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 课堂效率 一级通过率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广,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基础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而且是一门高职高专学生必须通过一级考试的课程。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从教近四年,所用教科书《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也差不多修订了四次,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密切相关。

1.新颖性。

这是这门课最基本的特点。教程在不断地更新,表示计算机也在不断地更新。还记得Win95年代,接着Win98、2000、XP、Vista,到今天的Win7。仅仅几年时间,操作系统就更新了很多,各种电子产品也在不断地升级。

2.丰富性

丰富性是这门课最典型的特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分为六章,分别是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和数据库。纵观这六章,我们可以看出它涵盖的知识面种类繁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上网需要网络,买计算机需知道品牌的质量,即品牌不同,其硬件质量也大不相同。另外,银行的各个业务处理需要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这是从这门课的内容层次而言。《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分为六章,这六章内容分别是从信息的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然后讲到组装一台计算机少不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接着讲上网需要网络,网络的组成方式,等等,再接着讲述与网络相关的多媒体内容,最后讲解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数据库部分。在阐述知识点上,讲解的深度上是由表及里,如讲述计算机硬件组成有中央处理器,紧接着深层次地讲述了中央处理器的三个组成――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

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一级通过率

我针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的特点和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提高课堂效率和一级通过率。

1.与时俱进。

既然课程在不断地升级更新,我们讲授的知识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一个教案讲30年。

(1)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关注时事新闻、最新的文化知识。课余时间,要积极给自己充电,多看点书。要有一滴水的上课内容,胸中至少有一碗水的相关知识。尤其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电子信息产品更新得很快。一级考试都考Word2003,而我们还在讲Word98,这显然不行,更甭说提高过级。

(2)讲授的软件也要与时俱进

计算机一级考试跟别的课程不同,它分为理论(50分)+操作(50分)。操作主要考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这几个软件考试要求基本都是最新的软件版本。五个软件的题量大,难度不大,在讲授时应该有选择地讲解,有些简单的内容如Word大家熟悉的可以一笔带过,而有些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少如PowerPoint或者没接触过的如Access,则应该重点讲解。

考题分为三大题,其中Word和Excel为第一大题20分,PowerPoint和FrontPage为第二大题20分,Access为第三大题10分。学生平时勤练习、多总结,通过一级不成问题。

2.多做练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种类繁多,涵盖的知识面广泛,必然导致考题多而杂。学生如何把握如此繁多的知识点呢?“死逑”是个不错的方法,目前很多中学都在用。虽然方法有点土,但是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是个很好的方法。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自主性不强,学习习惯不好。教师应针对这些特点制定一些特定的方法,让学生多做练习。

考题分为理论与操作两部分。把握好理论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多做真题。我院每年都给学生订了一本计算机一级考试汇编,这个汇编就是历年考的真题。可是自觉性差的学生对这些真题熟视无睹,不会主动去完成。

针对这些学生,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辛苦些,每一章出一份试卷。待这一章节授完后,就给学生考试,严格要求学生,然后教师批阅、评讲。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种类繁多、杂而乱的知识点学生就记住了。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发散;主观能动性

1思维导图定义及其特点

1.1定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是通过发散性的思维,以达到思维拓展与知识记忆的目的。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

1.2特点

1.2.1中心主题

思维导图开展的核心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思维发散,以达到知识记忆与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中心主题,此中心主题能够将各个知识点有效串联。尤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将中心主题进行拓展,不拘泥于词汇,亦可以将词汇作为中心主题作为思维拓展的核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维导图开展的方式,导图最后的形成正是思维导图运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通过设立核心的主题,不断的引导学生逐级的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逐步拓展思维,以达到课程知识点逻辑关系网建立的目的。

1.2.3分层特点

大脑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中职学生虽然想象力十分丰富,但却欠缺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核心主题、思维发散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知识点导图,在这过程中相应的知识点被不断的分层与分类,从而将其最为基础的顺序关系与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本身就像知识的容器,尽可能地容纳知识点联想数目。

2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

2.1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一节长达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中,中职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集中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点的把握上出现疏漏的现象。因此中职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课堂知识点串联,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中职学生虽然普遍都对计算机感兴趣,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兴趣不高。计算机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多、知识点理论化强、教学效率不高,都严重挫伤了中职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课程的核心,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与记忆效率,帮助学生树立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传统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课堂教学形式化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中职教学的理念是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大部门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夯实[2]。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化的执行教学计划,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

3.2知识掌握松散化

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课堂节奏,并没有主动的进行思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往往“闻过即忘”,知识掌握松散化、零碎化,并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尤其在标识符的分类上,学生常常会出现记忆遗忘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复习时,只是以单节课程为复习单元,并没有前后课程中同类知识点进行分类,探求其中的逻辑关系的,从而导致学生复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较为松散。

4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4.1合理选择主题

思维导图的应用首先要选择合理的主题,才能够有效的开展思维的发散。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核心词汇或图像作为知识发散的核心。此时教师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原则:第一,主题具有发散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主题进行思维发散,总结计算机课程教学知识点;第二,主题具有总合性,主题本身能够包含多个类别与多个层次的知识点[4]。例如:教师在讲解版面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将版面设计作为核心主题,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思维发散。另外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将版面设计作为核心主题词与核心图形(图一:版面设计核心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散个人思维。此外,版面设计的内容包含设计要点与版面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具有发散性与总合性,教师在确定合适的主题后只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以其为思维发散核心,从设计要点与版面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二级思维发散,建立以版面设计为核心主题的知识结构网。

4.2科学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建立过程中发散思维是其实现的方式与工具。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思维发散的重要性,在确定核心主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层级、多分类的思维发散。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计算机课程运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把握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探讨与研究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强化其记忆;第二,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可以将其看作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思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总结知识点,从而实现思维导图与知识点概念图的“二合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例如: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以网络为核心主题的知识网络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网络是什么,强化学生对于网络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与网络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组成、控制、功能、通信线路、分类,完成一级联想。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五大一级分类的类别,通过知识点知识查阅、笔记整理、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点补充进去,使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结构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基于工作过程

我校原来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和初步的网络知识。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且繁杂,基础知识冗长过时,内容全面但无法深入讲解,与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要求和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相距甚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勤较差,又由于考核规定学生以参加等级考试且通过为标准,基本不设课程过程中的考核,教师无法掌握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情况,从而使该课程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要改变以上问题就要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相关专业要求入手,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和设计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之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原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于学校的各个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 XP、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Internet应用等基本操作。熟练的处理各种文档、数据等。”新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学习和应用于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类的基础课。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根据专业要求学习和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应用等相关基本操作。重点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需要的各种文档、数据处理方法。在上述教学目的要求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定位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应掌握的内容更加清晰,而且规定在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需要的各种文档、数据处理方法”。这就为不同专业根据特点有侧重面的教学提供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使用

原大纲的教学要求:

1、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习计算机编码、程序等基本概念。2、能够熟练的进行Windows文件操作3、能够熟练的处理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辑、表格处理等4、能够熟练使用Excel处理数据,计算、表格编辑、图表生成等。5、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档。6、能够使用IE、OE访问网页和处理邮件。

新的教学要求必须研究不同专业的专业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再应用基于工作工程的理念组织教学模块。下面分别以幼儿师范和财会专业为例:

幼师专业:

考虑到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工作中主要应用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同时使用简单的文字编辑和表格处理,所以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微机的基本使用;2、教案的编写(文档处理);3、教学演示文档的制作(PPT使用),教学重点;4、教学素材的搜集(网络应用)5、班级学生数据处理(Excel使用);

财会专业:

基于同样的思想,财会专业突出数据处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微机的基本使用;2、财务报告的编写(文档处理);3、财务数据处理(Excel使用),教学重点;4、网络的简单使用(网络应用)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原大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内容安排和要求上主要按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标准进行。主要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课堂讲授内容中以讲授和学员实习相结合。新教学内容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工作过程的模拟为前提,用实际案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过程考察和阶段目标完成为目的,使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工作情景,引导学员分析工作过程的环节,工作过程的操作动作,使学员体会学习如何应用和实践的策略性知识;注重在强调过程的教学中学生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交流,通过具体演练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财会专业财务数据处理模块中的一个工作过程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学设计过程:

1、任务的提出:创建一个表格,完成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

2、任务过程:

1)分别使用Word和Excel创建如图片“过程任务一”。

思考:⑴使用Word和Excel创建表格的异同;⑵Excel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⑶使用Excel表格时的知识点。

2)回答问题:

(1)Excel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Excel表格编辑时的知识点有哪些?(教师讲授完再回答)

3、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

1)对表格设计的方法,通过学生分别使用不同方法体会;2)Excel表格设计中对Excel界面的认识和使用3)表格编辑的方法,特别是Excel数值格式的设定对显示结果的影响等。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过程中,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1、教师分别使用了什么方法?你认为有哪些知识点?2、重新完成任务,你使用了哪些方法?学会的哪些方法?3、尝试完成补充学习资料中“公式与函数”,总结自己的体会。

通过上述课程过程的设计,学生可以较好的完成任务,自主的学习相应知识,教师适时指导把重点和难点准确解决,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主,又不脱离教师的知识和进度掌握,教学效果较之传统的方法有比较直观的改进。

四、考核和评价

在课程设计中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能力,安排高中低三类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过程,学生自主选择一类进行学习,积累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目标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考核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独立工作,互相合作,制定计划并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思维 职业教育 教学效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专家也指出[2]: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等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采用了“1+X”(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硬件(设备、保障)、软件(教师、环境)较好的高校甚至采用了“2+X”(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还指出[1]: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和数学、物理、外语一样的通识类基础课程。然而同样也有“基础-学时-内容”的矛盾,破解这样的矛盾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小集合;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利用 MOOC 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职业高等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角度来论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以达到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结合文献学习与实践,我理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是对大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具体描述和抽象总结,是对一线教学执行教师的一条指导主线、设计主线,也是教师在每个具体教学知识点和每个具体案例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概要控制和基本法则之一。

二、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

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本也分为专业计算机教学与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我院为例,属于后一类型,主要针对全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学院的软硬件实际情况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周学时2学时,一名教师承担6~8个班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情况作为质量考核权重指标之一。

特定阶层教学对象分析(以近两年我的教学班为例):我院招生对象主要为四川中西部学生,一年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只有8%左右,在周学时只有2学时的情况下,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开课学情调查显示50%左右学生对电脑基本没有基础。多数专业目前只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还有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学时紧、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细化和提高,所以对一线教学执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这更加要求一线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功底、高效的教学艺术以及坚持的专业教学情怀。

大学计算机教育专家指出一门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思维,那么在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没有计算思维?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特别是从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一角度来看,因为具备较为规范的专业计算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方法和保障。计算思维在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体更多表现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科学思维、规范性思维、程序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数字化思维等。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把“计算思维”作为一个教学理论知识点在教学课堂上讨论,而是让这一专业思想理论根植于头脑中,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指导精神之一自觉贯彻执行。以下例举几个《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块),阐述计算思维在教学执行中的具体表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考。

表1中知识点(块)1.1,快速的常规讲解以外,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计算机的“计算”不仅不是“算计”,反而是一个严格、严谨执行程序和命令的工具和朋友;关于课程评分标准,我在每个教学班的第一节课一定会郑重告诉同学们:“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影响我对每一个同学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与评分!”。传递科学、严谨、规范、平等的计算思维,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来自教师这一角度引起的影响。

表1中知识点(块)1.2,二进制这一知R点,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率并不高,但一定要快速让学生掌握手工与计算器两种二进制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世界中的十进制是约定俗成,但理论上来说,任意进制都是成立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时问题调查,7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不知道还有其它进制,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对世界的数学思维角度非常有限,同时在许多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内容中,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才有这一进制知识点。同时二进制这一知识点也是数字化的基础,比如容量单位、ASCⅡ码、汉字编码及应用原理。对多数学生而言,认识这个世界的数字化从学习进制相关知识开始。

表1中的知识点(块)1.3,office的应用教学在各种视频中可以做到细致和直观,但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效率的总结不多,比如对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应对学生加以强调,要上升到结构化作文的高度来认识和学习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PowerPoint中的母板及版式应用也可从结构化这一角度来总结。这样做学习者更容易融会贯通,记忆长久。

表1中的知识点(块)1.4,Excel函数是课程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在多用实用型案例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规范的函数编辑习惯。许多计算机一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如果学习者学习过哪怕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再学习Excel函数,就会感觉非常容易了,至少从理解上熟悉度较高,教师讲解力度不大。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习者按近似于写程序的要求进行,例如if( )函数的编辑,要求输入括号一定要将对应的后括号输入完整,再调整光标焦点输入参数;还有对函数的参数认识,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学者应快速理解变量与传统数学中的变量有很大的不同,计算机程序中的变量是一个地址,内容会实时变化,而传统数学中的变量相对固定;但要让没有程序语言基础的学习者马上理解不容易,讲解中就用比喻的办法进行形象化,比喻化的讲解再结合具体案例练习对学习者快速理解相对和绝对引用效果良好。其它还有看函数帮助的习惯和方法等。这些方法和实践既是一种规范培养,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要求,因为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规范与正确思维往往是岗位工作效率的保障与体现。

规范化思维的培养其实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更加重要,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规范化意识和思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比如教学实践中,我对作业的命名一般格式为“学号_姓名_项目名.扩展名”,对于哪怕是错了一个符号的命名,学生会发现我很“生气”,就会问为什么?我的思考和回答是:“第一,数字在前面,排序的效率;第二,快速切换输入‘_’训练了标准的键盘操作与规范;第三,在计算机的程序代码中‘_’是自身功能较少的符号之一;第四,在面对未来工作、生活中无数的数码设置,你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个特殊符号比如‘_’连接两个或三个自己熟悉的字符串,这是密码学中一个简单的应用。”所以无数这样的细节坚持,就是我所理解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象。

四、综述与思考

在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境界,只是特点更加具体化,特别对教师来说,应该从高度和广度提高认识,备课、教学都要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专业素养、专业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达到对教学对象更为专业的规范与长远的影响。同时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翻转课堂”、MOOC、网络课堂等技术及手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是不是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我的实践,把视频放在教学班的QQ群,在上课前作抽查,结果并不理想,只有5%到~10%的同学做了学习,且学习效果并不好,当然可能还有设备、意识、习惯等因素,所以我认为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依然会长期存在,全面、高效的实时讲解与答疑也是新技术及新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高素质一线教师的地方。所以作为职业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一定条件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计算思维及素养,同时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教学,才应该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方向之一。

参 考 文 献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可汗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教材;设计;创新

1 背景介绍

当全世界都在感叹于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带来的使用体验之后,我们亦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尝试翻转课堂。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即学生事先观看授课视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练习,老师对学生不明自的地方进行指导。

而目前,经过对国内几所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中了解到,40%的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并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太空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89%的学生渴望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71.5%的课堂教师活动时间超过30分钟,留给学生提问、发言、做作业的时间大约只有12-15分钟,仅占一节课时间的28.5%。[1]

以上现状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要进行深入教学改革,其改革方案即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解决以上的问题,并实现因材施教。然而,教学想要开展成为翻转课堂的形式,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必须具备配套的教材和完整的视频。这里,就以已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为例,来详细阐述下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

2 教材内容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参照教育考试中心最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2013年版)》,采用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思想组织编写的。整体思路打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顺序,将整体课程设计为一个电脑销售公司的完整培训计划,每个培训计划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如图1所示。

从上图看出,内容共分九个培训计划,包括:入职培训、公司产品介绍、计算机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办公应用培训、WORD2010培训、EXCEL2010培训、PowerPoint2010培训、网络应用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每个培训项目的设计,都是经过认真推敲,不仅兼顾了考证考级的需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提高操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最终目标。

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及整理能力,更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素质,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领导才能、责任心、团队协作、审美能力、应变能力、统计分析、数据分析能力等。

2.1 整体设计思路

本教材以一个电脑销售公司为背景,通过培训新员工的形式,详细制定了每个培训项目。下面以“培训三:计算机软件安装”为例来介绍设计思路,从图1可以看出,培训三涉及了传统计算机教学内容中的五个部分,分别是:多媒体技术简介、计算机病毒与其防治、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和Windows7操作系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电脑公司员工如何给裸机安装相关软件,其选择安装软件的标准、安装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最后能够借助专业软件,并根据本机的配置单,来查看本机的硬件配置情况,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培训二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知识,以上都是该培训重点的部分。

此时,开始引入理论部分,首先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而系统软件中核心的部分是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中目前最流行的是win7操作系统,此时,可以把理论知识延伸到操作系统和Windows7操作系统两部分。如果客户是软件开发人员,就会涉及到开发软件、数据库等的安装,此时可以详细介绍系统软件的理论知识,之后,接着安装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多媒体处理软件和Internet工具软件,可以借助这些软件的安装,引入多媒体技术简介和计算机病毒与其防治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培训,让学生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知识。

2.2 具体组织和表现形式

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兼顾考级考证的需要,下面就以“培训二:公司产品介绍”为例,来说明本教材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现形式。首先以电脑公司的日常销售工作为背景,介绍公司主推的产品,然后就其产品中的G480系列笔记本为例,介绍该系列笔记本电脑的配置报价单。电脑的配置报价单包括了计算机系统中所涉及的主要硬件,而能看懂一张配置报价单,不仅是电脑公司销售员工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也是很多学生所想具备的信息技能。下面将以整张配置报价单为主要线索,理论联系实际一一介绍每个硬件。具体在讲解CPU这个知识点部分时,第一步,会给出关于CPU的理论定义及相关的技术性能指标,如图2所示。第二步,结合G480系列笔记本配置报价单中关于CPU型号,对其中每个参数的意义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立刻把理论与现实关联,深刻的理解这些知识点,如图3、4所示。第三步,为了考级考证的需要,提供了一级MS考试相关知识点的经典试题,如图5所示。第四步,根据考试大纲,为每个培训项目做了知识点反馈表,通过学生提交《知识点反馈》表来了解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呈现和结合,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掌握知识。

3 符合翻转课堂的教材设计特点

为了能够配合“翻转课堂”的开展,我们的教材设计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3.1 采用了微视频格式制作教学视频

经研究,学生能集中高效学习的时间为5~10分钟左右,所以,所有视频播放时间都是介于3~6分钟,较长的十几分钟。而每条视频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来详细解释的,这样具有针对性强,方便查找的特点。配合教材本身,我们录制了近千条视频,视频的制作,借助了课程PPT,辅以操作演示,采用了微视频格式,这样特别适合终端浏览和学习,尤其是手机。同时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 全屏录制视频,教学信息传递非常清晰

所有视频我们都采用了全屏录制,清楚地演示了每步具体操作,并配合操作进行讲解,视频中并未出现教师的头像,这样让学生更专注于自主学习。同时,为了方便手机用户的移动学习,我们用“camtasia studio 7”软件,对视频进行了后期处理,主要包括对焦、标识、高亮等特效手段的处理。因此,信息传递非常清晰。

3.3 通过书中嵌入二维码,实现移动学习

配合整本书,我们录制了近千条知识点视频,在书中任何涉及到知识点、培训项目的地方都嵌入相关视频的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我们将视频与书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方便查找,我们在每个培训后,都给出了该培训涉及到的,又是考纲中提及的知识点的二维码列表,如图所示。而学生只要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实时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的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实现指尖上的移动学习。如图7、8所示。

4 总结

“翻转课堂”备受关注的原因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可以掌握学习进度,并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课堂上互动交流时间的增多,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确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以上翻转课堂带来的益处,也是高职院校一直关注,并努力达到的。

本文以翻转课堂配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为例,详细分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与设计,给出了视频与书以二维码的形式结合和呈现的方案。为翻转课堂中,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良好的学习条件,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5)23—0076—0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任务。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操作使用能力,它是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它是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专业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它是前两个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基于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是:以计算机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和素养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1.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各学科专业的不断渗透,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须与其他各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凸显“面向应用、着眼能力”的特点,同时做到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三年内不断线。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1)基于导学的教学方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导学+辅导+自主学习+通过性考试”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元化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开放测试系统,提供在线的课程信息资源;着重介绍立体化教材、网络学习平台、测试系统等学习资源和平台的使用方法,通过导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包括基于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基于教师导学的学习模式、基于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学习模式3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模式,使学习过程更切合实际,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3)教考分离的“第三方”课程考核方式。在第一学期的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5月份以学生所在系为单位集中报名,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集中进行通过性考试。课程总评成绩直接采用“通过性考试”成绩,达到如下目标:①解决了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②创建了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双主体”教学结构。

3.与专业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1)基本技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和软硬件使用步骤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模式适合于讲授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等教学内容。(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任务中蕴含了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3)案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要求教师组织和编写大量能配合知识点讲授的各种案例,这些案例要求生动、形象,并贴合实际。(4)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具体由学生形成小组,每个小组提出研究主题。课程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完成开题报告、阶段性报告;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通过课后的研究与设计,提交作品和总结报告。

4.“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根据学科专业需求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要求立体化教材的构成部分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最终形成纸质教材、在线学习活动指引、学习辅助光盘、实验实践指导、试题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