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1

摘要: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效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扎实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现状的“十个不够”,必须“在抓紧、抓严、抓实、抓准、抓长、抓细”上下功夫。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不够”;“六抓”

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曾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十个不够”

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众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培育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十个不够。

(一)“三个意识”工作上强化不够

这里讲的“三个意识”是“政治意识、服务意识、精准意识”。政治意识是指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的意识。政治意识强化不够,导致有些学生缺乏精神钙质;服务意识是指自觉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一种观念和愿望,一些领导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的服务意识,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而是用“主导者”代替“服务者”的角色,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疲于应付,践行效果甚微;精准意识就是找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以及产生各种问题根源的精细准确的意识,一些高校在培育工作上大而化之,没有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做文章、出实招,从而产生一系列矛盾。所以,只有强化这三大意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三性”工作上求实不够

这里讲的“三性”,主要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在主动性上,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亢的工作热情,疲于被动应付,工作能拖就拖,不能打好主动仗;在针对性上,缺乏具体明晰的举措,工作方式单一笼统,忽视个体情况、具体问题、工作环境及项目特点的要求,没有对症下药,停留于一般层面;在实效性上,不注重实效,仅仅满足于“工作做了”、“活动开展了”,使得工作开展情况与实效不符,从而实效性不明显。

(三)“三度”工作上保障不够

这里讲的“三度”主要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支持度、持久度与投入度”。支持度不够主要指高校内部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有些学院、相关部门和领导教师对这一工作的支持还不够,把这项培育与践行工作与其它工作完全割裂开来,出现了“两张皮”现象,顾此失彼;持久度不够主要指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没有把培育与践行工作当作一个持续跟进、常抓常新的工作,而把它当作一种运动来抓,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来做,没有认识到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的特点,因而培育、强化、再培育、再强化等环节的跟进工作持续时间不够;投入度不够主要指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投入不够,把这项工作当作很虚的工作去对待,无须在行动上有较多的投入,其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一系列的培育与践行活动和一批实践基地来保障,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与指导等等,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三度”工作保障不够使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

(四)“三力”工作上给力不够

这里讲的“三力”主要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中的说服力、吸引力与引导力。在说服力上,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还不能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等产生正确的认识,还不能完全阻止他们对错误价值观的认知与接受,其产生的说服作用还不明显;在吸引力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能像磁石一样对当代大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大学生甚至教师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和自信缺乏认知与认同;在引导力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面旗帜,其引导与凝聚作用在有些大学生身上还未体现出来,不能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和正确作为。

(五)“三进”工作上覆盖不够

这里讲的“三进”主要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进课堂、进校园、进网络”。“进课堂”就是要大力进入思政课课堂,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若进得不够或效果不好,定会使整个工作实效大打折扣;“进校园”就是利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开展培育与践行工作,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板报宣传栏、食堂LED显示屏、新生入学手册等途径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并将校报、团报深入学生宿舍;“进网络”主要是指通过网站、QQ、微信、微博等途径加大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前高校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而这些网络媒体正是当代大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三进”工作做得不够,缺乏全覆盖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渗透与教育,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难以入脑入心。

(六)“三责”工作上落实不够

意识形态工作是学校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党委应该切实担负起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这里讲的“三责”就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上,“党政同责”就是负责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的领导具有同等责任,“一岗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岗位既有抓本职工作的职责,又有抓立德树人工作的职责,“失职追责”就是履职尽责不到位就要受到追究。由于高校在这“三责”问题上,职责规定不明,追究责任不严,出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致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雷声大雨点小,所以,要强化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形成职责明确、追究责任的倒逼机制,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七)“三权”工作上加强不够

这里讲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就是“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存在着不尽如意的方面,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存在薄弱环节是相关的。有些高校的课堂、网络和讲坛等阵地,由于教师忙于科研工作,疏于用主导的意识形态去领导、管理和教育,致使一些非与反思潮的东西得以传播,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等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八)“三个地带”工作上严管不够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网络舆论场的“三个地带”即“红色地带要加强,黑色地带要反对,灰色地带要转化”。高校也存在着疏于管理和监管不严、管理不到位及管理不及时等情形,致使有些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从网络空间、社会舆论、个别教师、同学朋友等渠道获取一些负面信息等杂音噪音,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帮助,形成了校园舆论的负面地带及黑色地带,冲击了正在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东西,使得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价值观在部分学生的言行中得以体现出来。

(九)“三个结合”工作上创新不够

这里讲的“三个结合”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当前与长远的结合”。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论灌输多了,结合社会热点、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有关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少了,不能很好地把理论讲授与社会热点实际结合起来,不是在解决社会热点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心灵之中,使学生没有与热点做到面对面;在知与行的结合上,在“知”上做文章多了些,在“行”上做文章少了点,使培育与践行相脱节,缺乏把“知”转化为“行”、在“行”中强化“知”的措施与方法;在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上,注重当前工作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大学生长远道德品质的养成,缺乏战略眼光与战略思维,不善于从长远去谋划,只善于着眼当前。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去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是因为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找不到把它们有机联合起来的具体中介,结果是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最终使培育工作流于形式。

(十)“三个弊端”工作上破解不够

这里讲的“三个弊端”是“理念、载体、机制”三个方面的弊端。正确的理念是指导培育和践行工作开展的思想基础,表现在有些高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观念不牢固;载体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都把课堂打造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忽视了大众传媒、家庭教育以及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载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机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制度保障,而一些高校在教育渗透机制、测评奖惩机制、管理监控机制建立等方面还不到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实效。

二、破解“十个不够”的“六抓”

举措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够盲目乱抓,而应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只有坚持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才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才能在培育过程中看到成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工作。

(一)抓紧

同志说过:“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2]1442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观念的侵蚀,准确把握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尺,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做到未雨绸缪,一定要树立一种“不抓则已、抓必抓紧,一抓到底、抓必见效”的精神和风格,从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实际出发,把各学院、各部门的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紧紧抓在手里、抓出实效,确保培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二)抓严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真正把高标准树立起来,把严要求落实下去。经验证明,标准和要求不高,往往看不到弊端所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发现弊端甚至重大隐患。我们要把认真精神贯穿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始终,用严的标准把好质量关,用严的要求把好责任关,用严的机制把好长效关,不折不扣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把培育与践行工作扎实开展好。

(三)抓实

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实就是要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科学性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坚持去掉华而不实的“虚”功,扫除弄虚作假的“浮”名,坚决清除掉掩耳盗铃的“假”动作,育人工作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评判。

(四)抓准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为了补齐短板与做强长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抓准问题的根源和矛盾的焦点,凝聚各方力量挖掘解决矛盾的途径与措施。只有通过找出短板并补齐短板,在薄弱环节上下足功夫,破解影响培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才能增强培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抓长

抓长就是要反复抓,持之以恒地抓,绝对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指出,做工作最忌“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工作应“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同样需要做好“长”的文章,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步步为营,不断优化培育工作运行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使培育工作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培育工作是打持久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力求久久为功,坚决防止临时抱佛脚、热一阵冷一阵的现象,不仅要有方式方法的创新,更要有思想的提纯和升华。只有力度不减、温度不降、常抓不懈,才能破解培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端,只有一如既往,经常抓、回头看,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培育成果。

(六)抓细

抓细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方案要细致,任务要细化,责任要细分,时间要细排,成效要细核,而不能敷衍塞责,抓大放小,要从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环境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大大提高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效率和实效性。强调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遵循,从而打造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高地。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2

夜色渐浓,伴着一杯香茗,捧着书卷,慢慢进入书中世界,品味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感触颇深。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大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在这样的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活动、文化活动、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都在不断的增强。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为立身做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即使道德修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但集中起来,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而这,是我们大学生应当追求并践行的。

大学生要学习。坚持,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大学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你,只有学习和坚持,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不迷失方向,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着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必须在认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努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和模范。对大学生而言,此时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当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实现自我超越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个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科技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也成为一个国家崛起的支柱。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国奉献一己之力,是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提出了“三个倡导”,为我国当今时代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不断地深入宣传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为此一些学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人们接受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意义,如何确定其教育原则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首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张丁杰,曾贤贵从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论述了其内涵。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有才而且要有德。而井阳军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阐述了其内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理论依据和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其次就其教育意义的研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意识很强,但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外界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到他们。从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迫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当前学界主要从大学生、国家和学校三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对于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国家拥有有才有德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井阳军就指出,“只有大学生构建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保证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最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可以促进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且通过教育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的研究。关于这一内容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张志祥等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确立要具备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研究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学界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是当前大学生信仰不坚定,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够。表现在对理论信仰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够坚定等。第二是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对很多問题看法不同、理解不同,没有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受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多元化倾向。第三是高校教育存在弊端,没有将教育和实践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只重知识技能培育、忽略心理心智培育在高校盛行。第四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而作为80、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他们是从小看着美国大片和日本漫画、吃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薯片、玩的是美国的网络游戏,这些都滋长了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困难。经济全球化使爱国主义精神弱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对于上述提到的困境,需要有具体的途径进行解决。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路径研究

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及,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第二是制度建设,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体系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法可依、有制可依。第三是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一个载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好坏。陈必华和王鹏还特别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色和支撑杠杆,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

作者:蔚吉

参考文献: 

[1]汤燕妮.传播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2,(1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4

问卷共设35道题,从理论、情感、行为三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调查。问卷调查采用普遍调查和分层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大连医科大学全体在校本科学生党员进行全面调查,同时按专业分层1:1抽样调查了相同人数的非党员同学。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党员与非党员的比较,分析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差距,以便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情况

1.理论认知

在“您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调查中,91.7%的大学生党员能够完全或基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且98.6%都认识到倡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并希望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在这一问题中,非党员同学的调查结果要低于党员同学5.3%,说明党员同学的理论认知水平略高于非党员同学,但差距不是特别大。数据显示无论是党员还是非党员对核心价值观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说明高校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有很大成效。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渠道上,大学生党员主要从报刊杂志、电脑手机途径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非党员主要从课堂上和文化活动中了解的,从中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党员自身对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性,能主动从思想上去学习,相比于非党员则是被动地接受。

2.情感认知

94.9%大学生党员认为任何社会和国家都应有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98.6%认为有必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95.9%对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肯定意见,数据表明了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希望通过更进一步的学习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就“您对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观现状满意吗?”问题中,有20.8%党员不太满意,相比于非党员的17.9%可看出,大学生党员对自身和社会的要求比较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谈及核心价值观带给自己的感觉时,51.4%的同学感觉很近,46.3%感觉离自己有些距离。说明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党员之间的距离感,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3.行为认知

调查显示,有97.5%的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针对医学生提出“作为一名医学生是否有必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7.0%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8.1%的大学生则认为基本有必要,这也可以看出核心价值观对于医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体现了大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在困难面前,98.6%的大学生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看出他们在道德水平上力争高尚,且9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身边的非党员同学有着积极影响,以此帮助和带动大学生群体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和谐校园风气。虽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能够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正误做出准确判断,但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只是在心中谴责,而不会主动上前制止。或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如诚信考试,大多数还是在内心纠结过,但值得庆幸的是多数同学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中可看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思想容易波动,这正是培育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佳时期。

三、高三、校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

1.支部组织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入党之前对学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入党以后,便缺少相应的制度监督,使得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能很好的提高。此外,大学生党员受到年龄、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价值观形成方面很容易发生偏离,所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虽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必备会议,但大都守旧陈规,只是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无法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给自己的影响。

2.虎头蛇尾现象严重

据调查显示,78.2%的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这对他们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历练,但有时候过多的忙于工作,在自身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或者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另外,在问卷中出现少部分大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还不如非党员,其根本是缺少对党员的再教育,使党员逐渐对自身松懈。而非党员则恰恰相反,为了使自己能够早日得到党的认可和接纳而不断努力,更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年终考核及进行自我评议、支部评议等,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奖罚。

3.主题活动不够鲜明,流于形式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5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机制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本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价值意志、r值信念、践行与外显五个关键环节探讨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成机理和发展规律;依循生成机理和规律,提出高校要构建需要引导机制、文化环境熏陶机制、榜样示范机制、实践活动养成机制等培育机制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机理;培育机制

DOI:10.15938/ki.iper.2016.06.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21-05

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的着力点所在。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体现自身群体文化特征和角色使命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也有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当下研究多是以“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不免忽视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规律和内在机理的研究。针对这一不足,笔者拟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成机理和培育机制等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深入。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价值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主心骨,是组织的粘合剂,是人的活动的指示器。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是衡量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等价值的内在标准,表现为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稳定的立场、观点、态度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其深层结构是核心价值观,是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处于表层结构的一般价值观提供方向和根据,核心价值观在观念体系中最稳固和持久,它影响、支配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群体成员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1]价值观不仅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群体价值观不是个体价值观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类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作为一个典型的群体,其价值体系有其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内容分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经历了知识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情感体验之后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核心认识和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鲜明的主导意义,对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到统率和约束的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在体现为大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内在表现为情感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根本价值立场、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影响大学生学习、交往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结果,也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既预示了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样子,也照见了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程;不仅是大学生成就自己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指南。要想实现对自己成长成才的期待,顺利完成向社会人的过渡,大学生必须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杨业华指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包括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的内容”[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然层面是指现实存在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然层面是指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征、国家社会期待和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进行凝练的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又被大学生群体广泛认同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的繁荣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应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育者,把握大学生群体实然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为社会发展所期待的应然价值观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仅决定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影响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自己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一环可以具备怎样的功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了自己可以行使怎样的权力、承担怎样的责任,甚至从根本上注解了自己是不是有益于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人。大学生终将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出书本,走入实践,走出小圈子,走入大世界;但也始终处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处于各种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中,也始终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人的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他人、社会、国家和未来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其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实现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成长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相反,如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便很难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不仅难以获得个人预期的成就,甚至还会成为无用之材,被社会淘汰乃至不容。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成机理

从发生学的角度上解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过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是自身的内部因素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所界定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是指价值主体在保持自身群体的本质特征和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教育和影响下,通过个人自觉、主动、理性、反复地审视和思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要求的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1.理性认知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原动力”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 。认知具体包括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两个阶段。任何价值观,不管科学与否都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价值主体在对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信念和行为,理性认知是主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起点。大学生个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价值客体给予一定的认知。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起点是价值主体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特质、角色特征和社会责任能够深刻把握,对大学生成长需要信仰驱动、发展需要价值导航能够深刻体会。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之于其自身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原动力

2.情感共鸣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催化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但知识不是素质,只有价值主体有强烈的意愿将其化为己有,行于实践,方能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追求和价值信念中。情感渗透于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整个过程,存在于认同活动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种内在力量,情感对认同过程的思想信息的接受、选择到分析、整合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基于主体内心的自愿接受,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情感认同和共鸣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在生成的重要环节。在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共鸣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将其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其喜欢的思想信息,符合学生情感需要的思想信息,学生往往很自然地认同接受。当认同主体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会极大地增强认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大脑的感受能力极大增强,认同效果显著。反之,消极的否定性的情感使认同主体对外界的思想信息闭目塞听或思维迟钝,表现为冷漠、应付和反感,价值观认同活动难以进行。“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4]。”满足价值主体情感需求产生的情感共鸣所激发的喜爱、信任、热情、感激、崇敬等积极情感因子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3.价值意志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调节器”

价值意志是指价值主体在实践价值原则和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中,自觉能动地排除干扰、克服内外困难的能力,按照价值观要求进行抉择并坚决践行价值观规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决心和毅力。价值意志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价值意志的一贯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主动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准绳,自觉主动地调节约束自身的行为;价值意志的果断性使大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表现为深思熟虑、明辨是非,促使主体按照核心r值观规范和要求,果断地对道德行为的方向和方式作出科学抉择,按照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主动地把维护核心价值观准则作为自己的责任;价值意志的自制性表现为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控制价值主体的情绪冲动,保持情绪稳定,有效克服消极情绪导致的负面效果,促使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能坚持信仰,持之以恒;价值意志坚韧性表现为价值主体排除各种困难与不畏挫折的决心和毅力,保障大学生以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毅力,坚守价值观信念,有效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克服困难将价值目标付诸实践。如果缺乏坚强的价值意志,在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价值主体的意志无法调控内心的冲突,大学生价值认知就难以转化为价值行为,导致核心价值观的知行不一,甚至价值人格的分裂。大学生能够具有果敢而坚毅的价值意志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在生成的重要条件。

4.价值信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总开关”

价值信念是指价值主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的真理性、正义性和合理性的深刻而有根据地发自内心的确信,并怀有身体力行的强烈责任感,是理性认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顽强意志的有机统一。价值信念具有综合性、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对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内控作用,对价值主体研判和反映价值关系起主导作用。理解价值规范并掌握价值观理论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信念形成的第一步,坚信价值标准具有适应性、真理性和权威性,并将之作为自己的行动原则和指南是价值观信念形成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信念是主体进行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应用诉求,一旦生成,就会成为支配主体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尺度。价值主体在选择信息时,往往都会选择与价值信念一致的思想信息进行接受,与原有的价值观图式进行对接,当摄入的新的价值观念与主体的价值观图式相契合,通过整合,纳入到已有的思想观念中,成为主体思想观念体系的新组成部分。而存在相邻、交叉关系的思想信息,经过主体的整合也容易纳入到已有图式。而对于与认同图式存在相互排斥关系的思想信息往往被排除在接受范围之外。需要、欲望、动机是构成行为的必要因素,价值信念通过对需要和动机的控制实现对价值行为的控制,依据评价标准对自身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审视,对符合标准的进行强化激发,对违背标准的进行抑制。换言之,价值主体因对自己价值观的内在确信,而产生身体力行价值观的强烈责任感,继而产生价值主体积极主动践行价值观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主体遵循自己的价值信念来思考分析问题、评价审视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最终内化为行为习惯。

5.外化于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指示灯”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不仅是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践行,即价值主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选择,将其价值取向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行合一”。在从价值认知向价值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外显,表现为客观的、现实的、可观察的实践行为才能得到确认,才能证明其生成及实际状况。如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只是形成即止,仅仅停留于观念形态,不付诸实践,不去践履躬行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原则和规范,就会造成高知低行、知而不行、知行相悖的局面,那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就毫无意义。内在的、观念性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外显转化为实践性的价值行为,才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实现核心价值观在维护群体共同利益、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外显和践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挥实际作用的必经途径和目标指向。外显和践行还发挥着重要的固化功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是一个自然、简单的流程,而是具有反复性的特点;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反复躬行践履。通过反复实践体验,价值主体的知情意信等心理因素才能彻底地进行体察和感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稳定持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主动、积极的践行行为。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构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价值主体带着满足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进行活动,在外界的刺激和影响下,不断思考现实、审视自我,作出个体价值观念的调整和实际行动的改变,并在新的刺激反应下重复这一过程。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更离不开高校构建科学的培育机制。

1.需要引导机制

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所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从本质上说,需要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5]。 需要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原动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种有目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需要。大学生的需要是广泛而多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概括为生存和安全需要、爱和尊重需要、归属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特殊的人生阶段和角色,健康成长成才是最强烈的、最渴望、最现实的需求,追求发展是大学生最强烈、最迫切的需要力量。大学生的需要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内在驱动力。要着力构建需要引导机制,增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首要前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要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坚实基础和出发点,彰显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同时要立足大学生需要确定培育目标和优化教育内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来评价和接纳价值观念,以是否有利于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选择的标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与其发展需要有效对接,才能使受教者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关价值理念,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实际的行动。

2.文化环境熏陶机制

人创造了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经过不断地传承积淀,就形成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人、塑造人,其在本质上是指向人的。一方面,文化环境促进人们构建价值观念,使个人形成各自特殊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规范层面的文化风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交往规则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相对于外部的、开放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是一个内部的、较封闭的、小的“社会体”,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相对独立的,它植根于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潜伏、渗透和弥散在大学校园的各个层面与因素中,让置身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中收到熏陶、暗示、感染和教化,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品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价值渗透和道德浸润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孵化器。总体看来,校园文化环境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价值向方面,校园文化承载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校发展过程中全校师生共同创建遵循的核心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既包括有形的物态文化,如院系布局、建筑风格、校园绿化、餐饮休闲等,也有经过了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历史传统、校风校训、办学理念、人文气象和理想追求,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二,在行为规范约束方面,校园文化发挥着“无声之教”的影响。校园文化内蕴着潜在的文化约束力,其中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大学生践行合乎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的行为规范,养成体现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自觉习惯。第三,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社会性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和需要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优势,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熏陶育人功效。

3.榜样示范机制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模仿从众、见贤思齐的心理。通过构建榜样示范机制,可将承载于榜样身上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榜样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故事经历表达出来,使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成为具体形象的外显内容,像一面旗帜一样感召和唤起大学生主动效仿的内在力量,完成对核心价值观聚焦、理解、认同、内化的全过程,最终达到内化榜样所蕴含的价值品质,实现“知行合一”。通过积极推进榜样示范,主动发现、树立、整合、培育典型榜样人物,切实培养和增强模仿动机,能有效发挥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影响。以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树立榜样和典型,应该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榜样应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可亲、可感、可信、可敬、可学,真正具备为其他同学树立标杆的条件和素质。那些生活在大学生身边,坚守矢志报国信念、秉持勤学敬业精神、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思想和言行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典型人物,应当优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些身上闪耀着核心价值观光芒又能与当代大学生同步前行的人,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楷模和道德典范,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且在模仿和行为强化基础上,真正体悟和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内化并锤炼成个人的行为范式,夯实价值基础,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4.实践活动养成机制

核心价值观鲜活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在外部环境的熏陶感染和实践的强化之下,大学生才能形成坚定而有效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自主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自我生成的,大学生的价值实践和活动体验是其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必由之路。认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产的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价值观生成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彰显其实践特性。要通过构建实践活动养成机制,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探究、价值选择、关系交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化认识、升华情感、锻炼意志、建构起具有新质的价值观,使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理想的价值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实践活动,是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参加的与他人、群体、社会发生具有道德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扮演着主体角色,广泛深入地融入生产和生活一线,通过亲身的合作、交往、体验、感受、经历、劳动,了解社情民意,深刻体会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体验世间百态,分析、考察自身和社会,从多重的角色体验中、从与工农群众的广泛接触交流中、从与别人的比较中、从具体活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将核心价值观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准则,并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做到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12-24 (2).

[2]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0.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50-02

当代青年的思想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对于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增强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要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网络信息化时代中,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展开教学活动。

1 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新媒体主要是指将计算机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介质。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群众接收信息和知识更加便捷和快速,俨然成为现阶段发展最快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介质。相对于传统媒体介质而言,新媒体通过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完成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交互,具有主体自主性和参与性,信息资源实时性和全球性以及内容交互性等基本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更加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展开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拓宽了传播空间和范围,还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通过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向心力以及凝聚力。

2 新媒体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

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展开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时不仅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主要表现在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身心发展都造成很大影响,新媒体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2.1 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优于发展中国家,是互联网世界中的网络舆情主导者,通过利用已掌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把控互联网信息走向以及网络舆情方向,并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来传播自身的政治主张以及思想价值观念,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由于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网络世界中难以筛选正确的信息,更会受到各国不同文化形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等。

2.2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主体道德观念能够发挥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而道德评价在人际关系维护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网络虚拟世界中,在使用新媒体时用户不受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约束和限制,因此,网络上的许多言论与行为都无法得到有效监控,互联网网络上道德缺失的问题屡见不鲜。许多网络用户滥用自由权利,在网络上“出口成章”和造谣诽谤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网络言论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因此,个人主义以及极端主义不断泛滥,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畸形,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2.3 致使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互联网网络世界中各种内容信息量相对较多,同时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难以正确分辨出信息的真假,此外网络信息内容缺少监督和管理,各种低级庸俗的信息以及视频泛滥,而极端主义和个人主义极其泛滥,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在互联网网络中,部分人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奢侈和过度娱乐理念,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还受到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逐渐丧失社会主义中的勤俭朴素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

3 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还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充分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是值得高校深思的问题。

3.1 充分掌握意识形态培养的主导权利

伴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电子设备和移动手机,并从网络电子信息设备中获得知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来开展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工作。一是由于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技术落后和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传统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高校应当要充分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建立起新型的校园全媒体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结合,通过整合校园媒体教学资源来促进全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三是通过建立主流媒体平台,诸如:网络贴吧和QQ空间以及网络论坛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搭建媒体服务平台。

3.2 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核心价值观念的隐性化教育

所谓隐性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根据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来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氛围,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以及实践,从而使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中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目的隐蔽性、过程愉悦性、教育效能渗透性。现阶段来说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场所主要是传统课堂,当然传统课堂中的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正面灌输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排斥情绪。再加上当代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显性教学,长期使用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教学,从而减少学生的厌倦情绪。由于当代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因此,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能够达到良好效果。例如: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社区,引导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积极讨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并通过正面宣传和反面点评等多种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隐性教育。同时还可以结合互联网隐匿性与互动性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发表自身的真实想法,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工具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达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帮助。

3.3 增强对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视

曾经说过,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是紧密相连的,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现代化的l展,如果互联网网络不安全就有可能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影响。“棱镜门”事件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抗病毒和反黑客以及防入侵等技术,增强对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水平。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来建立起网络环境评价体系,增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防护和识别,对于违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极端信息进行屏蔽,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互联网网络环境和网络主体的自主自律行为有着很大关联。互联网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对互联网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响应政府网络安全防护的号召,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开展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推动着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在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首都互联网协议,严格约束和管理互联网网络企业的行为,在2014年年初腾讯公司自主发出《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倡导书,并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进行宣战。腾讯公司作为网络营销者行业自律规范倡导书具有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行各业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因此,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宣传科学正向的思想和能量,引导网络积极主动的抵制不良言论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

4 结语

在互联网网络信息化和新媒体时代中,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来展开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的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高校应当思考的话题,结合新兴媒体传播介质的优势和技术,并结合社会正能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念教育有着重大帮助。新兴媒体传播介质的发展不仅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带来的挑战,因此,高校在应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要充分结合新媒体优势展开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暴秋菊,张艳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3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