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景观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景观考察报告

城市景观考察报告范文1

杨怀天

为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步伐,努力提升我区城市面貌,4月19日至20月,建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富禹、纪检组组长吴卫兵、园林处主任林国庆、环卫处主任杨雄、区城建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旭东、副大队长何强等10人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江西省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就文明城市创建、规划、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等方面的城市管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城市广场、住宅小区、步行街、工地、景区等地。考察期间大家日夜兼程,在较短时间内多了解情况、多学习经验,达到了增进交流、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的目的。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亲眼目睹了上饶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优秀做法,亲身感受了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发展思路之新、居住环境之美、文明程度之高无不使大家受到较大震撼,不仅找到了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差距,也激发了大家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提升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饶市基本情况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是江西省对接长三角的最前沿,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上饶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就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上饶与我们闽北毗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我区相近。近年来,上饶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的战略决策,瞄准城市管理"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创品牌",打造"江西一流、全国先进"城市环境的目标,以开展"全民共建、美丽上饶"城市形象提升和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两项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两次)、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多项城市荣誉。

二、上饶市城市管理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上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多次视察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高位推动城市形象提升活动

2017年,上饶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美丽上饶、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特别是启动"全民共建、美丽上饶"城市形象提升活动,资金投入达29.45亿,分三年度完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2、高度重视城管保障工作,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对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经费保障、班子建设和干部培养等,市委、市政府前所未有地关心和重视,可以说对城管工作高看一格、厚爱一分。

(二)、全民共建共管热情高涨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以"全民共建、美丽上饶"活动为载体,主动联合、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全民共建氛围空前高涨。

1、强化部门联动,开展系列整治活动

联合环保、建设、交警、运管等部门开展了建筑渣土和道路扬尘治理"百日行动".联合市场和质量监管、食药监、信州区等单位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共有4000多家沿街门店单位签订责任状。联合文明办、市场和质量监管等部门持续对菜场及周边市容秩序进行整治。配合公安局、交通局整治乱停乱放、摩的非法营运等交通秩序,等等。

2、部门共建美丽社区

共划出78个社区(村),由106个部门包干,共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社区设施,扎实推进社区环境建设。

3、全民参与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我为城市管理献良策"活动,市民群众踊跃参与,收集上千条建议意见;开展"烟头垃圾不落地 饶城环境更美丽"主题活动,广大社会志愿者、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联合教育局在市区1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扎实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市民积极参与举报,共同整治乱扔乱倒、乱摆乱占等城市不文明行为。

(三)、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实现"四个转变"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推行"四个转变",即从"为城管人"转变为"为人管城",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致精细精美管理,从局部管理转变为"全程全域全覆盖"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为源头综合治理。

1、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每天由一名县级干部带班开展"步行看城管"活动,现场督促整改。全面推行错时上班制度,及时处理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时期流动摊点乱摆乱占、占道经营等一系列市容环境卫生问题。

2、创新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加大城市管理领域市场化改革力度,在环卫保洁全面推向市场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园林绿化管养、市容市貌管理市场化,成效明显。

(四)、资金投入大,项目建设全面突破

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据统计,2017年上饶市共投入城市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资金达10亿元,全面完成了近30项园林绿化提升、市政工程建设、环境卫生、市容提升、便民设施等城市景观及民生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

(五)、以史上最严标准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1、加大环卫机械化作业力度

对主干道坚持夜间冲洗,晴天洒水次数由原来每天2次改为3次,道路积沙积尘和扬尘污染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对中心广场周边等繁华路段、重要节点保洁时间延长到20个小时,增加了20多名快保人员,整治摊点配备垃圾容器,确保落地垃圾得到快速处理。

2、持续推进市容秩序专项整治

以史上最严的标准,集中对城区主干道出店、占道经营现象进行处罚整治。2017年中,共清理流动摊点近20000次、出店(占道)经营近24000起、车辆乱停乱放3000余起、乱晒乱挂12000余起,查处违规占道装修1120余起。加强夜间市容管理力度,严禁城区各类零散夜宵摊点出店经营,多部门联合对露天夜宵烧烤开展突击整治。

3、大手笔提升园林绿化改造

完善园林绿化养护标准体系,将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全面推向市场。加大对广场、人行道、公园等地的补植改造,改造面积达10万㎡。同时,在城市重要节点、公园广场等实施了大规模的花卉添彩工程,2017年全年摆花达300万盆次。

(六)、提升队伍形象,增强队伍战斗力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始终坚持队伍建设不放松,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创新队伍建设载体,全局上下干部职工想事、干事的热情和信心高涨,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空前团结,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创新建立城管党校+城管行政学院培训模式。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城管党校+城管行政分院,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和全市城管局长、大队长定期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要投入是保证。

在考察学习中,我们为上饶城市建设的大手笔、高品位、快节奏而感叹,连续多年的高强度投入,城市功能愈加完善,城市环境愈加优美,城市管理愈加有条不紊,为经济高速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环境的改善,引发连锁效应: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招商引资迭起;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商贸、房地产业等"第四产业"的发展;优美的居住环境,激发了市民对家乡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启示之二:素质教育是核心。

广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忽视市民教育,忽视市民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形成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很难形成多数人管少数人的管理氛围,文明城市创建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必须把治城育人放在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抓住不放。

启示之三:持之以恒是关键。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靠一朝一夕是不能做好的,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推进整治,并持之以恒地巩固整治成效,不可松懈反弹。必须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必须形成部门合力。只有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全员参与意识,才能形成最佳合力,取得实效。

四、对推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借鉴

(一)、要牢牢树立"一个目标"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从见成效、到大变样、再到创品牌,要牢牢树立奋斗目标,打造"内陆一流、全省先进"的城市环境,努力把建阳建设管理成百姓喜欢的城市,大家愿意落户的城市,市民幸福感强、自豪感强的城市。

(二)全方位打造"五个城管"

1、创新城管

全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用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标准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大提升。

2、精细城管

研究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推进管理全域化、标准精细化、管控网格化、治理模式综合化。

3、智慧城管

推行"城管+"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精确、快速、高效,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管理和服务,构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4、民生城管

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推行"721"工作法,即让70%的城市管理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同时,将着力打造一批流动摊贩疏导点,建设一批城管便民服务岗亭、环卫工人休息点,开展一系列城管爱心服务。

5、法治城管

统一城管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做到执法规范化。

(三)、开展"三大行动"

1、开展道路本色行动

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保洁水平为标杆,加大环卫装备投入,提高机扫化作业率,全面实施精细化作业管理,实现道路洁净见本色、见底色。

2、开展城市公厕革命

按照"便民、干净、有品位、凸显特色"的要求,完善公厕内外环境和各项设施,全面提高公厕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充电、雨伞、遮风躲雨等各种便民服务。

3、建设智慧城管平台

深入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结合,建设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

(三)、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1、全方位开展"全民共建、美丽建阳"城市形象提升活动。

通过全民参与,开展集中整治、系列主题活动、城市改造提升,建立长效机制,使我区的市容卫生、市政设施、交通秩序、小区物业管理、市民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2、打好"两违"综合治理攻坚战。

以实现"两违"零增长为工作目标,保持打击"两违"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治理机制,坚持"露头就打、出土就拆".按照我区出台的分类处置试行办法,妥善处理好历史存量违法建筑。

3、实施一批城市景观及民生工程

重点实施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城市景观工程和民生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加快推进西区生态城几条道路的综合景观改造,以及城市广场、道路景观的亮化、彩化,完善一批市民休闲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一批公厕及垃圾中转站建设改造。

4、建立并运行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

推行"城管革命",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标准体系,细化城市管理空间,量化管理服务对象,优化工作流程,力求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像打理自家庭院和客厅一样打理城市,在细节中提升城市品位。

5、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成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推进住建系统行政处罚权的集中归并改革。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市管理考评办法。

6、全面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集中开展城市管理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城管人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管理精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的城管队伍,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对提升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各类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做法,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其可行性,我局提出以下十点建议:

(一)、成立园林规划设计院

在我局园林管理处下设园林规划设计院或公司,引进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负责我区城市广场、住宅区、风景区、度假村、公园、生态湿地、滨河绿地、美丽乡村、城市绿道、绿化造林等项目的总体规划、景观方案及施工图全案。

(二)、建设工地文化墙

为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议我区城区所有工地沿线按统一标准建设闽北民居风格的工地围墙,相关部门负责工地围墙标准的制定,督促各施工工地围墙的建设以及负责建成城区所有无主工地的围墙。并紧紧围绕建阳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在工地围墙上手工绘画,把建阳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地方美食、城市愿景、历史名人等文化元素搬上街头墙面,使工地围墙成为城区一道独特的街头风景。

(三)、增加市政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增加市政配套建设。按照"堵疏结合、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管理理念,广泛征集商户和市民群众意见,规划建设二手车、洗车专业市场;在尚未建立专门的夜市、美食城的中心城区、水南等片区建设美食街区;加快推进考亭农贸市场项目建设,在西区生态城等新城区及火车站等人口聚集区增设农贸市场,合理、有效解决民生需求。

(四)、设置专业科室对城区所有广告牌匾进行统一管理

引进专业人员,结合房屋外立面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全区所有广告牌匾进行统一管理,制作统一尺寸、色彩和材质的广告牌框架,商户只允许在框架内设置店铺名称。

(五)、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行为、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市民在出行、卫生、出游、就餐、殡葬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部门合力和"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加强对乱扔垃圾、乱停放车辆、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我局将先在城区三大片区设立一至两条不文明行为严管街,按照《福建省市容管理办法》,对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罚款。

(六)、设置临时摊位疏导点,缓解流动摊贩管理难题

在合适的地点或街道,设置临时摊位疏导点,同时,成立专门的管理处,进驻疏导点的每个摊位都要登记造册,实施规范化管理,做好维持秩序、清洁卫生、调解纠纷等管理和服务。

(七)、对房屋防水斜屋面统一改造给予补贴

按照居民申请,对确实有修漏、防水需求的居民住房,政府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要求居民制作统一外观、格式、材质的斜屋面,以达到规范美观的效果。

(八)、对无烟烧烤提升改造给予补贴

为消除木炭烧烤带来的油烟污染,工商、环保及我局可联合开展整治,加强宣传劝说力度,引导商户购买无烟烧烤设备。按照购买金额,区政府或上诉三家单位给予相应补助。

(九)、强化全民参与

在学校、社区、单位组建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各项服务工作,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加大我区城市建设成果宣传力度,培养市民荣誉感,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交新型人际关系。

城市景观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与障碍

本文系郑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人的城镇化’背景下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编号:ZSLX2015035)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8日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其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加快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对确保河南省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了解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现状,以及影响他们和谐融入城市的各项因素,我们没有局限于某一行业或区域,而是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密集的郑州市火车站、人才市场、物流园区、新郑富士康等地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者年龄大多在18~30岁之间,于2015年7~8月实施,采用面谈自填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5.5%。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现状。经济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融入包括稳定的职业和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1、就业和收入现状。在职业分布上,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以从事服务业为主,占54%。此外,建筑业占15.7%,制造业占19.3%,其他行业占11%;从平均月收入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10.6%,2,000~3,000元的占68.2%,1,000~2,000元的占15.3%,1,000元以下的占5.9%。调查还显示,近7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满意度低,他们工资增长的愿望极其强烈,当工资待遇与理想差距较大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跳槽,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是通过频繁跳槽不断追逐理想的工资待遇。

2、居住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租房方式居住,处于“蜗居”状态。其中,在居住方式上,租房的高达60.7%,住单位宿舍的占20.5%,借用亲戚朋友的占8.7%,老板提供房子的5.4%,仅有4.7%的农民工实现了买房;人均住房面积上,5平方米及以下的占5%,6~10平方米的有44%,11~15平方米的48%,15平方米以上的仅有3%。

通过分析,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租房居住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我们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渴望紧随时代和时尚的步伐,过现代都市的生活。比如,在居住的家庭设施调研方面,过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手机、电风扇、空调、冰箱、煤气灶、电脑等都不可缺少。当我们进一步探问消费是否涉及名牌时,过半的人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农民工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衣着与城里人没有差别,不想像父辈一样,根据衣着被认为是城市的另一个群体。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社会融入”一词作为广泛流行的学术用语,已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选取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它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融入、社会交往的融入与社会关系的融入三个方面,社会融入是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心环节。

1、生活方式现状。当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基本趋于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闲时间生活方式多样。上网58.9%,看电视52.9%,看电影13%,学习培训35%,走亲戚20%,看书报13%,逛街35%,K歌24%,体育锻炼27%;第二,大多数人对郑州市的饮食与语言等生活方式比较适应。其中,63%的人表示习惯当地的饮食,31%的人觉得当地的饮食习惯一般;语言方面,83.7%的人能够完全听懂。可见,他们已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并自觉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2、社会交往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呈现一种悖论现象。第一,他们与城市人交往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者中,仅有8%的人与城市人经常交往,85%的人与当地人偶尔交往,从不交往的也达到了7%;第二,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交往的情况大大好转。55%的人找过工会组织,68%的人与社区居委会打过交道,25%的人找过民政、劳保政府部门,31%的人找过妇联组织,找过法律援助机构的有15%,仅有4%的人没有和任何组织打过交道。

同时,当我们问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交往的意愿时,大多数人都想与城市人交往,但他们认为有困难,只有9%的人不愿意与城市人交往。可见,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已显示出“愿望丰满,现实骨感”的情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找出解决之法。

3、社会关系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完全依据血缘和地缘,他们开始寻求业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比如,在城市中主要和谁交往的调研中,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进城后认识的农民工朋友、同事、老板、老乡、房东。同时,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开始尝试加入城市组织,通过法律与工会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遇到困难找谁”的调研中,他们求助的对象排名依次为工作单位37%;政府相关部门23%;法律援助机构13%,进城后认识的民工朋友12%;老乡6%;老板5%;亲戚4%。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更加趋于城市市民。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入现状。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心理融入是关键,处于较高层次,它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的建立、现代意识的具备等。

1、城市归属感现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同方面,过半的人处于模糊和困惑状态。比如,当问到“你认为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时,我们设计了“农民、城市人、半城市人、不知道”四个选项,调研比例依次为18%、6%、25%、51%;第二,城市发展与自身关系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城市发展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有不到10%的人感到自己也有贡献,并且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

2、现代意识现状。由于长时间受城市现代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比如,在“你回家与在家的同伴交流时,你会发现什么”的调研中,“很多看法已不一样”和“分歧太大,没有共同语言”者近80%。同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加深,他们的现代意识比如创业意识、法制意识、权利维护意识等也在慢慢具备。比如,“你如果有钱,你会创业吗”,53%的人都给予了肯定。可见,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层面上正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制障碍

1、户籍制度限制。我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沿着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并最终形成城乡断裂的两个社会形态。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出现了较大松动,并且郑州市也在逐步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调研显示,郑州市已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长期定居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常住人口。然而,由于“身份标签”式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仍享受不了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保障带来的城市福利,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住房等。

2、劳动就业制度限制。多林格和皮奥里曾在他们1971年发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中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即首属劳动力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其中,首属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凡是能进入此种市场的人自然成为社会上的富有者,成为地位较高的阶层;次属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凡是在此市场上的就业者,自然成为地位较低的低收入阶层。根据此理论,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获得方式上,他们往往通过老乡熟人和非正规职介部门获取就业信息,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顾及力度不够;第二,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近些年,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现象也屡见不鲜,企业工会大都在用工单位老板的控制下,根本发挥不了实际效用;第三,职业类别方面,较之老一代农民工选择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服务型行业,虽然职业类别发生了变化,然而他们仍被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也没有被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仍受到了城乡二元劳动就业制度的排斥。

3、社会保障制度限制。调研显示,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仍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以逾越的鸿沟,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主要对象仍是城市居民。比如住房,虽然郑州的住房保障已经形成了一张“初具规模”的网络,然而主要还是针对在城市生活的而且有城市户口的群体。另外,我们还发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适合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能随农民工迁移而转移。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心理障碍

1、城市居民的歧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基本按照两种文化模式生存,他们在价值、情感、行为等方面差异巨大,这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城市居民在情感上对农民工不予接纳、甚至在行为上给予排斥。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只能享有那些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广场、道路和免费的城市景观,而对于排他性的领域,农民工则只能靠边站或部分享有。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并且很多城市居民甚至有些学者还认为,农民工年轻时来城市打工,贡献青春和活力;年老时再回到中西部的农村去。

2、城市社会组织的遗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外界社会的交往中,呈现“交往的内倾性”,即他们往往通过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老乡会”等组织去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放弃了对城市文化、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接触和吸收。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认为,人的社会融合可以从人们对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的参与中表现出来,符合现代化专业分工体系的职业团体是实现人的社会融入或整合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郑州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这种无归属、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极易造成城市社会组织对他们的遗忘、甚至排斥。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障碍

1、文化素质受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城市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严峻的背景下,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仍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虽然他们具备继续学习的意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人担忧。

2、心理问题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正处在事业、交友、婚恋的黄金期。然而,由于有限的社会阅历,他们在心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交友、婚恋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刚走出校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情感交流需求强烈。同时,由于上班时间长、交往面较窄等因素的影响,交友、婚恋困扰极易成为他们首要的心理问题;第二,难以追赶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发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多方面差距,并且他们认为这些差距在短期内是很难追赶的,心理普遍无奈与迷茫,在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产生社会角色混乱、失范行为增多等问题。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是郑州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现实依据,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国家与地方制定相应制度,出台相应政策。尤其在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社会,我们更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平等地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包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察报告:以河南省为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