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事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人物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人物事迹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1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郭小平事迹材料: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获“十大责任公民”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在1月15日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颁奖中,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当评为人民网2013年度“十大责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这个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从2004年的“爱心小课堂”发展到现在社会大力关注并给予关爱的红丝带学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2006年,为了解决艾滋病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态,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郭小平曾不止一次面对媒体解释,字里行间显得低调却充满着暖暖的真情。“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正因为对学生们有浓浓的感情和亲情,郭小平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2

吕宁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历史丰碑——抗美援朝纪念塔。纪念塔,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塔高53米——象征着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我们坐在纪念塔的前面,聆听着大队辅导员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事迹。雨来、罗盛教、······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3

一、升旗仪式,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声音,国歌激励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论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会出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能听见嘹亮的国歌响起。通过观看国徽,使学生体会到国徽的庄重。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大门口都悬挂有国徽,站在国徽下,想着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是当代人的任务,更是未来一代的重任,借以激发少年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的标志”是指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标志是祖国的象征,直观上是很形象的,通过形象寓予了深刻的“理”和深远的爱,这些标志是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二、校园文化,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学校通过电子大屏幕、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级文化墙等,精心设计“爱国主题标语、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文化墙等多种有效形式,让爱国思想教育随处能见,随时可学。班级举办祖国在心中、我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演讲会、朗诵会、图画创作展览等。宣传解读党史、革命史、先进英雄人物事迹、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祖国发展变化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使学生高尚情操得到陶冶,行为习惯得到训练,品德修养得到加强,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三、举行比赛,深化爱国情怀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更深刻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还开展了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主题为:探索革命发展新道路,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改革新形式,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爱国主义教育。这三大主题紧扣爱国二字,一方面能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传统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清明节扫墓,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花圈、花篮,为烈士庄重的送上深深地哀思,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与崇敬;十一国庆节,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牢记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五颗星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再次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做新世纪小主人的强烈愿望;端午节、党的生日、胜利纪念日……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操,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的情怀。

五、热爱家乡,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21-02

爱是一种情感,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以下简称“三爱”)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能量。“爱祖国”是个人成长的根基,“爱学习”是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准,“爱劳动”是学生走向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促使小学生走向生活、适应生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的重要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是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渠道。笔者根据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融入“三爱”教育。

一、融入“爱祖国”

学生时代是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要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要有爱国热情,才能将祖国铭记于心。小学生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学生要做到“心中有祖国,行动上爱国”,才能真正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品德与社会》中有很多关于祖国历史发展的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从“神舟5号”到“神舟9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中国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感受祖国的繁荣与伟大。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吴光怀的事迹、“”领土问题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近题材。学生在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关注热点事件的过程中,能领会热爱祖国的深刻含义,形成热爱祖国的良好情感。

爱国不仅是情感表达,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和社会阅历浅的特点,在教学中,笔者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告诉学生:“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你行队礼、唱国歌是爱国;你讲究卫生、对人有礼貌、爱护一草一木是爱国;你按时上学、写好汉字、读中华经典诗文是爱国;你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大自然也是爱国……当你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就是爱国。”这些虽然只是小事,却是爱国的开始,体现了爱国意识,更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二、融入“爱学习”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学会了做人、做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是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地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调查实验等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注意在指导学生“怎么看”“怎么听”“怎么想”“怎么讲”“怎么做”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因此而变得勤学好问、多想多做,很自然地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例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学习,我快乐》中“时光老人对我说”“我有一把金钥匙”“今天我进步了吗”这三个主题内容时,笔者结合教材开展教学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做到“爱学习”。教学“时光老人对我说”的内容时,笔者开展了“如果每天多给你一分钟,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和同学们比一比你每天吃饭、睡觉、游戏、学习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列一列我的学习时间表”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懂得了珍惜时间,能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时间。教学“我有一把金钥匙”的内容时,笔者开展了“把适合你的学习方法收入锦囊”“你是怎样以最快的速度记住知识点的”“除了课堂和课本,你还从哪里学到了知识”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的“金钥匙”,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好方法。教学“今天我进步了吗”的内容时,笔者开展了“把你的发现记下来”“我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好”“我的学习档案”等活动。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明白了“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也可以改变”的道理,能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制作学习档案。参加活动后,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融入“爱劳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离开了劳动,所有的理想和幸福都是一句空话。小学品德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能力。小学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例如,笔者教学“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的内容时,紧紧围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并树立自己的劳动意识”这一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观察和访问身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过程、成果(产品)。在此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劳动才能维持人们的生活,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的道理,明白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劳动,从而感谢和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笔者还通过“竞聘演讲”“今天我当家”“替妈妈做一天家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酸甜苦辣,从而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笔者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个人做起,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从班级劳动做起,扫地、擦黑板、浇花;从家务事做起,整理房间、洗菜、煮饭;从社会实践活动做起,栽花种树、喂养禽畜、购物等。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成为一个小小的劳动者。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5

那么,教师如何开展情感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激情”中明理

所谓激情,就是激发道德情感。所谓明理,就是明白道理。情与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教学艺术,精心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把情感体验引入到对课文观点的掌握中去。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将外部情绪转化为内部道德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相得益彰。

二、在“情境”中激情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情境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材料,有图片、漫画、案例、故事、观点、法律条文、生活现象、小调查、人物事迹、表格及各类数据等等,它们具体、准确、形象、生动。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如《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节中,针对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观点。观点一: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应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小型辩论赛,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自然明确: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点。通过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品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新的情境

初中思品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则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老师在处理这些教学内容时,如能根据教材实际,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巧妙设置一些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上《珍惜劳动成果》一节时,学校正在举行“小发明,小制作”的评比活动。上课时,我先不忙于涉及相关的理论,而是让一个学生讲述了他制作机器人的过程,然后我接着问:“如果别人损坏了你的机器人,你会怎样?”他说:“我会很伤心的,因为我花了好多好多的时间和精力才做成了这个机器人。”就这样,我巧妙地用这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设置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课堂教学气氛立即就活跃了起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的观点,就在这不经意间由抽象变得具体,学生接受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三、在“实践”中触情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实践训练。如在上《礼貌待人》一节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训练:第一,向同学借东西时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第二,把东西还给别人时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第三,别人讲话时你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些训练虽然是在课堂内进行的,但却是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特点就是道德体验的直接性,经常训练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时,教师仍然应该注意发挥情境和情感的积极作用。在行为指导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可以采用诸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方法。

四、在“语境”中染情

情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你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共鸣。反之,亦然。特别是初一学生对教师十分信任,情感比较单纯,更容易接受外来感染。这种感染必须以教师的真情为前提,以情动情,以情激情。教师给学生讲爱国主义,那么自己首先就得具备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是双边活动,情感也是通过双向传递来交流的。如在上《培养爱国情操》一节时,我以吉鸿昌热爱祖国的故事创设情境。先是以低沉愤怒的语言,阐述并谴责外国人诬蔑中国人的行径;而后又以崇敬、自豪的语气歌颂吉鸿昌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荣,以及为国家、为民族的尊严而抗争的气概。教师通过语言创设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时,再让学生讲讲自己了解的爱国故事。爱国情操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植入了学生心中。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6

关键词: 德育信息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笔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重构与应用》一文中,提出了德育信息及其模型概念,本文将对德育信息作进一步论述和探讨。

一、德育信息的定义及特性

为便于讨论和研究,笔者提出德育信息这个概念。所谓德育信息,就是能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产生影响的所有信息的总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说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并不是每个信息都是德育信息,它有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影响性,即该信息必须可影响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1]如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他人给老人让座、听到有其他同学考试作弊而未被发现等,这些信息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信息就是德育信息。但人们看到某种物体的颜色、感受到天气的变化等,这些信息就不会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因此不是德育信息。

德育信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性:一是特定性,即并不是受教育者感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德育信息,只有能影响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信息才是德育信息,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二是立体性,即德育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产生全时空的影响;三是非对称性,即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德育信息表现出不同的强弱,甚至会出现冲突和反叛,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四是差异性,即不同类型的德育信息,其影响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渗透效果相差甚远。

二、德育信息的分类及表象

徐金发、罗清明在《思想信息及其运动过程初探》一文中,将思想信息按表现形式分为指令性信息等五类。[2]其所指的思想信息是德育信息的一个方面,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作进一步分类。

(一)按信息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

1.正面德育信息。如果德育信息对人的思想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笔者称这类德育信息为正面德育信息,如勤奋敬业、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

2.负面德育信息。与正面德育信息作用相反者,称为负面德育信息。

(二)按信息的可感受性来划分

1.显性德育信息。这类信息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能通过感官(如看、听和情感体验等)直接触及到的德育信息。

2.隐性德育信息。与显性德育信息相反,不能让人们直接触及到的德育信息,称为隐性德育信息。如沉溺在书本上而未被人们感受到的德育信息,一个没被展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这些都属于隐性德育信息。

(三)按信息的不同分工来划分

1.知识型德育信息。这类信息的作用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规范型德育信息,包括各种知识、道理和方法等。如《礼记·大学》中谈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告诉人们个人、家庭和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个人的自身修养做起,这就属于知识型德育信息。

2.规范型德育信息。如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行为准则》中规定的“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这就属于规范型德育信息。

(四)按接受信息的不同形式来划分

1.无意感染的德育信息。这类信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外力的前提下,无意中受感染的德育信息,这类信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被受教育者接纳,其渗透力和影响力往往较强,而且具有深远性。如一个具有浓郁学风的校园环境,往往会使学生在无意中受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学生勤奋向上的精神往往会更强;如果一个人常常在公交车上无意识地看到他人(甚至是自己座位旁边的人)给老人让座,一定会对其本人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如有一天自己遇到此种情况而不这样做的话,他会不自觉地萌发一种羞耻感,从而慢慢地养成让座的习惯。

2.有意灌输的德育信息。这类信息是指教育者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灌输给特定对象的德育信息,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专题教育报告会等,这类信息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对象的特定性等特点,在公共场所建立的教育景观(如宣传牌、人物雕像等人文景观)就不属于这类信息,因为他的对象不具有特定性。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可见这类信息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其教育效果往往会比“无意感染”的信息差一些。基于这一观点,要增强教育效果就应该尽量使“有意灌输”的信息向“无意感染”的信息转变,要实现从灌输教育向主体教育转变、从即时教育向日常教育转变、从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目的是使教育潜移默化,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五)按信息源的不同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