了“逃兵”之后,也不完全是个十足的冷血动物。如果没有法西斯发动的这场灭绝人性的残酷战争,安德烈的生活道路可能将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大概可以本份地过一辈子,因为他勤劳、对家乡充满热爱、对人还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战争打破了主人公平静的生活,使他的灵魂失去了平衡。在小说中,作家表现出对人的价值、个人命运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作家没有回避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以及揭示战争中人的胆怯心理。我们从安德烈的身上读到了人处于战争中强烈的生存欲,读到了他对于炮火与死亡的刻骨铭心的感受与体验。作家对安德烈的行为并没有一味地进行尖锐的抨击和斥责,而是深入剖析他的心灵历程和思想感情变化。作家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梦幻,联想和思考,以表现安德烈身上曾经有过的美好人性。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样一幅有机交织的画面: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和战前的宁静祥和,这使我们透过严峻和冷酷的气氛略微感受到了几许温馨和柔情。作家正是借助小说的这种鲜明对比,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以此进一步说明正是这场战争对人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和毁灭。
由于作家在小说中对安德烈倾注了人性化的描述,而引起一些苏联评论家的争议,他们认为作家是在有意为逃兵作辩解,为此拉斯普京解释道:“我只不过是不善于用一种黑的颜色或者一种红的颜色来描写自己的人物,不善于把这个人写成白的,把那个人写成黑的。我认为,不可能只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拉斯普京正是把安德烈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写,才使他复杂的性格得以多侧面的立体浮现出来。作家曾说“我的主人公安德烈·古西科夫,在战争中感到厌倦了。不能够原谅他。”对于战争,任何人都会有恐惧感和求生的欲望,作家理解和同情安德烈渴望生存的心情,但对他把个人命运凌驾于祖国之上的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小说阐释了安德烈为何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个人主义狭隘的意识观念。安德烈缺乏对祖国和社会应有的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把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从他一得知战争爆发到应征入伍,他就开始感到“惘然若失,吉凶莫测,没有保障,还有叫人发冷的、阴森的恐惧。”安德烈认为战争是绕不过去的,他将别无选择。他不但憎恨起这场战争,而且还怨恨起自己的家乡。尽管安德烈在战争中的表现还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他发自内心地想为国而战,而是因为如果在战场上表现得前怕狼后怕虎,就会让大家瞧不起而被视作懦夫,甚至还将受到军纪的制裁。正是由于安德烈的思想中存在着一系列自私自利,只想保全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虽也曾出生入死,奋战三载,但终究还是未能经受住战火的严酷考验。对他来说,经历了这场可怕残忍的战争,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地死去,“他想到自己也难免一死,不在今天,就在明天,不在明天,就在后天,总会轮到他的。”安德烈的整个心完全被战争的恐怖笼罩起来,他从未感觉生命象现在这样如此的宝贵。
安德烈沉浸在对往昔美好幸福生活的追忆中,憧憬着与妻子纳斯焦娜激动人心的重逢时刻,“世界上没有比纳斯焦娜更好的老婆了。回家以后,他们要开始新的生活,谁也想象不出他们会多么美好。战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另一个人间,另一个世界,而他们俩人面前更是这样”。安德烈的思绪在痛苦与快乐中飞翔,战争越是临近尾声,他想活下来的愿望也就越为强烈。尤其是当安德烈最后一次受重伤苏醒过来时,他更是想永远离开战场。在医院里安德烈每天都盼着病快些好,他想上级会给他十天的休假,不会再少的。回家的想法完全占据了他的脑海,而作为一名士兵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已被他抛向了九霄云外。但令安德烈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大病痊愈出院时,他却没有得到医院领导批准回家探亲的假期。相反,他听到的是一声睛天霹雳:回到部队去!安德烈简直无法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他觉得医院长官就像天国的暴君,凡人不能改变他的旨意。可他觉得自己毕竟是个活人啊,为什么当官的就不能替他想想呢?安德烈对上级领导的非人性指令,感到异常气愤,他越想越恼火,越想越委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甘脆决定违背上级的命令,“管他哪,回家!自己把被人剥夺的再夺回来。”他打算先悄悄地溜回家乡看一眼亲人,反正是两三天内就可以返回部队。但不成想到的是,由于安德烈在归家的途中,遭到了严重的交通阻塞,这意味着他将不能如期归队了。在这种情况下,安德烈即使返回部队也将被视为逃兵,等待他的将是被枪毙的处决。安德烈害怕死亡,他只想活着,于是索性当上了逃兵。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德烈最后走上了逃兵的道路,背叛祖国和人民并不是偶然的。安德烈对战争是深恶痛绝的,他诅咒这场战争。“这都是因为战争,都怪它。……一去就是几年,哪有那么大劲再挺下去,能熬的,我都熬了。”但是,卫国战争是保卫祖国、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神圣事业,对任何一个公民来讲都是责无旁贷的,更何况安德烈是一名军人就更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但遗憾的是,当安德烈内心的情感与理智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他的情感战胜了理智,放弃了一名战士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虽然安德烈活了下来,但却因是逃兵而不敢公开露面,成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为了不被人发现,他过着野兽般的日子,而且还学会了又高又尖的狼嗥,“每当他感到孤寂烦闷的时候,他就打开门,向原始森林的上空,像狼一样的悲怨、乞求地哀嗥起来,”以此寻求一点心灵的慰藉。由于安德烈无法从眼前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可以自救的希望之路,他身上的人性也渐渐变得扭曲。他不仅潜居于荒野洞穴之中过着“与狼共舞”的非人日子,而且还犹如一头凶残的野兽,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愤恨和杀气,他疯狂地侵袭着人类和小生灵,并为自己可以报复人而感到幸灾乐祸。此时我们感到,似乎充溢在安德烈身上的仅有的一点人性和亲情也都荡然无存了,最后支撑他的恐怕唯有动物般的生存欲望,那就是活下去,不顾一切地活下去。
其实,安德烈对自己的逃兵行为也感到十分内疚和后悔,他时常感到自己处于迷茫无助的境地,内心深处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他恼恨自己,也害怕自己,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更狠地责骂自己,怎能才能叫自己比现在更难受。于是,出自内疚,他威吓自己:等着吧,有收拾你的时候,丧钟会敲响的!”安德烈深知自己将无法逃脱罪责,因为他逃避了一个公民的责任,背弃了人民,背弃了祖国。他羡慕那些还在前线打仗的人,而他却只能象老鼠似的躲开人群偷摸地活着;他感到对不住纳斯焦娜,是他把妻子和安加拉河那边的人们分开的,他意识到自己迟早有一天会遭到历史的谴责和惩罚的。但与此同时,在安德烈充满痛苦的内心中,还存有一丝的幻想,向往未来将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小说有一段描写安德烈在旷野上腾空滑行时的快乐情景,真实表达了安德烈渴望奔向广阔的天地,奔向自由自在的人间生活的一种心情。“在那里不需担惊受怕,不用躲躲藏藏,那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本色,并按着自己的本色活着。”但遗憾的是,安德烈所梦想的这个自由世界,却因为他的一失足化成千古恨,将注定永远追寻不到了。对于这一点,他本人也是非常清楚的,他曾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反复地痛斥过自己:
你虽然活着,但对他们来说,你已经消失了,像去年的残雪一样融化了。再说,人们记着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值得记住的价值。而关于你的记忆却永远是可耻的,人们回避想起你,就像你现在躲避见人一样,别指望了,什么也别指望了,毫无希望了。
安德烈也曾悄悄溜回村中,在远处偷偷地看了一眼父亲,因为他无法割断与过去生活的脐带。他热爱自己的故乡,但他再也不能走进家门,再也不能和父母说话,再也不能耕种这片土地。正因为安德烈身上的人性还没有完全丧失殆尽,所以他才对自己的逃兵行为深感懊悔。但在小说的结尾,安德烈的人性彻底丧失掉了,就在人们在对岸高喊着纳斯焦娜名字的时候,他却为了保全自己,逃往更远的地方去了。安德烈不但毁灭了自己的妻子,还亲手割断了与人类的最后一丝联系。“一个人背弃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和人民,也就丧失了生活在社会和人民之中的权利。这样的人即便离群索居,得以苟活,也必将会在道德上彻底堕落,精神上彻底死亡,最后无异于自然界里靠本能生活的野兽。”这也正是历史原则给予他的应有“惩罚”。
安德烈虽然远离充满硝烟的战场,看似保住了性命,但他并不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因为他只是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始终伴随着他的左右,他将永远不能生活在人群中,只能躲藏在荒山野岭之中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他虽与家乡近在咫尺,可却只能在半夜三更像鬼魂似的偷摸回来看看。我们从纳斯焦娜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安德烈,“两腮蹋陷,须发蓬乱,像一脸青苔,还有那极度疲惫、饱含痛苦,但还不失机敏的深深凹进去的双眼,一身衣服又脏又破,躯体前躬,一副戒备的姿态;在着雨之后,又走进这潮湿、昏暗、霉味呛人的过冬屋”。这幅充满阴暗和晦涩的画面,勾勒出了逃兵安德烈艰难的生存状态。虽然安德烈没有接受来自军纪法庭中的审判,但他每天都要受到道义和良知的折磨,也许,这种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挣扎的痛苦,来自于人心灵上的审判远比身体上的惩罚更为严厉。安德烈所犯下的罪过不仅毁了自己,也使妻子纳斯焦娜平白无辜地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一个人如果践踏了公民义务,企图苟且偷生,他就会为此把自己置于生活之外。他背叛战友,这样他就背叛了周围的一切,甚至他的妻子,他最亲近的人,即使她具有罕见的人性也不可能拯救他……他必定会给亲人带来可怕的精神折磨,把她推向死亡的绝境。”可以说,导致这一悲剧的结果是对安德烈违背历史原则,而必然遭受另一种最严重的惩罚。小说由此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拉期普京对安德烈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一方面站在历史维度的立场上,对安德烈的可耻逃兵行为,给予了强有力的批判。因为卫国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进步的、正义的战争,任何人对祖国都应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而安德烈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毅然选择放下手中的武器,力求保住自己的性命,临阵脱逃背叛了祖国和人民,当了一名可耻的逃兵,最后沦为历史的罪人。作家认为安德烈的悲剧是罪有应得的,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这正如鲍恰罗夫所说“安德烈的过错不在于他想擅自行动——见见家里的人,而在于他离开了人民的道路,在于他想逃避全体人民遭到的命运。”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作家对安德烈的行为也不都是一味地斥责,小说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他对安德烈遭遇的同情。作家不仅深思了安德烈对祖国应负的责任问题,而且也思考了社会对个体生命应给予尊重的问题。作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安德烈有追求生存的权利和渴望亲情的某种合理性,为此他也谴责了社会对个人命运漠不关心的态度。
通过我们对安德烈人生意义的揭示和其灵魂世界多棱镜的折射,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假如人只想为自己而“活着”,那么他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而且我们从这部小说具有丰富寓意性的题目中也可看出,作家是想告诫人们:活着,就要记住,个人的命运应始终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个体的人应对整个民族和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而活着,却不顾国家命运和前途的话,那么他最终是要受到历史的谴责和惩罚的。这正如鲍加特科所说:“如果你是人,而且要始终做一个人的话,你就活着,但是要记住,世界上存在着人类的,你的人民的不可违背的法则,你一旦违背了它,就会自绝于人民。
参考文献:
[1]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5
老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全家住在美丽的爱尔沙亚。有一天他在田里劳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救命的哭喊。他急忙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老弗莱明赶紧把这个小孩救了上来。
第三天,来了一位优雅的绅士,自我介绍是被救小孩的父亲:“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性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此接受报酬。”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里走出来,绅士说:“让我带走他,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在绅士的资助下,农夫的小孩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了后来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现者。
挚友迈克之死
190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了一名医生。正当弗莱明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弗莱明的研究工作也在1914年被迫中断,他从熟悉的圣玛丽医院赶赴几里外的法国战地医院去工作。在那里他继续从事伤口感染的治疗。
1914年10月,从圣玛丽医院来的莱特、弗莱明、约翰、费尔曼、李奥那、柯尔布鲁克和其他细菌学家,共同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始调查来自战场上受伤的伤兵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泥土、血液、灰尘,加上潮湿和拥挤,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最好的温床。有些危险细菌的孢子可以挨过恶劣的环境甚至长达数年。等到环境适宜,它们又会活过来,变成细菌。破伤风菌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会产生毒素,造成肌肉痉挛,使患者死去。
临时的战地医院设在布尔隆的一所大型俱乐部里。天花板上吊着美丽的豪华灯饰,这里曾是有钱人消遣娱乐的地方,现在却挤进了一排排的行军床,躺满了痛苦、流血不止的伤兵。许多伤口已经发炎溃烂了,有的甚至形成了可怕的气性坏疽,它们的罪魁祸首当然是各式各样的细菌。气性坏疽是由一种毒性很强的微生物所造成的,它们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传播,不但毒害伤口,也使周围的肌肉和皮肤全都变成黑色;仅仅在数小时,伤口处便充满了腐败的气味。唯一的治疗方法只有立即截肢。
小组成员在十分简陋的场所从事实验。因为污水渗漏,房间内充满了令人无法忍受的恶臭;房子里空气不流通,缺水,排水不良。他们只好搭起一间临时的实验室,供水、排水设备也十分简陋。
就是在这里弗莱明见到了儿时的好友――迈克。迈克是弗莱明孩童时在农场的玩伴,经常与迈克书信不断,建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在英法两国向德国发起的索姆河战役中,迈克被德国的炮弹飞片击中,并转移到了战地医院。他的伤口严重感染并且持续高烧不断。面对他发炎溃烂的身体,医生和弗莱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6天之后,面色苍白的迈克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迈克的死对弗莱明的刺激非常巨大,懊恼、痛苦、仇恨、自责、羞愧,他再也无法抑制胸中的悲痛,满腔泪水汩汩流出。他狂奔到医院的圣母像前发誓:“万能而仁慈的圣母,我愿以我的生命和灵魂向你起誓,穷我一生之力,也要消灭病菌,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无论前路如何渺茫。只要我还活着,终将至死不渝。”
7年心血付之东流
战争结束后,他又目睹了另一场比战争更为残酷的灾难――全欧洲爆发了罕见的流行性感冒。这场感冒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越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阵亡人口总和。弗莱明更加深刻感觉到了解决病原菌问题的急迫性。他和他的助手把研究的对象对准了葡萄球菌,因为它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且危害很大的病原菌,伤口感染化脓,往往就是它在作怪。他们整日泡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在一只只细菌培养皿中接种上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再试验各种药剂对葡萄球菌的作用。
1921年,弗莱明的注意力放在能够溶解病菌的生物酶上,以为溶菌酶是一种重要的疫苗或有效的药物,然而,历经7年的潜心研究,他们却失败了,溶菌酶对病原生物几乎丝毫不起作用。
1928年夏天,天气格外闷热,研究中心破例放了一个避暑假。实验台上的器皿就这么杂乱无章地放在那里。这在一向细心的弗莱明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放假回来一进门,他就习惯性地去观察那些放在工作台上的盛有培养液的培养皿。一只长了一团团青绿色霉花的培养皿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他的助手正准备清理这些培养皿:“先生,培养基发霉了,我把它倒掉吧。”
“不。”弗莱明走到窗前,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霉花的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弗莱明马上意识到:会不会是这些葡萄球菌被某种霉菌杀死了呢?他抑制住内心的惊喜,急忙把这只培养皿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然证实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死掉了。这位细心的科学家特地将这些青绿色的霉菌培养了许多,然后把过滤过的培养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奇迹出现了,几小时内,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养液稀释10倍、100倍、直至800倍,逐一滴到葡萄球菌中,观察它们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它们均能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
9年的深入工作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这种霉菌对细菌有相当大的毒性,而对白细胞却没有丝毫影响,就是说它对动物是无害的。
一个助手因手被玻璃划伤而开始化脓,肿痛得很厉害。弗莱明取来一根玻璃棒,蘸了些正做实验的霉菌培养液,一边涂在助手的手上:“不用去医院了,过几天手就好了。”
第二天,助手就跑来对弗菜明说:“先生,您的药真灵,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啊?”望着助手消尽了红肿的手背,弗莱明高兴地说:“我给它命名为盘尼西林!” 。“盘尼西林”就是拉丁语青霉素的音译。
弗莱明毕竟不是一个化学家。盘尼西林培养液中的有效成分太少了,对于盘尼西林的提纯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加上当时磺胺药在全球的风行,盘尼西林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弗莱明相信,盘尼西林总有一天会造福人类,他细心地保存着菌种,一代一代地进行培养。
9年以后的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看到了弗莱明关于盘尼西林的文章。他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分离、纯化和浓缩问题。高纯度的盘尼西林终于诞生了。
从此,这不起眼的青色霉菌变成了治病良药,轰动了全世界。当时正值二战期间,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转移到了美国。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
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使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们的爱戴
弗莱明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卓越的细菌学家,在伦敦圣玛丽医院从事细菌学研究几乎就是他事业的全部。他在实验室里获得意外发现的故事已广为人知。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们不断写出了关于青霉素发明过程的真实故事。然而,那些神话般的传说很难被人们忘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仍然记载着关于弗莱明传奇故事的大部分内容。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范文6
《神秘岛》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用他独到的思维,描述了五个流落荒岛的人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活,以及他们的传奇经历。读《神秘岛》,读的就是几个落难人的知识、智慧、胆量、信念,而这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们渊博的知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神秘岛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神秘岛读书心得1著名的神秘岛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编写的。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五个为了逃脱敌营——里士满,而乘坐热气球逃跑的战俘。可是,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把他们吹到了大海。他们整整坚持了四天四夜。来到一个距离祖国六千英里的火山构成的小岛上。工程师史密斯为他们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放大镜:把两个手表的玻璃取下来,用粘土把周围封上,再往里面灌点水,利用太阳的光线生起了火。他们又用火,和岛上丰富的矿物练出了钢。后来,他们用自制的炸药:硝化甘油,把一个石窟炸开,作为了他们的家。后来,他们又把小岛上的野鹿关到了他们事先做好的栅栏里。有一天,工程师发现了一粒小麦,便把它种了下来。他们又在相邻的岛上发现了另一个遇难的人,他是被人送到岛上的。那个人居住的岛上有很多蔬菜。他们留下了一张纸条,并取走了一些种子,并把那个遇难者带回了他们岛上。那个与男人自称是来岛上赎罪,再过一年就会有人来接他。他们决定造一艘船离开小岛,于是,他们在三月开工了。一年过后,那个有火山的小岛终于喷发了,他们还没有造好的船也沉没了。就在这时,来接那个在邻岛上的人的船开来了,把他们带回了家乡……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冷静,要用智慧来解决。
神秘岛读书心得2最近,我读了一本叫《神秘岛》的书,感触颇多。
这本书讲的是五位主人公乘坐热气球时受到了暴风雨的袭击,被迫降落到一个荒岛上。刚到这座荒岛上时,岛上什么都没有,五位主人公靠自己的智慧、勤奋和双手,最后创造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小岛。
看完故事,再看看实际的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奇迹呢?难道是我们没有书中主人公们聪明吗?我想不是,应该是因为我们没有他们那样勤奋,没有他们那样不怕艰苦,所以我们没有创造出奇迹。虽说故事中的五位主人公在遇到困难时有他人帮助,就像人在夜间走路也需灯来照明一样,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
在故事中,五位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困境,五位主人公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脱离了困境。再看看实际的生活,我们也曾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困境,我们有没有一次又一次地脱离了困境呢?我猜,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摆脱困境,而是选择了放弃。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没有主人公们那样坚定的意志。
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像书中的五位主人公一样,靠自己的智慧、勤奋和双手,克服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吧!
神秘岛读书心得3前些天我读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神秘岛》,这本书的内容生动有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行人为了躲避战争所以乘上热气球逃离,但却被飓风刮到了一个荒岛上,他们被困在了这个岛上。在岛上虽然生活艰苦,但这些人并没有绝望,而是用勇敢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并把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变成了乐园。最终几年后,一只船经过这里救了他们。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遇到问题要有勇敢面对、永不退缩的精神。那些人刚到荒岛时食宿是一个大问题,但他们还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出很多奇迹:他们驯养牲畜、建造房屋、制造衣服。一想到我们,不会做的题从来不动脑思考,直接就去问爸爸、妈妈,真不知假如我们也迷失在荒岛会怎么样,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多动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
书中的五人中,还有一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就是团结友爱。他们能够很好地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这本书里写的一次一群海盗准备侵略这个岛,但这些人并没各自逃走,而是聚在一起出谋划策,最后战胜了海盗。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我们班的同学,他们经常会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谁也不让谁,比起书中的人物我们远不如他们。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懂得了很多新知识,这真是一本好书。
神秘岛读书心得4早已久仰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的第三部《神秘岛》,今年寒假,终于有机会读到他啦!
小说描写的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5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遭遇风暴被抛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的故事。他们团结互助,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过人的毅力,在小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建立起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部小说后,我被震撼了,几名“殖民者”在岛上顽强生存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我被震撼的不仅仅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和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是他们的勇气的渊博的知识。当几个一无所有,仅仅有知识的人被世界抛弃,被遗忘的时候,他们没有忘的是永不抛弃的信念和让他们顽强生存下来的知识。是的,他们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但就是他们谱写出了这个奇迹。他们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在绝望中静静等待死亡,而是用上帝赐给他们的双手来堆砌他们幸福的家园。
看过这个故事,很容易把他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中又何曾没有坎坷与艰难呢?但面对坎坷我们会做些什么呢?有绝望者,有抛弃者,亦有勇敢的战胜困难者。可使成功的会是谁呢?我想可想而知,是勇敢的去战胜困难的人。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去尝试,去努力时,你最终无非是成功或失败,而放弃的人,注定会失败;曾经努力过的人失败了也快乐,而放弃了的人永远躲在世界最阴暗的角落里哭泣”。天无绝人之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为追求梦想不懈努力,心中怀揣着信念,你就会发现困难与挫折其实不算什么,终点离你不远!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记住:“成功属于任何人,命运需要自己去改变!”
有道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没错,请大家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些没有被命运打败,敢与风浪搏击的人们吧,记住这些在绝望中生存,靠自己的双手点亮希望之灯的人们吧!也许,当你面临挫折时,只要凭着信念坚持到底时,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成为站在人生的顶峰,饱览人世间绚烂风景的人!
神秘岛读书心得5今天我看了《神秘岛》文章作者描述了凡尔纳描述了南北战争时期,五位北军战俘乘坐氢气球逃离战俘营,但是不幸的是飞行时遇到了大风暴落在了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不怕困难找回了工程师史密斯,找回了狗。
刚刚开始的时候,岛上一片荒凉,工程师史密斯用放大镜点起了火,他们一行五人用了一天时间间走遍了整个到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水源得到了解决,细心的史密斯发现了河中有一个源头,旁边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房间,大家都感到十分兴奋,立刻开始挖掘,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一个较大的房间,用软梯进行上下。
一个同伴的一粒种子无意中在了外面,竟然发芽了,他们进行大胆的试验,中除了许多的粮食,史密斯边捉来了一些动物来驯养,结果大的是出了小的,有了许多肉。
不久,来了一帮海盗,企图霸占小岛,五位北军战俘与海盗斗智斗勇,成功的保卫了小岛,一次,回来时发祥梯子不见了,原来一只猩猩捣了乱,将梯子拿掉了,与大家爱开了一次玩笑,大家用了一种方法将它驯服了。
一位同伴用一种方法测出火山就要爆发了,大家便加紧砍伐木头的速度造一只船,经过1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船造好,安全地回到了回到了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