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妆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妆实训总结

化妆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中职 礼仪实训课 教学有效性 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礼仪实训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中职礼仪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举止礼仪、装束礼仪、交往礼仪、职场礼仪等,相对应地,实训课有:站姿、坐姿、走姿训练,化妆训练,握手、鞠躬、名片与宴请礼仪训练,求职礼仪训练以及言谈礼仪训练等。此外,还有结合各专业特点而设置的实训内容,如房管专业售楼礼仪、酒店专业的接待礼仪、旅游专业的导游服务礼仪等。

2 影响礼仪实训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2.1 学生性格、表现欲等个体差异

中职学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习态度、成绩、习惯、个性特点等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的过程中,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的配合程度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格开朗大方的同学,课堂表现活跃,而相对安静的同学则会比较抗拒一些个人表现的环节,由此就会出现老师对实训教学较难控制的局面,进而影响上课的效率,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学环境

很多学校建有礼仪实训室,但由于礼仪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因此,礼仪实训教学仅仅是利用通用型的实训室还是不够的。为加强礼仪课程与将来工作岗位的完美配合,在实训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结合专业实训场所,对教学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布置场景,潜移默化地为实际工作环境做好铺垫,便于学生置身场景中更能贴近工作实际,这样使实训课更有成效。

2.3 教师经验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和行业工作经验对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影响较大。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融汇各种教学资源来对实际工作的多样化任务进行剖析、提取和设计,也就无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情况;教师的行业经验不足,就不能将多项实际工作任务全面准确地引入到位。礼仪老师的教学经验可以不断积累,但由于面对的专业较多,无法具备不同专业所对应的各种不同岗位的行业工作经历,这对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性格对实训课程效果教学影响也很大。老师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甚至个人魅力甚至言传身教的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4 师生关系

实训课程通常以学生为主体,多数时间由老师引导、学生支配,“活而不乱”是实训课程的最高境界。中职学生年龄不大,大部分同学对老师都很敬重,能较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主动按老师要求展开实训,这样就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同学不按老师的要求有条理地来完成实训活动,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师生之间要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与合作的紧密联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效果。

2.5 教学评价

现在评价的方法很多,对实训课程,其评价标准就更应该丰富多彩,重视过程评价,重视激励手段,重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个亮点,让学生获得自信,有学习的动力。

3 提高礼仪实训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 加强演示和示范

礼仪实训教学中要较多地用到演示法、示范法,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因此,学校最好能配备图片、视频、录像(如仪容仪表礼仪图片、仪态礼仪教学视频、宴请礼仪动画等)教学资源,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将抽象的礼仪知识与具体情境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要加强示范。如讲授化妆礼仪,除通过前面的视频播放外,老师最好能准备化妆品,找学生当模特为学生化妆,打粉底、画眉毛、涂睫毛膏……一步步亲身示范,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通过示范,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礼仪对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好礼仪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3.2 加强礼仪与专业的结合,进行情景模拟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模拟职业场景或情境,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练习方法。为了克服单纯训练的枯燥,增强训练的真实性和效果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各个专业学生设计各种模拟场景,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激发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造性,不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利于他们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之中。比如商务宴请礼仪的教学,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主人、客人,从准备宴请到发放请帖、会场布置、桌次席次安排及餐桌摆台、引领客人入席、席间服务等全套宴请礼仪,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通过这样的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增加学生对礼仪常识的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3.3 实训教学、学校的专题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礼仪实训期间,会尽量使自身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规范要求, 但一旦走出课堂,就回归到了“真我”的状态。因此,除了在实训室的训练,教师还应该积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并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社会延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校也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与礼仪教学的配合,形成一定的有规律性的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主题的礼仪主题活动,这样通过活动的开展、环境的约束来加强对学生礼仪学习的强化,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

3.4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学校要建立以竞赛项目为教学导向,体现专业特点的技能竞赛项目,加强学生学礼仪、讲礼仪风气的形成与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技能大赛,但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各学校组织的校本竞赛,应大力提倡此类竞赛活动的开展。

3.5 加强学生自查,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在检验学生的训练效果时,教师可以拍摄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这样既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表现,还可以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和不够规范的地方,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改正,也看到榜样同学的规范操作,刺激他人更加主动、刻苦地练习,争取获得更好的录像效果,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肖丽珍,冯军.商务礼仪实训课程的设计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10(4).

化妆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对接;人才培养;职业院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职责。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办学模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逐渐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1],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5月,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明确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一要求为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指出了新的改革实践方向。

1 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企合作中大致存在两种文化,即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2]。两种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发展过程和组织载体,它们在校企合作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实现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即是要减小两种文化的冲突,促进两种文化的互补,加强两种文化的渗透,增进两种文化的融合,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效对接,共同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而深度、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实现良好对接。进行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效的文化对接有利于校企之间良好合作

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是职业教育育人的关键,校企合作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办学。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若过多的强调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将会导致校企合作教育的异化。其校企合作异化的表现包括:缺乏对教育育人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关注;教学服务组织成为执行企业生产任务的组织,失去其自身的教育管理职能;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在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合作中失去发言权,沦为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附庸。以上这些异化表现若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危害校企合作的基础,导致校企合作失去自身本应有的属性和特色,造成校企冲突日益趋向激烈。

(二)有效的文化对接有利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的自身特点,使其拥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市场信息和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导致企业往往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有着更加强势的地位,企业会表现出越权现象,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等合理的育人活动进行干涉,其结果导致学校教学失去教育价值内涵,教育教学变得过于指标化、数量化,严重影响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自主空间和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会由于自身僵化、盲目、保守的文化,对企业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无法走出校园对当前社会和产业的变化进行实时追踪,缺乏进行自我及时更新的能力,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轨。因此,校企合作中应保持院校、企业双方有着各自合理的权利边界,进行充分、有效的文化对接,共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有效的文化对接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渐开展和日益深入,“双师型”教学团队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校企合作取得良好l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面对企业注重实效、更多面向短期利益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教育教学的育人性要求使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长远发展。这种企业和院校对人才目标要求的冲突往往使教师徘徊于两者之间,在两者的夹缝中左右为难。无论教师选择哪一方都会带来心理上的困扰,服从于企业短期要求,则会使教师削弱对教学的主动探求;服从于学校的育人要求,又难以符合企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

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所带来的这种冲突,若不及时给予重视并加以解决,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教师心理冲突的日趋激烈,进而导致教师健康水平的降低和发展能力的受限,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对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进行良好对接,将会使教师拥有更和谐的心理状态,更容易对教师职业产生幸福感。此外,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接受并认同校企合作,在更多的校企合作问题上开展讨论和交流,使校企双方在更加理解、更加包容的状态下进行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良好发展。

(四)有效的文化对接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校企合作为其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得到自身将来职业定位和发展的信息。但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冲突对学生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如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孰轻孰重?是学习那些工作后能立竿见影产生效果的技能,还是放眼未来,学习那些对自身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方法和素质”?

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有效对接能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信息,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与美容行业知名企业广东华好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共同组建的。华好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强技能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美容化妆品行业管理及服务人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华好集团有限公司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服务于地方经济及美容化妆品行业发展。在“互利共赢、合作自愿”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构建了理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华好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七人组成,企方委派四人,校方委派三人,理事会主席、华好学院执行院长由校方人员担任,理事会副主席、华好学院院长及副院长则由企方人员担任。此外,校企合作双方在办学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框架协议下的校企合作长效办学机制。为保障华好学院校企合作的规范、高效开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益,理顺华好学院的运行体制,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了合作协议,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并规定每年召开两次理事会共同商讨校企合作办学的重大问题。

以上各项改革措施为华好学院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对接提供了交流平台,为两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为校企文化实现对接提供了充分可行性。

2 校企文化对接的美容化妆品产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华好学院自成立之初,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满足美容化妆品行业需求的人才,在各项体制机制的保障下,大力推进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的交流,通过校企双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融合,校企文化的对接已具备一定效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进行充分有效对接的基础上,华好学院将工学结合全方位地融入华好学院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专业教材的编写、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运作等方面全面深化了校企合作,形成了“三双、四跟、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双、四跟、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三双”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教师具有双重角色(院校教师和企业顾问)、领导具有双重责任(院长和总裁);“四跟”是指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管理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五对接”是指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有效对接为构建“三双、四跟、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为校企合作朝着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保证,为校企双方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基础,从而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符合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华好学院与广东省相关中职院校构建了中高职衔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一般而言,区别于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自身发展角度而言,相比于中职学生,高职院校更愿意吸纳普通高中学生就读。但从美容化妆品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中职学生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为行业发展所需;而且,中职学生相对较短的人才培养周期也更容易满足美容化妆品行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缺口。在企业务实、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文化影响下,华好学院突破常规,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建设,在自主招生的宣传、笔试、面试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和实施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正是因为有了企业文化的参与,华好学院并没有按照传统院校的选材标准进行招生录取工作,从实际实施效果看,中高职衔接进展十分顺利,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美容化妆品行业企业的欢迎。

(三)突出实践操作专业能力课程的选择

专业能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环节。围绕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华好学院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及深入研讨,从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开设了一系列富于行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如:美容美体学、中医美容基础、亚健康预防与调理、美容会所经营与管理、化妆品学等。

由于企业文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企业文化的注入使华好学院开设的课程与传统理论型课程明显不同。华好学院开设的专业能力课程十分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学生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更加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上。校企双方文化的有效对接为华好学院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强大支持。

(四)情景教学“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建设

华好学院“校中厂”实训基地按照“学校出地、企业出资”的模式进行建设,实训基地包括技能教学实践区、理论教学与研讨区、服务区和办公区,设有形象创业实训室、中医技能实训室、多功能课室等。该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化方式运作,功能划分合理,对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华好学院实训基地在校企双方的反复沟通、充分论证下,完全按照实际经营环境进行建设,整个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布局都体现出了企业文化特点――“发现美,经营美,创造美”,实训基地为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提供了充分保障,为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华好学院实训基地已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五)优势资源互补教师教学团队的搭建

华好学院师资队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学校教师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企业教师承担专业技能及实操课程的教学工作。华好学院师资队伍“双师型”特征明显,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企业教师长期入驻学校,与校方教师一起做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教师的进驻不仅带来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市场信息,也带来了企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在与校方老师持续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校企双方教师不断增进彼此了解,加深彼此认识,使双方以更加包容、理解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双方老师的交流是校企文化交流十分重要的方面,校企双方老师的互相认可、彼此欣赏为校企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基础。

(六)填补行业空白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

华好学院扎根市场需求,发挥校企优势,共同编写了《美容美体学》、《美容会所经营管理》、《美容网点开发与维护》、《中医美容基础》、《行业与企业认知》、《皮肤护理与形象修饰实操》、《中医推拿与按摩技术实操》、《亚健康预防与调理》等多本精品教材。源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精准把握,《美容美体学》和《美容会所经营管理》两部教材于2013年9月获得了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华好学院在成立不到三年的短暂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教材建设成果,校企双方间文化的有效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彰显行业特色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华好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美容创业项目――“园美空间”、化妆技能大赛、各种各样的美容协会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不仅彰显了美容化妆品行业的鲜明特色,也为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渠道,为更多校方人员了解美容行业提供了窗口,更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机会。

3 总结

华好学院自成立之初,便具有了极其鲜明的“校企合作”特征。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发展,校企间进行文化对接十分必要,华好学院自身特殊的办学体制机制为校企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华好学院依托自身优势,以校企文化有效对接为突破口,以提升自我内涵发展为目标,进行了诸多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但从校企文化对接的角度总结华好学院各项改革措施,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针对各种问题,提出如下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一)职业院校应不断更新教育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校企合作

目前的职业院校受到传统院校文化的影响仍然较深,相比于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特色尚未完全彰显。但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职业院校勇于面对并适应这种要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对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念进行不断更新,以更加包容、开放的人才培养理念,投入到校企合作中,通过不断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各种问题矛盾,逐步形成合作、平等、发展、共赢的价值取向。

(二)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自我内涵建设,促进师生自身文化养成

职业院校的师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在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有效对接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为进一步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已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在职业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应重视自身文化养成,应将企业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与院校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完善院校文化,以使文化建设在促进职业院校发展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三)企业应以包容的姿态面对校企文化对接出现的各种问题

校企文化接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以市场为主导,以短期利益为目标,市场变换和经营压力会导致其行为方式和问题处理上具有一定急迫性。在实际的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有时会不自觉地越权干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空间。因此,为保证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力和未来发展,企业应以包容的姿态对待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校企文化对接出现的各种困难,应发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妥善处理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企业应对自身文化进行发展完善,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行校企合作

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还存在着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不科学、组织架构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满足市场需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所需人才,同时也为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在院校文化积极借鉴企业文化中合理因素的同时,企业文化也应从院校文化中积极汲取有效养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促进自我不断提高。

总之,在校企两种文化都尚不成熟,都急需完善发展的今天,随着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教学的日益深入,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发展。两种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形态和表现特点,在两种文化对接和沟通的过程中,应避免任何单方文化的过度膨胀,避免两种文化过于剧烈的冲突,保持两种文化进行充分融合的空间,为校企合作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两种文化应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办学模式,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美容产业升级的化妆品技术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改革协同机制研究》、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美容化妆品产业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研究》(1201533588)。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 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J]. 教育研究,2005,(5):29-31.

[2] 刘义国. 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2(644):43-47.

[3] 潘荣江.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4,(7):55-59.

[4] 朱巧芳. 试析高职校园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100-103.

[5] 余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 职业技术教育,2011,32(659):5-10..

[6] 颜楚华. 高职院校的文化个性及其养成[J]. 教育发展研究,2013,(Z1):31-35.

[7] 刘建湘. 企业形态的高职院校文化研究[J]. 教育研究,2011,(383):95-98.

[8] 刘晓,路荣平. 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12,(09):44-45,63.

[9] 杨久清. 论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的长期发展[J].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5):14-16.

化妆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小专业专业建设

【分类号】G718.5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从建立之初就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全国星评委办公室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14680家星级饭店,“高星级”从业人员2010年缺口超过30%,星级酒店每年需补充各级管理人员20%左右。但由于想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高考成绩居于下游,对于很多综合类高职院校来说录取率一直不高,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吃不饱、干不好,济南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4年建立至今,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历程,最终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法符合规律、拥有较强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的“小专业”,本文从下面三大方面论述一下建设思路和成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人才培养方案无疑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历十几年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全国有很多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示范性院校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标准,但是作为“小专业”,我们在建设酒店管理专业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宽泛”变为“狭窄”

培养目标的准确与否是人才培养的能否成功的基石,由于酒店行业的就业群体非常庞大,岗位分布也十分复杂,加之“小专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确立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思路,选择与合作企业一起培养特定的酒店人才,由原来的尽量适应各种星级、各种岗位需求,转变为在紧密的“校企合作”培养的基础上较为“狭窄”的培养目标,近几年逐渐建立起了“豪华五星级方向”和“国际邮轮乘务方向”两个培养方向,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与各大国际邮轮公司继续实践酒店管理专业“分方向”发展。

2.核心课程体系与“分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和不同企业的企业特色

核心课程体系体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同培养方向的职业共性,也是酒店管理“小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紧扣酒店行业的餐饮和住宿两大主体业务,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体系,以酒店服务基础素质、酒店服务基础技能、酒店督导管理基本能力三个层次的课程,形成了“两纵三横”的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对固定的部分;除此之外,为了突出“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特点,我们和合作企业一起,通过详细的调研、研讨和协商,共同开发了“分方向”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即豪华五星级酒店方向课程体系和国际邮轮乘务方向课程体系,这部分课程主要由合作企业承担教学和培训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实习实训资源不足的缺陷,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3.建设并实施基于“校企一体、淡校旺企、逐级提升”培养模式基础上的“校企一体、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与企业一起,创新实践“校企一体、淡校旺企、逐级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职业精神、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职业道德提升促进职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达到酒店行业对于管理人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用任务驱动教学,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采取双元授课、双元指导、双元监控、双元评估、双元地点、双元身份的共育模式,达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融合,直接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最终形成系列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定向培养”的“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师资建设相适应,核心课程体系与校内师资同步建设

“小专业”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力量,为此,针对方案中的三大课程体系我们采取了三种措施,其一,公共课程师资学院统筹解决;其二,“分方向”校企合作课程师资企业为主解决;其三,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重点建设;下面重点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建设的内容。

核心课程师资方面以自建为主,在本专业建设之初,我们只有三名校内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完成,教学质量难以控制,课程建设也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坚持引进人才建立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在这个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就是按课程引进、按兴趣引导,即主要引进核心课程体系中所需的师资,在引进后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兴趣点确定主攻方向,例如,有教师喜欢化妆、注意形体,就积极引导她注意礼仪和形体训练等酒店服务基本素质类的课程,再如,有教师在上学时参加过酒店客房部的实习并对此有很多心得,工作后有在酒店客房部打工的职业经历,喜欢研究客房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就积极引导他教授客房服务技能和客房管理方面的课程。经过十年左右的引进、训练、适应和磨合,济南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一支年轻化、职称比例较合理、全员拥有初步职业经验和中高级酒店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胜任核心课程的所有教学任务,并且多名教师已经开始在酒店管理专业内多方向发展,为此,我们拓展出了多门酒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比如,酒吧管理、调酒服务、茶艺服务、康乐服务等。

三、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与核心课程体系相适应,积极建设拓展课程和分方向课程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的相对滞后,是酒店管理专业成为一个“小专业”的重要因素;由于受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建设速度缓慢,近几年刚刚完成了从“有限训练”到“综合实训”的转变,在这一方面有如下几点经验可以分享。

其一、先“训练”后“实训”

我们在专业建设之初,首先建立的是基本训练条件,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也就是首先建立了中餐摆台训练室、西式做床训练室,为学生提供有限的训练空间,至于其他训练和实训,主要依靠虚拟课堂和实习单位来完成。随着招生人数的稳定、师资力量的增加、实习单位支持,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多次普惠性院校建设资金的有力支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按照核心课程体系的需要建立起了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体系,它由八个实训室和一个校中厂组成,基本可以支撑百人规模以内的训练、实训和现场管理情景化教学需求,初步达到建设目标,并且具有了针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开展社会培训的能力。

其二、紧扣核心课程体系,适度拓展实训功能

化妆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用微生物 学习能力 项目操作能力 探讨

现代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训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行了新型的课改教学,使之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在课改教学中,药用微生物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后,学生在理论水平上,和项目实践操作技术上都达到中级技工对药用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工,为企业所需。

根据课改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拟定了一套培养学生适应并掌握课改教材,掌握项目引领目标的新型教学手段,掌握项目实训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面就是我们总结的课改教学方法,供大家讨论。

一、选用合适的实用的课改教材

现在各种版本、各个出版社的药用微生物的课改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我校是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选定教材,合适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帮助。在选用教材时,我们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选用的教材涵盖的理论基础知识要广、泛而简单明了,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易学易懂,总结性,归纳性,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2.选用的教材,每章节前面都应有本节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同学在学习这节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般了解、理解的概念及内容,要了解的应用性、拓展性的知识,这样的教材使学生对本节的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结构、特点、应用性知识一目了然,增加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性,针对性,减少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学完一节、一章后不知道要掌握什么内容的盲目性。

3.选用的教材,在每学完一节后,有目标检测题,题的形式多样,可以有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问答题,前三项题型都是比较细致。我们应而泛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概念、特点、区别等,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强化,而问答题,可以在学完一章内容后,选择性地做,可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特别强调对理论知识要精挑细选,不同的专业,对微生物这门课的需求不一样,要尽量选择和专业相关连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生物制药专业,主要是普通细菌、病原性细菌、霉菌、放线菌和药用真菌形态、结构、特点、应用知识的学习,并了解细菌,病毒的致病性、干扰素、抗体、免疫疫苗等相关医学知识。我们还根据高职生的学习能力,理解水平,专业特点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特点,选择一些拓展性强、应用性强,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技术在生物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如柠檬酸,谷氨酸的生产原理,基因工作的基本操作步骤,原理及其特点,基因工程药品,转基因食品,糖尿病、痛风、高脂症、脂肪肝的病理及症状,微生物在有机废水处理,探矿、探油方面的应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和理解,拓展了其知识面,提高了其理论知识方面的素质,做到了有的放矢,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拓展了相关连的应用性知识。

三、项目操作技能的培训

药用微生物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训结合紧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项目操作技术的培训,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课,我们认为可从下列两方面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平时实验实训

在平时的实验实训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发现,学生在很多操作重点和细节上,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示范操作,步骤混乱,操作不得要领,不注意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不在乎安全性,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情况常有发生,而且不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改教学中采用下列较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实验前播放相关实验视频,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用的材料、仪器、正确的操作步骤、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再简短讲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材料、操作要领、要点。教师自己再实操一遍实验中的重点步骤,如接种、移液的方法,高温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步骤,等等,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重点有深入而客观的认识,操作起来更加容易。

3.学生边自己动手,教师在旁边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结果分析。在学生做完每个实验后,要求其书写实验报告,报告要切合实际,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结果有失败,要对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避免下次的错误,使学生对实验及操作程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专题实验培训周

在平时实验实训后,还要专门用一周来培训学生在应用性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的内容是:①药品或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②药品、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③空气、水中微生物种类的测定。

这三门实训项目是在有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技能后才能开展的拓展性、应用性的综合大实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作为准则,可以帮助同学提高创新思维,提高综合技能素质,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达到学生考核中级药物检验工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实操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既掌握了重点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又了解了拓展性的应用性知识,还初步学会了对问题的研究,项目实验实训的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力得到了加强。在劳动局组织的技工证考核中同学们达到了98%的合格证。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同学、企业的好评,就业率大大增加了,符合了社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药用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微生物.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化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礼仪 教学现状 策略

一、职业学校礼仪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整体的知识水平和礼仪素养欠缺,学生在校不知礼、不守礼的现象频出。例如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有的学生上课随意接听电话;跟同学、老师交往缺乏礼貌礼节;有的同学缺乏形象意识,个人形象邋遢;不善交流、沟通,不懂得真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由此,我们应该根据职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礼仪教育对职校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礼仪教育是职校学生就业择业的需要。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礼仪素养。另一方面,礼仪教育使学生的职校生活更加美好。礼仪对人们展示形象、提升品位有着重要作用,使人充满魅力,人生更加和谐美好。对礼仪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以让学生举手投足更添魅力,在未来的择业竞争中如虎添翼。在教学过程中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优秀案例来激励学生学习,大胆创新,表现自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礼仪实训的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对本次情景模拟的意义与教学目的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然后,根据学生个人性格、特长,我把全班分为两个模拟组和一个观察组,各组组长负责对本小组每个角色职责进行具体的分工,并对活动步骤给予合理的安排。小组长还要与老师时刻保持联系,及时接受指正和指导。在模拟场景下,两个小组有序地完成了见面时的交流,会面时的自我介绍,会面时的介绍、握手、递交名片等礼仪。两个小组的同学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反思与总结中更好地掌握礼仪知识,学习到实际的操作技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分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到实力相当,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二是人人参与、协作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三是用竞赛的方式师生互动,学生表演完后由老师点评,宣布优胜组。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采用案例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内驱力

案例分析法又叫个案研究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备案时要精选案例。例如,在讲解座次礼仪时,老师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房产公司,有一次迎接了一些重要客商进行会谈,公司会议室里的布置是一种典型长条形桌子,一个对着门,一个背着门。这些客商还没到的时候,公司里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已经各坐其位,他们坐在正对着门的位置。等客人来了,他们很热情的起身相迎,各方面神态也都表现得非常好,请对方在背对着门的位置坐下来,会谈很快结束了,客人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联系。请问:“这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客人走了之后再也没有联系?”在这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引出会议室的座次礼仪:一是面门为上;二是远门为上;三是居中为上;四是观景为上。这样的案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内驱力。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进提供了条件。老师采用PPT课件引入教学,这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产生刺激,使课堂教学生动和具体。在讲解仪容礼仪时,老师先呈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位长相一般、素颜的女生,在化妆前后的对比图。同学们都很吃惊是什么样的秘诀让这位普通女生瞬间美若天仙呢?然后引入学习内容:这就是化妆的魅力――妆容的修饰,紧接着把整个化妆流程播放了一遍。看到同学们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老师又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镜子、小脸盆、洗脸扑、洗面霜、润肤露、化妆品等展示出来,接着做好活动目标及活动流程的整体安排,让同学们依照标准模仿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礼仪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将礼仪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还创新了之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但是多种教学法的运用,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并且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在教学效果上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荣建.社交礼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陈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礼仪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1.

化妆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案;课程特色

0 前言

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分析检验的三大指标之一,与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一起构成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采用人工方法对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再将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监测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计原则“以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模块项目对应微生物检验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对应于学生微生物分析、检验与培养能力的提高。

在《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相对接,把课程相关岗位能力分解为国家标准解读、样品采集处理、检测设备操作、样品规范检测、数据分析处理和规范书写报告六个方面,课程内容全面跟踪国家相关职业标准,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项目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社会服务性,力争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完美融合。

1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改革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三级学习模块,分别是基础能力模块、应用能力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在每级模块中分别设计了学习项目。其中,基础能力模块包括微生物检验基础、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微生物生理特性三个项目,应用能力模块包括培养基配制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显微镜观察与计数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五个项目,综合能力模块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微生物检验和环境微生物检验四个项目。在综合能力模块的学习中,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是重点内容,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特点和地方企业资源优势,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扒鸡微生物检验(扒鸡是德州禹城特产,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禹城市傻小二扒鸡有限公司的需求)、牛奶微生物检验(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东君乳业有限公司的需求)、调味料微生物检验(禹城市是“中国食品馅料城”,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鸿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需求)、功能糖微生物检验(禹城市是“中国功能糖城”,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田药业有限公司的需求)。学习情境与企业需求直接对应,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微生物检验和环境微生物检验项目则根据日常生活常见产品类型分别设计了洗面奶微生物检验、止咳糖浆微生物检验、水样和空气微生物检验学习情境。

2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工作实境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考促学教学法等。

2.1 工作实境教学法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时达到50%以上。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相对应。其中,岗位工作流程有: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法――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验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实验教学流程有:承接任务――方法查询――确定方法――实验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检验报告――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基础。

2.2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承接企业的实际产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过程。下面以扒鸡微生物检验为例介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先承接禹城市傻小二扒鸡有限公司的扒鸡微生物检验任务,再进行方法查询,确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检测扒鸡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主要是沙门氏菌)三项指标。按照检验前准备――样品采集与送检――样品预处理――样品检验――结果报告五个步骤完成检验任务,期间综合运用到培养基选择、配制和灭菌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和微生物计数技术等,还会使用到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等设备,对学生综合实践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以考促学教学法

采用以考促学教学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并融入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过程考核占40%,其中出勤及纪律情况占6%,作业完成情况占4%,实验实训完成情况占20%,实验实训报告占5%,社会服务占5%(社会服务项目包括:督查学院餐厅、超市食品卫生质量,利用课余时间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样品微生物检测服务等);期末考试占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40%,技能考核占20%。另外,学生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获得相关单位的好评,还可以额外获得10分甚至更高的奖励。通过融入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不但有助于提高学院的社会赞誉度,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社会、接触微生物分析与检验实战环境的机会,教学效果良好。

3 教学成果与课程特色

3.1 教学成果

(1)学生们通过《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完成发酵食品的制作。截至目前,学生们已经成功制作了发酵香肠、泡菜、酸奶、葡萄酒等发酵食品,实现了由单纯的微生物分析与检验向微生物综合利用的转变。

(2)将社会服务融入课程考核,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前搭建沟通桥梁。部分学生在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样品微生物检测服务时表现优异,提前被企业看中,签订就业预约协议,一毕业便顺利就业,并直接走上检验技术岗位。

3.2 课程特色

(1)以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的检验为课程项目内容,将学习和工作充分融合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微生物检验过程按照国家检验标准严格执行,注重高效性、准确性和标准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