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组织行为学报告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1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43−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就业模式的市场化,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强调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传统大学生能力观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代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这样庞大的供需缺口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国内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各种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包含满足社会需求、体现自身价值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1]。由于研究视角和重点各不相同,结论莫衷一是。但从用人单位来看,他们往往最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责任感、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正直等品质[2]。这些结论给了高等教育启示,在培养职业素质、业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之外,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品性素养的培养。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无论从课程体系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上,能给出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一个重新审视和反思的空间。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组织行为学教学

组织行为学是高校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获得一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并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由于开课时间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级,这一时期正是学生热衷于思考人生和未来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充分觉醒和发展的阶段,对于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愿望,也正是进行教育引导的良好时机[3]。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如人格、情绪、价值观、团队等为当代学生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现实规划。

同时,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体验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用系统、科学化的方法展现给读者,鼓励学生摆脱直觉的观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人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自我行为反思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训练管理人员所必备的技能[4]。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甚至可以说,这门研究“人”的课程直接决定了所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如同许多管理学科课程特点一样,组织行为学的定量知识内容较少,单一的讲述比较空泛,容易陷入到灌输组织行为学中相应管理理念的窠臼中。怎样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让学生克服偏见,习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是一个难点。事实上,讲授像组织行为学这样的学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克服许多人的一种“这都是普通常识”的观念。

其次,组织行为学体系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管理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带有相当强的西方文化烙印,比如说一些经典理论的辩证理解,对学生的知识吸收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如何把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文化嫁接,一方面让学生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热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能联系实际,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是考验老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再次,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强调人际互动的课程。管理中一切牵涉到人的问题,如员工的激励、领导、行为的控制、预测等都与组织行为学的内容有关。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限制、学生评价体系导向等又很难做到完全开放式与互动式教学。因此,要想真正提高组织行为学教学质量还需要从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的一系列变革。

三、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改革

鉴于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管理理论、概念、技术、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难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和接受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可以借助电子信息化的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心理和行为测试

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和行为测试,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能引起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反思,教学生学会分析诊断的技巧。组织行为学内容的心理学部分也为开展心理测试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人格特质、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层次等等。

通过心理测试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了解自我,明确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同时增强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辨识能力,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与人际互动。在课堂实践中,MBTI人格测试、情商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等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利用已有实验室测评软件或各种测评工具,不断更新和扩充测试内容,也能保证测试作为有效的课堂辅助手段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二)团队练习

团队练习也是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可采用的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小组,要求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分工协作,完成老师指定的各种任务,如案例讨论、课堂陈述、团队游戏等等。团队本身就是组织行为学群体部分需掌握的内容模块,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每学期伊始,我们都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开展各种练习,如利用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课堂陈述、拾荒游戏、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对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交流。一学期下来,同学之间的关系、成员的团队意识、思辨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三)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围绕某一组织行为学问题,尽可能人为创造某种组织管理活动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5]。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管理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组织行为学中的各种抽象概念、理论基础,使学生形成针对不同管理情境的反射式管理思维,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行为与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为将来具体开展工作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内容开展冬季野外生存、招聘过程的知觉偏差、沟通障碍等情景模拟,学生的反馈非常积极,表现出了对课程极大的兴趣,也提高了老师的授课热情,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成为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组织行为学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更决定了案例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分析的频数,小到课堂练习中的情景案例讨论,大到规范化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管理学科的权变性特点,案例讨论应秉承开放式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鼓励观点各异,甚至鼓励建设性争论。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对案例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对已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充授课内容,综合运用视频、图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知觉一章,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心理学图片,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常识蕴含的组织行为学要义。领导一章,我们结合领导案例视频,让学生融入其中,这样甚至比一般的案例讨论更生动、更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陈述时运用多媒体手段,锻炼了他们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以上无论是亲验式、交互式还是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正常教学手段之外的补充,是在已有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拘泥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忽视本应掌握的教学内容,使得主题过于分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团队游戏,老师的作用不是抽身解脱,而转变为训导员、控制者的角色,在任务开始前提前布置作业,在任务进程中控制进度节奏,及时解决学生的争论与疑虑,在任务完成时总结提升,为学生做进一步的启发。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原创性的观点,又需要把课堂讨论与上课内容紧密衔接。这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老师需要在平时积累大量素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使得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要加强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用,案例选取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我国的管理学体系大多从西方嫁接而来,案例的适用性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组织行为学教学来说,案例库的建设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课题组应重视案例库的完善与更新,或利用现有的国外案例进行改编,或组织教师自行编写,使得教学过程得以持续开展,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实效。

最后,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6]。传统的记忆式闭卷考试实质上只是对学生知识复述能力的考核,是在填鸭式、讲授式教学方法下长期形成的结果。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求从源头上改变对学生的评定方式。提高平时作业与课堂讨论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改变根据一次考试结果评定学生综合表现的考核模式。同时对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改革,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得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科学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是满足时代对当下大学生要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它并不是简单地摒弃传统的板书理论教学方式,而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与支持。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真正贯彻并有效推行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学校相关配套体系的支持,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20-22.

[2]王静波,刘善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知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育,2003(5):58-61.

[3]徐华.基于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77-79.

[4]高晓芹.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87-90.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学校组织变革 存在问题 学习型组织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涵

什么是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组织为什么要发生变革?在了解学校组织变革之前,我们先对组织变革的内涵加以分析。在MBA智库百科中,将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定义为:“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两个方面。例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企业实行技术改造、计算机辅助管理、人员结构的变化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内部条件的变化,都要求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上述变化的出现。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是其环境的产物。因为学校不仅受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维系,而且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罗伯特・欧文斯曾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把教育过程描述为一个系统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学校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如社会中的知识、价值观念、期望目标和资金)的输入;(2)学校内部发生的过程(包括组织结构、人、技术和工作目标等子系统);(3)向社会的输出(以被改变的个体的形式)。[1]因此,学校组织既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又与学校内部的自身变化密不可分。学校组织要想长期生存发展,保持生命活力,就必须使自身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而这种适应要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革新,从而提高学校的组织效能,这便形成了学校的组织变革。

二、我国目前学校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9世纪末以来,科学管理理论日益兴起并被逐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来完成对学校管理行为的改造,以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但这种科层制在给学校组织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黑暗”面。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因此,这种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亟待变革。目前,我国的学校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层级化明显,缺乏民主,导致教师、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自主学习精神。[2]

按照科层制建立起来的学校行政组织,基本上校长在组织中是“至高无上”权力的拥有者,学校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校长说了算,会议上校长的决定大多数人会表示同意,即使有人有不同的思想、观点,也会由于某种压力的影响而保持沉默。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下级往往扮演着一种被动的、被支配的履行者角色,根本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就会滋生惰性,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学校组织会失去活力,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不利于学校组织的长久发展。

(二)权责不明,互推责任,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的学校组织层级鲜明,但权责却不明确。很多部门或领导对该负的责任负不起来,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却紧抓不放,甚至很多学校领导为了解决学校职工家属就业问题乱设本不需要的岗位,出现“因人设岗”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带来学校部门职能混乱,权责不明,出了问题互推责任,学校组织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这种“权责不明”的状况,也不利于学校组织内部人员的团结合作,由于问题、责任尚不明确,会出现巴结领导的事情争着干、得罪领导的事情没人干的局面,这就难免会出现钩心斗角、不择手段的情况,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也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官本位”现象严重,导致学校管理阶层普遍缺乏科研创新精神。

当前,由于学校领导享受国家干部级别待遇的特殊地位,职务越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相应的其他待遇也就越好。因此,级别晋升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造成了学校里由于很多人热衷官职的晋升,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忽略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精神。另外,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利用自身的权力在干部任用上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使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导致组织内人员质量不高,缺乏斗志,学校组织内部却因缺乏真正的人才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检察机制。

目前,我国对于学校组织机构的组织行为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组织内部活动民主性的缺失,使得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机制很难发挥其作用;而对于外部监督来讲人们只能看到其“光显”的表面,很难洞察其实质。很多问题都是出现了才去处理,并且很多处理也只是表面的形式,而且有时很多处理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因此,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所以,与其问题出现了、后果造成了再处理,不如加强监管将问题抹杀在摇篮中。

三、学习型组织: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理想选择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出版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将其推向。彼得・圣吉在其著作中提到,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而且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完成。[3]我国台湾学者杨硕英先生曾对此评论到:“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造,持续蜕变。在其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以令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4]

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美国的罗宾斯、奥特金斯、马席克等人曾相继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我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第二,组织管理的自主化;第三,组织学习的终身化、全员化和团队化;第四,组织活动的民主化;等等。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特征看,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学校组织中存在的某些缺陷。所以,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二)我国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现实价值。

1.构建学习型组织凸显了当前学校的核心问题[5]

目前,学习方式的改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是教师的学习问题。当前,工作的高负荷、超负荷是大多数教师面对的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常规管理使教师失去了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另外,来自于各方面的评估压力也逐渐压抑了教师的思维发展。我们知道,没有学习的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社会,而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因此,在此种情况下的教师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就会逐渐缓解这一问题,因为学习型组织强调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学校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场所,鼓励教师学习、学生创新,从而引发当前学习方式的变革。

2.构建学习型组织呼应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必要途径。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社会、国家,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没有学习就很难生存,更何况发展?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并且,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到了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所以,学校作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应首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水栋.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初探[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3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学习效果;大学生

一、 引言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问题研究源于组织行为学中满意度与绩效的研究。随着满意度与绩效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定义、满意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以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争论。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及实证研究。本文吸收了学术界在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研究的概念模型以及相关假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该模型与假设进行检验,以期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提供可行性建议。在高校教学改革和招生改革等大背景下,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对于学校对内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对外树立专业品牌以及专业评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意义。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问题借鉴了组织行为学中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相关研究。从梅奥的照明实验开始,学者们开始探讨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满意度与绩效之间也许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复杂,其影响因素除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之外,还和领导行为、个人的工作经历、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1]

我学者对于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初主要聚焦在企业。学者们研究了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问题。惠调艳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因果关系与无因果关系。[2]其中因果关系分为三小类不同观点,一种是工作满意度导致工作绩效提高,主要是根据社会心理学中态度导致行为进而产生预期结果的理论假设;另一种是工作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即工作绩效提高导致工作满意度增加,在实证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即显著相关性和非显著相关性都有;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因果方向不明确。非因果关系论包括无关系和影响变量两种论点。无关系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影响变量论则认为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需要其他的中介变量才能够发挥作用,例如工作投入度、组织承诺等。

夏凌翔和黄希庭认为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三种,即因果论、非因果论和重新定义概念论。[3]因果论与非因果论的归纳与惠调艳的研究并无本质区别。重新定义概念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满意度与绩效的相关性不高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测量存在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满意度与绩效。例如,Fisher( 2000)认为满意度存在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并建议用积极情绪、幸福感等代替工作满意度,来研究其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4]对于绩效的概念,Organ(1995)等认为当前研究中绩效等同于任务绩效,主要考虑利润、销售额等客观的绩效,对其他的非客观的绩效关注不足,例如组织公民行为等,应该全面地认识和测量绩效。[5]

・课程与教学・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上述研究对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应该在相关概念界定上更为严谨和科学,在研究主体的选择以及问卷设计等方面也需要加以注意。对于专业满意度而言,从目前关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的情况看,专业满意度的概念可以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本身是否满意的程度,主要涉及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考核方式、教师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等专业自身的因素。[6]广义的专业满意度不仅包含了狭义的内容,而且包含更多的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因素,例如,学校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氛围、图书馆的藏书状况,计算机的拥有数量,班级的规模、教学的声誉、公共交通状况、生活服务,以及学校管理机构对于学生的态度等。[7][8]在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主体方面,目前研究发现,学生的家庭背景,老师与父母的期望,学生自己对于大学和专业的最初期望,父母的教育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9][10]

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的满意度,还包括与学习相关的软硬件的满意度,以及实习就业预期等满意程度,广义的学生专业满意度与狭义的专业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和父母教育水平等作为控制变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满意度。

对于学习效果,在借鉴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习效果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反映,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因此,我们主张用全面的学习收获来代替学习绩效,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

假设3:学习效果是衡量学习绩效的综合概念,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收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借鉴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可以加入中介变量,即学习投入度。这一点源于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仅为产生一定的结果。[11][12]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态度的直接表现就是专业满意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并最终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试图构建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的中介模型(见图1),并提出假设4。

图1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三者的关系模型

假设4: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学生学习投入度越大,进而其学习效果越显著。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西安工业大学的280名本科生,其中大一学生18人,大二学生56人,大三学生110人,大四学生53人;男生77名,占32.5%,女生160名,占67.5%;调查的学生中66.2%来自农村,33.8%来自城市;75.5%的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是高中以下,24.5%的学生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85%。

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2.测量问卷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对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测量采用了广义专业满意度的概念,专业满意度问卷参考了李淑芬和樊明成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专业课程、实习与实践环节、教材、教师、教学设备、学生管理与支持服务、本校的学风,校园文化氛围、专业就业前景等九个维度,共19道问题。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计分方法。同时,我们在问卷中增加了整体满意度,用来检验其与其他满意度细节问题答案之间的吻合程度。

学习投入度的测量,引用了我国学者李西营等在Schaufeli 的学习投入量表的基础上开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投入量表(UWES-S)。[13]即学习投入是个体学习时具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韧性,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对学习充满热情,沉浸于自己学习之中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从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维度来测量学习投入的程度。该量表共包括17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从1到7分别代表“从来没有”、“缀趺挥泄”、“很少”、“有时”、“经常”、“十分频繁”、“总是”。计分是按照所选数字进行累加计分。动机共6题,为1、2、3、5、7、9;精力共6题,为4、8、10、12、15、17;专注共5题,为6、11、13、14、16。

学习收获的测量,借鉴了全美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的学习收获情况调查(NSSE)问卷,它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工具。该问卷全面涵盖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收获情况,共有10道问题,从专业知识、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认识自我等十个维度测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情况。

3.调查程序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问卷由研究者在上课前或者课后休息时发放,学生有足够时间从容完成问卷;对整个问卷长度进行了控制,学生可以在10分钟之内完成;在问卷填写前进行了说明,告知学生问卷仅仅用于学术研究并会对有关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本次问卷调查在2015年11月进行,属于学期中间,避开了开学初的兴奋与疲倦以及学期末的考试压力阶段,上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问卷一共包含47个选项,其中专业满意度包括20道选项,学习投入度包含17道选项,学习收获包含10道问题,经Cronbach à检测信度系数为0.939,表明每个因子变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好。KMO球形检测系数为0.878(KMO>0.8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表明本问卷中的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广义专业满意度与狭义专业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我们利用SPSS的均值比较工具对广义专业满意度和狭义专业满意度的均值进行单样本T检测,专业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46,问卷1-10题为狭义专业满意度,1-19题为广义的专业满意度范畴(包含了狭义专业满意度)。通过计算,分别将狭义专业满意度和广义专业满意度与整体专业满意度进行单样本T检测,结果显示狭义的专业满意度与整体专业满意度无显著差异(0.229>0.05)(见表2),广义的专业满意度与整体专业满意度无显著差异(0.248>0.05)(见表3)。该分析表明广义专业满意度与狭义专业满意度在测量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其均值与学生对于专业整体的满意度基本一致。广义专业满意度因为其全面性可以作为测量专业满意度的有效指标。

3.各个控制变量对于整体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1)性别与专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满意度与性别的两独立样本T检测,T=-2,303,自由度为235,双侧显著性概率P=0.022

(2)家庭所在地与专业满意度

家庭所在地与专业满意度之间的两独立样本T检测,T=0.360,自由度为235,双侧显著性概率P=0.719>0.05,接受两独立样本T检测的虚无假设,即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整体专业满意度均值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5。

(3)年级与专业满意度

首先应用SPSS进行正态分布检测,其结果是Z=0.661,P=0.775>0.05,满意度分布属于正态分布,可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测结果显著性水平P=0.871>0.05,可以进行方差分析。F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F(3,233)=4.881,显著性水平P=0.003

(4)父母教育程度与专业满意度

父母教育程度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检测同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5,231)=1.678,显著性水平P=0.141>0.05,即支持虚无假设,不同的父母教育程度与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7。

4.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统计样本各个变量之间相关性和显著性的整体分析如表8所示。通过上表,我们发现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收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409,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收获之间的相关系数为.349,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收获的相关性系数为.545,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双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说明三个变量之间的不相关的概率小于0.0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专业满意度越高,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收获就会越高。

同时对于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学生性别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父母教育程度与家庭所在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450,Sig为0.000);学习投入度与所在年级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218,存在高度相关性。

五、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实证调查证实了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专业自身的因素,还有其他与学校和学习相关的软硬件条件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该实证研究也进一步补充了王婧[14]、高洁[15]、樊明成[16]等人的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定义和实证研究。定量数据分析表明广义的专业满意度和狭义的专业满意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从狭义的角度看,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安排、基础课设置、专业课设置、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见习机会、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知识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和感受。广义的专业满意度则涉及到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诸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教材的质量、图书资料、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服务、本校的学风、校园文化、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等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提高专业满意度可以从专业课程本身的角度入手,改善课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实践与实习、教师的知识、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在师德、教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风、校园文化、专业的就业工作等方面努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提高专业满意度不仅需要有关院系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改善,同时也需要从全校的角度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资料、就业服务等方面共同努力。

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和父母教育水平等控制变量对于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许多认识可能源自于我们的一种偏见。例如,很多人认为女生由于就业压力、选择面窄等原因专业满意度较高;而农村的学生可能由于生存环境的问题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比城市学生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研究显示,男女性别以及生源地对于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基本没有差异,这一点与王婧的研究相同。[17]同时,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呈现出了有趣的变化,与王婧等的研究结论相反。[18]本研究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呈正相关的关系,高年级学生专业满意度普遍比低年级学生高;学生父母的教育水平对于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父母与学生就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的渠道是有限的。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习投入度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来衡量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调查数据支持本文所提出的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即学生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并且进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当前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该研究发现对于高校的参考意义在于应该设法去提升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还不能得出是专业满意度整体原因还是细节原因导致学习投入度高学习效果就好。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选择出这些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对于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证实只是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其相关关系,但是具体的三大变量之间作用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和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型。

六、 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受到与专业自身有关的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就业前景等非专业因素的影响,狭义的专业满意度与广义专业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2)控制变量中,学生的性别、生源地、父母教育程度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专业满意度与学生所在年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性别、生源地和父母教育程度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3)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习投入度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能够用来解释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专业满意度越高,学习投入度就会越高,进而学习效果就会越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维政.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J].中国劳动,2003(6):28-31.

[2] 惠调艳,杨乃定.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5,20(4):62-66.

[3] 夏凌翔,黄希庭.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32-34.

[4]Fisher,Cynthia D.Why do Lay People Believe That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are Correlated? Possible Sources of a Common Sense Theor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3(24):753-777.

[5]Organ,D W,Ryan,KA.Meta Analytic Review of Attitudinal and Dispositional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J].Personnel Psychology,1995:775-880.

[6][14][17][18]王婧,梁丹,谭琰,等.高校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96-1898.

[7]李淑芬.大学生专业满意的内涵及测量[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37-243.

[8]Asunción Beerli Palacio Gonzalo Díaz Meneses Pedro J.Pérez Pérez.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m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2:40(5):486-505

[9][15]高洁.教师期望与高中生英语成绩之关系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16]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孙建敏,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创业 经济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esign of "Basic Economics" Based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Jie, WANG Lei

(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40)

Abstract To break the teaching mode in existing higher vocational "Basic Economic", take the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as the main line ;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s the carrier; curriculu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business situation, in order to stimulate interest of student in learning. In the entrepreneurial context teach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should be sharpened, to cultivate high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basic economics; teaching design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理论课程,以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主。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性太强,听不懂、没兴趣。采用创业情境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可以用创业项目作为主线串联起各个章节,把理论知识融入创业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创业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磨砺学生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创业情境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以创业项目作为主线,以具体的创业项目作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创新思维、团队精神、领导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创新。整门课程的学习,转变为创业项目的分析过程。在创业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导入,知识学习转化为完成创业项目分析的工具。

2.2 课程情境设计

(1)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2)基于创业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情境设计。

如表1所示,根据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脉络,采取项目化教学设计思想,从总体上将一门课的主题教学内容依托一个创业项目,分为六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都是教学项目的一个环节,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实际项目运营进程同步。首先,创立一个企业项目,需要进行市场调研,调研此项目的市场供求情况,只有市场上此项目生产的产品有足够需求空间,项目才能有运行的可能,这就是情境1——市场供求分析。调研完成市场供求后,就应该调研、分析此项目的消费群体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从而细分、明确产品目标群体,并确定相关营销策略,这就是情境2——消费者行为分析。项目运营中,需要进行成本生产规模管理和成本控制,这就是情境3——生产者行为分析。项目运营中,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这就是情境4——厂商均衡分析。而在项目运营中,要考虑如何进行利润分配、采用什么样的工资分配策略,这就是情境5——分配理论。项目运营中,要随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所以需要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这就是情境6——宏观经济分析。

表1 课程情境及学时分配

2.3 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创业情境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实践中,应该围绕创业项目来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设计小型创业项目,以项目运营过程为主线,对这个项目进行全面的项目经济分析。在项目运营分析中,教师导入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践。

比如,以在学校开立一个饰品店作为一个小型创业项目,把每一个章节以此项目运营为核心串联起来。每次上课,都是具体创业项目运行的一个环节。比如:“情境1——市场供求分析”教学中,应该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在校园内调研饰品的需求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头花等价廉物美的小装饰品很受女生欢迎,而别具一格的手机链、钥匙扣等装饰品业普遍受到男女生的欢迎。再让学生调研,校园内有多少家装饰品小店,去观察、分析装饰品的供求情况。再学习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去进一步做准确的饰品店市场前景分析。从而,通过小组讨论,决策饰品店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而“情境2——消费者行为分析”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列举出学生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爱好倾向,从而分析出合适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

2.4 课外辅导设计

突破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构建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新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行基于创业情境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课外辅导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根据课程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实践创新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沟通技巧。第二,开展各类创业大赛。利用专业优势组织校内创业技能大赛,同时鼓励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创业大赛活动。第三,充分发挥学校创业孵化中心(UHS)的作用,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帮助部分学生实现创业。

2.5 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基于创业情境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过程考核(平时创业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与课程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以突出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平时成绩50分,期末考核50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课堂表现占15%,创业项目分析报告占35%,要求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进行具体的项目分析。

3 结语

创业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进行基于创业情境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正是契合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就业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要求。本课题打破高职经济学基础现有教学模式,以创业项目为主线、创业情境为载体,重构课程,把理论知识融入创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创业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磨砺学生的创业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编号2012 SJB880079)“EBL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5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途径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为方便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的大学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一种普遍潮流。

1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要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能力教育。

1.1创业思想教育

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能力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通过创业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坚定自信、积极向上、善于应变、乐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充分认识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推动个体对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个性心理意识倾向。创业意识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创业能力教育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顺

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创业能力教育包括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知识是形成能力、增强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本。大学生创业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和知识创业,因此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创业知识是一种综合体,由多个元素构成,其中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律知识、金融财会知识、公关交际学知识等方面。知识结构对于经营能力的形成、完善,对于创业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指挥与控制能力、策划与创新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把握机会与创造机会的能力等方面。

2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是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综合体。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而另外创立一种全新的教育,而要在专业教育课程总体系统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不仅靠课堂教学,还要靠课内外、校内外的多种活动来实现。

2.1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创业思想教育

2.1.1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学讨论,教育者自身

更新教育理念,把“具有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开放式、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才评价、师资建设和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矛盾。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并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

2.1.2结合德育教育、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主导方向是传统的就业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和创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因此毕业生普遍具有浓厚的“择业意识”“,创业意识”十分淡薄。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应结合德育教育、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自主创业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相关的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志向、专业特长和社会需要来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为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2.2建立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2.2.1建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变革,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教学内容上,财经类院校适合采用渗透模式,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有关的内容和因素渗透在相应的专业教学内容中,这样既不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和秩序,又通过专业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可将《创业学》列为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为全校性选修课,如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项目管理、公司注册与登记、工商行政法律法规、企业财务基础等课程,给各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该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有利于其思想和能力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可运用案例教学、组织多种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就感、创新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考试方法上,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操作考评并重。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

2.2.2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他们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既包括学校“双师型”的教师,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因此,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创业观念,具备创业教育的知识,并且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聘请一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演讲和培训,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周瑞琴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胡明宝,王再新,王化,张云.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6

论文摘要: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教育以及整个教育发展的好坏。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还是以行政化管理为主,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本文以人性假设理论中“以人为本”管理观作为依据,分析了在学校教师管理中进行人本化管理的前提要素,以及管理者应当如何从内部观念和外部环境为人本化管理制度提供适于发展的条件。

学校管理是联系学校内外部人、财、物、事、时空和信息的桥梁和纽带。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是学校现代化的关键,而在诸多的管理因素中,对人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教育管理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管理也渐渐从以往的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但是科学管理依然比较普遍,即以工作或组织目标为中心,建立有效的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严格奖惩和纪律强制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在学校内必须处理好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基本关系。因此“以人为本”在学校关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人性假设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管理观

管理活动的样式是建立在对于人性的假设之上的。科学管理样式是建立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之上的,在这种管理中,人被定格为“经济动物”,谋生是劳动的唯一目的。“霍桑实验”证明人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种把“人性”定位于“社会人”假设上的管理理论,称之为“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则把人性假设提升至“自我实现人”,他根据需要层次说指出,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情况下就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确立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一方面要在管理过程中将教师置于突出的位置,切实考虑教师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另一方面,要对教师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愿意在教育事业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管理过程中,要信任和尊重教师,为他们实施抱负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充分认识教师的工作形象与特点是实施人本化管理的前提

实施学校的人本化,其重要前提是充分认识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要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主动精神、创造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领导者要真心实意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精神需要。

第二,要为教师创造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例如让教师参加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座谈会、专题讨论会和听证会等等,都有益于民主管理的实施。

第三,要调动教师“接受管理、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校长加强自身管理是实施人本化管理的保证

要管理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

首先,要有宽广的胸襟,能够容纳比自己所长之人,发挥他们的长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

其次,要容纳有缺点但有特长、有事业心的人。只要缺点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损害学校利益,不破坏师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就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最后,要容纳犯过错误但愿意改进的人。很多错误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细节上欠周到。

四、有序而又自由、紧张而又宽松的工作氛围是人本化管理的成功所在

第一,变重行政管理为重“人本”管理。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

第二,变“压抑的环境”为“互相尊重的环境”。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第三,变“刚性的制度管理”为“以师为本的弹性管理”。作为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

第四,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而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五、结语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重要的基地,因此管理学校更应该体现这一新的理念。人本管理在学校中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教师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教育的成败,所以应该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把教师教育抓好了,才能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使其在长期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教育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娄欣生,周艳球,尤季仙.试论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