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字:税收实务 理实一体化 课程整体设计

一、引言

《税收实务》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强、内容经常变化、结构体系复杂且与实际工作联系极为密切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企业会计工作中纳税申报岗位的业务能力。然而目前《税收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教师教学中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只重条条框框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只重税额计算而忽视纳税申报,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能够获得一种比较浅显的认识,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感觉内容太多难以教学,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纳税申报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距离,使得实际教学质量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纳税申报人员。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果能充分运用到《税收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纳税申报工作的掌握,并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理实一体化” 教学是指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教室和实训室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化《税收实务》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2)判断企业应该交哪些税;(3)正确计算各种税的应纳税额;(4)能够按照要求准确进行纳税申报。

2、能力目标:主要培养企业会计工作中纳税申报岗位的业务能力,具体来说有:(1)能够正确识别原始凭证,独立完成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2)能够非常清楚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并准确无误的进行计算;(3)正确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按期进行纳税申报;(4)能够与税务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5)能够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

3、素质目标:(1)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2)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主动学习精神、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4)爱岗敬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5)良好的语言表达,总结反思能力。

(三)课程整体内容设计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对企业纳税申报岗位工作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该岗位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制订了《税收实务》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设计了8个项目模块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导入项目任务,应用真实案例,使学生通过完成1-7项项目任务,掌握单个税种处理与申报能力,最后通过完成综合的项目任务,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步骤

第一步,设置教学情境,首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进入的是什么样性质的企业?这个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提供什么样的劳务?作为会计人员的我们日常会遇到哪些经济业务?从而引入教学。

第二步,导入项目任务,如果需要正确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此时就可以把事先设计好的案例(最好是原始凭证)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识别原始凭证,看能不能处理这些业务,不能处理的话,原因在哪里,教师此时就可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理论我们再来处理问题,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师生互动配合完成项目任务。

第三步,学生总结,教师升华。完成项目任务后,对于典型的工作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学生总结时加以引导,总结完之后专业教师进行升华。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理论够用,技能熟练的目标,因此,如果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是既有理论考核又有技能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应该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是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的考核。因而考核和评价方案设计如下:

理实一体化的《税收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紧扣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由工作情景引出工作任务,结合真实的纳税申报案例,使学生在完成技能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达到“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岳崇伦.《建筑工程识图与会审图纸》课程整体设计初探[J]. 南昌高专学报,2014(1):132~134

[2] 吴小燕.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99~100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税务课程 实践教学 探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63-03

税收是纳税企业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敏感话题。如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除了提高生产效率、采取强有力的营销策略、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核算外,做好税收筹划、节约税收成本已成为企业财务核算的重点。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要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既要掌握基本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核算技能,还要为企业的纳税筹划、风险规避和利润最大化有所作为。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角色的顺利转换,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税务课程的设置上,应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操作性训练,合理安排计划课时和分配课堂与实践课时,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和见习期间,进入企业与办税服务大厅,提前接触企业财务处理流程和办税业务流程,实现从理论到实战,从学校到社会的实际演练。

一、税收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在财会专业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创立中小企业准入条件的放宽,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但近年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倾向于挑选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实的,这给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的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就业方向等方面必须有新的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财会专业,他们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社会关注度,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既安排了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还增设了税法、纳税会计、纳税技能实训、税收筹划等专业技术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充分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财务人员在掌握基本的成本核算、账簿登记、分录处理、报表分析的基础上,需要了解和掌握办理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办税事宜的操作技能。以纳税申报为例,它是财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虽然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介绍了基本的填报方法,但只是理论上的解读,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贴近企业的用人需要,不仅要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税收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教学程序,一般如下:以基础课为优先(占本专业全部课时的30%)、专业基础课为重点(占本专业全部课时的35%)、专业技能课为辅助(占本专业全部课时的20%)、实践课为附加(占本专业全部课时的15%);以课堂教学为先导、理论传输为基础、作业练习作巩固、模拟实验找体验、笔试考试为成绩总结。目前,税收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还有不完善之处,存在一些实质性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顺序安排不合理。多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税务课程的设置都存在附带性和随意性,普遍认为只要学完了会计基础课程,其他课程都可以归类为选修课程,忽视了税务课程在该专业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大量设置会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受课程设置总计划数的限制,不得不大量压缩税务课程及其他课程;二是税务课程设置不完整或不科学,有些关键课程漏设置,如税法课程是该专业最基础最实用的课程之一;有些课程的内容基本相同,却重复设置,如中国税制、税法基础教程其内容基本相近,非税务专业的其他专业就没有必要同时设置这两门课程;三是课程顺序安排不科学,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后,再接触税务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税务课程的安排不能先于会计基础课程,但是有的院校由于教师或排课难的原因,颠倒了课程安排的顺序,学生学完课程后还是一头雾水;四是税务类课程的安排不是由浅入深,根据其实际运用的程序按顺序安排各门课程,逐渐推进教学,而是顺序颠倒、难易倒置。

(二)教学课时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税务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其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布局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择业的需要,教学计划中列入必修课的税务课程太少甚至没有,如果有,其课时分配也十分有限,多则50课时,少则20课时,按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7∶3分配计算,其实践课时不足15~16课时,实践教学只能是形同虚设或走过场;列入选修课的税务课程,由于受选课学生人数的影响,不能完整系统地安排主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无法足额安排实践实训课时的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税务课程的课时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一、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

(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高职会计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岗位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当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进行会计模拟操作教学。因而如何设置教学体系则关系到高职会计教育是否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会计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同步进行,实现岗位与课堂一体化。应当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以及《审计学》等主干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根据工作项目要求,将有关项目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同时向学生传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融合在各学期各专业技能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互交融。通过单项同步实练,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会计岗位不同项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掌握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为综合模拟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保障

为配合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高职教育院校应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今天,众多大中型企业甚至小型企业已经广泛采用财务软件对财务核算实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立,将会计实训与当前众多企业财务核算的电算化联系起来,缩短了学生就业后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适应时间,增强了学生就业时找工作的竞争力。

(三)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开展的最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开展,依托于院校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以专业理论知识是否丰富,是否具有高学历做为判断师资力量的唯一标准,还应当考虑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会计行业实践工作经历等各方面因素。

二、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一年级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一年级开设的《会计学原理》、《经济法》和《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等课程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基础。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在这些课程教授完后,应当进行与会计学原理难易程度相适应的会计原理技能实践操作。这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目的旨在要求学生通过对企业简单经济事务的模拟实训操作,熟悉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将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各项学习要求与实际工作内容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会计核算思维模式。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操作,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各类账簿的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基础核算工作。

(二)二年级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财务会计手工模拟操作是一项综合模拟实践,较会计原理技能实践操作难度高,综合性强。它是在校内手工模拟实训室中将会计岗位群的全部技能集中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校期间最系统、最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采用真实或仿真的实训资料,使学生在实践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操作有了手工操作——会计原理技能实践操作和财务会计模拟操作为前提背景,学生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企业常用的财务核算软件进行账务处理。通过电算化操作,学生容易发现自己在财务手工模拟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会计电算化操作通过仿真企业真实财务核算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纳税流程操作立足企业涉税岗位的具体分工要求,将内容划分为多个税金具体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技能,把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各种纳税申报操作技能有机融合在具体项目任务中,突出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纳税流程操作可以大量运用图表进行技能训练,通过各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来完成,通过图表的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税种的纳税申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三年级社会实践分析

三年级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已教授完毕,学生的角色将逐渐向社会人转变,高职院校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在学生社会实践期间,为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1.采用实习记录本对学生进行监控考核。实习记录本是学生社会实践完后上交的纸质记录本,其内容可以包括实习有关规定;实习期间每天(或每周)的实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实习完后的实结;实习单位给出的实习鉴定;校内指导教师鉴定。2.为保障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实习中的指导作用,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填写专用的工作记录本。该工作记录本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如实填写学生姓名、实习单位名称,教师对其跟踪检查的情况,教师对学生遇到问题提出的指导意见,与学生实习单位的沟通情况等。通过设立工作记录本来督促实习指导老师加强与学生、实习单位的联系。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各阶段实践操作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的将重点理论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会计专业实践操作,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逐步提高,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际操作能力。(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4

一、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处于省级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的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应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会计和审计实务,具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一定的创新意识,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财务问题并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由于会计工作的敏感性和机密性,使得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因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怕单位财务资料外泄等原因而较难达到实践效果。因此,会计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会计学实践教材建设,重视实践师资的培养,创新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和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一)构建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如下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上述实践课时既可以是课内实践,也可以是实验室实践,也可以是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如会计学原理课程,可以设计成课内实践;认识实习可以是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了解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实践资料,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

(二)加强会计学实践教材建设会计专业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因为会计专业的实践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学生可以进行岗位的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实训效果,因此,一些实践可以在校内完成。而在校内实践中,实践教材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达到校内实践的学习效果,应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一是教材应仿真实际会计工作,在仿真的基础上选用典型经济业务,让学生可以练习掌握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例如《税法》实训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结合企业为员工发放职工薪酬的业务计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并编制纳税申报表等。《会计报表分析实训》可以搜集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年报、半年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报表数据进行独立分析,写成分析报告,再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分析。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二是教材的及时更新。会计学科的特点是变化较快。实践教材必须跟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修订。例如,税法一般变化很快,尤其增值税、营业税改革、资源税等,实践教材中的相应经济业务(如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涉税处理,运费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处理)要及时修订,运用最新税法;再如,会计准则在2014年进行了较大变化,修订了五项准则、新增了三项准则,实践教材中相应经济业务要随之调整(如职工薪酬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等);再如2013年财政部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适度引入作业成本法,《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应有体现。

(三)重视会计学实践师资的培养实践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实践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年轻教师较多,从校门出来直接从教的研究生较多,他们相对来说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重视会计学实践师资的培养,可以“请进来,走出去”。一是将有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请进来”。教育部4号文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对学生的校内实践进行指导,也可以担任学生的校外实践导师。二是鼓励任课教师“走出去”。教育部4号文提出“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鼓励会计实践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地休假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会计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创新会计学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在考核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理论课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课程的考核应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例如,《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设计的实践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仿真会计业务流程,评价标准可以是学生编制的财务报表占50%,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熟练程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规范程度占50%。再如,《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结合会计软件操作的实践课,而一般的闭卷考试并不能考核学生对软件的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建好的账套中进行ERP的相应操作,包括基础设置、财务处理、报表编制、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以及供应链处理,评价标准可以是各子系统处理结果共占70%,学生软件熟练程度占30%。总之,实践课程在考核形式上应侧重实际操作,考核内容上应侧重经济实务,考核评价应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41-02

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依据社会对财务、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结合岗位工作特点和生源情况,按照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目标要求,按照“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突出特色、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并实施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内容为三方面: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一)课程结构上形成“平台+模块”的框架,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人才基本规格要求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其具体含义是在应用平台上设置了职业技术模块、岗位技能模块和第二、三课堂模块。在学院统一规定的公共基础平台外,又在专业理论平台上设置了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限选课模块和自由选课模块。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对各类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为实践教学提供“必须、适度”的理论前提。从总体上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突出整合性和知识的应用性,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置课程旧框架,增强主干理论课程整合。

(三)把职业资格认定类课程整合进课程体系中,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相关行业作好准入的资格准备,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串连起来,能以行业需求为主线,为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构建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原理。

二、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全方位

(1)全方位模拟教学形式。形式依据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而定,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的实训与实习,并把二者紧密结合。同时有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和会计、财务、审计电算化相结合的实训。单元实训为每门课程的基础,专项实训针对岗位需求而设,还有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企业经营全过程实训,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

(2)全方位模拟实训内容。由单一的工业企业的模拟实训扩展到主要行业的模拟实训如施工企业、商贸企业、行政企业单位等;强化会计、审计、财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增加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最终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岗位化,更加全面,为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奠定基础。

(3)全方位模拟教学环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包括会计咨询公司、金融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

2.双循环

日常教学中双循环是指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

审计、公司(企业)财务等课程单元模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专业调查,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协调、交往的能力。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侧重基础模拟训练,培养基本职业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在时间安排上,分别在一、二、三、四、五、六学期进行,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是伴随每门专业理论授课同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连续不断线,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包括整个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系列的综合模拟实训,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以校内实训为主,按设定的模块进行实训,集中在大四第七学期。第八学期进行顶岗就业实习,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能力。

3.多模块

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1)出纳岗位实训模块。这一模块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学生上岗后能扎扎实实地从基础业务做起,出纳往往是学生进入财会部门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出纳业务也是财会人员的基础业务。此模块设计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奠定良好的业务基础。

(2)会计(审计、财务)岗位实训模块。将学生置身于会计(财务、审计)主管人员的岗位,进行经营或业务活动全过程的会计业务、审计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处理。主要以工业、商贸、施工、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主要经济业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的内容及方法与操作技能,使毕业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把握继续发展的机会。

(3)纳税申报业务实训模块。学生在校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较少,但用人单位在选择财会人员时,往往非常看中其纳税申报与纳税业务处理的能力。该模块完全模拟企业纳税申报业务全过程,使学生得到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全面训练。突出各种税金的计算、合理避税的运用、调整账务处理等内容实训,各种税收处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大,这项任务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要求高,所以纳税申报业务是财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4)“ERP沙盘模拟实验”模块。该模块训练,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跳出财务看财务,全面提高学生职业判断力、经营决策和财务及经营活动分析与评价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法,从而从更深层次把握财务管理内涵。在这一模拟实训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对抗性的实战训练。学生分别扮演不同企业管理角色,包括会计、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

(5)特殊业务模块。设计这一模块,旨在加强实务操作训练,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一些特殊业务处理因新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颁发与实施越来越国际化、标准化。这些特殊业务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生,学生在校只学些基本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该模块设计。

(6)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四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不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较弱,文字组织能力较低。为此我们利用日常各种实训与实习机会要求学生写出论述性的总结和调查报告,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待进行较长时间的毕业实习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逐渐培养出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日常积累的资料,针对论文选题,较为顺利的收集、整理、加工实习中取得的与论文相关资料,较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1.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本科1―4学年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新版教学计划,从而保证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2.认真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

(2)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从事财会工作,无论是手工核算还是计算机核算都希望游刃有余地胜任工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利用财会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3)课余学生分散实训与相课堂集中实训结合。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

(4)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学生必须根据实习内容提交一份论文性质的调查报告,作为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内容。由于财会专业建立实习基地难度较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严格要求学生按实习指导书具体规定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实习。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要求学生撰写具有实用价值的论文。

3.加强实践教学资料建设

教材可选用正规出版的专门教材,也可由教师自行编写。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同时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4.改革与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寓教于乐,乐学致用”,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具体包括:

(1)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利用教学的有限时间进行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使学生通过网上学习来完成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实践教学。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到实践单位参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岗位轮换、角色转换、社会调研等灵活多变方法。

5.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1)请进来。聘用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人员为专职教师;外请专家讲座,指导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实训。

(2)送出去。到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财会软件开发公司接受专门培训;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前提下业余时间到企业、单位参与实务操作。

6.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考评

(1)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

(2)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3)师生互评

以上各项指标均赋予相应的权重登取成绩,均以“百分制”考核,折合为“五级分制”。

三、素质拓展体系

应用型人才不是培养精于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素质拓展体系应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专业素质的拓展、社会综合能力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培养技术开发能力。

(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开展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学生通过培训和专业证书考试,使专业应用能力转换为技术资格。

纳税申报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国际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也逐渐引入,只注重教材内容的“学科化”引起的问题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提出“非学科化”,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学科化”束缚,重建新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模块化教学”是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而流行的教学改革话题,随着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各类学校的关注。

一、模块化教学理论

模块化教学理论是一种注重现场教学实训和核心技能培训的科学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指导下,我们一般把相关职业技能学习参照其活动顺序和性质划分成几个活动板块,划分后的学习活动板块存在内部联系的同时又互相独立,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成果只是完成其中某一项任务。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划分成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每一个板块都是职业技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完相应板块才能拥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如果某一板块成绩不佳,只要专攻该模块即可。如此设计,有助于学生有重点地进行灵活学习。

怎样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怎样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技能,怎样在短期内高效率地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

才,增加就业率,模块化教学模式值得探讨。现在,我国不少的高职院校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湖南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

会计专业“六模块”教学模式,衡阳技师学院提出的“模块式教学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会计专业核算岗位化的特点,我国的高职学校应大胆地借鉴国外职教广泛推行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专业教材的编写实现模块式结构,教学与实践深层次地紧密结合。同时,应注意理顺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与层次,以模块式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材作为构建模块式教学的重点。

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内容方面的模块化。实践活动不要求必须与课程教学一一对应,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理论不同的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部分搭配,组合成相互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块,当然还可以将相同理论的教学实践活动分解成几个教学实践模块。另一方面是实践岗位模块化分工。就是在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参照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情景和岗位职能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并据此安排学生实训中试着交替扮演各种角色的财会人员,让学生通过扮演相关角色,熟悉相关的财会岗位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

三、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想建构高职会计模块化教学实践体系,我们就要打破固有的狭隘的课程理论导向,就要注意突出实训内容模块化和岗位分工模块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其应用能力,注重课程的情景性,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工作过程之中,让学生把学习模拟演练和日后的工作实际操作相统一,实现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模块化构建程序

1.参照高职会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构建课程实践

模块。

3.专业实习模块(包括毕业实习)。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模块化教学理念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是学习专业模块的基础,分为会计专业教育和专业基本技能两大模块。

2.专业技能应用模块。首先学生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要具备最基础的核算技能;第三,具备税额计算和纳税申报的能力,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纳税申报工作,如果能有与税务机关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那么就能为企业赢得优越的纳税环境。另外,投融资知识、审计知识、财管能力等对高职会计人才也很重要。

3.专业实习模块。专业实习模块以让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知识为目的,培养能胜任企业各种会计岗位工作相关能力。专业实训课程涵盖工资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出纳岗位模拟实习、往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收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利润核算岗位模拟实习、税务会计岗位模拟实习、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报表编制模拟实习、总账会计岗位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等。

4.毕业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来进行。

上述四个模块构成了会计专业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意义重大,更践行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的的培养宗旨。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又以教材革新为中心,它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会计理论的学者、会计职业的专家、会计教学的教师共同参与并组织实施,而由此引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朱芝洲.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2(01).

[2]许久霞.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