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01-02

初中英语教学在当今国际化社会的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在平日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了不良的习惯,老师们习惯称呼这部分学生为“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初中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一大课题,本文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愿每位初中英语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并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对“学困生”给予重视与帮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窘境成因

1.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使“学困生”增多

师资是一所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没有良好的师资是不能成为一所名校的。新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组织和调控方面,音乐舞蹈方面以及游戏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然而,随着英语的不断普及,英语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这支队伍的素质也成为最困扰我们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英语教师,为了解燃眉之急,将一部分非外语专业的教师转为外语教师,尽管他们曾经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他们与专业教师的素质还有很大距离。如他们的英语口语和交际能力不强,根本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从理论上讲,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表达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实践上讲,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要能“演”“唱”“跳”。任何体态语、表情、表达都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魔力。从实际来看,一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是照本宣科,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促进其个性特征的发展。一些教师盲目守旧,依然坚信“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灌输式”教学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传统应该教育色彩甚浓,缺乏科研意识,无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性培养。还有一些教师盲目跟风,自己不具备创新能力,却在课堂上大搞创新教法,结果课上热闹非凡,课下学生忘了一干二净。这些教法由于缺乏系统性、目的性,知识内容十分匮乏,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进一步提高广大英语教师的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迫在眉睫。

2.中小学英语衔接上的问题

从小学升入初中,小学生达到了初一新教材的水平。然而,由于英语在小学不被重视,学生没有与其他课程一样同步达到新教材水平,所以出现了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首先,中小学教材属不同体系。由于教材衔接不恰当,许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性与兴趣大大降低,“学困生”的数量自然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生教师间缺乏沟通交流,他们之间对彼此的教法十分陌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由于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一些教师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回归到普通的教学模式上来。其次,课程落实不到位。调查发现,一部分城镇和农村小学虽然设有英语课,但一周仅安排一节或两节,基本是形同虚设。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偶尔接触英语外,课外时间很少接触,教学效率十分低下。第三,教学方式差异巨大。小学英语是随意而教,知识容量十分小,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时间去做游戏或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到了初中以后,知识容量突然扩大,原来的上课方式戛然而止,学生们不再认为英语课是好玩的了。

3.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文只讨论兴趣、动机、态度和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积极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对知识进行优先选择,可以使注意力更持久,记忆迅速而牢固。在现实当中,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没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有关报道指出,80%以上的“学困生”对英语毫无兴趣,之所以要“津津有味”的埋头苦读,是因为要应付每个学期的考试。学习动机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往往较好,缺乏学习动机的学习将英语作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调查资料显示,初中学生学习动机不容乐观,近60%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就会考试,所以目的一旦达到,学习英语的动机逐渐消失。学习态度是指对英语的情感和行为的心理倾向,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习得的准备状态,它或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成败经验组织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孕育“学困生”的温床,一旦形成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就很难更正,影响以后的学习活动。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使学生积极上进,勤奋求知,发挥主动创造性,否则就会厌学,遇到困难退缩不前。

二、改善“学困生”学习窘境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学校的发展状况来看,直接引进高素质人员是扩充师资力量的一条捷径。但这对于城镇较富裕的地方容易实现,对于偏远或农村学校成本投入过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关键。学校可利用每年的寒假与暑假时间,让教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让教师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理论及优秀教法。每年为教师订购专业的教育教学方面书籍,让教师们在业余时间学习与研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外界专家到本校来讲课,让教师们学习经验。首先要更新教师观念,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发展意识。当然,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才能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其次,对教师英语教法进行培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和运用教材,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组织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积极快乐中学习。教师要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除了让学生多听英语录音或扮演节目外,还要开展英语角、英语口语比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参加进来。

2.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坚持中小学一个体系思想,小学以听、说为主,多为生活会话,或不时欣赏优美的诗歌和短文,满足小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到了初中就可设计多彩的课堂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当然,语言基础知识一定要学,但不能“满堂灌”或过细咀嚼,要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用合理的情景导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材方面,尽快落实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方法方面,老师要保持“听”“说”“读”“写”“唱”“玩”“演”等多种活动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例子,达到向初中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教师要主动去了解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同学们分享,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为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可以给予一些自己的方法或建议。为学生们创造宽松的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对“学困生”要特殊照顾,缩小他与其他学生的差距。笔者认为集中教学是一项很好的方法,通过集中时间、集中材料和集中方法进行短平快教学,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因地制宜,积极利用非智力因素

首先,让“学困生”从内心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同学的关心,班级的温暖。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学生,才能产生情感效应,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在平时的互动合作学习中,不把“学困生”作另类看待,将他们分到不同的小组之中,形成“不抛弃,不放弃”的良好风气。“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呵护,责任心与荣誉感油然而生。“学困生”有一个脆弱的心灵,教师要用爱心去呵护,让爱形成沟通的桥梁,让平学困生心里的创伤。有意识的与他们交谈,多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平时交流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一句热情的招呼或一个期待的目光,都可能成为改变“学困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钥匙。再次,要注重“学困生”心理健康。大部分“学困生”都有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教师要多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欣赏他们,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最后,科学评价,适时褒奖。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特别的奖项,如“进步奖”“小作者”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转化“学困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也将进一步加速“学困生”转化的进程。

总之,改善“学困生”学习窘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任务。初中英语是最易引起学习困难的课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要我们英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我相信有很多同学的英语学习会因此而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坚.给孩子们摘下“学困生”的帽子[J].现代阅读,2012,(09).

舞蹈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社区教育;实践困境;运行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科技成果。他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越来越乐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愿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服务中去,这就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但是社区教育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虚拟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市场经济时代,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直接加重社区教育的负担。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特殊作用的重视,努力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寻找科学路径。

一、关于学术界对青少年社区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2017年7月16日以“青少年”“社区教育”为词频进行精确检索,一共有52篇相关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0篇,会议3次,期刊论文35篇,报纸文献4篇。但是文献的时间跨度大(1994年1月—2017年7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少,研究成果少,核心期刊刊载数量更少,这也说明加强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落,都在加快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资金缺乏、专业人员少等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顺利开展社区教育极为不利。蔡玉敏提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问题逐步暴露。“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身心健康问题频现。特别是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身亡,给整个社会都敲响警钟。同时,媒体也经常报道青少年自杀事件,也要求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黄亦皎也认为,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2]突出,沟通交流问题封闭。而且他们缺少父母关怀照顾,缺乏人身安全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樊兰福认为,农村村落教育“观念落后、硬件设施不足、人才短缺”[3],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还比较缺乏,没有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利于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和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当今学术界的关注点是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青少年社区教育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绵阳城市社区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覆盖范围有限、设备和教育理念落后、专业人才不足。“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区教育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广大青少年群体除了上学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社区里度过。父母一般都需要工作,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度过愉快的青少年时光,是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曲晶等认为,社区教育具有“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4],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陈堂忠认为,社区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5],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王子富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对道德塑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熏陶功能、调节功能、保障功能等,对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王维认为,加快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构建学校家园、爱心家园、和谐家园、梦想家园,并形成教育合力,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综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但能够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和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起完善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青少年更多愿意沉浸在网络空间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而不愿意走出去与别人沟通交流,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加快完善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模式,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现,城市青少年问题也层出不穷。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给予广大青少年群体充分地照顾和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因此,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经验总结。在大力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进程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具有重要启示。冯博雅等全面介绍了广州仁爱社区服务中心的“小天使行动”[7]项目经验,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张雪飞以社区实践辅导站为媒介,引进少先队、共青团的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社区少工委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张荣介绍了城市闲散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政府倡导、高校与社区互动互惠、社区资源整合等”[8],共同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张廷华等分析了杭州某社区的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成效,并介绍他们的社区教育经验。丁艳根据农村地区的现状和留守儿童的特点,提出多元智能开发的发展策略,要求根据农村特点,“开发多元智能课程、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挖掘社区人力资源”[9],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成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都是各地区自己的探索结果,比较缺乏可复制、可移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并且各个地区缺乏相互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非常重。但是社区教育观念不强、建设落后、资源不足、人手缺乏,严重限制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在绵阳市游仙区调研的过程中,同样发现社区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缺乏专业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及时总结出成功的教育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区加以推广,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借助有利政策,并结合社区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是提高社区教育实效性的科学举措。左敏认为,根据生态理论的要求,以社区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为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维一体的教育体系”[10],是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方法。王红益认为,“有计划的利用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完善评价机制”[11],整合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是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程曦等认为,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要以社区为平台,实现青少年人际社会化;完善社区微平台,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提高社区角色认知,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12],切实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比较成熟,西部地区建设比较落后。而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优于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多,农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直接导致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加重。这就要求加快探索西部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加快创新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方法,为西部地区青少年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为他们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基于对绵阳市游仙区

Y社区的调查绵阳市游仙区大概有54万人,各种类型的社区有几十个。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游仙区各个社区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游仙区Y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文献阅读等方法,寻找出Y社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特性问题和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看待社区教育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为学术界科学审视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体不协调。社区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仅靠社区的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寻求社会优势资源介入,增强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力量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社区教育,“有效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和增进各主体之间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协调性”[13],已经成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举措。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绵阳市游仙区Y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任主要由社区来承担,其他社会力量的贡献微乎其微,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主要关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部门力量薄弱,社会力量不愿意参与到无利可图的社区教育,社区家长的社区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任务繁重等,直接导致青少年社区教育主体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落后。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广大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社区教育场所主要是陈列一些四大名著、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传统书籍,且更新速度慢。然而,学生大部分喜欢科技、天文、地理、体育等走在时代前沿的课外读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更愿意借助自媒体等互联网载体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社区也满足不了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室外活动场所小、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学习、娱乐和文体等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也不具备专门针对于残障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活动场所。因此,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较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有充分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目前,社区居民中青少年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连孩子的家庭教育时间都不充分,更别说让父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调查显示,父母把教育的重任寄托在托教和补习班,而自己忙于工作的家庭占据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爷爷奶奶年龄都比较大,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力不从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大都以大专为主,年龄相对比较大,容易与青少年产生隔阂。受社区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以及他们对青少年思想特点、知识体系的掌握不够,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往往不能满足青少年对知识和实践的诉求,难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进来。基层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假期的安全教育,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虽然每年也有一些高校的志愿者参与了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但是缺少持续性,也缺少知识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缺乏。游仙区Y社区对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依据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和教育法为依据,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省市顶层设计和基层社区的条例要求,不利于协调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等第三方力量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对于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因为“投资大、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14]和缺乏制度保障而不愿参与其中。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于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等难以提供经济支持,这给社区自筹资金加强社区教育提出巨大挑战。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平台建设落后,只注重社区实地场所的建设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网络等载体。加快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有效凸显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特点,有效弥补社区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青少年每年大概有100多天因为假期而生活在社区里,“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社区内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5]。在调查的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仅占47.8%,认为没有必要的占24.3%,其他则认为加强与否都无所谓。但是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大大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效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少年教育,能够有效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16],搭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桥梁,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青少年教育机制,有助于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对青少年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的投资。然而,在社区教育弱化的情况下,加强社区教育建设,逐步形成三方“共同认可的教育理念、资源共享、平等合作等”[17]共识,共同提高青少年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时展的现实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有效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能够科学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受和认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二)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最敏感的时期,“加上心理与生理发育的不同步,以及现实社会与心理预期的巨大落差”[18],往往引起犯罪事件的发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和自媒体时代,通过强化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引导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教育活动寓于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有效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也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参与不良活动的机会,切实拓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领域和空间。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教育活动将会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大中专教育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社会认知、社会经验和社会情感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以运用的机会。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开展主题统一、内容连贯、形式新颖、效果凸显的教育活动”[19],在实践过程中加深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有效改善和扩大学习知识的领域和层次。同时,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能够大大提高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把心理教育与健康成长相结合,有效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水平的实践路径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基层社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根据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实践路径,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寻找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策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提升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着力点。(一)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针对青少年接受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操作实践的特点,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开发学校设定的理论课程之外的课程,比如,摄影技巧、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文明礼仪等课程,不断满足青少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也要“把多样化需求与地域特色相结合”[20],切实加强本土特色课程的开发,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且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也要科学规划近期和远期目标,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新课程。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互联网、交通安全、环境保护、遵纪守法、传统文化等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要加快完善,构建起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使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夯实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图书馆、学校、博物馆等实体教育资源,也包括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等可以感受得到的文化资源。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会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夯实基础。比如,借助各类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起资源共享平台”[21],能够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一些公益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参与到青少年社区教育中来,“作为克服政府失灵,又与现代国家体制相适应、相协调,拥有灵活、创新、贴近基层和效率高等优势”[22],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时期学习型社区奠定基础。(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针对青少年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专业培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组织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招募专兼职教师。通过划分职责、提高待遇等,“招募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教育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效承担起未来社区教育的重任”[23]。最后,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需要,积极引导具有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同时,也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切实为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打造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科学性。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困难的现状,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加强市、区、街道和社区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部门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24]。特别是要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引领作用,协调公安、司法、教育、文卫、体育等各部门,以及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协调运作、整体联动,积极构建服务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格局。同时,社区也要加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加强与家庭、学校的联合,探索出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加快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方向有序发展”[25],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长期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蔡玉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少年的社区教育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4):43-44.

[2]黄亦皎.对留守青少年开展社区教育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6(27):322.

[3]樊兰福.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5(11):99-101.

[4]曲晶.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20):188.

[5]陈堂忠.社区教育在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3(5):38-40.

[6]王维.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助力青少年素质提升[J].中国农村教育,2016(4):42-44.

[7]冯博雅,杨艳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探索———以“小天使行动”为例[J].社会工作,2007(7):24-26.

[8]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4.

[9]丁艳.论社区教育与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J].科技展望,2016(26):302.

[10]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2.

[11]王红益.浅谈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36):44-46.

[12]程曦.地区发展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施途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110-111.

[13]侯怀银.社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8.

[14]郝俊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50-152.

[15]范绪锋,张贵勇.社区教育:该为孩子做点啥[N].中国教育报,2004-06-20.

[16]杨水龙,王燕.搭建绿色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6):72-75.

[17]郭润明.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条件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3-16.

[18]唐永俊.青少年社区教育之心理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6(12):150.

[19]李莉,韩爱珠.“南开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5):63-67.

[20]徐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47-48.

[21]秀.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151-153.

[22]汤汉林.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角色、优势及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16.

[23]杜明霞.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新城区社区教育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7(7):33-35.

[24]施培豪.强化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7(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