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频率响应分析; 侧碰传感器; 模态; MSC Nastran

中图分类号: U461.91文献标志码: B

0引言

侧面碰撞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检测车身上碰撞传感器所在位置的加速度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安全气囊ECU控制单元,由ECU识别加速度信号,并判断是否需要点火.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和道路等内部和外界的激励,这些激励的范围几乎覆盖从低频到中高频几乎所有频率.受内部和外界激励的作用,侧碰撞传感器安装点有共振的可能.当发生共振时,安装点会出现较大的振幅,此时侧碰传感器采集到的异常加速度信号会传递给安全气囊ECU,当安全气囊ECU误认为达到碰撞减速度阈值时,会导致安全气囊的误爆,给顾客人身安全和公司财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必须在产品设计阶段对传感器安装位置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预测,保证其频率响应特性曲线满足厂家对产品安装位置的要求.[1]利用MSC Nastran频率响应分析功能对某车型碰撞传感器安装点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其性能能否满足目标要求.

1分析理论

在MSC Nastran频率响应分析中,有两种不同的数值方法供选择:直接法(SOL108)和模态法(SL111)[2],本文采用模态法对侧碰传感器安装点进行频率响应分析.

模态频率响应分析是主模态分析的扩展.作为推导的第一步,假定x=ξ(ω)eiωt (1)将变量从物理坐标u(ω)转换到模态坐标ξ(ω).因为很少用到所有的模态,所以上式通常是近似代换.

7结论

通过CAE分析与实测试验的相关性对比研究发现,利用MSC Nastran强大的频率响应分析功能,在设计初期对汽车电子产品固定点进行频率响应分析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尽早的验证设计的有效性,为性能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2

【关键词】车辆配置代码;BOM表;工程零部件清单;准确性;产品数据验证

错误的产品数据,会对公司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比如:一是计划员根据BOM表定额下达的零件计划数量不准确——BOM表零件少挂,零件计划量不能满足生产导致缺货、频繁预警;BOM表零件多挂,零件计划量过大导致供应商零件积压。二是系统库存与实物库存差异较大——BOM表零件少挂,供应商零件的实际结算数量小于实际耗用数量,会要求逐一核算零件差异,增加差异核对工作量;BOM表零件多挂,个别供应商零件的实际结算数量大于实际耗用数量,公司多付款,造成公司利益损失。提高产品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让计划员准确的下达计划,使积压物料数量减少;供应商索赔量下降;物料反冲结算数据错误量下降,财务每月月底顺利关账等。因此,如何提高产品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以下提出了通过产品数据的验证手段来提高产品数据的准确性。

一、汽车产品数据的相关描述

1.产品配置表。某一平台车型的产品配置清单。是公司规划部根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配置情况、成本、公司目标、公司设计能力等等情况,制定出的这一车型平台的配置清单。如动力配置信息,空调配置信息、排放配置信息等等。产品配置表是产品工程师开发这一车型零件的依据。

2.车辆配置代码。汽车配置多,车型品种多,必须有一个代码来描述一辆具体的车辆,以方便各个部门识别一台车辆。车辆配置代码就是为识别一台车辆的完整配置而编制的一组代号,是公司销售、计划、生产的核心代码。车辆配置代码由配置号、批次号、识别码组成,即可以简单的写成:车辆配置代码=配置号+批次号+识别码。配置号是用于代表一个车型中的不同配置种类(装何种空调、配哪种整车颜色、是否安装安全气囊、是否装OBD等等)。车辆配置代码代表了具体的一台车辆,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根据车辆配置代码,就可以导出这一车辆的所有零件清单。

3.工程零件清单。工程零件清单是描述整车产品工程状态的零部件各层级构成关系、件号、名称、变更经历号、更改指令号、图号、适用车型、配置、数量等内容的综合性电子表格清单,因此工程零件清单主要用于设计部门,产品工程师可以在工程零件清单中查找到零件的零部件各层级构成关系、更改记录和历史状态、适用车型等等。另外,工程零件清单也可以作为售后配件的基础数据来源。除此之外,工程零件清单还可以作为前期财务核算整车成本的基础数据来源。

4.BOM表。BOM表是针对某个具体车型的物料清单,利用这张清单可以不多不少的制造出一部完整的车辆出来。BOM表来源于工程零件清单;根据市场部发过来的市场需求,可以从工程零件清单中分解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同的车辆配置代码对应的BOM表。BOM表是下游包括采购、物流、财务等部门的基础数据来源。

5.工程更改指令。某一零件设计锁定之后,产品数据就下发到相关下游部门,下游部门开始对零件进行供应商定点、零件定价、零件试验等等一系列相关的行动。当这些行动都完成之后,零件正式在车上使用。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如,降成本,或客户提出更改需求等等,那么,需要对该零件进行更改。工程部门提出更改方案,并评审通过后,就通过工程更改指令将零件的更改信息传达到下游部门。

6.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是连接设计部门、采购、物流、计划、生产、公司销售等总门的纽带。基础数据由设计部门,采购、物流、计划、生产、公司销售通过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使用数据以开展各项工作。汽车配置多,车型品种多,而且汽车有很多共用件,如果采用一个单一车型对应一个BOM表进行管理,那么零件的更改更换管理是很困难的。比如:某一车型平台总共有39种配置代码车型,有一个零件A是这39种配置代码车型共用,那么,当A零件更改为B零件时,就需要到39个表格中去更改信息,工作量大。因此,数据必须是将工程零件清单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上载进数据管理系统,从数据管理系统根据整车配置代码可以导出任意一单一车型的BOM清单。还是拿上一例子举例,只需要在一个表格中更改A零件为B零件,相对应的39种种配置代码车型的BOM零件清单就统一改变了。其中所说的逻辑关系指的就是和配置号相关的信息。如零件A,只在安装安全气囊时用到,那么,这个零件在上载进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时,就必须带上安全气囊的约束。没有安全气囊配置的车辆配置代码在进行零件筛选时,就不会将A零件导出。相反,有安全气囊配置的车辆配置代码在进行零件筛选时,就会将A零件导出。

二、数据管理流程

项目前期由数据管理科汇总各专业科室制作的工程零件清单。在项目的试造车阶段,数据管理工程师从工程零件清单中筛选出造车清单,造车清单用于指导试造车阶段的物料采购、物料配送、整车装配等等。在项目批量生产之前,将数据上载进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的更改,必须有正式的工程更改指令支持。以下是数据管理流程的简易流程图。

三、数据错误的主要原因

1.出错零件数统计。2011年1月以前,我们没有实施产品数据验证流程,我们对2010年7月到12月的每月出错零件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下:

2.出错原因汇总,分析出错原因。我们对2010年7月到12月的每月出错零件的出错原因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如下: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数据出错的主要原因如下:

(1)初始工程零件清单错误。工程零件清单由各科专业科室汇总而来,产品设计工程师对产品配置表理解的错误,或产品设计工程师的疏忽、大意导致的工程零件清单的错误。另外,产品配置表的错误也会导致初始工程零件清单的错误。(2)产品数据工程师分析上载错误。产品数据工程师对工程零件清单进行分析,将数据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上载进数据管理系统,以满足下游各个部门的需要。由于数据是由人工分析上载得来,汽车产品品种多,配置复杂,因此,经常会分析错误。(3)产品设计工程师工程更改指令错误。产品设计工程师经过工程更改系统下达产品的更改指令,产品设计工程师对产品配置表理解的错误,或产品工程师的疏忽、大意导致的工程更改指令错误。(4)产品数据工程师根据工程更改指令维护错误。产品数据工程师根据产品设计工程师下发的工程更改指令对数据进行更改。更改指令描述不明确,会导致产品数据工程师维护数据的错误。产品数据工程师对更改指令错误的理解,也会导致数据的错误。

四、产品数据的验证

产品数据的验证方法。2012年1月开始,根据产品数据出错的主要原因,我们在产品数据的各个阶段,增加各个阶段的产品数据验证手段,以提高产品数据的准确性。以下是具体的验证方法:(1)初始工程零件清单的校对。在项目初期阶段数据管理工程师通过产品配置表对工程零部件清单进行校对,有问题及时和产品设计工程师沟通更改。产品配置表描述了整车的所有配置,通过产品配置表校对工程零件清单,可以检查零件是否漏发、多发。以下面简单的车型配置举例:该车型分基本型和标准型,分别配不同的车轮,在检查工程零件清单时,工程零件清单中必须含有两个车轮的零件号,如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漏发零件了。通过产品配置表和工程零部件清单的校对,可以避免初始工程零部件清单错误。

(2)试造车清单的校对。在项目的试造车阶段,从工程零件清单中导出试造车清单,发送所有相关下游部门;项目造车前,首先到采购物流部门对数据进行校对,查看采购物流部门下计划采购物料的零件清单、配送物料的零件清单和工程部门发出去的造车清单零件信息是否一致;其次,到项目造车车间,查看造车BOM上的零件清单和工程部门发出去的造车清单零件信息是否一致;最后,数据管理工程师现场跟踪造车,将造车清单上的零件信息和实际装车零件信息对比,检查零件件号、零件数量是否一致,以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产品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核对更改。通过试造车清单的校对,也可以减少初始工程零部件清单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发现产品配置表的错误。(3)数据上载数据管理系统之后的校对。汽车配置多,品种多,通过人工分析上载进数据管理系统,难免会出现错误。数据上载进数据管理系统之后,将从数据管理系统导出的单一车型BOM表和从工程零件清单筛选出的单一车型零件清单通过一些函数公式进行对比,对比零件号是否一致,其次对比数量是否一致,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如果两者对不上,再查找不一致的原因,将数据更改。这一验证方法,主要是减少产品数据工程师分析上载的错误。(4)工程更改指令的校对。建立完善的工程更改指令管理机制,工程更改指令下发后,主管、经理、平台总工、下游部门相关人员,都要对工程更改指令进行校对审核;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以减少产品设计工程师工程更改指令的错误;产品数据工程师根据工程更改指令更改产品数据后,需对更改前后数据对比,以检查是否维护错误,减少工为的错误。(5)下游部门对数据的反馈。和下游各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在使用数据时,下游各部门如发现数据错误,及时反馈给产品数据工程师。产品数据工程和产品设计工程师对数据进行校对,发现错误及时下发工程更改指令进行更改。(6)数据的定期校对。定期将产品数据从数据管理系统中导出,与工程零件清单进行校对,以保证BOM表数据的准确性。

五、新的产品数据管理流程

增加产品数据验证流程后,新的产品数据管理流程更新如下:

六、产品数据验证的效果及结论

从2011年1月开始实施产品数据验证流程后,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以下是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出错的产品零件数统计表。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3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工程系 05交运2班 于鸿泽 周琳

【关键词】智能驾驶 智能汽车 发展现状 智能技术

【引 言】

随着更加先进的灵巧型传感器、快速响应的执行器、高性能ECU、先进的控制策略、计算机网络技术、雷达技术、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发展,以达到“人—汽车—环境”的完美协调。

【正 文】

一、智能驾驶过程的实现

智能驾驶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电子电路元件支持,主要有:传感器、电控单元(ECU)、执行器、控制策略、总线、电源、智能通信系统。

随着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系统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大多是通过多传感器实现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际上是人对人脑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功能模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它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各种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与使用,将各种传感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结合起来,产生对观测环境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信息融合的目标是基于各种传感器分离观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优化组合导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这是最佳协同作用的效果,它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共同或联合操作的优势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性。

目前经常使用一个雷达传感器探测前方的车辆或障碍。雷达虽然在直路上的性能良好,但当道路弯曲时,探测的信号将不完全可靠,有时还会有探测的盲点或产生错误报警。为了防止错误报警,常对雷达的输出进行标准卡尔曼滤波,但这并不能有效解决探测盲点问题。为了更可靠地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使用扫描雷达或多波束雷达,但其价格昂贵。这里选用低价的视觉传感器作为附加信息,视觉传感器经常能提供扫描雷达和多波束雷达所不能提供的信息。

雷达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配合作用实现对复杂道路状况的探测、识别,然后将信息通过总线电路发送给ECU,ECU处理后将命令发送给执行器,执行器将作用于汽车的油门、动力、转向、刹车等系统,实现汽车的只能行驶。[本站论文由中国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

二、智能汽车发展现状

回想过去,汽车都是由驱动装置驱动几乎所有的机械和液压系统,现在则由电子元件和系统的组合来完成。电子感应器增强或甚至已经取代了各种机械系统。一些高档汽车具有多达70个ECU。一般汽车的感应器数量已经达到35个,而一个高档汽车的感应器数量达到了60个。通常汽车还附带6个左右的气囊。这意味着现在的汽车更复杂、更安全,并且驾驶起来更简单。和以前的汽车相比,它们也更具智能化,并将继续获得更高的智能。

1、 智能泊车的Lexus LS460

Toyota公司2006年推出(最近才进入中国市场)的Lexus LS460最大的卖点就是智能泊车系统,该车型的电视广告就是在展示智能泊车系统其精准的泊车路线。Lexus LS460的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可对后座和前座摄像头的图像进行处理,利用该结果去控制电子动力方向盘和一个电子油门。只需轻触一个按钮和驾驶者的少许制动,系统就可以把车刹住。同样地,LS460的VDIM(Vehicle Dynamic Integrated Management)系统从各种感应器中搜寻数据以预知刹车。利用这一数据,加上驾驶者的输入信息来帮助驾驶者恢复对汽车的控制。它通过启动电控刹车、电子动力转向、防抱死制动、车辆稳定性控制、刹车辅助、电子刹车力分配和引擎扭矩等功能来恢复控制。

2、 雷达和摄像头加强了驾驶技术

在像Mercedes-Benz S-class这样的车上,24/77 GHz雷达导航系统在提高安全性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Brake Assist(刹车辅助)、Parking Assist(泊车辅助)、Pre-Safe(预警安全)、Distronic Plus(巡航控制)以及Adaptive Brake(自适应制动)功能采用七个雷达感应器(五个在前缓冲器、两个在后缓冲器)来加强安全水平。拥有这些功能,汽车就可以感应到即将发生的碰撞,使驾驶者可以采取躲避措施。雷达系统允许自动制动应用。另外,如果探测到潜在的碰撞,它就会关闭天窗和加固安全带。[本站论文由中国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

现在基于雷达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的系统正蓬勃发展,在很多Mercedes-Benz和Toyota模型中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Volkswagen Passat和BMW的3系列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雷达。为了改善交通安全,NISSAN公司开发了车距控制辅助系统(Distance Control Assist System)以帮助驾驶者控制他们自身与面前车辆之间的距离。这个系统采用一个在前缓冲器的雷达感应器,来确定定驾驶者的尾随距离和双方车辆的相对速度。如果驾驶者松开加速踏板,或者没有踩住加速踏板,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制动。如果系统确定需要制动,那么在仪表板和蜂鸣器上就会出现一个指示器,然后加速踏板会自动上移以帮助驾驶者转换到制动。[本站论文由中国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

另一个关键功能,即摄像头,给驾驶者返回狭窄停车位并执行能见度受限操作时提供了更佳的视野。研究表明,很多儿童是因为驾驶者在返回停车位的时候看不见他们而致死的。复杂的全轮驱动一度只是高档汽车的安全堡垒。而如今,它是很多车辆的标准配置。这些系统通过瞬间提供车轴最需要的动力,可在恶劣的驾驶条件下提供最佳动力。

3、 智能化车灯

对安全性的关注也延伸到前灯。由Gentex公司开发的Chrysler 300C具有Smart Beam系统。它根据公路情况自动开启和关闭前灯。在后视镜里装了一个前向CMOS图象感应器,它让车灯一直维持开启状态,直到在公路上探测到其它车的前灯或尾灯,它才转换到近光灯。为了避免分散相向行驶驾驶者的注意力,该系统可使远光灯渐开和渐关。

Mercedes-Benz S-class汽车有两个照射公路的红外线前灯。当汽车的近光灯打开,它们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扩展到150多米,使其能更快看见行人、停泊的汽车和其他障碍物。同时也减少了黑暗中驾驶发生碰撞的危险。

4、 智能驾驶环境——无线基础设施

到目前为止,汽车中的无线技术仍限制在车载蜂窝电话。但是当这些研究者针对路边站的安全架构而进一步调查Wi-Fi通信使用状况的时候,这可能会有所改变。

交通部(DOT)的VII计划试图使用无线连接来避免碰撞。有车辆接近十字路口或死角的时候,基站将通知和提醒其它基站和驾驶者。该系统也会提供交通速度和密度的数据,使路标可以通知驾驶者在进入高速公路前倒车。

该计划还将开发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警告驾驶者的集成先进技术,这些情况包括:当驾驶者将要离开公路的时候,当驾驶者和另一企图改车道的车辆有碰撞危险时候,以及和前方车辆有碰撞危险的时候。

5、 动力传动电子控制系统

主要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自动变速器控制(ECT、CVT/ECVT等)以及动力传动总成的综合电子控制等。控制系统主要由各种传感器、执行机构和电控单元(ECU)组成。其主要是保证汽车在不同的工况下均能处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并简化驾驶员的有关操作,从而降低油耗和排放,减少动力传动系统的冲击,减轻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6、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包括制动防滑与动态车身控制系统(ABS/ASR、ESP/VDC),牵引力控制系统、悬架及车高控制系统、轮胎监测系统(TPMS)、巡航控制系统(CCS)、转向控制系统(如4WS)、驱动控制系统(如4WD)等。其主要用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动力性等。近些年来,这类控制系统开始在普通轿车上广泛采用。

7、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

主要包括安全气囊(SRS)、自动座椅、自动空调控制、车内噪音控制、中央防盗门锁、视野照明控制、自动刮水器、自动门窗、自动防撞系统以及满足不同用电设备的电源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增强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

8、 多媒体娱乐、通讯系统

主要包括车载多媒体系统、驾驶员信息系统、语音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车辆导航系统(GPS/DGPS等)、计算机网络系统、状态监侧与故障诊断系统等。用于联结“人—车—路—环境信息”,以及协调整车各部分的电子控制功能。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电子网络;汽车;通信;CAN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058-02

0 引言

电子技术与微控制器逐渐进入相关的汽车领域之后,对于汽车的动力性、操控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当前,在汽车中一般都会装有很多传感器,和很多的微处理器。而在一些高档汽车中则会有近百个CPU。这种网络技术的使用会直接解决传统汽车中的很多问题。从而提升了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自动化与智能化等诸多方面的指标。

1 简述电子网络技术

电子网络技术是一种智能技术,它是运用相关计算机语言进行数据采集、判断、优化以及自我诊断的过程。汽车网络技术一般是指CAN总线技术,它是针对于汽车电子网络实现的新技术。基于当前汽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这就要求在操作系统上要大大提高,并且,所控制的单元数逐渐增多,相互间的信息交换密集且繁杂,因此,这种局域网技术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地实现各单元模块之间的快速信息交流。主要由CAN收发器、数据传输终端以及数据传输线组成。

1.1 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汽车通讯网络在保证汽车的通信与自身安全性能的基础上有更大提升。通过对汽车系统的有效改造,建立起适合汽车自身的新型通信系统。汽车速度的逐步提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综合调度系统,这就要求数字网络技术强有力的支撑。CAN收发器存在于控制器当中,它具有快速接受与发送数据的功能。并且CAN还可以转换控制器的相应信号,同时进行发送。由于其无线接入的特点,这就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质量更好、运行更快的通信系统。在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与配套中,必须考虑到相应的通信系统寿命期限内,运输量有效增长的弹性需求。这就要在规划相应指标时,不但考虑到既有因素,还要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

1.2 数据传输终端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有效地阻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问题,其原理是微型电阻作用,有效地实现数据反弹作用。

1.3 数据传输线一般指的是高数据线与低数据线两种主要的形式。也就是通常大家认为的一种双向模式。在网络技术中,通常LIN网络是一种成本低,运行简单快速的通信网络。其应用范围相对广泛。所以,该技术在汽车中应用较多。该技术对于分布电子控制作用很大,它在汽车网络技术中是一种很流行的形式。同时,LIN技术也是一种辅助的总线网络系统。LIN技术在智能传感器与制动装置当中的使用可以节省相当大的成本。这种技术的最大优点是:传输速度快、运行成本低等。CAN总线与LIN总线之间属于互相依存;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可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互相补充。它们对于整个汽车电子网络系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电子网络技术在汽车通信中的使用

电子网络技术依照大家的理解分类,一般情况下有汽车车身技术与车载技术两类。前者主要是汽车车体部分,也就是常说的电子控制部分。主要包括:发动机、底盘以及其他部分。后者主要涵盖有:导航、GPS定位仪以及网络办公等相关部分。

2.1 汽车的车身系统 车身系统是泛指汽车的各个部位,而不是具体某一个点。为了更好地解决线束过长造成的诸多问题,在线束采用上通常使用通讯速度较低的线束。这样CAN数据总线控制单元的传输线可以尽量保证汇聚于一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干扰其他单元进行相关数据的发送。一旦某一单元发生故障,通常不会影响其他单元的正常工作。具有灵活性,便于整个系统操纵。并可以实现“串联电路”CAN系统的自我诊断,进而将模式变为单线模式,保证了汽车车身的运行。在相应系统工作时,开关信息号先传输给主控单元,进而系统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当控制端接收到CAN的相关指令后,做出回应。汽车的前、后控制端一般情况下只接收主控制端传来的指令。门控单元既要接收CAN的指令,还要接收车门开关的相应信息号。

2.2 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 汽车的动力系统有别于汽车的车身系统,后者是指汽车全部,而动力系统只是汽车整个系统中的某一部位。是将汽车机舱中的某些模块有机连接并进行相关的调节与处理。但是,如果将汽车的运行、转弯、停车等诸多功能有效连接,就需要有高速的网络作为保证。在整个动力系统中,高性能发送器必不可少,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并最短时间范围内有效利用相关数据。其显著的特点是:有效地提高了点火系统的效率,并能保证后面的接收点快速得到所传输的相关数据。

2.3 汽车的安全系统 安全性能是汽车购买者考虑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安全系统一般是指:当汽车遇到事故时,与之配套的多个传感器将信息进行传导,并快速启动安全气囊的系统。汽车所配备的气囊数目是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有效缓解猛烈碰撞造成的危险。此外,安全系统的另外指标是系统的反应速度方面,高速和高效是其性能优越的重要参数。

2.4 汽车的信息系统 汽车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上网设备、车载电话、音响系统等电子技术。这些系统所用的通信线路很大,并且需要有很高的速度。通常采用车内部光纤系统或者与3G相结合的通信系统。以后的4G无线网络也是对汽车网络技术提升的强有力保证。所有这些技术上的进步都会对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汽车驾乘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3 汽车网络的具体应用

3.1 当前电子技术的进步已经为汽车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直接改善了汽车自身使用中的复杂问题,电子技术中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等有效地提高了汽车自身的智能性,很好地提高了汽车的质量与安全。传统汽车属于集中控制方式,最主要的缺陷是:车身某一部位发生问题,将是汽车的整体问题,直接导致汽车无法工作,中途抛锚。但网络技术可以将控制分散为诸多系统,形成多个微机控制系统,即便某一系统出现故障,通常也不会影响汽车的正常运行。

3.2 车载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 该系统实质上是一种简单并且方便、快捷的无线网络系统。拥有这种网络环境后,与办公室或者住宅内一样享受网络条件,能够及时进行聊天、工作等活动。此外还有另外的相关系统,在这种系统下,驾驶员正常操控放线盘时就可了解到前方交通情况,及时获取最短的行驶距离,还可同时用网络电话与别人进行沟通和相关的网络活动。这其中的全球定位系统还有助于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及时获取运行中的位置与相关环境状况。

汽车内的主要网络形式是CAN网络,在这个技术运用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外界强烈干扰条件下总线的传输效率与可靠性。网络系统的自控与诊断等重要环节,这些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网络技术对汽车行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4 结语

当前,汽车车体已经广泛应用汽车电子网络技术,新技术的使用为汽车的驾乘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捷。在这个汽车电子网络系统中CAN总线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简化了线束的长度,做到对汽车的灵活简单操控。只有CAN技术以及车载技术的提升,才能使汽车更好地与网络相结合。使得汽车行业不断地朝向网络技术方向发展,更加符合现代人对汽车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研究院,汽车电子成本与车载网络发展,弈虎在线.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在准确分析汽修行业特点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应坚持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坚持体现职业教育特征以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并且依照上述原则将课程按照综合基础课、汽修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重新整合。

一、我国汽修行业背景分析

(一)汽车工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不断增长。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平均每年以24.5%的速度增长,汽车年产量300多万辆,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也蕴含着对汽修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汽修行业的人员素质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

据汽修协会统计,汽修行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比例低,仅占20%。一线工人中,有38.5%的工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由于汽修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人汽修技术岗位,因而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匾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据预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和轿车进人家庭步伐的加快,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员工30万人,特别是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里手。

(三)汽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维修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汽修行业中技师和高级技工所占比例仅为8%,而且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问题。汽修行业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技术、理念、制度、作业方式、人员构成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安全气囊、现代车载诊断系统等在汽车上的普遍使用,传统的维修方式以及汽修行业工人岗位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汽修岗位在减少或消失,智能型/复合型岗位增加,随着技术进步,汽车故障诊断检测、AT,ABS,GRS等新专项维修岗位已经出现;随着汽车服务的延伸,销售、保险、二手车回收等岗位人员的需求量正在增大。

以上的行业背景分析表明,汽修行业急需一批毕业即可上岗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高职汽修专业毕业生经过三年学校的系统学习,仍然要通过用人单位较长时间、较多方面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汽修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我国当前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导致这一偏差的原因尽管很多,如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理论脱离实践、双师型教师匾乏等,但根本原因是课程模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高职汽修专业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行业特点,强化职业教育特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应成为该专业寻求突破的出路所在。

二、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指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胜任岗位职责)为出发点,以从业者知识、技能、态度合一的整体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需要为导向进行的课程开发和整合。

(一)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从理论上讲,这一定位已被普遍认同。但在实践中,这一目标却没完全落到实处,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模式上,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只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忽视了“职”的特色,课程仍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了没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难以适应实际工作。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含义,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形成。三是具体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汽修专业的总目标是培养汽车维修、保养、检测、营销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具体到某一专业,比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哪个职业层面,并不十分明确。所以在确立能力培养目标、构建素质知识体系,特别是涉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时,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造成培养目标的模糊。

因此,要克服以上几种课程模式的弊端,必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强调课程在专门人才培养汁划中的功能和作用,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据此选择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和体系。

(二)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职业教育的特征表现为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其中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条件,实践性是途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客观上要求与岗位能力及职责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社会性,要求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与市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基础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当结合”,突出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满足本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求宽、求新,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突出实用性。同时,在强调针对性的基础之上,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毕业生对职业变换和职业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凸显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1.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意义认识不足。调查中,在回答对学校开设职业道德课的看法时,认为很有帮助的只占35%,没有帮助的占50%,无所谓的占巧%;在回答你认为职业道德对学生成才的作用时,有重要作用的只占25%,作用一般的占70%,没有作用的只占5%。

2.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一些基本观点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调查中,在回答课外时间你是否阅读过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中外原著时,没有人经常阅读,偶尔阅读的只占5%,没有阅读过的占95%,绝大多数同学对职业道德基本理论不能深入理解。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使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市场经济刺激人们拜金主义的盛行。尤其是等价交换原则出现泛化的趋势,诱发和刺激了高职生产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这都需要学校努力地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4.教育产业化趋势弱化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来没有提出过教育产业化,并且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学校都把大力招收学生,扩高职生规模看做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实质还是教育收费,办学的重要目的是赢利。教育产业化趋势的危害绝对不能低估,大部分学校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教育质量,无形中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5.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个普遍因素。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中职合并升格而来,办学层次虽然提高了,但是原有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并没有及时得到提高。特别是师资缺乏,任意由别的无课教师来担任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这些教师不具备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教学中以灌输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难以取得实效。因为如果只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而不研究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不研究如何在职业中实现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等等,那么,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就难免流于形式。因此,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水平十分重要。

6.评价方式简单,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应对策略

汽车安全气囊论文范文6

古老与现代的传承

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差不多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

进入工业化生产后,纺织技术日趋进步,工艺与品种也日趋复杂,导致纺织行业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纺织教育事业应运而生。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开始出现高等纺织教育,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首先办起纺织技术班,以后曼彻斯特机械学院转为曼彻斯特大学纺织工程系。而在我国,出现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是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建于1897年,是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目前我国开设纺织工程的院校有四十多所,大致分为五个方向:

1.纺织科学与技术方向。该方向着重于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信息、管理科学的教学与实践。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纺纱技术、现代织造技术、纺织质量控制、新型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等。

2.纺织品设计与应用方向。该方向注重综合运用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纺织品创新设计和拓宽纺织品应用领域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服用纺织品设计、装饰用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织物色彩及应用等。

3.纺织与服装贸易方向。该方向侧重于管理、经济、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强化基础英语和经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与服装外贸、国际贸易与实务、纺织商品检验、外贸英语等。

4.纺织商品检验方向。该方向的重点在于纺织商品质量控制、标准化应用以及纺织相关检测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商品标准与检验、纺织仪器学、商品学、纺织现代测试技术、国际管理体系与认证等。

5.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针织服装设计基础、针织学、成型针织产品设计、针织服装生产工艺等。

除了这五大类之外,还有一个新兴方向:非织造方向。这个方向的核心是非织造材料,今后从事的是对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等。

由于方向众多,各校的特色和侧重各有不同,例如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是以纺织材料为主,浙江理工大学是以纺织品的开发设计和贸易为主,西安工程大学则是以纺织工艺为主,而业界“二老”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则是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考生们报考前一定要对所报考的学校有所了解。

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纺织院校有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利兹大学、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费城纺织综合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法国里昂高等纺织工业学校、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英、美和日本的纺织高等教育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美国的高等学校已带有普通教育性质,专业教育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或在进入工厂企业后进行。这种倾向也影响到日本等国,在法国和德国,高等教育都比较重视实践,强调工程技术教育。今后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同学有必要留意以上信息。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纺织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数量型经济,对纺织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纺织行业已由数量增长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变,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则越来越高,并且不再局限于车间的操作,而是扩大到科研、贸易、信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如今的纺织工程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类学科。

由于纺织工程属于工科类,作为一名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掌握繁杂的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包括电工实习、计算机上机、生产实习、纺织工艺与产品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大家在大学期间可不要忘记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记得大一时我们参加电工实习,做电焊、操控机床、打磨机械零件……那时我们认为那应该是机械专业该做的事情,不少同学还抱怨说:“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专业了”。到了大二,我们开始学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我们都要“插上一脚”,常常花费一周的时间画一张机械零部件的剖面图。我们顿时觉得自己进了“贼窝”,不知道学习这些和自己专业有啥关系,更对未来产生迷茫感。现在毕业了,我们才明白了,纺织工程不仅仅是针对纺织品,我们与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企业管理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如我们冬天身上穿的保暖内衣就是这样一件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产品。爱美的女生们,都想在寒冷的冬季穿得既暖和又苗条,这时就需要纺织工程把红外线技术运用到织物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开发出了保暖效果比一般织物好许多且非常贴身的保暖内衣,让大家在冰天雪地里依然能够衣着轻盈,身形若飞。而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如航天飞船的降落伞、航天员的宇航服、非永久性建筑设施中使用纤维材料、汽车的安全气囊、医疗卫生的防护服口罩等都离不开纺织。因此身为纺织工程人的我们不仅仅要掌握这些学科庞大的理论知识,更要能驾驭这些工科学科,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业与深造的抉择

人总是要穿衣服的,衣服的布料就靠纺织。所以你永远不要担心没有用武之地。本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产品检验、质量控制及性能检测等工作,也可以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外贸工作,还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当然还能报考如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之类的公务员单位从事轻工产品检验监管等工作。同时,随着产业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我有部分同学毕业后就在汽车、航空、医疗卫生等领域就业的。从就业率上来说,在2011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纺织工程专业以93.8%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在主要专业的第十名,如果你又是重点大学如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的毕业生,那你的就业机会就更高了。不过纺织工程专业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不高,且东南沿海地区与在西部内陆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如果选择的是进入与纺织工程相关的外贸行业或者高管技术层次那工资还是相当客观的。总的来说,就业还是得看你有没有“两把刷子”,毕竟纺织业的高薪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