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1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被略阳县人民医院聘用、招录的全日制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纳入标准:①身体健康,既往无精神心理障碍。自愿参与。
1.2方法
1.2.1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主要收集聘用招录护士年龄,护士岗位的主要任务,该岗位所需最低教育程度(学历),所需能力,所需个人品质等。本调查中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数为52份,实收取调查问卷数为52份。
1.2.2步骤
整理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招录的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专业毕业生资料,结合文献设计工作分析调查问卷。给科室护士长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招录护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收回问卷后分析学历层次与护理毕业生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招录护理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
2结果
本调查对象为2011年7月~2013年7月被我院的招聘、录用的全日制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共计52人,按照学历、工作时间分为3组,年龄18~24岁,中专学历者有21人,大专学历者有30人,本科学历者1人。
2.1工作半年组
本科、大专学历者较中专学历者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急能力强,操作能力差异不大。
2.2工作1年组
本科、大专学历者较中专学历者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中专学历者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有一定提升。
2.3工作1年以上组
中专学历者在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操作能力与本科、大专学历者无明显差异,但在理解与表达能力上还存在差距。
3讨论
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2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 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一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 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影响较大。
1.3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一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 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图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具体特征如下。
2.1.1 论文选题与设计 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践之中。
2.1.2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 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 成果评估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节大约历时2周。
2.2 建立学生论文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3.结语
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3
一、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护理系2011届毕业实习由护理系负责具体组织落实和实施,并成立相应实习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实习指导教师:
二、实习指导教师主要工作及要求
1.学习相关文件和材料,参加实习动员大会,与负责具体指导的学生见面,确定联系方式。
2.指导和督促学生按实习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实习调查报告)的撰写,学生的实习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必须经过指导老师指导和批改。(可以邮件方式联系,但要保留相关记录)
4.在实习期间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实习岗位及变动情况。在实习期间至少安排三次对学生实习的检查,并有检查记录。
5.认真填写《实习指导工作记录》,具体与学生的联系,指导和检查工作必须有记录,作为完成工作量的重要依据。
6.认真做好毕业实习调查报告综合成绩的评定。
7.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含就业协议书的签定)。
三、实习方式及具体时间安排
1.实习班级:09护理(1)
2.实习方式:为使实习与就业更好地结合,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应出具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纸张要求为A4纸),并将材料于5月14日前交到指导老师处。
3.实习时间:2011年5月10日至2011年5月30日。
四、实习期间的有关要求(注意事项)
1.实习是高职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实习期间,实习学生既是在校生,必须遵守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者,必须遵守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
2.注意维护学校和自身形象,不做有损学校形象的任何事情。
3.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保持联系,必须在5月14日前向指导教师通报实习岗位和联系方式
4.实习岗位变动应及时通报指导教师,随时保持与老师和学校的联系。
5.不与实习指导教师联系和不通报实习岗位视为未完成实习任务。
6.认真填写《实习笔记》和完成实习调查报告,未提供《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者,不得给定实习成绩。
7.需由实习单位在毕业生实习鉴定单上加盖公章,否则实习成绩不合格。
8.按时完成实习期间的其它各项工作。
五、毕业实习报告编写要求
提高实习报告的质量,做到实习调查报告在内容和格式上进一步规范化与统一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内容要求(2000-3000)
实习报告的内容至少包括:
1.所在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
2.对自己实习内容的简单介绍。
3.实习中发现的涉及护理管理方面的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4.实习的收获。
(二)格式要求
1.纸张规格:一律用A4纸单面打印,一式两份。
2.版面规格:
页边距:上,左,右的边距均为2.5厘米;下边距为2.0厘米。
排版:从左到右横排
装订线:左侧装订
3.字体规格:
文章题目:华文中宋小2号
一级标题:宋体3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小3号,加粗
三级标题号,宋体4号,加粗
文章正文和参考文献部分:宋体小4号。
段落标题应分行拟写,标题后不得使用标点符号。
4.段落层次
段落层次一般不超过四层,层次序号应使用下列数字标识:
一级标题(第一层):一、二、三、……
二级标题(第二层):(一)(二)(三)……
三级标题(第三层):1.、2、3……
四级标题(第四层):(1)(2)(3)……
5.题目一般在一行内写完。如果论文题目带有副标题的,应当写明副标题,副标题写在标题的下一行,一般也要在一行内写完。
6.正文的写作要求
(A)对正文内容的要求。要求文章观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章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结合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文章结构要清晰明了,内容安排得当;对理论论述的深度把握恰当;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能整投地或大量引用参考文献的内容和观点。
(B)正文的字数不少于3000字。
(C)文章的每一部分用“一”、“二”等表示,每一部分的标题采用黑体四号字。
(D)正文需要用宋体小四号字A4纸打印成文,每页28行,每行33个字。需提交论文一式两份。
7.参考文献的要求
(A)学生应当在论文的正文后面列示本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和利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B)列示的参考文献必须真实、可靠,有明确的来源依据。
(C)列示参考文献时应当写明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和资料来源。
8.实习报告或毕业论文必须提交电子版给指导。
六、毕业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由系具体组织,并成立答辩小组具体负责。答辩程序如下:
1.确定答辩名单。名单产生有以下几种形式:A、学生申请;B、指导教师确定(每个指导教师至少推荐一名学生参加公开答辩);C、建议成绩为优等。
2.答辩的学生在10-16分钟内向答辩小组进行自述。
3.答辩小组成员向学生提问。
4.学生回答提问。
5.答辩小组成员评议答辩成绩。
七、成绩评定
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大;学士学位;获取率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97-03
近年来,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与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不断更新,目前电大开放教育已经实现了学分制,允许学生在所修专业的专业范围内自主选课,可以将学习年限延长至八年。在总结性评估之后,电大的开放教育从试点转入常规,保证可持续发展在电大系统引起广泛共识,北京市电大提出了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关注“四生”、提升“五率”,即:关注新生、提升课程注册率;关注老生,提升毕业率;关注专科生,提升专科毕业生续读本科率;关注本科生,提升“网考”课程通过率和学位获取率。随着本科学生对获取学士学位愿望的不断强化,学位获取率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对于学历之外更高追求,同时也是衡量电大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
1电大朝阳分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现状
11近五年来总体趋势
电大朝阳分校自1999年承办开放教育至今历经14年,自2002年起本科各专业毕业学生数累计达到2200余人。已经开设的13个本科专业中有12个专业已有毕业生,自2004年中央电大与各高校合作授予学士学位至今,这12个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总人数超过400人。近五年来开放教育稳定发展、各专业人数相对稳定,申请学位人数相对保持稳定,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的10个毕业季中,各季获取学士学位人数大致占到了该季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0%左右(见表1),我校学士学位获取率一直位列全市前列。
13各专业发展趋势差别大
将近五年各毕业季各专业学士学位获取率(见表3)绘成折线图(见下图)对比其发展趋势可见,一些规模相对稳定的成熟专业有其特有的发展趋势。如:会计学专业,呈现出近三个毕业季上升的趋势,并且稳定保持在30%左右;小学教育专业,随着招生的暂停,以后将不会有新的学位申请情况出现;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专业近几个毕业季出现了下滑趋势。
2影响我校本科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的因素
在日常受理学位申请相关事宜的工作中,经常可以与本科学生、班主任老师密切接触,能够听到来自学生本人在追求学士学位过程中的各种疑问与困惑。将这些学生反映的困难汇总,结合学位申请、审批、授予的全过程,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学士学位获取率的主要因素:
21各专业学位合作院校对学位授予的要求差别很大
由于中央电大并没有单独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自2004年起在各专业的建设中逐渐与相关合作高校签订协议,由各高校学术委员会对本科学生进行审核,为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这就形成了十多个本科专业几乎都由不同的合作高校授予学位,在对学生硬件条件的要求上(见表4),达不到统一的标准。如我校已有学生获取学位的12个本科专业中,有 9个专业合作高校要求提交毕业论文由学术委员会再次进行审核;而其余3个专业只要论文由各省级电大认定达到标准即可。有8个专业只要求在学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达标即可,而有4个专业除此之外,还对学位课程成绩有单独要求。在外语方面,有些专业则要求参加由高校专门举办的加试。
各合作高校对学位申请的条件达不到统一,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申请学士学位时有难有易,自然会对获取率有所影响。
22学生所从事行业对学位要求不同
在与学生日常的交谈中可以发现,学生从事行业的差别性和单位在职称、晋级方面对于学位的要求,使得学生自入学起,对学位追求与否就有了预期设想。如护理学专业,学生多数为医院一线护士,只对学历的提升有所要求,一般不要求获取学位,因此虽然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很多,但有意愿申请学位的人数极少。又如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半数以上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在晋级方面将学位的获取作为一个考核标准,因此这两个专业学位获取率保持稳定。再如社会工作、法学专业必须在本科毕业的同时获取学士学位,才能享受到国家相关学费支持,因此申请学位的学生数一直高居不下。
23各级省校与合作高校对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不统一
省校答辩小组在对各专业学生学位论文进行答辩审核时,经常由于评判标准过于宽松,使得一些本不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学生勉强通过答辩。而在后期学士学位的报送、审批过程中,经由合作高校学术委员会审核该论文不符合要求,使得学生本人失去了再次申请学士学位的资格,并且在精力与财力上遭受损失。因此,学校应该在论文初审、答辩阶段投入精力悉心指导并力争掌握评判标准与合作高校看齐。
24学校方面鼓励措施
众所周知申请学位要比只申请毕业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不但要从入学伊始就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每门课程考核力求高分,还要参加诸如学位课程、学位外语等专业教学计划之外的考试,因此在学生追求学位的道路上,学校方面的不断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责任教师、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在课堂内外的循序善诱,能够持续增强学生获取学位的决心。通过邀请已经获取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回校与在读生进行诚心的恳谈、近距离的交流,或学校在各类荣誉的评选时优先考虑这些学生,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信心并为之不懈努力。
纵观电大朝阳分校五年来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取的状况,虽然整居全市前茅,但多数专业仍有可以进步的空间,这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面共同付出努力。随着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逐步强化,我们会为广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自主、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着力于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力争使每一名毕业生真正成为为社会所需所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专业 科研能力
[作者简介]汪炜(1980-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林慧(1982- ),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鄢印根(1982- ),男,江西南丰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江西 上饶 334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1-02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各个领域开始注重对人才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高专对学生的培养重心偏向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及熟练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专业领域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转变,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逐渐被淘汰。现阶段,医学本科专业就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科毕业生若继续深造则离不开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研究领域,科研能力越发重要。提高对高职高专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方式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培养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跨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教育体系提出的要求更加具体、符合国情,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可见,教育必须要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才能真正逐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结合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党和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更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与卫生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科研能力作为医学学科领域重要的素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是需要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方面。
2.医学专业领域学术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也重点强调:“医学发展新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落实到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而且能够提升医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现阶段,人们对于医学的社会需求正逐渐由防病治病转向对生命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趋势下,专业学术领域不仅需要更多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科研应用型人才。传统的纯技能型人才和纯理论性人才培养方式不再满足社会的需求。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学术型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探索精神。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
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突破方向
1.创新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方式。在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课程主要有病理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等。教学方式主要有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其中理论讲授主要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知识;实践指导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演示和主要要点的强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学到已被证明的知识和原理,可以很好地传承已有的医学知识。然而,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是欠缺的。经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么自行通过理论推导,完成实验报告;要么敷衍实验过程,欠缺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最后为了呈交的实验报告显得完美,即使是实事求是观测到的实验数据也轻易篡改,将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抛到脑后。
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状况,教育领域尝试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调换。先尝试引导学生自行实验,并认真将数据记录下来。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如在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有一门药理学,以镇痛药的镇痛效果为例,学生实验是以生理盐水为参照,测试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以安乃近溶液做对比。若是学生事先已经在理论课上学习过药理的经典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不存在求知的欲望了,最多只是求证的过程,然而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不多,有时候实验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结果大相径庭。此时部分学生要么放弃实验,要么照着教材的实验数据操作,使得教学的过程无效。
鉴于此,教育工作者经过尝试性引导,增加学生的实验时间,开放公共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在得到实验结果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述或者演示的教学方式,让已经获得成功实验的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和讲述,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个教学过程的改变是培养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一个突破点。
2.激发并维持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积极性。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并维持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突破点。科研能力的主要培养方式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做实验,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以论文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成就感,更有效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学术氛围。在医学专业的教学规划中,合理调配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实验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论文的课题,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可以每个学生派发一个论题,或者将学生分组后,一组派发一个课题。在一学期内,引导学生将论文完成,并根据论文完成的状况进一步规划。
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持久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坚持,更需要教师的持续指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刚开始会遇见困难,无从下手。我国的地方教育各有差距,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同一个水平,因此重点培养在所难免,这与精英教育不矛盾。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将论文写作的过程教导给学生,首先根据论题做实验,整理出实验数据,即数据统计、绘图、制表等;其次搜集资料,确定并阅读参考文献;接着撰写论文。论文完毕后,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审核与评估,若是优秀的论文,可以推荐到校报或者地区学术杂志上发表。这是对学生莫大的肯定,也是维持学生撰写论文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
3.扩增院校科研项目的学生参与度。医学教育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系列相关的过程,在上述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为学校的相关科研课题提供一定的基础。学生撰写论文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样,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学校科研项目成形的过程。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高层次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也能时刻提醒学生不骄不躁,认识到学术研究是没有底的。
三、创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
1.整体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战略层面,把握整体课程设置的方向是重中之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都需要融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思想;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具体甄选、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均要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宗旨。不同的医学细分专业,在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差异。因此,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教育研究团队,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所有细节、方面。
2.培养学生获取科研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实践和运用为目的的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什么,更需要明白如何运用知识,如何探索知识。与从事纯理论研究的学科相比,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将所有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理论到临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要展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较高的。医学专业的大量专著与文献的阅读,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其中有效地提取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医学分析根据其发展的深度,非常细化,也具备相关性。在大量的文献中,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是需要一定技能的,如电子文档的检索速度就关系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进一步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进度。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文献综述,是完成科研论文的重要步骤。通过开设专门的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现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背景下,信息的膨胀是十分巨大的,这加大了学生获取所需要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捕捉事实、数据和关键性案例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另一重要方法。
3.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医学领域所有的科研成果,均需要实践的证明。从课堂教学开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实验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这是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式。如解剖学课程中的解剖实验是考验学生的实践课程。这个实验是综合性的大型实验,在解剖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体所有器官的认知是一个立体的画面,需要根据实践,将解剖过程中的重要部位进行图解和标示,并将所研究的器官制作成标本。所涉及的细微步骤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巧与专注力。实践的过程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如生物体各个器官的功用、药物的效用等。在医学解剖实验中,并非一开始就开始解剖人体,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有效规划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路径。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是相对较短的,需要有效规划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路径,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实践有效性提高,更能有效与工作岗位接轨。毕业设计的有效规划是整体教学规划的一部分,经过教学实践的尝试,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基础的理论与实验为学生的入门认识打下基础。在第二年,学生需要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大量阅读论文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形成初步的论文综述。第三年是临床的时间,专科生的学习时间短,理论知识较浅,在临床上接触的必定是常见的病例。因此,关键的任务是最大化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并从临床获取理论知识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列出论文题目,与学生一起确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课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并从临床获取辅助数据资料。如此的规划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和强化知识与实践。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医学研究与实践更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领域,更体现在临床上。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科学态度与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现代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华危持.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2]代红燕,南瑛,田为真,等.深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 实践教学,2007(1).
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就业难
随着硕士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其就业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研究生就业问题不但关系到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迫切的事情,本文对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旨在为问题的解决提出适切的建议。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1.人才相对过剩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从2003年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26万人,到201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58.4万人,10年间招生人数翻了一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表明,从就业率看,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已经显现。从2005年开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首次出现低于本科生就业率的情况。以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例,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而在研究生中,硕士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博士生,即硕士生就业率是最低的。另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有约160万研究生在校等待就业,每年毕业季就会新增50万硕士毕业生,而市场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对口岗位容纳新增毕业生。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过剩是存在一定的时空当中的,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对硕士生还是有很大的需求量。以重庆为例,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领域的缺口约为40万人。
2.人才供需失衡
高等教育机构不少专业培养的硕士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来源的高校,长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造就了白领、管理者居多的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但人才资源市场并不能容纳这么多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是劳动力过剩。而社会上急需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临床医学、护理学、环境工程、生物制药、市场营销、建筑类、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制造、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的人员。
3.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硕士研究生相对本科生、专科生而言,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首先,体现在毕业生对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据调查,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期望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而中西部贫困地区则问津者少。毕业生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加剧了竞争性,增加了就业难度。其次,体现在毕业生对薪酬上的期望值上。据调查,42%的硕士对薪水的期望是3000-5000元,40%的人期望值为5000-8000元。而据中华英才网的薪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最近几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是3668元。可见,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值跟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二、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1.宏观层面
(1)国家整体就业环境及就业市场机制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就业环境是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决定着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水平。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尤其是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影响,经济不景气,企业纷纷倒闭,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此外,我国的就业市场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我国的人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能实现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
(2)我国现实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粗放型的,其追求的是一个量的增长,以致毕业生规模过于庞大。另外,各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不同,一些国家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学术研究教育,而一些国家则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职业进修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去定义为学术研究教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于学术研究类型的课程,毕业生多面向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由于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人已饱和。学术型的研究生偏多,应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
2.中观层面
(1)在培养方式上,仍以大班集中授课为主,上课模式跟本科阶段基本一致,还停留在上课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应试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也有限。在实践方面,缺乏实践平台、实验基地,大学与产业及研究所缺乏联系,产学研的链条断裂。在管理方式上,学生基本上处于“放养”的状态。教师带的学生多,加上教学、研究任务、行政领导职务,导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甚微,以致培养的质量下降。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毕业生在能力与知识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存在只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或自身的发展来开设专业的情况,而没考虑市场的需求,以致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大量招收专业趋同的学生,培养出的人才无特色。甚至部分院校在师资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盲目扩招。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导致最终培养出的研究生无明显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3.微观层面
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与错误的择业观也是影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科研能力及知识而言,硕士生与博士生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而部分硕士生为了文凭而文凭,对科研毫无兴趣可言,当面对高校或科研单位招聘时,竞争往往处于劣势。在实践能力上,由于硕士大多是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的,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致硕士生跟本科生竞争时,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于后者。再则,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局限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意向上倾向于东部沿海大城市,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而对有很大需求量的小城镇、民营企业,大多数毕业生表示对此不予考虑。甚至有报道,某毕业生放话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也代表了部分毕业生畸形的就业心态。因此,研究生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1.国家及政府层面
(1)研究生招生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应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减少学术型的研究生数量,加大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
(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要加强正确的政策导向,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歧视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用人单位进行规范和制约。其次,对研究生就业要进行合理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去中西部的小城市或城镇工作,鼓励研究生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生进行创业。[1]
(3)对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保障或者提供进一步相关技能培训的机会。硕士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研究生本人和家庭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为此,政府在促进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责无旁贷。
2.高等教育机构
(1)高校现阶段应严格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局面,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高校应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应强化过程管理,追求教育质量。严格学习过程管理,首先,及早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重视写作能力尤其是毕业论文。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国际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等。理论学习的同时,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的研究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基层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的目的。
(2)强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种规定,而是真正的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学生的招生、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真正负责。建立对导师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对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带学生的资格。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培训,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以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3)根据学校实际,做出调整。研究型教育机构应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培养学术型硕士,在目标上,应追求质的提升而非量的增大。对于那些非研究型教育机构来说,则应该考虑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专业学位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减少学术性研究生,扩招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硕士生,能较好地应对当前就业问题。
(4)学校做好就业服务工作。首先,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从研究生处到职业指导中心,从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到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到导师,再到校外资源,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体系。[2]其次,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诸如,礼仪培训、言语培训、面试课程等。再次,学校应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建立一个就业数据库,及时提供给学生,举办就业招聘会、宣传会等。
3.硕士研究生自身
首先,硕士研究生应正视当前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合理地规划职业,调整职业期待值。其次,毕业生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沟通交往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锻炼,修炼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树立竞争意识。[3]再次,积累工作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一边实践一边结合理论,不断地提升自己。复次,毕业生平时也要多注意搜集各个渠道的信息,听取导师的建议,多与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们沟通。最后,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破除专业对口观念、身份地位等级观念,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恩,杨元哗.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思考[J].教育
与职业,2007,(15).
[2] 宋智.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