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1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 历史; 演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3-001

一、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

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在古代出现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原始音乐广泛出现于宗教祭祀活动。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商朝的音乐歌舞是进行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学习音乐教育,是为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周朝推崇礼乐执教,从对天神的祭祀转移到强调等级制度的社会道德规范。《周礼・春官・大司乐》提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即为古代学校,大司乐即为中国古代的乐官。有学者将成均解释为“以音乐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校”[1],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不涉及建立机构。并且成均之法解释为乐律学理论明显过于狭窄,具体参见刘勇的《“成均之法”辩》。[2]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枝独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璀璨时代。音乐教育突破周朝礼乐制度的刚性制约,私学逐渐在各地兴盛。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中,最为重视音乐教化功能的是儒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孔子花费多年的心血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对于《诗经》的整理和教授,对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的弘扬和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能够培育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人的精神生存世界。他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必备环节,列入教育课程,并视为君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将礼乐并重,并通过礼乐教育贯彻儒家学说“仁”的道德实质,实现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要求从礼仪的玉器、钟鼓等外在形式中发掘所承载的教化内涵。在这里,孔子对音乐实现了祛魅化和人文化的双重进程,消解音乐与巫术相联系、与鬼神相沟通的形而上的神秘功能,建构了音乐人文化的教化功能。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儒家经典的审美教育思想。

三、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短暂而强大的秦朝推行刚性的法家治国理念,焚书坑儒,禁止私学。作为《六经》之一的《乐经》也随之亡于秦火,成为中国音乐史的一大损失。汉代统治者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官学与私学并举,推动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儒家思想开始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心理的深层次价值结构。统治者高度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沿用秦代的乐府名称,设立了汉代的乐府,专门从事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以了解人心向背、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争,客观上促使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交流,导致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合流,异域音乐和中原音乐交融,从而形成丰富和多元的音乐文化。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到盛唐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统治者崇尚儒学,重视音乐教育功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教育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清商署、教坊、梨园等)。太乐署机构庞大,主要成员包括乐官、乐正、博士以及助教,研究和演奏范围包括雅乐和燕乐。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教坊专门负责管理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并负责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其演奏内容以民间娱乐音乐为主。梨园是唐朝宫廷音乐水平最高的专业音乐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李隆基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这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训练戏曲歌舞演员的培训场所。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模式主要继承于唐代,设有太乐局、鼓吹局、大晟府、教坊、教乐所等音乐教育机构。在朝廷大宴、重大节日、皇帝游幸、赐大臣筵席等政府重要场合,由教坊演奏乐曲、剧目、歌舞之类。宋代宫廷音乐保持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基本格局,雅乐是主导观念。在正殿进行典礼时,多用雅乐,在别殿设宴祝寿时,多用教坊乐。雅乐承载意识形态的社会教化功能,同样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明清时期,文化教育总体倾向于保守和僵硬。音乐教育成为技艺的传授,内在的音乐教化功能相对淡化。明朝朝廷的音乐、礼仪之事归于太掌寺管理。宫中的歌舞音乐之事归于教坊司管理。清代制度主要继承明朝,朝廷中主要是隶属于太常寺和礼部的乐部。宫廷的礼乐机构为升平署。统治者较为重视华夷之辨的正统问题,雅乐作为正统的一种表现载体,自然受到重视和扶持,因此雅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朝廷的典礼音乐为正式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讲究政治形式和程序规范,逐渐失去活力。民间的娱乐音乐逐渐兴盛,出现了变雅为俗的要求,以戏曲为代表的娱乐形式逐渐普及,众多政府机构和富贵商人都蓄养戏班。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2XSYK065)。

参考文献:

[1]卢康娥.音乐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年1月,第28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2

关键词:引导;体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改革

作者简介:林琼(1975-),女,湖南临澧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讲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Rjg1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7-02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来看,该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模式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自身具有的特点使其教学难度较大。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近代大约3000年,并涉及史学、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领域,教师要驾驭自如,融会贯通,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用文言所写,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与今天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覆盖面广、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的特性,开设该课程的高校普遍安排了四个学期、200节左右的课时进行教学。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将这么丰富的内容讲透,不足以去介绍赏析大量的名家名作,而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又难以落到实处,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拓展研究的人数很少,学生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采取的是以讲授中国文学史为重点,穿插具体的名家作品鉴赏分析。这样以史为纲,以作品为辅的教学,实为舍本逐末,往往只能应付考试,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古代诗词、散文的写作能力,但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和课时不足又限制了作品选的阅读和教学。实际情况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没有详细读过四大名著,更不用说通读《诗经》、《史记》、《儒林外史》这些经典原著了,就连所选取的教材之一——《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未能全部阅读。为了应对考试,有些学生把文学史背得很熟,但是让他们解读文学作品却一知半解,很多人连古文的断句阅读、繁体字的辨认等基本功都不具备,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实在令人堪忧。

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往往考查的是学生识记的能力,而不是理解分析、创作的能力;二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图书馆里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屈指可数,比如《金瓶梅》、《牡丹亭》等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没有,网上也难以查到原著;三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课余学习阅读的时间少,兴趣低。由上观之,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文学教学与现实需要的契合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即时效益,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学习古文没用,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该课程日益受到冷落。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要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写作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后,中学教学中古代文学篇目增多,教学内容较以往变化很大,很多以往未入选的名篇如今已列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而许多以前精读的优秀作品却已经删去。这就促使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从教多年的教师,不能数十年就讲几篇重复的作品,必须在对文学作品的选讲和详略处理上作出调整。

然而,很多老师仍然习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未能真正得到贯彻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学受到的影响也很明显,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变革的动力。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吸引。但是由于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很多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不过是把原先的黑板板书变作了ppt课件,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用视频代替课堂教学,至于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仍然是有待努力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已经引起了众多高校的关注。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摆脱困境,很多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教师也着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实践。纵观各高校研究的内容,笔者宏观来看发现,很多高校开始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结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做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的高校还尝试把区域民族文化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联系在一起等等。具体的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创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思考;还有吟诵、背诵式教学方法的回归和强化。的确,这些教学改革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摆脱困境,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听课观摩等方式,笔者发现,这些改革的措施往往停留在理论探索中,尚未有明显的实践效果。

三、构建“引导、体验、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和评价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各个阶段和各种体裁的重点作品,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文学思潮、流派、突出的文学现象等。除了知识目标之外,有的高校还提出了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情感目标——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然而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必须对此进行重新审视和大胆改革。经过摸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引导、体验、提升”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评价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像某些学科一样,直接传授某种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利用古代文学中的丰富资源,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积极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巧妙地融汇古今,关注现实。例如在讲解《三国演义》时,可以结合目前网络热门小说《水煮三国》等,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自己的政治、交际甚至军事等才能。诸如此类的引导应该不难做到,尤其是在古代小说的教学中。再如《儒林外史》的科举制度可以和当下万众追捧的公务员考试相结合,从科举制度对士林的摧残,进而认识到不顾专业、不顾个性地投身公务员考试的盲目性。这样学生会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对自己素质培养、对了解社会和人性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在优秀作品的学习体验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针对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满课抄的状况,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恰当引导,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教学中,笔者做过如下尝试,用“作者想通过《西游记》表达什么思想观点”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问题初看容易,分析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如不了解心学对明朝中期思潮的影响,没有阅读原著,没有关注作品的回目中暗示,则很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实际教学情况是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最后教师点评分析,知识点的理解也落到实处。根据教学内容思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目标始终不能忽略。诸如诗词、散文的作品教学,也不能由教师全盘包揽讲授,而是让学生先自行分析它的思想、艺术特色,再由教师点评、补充、总结。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制作课件,就某个作家某部作品中的一个具体内容上台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则因势利导,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使“中国古代文学”课能提升每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切实落实小班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为减少教学成本或节约师资而简单地合班教学。班额过大,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开展起来就显得时间不够充裕,不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体验则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秀。

第二,增加课时,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从湖南文理学院近三年的教学实际来看,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原先的每期54课时减少到每期45课时,呈减少趋势。这对于内涵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看,实为不可取之举。课时的减少势必使得诸多优秀作品的内容无法被深入了解,更谈不上探讨其艺术价值。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得压缩作品分析的课时,只做简单的文学史介绍。根据调查和实践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借鉴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学生课堂自学引导和讨论,确保学生的阅读量。

此外,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和专业选修课统筹安排,必要时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加以深化补充,如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原著精读”2学期,总计64学时。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师资等情况开设如唐诗宋词选读、红楼梦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互为补充。

第三,改革评价方式,以考核促进提高教学改革效果。比如平时成绩的考核不仅仅是看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还应该把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查点,以此来营造积极参与的学术氛围。在学生成绩中,占比重较大的期末考核成绩不仅仅来自于对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或者某部经典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还应该增加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创作古诗词或者小品文,以考试促进创作能力的培养。关于古代文学教学,很多高校或教师都建议增加诗词、古文背诵量,但是背诵的效果不容易检查,往往流于空想,如果在考试中加入默写诗词古文的内容,势必能引导学生加强平时对作品的记忆。再如仿效研究生入学考试,增加未精讲作品的赏析,考查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就可以促使学生平时加强自读能力的培养。

从长远来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以电子作业、学生互评、教师答疑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论怎样,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和教学团队长期建设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戴建业.买椟还珠——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

[2]张昌红.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J].教育探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寓言史;《淮南子》;寓言特色

在我国浩瀚如海的文化典籍中,保存着大量的寓言故事。中国是世界三大寓言发源地之一,诞生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寓言便是这汤汤长河中一朵绚烂的浪花。它们像一颗颗珍珠,散见在各代文史著作中,而寓言故事中深隽的哲理和宝贵的经验,如同薄荷草散发出的淡淡清恬,绵延千年,意蕴无穷。世易时移,这些古老的寓言代代相传,给予人们新的启迪历久弥新。

一、对前代寓言的继承

我国早期的文论,推崇文章表达“委婉含蓄”,而这也适应了先秦大变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表达需求,在此条件下,先秦寓言应运而生。相对于平铺直叙的生硬表达,先秦诸子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提高游说的安全性,他们选择了形式更为活泼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说的论辩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保险性,这便使寓言由偶一为之发展到自觉的大量运用,因此形成了中国寓言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先秦寓言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世界寓言史上都是罕见的,而这也为以后各代寓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紧随其后的两汉寓言。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将诸多典籍付诸一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巨大的雾霾始终笼罩着文化园地,文人的文学创作在现实的压抑下很难有所创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一去不复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寓言的发展,因此两汉时代的理论著作多沿袭先秦,很少有独创性。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两汉寓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多沿袭先秦的寓言,尤其在题材方面,如汉代的寓言专著《说苑》《新序》在题材和体制上都沿袭先秦的《韩非子》和《吕氏春秋》,《淮南子》寓言是两汉寓言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作品尤为明显地体现出两汉寓言的特点。

1、对《庄子》寓言风格的借鉴

在先秦寓言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有《韩非》和《庄子》,以《韩非子》寓言为代表的一类寓言故事将思想和理论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展现了活现的世态,其作品尖锐的批判性和战斗性,表现出现实主义风格;而以《庄子》寓言为代表的,则多通过夸张怪诞的手法,奇幻迷离的境界和恣肆的文风来阐释哲理思想,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庄子特别擅长借用另外的故事来说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寓言中,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主人公多为下层人物,寓言中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词汇富丽,具有恣肆的浪漫主义风格。《淮南子》寓言站在现实的土壤中,但是和大多数两汉的文学一样,失去高度的战斗性,而在部分程度上继承了《庄子》寓言这种夸张、宏大、广泛又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色彩。

2、对《韩非》寓言的继承

在对《庄子》寓言借鉴的基础上,《淮南子》寓言的作者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淮南子》对韩非子现实主义和庄子浪漫主义取舍采纳,形成自己独特的朴素的浪漫主义手法。无论是治国用兵还是修身处世,《淮南子》寓言立足现实,但弱化韩非子寓言尖锐的战斗性和批判性,较多的采用了庄子浪漫主义的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美好愿望,同时又不乏寓言所必需的深刻性、反思性;但不同于庄子的细节描写和无人物塑造,作者浪漫主义的写法仍以现实为基础的,以国家、民生为中心,围绕多个主题,组织情节,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

二、寓言故事的整体特色

1、巧妙的表现形式

《淮南子》寓言从前代古籍中汲取吸收了大量故事,全书以历史寓言和民间寓言故事为主,有少量的神话寓言故事,其大多出自先秦典籍,有直接引用故事,然后赋予明确的说理论证寓意,使之为作者所用;有的稍加改动,使之更符合论述说理的主题思想。如出自《吕氏春秋》的故事,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用咎犯之谋而先赏雍季,《淮南子》对原文措辞稍加改动,对“或无功而先赏,或有功而后赏”的思想进行了恰当的正反论证,传达出深隽的哲理意义,便有了“先赏雍季”的故事。

同样是寓言篇,作选择材料也不尽相同,在哲理思想深奥,寓意不易领悟的《道应》中,作者首先讲故事,或是人物对话、或是记叙简单情节,最后再引用老子名言来对寓言故事进行概括总结;而在思想哲理相对浅显,易于理解的《人间》中,作者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再用寓言论证,或正面描述,或反面烘托,有的则正反结合,来证明哲理。深奥难懂的先演绎后归纳,浅显易懂的先归纳后演绎,张弛有度。由此可见,作者在寓言的设置方面的精巧用心。

2、丰富的题材来源

除了巧妙恰切的形式,《淮南子》寓言的题材来源也较广泛。相对于外国寓言多采用民间动物故事,中国古代寓言的题材来源则要广泛的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丰富悠久的历史故事都是寓言发展成长的沃土。此外中国古代寓言还广泛的借鉴其它题材,如神话传说、鬼怪故事、笑话等来充实作品,如《韩非子》寓言中大量改编援引历史故事,成为传颂不衰的历史寓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和斥燕”,则来自志怪的民间故事集《齐谐》。

《淮南子》寓言正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寓言,尤其是先秦寓言的这一特色,同西方以动物寓言为主的素材不同,其寓言多以人物为主,以历史故事作为素材。《淮南子》全书140余则寓言,仅有“狡狐搏雉”(《人间》)等为数不多的是动物寓言,其余寓言都是人物故事。如“女娲补天”(《览冥》)、“黄龙负舟”(《精神训)等一类的神话寓言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人物。作者往往一两笔,就画龙点睛的刻画出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的描绘人物的鲜明形象,凸显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寓言的深刻性和论辩性。

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都是《淮南子》寓言的题材来源,如沿袭了《韩非子》寓言群“说林”之名的《说林》,以及与之类似的《说山》中,部分寓言既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但是依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淮南子・说山》中“一目之网”的寓言简明的告诫读者,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脱离整体的局部是没有意义的。诸如此类,作者巧妙地采取各类不同的独特形象,运用生动的笔触,用妙趣的故事来间接地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去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深入思索、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前进。

中国古代寓言是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还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题材来源,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寓言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语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大量的成语、格言是出自古代寓言,“化干戈为玉帛”、“塞翁失马”等成语格言,精警凝练、含义深远,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古代汉语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康德.淮南子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陈静.淮南子译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86.

[5]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4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此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5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6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它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往往极强,往往会引起阅读者的深思和反省。寓言故事在特点方面也比较显著,其中不在乎于以下几点: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④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依据上述的寓言概念及其特点,我们会发现,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所需要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精练文字的表达方式,富有色彩的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方式,以及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意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去讲解论述的地方。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

前文我们提到了寓言故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表达上的一些特点,那么具体性的来讲,到底什么才是寓言故事呢?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第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寓言故事是什么,从而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性的教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寓言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寓言,寓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讲的道理。寓言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蕴涵在要讲的故事里的文学体裁,通过讲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其次让学生知道寓言的选材十分广泛,不仅古今中外的事可写,而且天南海北的事都可以写;不仅花鸟虫鱼可写、而且人物、动物、植物自然万物均可写,例如,《揠苗助长》的故事是将的农夫急于求成,提拉禾苗致禾苗死去的故事,《农夫与蛇》讲的是蛇忘恩负义的故事,《掩耳盗铃》讲的是小偷偷铃铛时犯蠢的故事。教师通过这样的事例性的具体的概念性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

二、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寓言教学

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学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来实现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通过寓言教学活动既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寓意,又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互动经验。这需要基于教师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将故事的寓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笔者也曾经组织过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先引导通过通读寓言来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寓言理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角色来进行表演。例如,《亡羊补牢》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牧民、狼、小羊,以及规劝牧民的邻居;《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张三和王二;《掩耳盗铃》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偷和铃铛。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扮演的亲身经历过程中,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的蠢和傻,从而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课文内容印象,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认知结构上,一二年级的学生和五六年纪的学生是存在极大的差距的,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认知差距,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进行寓言教学。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寓言故事,教法一般都是先把寓言故事给孩子讲一遍,然后把寓言的寓意给孩子简单的说一下就可以,并不一定让孩子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能接受多少就是多少。教师可以选择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比如伊索寓言故事,拉封丹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比如乌鸦喝水,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等,或者给孩子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往往可以最大效果的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认知差距是教师不应该去忽视的一个问题,它往往会在某一重要层次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因而,任道重远是教师应当有所体会的。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重视此方面的教学。但是现阶段无论是寓言故事的概念、特点教学,寓言故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还是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寓言教学反思工作中的一个内容,如何教,如何教的有效是教师的一个教学思虑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寓言故事的内涵、教学方式,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薇,张筱兰.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要义[J]. 中小学电教.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