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经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教育对现代生产作用的程度,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经费是特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因此,扩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拓展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就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比较
美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是一直备受关注的,也是我们一直需要分析借鉴的对象。美国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也是是美国一直在世界的前端的理由。90年各国大力开展教育事业,教育国之本,第一名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58 033亿美元;第二名日本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30 522亿美元;第十名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3 878亿美元。2000年全世界GDP的排名第一名美国98 247亿美元;第二名日本47 661亿美元;第六名中国10 808亿美元;2012年全世界GDP排名情况第一名美国:15.8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2.2%;第二名中国:8.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7.8%;第三名日本:5.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1.7%。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主要包括:(1)学杂费。近几年学杂费都有大幅度的上升,美国的学杂费主要包括公立学杂费和私立学杂费。具体是指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2)政府。美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来自于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在近十年美国联邦政府对于教育投入有大幅度的削减。在1996年联邦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14.4%在2000年下降到13.8%。在1996年联邦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14.4%在1999年下降到13.8%。在1996年州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2.1%在2000年下降到1.9%。在1996年地方政府投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0.6%在2000年上升到0.7%。(3)捐赠收入。捐赠收入是美国高等教育经费重要的来源。(4)销售和服务收入。主要包括教育活动收入,医院收入和铺助企业收入三部分。在美国,利用学校自身的有事,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仅能为企业培养大批量的人才,也解决了学生实习等问题。美国大力开展实验室,促进了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的结合,也为学校提供了学习的素材[1]。
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费和学杂费,其他教育经费[2]。
1991—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在1991年合计7 315 02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17 286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4 597 308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628 209万元,学费和学杂费323 475万元,其他教育经费185 056万元。在1995年合计1 877 95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4 115 233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0 283 930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203 671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628 414万元,学费和学杂费2 012 422万元,其他教育经费819 759万元。在1998年合计29 490 592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 324 526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 655 917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480 314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418 537万元,学费和学杂费3 697 474万元,其他教育经费3 569 741万元。在2000年合计38 490 80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5 626 055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2 856 792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848 537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139 556万元,学费和学杂费5 948 304万元,其他教育经费49 183 512万元;在2006年合计98 153 086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3 483 647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57 956 138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5 490 583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899 077万元,学费和学杂费15 523 301万元,其他教育经费12 756 477万元;在2010年合计195 618 47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46 700 669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34 895 628万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1 054 253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 078 839万元,学费和学杂费30 155 593万元,其他教育经费16 629 115万元。
(二)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
中国近二十年教育经费的来源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从整个表的分析来看财政性支出所占比例在2010年前一直保持着递减的趋势,在2009年中国大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也在增加。财政性支出还在整个教育经费里面起到重要位置。在1990年财政性支出所占教育经费比例是84.46%,在2005年下降为64.68%,在2009出现了上升趋势,上升为74.99%[3]。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的比重越来越重,在逐年地上升,从1990年0上升到2009的 1 054 254万元。
学费和学杂费的上升也是在减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压力,在减轻政府的压力。学杂费的上升让学校可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资金帮助建设本学校的教育事业。在2009年学费和学杂费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这也说明了2009年中国受教育人数的上升,学校数量的上升,高等教育学校的上升。
(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政府的拨款没有自主来源,这是限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政府投入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在上升,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2000年和2006出现了下滑,在2010年出现了上升,上升的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的。在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146 700 670万元,其中高等教育经费占29 653 206万元。同比200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25 626 056万元,其中高等教育经费占5 637 055万元,十年外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了121 074 614万元,这个数目并不是小的数目,足够看出来十年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在的高等教育市场。
中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垄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局面逐步被打破。特别是1985年,政府同于高校招收自费生后,学校自筹收入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政府拨款依然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这种状况的正在突破来自于高等教育持续扩张和1988年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高等教育机制的财政危机。当时在许多学校,来自政府的拨款只能补偿2/3的运行开支,从其他来源寻求收入成为高校应对财政危机必不可少的方式,这成为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转折点[5]。
中国的财政性教育投入是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2000)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种种细则在2013年这个目标才刚刚完成[6]。
四、启示
1.增加政府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主要还是依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个主导的地位不能更改,只有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2013年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比重,4%并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速度,中等国家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5%左右。
2.增加捐赠收入。如何让慈善家们关注高校,关注高校的教育是首要任务。目前中国高校的捐赠来源于海外居多,9月25日,暨南大学百年校庆时,接受了来自港澳1 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捐赠。而美国大学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捐赠数额,与其国民的公益意识是分不开的。
3.控制学费和学杂费的上升。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大批的学子步入了高等学校,这样也大大提升了受教育的水平,但是近几年学费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已经达到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学费的增加已经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上学交不起学费的现象。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2
1、企业职工对于教育经费认识不到位很多职工缺乏对于职工教育培训的正确认识,对待培训态度不积极,学习热情不高,亦不关系教育经费去向,是否真正落实到职工自身。对此,首先,各企业职工要对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来源与职工工资,应该主要用以开展职工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职工教育培训是每一位企业职工所应享受福利,每位职工都有接受教育和培训、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权力。尤其对于供电部门的职工而言,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力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比比皆是,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就很难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难以完成工作需要。且对于供电部门职工而言,安全生产运行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关系这个人奖金与荣誉,更是影响这社会生产生活用电的安全运行,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供电事故,因此,职工应积极要求并参加职工教育培训,以更好适应工作需要。各企业也要做到对于职工负责,对于经费负责,将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落实到实处。
2、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很多企业缺乏对于职工教育经费系统而详尽的使用计划,因此导致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而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侧重于企业一线职工与技术人员的培训,但由于很多单位过度侧重于生产,一线员工与技术人员工作排的很紧,很少有时间参加培训,因此,接受教育培训的以领导干部与管理人员居多,无法达到企业教育经费预期的使用目的。
二、有效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措施
1、明确对于职工教育经费的认识企业职工的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职工应首先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担,才能对于职工教育事业予以正确的认识与肯定,大力推进职工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伐,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依法建立与完善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以及投入制度,并且保证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一线员工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意义上维护企业职工接受教育与培训、提高自身技能的权利,企业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文化水平的员工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员工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使之与现代科技相匹敌。因此,若想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企业中教育经费的使用价值,必须首先明确其来源与目的,各企业上至领导部门,下至员工,都要对于这一经费的由来、目的予以充分了解和认识,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一经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价值也才能够得以实现。
2、建立经济有效的企业职工教育体制企业对于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即不可以过度压缩甚至是挪移他用,也不可以铺张浪费所用无度,因此,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经济性强的职工教育体制。结合我单位工作特点来看,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且电力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运行的实际状况制定适用性强的培训方案,亦可以对同一个培训内容拟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对方案进行优选,进而得到经济实用又适用自身的培训计划。企业可以在培训伊始,通过对管理预算的精确控制减少培训成本。为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积极性,所节约的培训成本可以作为奖金的形式奖励给在教育培训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做到赏罚分明,一方面做到了对于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性,一方面激励了职工积极进取,良好的取得了教育培训所预期的结果。
3、建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一般来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大致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统一交由企业进行集中管理;一种则是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由企业与下属的二级单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进行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企业,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建立一套科学性强的管理体制。对于一些缺乏相关经验的企业,可以学习其他先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对于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一管理,而不经由个人手,防止造成经费使用混乱的状况。由我单位实际情况考虑,职工教育培训等活动的开展多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因此企业可将职工教育经费交给人力资源部门统一掌握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委托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部门根据计划实施各种教育培训。这样一来,教育经费的收入与支出都相当明了,既便于监管部门监督,亦防止了由于管理不当导致的经费流失。
三、结论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3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省级财政;均衡发展
【前言】新教育制度的实施,我国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度重视,提出对农村教育财政统筹的主体由乡级政府变为县级政府的方针。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经济相对落后,中央政府因此也加大对贫困地区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以解决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财政支持及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分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教育产品属性与财政责任
(一)义务教育产品属性
义务教育就制度而言,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由政府承担“最低限度”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超出“最低限度”的教育支出,又可看作私人产品,这部分支出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首先,义务教育属于对社会的生产及发展有益的公共属性产品,属于强制性教育。我国规定每个人都需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保证全国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私人产品属性表现较弱,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结果;其次,义务教育提高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难,没有高新技术人才的问题,对缩短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比,是实现全国义务教育的关键,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二)义务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
1.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较快也相对发达,但是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关键原因就是国民教育的整体落后,我国以1.4%的世界教育经济比重,教育着世界23%的人口,如此大的教育基数拉低了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我国教育经费是由中央调配、各地区政府逐级分配的模式,主要教育收入是城镇税收、集体慈善捐赠及个人捐赠组成,其中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税收少,可投入的教育费用也相应减少,此时就需较富裕地区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分配教育经费。衡量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与否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对比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参与义务教育的人均费用,落实到人、服务到村,政府教育部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例;(3)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及升学率也可以表现出教育投入是否充足。从此三点大致方向可以估算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到位。
2.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
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及教育权利的公平。例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此现象是区域教育的不公平引起的。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也是相对较高的,不少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材料,师资、校舍、饮食条件等都存在极度匮乏的现象,这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所谓公平,就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益,需要政府及社会以一视同仁、毫无偏私、无差别地对待原则,分配公共权利。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基础教育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缩小各地区教育差异,帮助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是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一种表现。“教育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强”。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能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3.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
在我国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义务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应用,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政府部门需按照教育法相关规定,统筹谋划,缩小各地政府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使各地方政府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达到“标准化”。可从以下几点实施:第一,省、市、县各级政府分工明确,按照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财政实力划分管理区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化地完成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缩小各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差距。第二,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义务教育的评估政策。在我国很多省、市、县都出现了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造成了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地区不同的办学评估政策,拉大了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准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各地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第三,义务教育的有限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合理的资源配置平等地分配给各地学校,对相对偏远落后的学校给予更多的资源,以减小各地区学校间的差异。第四,教育离不了人才的输送,建立科学的教师分配制度,对教育薄弱地区多输送专业能力更强的教师。只有在教育经费及人才输送上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新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新体制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事业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以占全世界教育经费1.4%的财力,支撑着全世界23%的庞大教育体系,使我国发展义务教育的任务越加困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新体制”的过程中,因缺少合理规划,遇到了较多现实问题。例如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还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及多方筹措资金的办法,施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实际上因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最终导致了义务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各地方政府对普及义务教育采取的措施不完善,任其发展,没有建立科学的教育投资体制,无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使用;城乡教育附加费是我国主要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在此问题上各地政府应加大管理职责,实行“乡征、县管、村用”的办法,使教育附加费征收到位;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总数不足,阻碍了我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是最严重的问题。“新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责任不明确
“新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以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责任的不明确性,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推行。在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的实施下,教育经费的划分与分配还存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没有统筹规划好适合当地义务教育实施的责任体制,导致各级政府之间财力与事权划分不明确。财务和事权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应结合当地政府的财力情况,逐级划分其责任义务,富裕地区多分摊,贫困地区少分摊,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的推行,通过逐级分配的原则,避免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摊责任不明确,造成财力与事权的扭曲。
三、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一)分配好各级政府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经费额度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经费、社会捐赠物资经费、事业收入、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及其他收入组成。在分配教育经费支出时,应按照各级学校和财务分配相统一的原则,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分类列出单独账目。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应按照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市)四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按比例分配,确定当地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总额,富裕区域支援贫困区域,建立帮扶对象制度,合理分配各级教育经费,使农村义务教育更好地落实下去。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是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纵向不平衡及各区域之间横向不平衡而产生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各项区域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施行的财政政策。财政转移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地方财政调节与转移政府收入,政府可以把筹集到的善款、税收、政府土地租赁收入等,筹集到的政府资金转移到义务教育、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等费用的支付上。转移支付制度也是世界缩小各地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使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达到全国性基本服务的标准,促进各地方公共设施平均化,是平衡各地区财政能力的有效措施。利用其“抽肥补瘦”的特性,宏观调控地方财政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央财政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让各地区群众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教育、卫生,走上共同发展的富裕道路。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责任的监管、评价机制
我国把义务教育列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以来,制定《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针对各地政府通过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支出与使用等问题,建立了一个监督、评审、透明化的执行过程,通过其网络平台、电视报纸等媒体渠道,明确教育经费的支出、补助、捐赠、分配等程序的透明度,使广大群众了解政府部门对义务教育支出的使用。对农村教育工程的建设进度,规范政府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责任及义务,建立一个中央政府下达义务教育政策,各地县级政府配合管理,大众监督评价为一体的责任监管平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有效实施。
(四)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正常增长与激励机制
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各地方政府税收、集体慈善机构捐赠及个人捐赠为主。其中地方政府教育附加税是最主要的来源,要加强教育附加税的实施,各地政府就需加大对本地区商业及生产单位的税务监管力度,按时按规缴纳。其次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应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物价的高低,通过计算人均GDP来完成对教育经费支出的调整。要遵循效益性原则,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高低,量力而行,按照经济发达地区多承担、贫困地区少承担的原则,实行“公平有限,兼顾效益”。最后加强对各地教育单位的考核制度,根据学校环境、教学质量、辍学率及复读率等为考核点,实行奖励机制,从而提升当地义务教育的质量及效益,实现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的趋势。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巫南杰,邓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09).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融资;资金缺口;经费来源
1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投入分析
1.1投入总量呈不断增长态势,近几年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上升。有资料表明,从1998-2005年教育经费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已经连续8年比上年增加一个百分点,2005年财政教育投入的总量更是创了历史新高,这表明国家充分重视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中,教育愈加重要的作用。
1.2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这势必提高放贷成本,银行通常都不愿意承办。1999年至2004年,助学贷款一直由国家指定的银行经办。自2004年起,助学贷款改为招投标,国家承诺给予承办银行巨额的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各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积极性。
2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现存问题分析
2.1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各年都在2%左右,排名在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十几位。如要按人均教育经费算,我国的支出更少得可怜。因此国家总教育经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例不高是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最主要的两个问题。
2.2高等教育经费的辅助渠道作用不大。拨款虽然逐年递减,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偏高。这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仍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并没走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辅助渠道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3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事权和财权分离。这一问题长期影响着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首先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弹性相对较大,缺乏透明度;其次是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的教育拨款脱节;第三是教育部门无权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宏观管理和调控,造成浪费。
2.4多渠道教育经费融资缺乏政策支持。在政府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自于社会的投资也不是很高,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但我国对民办高校缺乏政策上的倾斜,甚至有一定的制约,《高等教育法》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家很想投资民办高校,而投资必然要求回报,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实际上是切断了投资收益。
3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
3.1政府拨款为主体
美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公立高等教育的经费有一半以上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性拨款。近年来,虽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都一再削减高等教育拨款,但是政府拨款仍然是公立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约占55%。以科研经费为例,美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拨款就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占全美高校科研经费的60%。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对私立大学不过多干预,费用由学校自行筹措。私立大学也同各级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力争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包括资金方面
3.2教育捐赠有效缓解经费紧缺
在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捐赠历史悠久。近年来,一些大学将筹措捐赠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立相应的筹款机构,由专职人员来执行,以使学校的筹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募捐范围不局限于本地和本国,现已扩大到全世界。捐赠者除个人、社会团体外,还有在各地设置的基金会、校友会等。
3.3学费呈不断上升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后,学费成了支撑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而且随着学生平均培养成本的提高呈现增长趋势。一是美国政府削减了高等教育拨款,提高学杂费,把更多的经济负担转向学生和家庭,导致学费不断攀高;二是不同学校的性质、声誉、校址以及学科和专业不同,学生的培养成本和就业前景、未来收入会有一定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高校对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收费标准。
3.4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
随着美国留学热的出现,留学生也为缓解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紧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些年来,美国也意识到了留学生产业带来的收益,各大高校加速了在世界各地的留学宣传,以其优厚的师资、教学资源以及为学生制定的留学计划等为吸引生源的手段,成功的引进了众多留学生,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3.5通过科研专利获得经费
为缓解联邦政府提供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美国高等学校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一些科研设施好、技术力量强的大学,进展更快。
3.6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筹措资金
美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政策引导与倾斜有效推动了美国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学校进行科研合作取得良好效益,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学校也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
许多高校的实验室与相关产业合作,利用已有的资源直接的从事产品生产与开发中谋求利润增长。它不仅能够提高获得收益的效率,而且又为大学生科研队伍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发展。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一项有效地措施,应当长期坚持。它能够有效的解决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提高高校收入和资源利用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解决高等教育资金缺口的有效办法
目前我国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经费资助有限,方式也比较单一,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经验表明,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单靠国库支撑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转,高等学校必须认真探索其他渠道已获得经费。
4.1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以提高学费为辅助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成本均摊理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也需承担一部分办学成本,通常表现为上大学需缴纳一定的学费。在国家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于高等教育发展时,提高学费不失为一种最直接的融资方法。事实证明,学费的收取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了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缓解了高等学校经费的危机,但这只是问题积极的一面;另一面是,提高学费在社会影响方面是一个敏感的额话题,因为它涉及社会公正与社会流动的许多问题,涉及教育平等和整个国家的教育、社会与财政政策。提高学费势必会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势必会遭到绝大部分受教育者的反对。而且,由于不同学校、学科间存在学费的差异,一些学生会以学费为主因而选择收费少的学校和学科,这种学科流向问题的长期存在,对生源、管理和学校的地位都有影响,影响学科专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高等教育的收费问题要给予特别关注,收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高等学校的财政状况,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是减轻政府的负担,否则,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2政收教育税
由于高校经费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支出承担,因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是一种合理的方式。而且,受教育是全民享有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征收教育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大限度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3鼓励校企合作,开展学术、文化服务等手段造血,完善法律鼓励捐助
作为高等教育新资金来源“全盘政策”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鼓励高校自主开展合理的创收活动,例如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主办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办短期学习班等进行费用分摊。但是需要注意避免过多的要求高校通过自主创收来弥补政府拨款的缺失,否则过度的“商业化”会给高校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高等教育资金的重点改革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捐赠法律,制造舆论氛围,加强国家与世界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其为学校发展提供捐助。
尤其是加强与外企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企在我国落脚,境外资金不断流入。对于外企而言,在境外设立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的整合。鼓励外企投资办学,一方面能够使外企根据自己的需要培养专项人才,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可以解决本科生就业问题;再者可以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结构。
4.4创立教育基金
创立非盈利性的教育基金,即开展教育储备。储蓄投资在政府发行或担保的证券上,安全性极高。且此项储备越早实施将获得越高的回报。
最后,加强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必要地手段。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不仅需要政府、银行、社会各界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所有教育的参与者——大学生、教师和家庭的参与,还需要高等学校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对国家、企业以及其他出资人负责。同时高校也必须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充分发挥各种资金的作用,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毕云,美国高校收费制度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 2006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问题解决
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已经逐渐由人才培养基地向以人才培养为主,技术开发为辅的综合性、科学化校园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高校占据总科研成果比例的95%以上,而在其他与教育事业关系不大的领域的科研成果综合比例上来看,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占到总科研成果的百分比也超过了50%,可以说,高校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然而,在关乎到高校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否能够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经费管理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如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经费滥用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及我国科研工作的瓶颈所在,解决高校经费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刻不容缓。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存问题
1.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产生可以从经费划拨来源及经费划拨后期分配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经费划拨来源方面来看。高校在科研工作上的重大贡献是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高校业务范围逐步扩展之后带来的结果,但我国对于高校扶持的重心并未随着高校内部变化而发生改变,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经费划拨仍然以高校教育为主,日常管理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辅,而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未随着高校在科研工作上的巨大成就而增大比例。高校经费划拨不足,直接约束了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没有经费划拨,科研工作寸步难行。
(2)从经费划拨后期分配管理方面来看。结合我国现阶段高校经费管理现状来分析,高校科研经费不足问题的产生,与高校经费后期分配管理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信誉好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上级批多少钱干多少事,信誉差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经费一到,就用于补充单位经费不足、用于人员开支、购置固定资产、改善办公条件等与课题无关的支出。
2.经费滥用现象严重
据中国新闻网数据显示,在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中,仅有不足40%比例的科研经费被用于科研开支,非科研支出包括与项目无关的会议和个人提成比例过高。造成科研经费滥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面来看,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与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目前的评价标准是相关科研成果论文或著作的多少。于是,当上级科研经费划拨之后,目光盯着提成,以各种名义各种会议,把研究经费挥霍一空。在科研成果总结时候,花费部分研究经费,用来购买国际刊物的版面,用的方式弥补科研工作的实际缺失,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的弊端所在。
(2)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监督漏洞。科研经费是我国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其他形式的支出,是纳税人监督义务履行的对象。然而,就我国目前高校科研监督工作而言,监督人主要是上级经费划拨部门及高校个别部门,并没有将纳税人视为科研经费的监督人员。于是,在科研工作人员的内部贿赂,上级瞒混的行为之下,再无监督力量可言,给经费滥用提供了周边的社会环境。
3.会计核算漏洞
(1)从会计账套设置方面来看。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目前高校的主要工作的两大分支,人们在提及高校作用时习惯将教育、科研合为一体来表示。然而,从会计核算方面来看,二者的分离与否却有着天壤之别,二者一体,则会计核算账目核算时仅需一个账套,而当二者相分离时,则必须同时各自设立账套。但就我国高校经费管理现状来看,仅有少部分高校将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分别设立了账套,多数高校则将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设置同一账套统一核算,
(2)从会计科目设置来看。高校经费由国家统一划拨,高校对于经费管理缺乏认识,这是造成高校会计科目设置简洁的原因所在。在高校的国家科研经费划拨、分配管理中,高校在会计科目上仅设“代管项目”、“经费支出”等一级会计科目,却没有设置这两个科目下的明细科目,数据归集模糊,会计信息不具有可实用性及真实性,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基本特性,致使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口径不同。
4.科研经费综合效益较低
高校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工作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既满足当前工作的需求,又能够兼顾其他方面,为其他相关方面提供便利,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显然,高校作为科研工作基地就是综合效益合理利用的结果。相反,高校科研经费资源也应该合理利用,提高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带动周边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就我国科研工作经费管理现状而言,多数高校在经费分配管理方面由科研项目课题组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单独针对科研工作支出分配。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工作设备也仅仅被利用来满足科研工作开展的需求,对于其他部门的使用实行“禁”字条例,课题组购进设备成为专用设备,教育事业等其他科研工作周边事业很难实现对于科研设备的共享。甚至于不同课题组的相同工作需求设备也要重复购置,造成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的巨大浪费,科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下,科研经费问接使用综合效益低下。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存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1.加大科研经费筹资
加大科研经费投资,应该从国家经费划拨与管理及外部市场经济筹资两方面做起。
(1)加大国家高校科研经费划拨与管理力度。加大国家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投资力度,首先要各级教育部门重新审视当今形势下的高校性质,即将对于高校划拨经费的关注点由教育逐渐转向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逐渐加大对于高校科研经费划拨。同时,在高校经费分配管理中,严格管理流程,控制管理分配环节,切实保证高校科研经费落到实处,切实为科研工作所用。
(2)加大外部市场经济筹资。近日,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美国终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事实证明,我国的市场经济现实及市场经济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国家各项建设事业都逐步融入到市场经济之中,受市场经济的调节。所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筹资也应该实现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不断的引进市场上的流通资本,与企业合作,利用市场经济资本充实科研经费,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筹资活动的市场化运作,解决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严格控制经费滥用问题
(1)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科研经费滥用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以论文取代实际工作作为评价标准,于是,空有论文无实际科研已经成为的高校科研工
作的普遍现象,科研经费自行支配,造成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故此,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就要注重对于实际科研工作的评价,而非拘泥于科研论文的发表。
(2)加大科研经费监管。加大科研经费监管,应当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监管作用。国家要依法制定并完善相关高校经费管理法规、条例,做到依法治理。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对于科研经费滥用、公报私囊的科研人员,要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高校管理层要加大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督,经常性的进行实地考察,确保科研经费用在其地。社会公众要发挥纳税人的税收支出监督作用,通过社会监管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滥用行为。
3.明确会计核算
(1)在会计账套设置上,应该严格区分高校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分别设置教育经费账套及科研经费账套,分别处理相关业务。运用现代会计电算化,实现高校经费处理的电算化运转,针对这两个领域的经费设立不同会计账套,更加快捷、随时的地反映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的分配利用情况。
(2)增加会计明细科目。会计明细科目设置的目的在于使所需信息反映更加细致化,使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具体事务更加具体化,更加完整的反映这个经济业务往来的相关程序及资金流量流动状况。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应该更加细致化,使科研成本反映得更加明晰,方便学校财务部门的核查及各监督部门的监察工作,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透明化。
4.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综合利用率
教育经费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公共财政 教育公平
论文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理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财政自身职能和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现阶段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公平政策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就本质内容来说,是指国民按照教育法规普遍享有公共教育资源服务权利与机会的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人,其中公平正义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之一,而教育公平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基。但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动态来看,主要是由于公共财政教育投入所致。
一、我国公共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总量分析
政府对教育投入是主要的,各国的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政府教育投入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有的比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条文中规定政府教育投入要达到国家GDP总值的4%,但到2003年,我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仍只占GDP的3.28%,不仅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5%-6%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4%的平均水平。[1]在我国,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那部分,实际上是由各级政府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到个人的教育支出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发展,教育供需的矛盾进一步凸现,许多人大喊教育产业化改革。从而全社会从城市到农村,从非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社会不堪承受之痛恨现象。资本的寻利性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大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之间的不均衡 2.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加剧
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保留着计划经济年代下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属地管理原则,即户口在哪里就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以此为依据来统计的。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当前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主要集中于城市学校,使得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愈来愈大。以北京为例,2002年北京市初级中学和普通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平均的支出额分别为2879.05元和2472.26元(城乡合计),而北京市农村初中生和农村小学生的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额择分别为2590.09元和2276.42元,均低于平均水平。
3.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在同一地区内部,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校际之间的条件、水平差距正逐步扩大。当前广泛存在的“择校”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期望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重点学校的存在可以说是目前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的根源之一。
4.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
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可以从三级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比看出。2002年,我国高、中、小三级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指出比例为11.84:1.46:1,说明我国财政教育经费主要投向了高等教育。但事实上基础教育的普及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基础教育支出应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绝大比重。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投资中的比重应该降低。 "
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
(一)政府必须承担起教育公平的主要职责
没有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外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需要明确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更要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层层负责,努力促进教育公平。2005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拓宽公共财政教育投资的收入来源
拓宽公共财政教育投资的收入来源,把“蛋糕”做大,这是解决我国教育不公问题的根本举措。
1.重构税种,征收教育税。借鉴美国的教育税制,开征教育税,取代目前各种名目的教育附加费及其类似的项目,同时适当拓宽税基。这不仅有利于足额征收,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增长。
2.发行教育公债。教育公债是政府专为筹集教育经费发行的一种公债。从理论上讲,由于教育的公共性,政府应以税收形式筹集教育经费,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形式投入教育,以维持教育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教育经费支出与政府其他方面的支出不尽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特别是政府对教育的基建支出更具有投资性质。政府教育支出的这一特点完全适合通过发行教育公债来为教育筹资。
(三)提升财政保障级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
国家公共财政是兴办带有公益性质的各项社会事业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农村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靠国家公共财政的力量。在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办学经费主要还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只是资金流转方式有了改变,先由乡镇上交到县财政,县里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加上县级资金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再分配给乡镇学校。这种主要由县乡财政来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决定了它的保障水平仍然是偏低的。公共财政的级别不同,对教育的保障力度和效果也是迥异的。乡镇一级财政的弱小性、脆弱性和转移支付资金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应继续从总体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要适度提升财政保障级别,让中央和省两级强势财政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大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力度、扩大保障范围。
(四)加快教育资源的区域内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加速薄弱学校的改造。其中,鼓励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或强弱联合,优质学校输出管理,输出师资,带动薄弱学校快速上台阶,这是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策略之一。此外,由于信息网络化具有快速、便利、资源共享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网路庞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县域、省域乃至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网络来接受现代社会相应的同质、同步的高质量教育,缩小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同样是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方式。
(五)优化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投资结构
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财政教育投入的资金,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高,政府的财政能力还是有限的。要支付如此庞大人口的教育支出,必须优化公共财政教育投资结构,提高教育投资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义务教育是一项免费性、强制性的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义务教育支出应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绝大比重。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投资中的比重应该降低,可以从征收适当学费,加大社会投资以及高等教育与市场相结合、高校自我创收等方面扩大经费来源。
此外,需要合理调整教育投资的地区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时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西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西部的义务教育普及和改变农村贫困状况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予以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