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娃娃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娃娃教学设计

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改革虽已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低效、落后的局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语文教改的关键,也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教学最优化?韦志成先生曾经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最优化,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之路受教师素质、学生智能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优化的?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我认为,优化是科学美的内核,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会呈现出科学美的基本特征:简明、和谐、新颖。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制约作用。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看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所以,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鲜明集中,不蔓不枝。在讲《春》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交代课堂教学目标:欣赏和学习课文寄情于景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用叠词盼望着,盼望着?2.作者描写的五幅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春天?3.结尾,作者为何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准确地体会到作者在写景中表达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师生、文道、讲练等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重要的原则是和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水平脱节,教师讲风肆虐与学生训练落空等现象,都是有悖“和谐”原则的。

教学过程协调、和谐,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彼此沟通和默契配合。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优化的语文课堂中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表现。在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我首先展示教学目标: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2.背诵全诗。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两个人或几个人聊天,由一个足球可以聊到宇宙飞船上天,甚至外星人的生活,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随意想象一件事,当即口头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为神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处于最佳状态的前提下,全班学生在限时五分钟内完成了诗歌的背诵任务。课上,我一方面给学生以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点拨、有效帮助、恰当引导,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应包括讲练的融合统一,相得益彰。讲和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精讲多练统一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语法和知识的学习上,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教学设计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证。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巧妙的,巧就巧在能从学生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天净沙·秋思》一课,我根据诗歌的三美,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通读全诗,掌握诗的节奏。2.观察图画(预习所作),自行用诗句描述画面内容。3.理解诗歌内容,思考诗人描写了几种景物,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4.板书设计成一个“愁”字,体现诗的主题。四个步骤以诗歌的三美(节奏美、形象美、语言美)一线贯之,脉络分明,环环相扣。

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2

教案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后感

惟存短评

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并茂,以其交互性、可控性原理,使学生自然而然

地从感性上体会、从理性上理解比较抽象的“音的高低”这一知识。

教学重点: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乐音的高低辨识 难点突破:利用《音乐殿堂》(成品软件)趣味性讲授“音的高

低”;利用《音乐宝典》(成品软件)中不同乐器所演奏出不同音高的区别,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音

的高低”知识。

具:多媒体电脑,成品多媒体教学程序光盘,小铃,双响木。

课的类型:仅新授部分(10多分钟)

教学过程:(简案)

一、导入

教师弹“起立、坐下”的音阶(上行、下行音阶),使学生起立、坐下。

提问:为什么听到老师向右边弹要起立?向左边弹要坐下?(从而引出“音的高低”,即越向右,音越高,音

高了所以要起立;越向左,音越低,音低了就要坐下)

二、媒体运用

1.认识音的高低:图中有两个娃娃,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当单击高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当单击低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低音。

2.分辨音的高低:

A.单击图中桌上的八音盒,出现《闪烁的小星星》的音乐片段;单击图中墙上的天鹅图片时,出现《天鹅湖》二幕场景的音乐片段。

提问:你感觉哪一段音乐的音听上去比较高,哪一段比较低?

B.小铃与双响木、响板与小铃的听辨。

C.双响木两边音高低的听辨。

三、欣赏《闪烁的小星星》分辨音的高低 (同时为下一节课教唱《闪烁的小星星》作铺垫)

1.教师在中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这是什么歌曲?(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过了)

2.教师再在低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和前一遍有什么不同?

3.播放《音乐宝典》中已有的《闪烁的小星星》,共有三遍。其中一遍用口风琴演奏(较高的音),一遍用单簧管演奏(较低的音),一遍用木琴演奏(较高的音)

要求:听到高的音,双手置于头顶表演;听到低的音,则相反。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音乐小知识?

2.请举出身边的例子。

五、回家作业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周围存在的“音的高低”的小例子,下节课交流。

教学后感:

此次教学是一次尝试,上课的是陌生的10名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目的在于探索成品多媒体软件与音乐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的途径。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明显胜过传统的其他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等)。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而言,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画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的知识性内容通过卡通人物生动的活动体现出来,更能适应低幼年龄孩子的认知特性。软件中不同乐器与音色的转换十分方便,极大地减轻了教学中各种示范演奏的困难,因为我们教师不可能非常熟练地掌握数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许多学校也不一定有怎么多种类的乐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作为教师个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设备上无法实现如此生动的效果。《音乐宝典》和《音乐殿堂》是两个成品软件,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根据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软件,而不是试图将所有的素材封闭在一个所谓完整的课件中。

在教学中,我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

学生在学习时有如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 在听辨练习中,则运用《音乐宝典》将《闪烁的小星星》的旋律一遍遍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要求学生根据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位表演来表示,这样在游戏中又一次复习了“音的高低”,这比单纯的听辨练习更生动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这节研究课是在我区教研小组的帮助下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环节的探索,但是给我的启发很大。媒体技术的采用,大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从而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惟存短评: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价值已经为教育内部的同仁接受,但是实践中我们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

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3

一、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有些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孩子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有的孩子正是在尝试新材料的同时,产生了新感受的创作。如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欣赏的图片、丰富的游戏材料,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棉签画”、“泥刻版画”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和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的宣泄,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如在印章画“小兔的新衣”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图形的蔬菜(胡萝卜、藕等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二、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孩子们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节的事情,我们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

三、美术活动的引导情境化。可用情境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如“外星人的故事”、“大鸟带我去旅行”、“11只猫做苦工”等。在全程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我们还十分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设计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比如在折纸贴画“屋顶”的开始部分,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大风刮走了小兔家的屋顶,小兔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小兔的同情,纷纷表示要为小兔“盖新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贴在小兔的屋子上,小兔的新房就这样造好了。我们以多种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绘画内容游戏化。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绘画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在感受美术活动乐趣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蜗牛去旅行”、“鱼儿游游游”、“小乌龟去散步”等绘画内容。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如美术活动《给小鸡筑篱笆》,我们采用了做“狐狸和小鸡”的游戏“――感受又直又密的篱笆能挡住狐狸――体验成功(战胜狐狸)――鸡妈妈请求帮忙――帮鸡妈妈筑篱笆――鸡妈妈选篱笆”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努力营造着一种新奇又有趣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并掌握活动的重难点,更主要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充分体会美术活动游戏化所特有的魅力。

五、环境创设游戏化。美术教育中结合音乐、故事、猜谜等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愉悦感、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如刮蜡画《七彩的梦》中,我尝试用音乐游戏氛围来贯穿整个活动,从而营造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使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通过充分感受和聆听,在音乐游戏中萌发,又在自我创造的亲身体验中领悟美的真谛。孩子们在“七彩的梦”中,“梦”到了飞舞的七彩蝴蝶,“梦”到了游动的七彩小鱼,“梦”到了好吃的七彩水果……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用心灵重新构建世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世界。在游戏的结合下,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获得了美的熏陶和培养。

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4

还记得,1999年的3月,她来新秀班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在校园相遇,她看见我,脱口而出“汪潮”,吓了我一跳。还从来没有学生敢直呼我姓名,不禁另眼相看。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清秀的女孩,扑闪着一双灵动的眼睛,朝我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改口:“不好意思,教授,看见您太激动了,居然……”话没说完已满面通红。呵,真是个莽撞的“小女孩”!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培训中,一点儿也不糊涂。每次上课,她都提前来到教室,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课堂上,她始终专注地倾听,满满的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我讲课的内容以及她听课后的反思,圈、点、评、注,各种记号,各处重点的标注,详尽而细致。我们有一个培训项目是课堂实践,她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棉花姑娘》,令我印象深刻。那堂课,我看到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她的语言生动传神,板书形象直观,仿佛有一股魔力,吸引着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用说。听课老师们都纷纷称赞:“人美,语言美,课也很美。”当时,我曾预言,这个小姑娘一定会成为下一届的省教坛新秀。果真如我所料,年仅24岁的她,真拿下了这个荣誉。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小语圈她迅速成长,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省教坛新秀。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美丽动人、富有灵性的人。

再见她时,已是2012年。期间虽少有联系,但我一直关注温州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成长。得知周璐这十几年来一直扎根教学一线,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教书,勤勉治学,积极奋进,怀揣理想,初心不改。2003年,她从广场路小学调到温州市实验小学,在那所充满活力、实力与魅力的梦想乐园,如鱼儿得水般淋漓酣畅地实践着她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新课程一道走向成熟与稳健。她立足“读写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差异教学为基点,建构生本课堂。同时,从教材出发,创生课程资源,以绘本、儿童诗以及各种童话、寓言故事为载体,实施“1+X”主题阅读教学,进行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这期间,她上了两堂颇有影响力的公开课。一节是《女娲补天》,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节是《玩出了名堂》,参与了“江浙沪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两节课的设计独特新颖,情境创设多元直观,课程资源的选择创生恰到好处,很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她“亲切优美、充满情趣”的教学特色。

2012年3月,首届浙派名师研修班开班了。再见她,多了一份笃定与成熟,岁月镌刻了一副愈发沉静的面容,不同的经历铸就了她成熟的教育理念。“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是她追寻的教育志向。这时期,她深受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主题指向“如何实施‘以情导学’的教学,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作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我一直强调学员要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围绕专题持续深入钻研,做到学、做、思合一,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点,周璐做到了。在两年培训期间,她多次与我探讨她的研究专题,提出她的困惑,记录下她的反思、经验与智慧感悟,对语文的学理思考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两年培训期间,她撰写了十几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她在浙派名师“个人教学专场”上执教的两堂课《风娃娃》和《赵州桥》,我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少改进意见,诸如文本解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童话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语文课必须以发展语言、培养思维为核心等观点。没想到,她认真听取,并靠自己的悟性重新改进了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最后发表在《小学语文》和《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她是一位勤勉敬业、虚心好学的人。

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5

经常在游戏活动、区间活动的时段播放一些轻松地、经典的乐曲让孩子们欣赏。同时,利用音乐教学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1、乐器是人声的扩展和延伸。让孩子们认识乐器、熟悉乐器的过程也是对他们进行音乐听觉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听了乐曲后,让孩子了解这种乐音是由哪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它的声音特点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觉等。例如:《牧童短笛》(钢琴)、《赛马》(二胡)、《百鸟朝凤》(唢呐)、等。结合图片及影像资料训练效果更佳。2、在引导孩子欣赏乐曲之后,让他们知道并记住曲名,初步了解乐曲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当以后再次聆听的时候能够迅速、准确地说出。如古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民族音乐《茉莉花》、《信天游》;西洋音乐《梦幻曲》、《蓝色多瑙河》等。

二、听歌声

和听乐曲相比,孩子们听歌曲方面的兴趣会更浓厚一些。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光碟、网络上的优秀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幼儿喜爱的歌曲,让孩子们在欣赏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歌曲的过程中感知歌曲的特点。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其次是演唱歌曲。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幼儿的音准、节奏和听辨能力得到深入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音域范围来选择歌唱内容,并要求孩子要注意聆听自己或其他小朋友的演唱。最后,让孩子们谈谈感受。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活动中给孩子播放歌曲听,用说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忆旋律、节奏和理解歌词内容,并清楚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孩子们在演唱过程中体验到旋律的美感,节奏的动力,进一步推进了对音乐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1、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可利用表演、动作、图谱、故事、想象画等多种感知渠道,指导孩子来欣赏和体验音乐,并要求他们与同伴和老师讨论、交流对音乐的体会,有利于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理解音乐。如听了《动物狂欢节》后,让孩子们先找出音乐中大象、乌龟、天鹅、狮王等动物们的头饰或服饰把自己装扮起来,然后按动物们出场的先后顺序及音乐表现特点,跟随节奏做出动物的模仿动作,还可根据想象自编自演动物们的活动情形,最后还可启发他们描述音乐情景,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充分体验到欣赏音乐的乐趣。

2、选择孩子爱听的乐曲首先要选择浅显直白、歌词简洁的歌曲如《洗手歌》、《粉刷匠》、《小鸭小鸡》等,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描述的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孩子们爱听爱唱。然后适当穿插一些描摹性的、形象鲜明的乐曲如《钟表店》、《小狗圆舞曲》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在孩子们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选择一些程度较深的经典的世界名曲如《玩具兵进行曲》、《天鹅湖》等,使孩子们能深刻感悟到音乐的魅力。

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学情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64-04

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儿童自己。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1]儿童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学情分析所发挥的应有作用还不尽如人意。

一、小学数学学情分析的现状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常态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缺失,以及在公开课或者研究课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模糊、笼统、雷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方法比较单一

在笔者调查的189个学情分析样本中,有60.5%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通过课前谈话、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兴趣等;18.3%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采用经验判断法,如有位教师这样分析:“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有以下困难……”;8.5%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根据学生的练习或阶段性测试进行学情分析;4.2%的教师表示自己曾使用过问卷调查法。

此外,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学情分析方法的认识含混不清,并不知道学情分析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常常把促学决定与学情分析方法混在一起,似是而非。如有教师说:“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上课内容及相关练习中有所注意”;有教师说:“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教师说:“针对学生的水平确定教学重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辅以练习”等等。可见,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一些比较好的分析方法,如观察、谈话、问卷调查、前测、后测、练习分析等应合理应用。

2.内容比较粗疏

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数学学情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包括学生与所学内容有无距离的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无困难,是否感兴趣的分析等;二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对学生已有经验分析、认知特点分析、学习习惯分析、学习能力及班级情况分析等。[2]

从具体样本的分析来看,小学数学学情分析的过程粗线条的居多,很少有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展开分析。分析的内容也缺乏层次,应然与实然不区分,各种学情要素糅杂在一起,常常在简短的篇幅中试图把所有要素都呈现出来,导致“只见判断,不见分析”的现象。[3]例如:“我所任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学生乐于参与,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一定的数学表达基础。”这是以对学生生理、心理群体模糊性特征的分析代替对本班学生具体知识能力的分析,比较抽象、空洞,对于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指导意义甚微。

3.与课堂教学关联性不大

学情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只有将学情分析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练习设计之中,学情分析才有可能发挥作用。从调查样本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对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之间关联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问题。多数教师忽略从教学的全过程来体现学情分析的作用。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学情分析仅当成一个单纯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成为一种形式,不能把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转化成教学实施中的促学手段,致使学情分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在进行了学情分析的189个教学设计样本中,陈述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相关联的仅占0.5%;陈述教学过程与学情分析有关的(即在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地分析学情的表述)仅占16.2%;陈述练习设计考虑了学情分析情况的占18.6%。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不少教师仅仅从整体上说明了学习内容是否有难度,学生与学习内容有无距离,学生是否有兴趣。在其教学过程中看不出教师为了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拉近距离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又如,在分析“学习准备”时,有些教师已认识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经验储备,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但其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讲授,没有体现就学情分析而进行的增删。

二、对小学数学学情分析的建议

针对小学数学学情分析的现状,笔者以为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学情分析究竟要分析哪些内容?方法有哪些?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的内容

(1)儿童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儿童已经具备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它决定着儿童学习起点的定位。

(2)儿童的“未知”。“未知”是相对于“已知”而言的,它既包括儿童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也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儿童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儿童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教学,儿童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它决定着学习目标的定位。

(4)儿童的“怎么知”。它反映儿童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体现着儿童的认知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2.学情分析的方法

学情分析主要有经验判断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前者主要是教师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情进行判断,属于主观判断;后者则是通过观察、书面资料分析、访谈、抽样问卷调查或测试等方法获取客观资料,对学情进行判断、分析,强调根据实际情况或资料进行客观判断。[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实证分析和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情分析。

3.学情分析有效性的判断

有效的学情分析一定指向课堂教学,也就是教学设计中要有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量体裁衣”的针对性思考。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教师发现儿童与学习内容有距离,对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那么在其教学过程中就要能看出教师为了拉近距离、激发兴趣、降低难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倘若学情分析不能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融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学情分析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三、基于“学情分析”构建适合儿童的课堂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课堂,当课堂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5]因此,教师应努力根据学情分析,构建适合儿童的幸福课堂。

1.基于“学情分析”勾勒教学目标的图谱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此,依据学情分析勾勒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教学实际,真正为教学服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解决问题策略——列表》课前学情调查时发现:不少儿童不需要列表就能解决这类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儿童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能借助列表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儿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这样,本节课教师就会不但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等。

2.基于“学情分析”探寻书本知识与儿童世界的沟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以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致力于激发儿童学习欲望的前提下,实现书本知识和儿童经验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儿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通过“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导儿童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笔者观摩过不少教师执教这节课,教学流程都基本上与教材的编排相似,但每次儿童都难以体验到“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儿童的投入也总像烧不开的水——无法深刻。带着疑惑,笔者对尚未学习这一内容的四年级128位儿童做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为教材上的例题。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儿童在教师不教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解决这一问题。这说明教材上的例题相对简单,缺乏挑战性,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失去了探究的热情。于是,笔者依据儿童好玩的天性,尝试将儿童课间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刀、布”作为课堂研究对象,唤起了他们探寻游戏本原的欲望。整节课,孩子们或积极探索,或冥思苦想,或兴奋地畅所欲言,在情趣盎然中不但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均得到了发展。[6]

3.基于学情分析实现学习方式与儿童心灵的融合

“儿童的理解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试图把自己的理解快捷地告诉儿童是徒劳的。”这是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后获得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它从心理学角度深刻揭示了儿童在心理、理解方式和认知过程等方面与成年人的区别。

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不少教师常常认为这部分内容教起来比较轻松,学生一学就会,练习正确率高。常规教法如下:出示问题—列式解决问题—总结运算法则—应用运算法则。笔者曾在三节采用类似教学流程的课后对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受测的142位儿童中,对于问题“在这节课上你感觉如何”,约69%的儿童回答“没感觉”、“没意思”等;对于问题“为什么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约81%的儿童回答“说不清”、“不知道”、“就是这样规定的”等。至此,笔者不得不追问:为什么在教师认为得心应手的课堂上儿童却没有感觉?《混合运算》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融入儿童的心灵?

表面看来,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儿童总结运算规则,而实际上儿童只是充当了教师指挥下的操作工,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解决问题。因此,课堂上儿童不仅不能主动思考与表达,而且对运算规则的得出也很茫然,体会不到混合运算内在的价值。这样的课堂,儿童仅仅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而真正的思维、发现与探索都受到了限制,儿童根本就不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当然就会“没感觉”。

尝试教学时,笔者在课前问卷调查时请学生说说“20+5×3”先算什么,为什么。不少学生往往知道先算“5×3”,但却说不出为什么。针对此情况,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此问题,并提供教材中的情境图予以帮助,然后全班交流,有学生说:根据图中的信息,如果求“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钱?”就可以列成算式“20+5×3”,“5×3”表示3本笔记本多少钱,“20+15”表示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钱,所以要先算“5×3”;有学生说:假如有一张20元和三张5元的人民币,求一共有多少元,算式也是“20+5×3”,如果先算“20+5”再乘3的话结果就与实际的钱数不相符了。儿童在情趣盎然中不但自主发现了规律——运算顺序,而且觉得“有感觉”、“有意思”。

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形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心动”和“思动”(斯托利亚尔语)。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儿童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了多少。课堂之所以精彩,也不仅是因为教师讲授得到位、学生训练得扎实,而在于它能在儿童生命里留痕。

参考文献:

[1][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8.

[2][3]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