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日本人

一、前言

社会语言学表明,语言不仅是个人表达思想感情、思考问题的手段,而且对于每个社会人,语言又是人们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传达的重要载体。语言这种对于个人的意思传达和对于社会的交际功能是不言而明的。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依赖语言行为,语言之外即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同样是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Samovar et al)也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适时地运用非语言行为是进行有效交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是同一文化交际的变体。跨文化交际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而非语言行为则是指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行为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际的所有符号,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更是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霍尔在其名著《无声的语音》中强调了非语言交际(即无声的语言)或被他称为人类交际中的“行为语言”的作用,他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人们之间交往的问题,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知甚少这一事实。进行有关国家的语言、历史、政治和风俗习惯的常规训练仅仅是全部课程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介绍世界各国的及国内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行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例如,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地转而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等,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上所举的例子属于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事实上,无意识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对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所以,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不可忽视对非语言行为的关注。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可知,非语言的交际行为除了受一定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包括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是人为生成的,又可是环境造就的。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分类方法也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本文将以非语言交际的这四种分类为线索,着重考察日本人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这对克服文化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维斯泰尔首次提出,通称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或体态语义学(body semantics)。体态语言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包括姿势、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

体态学是一门研究产生于不同文化的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的学问,在使用这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时,身体各部的一般性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即信息”。本文对日本人体态语的考察,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表情

与身体任何部位相比,面部动作更变幻莫测,极为模糊。尤其是情感的变化比较容易体现在面部。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大都面部表情贫乏,就如同其古典戏剧能乐中使用的面具一样,这与日本人压抑自己、不愿轻易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世界的性格有关。抑制情感的流露已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组美国人和一组日本人同时看一部恐怖影片,观察观后的表情发现,美国人表现出极不愉快的表情,而日本人的表情却看上去轻松愉快。从这一试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将真实情感掩藏、不示以他人的倾向。他们往往用保持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很少将否定的表情示于他人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情感的流露。日本人的微笑如同行礼一样从小就受到教育,无论多么不愉快的场合都要尽量表现出最和蔼可亲的笑脸,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这也是欧美人最难以理解的与众不同而又意味深长的笑容。说到日本人的微笑,对于欧美人来说,除了服务行业和对熟人外,几乎见不到笑脸。在日本农村或远足中,不认识的人相互间也打招呼,但没有微笑。而在欧美国家,微笑是礼貌,陌生人间的一个微笑,便成了一种无言而友好的问候,留下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在一些小城市。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会微笑的人交往的。

2.肢体动作

(1)手势

手势是一个集团共通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与语言一样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用自己国家的习惯去理解别国手势的含义,往往会引起误会。例如,日本人伸出大拇指可表示或象征“他是个男子汉”及“他是顶头上司”等意味,而欧美人则表示夸赞某人“真了不起”。相反,日本人的小拇指代表女朋友、女性、女性情人。将两手食指竖起举在双耳上方,代表鬼、生气,而在中国,这一动作是“牛”的意思。中国将食指弯曲代表数字“9,如果在日本人面前做这种手势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误会,因为这一手势在日本是小偷的意思。另外,日本人将右手握拳在左手掌上摩擦,代表“奉承、拍马屁”之意。食指和拇指圈成圈,代表“OK或是“金钱”,而欧美人则表示零、不值钱或没问题之意。两手食指交叉在中国是“十”的意思,而日本却是“不允许、不行、错误”之意,两手腕交叉成“十”字状也表示同样的意思。

(2)鞠躬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礼法的民族,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人特别喜欢点头哈腰。其实,行鞠躬礼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初次见面、向对方表示谢意、歉意、告辞等都离不开鞠躬。当然,弯腰鞠躬也会根据场合、时间、对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接受行礼的一方也会从行礼的姿势中读解到不同的信息。站立鞠躬时,要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上身倾斜、低头;在和式榻榻米房间里,则一定要跪坐行礼,即双腿并拢跪于榻榻米上,上身下弯,双手放在前边,垂下头。站立时弯腰角度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较郑重的鞠躬礼是弯腰呈45度角,在表示衷心感谢、深切道歉时即行这种弯腰礼。另外,下级对上级以及送别公司老客户时也要行这种礼节。初次见面时是弯腰30度左右;日常见面打招呼是身体稍弯呈约15度,伴以点头,即所谓“会”。这也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礼节。日本人在见面时没有握手的习惯,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握手的习惯也渐渐形成,但这只限于男性。日本女性见面往往会行鞠躬或是点头礼,男性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海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也渐渐形成了不得不握手的习惯。另外,候选人和选民、主持人和支持者这种特殊关系之间的握手也比较多见。

此外,日本人在交谈时会不停地点头,而且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人。这种点头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仅是传递“我在听你说话”、“我听得很清楚”这样的信息,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尊重。欧美人则几乎没有这种行为方式。所以,他们难免把日本人的这一行为方式误解成是在说“Yes”(是的)。日本还有许多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用于替代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例如,眼睛睁得大大的,表示吃惊;歪着头,表示思索、纳闷;捏鼻子,表示厌恶;撅嘴,以示不满;食指放在唇边,表示请安静;挠头,表示害羞或难以确定;打手势,表示打招呼或再见;紧握拳头,以示愤怒或下决心;做砍头的姿势,表示被解雇等。

3.视线的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人类重要器官之一的眼睛在表达情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用视线来交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以及西方国家,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而日本的传统礼法却认为目光视线的交流是一种探寻对方内心世界的表现,会造成对方的不安,行完礼抬头时也应注意尽量避免与对方目光的突然接触。在不得不面向对方时,应将目光投向对方肩与腋之间的范围内。所以,日本人在与对方谈话时看对方眼睛的时间很短,他们会不停地点头或是反复适时地给对方短暂的视线回送,他们的目光有些闪烁,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缺乏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电车上,人们为了避免与他人目光的接触,或是闭目养神,或是听随身听、看车中广告,或是看书、看报,这是一种不用目光侵入他人空间、保持自我空间的行为。

另外,日本人在眼睛方面所表达出的情意也比较有特色,有些还与西方有所差异。如对异性挤一只眼睛,表示我爱你。眼睛笑得眯缝起来,表示高兴的神态,而欧美人则表示怀疑;笑得眼角下弯是愉快的神情,而欧美人则表示悲伤。

(二)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周边语言,是指伴随语言的一切声学现象,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副语言这一术语最初为语言学家特拉格(Trager)在他1965年出版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副语言分为四种类型:声音的高低幅度、音调、音律等性质;笑声、叫喊声、咳嗽声等特征性声音;声强、声高等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隔。

副语言交际有时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少。例如,在美国低音阶的发音在交际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评价,对某些人群如播音员、律师、政治家、医师等,为了说服对方,博得他人的信赖,往往都要采用这种发音方式。看似生理现象的如笑声、哭声以及发言当中的短暂停顿都能反映出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一位日本女性与一位中国女性在她们因某事或某物感到惊叹不已时发出的“嘘嘘”声都是不一样的。

沉默亦是副语言中的现象。一般而言,沉默可以分为两种:即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前者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发出的敌意和漠不关心的信息,而后者则是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表现出的好意。但不论是哪一种沉默,对奉行“语言至上主义”的欧美人而言,总是难以理解日本人沉默的含义。在他们眼里,凡是沉默即是否定的,往往包含着不愉快、批评、后悔、困惑等意味。而对日本人而言,沉默即可能表示否定也可能表示肯定,持这种想法的人还是大多数。

(三)客体语

客体语是指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这些物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因此,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媒介。以服装为例,祭祀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服装无一不是文化的特征。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似,日本学校的校服、各种社会群体的制服以及佩戴的校徽、社徽等都体现出日本人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及忠诚的价值观。

(四)环境语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性。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空间和时间。

所谓的空间距离,是指人们在谈话时相隔的距离。两人谈话时,除了激烈的争吵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外,相互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同文化间,距离不同。譬如拉丁美州、阿拉伯人谈话时彼此间靠得很近,而瑞典、苏格兰和英国人则离得较远。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的空间距离又要相对大一些(约50厘米),如果不了解这点,很容易在交往中造成误会。对日本人来说,欧美人的空间距离近乎给人一种威胁感,尤其在对方为异性时,容易产生对其有意的错觉。

与空间观念一样,时间概念不同,文化里的认识也有不同。在异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时间体系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结果往往是因不了解文化上的差异而误解对方或被对方误解。

霍尔提出人类的时间观念具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单一性”和“时间多样性”模式,或分别称之为M模式和P模式。这是两种相对的模式。一般认为,欧美人采用的是M时间文化模式,即严格遵守时间,一次只作一件事情。而拉丁美洲、南欧、中东各国的人们则受P时间文化模式的支配,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胜于对时间的重视,对时间的处理往往因人而异,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办几个事情。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社会的深刻变革,日本人的时间文化模式正由原来的M模式急速向P模式变化。上述两种时间模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冲突。

总之,非语言行为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更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抛开了非语言行为,不顾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差异,那么,整个交际活动则注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对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了解也正是为了在今后能更好、更顺利地与日本人交往,减少交际中的摩擦和误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毕继万.非语言交际[A].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Larry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LisaA. StefaniCom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Hall Edward T,The SilentLanguage[M].New York:Fawcett Publicatins,1959.

[5]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2005(10):238-239.

[6]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张丹宇.浅谈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日语知识,2002(6):31-32.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话语

一、语域

韩礼德(Halliday)把语域(register)分为三类: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话语风格(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

1.话语方式

聊天语言在同一时段里是双向的,即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是发生在同一时段的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不同,网络聊天的交流双方需要讲话者通过键盘录入文字,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人类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的思维活动,使之表达准确清晰且易于记忆,这使它具有了书面交流的优势;又由于它的时效性强,随意,语法结构自由,因而又具有了口语交流的长处。这使得网络聊天同时兼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双重特征,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现象。所以,有人把网络聊天称为“书面口语”(written speech)或“交互式书面会话”(interactive written discourse)(Allen&Guy,1974)。

2.话语风格

在网上,人们几乎不采用拘谨体和正式体,偶见商谈体,更多的是随便体和亲昵体。这从网络交际“进入”和“退出”的方式上就可体现出来。常用的“进入”方式有:“hi!”、“Hello!”、“r u free (Are you free?)”、“Chat?”等等。而对方一句“OK”,双方即可进行随便、亲密的交流,婚姻家庭、个人隐私无所不谈,这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退出”的方式也很简单,有时甚至很突然,常有这种情况,两个人正聊得很投缘,一人有事要走,他只一句bye就可以离开了,并不需要解释什么,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不妥。

3.话语范围

网络交际语言显然多属于非专业性语言。这是因为网友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很难有共同的专业性语言。另外,网络交际内容的“随意性”和行为的“不专一性”也决定了其话语范围属于非专业性语言。再者,在网上进行交流的人们往往不专一,如一边看电视一边交流,也有的人同时与几个人交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话语范围是非专业性语言。在网络交际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电脑和因特网为载体和技术基础。如电子邮件、BBS、在线聊天等,既可以是同步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既有单向交流,也有双向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际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人们实际交流的需要,单就网络聊天工具而言,已从最初的MSN、ICQ发展到现在的OICQ、Yahoo、Skype等等,其功能也从最初的只能文字交流到后来表情符号的添加,再到现在的语音、视频聊天,多样化的选择也满足了广大网民求新、求快、求异的心理。

二、话轮

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的虚拟社会,网络用户群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和传统的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手段相比,网络交际对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的。当发话人发话后(往往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后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对方电脑接收后进行解码还原,受话人通过阅读获得发话信息,这个过程往往有时间上的延迟。由于网络状况、电脑运行速度、交际双方操作电脑的熟练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延迟的时间变得较长。因此,便出现了网上会话殊的话轮转换。

A:你在干吗呢

B:吃饭了吗

A:吃了,你呢

B:在写论文呢,愁死我了。你现在哪呢

A:我也吃过了,别急慢慢写,在宿舍

……

可以看出,该例子中不再遵循一问一答的规则。网络交流打破了日常会话中的话轮规则,形成了网络交际独有的两条话语主线交叉并行的局面。

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在网络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于日常交流的参与角色和交流方式,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和日常交际也不尽相同。简单地说,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网上聊天中仍然存在,但是被遵守的程度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

例1:影子:

草尉剑侠:在

影子:论文

影子:电影

草尉剑侠:写论文呢

影子:ok,你忙,cu

草尉剑侠:c u

这样的对话一方面减少了自己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就说明了合作原则中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话语中同样适用。

例2:月影沙秋:你在阿

草尉剑侠:是啊,你也来了

月影沙秋:恩,你的论文写完了吗

草尉剑侠:呢,正在写呢,你的呢

月影沙秋:一样

草尉剑侠:问你个事啊

月影沙秋:说吧

草尉剑侠:是你的论文写是关于什么的,我想借鉴一下

月影沙秋:便写写得,关于语码的问题。

草尉剑侠:语码?

月影沙秋:恩

草尉剑侠:什么语码?

月影沙秋:语码就是语码阿,嘿嘿。

草尉剑侠:不懂,赫赫

以上的对话是围绕话语分析的学期论文这一话题进行的一段在网络上的对话。当草问及月的论文内容时,月只是泛泛的说明了一下,这就使草明白月不想告知草有关他的论文内容,也不想让草参考。月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也就是没有给草提供更多的有关他的论文的信息。

网络交际参与者双方在非面对面的交际环境中,交际者往往为了交际速度,采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活动,其礼貌程度低于日常言语交际。但是,不礼貌的交际话语未必违反网络交际的礼貌原则,这与网络交际的礼貌程度较低和礼貌原则适用范围宽泛等因素有关。有些看起来很不礼貌的话语,不一定会导致不好的交际效果。

张:?

张:说话……

张:每次跟你说话都不理我,太不道德了

张友:猪头……

李:你才是猪头呢,我忙啊,别烦我。正写论文呢我

张:常有理——胡说八道

李:不信拉到,88。我要赶论文了回头聊鸟人。

“不道德”、“猪头”、“胡说八道”、“鸟人”都是不礼貌的交际话语,但是在这个地方,词语本身的意义弱化,只是表达了“不满、不快”的情感意义。这些交际话语仍然在网络礼貌原则的规范之内,只是礼貌程度很低。

四、结语

网络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它有着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然而,网络语言从词语和使用都没有一整套规范来加以约束,存在着不少缺点。有的网络语言品位不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3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加强,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在日新月异、错综复杂的商务环境中,一些商务期刊论文中的经济观点、商务投资方法能够帮助商务人士看清大局,从而更好地从事商务活动。商业期刊论文是调查、分析和解释社会商业、经济和金融活动及变化问题的论文,其语言特点与日常交际英语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纽马克在所著的《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观(纽马克,2001)。交际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译文的整体效果为主,与此同时也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和提高译文的可理解性,不必太过拘泥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使译文模糊而晦涩难懂(康健,2006)。该理论为商务期刊论文摘要的英译提供了新的翻译思路与方法。

2.研究理论基础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著作《翻译教程》中根据其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这三大类,他还提出语言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表达型、描述或信息型呼唤指示型侧重于表达功能的文本,主要是表达情感,不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1988)。在翻译时应该结合语境,注意作者的语气及语言风格。侧重于信息表达类的文本,主要强调其“真实性”,它基本上涉及全部知识领域,其模式十分标准化。主要的翻译策略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商务文本的本质是由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共同组成的商务交际行为,是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为达到特定的商务目的而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商务交际功能。商务期刊论文文本内容广泛,涉及各行业各业,不同领域。其语言跨度较大,包含多种文体、多种行业知识。英文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其具有自明性、独立性和完整性,能够吸引读者,概括原论文的重要内容。商务期刊论文摘要具有“信息”和“呼唤”功能。翻译文本决定了翻译方法。

3.商务期刊论文摘要中译英实例分析

3.1交际翻译策略

交际翻译策略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

例1,营销战略是企业全部营销工作的基石。市场营销要制定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发掘市场潜在需求,确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明确市场细分目标。(米歇尔,2001)。

译文: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nterprise whole marketing work. The marketing needs to formulate the strategy for marketing position, explore the potential need, and establish the consumers brand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ake sure the marketing subdivision(米歇尔,2001).

交际翻译策略建议在不影响原文意义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增减。这篇商务期刊论文摘要旨在突出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性及怎样做好市场营销,所以侧重这一中心进行翻译及适当地增减词。例如,第一句“营销战略是企业全部营销工作的基石”可直接翻译为“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marketing work”,没有翻译“企业”读者同样可以体会到营销策略的重要性。“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nterprise whole marketing work.”是很明顯的中式英语,enterprise出现在中间有语法错误。第二句是强调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市场营销,关键是翻译后面几个要点,所以前面两句建议译为:“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marketing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market position, explore potential market demand, establish a sense of brand ownership for the customers and specify the market target.”

3.2语义翻译策略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商务期刊论文摘要设计到许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专有名词,所以在语义翻译的指导下可以让其英文翻译更加忠实原文。

中文摘要:从本质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调整两大基本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林业的生态建设不仅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林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应从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范畴、经营方式、林权制度、生态价值实现方式等六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林业发展模式(王奇,2008:12)。

译文:A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coordinate the two relationships: the one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the other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the present mod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nly focuses on the latter. 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mode must be adjus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former part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latter part shows how the forestry mode should be developed in six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goal, strategy, role extension, management model, forest tenure reform, ecological value, ect.(王奇,2008:12).

该英文摘要总体上不错,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中文摘要的意思。但是根据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原则,此英文摘要翻译还可以完善。例如,英文摘要中“but the present mod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nly focuses on the latter”在中文摘要中没有出现这方面的意思。第二句中“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mode must be adjusted...”在中文中也没有出现相应的文本。此处就违反语义翻译“忠实原文”的规则。根据语义翻译的原则,我们可以对于某些词语添加注释,充分理解中文摘要想要表达的意思。该英文论文摘要建议译为:“A harmonious society li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y-based forestry development facilit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m, therefore, playing a vital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Achieving the harmon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en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model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go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extent operation model, forest tenure reform, and ecological value, ect. ”

3.3交際翻译与语义翻译相结合

在很多情况下,对商务期刊论文摘要进行翻译时,既要将其内涵和基本含义表达出来,又要达到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因此,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结合就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只采用语义翻译原则会忽略到读者的感受。只是单方面利用交际翻译,又会将原文的含义损失掉。例如某一商务期刊在谈论商务广告时,有一则酒店广告“夜晚时分,这里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这里不仅需要表达语义还需要表达出其美感,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相结合则可以翻译为“The colorful world doesn’t stop when it’s nightmare”,如果只是单纯地考虑语义译为“When it's night, the world is beautiful”,就难以达到前者所表达的效果。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合作原则,不合作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交际问题很突出,有的自闭症儿童终生默默不语,从不说话;有的则说话迟缓、话语所含内容极少,倾向于用手势来表达其愿望和要求;有的则不主动同别人交谈,即使交谈也不能维持话题,出现答非所问、自说自话的现象,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他们的语言没有什么交际价值和语用价值。从会话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中更是充满了“不合作”现象。本文将从自闭症儿童语言中大量出现的会话“不合作”现象来探讨他们这种奇异语言的“合作”本质。

一、合作原则及其违反的实质

1967 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并于1975 年正式发表这一原则。他认为日常会话中存在某些规律,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谈话双方所说的话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并且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不会漫无边际、互不连贯、答非所问。双方之间必须达成默契,互相配合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2]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会话原则,格赖斯采用康德的质、量、相关、方式四个范畴,提出合作原则可以体现为四条准则(maxim):

1. 数量准则(Quantity):使自己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所提供的信息不要超出现时要求。

2. 质量准则(Quality):不要讲明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没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Relation):所谈的内容要密切相关。

4. 方式准则(Manner):避免隐晦;避免歧义;简洁明了;条理清晰。[5]

合作原则是一种隐性规约医学检验论文,它存在于所有正常的言语交际中,是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一种默契,是交际能够正常进行的保障,而这些准则是它的体现形式。遵从以上会话准则可以让人们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进行交际。然而,现实生活会话却表明在质、量、方式和相关四个方面都有“不合作”的情况存在。

言语交际中的“不合作”可以分为表面不合作和实质不合作。表面不合作是指在话语的表面层次不合作,而在隐含层次合作。它通常是说话人为了在自己和对方的交际需求之间寻找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谈话双方的需求。实质不合作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蓄意不合作,或源于过多的语言压力,或源于低下的社交素质;二是非故意不合作,或源于语言、语用、社交等能力的不强,或源于粗率疏忽[4]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本文将要探讨的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不合作”现象正是源于语言能力不强的非故意不合作。

二、自闭症及其语言特征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它的三个典型特征是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及交际问题尤其突出,多年的研究表明,约50%的自闭症儿童永远不能获得功能性语言[1],而那些具有功能性语言的自闭症儿童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异常的语言特征。具体来说,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状况有以下特征:

1. 语言发展迟缓和缄默。同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相比,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速率有着明显差异。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在两岁时仍难以使用语言,通常他们会使用姿势让他人完成要求,比如拉着别人的手到他想要物体的地方。

2. 回声式语言。回声式语言是自闭症儿童语言的经典特征,在自闭症儿童群体中属于常见现象[3]。自闭症儿童的回声式语言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即时性回声,指的是儿童往往重复刚听到的部分话语或所有话语。如问一个自闭症儿童“你在玩什么?”,他的回答还是“你在玩什么?”另一种是延迟性回声语言,即自闭症儿童重复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听到的话语。

3. 代词逆转与回避。“代词逆转”也就是把自己说成“你”,把交谈对象说成“我”的现象,这是自闭症儿童使用语言的又一个显著特征,被看作是自闭症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自闭症儿童在说话时还有回避使用人称代词的现象。

4. 缺乏有效交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自闭症儿童不能有效理解和运用语言。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发起的交谈无反应;即使参与交谈或回应他人,也对当时进行的话题反馈较少;交谈时维持话题比较困难,常常提供与主题没有关系的评论,因而难以有效地维持对话。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的“合作”与“不合作”

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交际双方都应严格遵守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而在无意中违反这些准则医学检验论文,出现“不合作”现象,这时听话的一方就不能对他所说的话作一般的字面理解,而要忖度出他违反准则的真实意图,并结合语境推断其隐含意义及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违反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涉及话语中所传递的信息量,即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由于其对问题缺乏理解,或者不能清楚地表达一个答案,所以常常会违反合作原则,对问题提供不足的信息,对其理解需要依赖语境。比如:

例(1)Mum: "Doyou want a drink?”

Child: "Do you want adrink?"(然后拿起杯子交给妈妈。)

妈妈问孩子“你喝饮料吗?”,孩子没有按照合作原则回答“是”或“否”,而是拿同样的话来反问妈妈,违反了数量准则。一般情况下,这种回答是不能够提供任何信息给提问者的,也达不到会话目的。但是,由于孩子回答时配合了拿杯子的行为,所以妈妈明白了孩子的意思是要喝饮料。尽管表面上孩子对妈妈的提问“不合作”,但这种不合作属于非故意不合作,是由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不强所导致的,其实质还是合作的,起到了会话交流互动的作用。

(二)违反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的真实性,即要求说话人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没有根据的话。自闭症儿童有时会在无意中违反这一准则。如:

例(2)老师:“谁想吃饼干?”(举着一块饼干)

孩子:“你想吃饼干。”(把老师的手往下拽,试图抢饼干。)

这个例子中,孩子对问题的回答是“你想吃”,从表面上看,孩子是不能果断地推测别人的想法的,说“你(老师)想吃饼干”是没有依据的,回答不具真实性,违反了质量准则。但是,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特点之一是“代词逆转”,即分不清“你、我、他”,常把“我”说成“你”,“你”说成“我”,了解到这一点医学检验论文,再加上他说话的同时用了肢体语言,老师可以理解孩子的回答是“我想吃饼干。”对话结束,合作交流的目的达到了。

(三)违反关系准则

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特别重要,说话人所说的话和听话人的反应要有关联,否则就会使双方的谈话无法进行下去。自闭症儿童在会话中常常答非所问,其言语反应常常与发问者的话毫无关联,严重违反关系准则,使谈话结果归于失败。如:

例(3)S: Peter Adamsand James Wright -

T: mmhmm-

S: Make Philip angry.

T: What do they do?

S: Don't like Mrs. Coster.

这个例子中,学生无视老师关于所列名单中的人为何惹他生气的提问,而是继续列举让他生气的人的名字,回答的信息与提问完全不相关,属于不合作的反应,谈话失败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但有些时候,自闭症儿童看似答非所问的回答在熟悉他们言语表现和日常行为的老师和家长看来是与所说话题相关联的,可以被理解的。

例(4)T: Where didyou go yesterday?

S: I like fish,I like fish. So many fishes in the water.

这里,老师提问的焦点是“去了哪里”,而学生的回答是关于他喜好鱼的消息,二者似乎并不相关。换言之,学生的反应是“不合作”的。可是,在老师看来,这名学生在谈话中是合作的,他的隐含意义是“去了水族馆”,因为老师很清楚学生的语言特点,也知道他喜欢鱼,经常去水族馆看鱼。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简洁,特别要避免晦涩和歧义,同时说话要简明、有条不紊。但在同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有时使用了有歧义的词,儿童在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就会被动违反方式准则。例如:

例(5)问:“你是谁的儿子?”

答:“我是爸爸的儿子。”

“谁”这个词可以指代人名,也可以指代“爸爸”“妈妈”等,在一般语境中具有歧义。这个例子中,提问者的意图是想知道“你爸爸叫什么名字?”,自闭症儿童却不能理解这一意图,他的答案也就“不合作”了。

四、结语

会话准则是合作原则的具体体现医学检验论文,说话人可以通过违反某条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但同时,愿意合作是说话人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前提,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对会话准则的违反是无意识的,是表面的,实际上他仍然愿意并遵守着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

另一方面,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不难看出违反乃是建立在一方遵守的前提之下,即假定发话人始终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而答话人遵守与否取决于发话人的主观判断。对自闭症儿童会话合作的理解不仅依赖于发话人对语境的详察,还依赖于其对个体日常行为的极度敏感性和对其言语表现的熟悉度。在自闭症儿童极度狭小的交际圈中(一般仅限于老师和家长),作为发话人的老师或家长由于熟知儿童个体的语言行为特征,可以根据语言交流时的具体语境和孩子的言语行为表现判断其是否遵守合作原则,而处在自闭症儿童交际圈外的旁人则很难认定这种孩子奇异的语言是合作的。因此,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合作是相对于熟悉他们的人而言的,是小范围内被认可为合作的,具有相对性。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种语言现象(包括自闭症语言)都是合作原则与违反合作原则的统一体。合作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假定,讨论“不合作”要以“合作”为依托,离开合作谈不合作是缺乏依据的。

[参考文献]

[1]Bryson S E. Epidemiology of autism.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96.

[2]Grice,H. P. Logicand conversation [A]. In Cole &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3]McEvoy R E,LovelandK A,Landry S H. The functions of immediateecholalia in autistic children’s 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8,18,4.

[4]陈新仁.会话“不合作”现象论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5

关键词:体裁教学法;教学循环模式;自主学习;写作能力;学术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33-02

一、引言

随着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共通语(Lingua franca)地位的建立,英语在学术知识传播中逐渐成为主要媒介语言,大多数全世界交流的学术论文都是使用英语的(Ammon,2001)[1]。一方面,英语通用语使学术交流更广泛和高效,而另一方面,形成非英语母语(NNS)学者在发表学术见解的障碍。所以,NNS学者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处于劣势,他们不但要具有专业学术知识,还要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因为语言技能与成功与否是相关的,这也使得非英语国家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蔡基刚[2]也提出大学英语应从基础英语逐渐转到专业英语上来,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应是学术英语。本文将讨论如何在学论文写作中通过体裁教学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二、体裁教学

以Halliday[3]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Swales[4]和Bhatia[5]建立了自己的语篇体裁理论。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将genre解释为:“体裁包括一系列交际事件,交际成员共享某种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职能为该话语社团所承认,因为构成某一体裁存在的基本理论。这一基本理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影响、限制内容以及文本的选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语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generic stages)、目的(social purpose)和语篇形式(textual form),这些都是由该专业领域的话语社区(discourse community)约定承认并共同使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曾对此作过进一步的阐释,其要点是:(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意图或交际目的[5]。

Swales提出“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approach),根据语篇的“语步”(move)和“步骤”(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对语篇的各部分的体裁特征作了概括总结。“体裁教学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题材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构建(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构建(social meaning constructs);(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题材的语篇(Kay,H.&T.Dudley-Evans 1998)[6]。

国外对体裁教学法的研究提出各种形式,笔者在此借鉴Feez[7]提出的教学循环模式(teaching and learning cycle),包含一套系统完整的某个特定体裁的写作教学的参考模式,为写作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循序渐进地认识和建构特定语篇体裁的五个步骤,每一教学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所以也有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五个步骤是:Building the context- 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Linking to related texts。

以论文的“介绍(introduction)”部分写作为例,Swales提出,论文的介绍部分通常有三个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2)建立合适的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3)占据该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通过Feez提出的五步教学循环过程,学习者能够对论文介绍部分的构成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每个语步极其目的探索解构过程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掌握语篇布局,教学过程可以遵循下列步骤:

第一步:建构语境(Building the context),即引导学生了解目标体裁语篇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交际目的,介绍或者提问学习者对论文的介绍部分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提供辅助及背景知识。第二步:塑造并解构语篇(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使学生分析实例语篇的结构模式和解构语篇了解其特征,在解构论文介绍部分时,可以使学习者参考Swales提出的三个语步,并让学生自行探索实力语篇是否符合这三个语步,进一步分析各个语布都如何通过语言得以实现的。第三步:共同建构语篇(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学生共同参与建构所学体裁的语篇,小组共同探索,参与学生互相学习。第四步:独立建构语篇(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独立建构语篇。第五步:联系相关语篇(Linking to related texts):学生探索如何把再次教学循环模式中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同或相似语境的其他语篇相联系。

第一和第二教学组成部分,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论、讨论等部分都可以参考教学循环过程完成教学步骤注重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使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论文介绍部分的语篇布局,即在理论上认识论文的写法。第三步和第四步则在有了语言输入后让学生能够合作甚至独立建构类似语篇,使学生在认识目标论文后,能够合作或独立完成类似语篇,即主动探索论文的写作过程。第五步则是提高学习者分析推理能力,能够将所学语篇应用实际并得到发挥,即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完成介绍部分写作教学后,论文的其他。

三、体裁教学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写作教学及四六级考核形式,侧重写作的最终成品,应试的学生完成写作上交试卷,学习者在写作中没有更多的反思。然而,论文写作与四六级作文的写作过程和目的都不一样,研究生阶段学生更重视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其论文撰写过程也是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而EAP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单纯采用过程教学法(process-based approach),其典型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一稿、二稿至终稿的撰写和同辈互改等形式,难以满足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所以,笔者认为,要借助过程教学法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本,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采纳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approach)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构建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学习者仅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很可能在步入社会时发现所学知识已经陈旧,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如何使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跟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就显得尤其重要。自主学习并非孤立的自我学习,而是要有教师辅导、同辈互助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而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更应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得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将体裁分析法结合到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体裁分析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在于它的解析性,它不仅是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揭示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并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回答了语篇是如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这样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体裁教学法过程的问题

(一)教师要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和在课堂利用合适的语料,以完成整个教学循环过程,因为在前三个环节,学习者都要围绕教师所提供的语料进行结构分析,这三个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提升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的作用,对学生的继续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辅导作用至关重要。

(二)教师在辅助学习者进行文本解读时,也要提醒学习者,体裁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一定时期被某一人群所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但体裁可能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而存在某种差异,人们可以在不破坏体裁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写作课堂学到的是写作方法,他们才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教师在遵循上述教学循环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与学的次序,并在必要时对某个环节进行再循环或多次循环,直至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

参考文献:

[1]Ammon,U.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M].Walter de Gruyter,2001.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6-308.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0.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

一、引言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

(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

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

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和语境相连,如果忽视语境原因,故意使用错误的预设,就可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交际目的。比如:

“台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块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块手表还不容易?”

——转引自康佳珑《语用生幽默,预设出神力》

在这段幽默中,答语预设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这个预设极其可笑。在几千年前的唐朝,言语的发出者处于对舞台表演细节上疏忽的不满而故意使用了错误的预设,即产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达到了嘲讽的效果。

3、利用预设可撤销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可撤销性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发话人后来又补充否定了这个预设,导致预设的废止。发话人有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种悬念性预设,然后通过预设的否定或与预设相冲突的话语,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个访客到交警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这里,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自己说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信息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信息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没有人给我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四、运用语用预设鉴赏言语幽默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艺术。

幽默言语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环境。因此理解和欣赏幽默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则幽默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幽默的发出(预设)——分析推理过程——幽默的接受(与事实相符与否),其中这分析推理过程也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理解的过程,包括我们分析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可撤销性、合适性等。

五、结语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无趣,作为现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赏幽默的能力很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预设的其他角度来讨论幽默现象的产生。例如: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本文试图为幽默与语用预设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与读者共享。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 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姗姗. 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 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菀情.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刘银霞. 幽默笑话中的预设生成[D].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曹正波.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黄宏小品的幽默性[D].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