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1
一、强化知识解读,提升教学重视
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议论文的教学,强化对议论文知识的解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议论文教学的意义。学生在对这一类型阅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是中考失分的重点,并且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正面的接触议论文,所以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关键。由此可见,议论文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帮助学生提高中考成绩,另一个则是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分析能力,减轻其今后学习的困难。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议论文教学虽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有所不同。语文教师在采取学的同时,也要兼顾一些个性教学,针对学生遇到的差异性困难给予有效的解决。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3. 对学生难以掌握议论文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与部分语文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认为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议论文阅读的分析以及议论文的写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接触议论文的时间较短,在初中教育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有为议论文教学打好基础,因此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二、注重文本分析,培养阅读技巧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议论文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对文本进行阅读,采用精读的方式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并对结构有一个初步认识。其次,要适当地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给学生,以此来减少学生阅读方面的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采用灌输的办法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而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并且得心应手。
三、引导阅读习惯,加强文本赏析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提倡学生多多进行语文阅读,并且借助语文阅读的展开,提升学生对议论文的掌握程度。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抽出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议论文的阅读。选取的文章不仅要适宜学生阅读,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让学生阅读后可以对今后的写作或者阅读分析等有所帮助。其次,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积累或者背诵,以此来弥补学生议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第三,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正确地对文章进行阅读,提升文章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例如,让学生养成书写阅读笔记的习惯或者让学生注重阅读过程中材料的积累等。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文本的欣赏能力,这属于文学素养的一部分。通过欣赏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议论文的精妙之处。常见的培养方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指出文章中的优美之处。二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给予文章合理的评价。
四、结合实际生活,增加写作练习
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2
首先我给学生讲议论文写作时,常常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孩在回答“在家里你最喜欢谁”的问题时,他可能就在写议论文:
我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论点)
因为妈妈听任我做我喜欢的事,爸爸却总要管我,让我不自在。(对比论证)
比如说一次我想玩游戏机,妈妈一口答应,爸爸却对我要求这要求那。(举例论证)
不是有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吗?就连我奶奶都说我妈对我太好了。(引证)
如果说我是星星,妈妈就是那广阔的夜空;如果我是小树,妈妈就是阳光雨露;如果我是小船,妈妈就是船桨等等。(比喻论证)
因为妈妈对我好,我要爱我的妈妈,让她更幸福。(因果论证)
在家里我最喜欢妈妈。(回扣论点)
所以说写议论文就是让学生把话说清楚明白或说深刻的一种活动,它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让学生列提纲就是要明确写作对象或者论点,再把文章思路通一通,再想想如何能让自己的文章出彩。思路通了,学生可能就想畅所欲言了。
思路清晰了,下面就要解决学生的“腹内炊”了。我是这样解决的:
1.就地取材,在山识宝。俗话说“身在宝山不识宝。”我们从初中至高中的课本就是一座丰厚的大山,一部很好的素材集,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向我们介绍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度和爱国,廉颇的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苏武传》向我们展示了苏武的忠贞执着;《鸿门宴》项羽、刘邦向我们揭示性格决定命运……在文章体例方面,我们可以从《六国论》学习典型议论文的写作,从《林黛玉进贾府》学习小说典型人物的塑造,从《祝福》中学习环境的描写,从《荷塘月色》学习散文的景物描写,从《项脊轩志》学习抒情散文的写作等等。还有豪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乐观潇洒的苏轼等,哪个人的生平不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篇呢?他们的经典诗词不可为我们所用吗?如果学生善于向课本借鉴,我们可以挖出多少宝藏啊。
2.教师多准备一些作文素材抽空补充给学生,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比如《名人传记》中的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社会热点、焦点人物以及时事新闻等。同时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材料,并适时在班内表扬、推广。
3.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故意用悬念法介绍一些名著片段,让学生猜想、争论或让学生去查找,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尊敬自己的教师的,如果老师说喜欢哪部作品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兴趣,只要他们读了也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4.指引学生观看《新闻周刊》,增强对时事的评判能力,也增加了作文中的反面素材。
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3
一、注重先秦诸子散文中精神品质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巨大的道德责任感,也许早就中途放弃,打道回府了,即使他和弟子们困在陈蔡郊外,饿得几乎要死的时候,孔子仍然可以气定神闲地为弟子们弹琴、讲故事。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身上最高尚的品质莫过于为了拯救社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坚毅。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观点,一生都过着忧国忧民的生活,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处游说诸侯,屡屡碰壁也丝毫不言弃。孔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他们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巨大的光辉,泽被后世。社会文明进步了,也应该把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宝贵一面发扬光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才能写出真诚的、能打动人的文章,而不是无病、胡编乱造、假话空话满天飞。
二、用先秦散文的艺术技巧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能
运用先秦散文中的各种辩论技巧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1.比喻论证
诸子散文非常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深奥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诸子在向诸侯君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时,为了让国君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政见,常常喜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时就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施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仁政。在诸子散文中,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方法很多,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在自己的散文中都曾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鲜明地阐述观点。先秦诸子散文中曾大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孟子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在这篇散文中,孟子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的。
3.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很多的一种论证方法。诸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使得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在这里,庄子就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先假设水不厚就无法承载大舟,风不厚就无法承载大翼,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运用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论证结构更严密。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4.排比论证
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诸子散文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先秦散文常常运用五六组排比,气势磅礴,显示出诸子的雄辩之风。例如,孔子的《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这里,孔子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了六重排比,使得论证气势非常强。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5.类比论证
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指导;思维训练;明概念;思材料;推原因;深刻
关于“深刻”,2010年浙江省《考试说明》作如下阐释:“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依笔者理解,文章要“深刻”,需具备如下三个要素:表“我”见,表“新”见,表“深”见。且以《灯下漫笔》为例。鲁迅先生由“兑银元”的生活小事揭示出国民“很容易沦为奴隶,沦为了奴隶还万分欢喜”的十足奴性,继而认为中国浩浩荡荡的几千年历史对中国国民而言无非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由现象(兑银元)到对现象的判断(十足奴性),由判断到本质性推理(几千年中国历史是奴性形成的根本),可谓眼光犀利,见解独到,论述精辟且入木三分。
但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无我”、“不新”、“不深”。――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思维。文章是思想的跑马场,是思维的现实。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必将难以提高。因此,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求议论文写作指导的思维训练之路,并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写出“我见”“新见”“深见”。
一、明概念,表“我”见
本文提出的“明概念”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作出精确的科学论断,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而是强调立足概念思考,对概念提出“我”之见解,下一个“我”之“定义”,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之主张。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曾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好,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人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烛照。”从中我们可得到这样的启示:文章若没有了“隐帅其中”的生命,便丢失了灵魂,成了一种没有任何担当的文字游戏或一种技巧。而写作原本就是写作者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文章的生命就在于它是否蕴涵了写作者自身的生命情感与思想体悟。如一同学在《品味孤独》中所写:
何为孤独?字典上解释为“独自一个,孤单”。我认为这是降低了孤独的本质,这只是独处罢了。而真正的孤独就好比是魔鬼,它吞噬希望,把人类掷进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衰退,意志力变差,甚至会丧失本心。没有了心的人,那也只是行尸走肉了。
立足概念思考,否定字典解释,文中闪耀着个体生命的点滴体悟,锋芒初显。遗憾的是行文至此,下面内容却避重就轻,虚晃一枪,只论其作用却未见其实质性观点,个体思想尚未真正彰显。如若紧抓概念继续思考,对“孤独”作出正面判断,以“孤独是什么”的句式直接阐明,文章性格岂不更加鲜明?在指导下,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何为孤独?字典上解释为“独自一个,孤单”。我认为这种解释剥离了孤独的本质,这只是独处而非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个人在看不到希望与理想,没有了朋友与同志,丧失了力量与斗志时所陷入的精神真空,如同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内心滋生的无边无际的绝望感。它好比魔鬼,遮蔽光明,吞噬人心,使人成为行尸走肉。
以“真正的孤独是什么”这一判断句式阐明“我”见,使文字担当起隐含生命体悟的责任,成为思想的载体。“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和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定义的深邃决定着逻辑的精致。”虽然前文中对“孤独”的阐释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但引导学生立足概念思考,用判断句式表明“我”见,却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一条路径。而这种思维也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所在,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的必备条件。
二、思材料,表“新”见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较为流行,如2009年的全国卷Ⅰ、Ⅱ、Ⅲ,上海卷,安徽卷,辽宁卷等。面对新材料作文,如何使提炼的观点既切合题意,又不落窠臼独树一帜?这依然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但由于成长环境与成长阅历的趋同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同多异少,又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学生阅读时间的被挤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表面,不思考的惰性因此养成。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训练方式,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概念的整理、判断的联结和推理的辩证来拓宽他们的思维纬度,加深他们的思维深度。如2009年的上海卷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材料以“板桥体”为中心概念展开,其特点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对它的评价是“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由此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判断:材料隐含着对“板桥体”的肯定与赞誉,它的存在,是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但为何“板桥体”能作为独特的艺术存在方式独放光芒?――源于他的艺术创新。“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体现了郑板桥书法参以古意,自创新格的特点。由此,就“创新”便可展开相关的推理与明确的立意,如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传统然后融入生命的体验,如文艺需要创新,生活亦然,如同步自封是禁锢,创新才是硬道理等。再换个角度思考:选择“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表达形式是不是一味的为了标新立异?内容决定形式,由此可想到两者的辩证关系:个性的书法,反映的是对现实桎梏的挣脱欲望,表达的是对自由人生的追求,书写的是郑板桥的个性人生。继续就“形式与内容”进行相关推理,还可这样立意:没有内容支撑的“追新”是“猎奇”是“审丑”,只能是昙花一现,流星一闪,唯有以“我手写我心”才是作品的真正生命。
从不同角度切入思考,有对现象的概括,事实的判断,原因的推理,观点或浅或深或陈或新,然后,从中选取“新见”进行论述,文章岂不照样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但人的思维“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朱光潜《咬文嚼字》)。若是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分析、判断、推理,学生的思维能力必能有所提高,文章就有可能出新。若是观点、材料、语言都滑人“套版反应”,总是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这便是无数个后来“吃螃蟹”的人――毫无新意可言,亦与深刻无缘了。
三、推原因,表“深”见
如今学生中的不少议论文,堆砌材料有余而分析说理不足,其根源就在于不会合理分析论据,不会透过现象推出原因。这个“不
会”,体现出的同样是学生分析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欠缺。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现象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推理,将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如“认识自我”这个话题,有同学这么写:
大千世界,众生百态。每个人只有准确认识自我,才能让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当时只有一人,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好。“累累若丧家之犬”也罢,他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执著地传承周礼,复兴礼乐。执着的孔子,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很显然,这段文字只是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观点(认识了自我,让个体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的简单组合。为什么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体现了他认识自我?为什么说他已经体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一笔精神财富是什么?作者的思路还是不清晰的,他还未能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推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做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推理运动:孔子是认识到自身什么,使他能如此执着?他的精神财富究竟体现在哪里,所以说是最充分地体现了生命价值。第二稿中,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每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最合适的定位,对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能尽展其生命价值。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时代的诸多精英选择消极避世以求独善其身,唯有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于是他汲汲奔走,苦心游说。被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好,被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也罢,仍‘知其不可’却坚定‘为之’。虽在当时孔子无法实现他的从政心愿,但历史已证明,他对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不懈追求,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与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已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汩汩动力。
认识自我,是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是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恢复周礼”这一天之大任;而孔子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是体现在他的政治卓见与丰功伟绩,而是他在苦苦追寻过程中所体现的非常人所有的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在分析推理过程中,学生渐渐理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统一性,明确认识到孔子行为背后所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寻找到孔子行为所留给后人的不朽财富在于他的精神高度。
杜威认为,“思维的较好的方式叫做反省思维”(《我们怎样思维》)。当学生懵懂于自己所写,模糊于自我思想,难以进行由表入里地分析由现象到原因地推理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文章作自我反省,帮助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唯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对问题的思考习惯才能日渐形成。否则,满足于“借他人之见”(无我)或大路货式认识(不新)或观点加材料(不深)的写法,其文字就只能如秋风中飘零的落叶,随风摇摆,没有自我,缺乏生命之水的润泽,没有绿色。而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远离了“深刻”。
因此,只有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
参考文献:
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5
那么,找一把怎样的钥匙呢?
一、提高鉴赏力,激发写作欲望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因此,美存在于教材中,是一个客观事实。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饱含情感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沟通情感的两端,一端连着作者,一端连着学生。在这一条情感波动的渠道中,使作者、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感知、联想与想象。这样既达到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目的,又能启发学生观察积累,“妙笔生花”,让学生写出让人心灵震撼的作品。在轻快的审美愉悦、和谐的读写结合中,加之循循善诱的点拨启发,谁不跃跃欲试?
二、把感受的情感体验变为写作欲望
感受是客观对象可能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由某一客观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试想,感情冷漠的人,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吗?所以,培养学生的感觉力,对开启写作心理至关重要。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不能离开感受力,即便是那些深刻的议论文,又怎能离开作者的感受呢?只是其情感已融为理性的文字,阐述为明晰的道理而已。就是说明文也不例外,如《苏州园林》中介绍到的那令人神往的景物,不正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心理能力呢?笔者认为总的原则是一种层次性的递进:引入——体验——品味,使之热爱生活,讴歌真善美;富有正义感,鞭挞假丑恶。在具体操作中则是对于观察对象或想象的图景,教师以适当的教学语言启发点拨,带领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感受状态,使之进行自我体验,融入自我情感,然后仔细品味这种情感感受,反复咀嚼,最后形成写作欲望——一吐为快。
三、想象联想,提高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学生,他思考问题必然思路狭窄,不可能有很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写作心理可想而知。可以说,培养想象力等于开启写作心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事物罢了。”所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点即是综合观察结果。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各种感知表象,通过记忆回忆,分类综合起来,“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事物”。第二,启发联想。学生记忆中已有许多生活表象的积累点,教师应有意用激发性教学语言作无形之线,把这些点串起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图画,而形诸笔端。联想不仅仅是记叙描写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写作议论文所离不开的,如由改革开放应从中国实际出发,不可机械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而联想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这就会大大加强论证的力量。第三,激发想象。这是指从某一表象点出发,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造成新的“创造性想象”图景或“幻想”情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当鲁迅听到柔石已经被杀时,写道:“原来如此……”从这四个字和省略号出发,可激发起学生多种的想象情景。课文中这种“空白点”、“未定点”比比皆是,更不用说社会与大自然中的许多激发点了。
想象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人把它比喻为写作的神笔。有了这支神笔,就会思路开阔,文思泉涌,封闭的写作心理也能有效地开启。
四、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写作欲望
谁也不能否认思维能力训练对作文的巨大作用,各种思维的力量反映在写作的思路上。积累因思维的力量而焕发光彩,表达因思维的力量而千姿百态。在写作教学中须着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力和形象思维力来开启心理。
几乎写作任何文章,都不能排除抽象思维力的作用,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在分析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它是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的集中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应以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两种思维的特点和作用,切忌纯理论
的空洞说教。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述两种思维的特点和使用的,很值得借鉴。她告诉学生抽象思维是线型的,一步一步推论下去,就如从一点到另一点,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是如此,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最后树起论点。这样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肯定能摘到写作的硕果,品尝其甜蜜,从而强化写作欲望,更有效地开启写作心理。
教师责任议论文范文6
一、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
长期以来,课堂作文训练缺少系统性的一以贯之的目标。翻看苏教版教材的作文训练要求,不难发现虽然每一单元都有相关的写作训练,但单元与单元之间,初中三年各册书之间,几乎没有整体性的衔接规律。每个年级要训练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每一个阶段要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采取怎样的教学步骤等都是一笔糊涂账。
举个例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但是到了第二单元突然又转向了以写简单的议论文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到第四单元又转向了“写人记事突出中心”的训练主题,到第五单元则变成了“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的训练内容。这种盲目的训练势必会导致教师临上作文课时随手拈几个题目或是拷贝一下教参上的“陈题”的状况出现。至于每次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要么凭教师的经验,随意点拨几句。要么“放羊”,让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种盲目教学导致学生的作文训练基本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二、作文训练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会和体验,是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烙下的独特印记。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但同时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个人修养、天资有很大关系。教师即便帮助他们去理解、体会,也难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在当今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与其“浪费时间”在虚无的感觉上,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其他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教学上。于是大部分教师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在阅读方面大讲特讲,而用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甚至一个星期只用不到一个课时。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学生只能东拼西凑或是胡思乱想,丝毫达不到训练目的。
有些教师甚至把作文教学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完成每学期的作文数量或者多布置几篇作文达到一定的量、多练习就好了。然而实际上这导致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处于自生自灭、原地踏步的状态,甚至于形成了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些教师则一心想把作文的全部技巧都教给学生,对学生现阶段的写作能力不管不顾,希望通过几堂课就让学生速成写作高手,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例如,初一新学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减少错别字,完整地记叙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等。若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还弄不明白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又怎么能写出符合教师要求的好文章呢?因此,这样的作文训练所带来的结果,只会是老师越来越不满学生所写的作文,而学生则越来越惧怕、厌烦写作文。
三、作文评改方法失当,收效甚微
作文评改方式通常有两种:负责任的教师从字斟句酌到构思立意无一不加以点评,眉批、旁注、总评满满当当;更有甚者,还亲手大段大段删改学生的习作,真可谓煞费苦心。岂不知学生拿到作文后,大多是注意一下分数就把作文放到一边了。他们也许并非敷衍,而是因为这些都是老师自己的思想,离他们有距离,让他们一时“难以下咽”。这种做法,教师辛苦,却事倍功半。
另一种是教师选择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互评互改。这种做法看似符合新课改理念,但深究一下,便会发现有不少弊端。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准参差不齐,水平好的、悟性高的去评点自然能中规中矩,说出个一二三来,但这只是个例,毕竟班上大多数学生还是在学习提升阶段,他们自己也没弄清该着眼于哪些方面,所以只能是走马观花浏览一下同学的作文,再写上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根本评不出个所以然来,更谈不上有质的提升了。
面对作文教学现状,选择熟视无睹当然也能“混”下去,但笔者认为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份担当。以下是笔者对于根据学段的不同逐步构建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的一点探索与思考:
“揠苗助长”的故事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同此理。作文教学首先要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作文教学的目标、能力等级、训练侧重点都应当进行合理的安排。
1.七年级作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主,重点着眼于“写什么”,多引导学生观察积累,少强调技巧、思路等的限制。一开始教师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由作文训练,适当提一些作文日常规范的要求,比如字体要工整等,而对内容则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可以采用自由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写作,不加任何限制。等学生的兴趣高涨时,提出具体写作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还可以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通过评比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下学期,可适当指导学生鉴赏及修改同学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修改能力,使学生作文初步规范化,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八年级作文教学应以“怎么写”为中心,重点做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做深入的思考;规范写作,强化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完整地叙事,能简明地阐述道理,准确有序地介绍事物特征。教师可采用创办班刊、手抄报、个人作品集等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地发挥想象或展开联想。此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主题鲜明的记叙文,写出的记叙文能选择较合适的切入点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去表现和升华主题。初步学习写议论文、说明文,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论点和抓住特征有序地展开说明。
3.九年级作文教学应以“怎么写更好”为重心。此时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我写作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主要进行综合的作文思维训练,即要深化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在记叙文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学会灵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对作文形式的创新运用。写说明文要学会借助描写、比喻、拟人化的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写议论文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立论,运用不同的论证方式去证明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