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岗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岗位论文

岗位论文范文1

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基础实验技术等。其中新增的医学基础实验技术课为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构建合理的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作者对周边3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工作,通过与基层医生、临床医学专业一线教师、基础医学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后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取各课程贴近岗位需求内容,分别制定课程标准,并构成新的课程标准体系。

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推进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建设

2.1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新的课程标准体系构建后形成了立体网络,互通有无,从整体上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要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会更加清晰及明朗。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使学生更能形成整体思维,为基层医生岗位打下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理念,详细列出了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业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2课程标准体系的特点

2.2.1完整性与规律性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规律,基础医学课课程体系构架完整。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全部学完,第一学期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第二学期为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和医学基础实验技术。

2.2.2整体性与个体性课程标准体系以整体观的思维进行构建,各门课程融合在一起,依次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标准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进行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个体性反应在每门课程均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以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例,由于学时受限,只选取了几种常见的寄生虫作为教学点,课程标准重点内容在于细菌总论和免疫学部分。

2.2.3交互性与渗透性制定时体现了交互性与渗透性的原则,使各门课程学习起来能互相联想、启发。以药理学和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例,其中抗生素的内容在2门课程标准中均有体现,而这2门课程均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上同步,内容上有衔接,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能融会贯通,增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解。

2.2.4创新性与实用性各门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工作,以项目为引领,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医学基础实验技术课为例,课程标准制定时以临床工作实际操作技能为导向,设定相应实验内容,如穿刺、注射的操作训练等。此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3课程标准的构成内容本校课程标准主要构成内容如下。

2.3.1前言包括制定依据、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等。

2.3.2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其中分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

2.3.3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以表格形式列出,包括项目名称、学业达成目标、学时分布等。

2.3.4教学设计按照工学结合、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突出能力目标等原则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3.5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实施、教材选用情况等。

2.3.6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教学评价和考核要求贯彻以能力为本、动态与主动结合的理念。

2.3.7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料、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等。

2.3.8其他说明包括本课程标准适用的学生对象、专业及修订年限说明等。

3课程标准体系构建与实施步骤

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发动和动员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在具体制定阶段,是自下而上的,教师是制定标准的主体;在修订与完善阶段,必须吸收学生的反馈建议[4]。

3.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标准体系框架依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基础医学课以综合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构成课程标准体系。

3.2完善课程标准内涵,制定各课课程标准作者通过3个途径进行了前期调研:(1)到周边基层医院进行充分调研;(2)与临床医学专业一线教师进行多次研讨;(3)对在校生、实习生、基层医生三类对象进行调研(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0、120、110份)。根据调研结果,依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每门课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建课程标准体系;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法。确定基层医生岗位需要的能力要求及其他特殊要求后,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编制相应课程标准,见表1。

3.3边实施边完善,进一步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完成后在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试用,并根据调研结果反馈,再次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药理学为例,对常见抗生素类药物部分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药物与临床的相互关联部分,使学生学习时更能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做到有的放矢。

4思考与探讨

4.1认清本科与专科的实质区别,更好地为专科层次学生服务本科与专科实质区别主要有三点:(1)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专科是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本科是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2)课程要求不一样。本科生的课程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专科生的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应用。(3)面向岗位不一样。本科生毕业后可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工作,而专科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工作环境与待遇完全不一样。只有认清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构建课程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力争新课程标准体系的实用性得以实现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形成后,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体现了以基层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特色,真正体现“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的特点,增加了各门课程的融合度,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打破基础医学课“理论部分过多、动手机会过少”的传统框架与模式,增加了独立的实验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能让学生“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4.3岗位需求进一步与课程标准进行真正有效对接根据基层医生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选取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融合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制订课程标准,力求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贴近岗位,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药理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突出学习的过程,应用PBL教学法,组建模拟药房为实训场所,并对药理学学习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并吸纳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积极鼓励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12年7月开始已有30人次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学院校专家、学者及医院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了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培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完善教学梯队,同时,为更好地实施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岗位论文范文2

【摘要】岗位管理不仅是对现有企业管理理论的有益补充,而且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对企业管理的有力创新。本文通过对“岗位”“岗位管理”理论的分析,论述了实现因岗择人,在人与岗的互动中实现人与岗、人与人之间的最佳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岗位;岗位管理;人力资源体系

身份管理是计划经济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遗留的用工分配制度,是大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一种普遍的落后现象。在市场经济时代,身份管理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受限于身份,即使拥有卓越的能力,也只能屈身于一隅,不能施展才能,不能做到人尽其才,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特征是不相吻合的,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优势。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市场需要的是“英雄不问出处”的选人用人策略,即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以人才的能力能否适应岗位的要求,来择优选拔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为企用。

1岗位的概念

岗位是指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一名员工承担若干项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责任和权限时就构成一个岗位[1]。岗位是员工工作责任和权限的统一。

1.1岗位特征

(1)岗位是一组工作职责的集合,需要有相对饱满的工作负荷

(2)岗位必然有明确的工作结果要求、以结果为导向

(3)岗位是动态的,而又是相对稳定的

1.2对岗位相关概念的常见误区

(1)因人设岗还是因岗配人?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先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然后再考虑将最为合适的人员放在岗位上。

(2)岗位VS.职责?一个岗位可以包括多个职责,只要职责间有相关性,或要求的能力类似,而不是一项职责就需要对应一个岗位的设置。从人才培养发展的角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非简单操作性的岗位所包含的职责也应当适度的丰富,以便任职者在岗位上能够学习和成长。

(3)行政级别和岗位名称?通常将岗位名称与行政级别相混淆,导致岗位管理的混乱。

(4)岗位是动态还是静态的?岗位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建议将一些阶段性职责放在一个岗位的说明书里。但同时,岗位又是动态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某些工作的不同定位以及管理精细程度的变化都会导致岗位设置的重新调整。

(5)一人多岗还是一岗多人?一岗多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某个岗位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多个人去承担。

一人多岗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合理的,或者是管理者对于岗位概念的认识有所偏差。

例如: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及两个以上岗位的工作职责。

分析1:两个岗位的工作量都不饱和,一个承担者同时做两个岗位的工作,工作量达到饱和。

解决方案:两个岗位的职责应该合并在同一个岗位。

分析2:两个岗位的工作量都饱和,承担者同时做两个岗位的工作,工作量超负荷。

解决方案:这是两个岗位,其中有一个岗位目前空缺。

2岗位管理

岗位管理是指以企业战略、环境因素、员工素质、企业规模、企业发展、技术因素等六大因素为依据,通过岗位分析设计、描述、培训、规划、考评、激励与约束等过程控制,实现因岗择人,在人与岗的互动中实现人与岗、人与人之间的最佳配合,以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谋求劳动效率的提高[2]。

2.1编制岗位:企业在进行岗位管理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岗位,制定岗位实际上就是设置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要素、和岗位权限;在设置岗位里,包括两项内容,一为设置岗位这一框架性单元,二为编制本岗位的岗位说明书或岗位描述,而且这两项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编制岗位,要做到科学设岗,要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设置岗位,一方面要求各单位要明确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下合理设置岗位,要真正做到“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设岗”。另一方面,要求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制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更合理地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同时,对企业的合理设置岗位做好客观合理限定,进一步避免“因人设岗”现象的出现。

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编制出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同时要求各单位在形成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完善岗位规范,从而对企业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作出统一规定。编制岗位说明书、完善岗位规范在于明确各岗位的人员标准,为员工的招聘、选拔、考评、晋升奠定基础,从而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尽其才,岗得其人,能为匹配”的基本原则得以实现。

2.2充填岗位:设置岗位后,还只是搭起了一个框架,还需要规范性地充填人员到相应的每一个岗位上去、对号入座,只有这样,才能使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功能。在充填人员到岗位时,有很多种方法,主要的有:内部员工竞争入选岗位的方法,社会性公开招聘、确定人员就职岗位的方法,内部人员岗位调整升迁的方法等。

无论使用那种方法,都要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打破传统,敢于对外招聘,给优秀的外聘工一个公平竞争上岗的机会,以此来重新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使用效率[3]。

2.3考核岗位: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价值是通过其在岗位的工作而实现的,而且只有每一个岗位都发挥出所应有的作用,企业这一整部“机器”才能运转正常。在每一个企业里,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同的岗位由不同的人员去充填也可能会实现不同的作用,而且一个人员在固定岗位的工作也可能会因为环境、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环境里体现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规范性的岗位考核,考核的对象是岗位上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是岗位说明书内容的实现状况,这种考核的规范形式是将述职报告与月度、季度、年度绩效相结合的形式,而不是以前流行多年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形式。

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进行严格的考核,离不开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由于岗位管理强调“因事设岗”,因此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在客观上就是员工工作的好坏以及绩效的高低。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要积极寻求中层干部的全心投入以及赢得一般员工的认同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考评的对象、考评的主体、考评的方式等。

2.4.优化岗位:经过考核,将会发现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协调的问题或岗位人员称职与不称职的问题,对于不能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岗位,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调整和优化中,包括现在岗位人员的培训提高、岗位人员的调整、岗位工作内容的调整,岗位的重新设置等途径或方法。

对于一个岗位来讲,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不是孤立、单向的,而是相互衔接,双项、互动性影响的。

3建立一套以岗位管理为核心,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重视企业的岗位管理,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和岗位设计,明确个人职责,组织等级层次和分工明确。多渠道选拔人才,同时要注重内部员工的提拔和培养,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产,而不是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即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营造企业和谐的工作氛围,又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帮助员工实现其个人价值。在绩效管理中将个体绩效与部门绩效、部分绩效与企业绩效、短期绩效与长期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薪酬管理方面,要建立即重视物质、又关注精神的全面薪酬,并在福利、绩效薪酬等方面形成优势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使员工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相互衔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凯,王宏敏.岗位管理手册[M].第一版.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12

岗位论文范文3

1.1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的构建:明确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基本要素:①临床医学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②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③医学信息与综合管理能力;④医学知识运用与终生学习能力;⑤人际沟通能力;⑥团队合作能力;⑦科学研究能力;⑧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基于上述医学教育改革理念,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运行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1.2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适应医学目标转变:哈尔滨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医类重点院校,于2006年开始接受国家临床医学教育认证,旨在检验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了解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基本程序与做法以及学习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从而推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开展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医学院校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完善、不断改进,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国医学教育逐渐与国际医学教育的衔接。

1.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完善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纵观国际医学培养模式变化格局,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以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为载体,逐步适应“诊断-治疗”模式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转变,突破“基础-临床-实习”传统三段式医学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和社区卫生保健能力的培养。开设健康促进、康复医学、社区医学等必修课程,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早期接触临床实习、后期回归基础实习、加强预防保健实习;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方向,预防为主,缓解病痛,重视临终关怀,提高健康理念,适当增加老年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比例,加强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病谱变化及新型医患关系,要做到慢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并重,避免学生实习只集中在三级医院,重视专科的疑难危重,逐步早期安排学生到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实习,了解疾病早期防治,培养学生在临场实习中与病患的交流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引导病患主动参与治疗活动,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切实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出科考核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临床诊疗能力。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模式的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高素质的职业精神;善于合作与沟通;精于循证医学法;拥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把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作为核心要素。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平台

2.1构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在医学部整合教育资源,搭建了医学“厚基础”理论大平台的基础上,遵照“全盘优化、厚泽基础、侧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淡化学院和专业界限,搭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公共平台,成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按功能设立实验教学模块。如形态学实验模块(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技能学实验模块(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临床检验实验模块(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各实验项目、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实验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临床诊断全过程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2创建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强化医学临床技能:以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增加实训课程学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将教育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的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纳入诊断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课程教学计划。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以强化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主要包括:麻醉技能实训室、急救技能实训室、模拟手术室、智能化综合技能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护理行为技能实训室、临床检验技能实训室、口腔技能实训室等。加大开放力度,给予优异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条件、空间。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实训为手段,实现医学基础向临床实践、单项技能向综合能力、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课程,能够培训学生有效运用沟通技巧采集重要而准确的病史,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初步掌握基本诊断操作规程,正确选择医学检验和检查项目,运用循证医学原则,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报告恰当的诊疗计划,严格规范病案等医学文书的书写。

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3.1制定标准化临床技能培训分类指导手册:根据临床实践技能考核项目类别,确定技能操作内容范畴、框架结构和组织形式,在广泛调研、查找文献的基础上,将聘请临床教学专家以及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临床教师,召开专家小组讨论会,以临床技能考核项目明确分类指导手册,确定培训对象,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包括标准化查体、外科基本操作和无菌技术、心肺复苏、常用穿刺技术和妇产科基本检查技术等。培训指导应该紧密围绕临床教学大纲,针对临床技能教学特点,参照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范围和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等项目,分别制定培训内容,包括操作准备、操作要点、训练内容等内容。组建专家小组,反复论证,讨论修改标准化技能培训的实施培训模式。

3.2注重人文基础,培训标准化患者: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了解医患关系,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到每站训练及考核内容当中。但面对模型,缺乏对方的信息反馈,往往训练的同学会在形式上敷衍,语言上精简,使人文训练达不到实际效果。技能训练中由学生根据题签模拟病患,辅助查体按标准化设定,参训学生与模拟病患做口头交流,并分析病情,要求做出病案分析及简要治疗过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培训及与真实模拟病患的交流,我们可以初步从语言、手势和表情等方面掌握了人际沟通的特点及沟通技巧,了解与病患沟通中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场景更加真实化。

3.3建立多元化临床技能培训及探讨操作技能评价模式:目前,临床技能考核已经应用于医学类多种考试当中。根据临床技能竞赛及执业医师考试(操作)等大纲要求,我们可将技能操作试题库和模型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组合。例如,根据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制定相应考试范围的技能操作题签,并按照学科分类,培训时运用教师示教或标准教学录像演示,同时进行模拟教学,操作结束后,形成理论试题问答,相关基础知识及临床意义加以渗透,这样可以做到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操作,注意事项清晰,技术动作准确,操作项目完整,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这样有针对性的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多元化技能培训,适用性广,模型利用率高。关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和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是现在比较高端的考试方式,要求SP患者数量及质量。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可以更好地实现网络化。

岗位论文范文4

一、辖内基层央行营业室岗位整合的现状

1、人员配备基本情况

人民银行马鞍山市中心支行营业室核算中心下辖一个营业网点,即本级网点,全部工作人员12人,目前在岗11人(1人上挂南京分行)。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从人员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8人,占比66.7%;36—45岁3人,占比25%;46岁以上1人,占比8.3%.从学历结构情况来看,持本科学历7人,占58.3%;大专学历3人,占25%;中专学历2人,占16.7%.以目前人员的学历水平,业务操作员的工作能力基本上能满足当前中心支行营业室正常履行职责的需要。而从数量上看,按照制度的要求,应配备25人,按业务量统计,正常履行职责需14人,目前,中心支行营业室实际配备人数为12人,总体满足,略显紧张。

2、岗位设置情况

2005年1月份,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切换上线后,中心支行营业室按上级行的规定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重新设置了工作岗位,明确了岗位职责。目前,除营业室主任和副主任岗外,共设置了综合柜、联行柜、网点柜和同城清算柜4个柜组,各个柜组又按要求设岗,共设32个岗位。具体设置如下:

综合柜设5个岗位,分别为录入岗、复核岗、综合岗、主管岗、系统维护岗;

联行柜和网点柜各设4个岗位,分别为录入岗、复核岗、主管岗、系统维护岗。

同城清算柜设5个岗位,分别为录入岗、复核岗、总清算员岗、主管岗、查询查复岗。

除此以外,手工联行设4个岗位,分别为录入岗、复核岗、密押录入岗以及查询查复岗。

另设有核算中心会计主管岗、支付系统查询查复岗、密押员岗、密押主管岗、内外账务核对岗、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岗、计算机安全员岗、文档综合岗等8个岗位。

以上岗位是中心支行营业室按制度规定要求设置的,全部32个岗位由11名工作人员承担,根据上级行有关文件要求,每名工作人员只能在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中拥有一个操作员代码,在兼岗方面,除系统维护员、密押员、密押主管以及查询查复岗可以由其他操作员兼任外,综合柜、联行柜、网点柜操作员之间不能相互兼岗,因此,当前情况下,以中心支行营业室现有人员的状况,在岗位设置上,无法实行AB角责任制。为了保证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又不违反制度规定,中心支行营业室已在最大限度上合理安排了部分人员兼岗,目前,所有人员的配置基本上能满足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但前提是每名工作人员均不能缺勤,没有了机动人员,一旦出现人员出差、请假等情况,不相容岗位顶岗在所难免。

3、业务量变化情况

2005年初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切换运行,特别是现代化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相继上线,对基层央行营业室业务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电子联行系统退出历史舞台,支付系统的上线,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以直接或间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支付系统,由于支付系统只在每个省的省会中心支行设一个城市处理中心,即CCPC,各个地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与CCPC直联,或者通过其省级分行以间接参与者的身份与CCPC间联,无论以哪种方式接入支付系统,其跨行异地资金汇划均绕开了人民银行地市级中心支行。这样一来,原先由中心支行营业室承担的这方面资金汇划业务随着支付系统上线而取消,客观上使基层央行营业室的业务量在减少。与此同时,同城清算系统业务也因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

根据我们简略的统计,2004年以来,中心支行营业室的业务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单位:笔

岗位类别2004年2005年2006年1—3月

综合柜——1958296

联行柜11965025411506

网点柜10226119241633

同城清算柜45200039130090000

由上表可见,2005年以来,各柜的业务量均呈现较大幅度的萎缩,而现实的情况是,岗位的设置并未因业务量的减少而降低要求,为防范资金风险,近年来,各级行的会计内控制度对基层营业室人员岗位设置的要求更加严格。

4、业务培训情况

由于营业室是基层央行窗口单位,工作时间缺乏弹性,多年来,参加业务培训活动的机会不多,离开本市到外地的培训的机会就更少。2004年以来,由于要相继上线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现代化支付系统,业务操作员必须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由人总行及合肥中心支行组织的业务培训陆续展开,到2006年初基本结束。这期间,中心支行营业室的培训次数达17人次,其中七天以上的培训达到10人次。

除了参加上级行组织的培训活动外,中心支行营业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主动参加的培训次数也不少,12名工作人员中,已有8人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取得了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有人员均通过了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1名同志还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总体而言,相对于其他业务部门,中心支行营业室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随着各个新系统相继上线成功,上级行安排新的培训的次数更少,营业室工作人员又恢复到终日埋头记账,做会计业务处理等一系列繁琐的业务工作之中,业务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基层一线员工对此意见较多。

5、强制休假与岗位轮换情况

强制休假制度是为了防范会计风险而实施的一项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此制度的实施势必会涉及到全行工作的统筹安排,在人员紧张和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双重约束下,强制休假的难度很大。由于中心支行营业室工作人员不够富余,如果安排强制休假,违规代岗现象在所难免,故此制度在中心支行营业室一直没有实行。

在岗位轮换方面,近两年来,结合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切换上线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中心支行对各岗位的人员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先后有8名同志进行了岗位轮换,通过轮换,不仅有效地防范了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近期,中心支行营业室还将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安排部分人员进行轮岗。

二、新形势下岗位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岗位设置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与业务量萎缩的矛盾开始显现,对基层央行营业室的岗位整合也势在必行。随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运行和支付系统的上线,营业室会计核算、联行业务的自动化处理程度更高,相应带来了每个岗位工作量的减少。比如在营业室综合柜的岗位设置上,四个级别操作模块中,三级别操作员的主要工作集中日初和日终,日间的业务量比较少,四级别操作员每日要做的也只是数据恢复,一、二级别操作员每日涉及的业务量更少,甚至没有,联行柜和网点柜主管操作员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但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操作员之间又不允许交叉设置。同城清算柜也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由此就造成了业务量减少了,人力资源却得不到相应合理地配置。

2、奖罚机制的不对称影响了营业室一线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会计工作“零差错、零风险”的责任追究制度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却仍然缺失。同保卫发行工作相比,营业室一线会计业务人员承担风险并不小,特别是联行资金风险,往往是键盘一敲,几个亿的资金就出去了,风险隐于无形,责任十分重大。但在补贴与津贴等福利待遇方面,却相差较大。同信贷统计等“调研成绩多、责任风险少”的工作相比,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计分的硬指标非常多,偶有疏忽便被扣分。这种奖惩机制上的不对称,加上会计工作的枯燥单调,会计人员队伍流动性差,会计人才队伍成长难,一些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员工都不安心会计岗位,都在寻求机会调离会计岗位,甚至在报考、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时,选择的不是会计专业,而是经济和其它专业,故而拥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有减少的趋势。

3、学习培训力度的不够,影响了营业室人员工作技能的提高。从总体上看,中心支行营业室人员的学历总体较高,80%以上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但“高学历”背后仍有不少的问题,年龄和学历差异较大。如会计专业学历比例低、综合型会计人才欠缺等。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知识学习与培训,对会计业务操作处理、执行制度等工作技能,仅限于同事之间的传帮带,对会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人才断层现象在所难免。

4、从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和增强操作技能的角度看,需要对营业室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交流,同时补充新生力量。营业室工作人员有会计核算和联行工作经验,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他们安排到会计、财务管理和反洗钱等岗位上,充分发挥其特长,有利于培养多面手和复合性人才。同时,营业室又是基层央行一线工作岗位,工作性质更多的是央行最基础业务,是新入行员工熟悉业务很好的“实验田”,新入行员工可以在营业室锻炼后再充实到其他工作岗位,这样,有利于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三、岗位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大额支付系统的上线,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行为单位的营业室,各项业务的自动化处理程度更高,客观上对操作人员工作量的要求在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支付结算功能的加强,特别是反洗钱职责的明确,基层央行会计科承担的工作任务已越来越繁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将营业室与会计科实行合并,重新优化配置会计岗位和人员,不失为营业室岗位整合的一个现实选择。

1、大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为两部门合并提供了人力保障。随着大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营业部门能够真正腾出人力分担一部分会计部门的业务工作,会计部门人员也可以同时兼任营业部门某些岗位的职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会计部门在进行支付结算管理、反洗钱资金监测、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工作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营业室现有的系统资源,同时还有了更大的人力调度空间,经常组织人员开展对金融机构的现场监督检查,而不必担心人手不够。这样,不仅理顺了关系,也提高工作效率,可谓两全齐美。

2、反洗钱职责的赋予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的推广为两部门合并提供了动力。由于营业室工作人员在日常业务处理中,更多地是与资金汇划、支付清算打交道,对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运动比较了解。基层央行增加反洗钱职责后,也为营业室人员提供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此外,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与同城清算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而营业室又恰恰承担着组织和管理全辖资金清算的任务,可以及时发现和监督同城间金融机构的资金汇划情况。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实行会计科和营业室合并,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账户管理和反洗钱资金监测效率,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3、事后监督中心的成立为两部门合并解除了后顾之忧。事后监督中心成立后,对会计事后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大额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各类报表和日志的打印内容更加详实,对账务的记载也更加细化,这也为事后监督中心更有效地开展会计监督提供了方便,也在客观上分担了会计科部分监督的职能。会计营业两部门合并后,可以赋予事后监督中心更多的监督权限,同时加大内审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同级监督职能,一定能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会计核算和支付风险。

4、两部门的合并有利于营业室人员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操作技能。两部门合并后,营业室工作人员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将更多地接触财务管理、反洗钱、账户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相关知识,并在对这些业务的实际处理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在一改会计核算工作单调枯燥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多面手和复合性人才。

5、在两部门合并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将支付结算、反洗钱、账户管理、同城清算管理都归到营业室管理,上级支付结算部门直接与基层营业室打交道就行,不必通过会计科。会计科专心负责财务等的管理就行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业务分工明确,上下级部门对口明显,不用一个科室对两个上级部门负责,工作指令直接到位,业务分工明确,有利于专心进行专业研究。可以说是人民银行扁平化管理的简单实现,还可以节约成本。

四、几点建议

1、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提高对基层央行营业室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会计业务是人民银行最基础的业务,会计知识是人民银行员工最基本的业务知识,会计队伍是人民银行基层队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会计和会计专业人才队伍是不能构建成一个银行的,更何况是承担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央银行,理应对会计专业人才队伍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基层央行应当特别重视基层一线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岗位论文范文5

1.1市场需求不明,培养目标不清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往往不了解市场对网络营销的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需求,更多依据教材,按照章节讲授。这样的一种培养方式,就将导致培养目标不清,企业到底需要什么网络营销人才,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定位和培养,该强化哪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就很难摸得清楚了。

1.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网络营销发展快速,从网站建设、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等传统营销手段到基于SNS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层出不穷。但是网络营销理论更新滞缓,知识体系不完善,据调查各学校采用的网络营销教材来自不同的出版社、版本多,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网络营销教学的需要。网络营销教学实践的资源,大多是模拟教学平台、模拟操作等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或者简单的技能模块训练,如使用免费群发软件等,缺乏系统,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1.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教学大多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特别是网络营销的发展。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理论时应安排足够多的实践实训时间。网络营销是基于互联网环境开展营销活动,其学习与教学都是在网络化环境,如果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仅凭相应的模拟平台或简单的技能训练来熟悉网络营销的操作流程,是远远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过硬的技能人才。

2、基于目标岗位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2.1目标岗位及所需知识和技能分析从大多数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情况来看,网络营销岗位大体上包括网站开发、网页设计、网站美工、搜索引擎营销等技术类岗位,网络编辑、网络运营、网站推广、网络营销文案策划等市场类岗位。通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有所增减。网络营销的具体目标岗位及所需知识和能力如表1和表2。从技术类目标岗位职责及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看,虽然主要强调对网络营销技术的掌握,但是也离不开营销理论内容,例如网站的用户体验、SEO的数据分析以及交流与公关能力等。另外技术类的工作也应与其他工作相互协调配合,例如网站开发与网页设计、网站开发与网站推广、网站开发与SEO等。从市场类目标岗位职责及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看,其主要强调网络营销知识的应用,但从事此类工作同样也要求工作这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例如各种网络工具的熟练应用等。

2.2个性化配置教学资源这两大类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这是通识部分,但每一个具体岗位有其强调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强化网络营销通识部分,同时应不断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在通识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2.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网络营销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例如:1、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对学习小组进行引导,小组内部可以进行案例交流讨论,网络营销创业实践等等;2、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3、采取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即老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先看老师后讲、学生讲老师评。

2.4创新实践教学网络营销实践不应停留在模拟仿真或者某些技能的训练上。而应在明确目标岗位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内容都可以在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例如,学生对网站建设和SEO感兴趣,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申请域名、申请空间(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免费)进行网站策划、网站建设、搜索引擎优化等;若学生对网络创业感兴趣,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开设淘宝店,选择货源、网店装修、网店推广等等。因此,网络营销实践完全可以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实践内容,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结论

岗位论文范文6

本文从上市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作为分析的对象,分别是流动比率、现金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现金流量比率、债务保障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比率。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因子分析

1.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在因子分析前必须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常见的方法是对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利用spss16.0软件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1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卡方统计值为472.668,显著性水平0.000,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选取的指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2.提取公共因子利用spss16.0对3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14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得出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可以从14个指标中选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提取五个公共因子,累积的方差贡献率达84.686%。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提取的公共因子的经济含义,需要对数据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表2。3.因子得分及公司绩效综合评价提取公共因子后,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而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每个公司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得出每个公司的公共因子得分。可以用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就可以得到每个公司的总因子得分。总因子得分表达式。根据上式(1),我们可以依据各钢铁企业的五个因子得分计算出总因子得分,结果如下表3。(总因子得分由大到小排列)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36家钢铁企业中绩效排名在前十位的是:大冶特钢、攀钢钢钒、方大特钢、三钢闽光、鲁银投资、新兴铸管、鄂尔多斯、太钢不锈、八一钢铁、酒钢宏兴。而总规模较大的武钢、包钢、马钢等钢铁企业绩效排名不佳。“赚钱机器”宝钢股份排名也落在十名开外。说明大型的钢铁企业并未完全体现其规模效应,而规模较小的钢企凭借其包袱小,管理体制灵活,市场效率更高,取得了不错的公司绩效。

从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来看,大冶特钢、方大特钢、鲁银投资、西宁特钢、鄂尔多斯表现突出。由于盈利能力因子权重较大,所以这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靠前,西宁特钢由于其流动盈利因子得分垫底影响了其总排名。发展能力方面,攀钢钢钒、韶钢松山、大冶特钢、三钢闽光、山东钢铁的得分排名靠前。韶钢松山盈利能力得分与营运能力因子得分很低,影响了总体得分与排名。流动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排名在前五位的钢铁企业是:三钢闽光、鲁银投资、大连金牛、杭钢股份,韶钢松山。三钢闽光凭借着流动盈利能力因子的4.61的超高得分,从而总因子得分取得不错的排名。偿债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攀钢钢钒、久立特材、新兴铸管、宁夏恒力、马钢股份的得分名列前五。攀钢钢钒凭借着发展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两个最高得分,从而取得了总得分第二的佳绩。营运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杭钢股份、广钢股份、莱钢股份、柳钢股份、八一钢铁的排名占优。由于营运能力因子在总因子得分计算中的权重最低,所以盈利能力因子排名在前的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并不高。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其生存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高低也是企业生存能力重要的体现。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五个因子均衡得分或是某一两个权重大的因子得分具有绝对优势是取得优良绩效的保障。在经济危机与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环境下,市场需求低迷,钢铁价格下降,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却居高不下,我国的钢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