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科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科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教学改革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初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以化学为学科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自成体系,划分过细、缺乏相互沟通,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现代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能满足我国21世纪高校培养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4个特点人才要求。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1]各校在实施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摸索、研讨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以化学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一些重点院校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华东理工大学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由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的基础上,于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2]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完整地、系统地完成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共需120个学时(不包括实验教学),而我校自2000年来《无机化学》学时数减为56个学时,《分析化学》仅有40个学时,2007年课时进一步缩减,《无机化学》减为40学时,《分析化学》减为32学时,这使得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及基础学科学时不断下调的情况,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在逐渐减少,学时数的减少不是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1999年以来,我校开展教育改革大讨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压缩理论课,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新专业的增加,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辐射能力增强,建设力度加大,教材也采用了教育部优秀教材,2002年以来,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3年获得了淮海工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4年成为淮海工学院的第五批优秀课程之一,在2005年通过了淮海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估。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获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发表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0余篇。
1.潜心研究,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3]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理和应用知识糅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把握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同时,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精选内容,把握关键,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深入浅出,突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层次,改进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的定量化学分析时,在四大滴定内容上先从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入手,使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紧紧抓住基本计算原则――量相等原则,重点讲解各类计算的解题思路、关键问题。既树立了“量”的概念,又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大滴定分析法以酸碱滴定法为基础,重点讲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终点的判断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较好地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其它三种滴定分析法可采取对比的方法,找出各方法的异同点,重点讲解其它滴定法的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教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只能反映一些相对固定的内容,难以展示这门学科的新貌。因此,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接触科学前沿,开扩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分光光度法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除去陈旧的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既传输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为日后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引入自学模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种希望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潜在强烈愿望,自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在全面授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注意自学的效果,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指出要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
第二,精选课堂讨论题目。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消除认识理解上的误区。
第三,引入对比教学方法。使学生前后知识连贯,融会贯通,注重每章后的小结,难点重点突出;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既增强了系统性,又拓宽了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第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通过知识“生长点”的构建,使学生将来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拓展。比如:强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力求概念准确、结论明确;在每章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概念,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正在处于快速发展的“热点”领域,适当补充一些发展动向和趋势,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
5.开展预科教学。
由于全国各地的高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我校大一新生中,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修化学,因此,为我们无机及分析化学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56学时的预科教学,大部分学时用于补习高中化学知识少部分学时用于学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75-76.
各科学习计划范文2
化学课题研究,是教师或学生提出化学问题,通过调查、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化学问题当作课题或专题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全方位体验的活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到课题探究的中间过程,最后到课题的完成,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力求通过学生亲身地选题、实验、思考、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是协从,而不再是神圣的“先知先觉”者。选择的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长可短;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进行,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图表,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课题研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课题研究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1)课题研究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年增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服从他人的指使,渴望独立,追求自尊。而课题研究恰好强调的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普遍喜欢课题研究这样的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课题研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渴望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希望对每一个不懂的问题探个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题研究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课题研究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能让参与活动的学生生动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学习理念。
(6)课题研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受考验。因此,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二、化学课题研究学习的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所选定的课题必然具有两个特征:首先,课题是源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其次,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选择研究课题,我觉得应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不仅仅只是由教师给学生提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供研究。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习中,一个章节的学习结束后,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1)实验室用的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哪种是最优方法;(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除了与氧气反应,会不会与氮气反应(学生在做练习时碰到);(3)氧气是怎样被发现的;(4)空气污染问题。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了一个个课题小组,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详见案例)。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研究;指导要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进行课外活动,都应该将这一方面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当师生共同确定好研究课题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
(a)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b)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d)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有必要的话,还要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的划分,各成员的职责,课题研究的进程计划,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以及研究结果的汇报形式等等。
(2)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进行。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a)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一位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b)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c)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不能任由学生自愿组合。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对好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去。
(3)注意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他们中间去,通过共同上网,查文献,找资料等手段研究讨论,在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课题研究一段后,让学生自己准备在化学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教师要学会评价。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品质;要重素质,重过程,重表现,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课题研究学习中可以发挥学生的各自的长处,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搭建舞台。教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化学课题研究学习案例
本案例记录了我校2010届九(4)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后所做的一次研究课题的情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刚上初三的学生,如何从他们所想的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制氧新方案》课题报告
作者:许同学 陈同学 荣同学 庆同学等
指导教师:钱艳艳
1.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力求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课堂上,老师教授了我们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于是,我和几个同学便质疑了,这是不是最简便的、最好的方法呢?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实验室制氧方案吗?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组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探索。
2.资料的收集
我们从电脑软件中、网上、百科全书、《辞海》等搜集各类制取氧气的方法(化学方程式):
低温液化空气分离法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各科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五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65-02
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是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5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贯彻落实好这5个对接将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水泥产量234 796万t,商品混凝土产量164 131万m3,目前我国建筑、建材整个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但是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需求量不断扩大,特别是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的建设,会进一步拉动对混凝土的需求,从而将带动水泥、混凝土等建材需求的持续增长。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变化促使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之相适应,培养符合建筑材料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1 研究过程
1.1 开展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
从2010年开始,由院领导及专业带头人带队成立调研组,连续7年利用假期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建筑材料企业和该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需求。
通过企业和毕业生调研,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初始岗位主要是建筑材料行业的操作员、质检员、化学分析检验员、材料员等,通过和企业专家座谈以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化学分析检验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还应具有以下岗位能力要求。
(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质量法规、条例、标准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规定,坚持实事实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2)根据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规程,负责进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确定合理的检验控制项目。
(3)及时了解国内外化学检验最新动态,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化验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
(4)检测仪器的核定、校正。
(5)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6)负责生产岗位质量记录和质量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研究并及时上报,做好质量档案的管理。
1.2 实训实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使得该专业90%的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2012―2016年5年间化学分析实训中心由原有的水泥化学分析实验室,分化为高温炉室、化学分析实训室、仪器分析室,以课上教师指导的基本技能训练、课下的实验室开放等形式,满足学生校内日常单项训练及综合实训的需求。同时,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级岗位的综合培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对接。
1.3 课程内容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经过企业调研及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完善并确定了“任务导向、双证融合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改革”方案,方案以水泥生产过程为导向,共设计4个项目和16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由《化学分析技术》理论教学(43学时)+《化学分析技术》单项训练(25学时)+一周化学分析综合实训(30学时),增加平时单项训练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
1.4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技能,组织职业资格考试保证“双证融合”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每年定期举办校内“建材化学分析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使学生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4―2016年连续3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建材类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从2010年开始推行“双证融合”制度,与国家建材情报研究所联合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员(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充分保证了岗位“零”对接,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
2 实施成效
(1)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走访确定职业能力,明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指向,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企业需求的对接。
(2)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国家相关标准为引领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的对接。
(3)“任务导向、双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推广到此专业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目前此专业《混凝土试配及性能检测》课程和混凝土检验员岗位对接,《水泥熟料煅烧与操作过程》和中控操作员岗位对接,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五个对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各科学习计划范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58-02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差异,在帮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同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努力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如何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根据学习基础的不同开展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在性格上、动手能力上、创新意识上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了一个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基础来开展个性学习。
新学期开始时,我把教学目标分成A、B两个层次,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把他们定位在相应的学习层次中。A层次的学习针对没有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完成学习的基本要求即可;B层次的学习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比A层次的同学相对要高。学生根据实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层次,并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动态调整到相应的层次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率也高,经过一段时间后,A层次的学生几乎都调整到B层次中来学习了。如此,解决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消除了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顾虑。
二、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生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指导学生学习时我们教师不能“一刀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要让学生吃“自助餐”。我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曾做过一项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在上课完成任务时是希望老师先指导,还是想先自己独立去尝试,或是希望和同学合作。结果是有人想独立自主学习,有人想合作探究,有人想先指导,这就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每当组织学生学习时,在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后,就让学生自由交换位置、分组,一组是想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组是小组协作学习的,还有一组是需要教师先引导然后再进行学习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对组内成员进行动态调整,让学生真正有学习自,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比如,在学习《欣赏音乐》一课时,有些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通过看书就可以完成学习,有的学生需要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才能展开学习。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自由选择:想自己独立学习的同学,坐到A组,想合作的同学坐到B组,这两组的同学我给出具体任务:①如何利用百度网站搜索MP3音乐?②如何从网上下载MP3音乐?③播放下载下来的音乐。这两组的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讨论,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他们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鼓舞和激励了其他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组同学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完成音乐文件的下载和播放。渐渐地需要教师先引导再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彰显了自己的个性,逐步掌握了有效学习的方法。
三、根据学习需求的不同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就导致每个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样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同学只需要几分钟时间,有的同学需要花几十分钟,能力强的同学肯定不会满足于某个基本任务的完成,如果教师引导不够的话,就极有可能牺牲这些同学大量宝贵的时间。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调整学习的“任务”。
比如在学习“编辑声音”时,有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内就基本上掌握了用“录音机”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方法,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怎么办,如果让他们重复进行这个学习任务,显然他们不会感兴趣,而且也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于是,我采取了调整学习任务的措施。大多数同学使用教材上提到的“录音机”;针对那些有“额外需求”的同学,让他们使用“GoldWave”来进一步处理声音,这个软件有一定难度,但功能更加强大,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教学软件,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两个小班,一个班的同学在学习“录音机”,另一个班的同学在学习“GoldWave”,有点类似于复式教学,这样我的教学效率更高,不但能解决一些学困生的“吃不了”问题,又满足了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需求,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原来安排一个星期的学习内容,现在只有两三课时就完成了。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安排合理,充分准备同学们学习所需的资源,否则,就不但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四、根据学习反馈的不同开展个性化学习
我们要做反思型教师,同样,学生也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在学生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教师适当调整,以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各科学习计划范文5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此,广大教师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个别化学习的环境,设计个别化学习的活动,希望将教育目标蕴含在材料中,引发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孩子们对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和设计的活动方法并不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那么,为什么教师不辞辛劳、精心设计的活动却屡遭孩子们的“冷落”,不能获得孩子们的认可呢?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思考
据笔者对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教师们设计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精心设置的区域活动结构化程度过高,因而无人问津;许多冠以游戏名称的活动内容因为玩法和结果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和方法,因而常常遭遇“一次性”的命运;有些活动规定玩法,因而制约了一部分善于用动触觉学习的幼儿的热情,使他们丧失了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用经验和体验自主感的机会……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在设计个别化学习活动时并没有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经验水平、需要、学习方式等,也即只关注了自己要教的知识,而忽视了幼儿是怎么获得知识的;只关注了活动的教育价值,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此,那些活动必然被幼儿判定为“不好玩”,“门庭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如果将集体教学活动看作是“计划经济”,那么个别化学习活动就好比幼儿(买方)居主动地位的“市场经济”,个别化学习活动要摆脱“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的低效和尴尬,只有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加强“可玩性”研究。因为很多时候,幼儿对活动的认可往往与可玩性有关,而与教师寄予的厚望和投入的大量精力、财力无关。
“玩”是幼儿最直接的动机意向,但在意向朝意图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幼儿在玩乐中主动学习的强有力因素。由于动机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因此,教师需思考什么诱因能促使幼儿想学、爱学?该怎样呈现学习内容?怎样才能将幼儿的玩乐需要与活动的可玩性设计结合起来,以提升个别化学习效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认为“可玩性”是个别化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属性,是能否实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经过实践和提炼,我们梳理出“可玩性”的主要特征为:能玩、爱玩、耐玩、会玩。“能玩”是指让人能“玩”得起来,材料有趣,玩法简明易懂,能引发玩兴。“爱玩”是指让人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耐玩”是指让人有持续探索的兴致,能反复体会,过程不重复,结果不唯一,具有连续性进程。“会玩”是指让人有自信,肯钻研,能积极想办法掌握玩法,增长智慧。我们希望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转化为“能玩”的学玩具,激发幼儿“爱玩”的动机和热情,在无限可能的过程中玩了又玩(“耐玩”)、保持好奇心,更期待幼儿伴随对快乐的追求而巧思“会玩”,叩开智慧之门。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实践
(一)材料“能玩”才能引导幼儿“会玩”
例:猜猜乐*
目的:
学习细致观察。
会辨别图片的相关特征并提问。
运用排除法缩小目标范围,确定猜测对象。
原先的设计:
材料:分别画有各种人、事、物的图片一箱,大图表一张,图表上的物品与箱子里图片上的物品相同(如图一)。
玩法:两人合作,幼儿甲从箱子中任意取一张图片,让幼儿乙猜测是什么,幼儿乙看着大图表,根据事物特征对幼儿甲进行提问,最终锁定猜测对象,幼儿甲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你问我答的“猜猜乐”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较为普遍,该幼儿园原先设计的大图表上的人、事、物随意排列,没有规律可言。试图根据图片的相关特征进行提问的幼儿往往无从下手,有时只好随意提问,而回答的幼儿也只好随意作答。活动存在着过程的不可检测和矛盾症结不明的问题,猜不出的原因可能是一方说错,也可能是另一方猜错,结果往往不欢而散,严重影响幼儿的玩兴。
可玩性设计:
游戏中,猜者要从几十张人、事、物图片中尽快猜出对方摸出的图卡内容,确实不易。为了使活动能玩转起来,教师投放了一份按类排列的辅底卡。幼儿渐渐发现这个工具不仅能提示自己有效提问,还可通过划去整行(一类)的方法快速从大类上予以排除。如“是交通工具吗”“是水果吗”等,通过提问、排除,很快确定类别(如人物),再从锁定的类别中依据特征一一提问,划掉不符合的内容。如“这个人物戴帽子吗?是穿白衣服的吗?是打针的护士吗”,最后成功猜出目标。在观察、思考、排除等过程中,幼儿不但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懂得了如何提问(①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②提问要能一下子排除多一点的内容。③所猜测的目标范围越来越小时,提问应越加具体,指向应更加明确)。同时,这种方法也使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得以形象地展开,让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说得清。
总之,教师提供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应体现“能玩”的特性。教师应潜心挖掘和开发材料的价值,遵循幼儿认知的规律,使学习过程具体形象、轻松愉快。幼儿只有感觉到“能玩”,才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探索,获得有益的感性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爱玩”才能通向“会玩”
例:造高楼*
目的:
学习10以内的口头加减运算。
探索搭建方法与垒高的关系。
原先的设计:
材料:
1.有1~10数字的牌两套,红色、黑色各10张。
2.小瓶子若干,置于筐中。
3.大、小地垫放置如图二。
玩法:
两名幼儿先每人随机摸10张牌,每次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最先算出正确答案的幼儿即可获得一个小瓶子。若先说出答案的一方算错,下一次对方可优先获得计算的机会。两人得到的瓶子数量相等时,即可在地垫上比赛造高楼。
结合10以内加减运算的练习,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竞赛性游戏的特点,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对,实属“家常菜”。但由于原先的设计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了同一要求,不少计算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幼儿往往回避这类活动。
可玩性设计:
首先,赢建筑材料。两位幼儿相对而坐,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谁先说出正确得数便可得一个小瓶。待全部算完,得瓶少者可在同伴帮助下运用数数的方法或借助珠子演示的方法,修正之前的口头运算结果,争取获得同样多的小瓶。
接着,在赢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造高楼。两名幼儿在地垫上比赛用瓶子搭建高楼,看谁搭得高。前一轮竞赛落后者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中因垒得快、造得高而成为胜利者。
因此,该可玩性个别化学习活动兼顾了不同学习风格及学习速度幼儿的特点,体现了同伴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让游戏变得更有乐趣和更有意义,在每一次操作中,幼儿既能在自己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提高自信心。
(三)过程“耐玩”才能走向“会玩”
例:动物棋*
目的:在游戏中积累等量代换的经验。
原先的设计:
棋类游戏和主题活动结合是常见的操作形式。如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常引导幼儿运用走棋规则和有关动物的知识经验开展下“动物棋”的活动。通常的玩法是,两人轮流掷骰子,骰子掷到几就走几格,相应的棋格上写着可以得到几个××动物,或可以减掉几个××动物,或可以吃掉对手的几个××动物,等等。但事实上,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按路径走棋、比多少的简单玩法,他们对此难以产生持续尝试和挑战的兴趣。
可玩性设计:
我们发现许多幼儿热衷“大富翁”游戏,于是自制了可不断置换动物的“动物棋”,具体玩法是:两至三人合作,每人拥有一只“兔子”作为棋子,轮流掷骰子,并根据掷出的数字从起点顺时针走棋,根据所处位置的标识指示可得到相应的“动物”。在此过程中还可根据规则用一定数量的“小动物”换取相对应的“大动物”,最后先换得“马”者为胜(如图三)。其规则是:累计走棋过程中得到的小动物数量,只要达到规定量就能换取更大的动物。如:2兔=1狗,2狗=1羊,3羊=1猪,3猪=1马……每一次成果的兑换,既是前一轮的胜绩,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以,幼儿在如此的“等量代换”游戏中,会不知疲倦地走棋、比较、换算……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该可玩性设计让“用一种量去代替和它相等的量”的数学基本思维方法巧妙隐身于“大富翁”游戏之中。当活动能让人体验到快乐与满足时,幼儿感受到的是“自主”而非“控制”,他们就会为快乐而行动,于是内在的学习动机得以激发、维持和增强。
各科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工具,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大多数企业单位原有的人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已逐步为计算机所取代,而会计的管理、决策、预测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是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的关键环节。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的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是摆在会计专业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探索和实践,首先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及现阶段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改革谈一些具体思路。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软件模块操作,与专业课程联系较少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整体流程,不仅需要对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需要会熟练操作ERP财务软件的基础设置、会计科目设置等,并掌握账务处理方法。课程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大都在大三,学生只能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和使用ERP财务软件。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各个模块集成了会计学各门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电算化软件各个部分的功能,与所学会计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仅仅靠会计电算化这一门课程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与其他的专业类课程紧密结合。
2.教材内容简单、教学模式单一
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选用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安全性高、功能强、可靠的大型财务软件,教学过程往往是模拟一个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财务处理系统为出发点,与其他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对接,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会计电算化所采用的ERP财务管理软件所包含的模块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体系庞大,仅仅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无法使学生掌握ERP软件中的全部会计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能够学到一些会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简单的操作。
3.教学方法不合理,单一的实训操作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
许多学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分开,课堂上对课程的学习采用分模块学习,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不能够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各个操作步骤,但是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企业实际运行的角度让学生模拟会计工作者的做账流程。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
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不能只作为一门以操作为主要内容的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大学教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2.将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训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安排上,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教学贯穿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分配好会计电算化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进度与上机时间,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际动手能力。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争取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实践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弥补那些在教学环节没有领会的知识点。
3.自编适合学生实训的教材和案例
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在教学中极少见到,高质量的更少,软件文档也仅仅提供了一些非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经济业务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编写的实践教程结合企业实际,模拟真实材料编写案例,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业务环境的意境。
我院使用的电算化软件是用友U8.72基本财务系统,以往使用的教材都是分模块设置案例,分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后无整体概念,到了用人单位后往往无从下手,难以胜任工作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熟练的对软件进行操作,全面的掌握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尽量采用教师自编实训案例和实训教程。运用财务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处理,并独立完成设定的会计事项。通过会计软件操作,使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的方法和程序,了解会计工作如何使用现代化手段来进行处理。
4.采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理解整个账务过程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的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为了达到其真正目的,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时采用了讲授法、讲练结合、逆向思维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然后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最终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的方法学习和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
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一账簿处理一报表系统初始化一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分析其不平衡原因要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彼此相互帮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
5.将手工会计和电算化结合,强化技能实训
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实训内容与实际业务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当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操作项目分散到各门理论课程中,自身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体现。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电脑会计处理流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应将手会计做账和会计电算化处理相结合,将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综合化。通过模拟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再通过财务软件,首先是应用软件的账务处理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然后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借助两种做账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本人认为在今后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电算化分为三个层次,即:与课程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全真模拟实训和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拟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操作方法,充分达到会计电算化学习的要求,为学生日后走上会计电算化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等.加强实践教学,突出高职特色[A].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交流论文,2003.
[2]秦少卿,等.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规范研究[J].会计之友,2006,4.
[3]邓红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