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传媒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传媒论文范文1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IPTV、手机等信息网络和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媒体形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新型的媒体形态在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专业化的传播内容以及数据存储的高质量和大容量等方面拥有众多的优点。这些特点能够,极大地满足了受众活动和受众需求。这种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化,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使得媒介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造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是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得到了增加,同时受众需求也变得各不相同,最后导致了传统电视受众的注意力严重稀释。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受众的分化浪潮,传统的电视媒体是否毫无对策?“随着市场的发展,分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局限于传统指标划分受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将态度、行为等能够体现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受众。”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传统电视的受众群体一定会分裂或减少,它会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生时间或空间上的位移。比如,受众可以根据相同的兴趣,通过网络流媒体以直播或点播的方式欣赏到电视台的节目。传统电视的受众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只是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实现了重新聚合,而正是这种重聚,将成为媒介融合的受众基础。
二、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资源整合
虽然与各种新兴的媒体相比,电视媒体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但是它同时还保持着一些优点。例如权威优势,它在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要。一般的电视媒体都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首先让人们觉得可靠、可信,由此牢牢地吸引住已有的受众群和新的受众。品牌优势。电视和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应该说是惊人的。具有最广泛社会基础与强大的影响力。电视品牌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它包括传播形式、手段、覆盖、名牌栏目、节目、主持人、受众群等等。电视媒体在竞争中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应该抢先利用市场手段,整合有效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以广告信息产业为主,多元化产业运营并存的发展格局。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进行整合的过程如下:第一:对媒体的受众进行调研。每个媒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定位,这直接决定了各个媒体的受众结构。与西方家相比,我国的电视媒体是一个宣传与经营的混合系统。一方面,它依托于各级政府而存在,一级媒体代表一级权威,是各级政府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我国没有商业台和公共台之分,基本上,二、三千个频道都可以播放广告。由于不同级别的媒体,代表不同层级的行政权威,它们发出的声音,它们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级别的广告传播平台。第二:进行行业细分。实际就是将读者资源深度挖掘细分,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整合资源的第二步——目标市场选择。整合资源是为了进行产业化运作,所以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受众结构特点,结合各个行业的发展选择自己的产业化运作方向第三:实现立体化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单独依靠个体媒介形态很难形成传播优势,它要求新旧媒体互相联合,构建起立体化的播出平台和组织构架,为客户提供多通路、多形式的营销服务。整合营销不是仅仅让用户能够在多种平台上找到一样的内容,更是为了充分发挥出多平台的固有属性,更好地形成互补结构,发挥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使品牌的传播效益最大化首先要根据播出平台的特点创新节目形态和编排方式。其次要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优势相结合,发挥网络人际传播优势,弥补传统电视传播的缺陷。第四:打造“市场链”。媒体整合资源的关键是打造各个行业的“市场链”。很多产业完全可以和相应的版面结合,既为媒体增加新闻素材,又可以串起一条条“市场链”,把读者资源、媒体资源、行业厂商资源等彻底串联起来,打造利益共同体平台。由于媒体在市场运作中处于公立地位,行业厂商更愿加盟由媒体牵头的这种顾问机构。媒体整合资源进行产业化运营并非单纯创收,它使媒体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受众。
网络传媒论文范文2
网络媒介的偏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因特网不仅是一个信息资源、一种通信工具,还是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完全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传统三大传媒,独立于三大传媒之外的‘第四媒体’,或者说是‘新媒体’‘、网络媒体’。”
在当下这个多种媒体共同发展的时代,网络作为新媒介在其中具有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它也成为美剧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的一个主要渠道和平台。由于电视台审查程序的复杂繁琐,导致美剧引进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而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特殊魅力,它的时效性、目标性、双向互动性、个体化等特点,不仅弥补了电视台引进程序本身的缺陷,而且更加满足了美剧受众群的大众需求。
就现阶段来说,美剧稳定的受众群一般具有文化程度高、中青年为主、上网时间长、喜欢自主性选择、娱乐渠道多等特点,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令他们感觉舒适自由的网络媒体来观看美剧。首先,央视等台在引进美剧时,考虑到收视率和大众普及等因素,在题材的选择上,会选择适合大众的、具有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社会文化”的美剧播出,而一些流行的带有“小众文化”如玄幻、青春等题材的美剧就受到限制,而这些美剧往往是中青年为主的受众所感兴趣的热捧剧,它们的播映只能通过信息传递强大的网络媒体来进行传播,从而在网络上隐秘流行。其次,受众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加上英语的普及,很多粉丝剧迷对外国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喜欢欣赏原汁原味的美式英语,而电视台在引进时由于有配音译制组的加入,他们在情感的把握上会有所欠缺,对于“暴力”、“性”等隐讳话题也会避开不译,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美剧迷更喜欢在网络上寻找中文字幕帮助下带有热情的原声剧集。最后,由于网络具有自由自主的选择性和多平台、多角度、多链接的交互性,这就吸引了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美剧迷们的喜爱和追捧。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业余时间,脱离旧模式的束缚,可以随意地快进快退,就算因为事情耽误了当天的播出收看,也会在随后的时间自主选择。此外,受众在网络上可以因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男女主角的爱情命运,和其他观众,甚至是内容供应商、制作商等展开一系列互动讨论,达到舆论引导的同时,发挥网络传播极大的自由评论性。
高额的引进成本
美剧中很多剧集的拍摄,不仅手法上如电影一样讲究,在制作投资上也如电影一般大手笔高投入,呈现美剧“电影化”的趋势。校园歌舞剧《Glee》单集制作费是500万,而艾美奖的热门剧集如《冰与火之歌》第一季10集制作费是5000多万美元,《大西洋帝国》更是高达一集1800万美元……这种制作上的高额投入,成为了各大电视台高额引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保证较高稳定的收视率的情况下,如果引进的美剧没有稳定的收视群,没有制造出相关的话题新闻,没有高额的广告投入,电视台一定会慎重选择,择优判断。
地区文化差异的限制
除了高额的引进成本外,由于受到异地文化差异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约,央视等电视台更加倾向于引进日、韩、泰、新等亚洲地区的电视剧,而非代表着资本主义电视行业飞速发达、具有美国等异域特色文化的美剧。对于日韩等地电视剧中阐释的文化,中国大部分观众普遍能够接受,因为其表现和蕴含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都和中国比较类似和接近,如《人鱼小姐》、《看了又看》等韩国肥皂剧,大多展现的都是女人温柔贤惠,男人有责任懂担当的形象,体现的大都是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生活状态。而美剧由于是好莱坞模式在电视荧屏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如《绯闻女孩》类的时尚校园剧、《别对我说谎》类的科普侦探剧、《越狱》类的犯罪探险剧、《吸血鬼日记》类的青春玄幻剧等等。形式上的多样性为内容表达上的多样,因此美剧无论是从以普通人为视角的平民化角度出发,还是代表着崇拜敬仰的英雄主义,无一例外地表现着美国的人情世故、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这些虽然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受众群易于理解,但对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年龄层相对较大的大众来说,却难以认同。“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
电视剧作为最通俗的大众艺术,注重传播主流文化及其意识形态。因此,对于美剧中体现的地区文化差异,在交流与碰撞之后,只能取其能够与中国文化融合的部分进行沟通交流,而其他相差太远的则只能限制,这也导致了美剧在很大程度上在网络环境下火爆传播现象的形成。
美剧“重网络、轻电视”存在的问题
(一)版权的问题
高额的引进成本,使得电视台在美剧的版权购买上只能选择一小部分,或者放弃。版权的放弃,也就意味着不能在央视等电视台正常播出,人们只能通过网络、DVD盗版光盘等其他渠道获得观看,而最主要的还是通过网络媒介。经过字幕组的再制作,无论是优酷、土豆等在线观看,还是BT、迅雷等下载观看,低成本甚至零投入的同时,获取渠道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一个范围内的局部流行。然而,这样在网络上的流行和传播,到底不具备“官方承认权”,即没有明文的版权规定。早在2009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就出台了《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于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
在这之后相继一段时间里,许多相关规定都就网络传播的版权问题对国外电视剧特别是美剧进行了封锁和打压。虽然对网络版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力打击了网络中一些非法传播,但对于美剧仅在网络环境中的广泛传播和美剧迷免费观看美剧的途径,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传播质量得不得保障
“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的同时,一些苍蝇也会飞进来。”任何一项事物的引进,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会夹杂着劣质的、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东西。美剧的引进也不例外。美剧中新鲜新颖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引起国人的兴趣和关注,它们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文化,往往得到中国剧迷的认同和赞扬。但其中连带的诸如暴力、性、宗教歧视等偏激的、片面的文化也同样会通过网络环境传播过来,这就导致了优秀美剧中夹带一些质量低下的、水准不高的“垃圾”剧集,阻碍剧迷选择优秀剧集的同时,也深受其低下的文化的影响,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一个有害无益的冲击。
除了文化传播上无法确保稳定的进步文化引进外,在同类型的美剧引进中也存在一定的质量保障。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视剧产业受谍战片《潜伏》的影响,导致电视剧产生了严重的模仿跟风,电视荧屏“谍谍不休”的现象层出不穷,仅仅半年出现了如《风语》、《风声传奇》、《旗袍》等50多部“换汤不换药”的谍战剧,造成了电视小荧屏内容形式的单一,观众在那一时间段也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对于美剧在网络媒介上的隐秘传播也同样如此。随着《越狱》第一季掀起的1800万人次的收视狂潮,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监狱探险片,如《OZ》等。类似的发生场景和故事情节,只是演员上的重新调动,毫无新意的制作技巧和创作内容,使其成为无聊空洞的跟风片。网络新媒介环境下美剧隐秘传播带来的负面性,传播上注重了量而非质,这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在业余娱乐生活中或许由于选择的失误浪费了时间,从而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审美单一和审美疲劳。
美剧“广泛化传播”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美剧中的文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推演,电视剧文化的多元性也成为一个趋势,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其实也是在倡导电视剧领域各国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受众,他们一部分认为,美剧的网络传播和隐秘流行,是美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侵蚀和诱导,渗透和霸占。其实不然,它并非文化侵略的武器。从早年的启蒙剧《成长的烦恼》,到近几年大热的《越狱》、《迷失》、《绯闻女孩》等,都是在向受众展示一个不同于中国的美国生活方式和人文故事,从而传播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价值。文化的差异很正常,而无论是电视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介,亦或者网络这样的新媒介,都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性化。在保证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在维护我国民族多彩文化权益的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外来剧中优秀的先进文化,补充和丰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再制作的融合,题材的择优筛选
电视作为大众艺术,其广阔的受众群是各个年龄阶层的普通观众,而非只关注于网络传播的美剧粉丝。因此,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于美剧的广泛传播,可以借鉴电视和网络的特点,做到“择其优者而从之”。一方面,虽然在译制过程中无法达到“不删减、忠实原句”的理想程度,却可以委婉地改成有趣的译制,加入当下网络流行的元素,如“我晕”、“你老妈喊你回家吃饭”。另一方面,对于美剧题材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得当。虽然在文化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但“地球村”却拥有同一片土壤,积极向上、清新的剧集的引进,会为电视小荧屏添彩不少,如《实习医生格蕾》、《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而带有浓重灰暗色彩的,充斥着暴力、性、犯罪等阴暗面的美剧,还是要慎重选择。
网络传媒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广电网络 电气技术 电子技术 应用
前言:电气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生活、生产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网络传媒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电气技术及电子技术在网络传媒中的应用,对网络传媒整体效能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对电气技术及电子技术在网络传媒中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广电网络中电气技术
1.1照明电气技术
就当前广电网络中来看,其在演播室、控制室均需要照明电器技术的支持。目前,广电网络已经将电器照明技术应用在整个设备中[1]。广电网络在照明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坚持以构建应急照明系统为主,降低由于紧急停电而造成的内部供电中断的现象。广电网络整个照明电气技术按照48h紧急供电中断的照明计算方法对其整体应用供电体系实施构建,进而从根本上保障照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2防雷电气技术
防雷电气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保障基础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防雷系统实施保护和构建[2]。由于广电网络传媒中心的整体特殊性,在其综合防雷电气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采用了当类装置等电位链接,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防雷到点系统,对整个系统的线路实施布置,有效的预防雷电电磁波脉冲对广电网络电流和电压带来的影响,进而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广电网络还利用防雷电气技术实现了消防联动系统的构建,实现24H监测联动消防指令,进而为广电网络的整体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1.3变电电气技术
变电控制是维持广电网络电源稳定,实现广电网络中心合理用电的关键。其在变电控制的过程中利用电气技术实现了核心变电控制系统,对整个广电网络中心计算机的系统和各个演播室、演播厅的用电实时集中配置,以保障高强度符合支撑。此外,广电网络在变电电气技术的应用上还是实现了高低电压系统等级控制系统,进而对供电故障时电流和电压突然降低和故障排除后电流电压突然升高带来了供电系统稳定性实施技术处理,实现变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二、广电网络中电子技术
2.1双向改造电子技术
双向改造电子技术主要是利用FTTH技术和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实现光纤到户和纯介质网络传输的一种电子技术。广电网络应用双向改造电子技术将内部的数据传输实现光波传输,加强了数据协议灵活性,进而优化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实现网络透明化安全传输。便给利用无光源网络PON技术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电磁波对传输网络造成的影响,实现多兆为双向改造。广电网络应用双向改造电子技术进一步对内部网络的传输和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就当前广电网络双向改造电子技术的应用来看,其实现有线电视服务下的单向下行广播传输方式就是利用了双向改造电子技术。
2.2 HFC电子技术
HFC电子技术是利用大容量传输实现双向传输的一种电子技术,广电网络利用HFC电子技术实现了光纤与同轴电缆结合的传输技术构建,实现了帧频变换,多兆位数据服务的功能,进而完成了电子技术工作的开展。此外,广电在应用HFC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利用工作人员全程根本实现了视频服务和IP服务技术改进,提高了整体网络视频的输出质量和输出纠错能力。
2.3数据传输电子技术
广电网络中应用数据传输电子技术主要是对网络内信号、音频、视频等实现基本数据传输凭条的构建[3]。在数据传输电子技术的应用下广电网络实现了射频总线与双绞线结合的长距离、大范围数据传输,保障了不同用户之间数据传输的距离。
2.4智能化电子技术
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广电网络智能化发展,从网络运营的角度,实现了整个广电IT系统的智能化设计,进而优化了广电网络的工作效率,为广电网络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业务升级。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广电网路技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应用了照明、防雷和变电电气技术,并且结合了双向改造、HFC、数据传输和智能化电子技术,为广电传媒的安全、运行和传输等提供了保障,进一步优化了而广电网络核心技术,优化了广电网络在传媒领域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为我国网络传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 考 文 献
[1]万志豪.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4(24):243.
网络传媒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文化;转型
一、文学环境的异动
文学批评是文学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和具体生活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必然会对文学批评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学批评在经历了80年代的洗礼、90年代的淬炼,在进入新世纪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和变化,在这种发展和变化中让人喜忧参半。文学批评的发展给人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感觉文坛圈子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对于文学的研究深入却在不断减小。似乎文坛的门槛在不断降低,人们都能够谈论文学,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似乎在不断的萎缩。当下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就是文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对于文学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所对应的就是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这三组内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三组内容对于文学批评的影响,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格局,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一)传统文学阵地
文学期刊属于传统文学形式,期刊种类繁多、期刊的档次也各有差别、作者的水平也有所区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较为繁多,上述内容的存在是构成文坛发展的中坚力量。事实上,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文学期刊作为这一种传统的文学阵地,在过去基本上就等同于整个文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坛的定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把出版、发行的阵地当作整个文坛来看待,文学出版以前更多的是为书店、邮局等旧有的文学生产流通体系所服务,而当下文学期刊已经不再是文坛的主要构成,而仅仅是文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部分虽然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文学期刊阵地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并且有很多的传统期刊文学和传统的批评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寻求转型,甚至会走向别的圈子。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过去的文学圈是期刊和图书二分天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市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文学渗透的领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便如此图书出版仍然是文学批评和文化产生的重要方式。就长篇小说来说,在市场经济没有介入之前,长篇小说的盈利主要是被少数的名家所享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一般的作家来说,只要是其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经过适当的包装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出版社出版发行,然后也能够有所盈利。所以对长篇小说来说,出版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只能被少数名家所享有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手段进入文学领域以后,一些本身不具有名气的小说作家在经过适当的包装以后也有可能受到广泛的推崇,甚至能够成为备受畅销的作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能够打开图书出版的渠道、降低图书出版的门槛,能够让更多的作家有机会被读者看到。
(二)网络传媒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传媒形式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传媒已经逐步成长成为文坛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新生代力量。当前的文化领域,除了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来,还派生出来了手机文学、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并且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欢,这也让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体文学逐步成为年轻受众阅读文学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文学批评的新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文学批评作为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当前文学批评的发展态势来看,文学批评经历了过去单一格局向一分为三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为主的批评方式,这三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并且构成了当前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并且以各自的方式支撑着文学批评格局的发展,并且吸引了无数的受众。
(一)传统文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是由两类批评家所构成,分别是就职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供职于文化部门的文学批评从业人员。文学科研工作者多数都有着较为扎实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这些文学批评者身上具有特色的文学研究特质,不管是就文学批评论题的选取还是论题的阐述上都能够具有扎实稳健的表述,对于当前社会的重大社会现象和政策问题进行阐述是他们的长处。专业的文学批评从业人员者他们大多长期能够跟随文学批评的发展态势和动向,对于文学发展的的动向和新人新作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并且对于身边的社会现象也比较敏感,常常能够采用及时性解说的方式进行阐述,能够充分展现批评的敏感和灵动。上述两种批评类型能够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并且已经成为构成当下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阵营。
(二)媒体批评
媒体批评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批评形式,它是由网站、电台、记者、编辑构成的各类媒体平台。对于上述媒体也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细分,主要可分为行业类、专业类、党政类、大众类等。从发表形式来看,它包括音频的、视频的、纸质的、网络的等形式。不同类型的媒体在对文化、文学现象进行采访报道后,就会充分展示出其行业所通有、共有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更擅长从热点、焦点出发,将社会事件话题化、事件化、戏剧化、娱乐化。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媒体批评身上总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发现上述影子,总是能够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媒体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把控信息的重要管道,媒体批评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也已经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最重要的渠道。发展至今,媒体批评已经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批评手段。
(三)网络批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新型的批评形式也已经变的更加的成熟,从事网络批评的主要是在一些文学网站、门户网站上写评论文章的人员,上述人员的身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中不乏有一些专业的评论类人员。网络批评与上述两种批评形式相比力量并不那么彰显,这是因为网络批评类的言论虽然较多,但是网络批评类的文章相对较少,并且一些网络批评类的文章也容易被一些网络批评言论和炒作所遮蔽。较其他批评形式来说,网络批评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此这类评论多数文风犀利,而且具有较强的民间化和草根化倾向。由于网络批评写作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因此网络批评的文章得到了迅猛发展,不管是批评一个人物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抑或是一部文学作品,网络批评总是能够充分展现其文风犀利的特点,并且具有较强的个人化色彩,文章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虽然网络批评从形式上来说相对随意,但是从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新形势的文学评论,也将会在今后的文学批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传统文学评论都是文学活动的基石,都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分量,这是因为传统文学评论具有专业性,对于文学评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文学批评从单一的传统文学批评出发,逐步衍生出了媒体批评、网络批评,这是时生重大转变的结果,也是当下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要正视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尊重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文学批评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文学批评一分为三后,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然易见的。网络批评和新媒体批评,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且对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文学评论面目变得模糊不堪。传统的文学评论和主流的文学评论正在经历着一场喧闹的争吵,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来看,我们会发现当下文学批评自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上述问题有的来自于内部,有的来自外部环境,有的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则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才能够改变这一问题。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文学批评倾向性和整体性走向的问题,当前的文学批评中缺少比较有理性和洞察力的批评。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体现在批评者不愿意花费较大的心思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文学批评的现状越来越复杂、作品也越来越良莠不齐。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有时需要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乃至信息学的方向出发,而这些素质显然不是一般的文学批评家所具备的,这是造成当前文学评论中出现评论缺席和评论失语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体现在评论家更多的是选择说好话,而不是选择说真话实话。造成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评论家越来越不具备勇气,不能直面社会问题、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批评家的思想气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造成批评风格不突出和艺术个性缺失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复杂,文坛怪象频出,这正是需要文学批评出现的时代,但是从文学批评的真实实践来看,文学批评显然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并且文学批评的声音也非常的微弱。文学批评显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创作、作家、或具体的作品的赏析,还应该针对社会化问题进行评论。在对文化市场仍然采用行政化管制的过程中,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批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
(二)完善文学批评的对策
对于文学批评来说,除了需要公众的理解,还应该得到多方面的扶持。既需要不断壮大文学评论者的队伍,还应该注重评论者评论精神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尽快结束当前文学评论圈散兵游勇的状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彼此交流的机制,建立相关的机制或组织,充分发挥集体或组织的价值,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学评论的价值。对于文学评论阵地来说,还需要一定的传播工具、需要得到一定的条件的支持。当下文学评论类文章主要是评论者在一些专业性的报纸上进行评论,其受众相对较小、社会影响力相对有限。在一些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媒体上基本上没有文学评论的立足之地。即便是一些发表在大报纸、期刊上的评论类的文章也大多数经过了媒体的删减和加工,这样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较大的影响力。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文学评论应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学会自立自强,并且需要坦诚的面对现实状况。针对庸俗化的文化市场环境,评论家应该增强其社会责任性和使命感,承担起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文学批评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能够让评论者产生仗义执言、激浊扬清的社会效果。对于文学评论者来说,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知识储备。针对社会问题的评论,已经不单单是文学领域的评论,其可能涉及诸多例如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评论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够更敏锐的发现社会问题,才能够准确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文学评论者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发现社会问题,力求准确发现病灶,力求能够准确的表达,对于该提倡的应该大力提倡,对于能理解的也应该尽力理解,对于该批评的也应该大胆的发表意见,只有善于、敢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才能够切实改善当前文学批评的环境。
网络传媒论文范文5
一大学生传媒素养的现状
第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来说仍然主要是一种娱乐方式。多数大学生热衷的只是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娱乐体验。各种网络游戏、港台口水剧及搞笑脱口秀节目都在校园内传播甚广,令大学生乐此不疲。
第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弱。很多大学生在接触各类媒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浏览信息也十分盲目,消耗了大量时间,缺乏基本的传媒自控素养。
第三,信息的筛选能力不强,对恶性信息没有免疫力。目前大众传媒的环境极为混杂,信息品质良莠不齐,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分辨、筛选显得手足无措,往往不分类型,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传媒素养。
第四,信息道德法规意识较差。很多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十分薄弱,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大量抄袭下载他人的研究论文冒充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信息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第五,社会阅历短浅,欠缺接触传媒的安全规则意识。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容易被网上的各种信息所蒙蔽,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受骗等情况屡屡发生。这种安全意识的匮乏体现了目前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严重失衡。
二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自身德育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以其传播速度快、涵盖内容多、传递领域广等特点渗透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书刊、报纸、广播、影视、网络等传媒形式具有价廉、信息量大、普及性高等自身优势,被高校大学生广泛接受。
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的亲密互动性。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交流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传媒与大学生的互动中。
大众传媒的渗透性。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介建设出一个模拟真实的虚幻世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德育教育的感染化、渗透化。
大众传媒肩负崇高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道德责任。媒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承担其在道德观、价值取向引导中的责任与义务,是高校实现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广阔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借助传媒环境,挖掘丰富的资源,主动快速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崭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大众传媒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手段。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在传统的社会交往教授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交往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使其更多地被赋予了符号化内涵。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越来越普及,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高校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
大众传媒促进了高校德育方式的转变。以往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式传授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是一种封闭式德育教育。大众传媒的介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
(三)大众传媒对德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低俗化干扰大学生视听。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传媒更愿意去制造低成本文化快餐,传递品位低俗的文化信息,削弱了大众传媒的德育教育功能。切特罗姆曾指出,“如果一本畅销书或是一部电影迎合着百万人肤浅和缺乏教养的情感,它不是我们寻求的艺术。”
价值导向偏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与融合,大学生需要成熟的大众传媒舆论来引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众传媒面对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抉择时,往往放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无德学术观念的滋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也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追求的理念和目标。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它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但同时带来的还有不良学术观念和行为的滋生。
大众传媒的“无屏障性”给高校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校园传媒信息呈现出一种“时空无屏障”“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空前自由。一些腐朽观念、消极思想都在利用大众媒体悄然渗透。
三有效开展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大众传媒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德育工作刻板、老套的模式在灵活多变的传媒前沿抢占教育阵地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媒体多元化的冲击,德育教育的主流地位正被日渐削减。高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对于大众传媒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加以利用,对负面影响要采取相应的有力度的措施加以抵制和改进,增强德育教育的实质效果。
(一)加强对大学生传媒素质的培养
媒体的信息包围和狂轰乱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其中的大多数人对其不良影响和边缘化引导不以为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又大多持无所谓态度,在德育教育方面严重缺失。媒体的错误引导需要及时转舵,德育工作者的因势利导更是责无旁贷。当前,高校传媒素养教育除了专业院校外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所见甚少。我们亟待提倡德育教育,加强传媒素养的专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使之成为德育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主要力量。
引导大学生明确媒介素养目标。对我国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媒介的接触上也是以实用性的内容和方式居多,进入大学以后一旦面对完全放开的信息环境和完全自主的媒介接触权,极容易陷入信息泥潭而不能自拔。制定明确的媒介素养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清醒的媒介行为意识,对德育教育的导向有着重要作用。
掌握传媒接触的技巧。在接触媒介时最难于把握的是媒介表面活动背后隐藏的东西,波兹曼认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在大众传媒活动中,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都带有大众所没有注意的隐含性信息,发现这些隐喻特征是接触传媒的最高技巧。
(二)构筑传媒新平台,拓展德育教育新空间
德育教育要善于利用传媒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开发德育建设平台,扩充德育工作渠道,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改造良好的高校信息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不能忽略校园媒体的作用,德育工作有责任让学生重归本位,将枯燥空洞的说教充分利用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再现,强化德育效果。比如大力发展校园电视与校园网络,引导校园舆论和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比如复旦校园的学生网,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大学生中各类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一个大的学生社区性质的平台;复旦日月光华网站成立至今,流量和使用率一直居于国内各大高校前列,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阵地,对于加强舆论引导、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撑。
(三)借助传媒文化建设,营造高校德育文明
媒体属于大的全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体系构成因素之一,要利用媒体呈现德育内容,把高层次、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媒体内容引进德育课堂,发挥学校育人功能,改进德育工作现状。
审视大学生所关注的媒体热点事件,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国内大事均有涉及,他们对当前正在进行和即将发生的热点感兴趣并持续关注。据新民晚报统计,1/4学生关注报刊广播中的新闻与娱乐内容,这说明德育工作完全可以利用媒体新闻内容进行正向宣传,抓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有利时机进行宣传。大学生的关注焦点是完全可以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引的,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是德育工作的原则和目标之一。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会更吸引学生,高校德育授课形式多媒体化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引进的媒体内容应该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目标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培育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阻碍着传媒德育功能的发挥,这种矛盾将在高校未来德育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把德育教育的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的共同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形成核心价值体系,让大众传媒更多地履行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聂庆璞.媒介嬗变中的文明演进[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自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岳川.媒介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龙雪津.尊重学生需要改善高校德育工作[M].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7]田建国.高校德育环境与对象、内容和理念[M].山东农业教育出版社,2005.
网络传媒论文范文6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医患纠纷;献血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7-01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无偿献血人群日益增长,然而,知情同意原则逐渐受到一些患者、医学工作者、社会伦理及法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履行告知义务是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告知的必要性
1.1 《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血站采集血液应当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并对献血者履行规定的告知义务。血站应当建立献血者信息保密制度,为献血者保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3.13规定“建立和实施献血者服务规范,制定献血者接待和护理程序,履行献血前告知义务,遵循献血知情同意原则[1]。对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进行全程护理和情感交流。”《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第5条献血者知情同意第5.1条款告知义务规定“血站工作人员应在献血前对献血者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并取得献血者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这些都为献血者享有知情同意权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明确了采供血机构向献血者告知献血相关情况是一种基本义务[2]。
1.2 告知是尊重献血者权力的需要。献血者有权知道自己在献血过程中及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和应享有的权利并感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1.3 采供血机构履行告知义务从而使献血者知情是其行使选择权和决定权的前提,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作出自我选择和决策,以保护其人身权和财产权是知情的最终目的[3]。
1.4 在履行告知义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实现有效的沟通[4],体现了对献血者的尊重,增加献血者的信任度,从而会主动与工作人员沟通,减少高危人群献血,减少群众献血知识的盲区,有效避免因情绪紧张引起献血反应的发生,降低或者避免服务投诉。
2 告知内容
2.1 献血知识宣传,献血动机、安全献血者的重要性及具有高危行为者故意献血的责任,进行“健康征询”、“体格检查”及各项献血者献血前身体状况的要求,初筛结果的告知(对经健康检查不适宜献血的献血者,应给予适当解释,并注意保护其个人信息),确认献血量(200ml、300ml或400ml)[5]。
2.2献血流程中的注意事项。献血留样的用途,血站将遵照国家规定对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测,检测合格的血液将用于临床,不合格血液将按照国家规定处置。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仅表明捐献的血液不符合国家血液标准的要求,不作为感染或疾病的诊断依据。
2.3献血后注意事项。献血后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反馈。
2.4根据相关规定,可享受的免费用血待遇。
3 告知方法
电视传媒、广播传媒、报纸、自办宣传读物、公益海报、网络传媒、手机传媒、社区宣传版面、采血人员现场告知。其中采血人员现场告知交互性最强,效果最好,要求也最高。
4 告知注意事项
4.1 履行告知义务,应从献血者的角度出发,在维护知情权的同时,注意维护献血者的隐私权。方法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也可以是行为的,但关键是必须取得履行告知义务的证据。
4.2 告知以客观、真实、诚信为原则,内容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性用语。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给予相应的称呼,针对献血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理解力的不同,给予合理、明了的解答。既做到耐心细致,又要掌握原则。
无论在采血的前、中、后所有的告知内容都应当选择适当时机告知,注意说话方式和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要温和。
4.3采供血机构应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加强业务水平和技能培训,增强礼仪培训,灌输医疗风险认识和法律意识,为更好的履行告知义务提供必要保障[6]。
知情同意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也作为一种权益规范,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还很薄弱。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许多采供血机构只重视技术,忽视人文关怀。其实献血者对采血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意识、服务态度往往感受更直接、更敏感,采血人员多一分主动,就能给予献血者多一分温馨感受同时多得到献血者的一分理解。总之,采供血机构必须建立公民权益意识,从根本上尊重献血者知情权,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献血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郭永建, 王鸿捷. 血站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的构建[J].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1): 71-75.
[2] 袁红.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无偿献血分析 [D][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9.
[3] 罗凌飞, 徐雁. 348 名献血者意愿调查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2): 72-73.
[4] 苏锡云. 采供血机构档案规范化管理在医疗诉讼中的重要作用[J]. 档案与建设, 2010 (10):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