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市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输市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输市场论文

运输市场论文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改革的重点就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住这个核心进行改革,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公路运输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公路运输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对公路运输行业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也同样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促进运输发展,相反运输的发展同样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有各成系统。所以说,强化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运输和经济的内在联系

想要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有公路作为基础。公路不仅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不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联系,在“地球村”的实现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公路的身影。运输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在西部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公路运输为基础,“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公路运输是整个交通运输的基础,我国虽然存在着多种运输模式,如:海运、空运、铁路运输等,但是在整个运输系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仍然是公路运输,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运行后,公路运输的霸主地位就已经确定。所以说,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公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2.对公路周边的城市及区域的经济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东部发达,西北欠佳的情况,如何实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公路的建设。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文化和人才的交流,还能使公路沿路形成特有的经济区,以点带面,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交流。

3.公路的建设发展,使地区形成良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原来不被关注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成为引进外资的重点项目,能够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另外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公路运输的支持。公路运输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公路建设作为基础项目建设,是人们基本生活服务项目,能够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转移和供给。同时,公路运输能够实现社会和文化的区域流,加强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为我国交通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办法

在公路交通运输中运用经济管理是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路交通的改革要结合其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改革,在改革中不是公路部门自己改革,是需要上级管理部门、合作部门等相关机构部门共同参与,以期达到科学发展有效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公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改革,使其符合市场化经济的要求:

(一)对运输管理进行完善

对运输管理进行重新的构建完善,是实现公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应该以科学的理念,严谨的制度,合理的方案为基础,重新构建完善运输管理模式。

(二)强化对成本的管控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强化对成本的管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成本及所有投入进行科学的预算,有效减少投入的成本,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科学的管理模式。在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发现总结以前预算的不足和优点,结合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预算项目必须全面完整,为实现科学合理准确的成本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施工,在预算过程中应实现由专业人员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二)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了产业的升级,在升级过程中,肯定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在公路运输部门的改革中,计算机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今是个信息的时代,很多电子设备已经被运用到了公路的管理中,例如GPS等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公路管理的传统模式,加入了新鲜的血液,减少了人工的投入,而且使管理质量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工作迈开了发展的步伐,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实现行政和经济的结合

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期等等的费用,在这些方面任何工作出现拖延或纰漏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另外,公路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非营利性的项目,决定了其的管理模式与别的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公路的建设投资一般都是国家进行统一支付,而后期的保养和人工等费用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就造成了很多公路在养护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原因是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养护资金。所以要求政府应该在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把经营权给相关的特定企业,让其通过自己的合法方式进行资金筹措,担负起后期养护的职责,由政府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管理,实现行政和经济的结合。

四、结语

运输市场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水产品 冷链流通质量安全 HACCP WSN 模式构建 政府对策

中图分类号:T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89-01

1. 引言

就冷链流通模式而言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较大差距。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发达国家已经成型[1]。然而,冷链流通产业在我国还是起步期。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以达到突破贸易壁垒和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目标。减慢冷链物流发展的原因有:成本高;水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并且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缺乏一批全国性的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详细见解。

2. 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的不利影响

运输过程损耗极高。运输过程中有着极高损耗,令人差异诧异的是物流费用竟然达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依国际通用标准,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得超过其总成本的50%[3]。我国因为严重缺少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操作人员,许多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还在建立之中,因此,不能及时提升我国冷链物流的水平。

冷链物流占比极低。目前,国内的冷链物流几乎尚未建立,并且人均冷库容量我国仅7公斤。货运汽车的比冷藏容量中冷藏保温车占市场货物需求份额很低。目前,冷链市场应用率在我国偏低,不是说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冷链物流的价格过高,从而导致成本太高。

政策扶持不到位。在政府对服务行业的发展重视度不够,对服务行业公司的赋税过重等约束性体制下,冷链物流以及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可以说是十分困难。根据在空调制冷大市场的调查了解,在宏观方面,尽管国家给出了指导性的方向意见和支持政策,也给予了某些企业适当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但仍有很多企业代表反映提出: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行业法规不够明细、不够准确,政策春风最后仍难以惠及企业[5]。

3. 解决措施

3.1 建立有关HACCP监测的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

(1)HACCP的控制原理:

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值、建立关键控制点监控系统、进行纠偏行动计划、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

(2)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流程:

就不同冷冻水产品而言,其冷链物流是不同的。因考虑到其应用的大众性,因此确定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如下:基本流程包括捕捞、清洗整理、加工、速冻、贮藏等几个方面。当然,还包括每个环节的搬运及装卸[4]。

(3)利用HACCP体系分析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

其步骤如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L)、建立验证程序。危害分析以上步骤中及其重要。我们首先要弄懂 HACCP原理的基础是是什么以及HA的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如何进行。在分析工序的特异性、针对产品进行危害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是通过HACCP具体分析的。对于不同企业、不同消费人群,危害是相对的也是不同的[4]。可能在水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危害有:货物遗失、原料污染、货物损坏、冷藏和冷冻温度、集装箱破损,以求达到要求,不要造成产品中微生物含量仍很高,最终引起产品变质的后果。

3.2 基于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

3.2.1基本结构

(1)总体结构:

因为 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是一个无线传感信息采集系统,归于软实时系统冷链水产品货物位置、温度信息的采集传输过程中。其中数据的延迟对系统应用的影响不是很大。此系统的基本结构一共分3部分: 安装在托盘、周转箱上的温度传感器节点和安装在冷藏车、冷库等。

(2)系统通信协议

目前常用的无线网络协议有ZigBee和IEEE802.11Bb蓝牙等。因为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的温度数据实时采集具有小范围、低速率、无线传输的特点,因此其适用于ZigBee通信协议[2]。

3.2.2系统硬件设计

(1) 监测节点

水产品的温度信息能够在冷链物流过程中被传感器监测节点实时感知,并且通过ZigBee网络向协调器发送温度数据。所以,ZigBee 射频模块、微处理器、能量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是构成监测节点的必要组成部分。

(2)协调器

网络协调器用于建立和维护ZigBee网络,在本研究中协调器同时充当网关,接收上位机的网络配置命令并向上位机传递冷链监测温度信息。因此,网络协调器需要由微处理器、 ZigBee射频模块、上位机通信接口和能量模块构成。为与网络监测节点形成无缝ZigBee 通信能力,协调器的微处理器和射频模块同样采用CC2530 片上系统。

4. 水产品冷链管理决策模型的构建

水产品冷链信息的决策支持模型

(1)操作管理:

水产品冷链的加工过程对水产品的加工操作过程有特定的要求。依照水产品良好操作规范,最关键要点就是严格控制水产品的加工时间,并且依据水产品的操作规范对冷链安全进行分析[6]。水产品安全状态的判定是以抽取事件集合的时间跨度作为评价的依据。

(2)品质评价:

品质评价是针对水产品在加工、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而建立的评价模型。以及依照水产品品质的衰变状态,相应地做出决策。而食品的环境温度对品质安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有理论指出,食品品质的衰变与温度波动的关系密切,在流通中品质降低是累积的、不可逆的。

参考文献:

[1] 潘澜澜,宋若冰,薛冬娟.基于质量安全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分析及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12,01:236-237.

[2] 齐林,韩玉冰,张小栓,邢少华,傅泽田.基于WSN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2,08:134-140.

[3] 周海霞,韩立民.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2,04:19-23.

[4] 郝丹. 基于HACCP监测的冷冻水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2:82-83.

[5] 张小栓,邢少华,傅泽田,田东.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1,03:45-49.

[6] 吴稼乐,孔庆源,朱富强,陈坚.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制冷,2008,03:42-46.

[7] 田尉辰.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化与设计研究综述[A].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海洋学会:,2013:1.

运输市场论文范文3

关键词:运输通道 运输网络 地位和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运输网络布局不断改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其中,运输通道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

运输通道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满足两地之间客货交流的运输线路。运输通道有不同的规模,我们通常主要关心大区域之间的大型运输通道,因为大型运输通道是区域运输网络中的主框架,在运输网络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条运输通道可能只由某一种运输方式(如沿海水运、通航河流、铁路干线、高速公路或航空线)构成,也可能同时包括几条平行的运输线路,有若干条可供选择的运输线,形成运能强大且适应多种运输需求的综合性运输大通道。国家最高级别的现代运输大通道一般都由这种综合性通道组成,他们往往成为一宽阔的长条地带,承载着共同方向的运输流,把主要运输流的发生地连接起来,有时又称为"运输走廊"。 运输通道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大致意思指在一定区域内,联结客货运输流起始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运输流密集地带,走向基本相同、相互协作的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体,通过人员和运输技术设施采用相应的运输组织,其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运送速度相对较快,承担着区域内一定规模稳定的客货运输活动。

一、我国交通运输通道的布局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程加快,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运输能力仍然不足,交通网络的覆盖广度与通达深度还很不够,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够高效。"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通道的布局初步形成 "五纵五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五纵:黑龙江省黑河至海南省三亚、北京至上海、满洲里至港澳台、包头至广州、临河至广西自治区防城港等五条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五横:天津至喀什、青岛至拉萨、江苏连云港至新疆自治区阿拉山口、上海至成都、上海至云南省瑞丽等五条东西向综合运输通道。

二、运输通道在区域运输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

运输通道是多层次、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作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各种客货运输畅通流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运输通道不仅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区域运输网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输通道是区域运输网络的主框架

运输通道是区域运输网络的主框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骨架,完成大多数稳定的客货运输任务,连接着区域运输网络中的主要集散地和枢纽中心。运输通道能够快速、方便的实现两个节点之间的客货运输。在运输网络中,运输通道能够聚散客货运输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按照各自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序健康的发展。完善合理的运输通道,不仅能够提高客货运输能力,而且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满足不同类别客货运输需求。形成合理的运输通道有利于组织各项交通运输活动,实现运输组织的高效化。

2、运输通道具有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经济中心,由于不同的交通运输条件,各经济中心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同。运输通道的建立,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客货运输流的合理流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各区域经济中心需要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和人员的流动,这就形成了运输通道。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中心和运输通道进行重点建设,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运输通道能够完成不同区域经济中心的货物交换和旅客的出行,从而起到各个区域经济中心的纽带作用。

3、运输通道促进区域运输网络的生产力合理布局,优化土地使用

区域运输网络中的生产力布局通常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可以通过运输通道来调节,使之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发达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是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必要条件,有助于运输通道范围内生产力的重新调整,促进区域生产力向专业化和协作化方向发展。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优化运输通道范围内的土地使用。

4、运输通道促进区域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不同的交通运输条件具有不同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运输通道能够发挥出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下,只有将有限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最需要解决的交通运输问题上,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货物的交换、旅客的出行需求。通过对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比较,在不同运输线路下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进行择优选择,加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营,从而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

5、运输通道促进区域运输网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交通运输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是不可避免的。大家都希望降低交通运输的负外部性,这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体现的尤为重要。通过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运输通道在区域经济网络中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新技术应用在运输通道中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

6、运输通道促进区域运输网络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达的地方通常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旅游目的地和客源的分离直接导致旅游资源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运输通道在区域运输网络中能够方便、快速实现客货运输,在运输通道沿线的旅游景区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了旅游市场规模,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运输通道的发展建设。

7、运输通道促进区域运输网络城市化的发展

一般认为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和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这里主要指商品交换产生的城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运输通道的提升,是区域运输网络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总是有自己的若干优势点,通过连接的运输通道能够将城市的优势点向外扩散。同时通过运输通道将其他城市的优势点吸引到本城市,也就是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到城市中,形成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城市的自我完善功能还能够吸引区域运输网络周边的生产要素向其聚集。这样城市就会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反过来城市的辐射作用又会将城市的优势点向运输网络周边扩散。运输通道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其他线路延伸,形成城市群。

8、运输通道促进区域运输网络的技术创新

运输通道作为区域运输网络骨架,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必须时刻应对新情况的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运输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运输方式和技术水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运输通道内各种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提升,最好是应用技术创新来完成。同时也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 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2]张铱莹.基于场论的运输通道聚散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运输市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外汇储备;结构;激增;原因;对策

1.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到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3年来,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4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中我们看出,1978年到2003年年底,我国积累了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而自2004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8000多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9460.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面,总共有11200多亿美元的外汇新增。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逐渐增强等,归结起来可分为四个因素:

2.1 根本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层面来看,在当前全球分工格局下,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中末端,承担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移,从而在贸易创造和转移过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同时,自2000年以来的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等发展国家资本回报率优于发达国家,使得大量外资以战略投资等渠道涌入国内,从而通过资本项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从国内层面来看,近年来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内在原因,在此过程中以出口为导向、以引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2.2 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金融、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额高速增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潮流下,我国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从国际贸易看,在不断增加的世界贸易额中我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加。

2.3 直接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分析从国际收支表来看,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的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我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优惠、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项目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债务性储备稳定性较差,并且随着美元的贬值趋势,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一定风险。

我国近几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出现顺差,并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大幅增长。因为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关项目的比例大体一致,所以下面仅以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说明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可知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发生了双顺差,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远远低于经常项目的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出现了逆差。服务贸易的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尤其是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的逆差比较严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金融项目,并且该项目当中的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务性储备所构成的。

2.4 制度原因

首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外汇储备的增长。1994年初,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出售给国家,使外汇资源集中于央行,从而促使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其次,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制度也促使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1996年,我国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这一制度使企业在经常项目交易下,可自由兑换外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及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另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促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加。在2005年7月汇改之前,我国汇率制度名义上是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但实质却是固定汇率制,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央行被动地动用吸收外汇储备,从而加剧储备的增长。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汇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部分缓解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但在当前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预期增加了人民币需求,在套利因素驱动下,大量外汇通过多种渠道涌入国内,反而加大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

3.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的对策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和储备规模较高,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如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从两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两者不可偏废。

3.1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当前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减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的影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关于如何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存量,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

3.2 适度调整外贸、外资和外债政策

在对外贸易方面,传统的出口指标、导向、激励机制需要调整,要改变出口量多、价低、靠出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短时发展的局面。不要再过分追求外贸顺差,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即可。在引进外资方面,改变“招商引资是政绩的做法,做到“适度引进”,取消各种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量化指标,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并提高外资进入我国的“门槛”,欢迎高新技术的外资进入我国,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或污染密集产业的外资进入我国。在外债方面应严格控制,以使用国内外汇资源为主,数据来源将国家外汇储备充分利用起来。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3.3 严格控制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的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办法,切断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及方式。要强化对贸易、非贸易、外商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的外汇管理,要加强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特别是对于热钱容易进入的渠道更要重点布防,严加盘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任其自由。外汇银行要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的配合,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性,协助外汇管理部门做好“把关”除此而外,外汇管理部门还要与海关、公安、司法、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形成合力,时刻注意国内外热钱的一举一动,坚决打击国际热钱的投机套利,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

3.4 建立外汇“双藏”机制

在发达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和企业、民间持有的外汇都非常多。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池子过满,而企业、民间持有外汇的池子几乎是空的。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在2003年为855亿美元,2004年802.37亿美元,2005年大约仍然是800亿美元左右;比居民外汇储蓄更惨的是企业外汇存款,连续多年徘徊在700亿美元左右,而此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早就翻了几番。这一点外汇存款仅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家基金公司。目前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外汇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持有一定的外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利用此契机,建立“藏汇于企业”“藏汇于民”的外汇“双藏”机制,改变原有的“藏汇于国”的策略,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让企业、民众与市场分担汇率风险,改变国家被动吸纳外汇导致储备大幅增加的被动局面。

3.5 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建立多极的储备货币体系,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也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中国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首先让人民币在与文化相近、经贸关系更紧密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后,再让它成为这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其次,则是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只有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才不会再为外汇储备的多寡而伤脑筋。

4.结束语

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但是持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成本是巨大的,并且还需要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及时的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充分发挥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优势基础,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加以调整,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争取早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蓝星,胡志才.浅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J].市场论坛,2008(12):94-96.

[2]郑艳娜.山东县域金融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3]郭娜.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4]宋俊芳.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1).

[5]丁志杰.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成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8(9):33-37.

作者简介:

武霞(198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讲师。

运输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

【作 者】韦复生,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1-0184-008

The research on Modes of the Agricultura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Taiwan

Wei Fu Sheng

Abstract:At present,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Taiwan are as:few forms,non-sustainable and im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hieve Win-win,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Taiwan is integrating the relat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practice of recently agricultural-tourism cooperation has proved that the direct flow of resource elements’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the rational choice for the two sides;that the complementarities of tourism products group’s construction,the joint of shaping district tourism impressions and exploiting tourism market are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district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Guangxi and Taiwan Agricultural Tourism;Competitiveness & Cooperation;Mode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两岸关系逐步趋向缓和,桂台间的各项合作也呈逐渐发展趋势。目前桂台农业合作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5月底,广西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14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17亿美元,实际到资10.5亿美元;引进农业优良品种2000多个,设备4000多台(套)。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开始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一、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1.以纵向合作为主,横向合作不足。广西从1981年开始接待台湾游客,1987年台湾放宽台湾同胞来大陆观光的限制以后,前来广西旅游的台湾游客逐年增多。1988年至2007年20年间,台胞到广西旅游观光的人数累计已达405.56万人次;台湾游客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台胞来访的目的也由早期的单一探亲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求学、探亲和交流等多方向、多领域发展,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但我们也不难看出桂台间的这些合作都是同行业的纵向合作,而缺少一种跨行业的横向合作,特别是农业旅游所占的比例很小。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单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跨行业的横向合作正是桂台间要探索的新方式。横向合作也称交叉合作,是两者以上的综合,主要是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政企之间进行的全方位合作或全面合作。随着竞争的激烈,企业多角化战略的不断应用,这种交叉合作已越来越为各行业所采用,这种形式也将成为今后旅游合作的主要形式。

2.合作的层面单一。首先,区域合作不平衡。在已经实现的桂台各项合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桂台合作的区域多局限于旅游城市,如桂林、南宁等,纵深地带的百色、河池、崇左等地与台湾的合作则较少。而从农业和旅游的发展来看,内陆的欠发达地区正是广西与台湾方面合作的优势所在。首先,欠发达地区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生活方式;其次,在那些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开发利用;再次,那里环境优越、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些优势都为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桂台间的合作,特别是农业旅游方面的合作不应该只局限于沿海,应该不断推向内陆。其次,旅游与农业的合作层面不够。在国家不断对农村实行优惠政策的同时,我国2006年旅游主题也相应为“中国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口号。这种环境就要求农业与旅游要有较好的融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合为一家。但现在桂台农业和旅游方面的合作还停留在单层面,没有实现双方的多层面合作。许多专家提出了关于桂台间合作的构想,可总体来看,他们的设想也都是单方面的旅游或农业的合作,而缺少农业和旅游业合作的构想。纵观当今世界各行业的发展模式,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仅靠本行业自己的实力是很难发展壮大的,要不断与外界沟通。寻求同行业间合作的同时,还要将目光放远,寻求其他行业的合作。农业和旅游的合作正顺应了这种发展的需要。所以桂台间要进一步实现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将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3.合作的不可持续性。一是政府间合作态度的不稳定性。由于政治原因,台湾长期保持着与大陆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当政后有所缓和,但总体的形势不明朗,在这样的形势下,桂台间的合作将随着双方态度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如上世纪90年代初台商投资就受到两岸紧张关系的影响,对大陆的投资重点由南部沿海转向了浙江、江苏等省市,从而给广西的经济带来了冲击。两岸政局的变化是桂台旅游合作不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在目前农村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农民无法从农业中得到相应的收入,部分农民就可能采取偷盗形式砍伐树木,捕捉各种国家保护动物,从中获取相应利益的违规手段,从而破坏了原始的自然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合作的不可持续性。同时在合作中,外界物种的引进也会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此外还有社会、文化、经济学等方面也包含合作的不可持续因素。

4.协作与竞争之间的协调机制仍不完善。竞争与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两大热门话题,是旅游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样桂台的合作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有紧密的协作,竞争与协作在桂台合作过程中并不是对立的,两者表现为混合交错的关系。如今的桂台合作过程中却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如在农业方面引进了台湾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当品种在广西培育成熟以后必然会给台湾的农产品带来巨大压力,形成竞争的局势。

二、影响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因素

1.缺乏健全的体制。要规划一个区域的发展,有健全的体制是前提。虽然桂台间很早就开始进行合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合作的趋势也逐渐增强。但由于区域间政治的敏感性,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健全的体制,导致桂台间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流动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因素,使合作还无法走上正常的轨道。

2.信息的限制。信息畅通是区域合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桂台之间虽只有一水相隔,但由于受到历史关系的影响,相互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受到各种限制,信息的沟通很不方便。

3.缺少柔性、虚拟的组织协调。为了增进桂台间的合作,两地间进行了各种交流。民间的活动不断,近几年就举行了三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三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其中旅游合作、农业合作都是重要的议题。这些活动对桂台的合作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要实现两地间的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需要建立更多的、更系统的相关柔性、虚拟民间协调组织。在政治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两岸的民间行业和组织应发挥独特的创造力,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桂林、南宁等市有许多民间行业组织和团体从事对台工作,如果能进一步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同时不断结合新的组织,加强与台湾地区民间行业组织的互动合作,一定会为桂台两地的交流合作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4.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要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农村劳动力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快。许多农村人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逐渐由农村走向城市。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农村的生活缺少趣味和挑战,都开始走出农村,走上进入城市的打工之路。农村缺少了这些年轻人,就无法给农业旅游合作注入新鲜血液。除以上的因素外,还有法律、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因素都将给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带来影响。

三、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保障体系

1.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区域性合作的发展需要一个制度的保障和支撑。

(1)农业旅游开发研究机制。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长期合作,需要建立起一个共同开发机制。此机制包括农业和旅游业中的相关权威人士,定期举行农业旅游结合的讨论,共同研究农业旅游合作的方向,开发出新的农业旅游项目,从而给农业旅游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长足发展。

(2)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遵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桂台区域内各地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根据利益兼顾、适当补偿的原则,建立区域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对因参与区域分工而暂时蒙受损失的一方或因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而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相应的补偿。如在引进台湾新品种和先进技术之后将给台湾的农产品销售带来影响,就可以采取给予台湾相应补偿的方法来降低台湾方面的损失,达到双赢的目的。

(3)物流运输机制。两岸相互往来,物资运输是必然的。广西目前的物流系统总体上还落后台湾很多,两地缺乏交流,应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力求在交流中把各自需求讲出来,然后寻找实现双赢的办法。广西物流机构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努力营造一个“大物流”环境,用台湾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能力加上广西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两岸物流的共同发展。

2.建立资本积累体系

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如何更好地积累资金?桂台农业资本劳动比率存在显著差别。台湾农业资金生产率显著低于广西,这表明在桂台两地农业资源配置组合湾农业资本要素偏多,如果能让台湾农业资本要素与广西其他资源要素整合,既能提高台湾资本要素配置效率,又能提高广西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过去受政府关系的影响,台商的投资方向从广西转向其他省市,近年来台商对广西的投资又有所回升。据统计,2007年8月份广西合同台资(含第二地转投)1.56亿美元,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一种资本积累体系,让外资特别是台资投入广西的农业旅游业中。

3.政府和媒体的支持与合作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主要履行协调、立法、规划与投资等四方面职能,这是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总结。旅游业自身的一些特性要求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协调和出台区域合作倾斜政策、旅游法规和实施细则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媒体要发挥好自己作为政府部门与普通群众之间沟通的媒介作用,要对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报道,农民也需要从媒体报道中去认知旅游资源。媒体报道反映农民群众的需要,同时也反映游客体验后的反应,以及旅游开发对农民带来的影响。

4.社区的积极参与

政府合作与支持的同时,旅游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桂台两地间的旅游合作具有广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社区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合作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为旅游地居民提供一个发表看法、提出意见的舞台和从中获取财富的市场机会,从而掀起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投资旅游发展的热潮。

5.合理规划,建立最佳结构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规划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先导。要尽快制定全区农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全区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各区县也应相应发展规划。既要有高起点的总体规划,也要有近中期重要景区景点的控制性建设规划及详细规划。要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争取创造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竞争合作模式

1.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竞争合作模型构想

在桂台的农业旅游合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是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桂台间发展农业旅游合作时应该倡导“竞争性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的模式,而核心-边缘理论是比较适合的指导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常用模式。他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核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边缘”。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而边缘则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任何不同尺度的旅游空间结构基本上都可以简化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区域间的相互联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位置可能变化,并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合作开发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和边缘区彼此相互平衡。通过合作,各旅游地以往的平衡被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被突破,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区域旅游空间核心-边缘结构,并形成新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我们可以就核心-边缘理论将桂台的农业旅游合作分为“大核心-边缘”和“小核心-边缘”。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

(1)大核心-边缘。“大核心”是指广西地区,而“边缘”则是附近的省市,主要指台湾(图2)。广西在核心中发挥其地理与资源的优势,一方面不断吸引外部资金、技术的投入,特别是对台湾资金、技术的引进,发展农业旅游;另一方面可带动广东、福建等省农业技术的进步。台湾作为边缘则加强与广西农业旅游的合作,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不断开发岛内赴广西旅游市场。

(2)小核心-边缘。小核心-边缘是针对广西内,以各大旅游景区为核心,如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等地,发展其边缘县市的农业旅游。这样以大景区为依靠来带动广西内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样实现边缘欠发达地区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图3展示的就是进入南宁的旅游者在其边缘地区进行农业旅游构想。

1.南宁乡村大世界 2.南宁市八桂田园 3.南宁花花大世界 4.南宁香满园生态园

5.南宁大王滩水利公园 6.北海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7.北海北生绿色产业技园

8.防城白龙珍珠港 9.防城港京族渔村

图3 南宁核心-边缘农业旅游图

2.竞争合作模式

(1)规划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合作形式。在竞争合作模式中,要实现“竞争性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就要建立起别具特色的合作形式来适应其发展。

第一,基础设施开发合作。采用“台湾资金+台湾技术+广西基础设施”的模式进行合作开发,加快发展广西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广西地区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为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开发打下良好的铺垫。

第二,自然资源开发合作。采用“台湾资金、技术+广西资源+大陆市场”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由台湾企业单独投资开发,也可以把资金、技术注入到广西相关企业实行联合开发。针对广西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可以采用“台湾公司+广西农业基地+大陆市场”的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市场优势。如台湾一些水果、花卉、蔬菜、谷类企业可以在广西地区建立原料基地,既有利于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也有利于广西地区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同时也为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提供保障。

第三,经济技术开发合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品牌创造、技术改造等方面,桂台地区之间可以开展灵活多样、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可采用“台湾资金、技术、人才+广西土地+大陆市场”的创业道路,也可以采用技术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走“台湾技术、人才+广西资金、土地+大陆市场”的道路,把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

(2)农业旅游合作中竞争关系的处理

农产品的竞争。桂台两地农产品的竞争态势,一是在第三方市场构成竞争关系的农产品,以水产品、水果为代表;二是两地单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可能冲击另一方的农产品。这样桂台农产品贸易互竞可能大于互补,所以从长远来看,在桂台建立区域农业旅游合作体系后,可以对两地的农业合作进行宏观区域布局,加强两岸农产品运销体系和制度合作,同时可以调整广西农产品贸易政策,进一步促进合作,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旅游的竞争。主要面对的是外部环境的竞争。在广西方面,2007年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原因是广西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台湾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2007年达到337.8万人次,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在这样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之下,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区的构建,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区与外界抗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市场合理定位开发

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中,市场的开发是个重要环节。只有开发出广阔的市场空间,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内部市场。目前,台湾游客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在入境旅游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台商投资的重点。截至目前,到广西投资旅游业的台资企业已有数十家,投资总额达40多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涉及景区景点、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商品购物、宾馆饭店等多方面;特别是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愚自乐园、冠岩、世外桃源、玉林云天文化城等一批重大台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给广西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桂投资旅游项目,台商们也取得了优厚的回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如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于2007年被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愚自乐园、世外桃源、冠岩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桂林乐满地度假酒店还被评定为五星级酒店等等。

广西居民到台湾旅游还受到很多限制,但正趋于解决。

外部市场。一是境外旅游者互送开发。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广西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2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桂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二是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桂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五、桂台农业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措施

1.构建互补的农业旅游产品群。桂台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或相似性,且各自都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是资源的互补性。桂台两岸自然气候相似,农作制度相通,作物品种相近。广西幅员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但资金困难,技术较差、人才缺乏、开发能力较弱;而台湾地狭人稠,农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少,农业成本高,但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明显。二者合作建设农业旅游景区,可以相得益彰。二是产业的互补性。桂台两岸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双方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但层次不同,台湾受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致力于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和精致农业,需要转移传统的种养业和加工业。广西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结构较单一,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低,管理滞后,并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接纳台湾农业产业转移既有其必要性,也有较大的空间。三是市场的互补性。台湾农业是双重性的外向型农业,即依赖出口,如猪、鸡、鱼、花卉等产品,又依赖进口,如饲料、牛肉、牛奶等。广西既可为台湾出口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又可成为台湾紧俏农产品的供应地。因此,两岸农业和农业科技合作可以实现彼此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而且这种合作具有长期性和不可取代性,也是增强两地在全球的竞争力的共同需要。

当然在桂台农业旅游合作时,要强调区域的整体特色,协调好整体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在开发过程中须对农业旅游路线进行整体设计,对农业旅游产品组合搭配,从而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群,以联合和合作的优势来构筑两地旅游的总体优势和竞争力。

2.联合塑造区域农业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旅游业发达国家开发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是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是两地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是农业旅游的重要基地和辐射源,对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二是桂台农业旅游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要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首先要提高农业旅游的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农业旅游的一大特点,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其次是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再次是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客流,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3.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受行政区划影响很大,是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作用的领域。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一是保证进入区域的通道便捷,构筑高效率的内部交通网络系统。旅游地如果交通闭塞,游客难以进入,即使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难以发展。区域联合,共同建设进入通道,共同担负费用,可获得成本优势。桂台农业旅游合作,首先是便利台湾游客到广西旅游,双方应共同采取务实灵活措施,积极促成桂林、南宁与台北直航,将桂林、南宁列为最适宜两岸观光的试点城市;其次,授权桂林、南宁航空口岸对台湾居民办理口岸签注工作,使台胞无障碍地往来于桂林和台湾两地;第三,建立两地旅游行业协会的联系机制和旅游企业的协作机制,每年举办桂台旅游合作论坛、桂台观光旅游活动月、桂台旅游形象推介会等活动,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第四,打造“两地精品环状旅游线路”,具体为:桂林-贺州-梧州-广州-深圳-台北(台湾故宫)-台东花莲县-台中阿里山-南投日月潭-高雄-珠海-佛山-云浮-玉林-贵港-南宁-桂林。

4.联合开拓农业旅游市场。市场需求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动力。参与合作的各旅游地之间的根本关系是竞争,即都为了自身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效益,事实上,合作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相同的目的。在开发桂台旅游市场时各合作单元应顾全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政,抢夺市场。

5.保护整体环境。桂台农业旅游在竞争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可以打破地方本位主义观念和条块侵害现象,兼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参与竞合的各个主体,对于保护环境应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规划期以整体、系统的思想来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保持整个区域的协调性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并对旅游地总体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二是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旅游线路和宣传促销,引导旅客流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一些旅游热点已出现拥堵甚至“井喷”现象,合作区内的温、冷旅游点可起到分流的作用,降低旅游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还要随时对旅游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旅游环境,对既成事实的破坏进行合作研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