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局实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局实习报告范文1
乡镇统计工作一直随着政府统计而生,只是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政府统计部门抓乡镇统计工作也从来不曾停止过。但由于受经济体制变迁、乡镇机构改革及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约束,乡镇统计工作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特征,对整个统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危害。目前乡镇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设置乡镇统计机构的法律依据还不够权威、科学、完整,这是造成基层统计工作被动局面的最大因素之一。现目前,仅在《统计法》第十六条中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员。在乡镇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法律依据不强,设置“统计员”只是一种职业规定,而不是机构建置,政府统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站所无法行使有效的管理。
2、统计力量不适应统计任务的增长。现在虽然设立了乡镇统计站,但多数乡镇仅有一个人做专职统计工作或兼职统计工作。从业务层面讲,就是乡镇一个统计员直接面对县局十来个人。每一个专业、每一项普查工作任务,只要涉及到乡镇(包括人口、农业、商贸、投资、劳资、工业、各项调查等),都由一个人承担。近年来,统计报表日趋增多,统计调查项目日趋增多,有周期性的普查、有经常性的抽样调查、有一次性的临时调查,各项调查交叉接踵而来,从未间断过;统计专业划分趋细,总的有二、三十多项专业,统计任务与日俱增。而一个乡镇统计员同时兼任着乡镇内3到5项部门工作,有的还要驻村蹲点,还要参与乡镇计划生育、综治治安、防汛抗旱、财政税收等多项中心工作,其所承受的劳动强度太大。基层的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形成显著的矛盾,统计员无力、无心按照统计的基本要求将每一项工作做深、做细。三年一届的村委班子换届选举也制约了基层统计后备力量的递补,能够正确填写各种表格的人员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
3、统计队伍不稳定制约了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导致统计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自身也不愿从事统计工作;另一方面,乡镇机构的特殊性造就了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其特殊性表现在:乡镇统计站现为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从工作上看,业务量较大;从待遇上看,与乡镇公务员同工不同酬,工资资金差一大截;从个人发展前途上看,提拔、调任、轮换的机会根本没有;这就让从事乡镇统计工作的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取心,在工作中要么交差了事,要么通过各种机会尽快脱离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任重道远。
4、统计方法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国家的调查制度改革模式,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是:以抽样调查为主、周期性的普查为辅、全面的定期报表作补充。作为国家宏观管理,这种方法制度的定位无疑是科学适用的。但到基层则必须因地、因时、因事而论。就农业生产统计来说,沿用的是直上而下布置、直下而上报送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在当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细小的家庭是生产的主体,凭村文书一人之力是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这种所谓的“全面”实质上是不全面的,这一套报表的适用性值得商讨;自从有规模以上、规模以下分组之后,基层的工业经济统计即出现断档,未分类之前,各乡镇还能根据企业办的明细报表统计出全部工业企业经济数据,分类之后,规模以下改抽样调查,样本量只能满足省市推算用,对县乡两级均无代表性,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统计需要,加上目前企业办的功能逐步弱化,对企业统计也是鞭长莫及;除工业经济统计外,目前还开展了人口、劳动力、价格、企业景气、商贸、服务业等大量的抽样调查,这些调查对基层基本上是没有代表性的,也无从推算当地的经济总量,结果是忙来忙去却忙不出几个像样的数据;近几年普查密度过频,任务过重,技术要求过高,与基层所处的环境、经济基础、组织力量、人员素质不相适应,让基层疲于应付,反过来又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对部门统计,目前是有效监管不足,协调机制不全,共享平台不完善,统计事权分工不明,重复统计偏多。
5、统计物质基础不适应统计发展的需要。当前,在统计机构不独立、乡镇体制不顺的情况下,乡镇财政预算基本上是不奏效的,大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有限,乡镇统计事业经费往往比较紧张,每一项的统计开支都是紧掐死算,甚至对普查员的经费补助长年赊欠,造成办公设备陈旧落后、正常的开支报账困难、统计员主动开展工作的后劲不足,离办公自动化、信息高速化的要求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由于村级统计经费由谁来承担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村级的大部分统计工作往往都是义务性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行政性强制难以继续发挥效果,抵制情绪逐步加重。
6、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前面众多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确实还不够理想,既使排除人为干扰,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要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也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二、健全乡镇统计的建议
要改变目前基层统计的现状,仅靠基层的努力远远不足,况且基层只是政策的执行者,起决定作用的应是上层的政策制定者。为进一步健全乡镇统计,提几点肤浅的建议。
1、建立健全乡镇统计机构网络。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合时宜的、能独立行使统计职责的、同时能有效进行部门统计数据监管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计站,其编制、人事、经费来源、职责权限等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好能够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办法实施,增强激励机制,畅通进出渠道,增强竞争活力,适当实行部门垂直管理。法律的表述要具体化,避免空洞化或过强的伸缩性。乡镇统计站的机构建制要能够避开每次县乡机构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否则,三、五年一个轮回后又没有任何的意义。同时,要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与企业统计、部门统计一道,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
2、建立一支与任务相适应的稳定队伍。要对目前乡镇统计站的工作任务进行一次新的评估,合理地确定工作岗位并抓好落实。统计站人员要逐步实现从全能型行政管理到比较专业型统计的转变。要充分考虑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增加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的岗位津贴,并适当考虑职级提升或异地轮岗,吸引年轻、优秀的人才加入到统计行列。要加大对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在时间上要增加,在内容上要逐步加大广度和深度。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质效果。
3、建立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要改变过去对统计工作经费随意性投入的状况,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经费负担义务,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方式上宜采用按物价涨幅递增和按照调查项目增列预算。对统计站要用统计下设机构的概念来替换乡镇内设机构的概念,乡、村两级经费分别由所属上级财政部门列入年度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
统计局实习报告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学方法;社会实践
0 前言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的必备课程,也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专业社会实践除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专业社会实践主要以实地实习的方式完成,城乡规划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世纪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实践教学是城乡规划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接受相关技能及艺术造型的训练,而且还要关注城乡社会发展动态,将技术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此外,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科学性来自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社会实践是城乡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取向。因此,强化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十分重要。
1.1 城乡规划的社会职责问题
过去,在“规划是生产力”的指导下,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评判城乡规划科学性的最重要标尺。在经济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激励下,城乡规划的经济职能被无限放大,但由此带来对城乡规划社会职能的一定忽视。近年来,城乡化进程迅猛,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72%,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乡却出现“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镇化高速推进,而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城乡规划社会职责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化加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社会化要求成为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普遍趋向。
1.2 城乡规划工作的社会化
城乡规划的本质是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利益冲突。在西方,国家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空间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问题而展开。而国内城乡规划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当前,如何协调城乡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建议提倡以“多数人”为本、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城乡规划。从规划的公共管理层面,城乡规划提供的是合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城乡规划应树立和加强其应有的社会职责,应从纯“技术规划”逐步向“技术规划+社会需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而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2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提升未来城乡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
2.1 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实践平台
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涉及社会部门多,单靠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1]。首先可以增强学院、专业教研室与地方城乡规划政府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开展联合实践教学与培养。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多个实践、实习基地。例如在市、县、乡镇等多级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或在地方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建立基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如此既可以为这些社会部门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聘请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的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为城乡规划专业学子作社会项目设计报告,推广高级经验,让学生多方面成长。
2.2 社会实践选题方法
①面向社会问题进行选题
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乡社会问题。例如城中村、贫民窟、城乡社会的贫富极化和居住分散隔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城乡规划存在密切联系。
城乡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个城乡,而是在规划整个大的区域。目前城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以小见大”并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从调查分析大城乡“城中村”现象看快速城镇化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失地农民的普遍影响等能够被本科学生所驾驭的“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长。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城乡规划社会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即社会实践主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指导教师命题的结果。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学生如果能够结合在实习期间接触的课题或问题自主选择题目,调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题目强加给学生,学生理解困难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沟通,最终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指导者、是学生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的传授者、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是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参与者,而不应该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宰者。
③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是未来城乡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在专业教育初始阶段,一些课程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使学生对一些知识体系的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要强调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将城乡社会学和城乡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中,组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小组,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知识的整合。
城规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三年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认识实习,大学四年级学生参加生产实习(5个月),大学五年级学生参加毕业实习(2个月)。这样,(下转第73页)(上接第64页)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任务安排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对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融会到城乡规划各个过程之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主观上的思考与讨论,充分开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是规划师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做合格的“规划师”应有的品质。而来自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从学生自主选题的范围和关注焦点可见一斑,如关注弱势群体、市民维权意识、实地农民问题、公共设施建设、违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等问题都是近几年来规划届热衷的话题。
2.3 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城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初,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充分讨论, 达成了以下共识, 作为实习计划设计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
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习
教师仅以指导者身份出现, 帮助学生使用、改造、重组其知识架构。实习过程提供的, 是一个由教师设计的平台或支架, 让学生依照设计路径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优化[2]。不同于课堂教学, 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强调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教师指导过程循序渐进作用
首先, 做好实习环节设计, 由浅入深, 衔接合理, 张弛有度, 适时跃升; 其次, 选择信息量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线路和观察点; 再次, 适时适度设问,保证原有知识框架与新信息之间的联系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 组织讨论和交流, 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主考察, 提供协作学习的平台。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教师一定不能将主观意识加给学生,防止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成绩评定要具有客观性
根据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分别占实习成绩的70%和 30%。实习报告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撰写过程指导和成绩评定, 按照“分工负责、至少两稿、责任到人、签字认可”的原则具体操作, 每个指导教师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实习报告撰写, 对其中的文字、照片、图表认真审核, 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修改后,教师在认可的定稿上签字。实习指导小组全体教师, 在综合实习报告和学生表现记录的基础上, 逐个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 结语
实践实习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只能靠平时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所以需要双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够的耐心,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所有过程都要严格执行,让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由于不在课堂教学,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散,指导教师在这阶段必须要把握原则,对双方都严格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既要务“虚”,又要务“实”,这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是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两者并举。特别作为专业教师,应当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好教学技能,把握好教学规则,必须要让学生有独立能力去完成实践过程,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抛开教材书本的禁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拓思维,勇于探索。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和自我锻炼,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