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前言

伴随社会飞步发展,各领域也更加大了竞争力度,众所周知,大学最大效用便是向社会输送可用之才,当前伴随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增长,更多外资企业也看准中国市场,纷纷来到我国发展,各领域同国际融合也更深入,此时培养出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异常迫切。因而本文接下来将主要探索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加快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加快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加快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现阶段,在全面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的同时,也是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略,素质教育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1]。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进一步扩展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深化素质教育程度,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快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增加,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新发展时代。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大学生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不断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2]。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充分了解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推动产学研有效融合等方面重要意义。依据新课改要求,树立同知识经济背景相匹配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摒弃以往智力教育为主要思想,树立创新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教学思维;大学生培养模式方面,要革新专业对口思想,要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作为思想依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提出弹性学分机制,依据素质、知识与能力整体要求对人才培养体系加以构建;人才培养阶段,要摒弃过去知识传授教学认识,树立重视创新思维与体验的教学观,将科技创新培养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运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即是将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作为基础,全方位培养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核心现代教学技术是一类创新教学方式,存在直观、生动与交互等特点,对适当拓宽教学范围十分有利,还能尽可能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挖掘出来。先进教学技术对教学理念与方法有直接决定作用,多媒体与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现代化教学带来很大机遇,因为其自身的众多优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见闻、拓宽视野,比如设置语音教室,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基础扎实学生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基础稍差学生可巩固旧知识,学生自主性也提高了,渐渐成为学习主人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此社会、家长、学校和教师等都要提高认识。这里不仅要求从外部条件上突破,更要求教师自身及时更新知识阅历,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潜能,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改变“中国制造”的现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发散思维、开拓创新,采取创新的方法手段,将课程设置与建设摆在教学改革首要环节上,对课程推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内容加以改革,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方向,同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教学综合水平。也只有这样,向国家与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全,程国富,肖金华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09):87~91.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意义 现状 途径

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4.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

[3]童亚宾,李艳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9,(9):126-127.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抑制普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种因素,并提出了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方法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为建立合适的高校大学生团队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教师科研;学生自主管理;科技创新团队

普通本科院校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忻州师范学院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改革体系和路径,创新团队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2]。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团队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多侧重教师对学生个体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没有涉及创新团队本身的学生自主管理,只侧重在创新团队中学生个体的培养,而没有考虑创新团队的发展管理。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益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益于团队的自主管理和在提升中发展,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有益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维空间,更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3]。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投入。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吸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参加,大四的学生毕业,大一的学生加入,创新团队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让学生来管理,有选择性的吸收优秀的新队员,使创新团队更加和谐地发展、不断进步。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团队是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未来发展方向。

1当前大学生科技团队创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科技创新团中教师为主要管理者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是教师组建,教师从组建团队,确定研究的方向,仪器的培训到开始实验,实验结束撰写论文,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学生只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我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1.2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缺乏可持续性

普通的创新团队成员往往是在一个年级或是一批学生,如果这个创新团队起主要作用的学生离开,那么就需要组建新的团队,团队中良好的理念、思想、方法就不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新的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够实现创新团队的可持续性。

1.3单一的科技创新团队缺乏时间的保证

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学生用于科技创新的有效时间较短。学生通常在大二暑假开展科技创新,有效时间仅仅一个多月,开学后课程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继续创新工作,仅利用星期天想完成科技创新论文比较困难。

1.4科技创新团队缺乏创新方向和自主能力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前没有了解教师的科研细节,要想了解并领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依赖指导教师拟定课题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再者学生的进行创新实验之前没有参加专业的训练,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科技创新团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我院对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规定,每位指导教师仅限一个学生申请,每项支持1500元,严重阻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也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开展创新活动的经费资助较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践。

2依托教师科研平台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创新团队的方法

2.1依托教师科研,明确科研方向

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正在研究课题的内容和方向,从其中派生出若干小项目,把科技创新团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课题可以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这些项目本身来源于教师通过实践的科学研究,不同于大多数传统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够很好地把大学生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者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完成,从而更好地带动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2学生自主管理,机动灵活组建创新团队

依据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方向,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团队,项目小组由导师指派一人担任小组组长,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兴趣方向并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选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多名学生组成各个小组,创新团队的研究则是由多个项目小组组成,各个项目小组可以协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创新实践课题,项目小组和创新团队的低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组织和引导下,通过相互学习互相协作,彼此竞争可以很快地融入项目小组,融入整个创新团队。同时这种团队精神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实践创新团队中,实现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地发展。

2.3学科交叉、年级交叉,建立可持续性的大学生

科技创新团队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时,选择不同专业,比如化学、生物、体育、地理系的学生,实现多学科交叉,又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可以让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同时参加,在团队中逐步实现以老带新,螺旋上升式发展,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科研梯队组织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在整个创新团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也不断有老成员退出,把创新团队已有的优秀的团队精神,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承传下去,同时还有不同的创新的管理模式加入。

2.4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申报学生科研项目

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团队可以申请系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有了实验室这个创新平台,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对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对学院提出要求,设立大学生创新基地,每年下拨一定的经费,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申请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保证科技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结语

依托教师科研,构建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团队,我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少学生有了创新成果,并且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通过创新团队的有效管理和特色教育,不仅提高了本团队内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来从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自主管理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佳木,彭小芹,刘天模,等.依托学科基地建设实验平台,培养材料专业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13-15.

[2]尹洁,李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1,28(4):173-175.

[3]李红艳,梁斌,黄健.设计性实验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300-302.

[4]薛双喜.依托教师科研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20-21.

[5]史怀平,胡沈荣,郭超,等.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8):5-6.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郭卫平(1971-),女,山东临朐人,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刘殿通(1970-),男,山东庆云人,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C07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29-02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理论教学是以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还需探索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1]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验证性实验数量多、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指导教师依赖过多、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2,3]这种模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是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形式

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验证方案,完成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跨越,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看,首先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调研,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实现并完成作品,最后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作品的精度和可靠性。整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师生互动、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会遇到许多困难,能够提升直面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烟台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自动化专业学生而言,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1.自主探索研究

学生根据兴趣自行拟订或指导教师帮助拟订的一些创新项目,如小发明、小创作、小设计、创新实验项目等。此类创新项目自由度大,完全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组队和进行研究。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面向全校,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立项。这种形式类似于科研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2.专业学科竞赛

教育部质量工程赞助的一些学科竞赛、电子大赛、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挑战杯等,还包括一些省级、专业协会和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这些竞赛题目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拟订解决方案,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6,7]

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鼓励教师把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吸引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做毕业论文。发挥指导教师在阅历和科研经验方面的优势,思想上加以启发,方法上加以指导,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规范管理,促进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规范和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从制度建设出发,确保了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的学校学院两级制度的有效执行。

1.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为保障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积极鼓励学生、教师踊跃参加,进而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和学院制订了多项相关规章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校和学院两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订适合自动化专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技术把关、过程管理和结果推广等方面。自主探索研究方面,主要针对五个环节,即前期调研、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学科竞赛方面,主要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参赛队员选拔、参赛过程物资和设备保障、指导教师考核;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方面,主要涉及场所和技术服务。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创新基地管理、学生科技项目管理、研究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激励措施等等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向学校和学院提出相关建议,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加分制度等挂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有序开展。

2.加强科技创新指导队伍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138-02

0 引言

迄今为止,我国学生科技实践已取得了非常丰盛的成果,各类科技作品和创新型人才的涌现,让我们更加自信,实践经验也逐步丰富起来。但现实又提醒着我们,这些都还有待改善,比如说,在大学四年中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实践环节还相当薄弱,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于培养科技实践类作品及创新型人才,我国还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科技作品的管理机制也有待健全;好多新奇创新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都没能实施等等。

1 我国科技实践活动情况

我国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比较受国家的重视,有很多种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的措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竞赛类活动。有许多积极参与的学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想法,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让全国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制度上仍有一些不足。

国家级科技实践类的竞赛主要有“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电子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其中“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行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 北航科技实践情况

北航在支持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出色,采取的形式也很广泛。北航不仅有“冯如杯”这类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还举办一些规模较小的科技类活动。学校会经常邀请知名的国内外教授在北航讲座,本科生可以从这些讲座中了解到一些前沿科技。北航还在较低年级举行创意大赛,学生学术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培养低年级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意识。

北航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节约能源方面,有“风力优化式太阳能路灯”“立体风车”等作品;在生活辅助方面,有“盲人用手机”“I-Car汽车综合电子系统”等;在智能化与自动化方面,“有E-Farm全智能化农场监测控制系统”“嵌入式北航无人驾驶公交车”等。其中一大批作品,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检验,或已经申请专利,或间接应用于生产建设。

在北航,有众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加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例如,宇航学院的师生们从2005年开始“造火箭”项目,分别于2006年11月1日和2008年12月5日发射“北航一号”和“北航二号”,参与设计研制的大部分都是本科生。

北航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技类社团,比如北斗巡星会、小飞机协会、科普志愿者协会等。其中北航航模队就是一个发展良好的社团。航模队于2004年在学生协会的基础上成立,是一支以开展航模活动和航空创新活动为主的高水平业余代表队,航模队队员不仅在北航“冯如杯”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无线电遥控载重项目个人和团体冠军并创造全国纪录,2007年~2010年获得3kg油动遥控模型限时载运空投项目的三次冠军和一次亚军。

3 国内学生科技实践阻滞因素和负面影响

在学生科技实践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很多不利因素阻滞着它的发展。首先,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及支持力度制约着学生科技实践的发展。其次,学生的科技实践热情和能力欠缺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再次,学生在科技实践过程中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阻滞科技实践开展的原因之一。

再者科技实践如今仍存在着些许负面影响。第一,科技实践已经有着功利化的趋势。随着学校科技实践与其他一系列政策(如保研加分)联系之后,很多学生参加科技实践已经不是出于单纯的像锻炼自己等目标,这使得科技实践开始变质了。第二,科技实践可能是有的学生荒废了学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学校里,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职责,有些同学为科技实践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了成绩下滑。

4 国外学生科技实践借鉴和反思

科技实践成果尽快转化成商品,流入市场,服务社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现代大学的使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特・赖纳・库茨勒教授认为,科技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德国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大学是科学知识的发现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柏林工业大学科技产品流入市场最常见的途径有3种:一是该大学与经济界和产业界以及消费者直接对话,探讨有关课程设置、学科内容及其改进方法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计划;二是大学加入柏林技术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网络,促进大学与公共机构以及私人部门的合作,进而实现技术转让,柏林技术基金会成立的目的就是把科研活动与产业界联系起来,为产业界人士与科研人员共同搭建科技转让的平台;三是成立技术转让机构。柏林工业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技术转让机构,科研人员通过申请专利和许可证的方式进行技术转让。目前,仅在柏林地区的大学就有14家这样的机构,使得大学的科研产品很快转入市场。

由此而见,如果学生科技实践作品能够与社会需求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实践的意义,也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用的创新才是最好的创新”,李开复如是说。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虽然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对之进行深刻的分析,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到健康、深入、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6

根据“三少民族”桦树皮、兽皮使用较多的特性,其色彩较常见的为树皮及兽皮的本色。还有在本色的材料上用墨色勾线后,涂上用野生浆果的汁或松树皮制成的食品级颜料,别具特色。在装饰纹样上,主要是与日常的狩猎、放牧等生活有关的鸟兽、花草、树木、风景、水纹、云纹等装饰图案;此外在服饰和桦树皮用具上还有大量的几何纹样,如圆点、三角、方形、十字、半圆、回纹、漩涡等吉祥纹样;还有借鉴其它民族的纹样,如汉文、满文中的福、禄、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剪皮”艺术。剪皮这种艺术语言,题材广泛,各种动物、人物形象、装饰图案都是其表现的题材。它既可以做服饰的装饰品,也可以剪一些具有情节的立体制品,作为儿童的玩具。在日常生活中,“三少民族”有直接把狩猎到的比较漂亮的羽毛和动物毛皮贴在墙上作为点缀的习俗。这些装饰都与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北方“三少民族”艺术语言的现代化转变

(一)从材料和造型上看,“就地取材”、“量材加工”的物质加工方式到自然环保的绿色设计转变“就地取材”、“量材加工”这种自然环保的传统物质加工方式,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在制作器物时选择的材料都是大自然中可循环、可再生产的原材料,代表着与自然环境的和平相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就地取材”的造物设计思维的本质没发生改变,而是转变为现代人眼中的自然环保,向往着绿色、环保、无污染,这个转变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不可阻挡的,是人们回归自然的表现。“量材加工”的造物设计原则在现代设计中就是保留材料的自然特性,充分发挥材料的质朴简约的特性,设计出具有质朴天然的产品。“就地取材”、“量材加工”的物质加工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也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加敬畏自然。

(二)从装饰及色彩上看,“因材施艺”、“物尽其材”的加工方式发展为别出心裁、物有所值的转变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循规蹈矩,创新是所有人的追求。从装饰和色彩的应用上看,已不再局限于北方民族的“因材施艺”、“物尽其材”,人们的造物设计思维不再满足于“因材施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别出心裁”,将具有现念的设计思维、创新的设计意识融入造物设计思维之中。在追求产品装饰的新意中,做到既不“屈材”也不过于“浮夸”。

三、“三少民族”艺术语言在创新设计竞赛中的作用机制

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来说,纵观每一届主题,其实都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进行的。如何让人生活得更好,与自然更和谐,这就是参加创新设计竞赛的宗旨。那么参看“三少民族”的民间工艺,会发现与要参加的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宗旨就不谋而合。嫩江流域“三少民族”处在经济落后地区,虽不利于经济发展,却也意味着民间传统工艺保存较为完整,“原生态”民间艺术语言比较容易挖掘整理。

(一)在使用材料上,“三少民族”的就地取材,因材加工是学生设计产品时要吸收的设计精髓合理地开发三少民族艺术语言,按照现代设计理论视角加以运用,并避免在设计中简单使用“拿来主义”,产品设计中材料的合理使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这里,不是要学生一定要使用原始的动物毛皮、桦树皮材料,而是合理使用原材料,就如同大轱辘车的设计一样,按照需要选取合适的木材进行加工,既不影响车的使用,又节约成本。在设计产品时,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新材料,要本着产品功能的要求,选取合适的材料。

(二)在产品的造型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更替,产品的造型形式,总是能与同时代背景的材料工艺、流行趋势等相适应纵观工业化时代以来的产品设计,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地方特色的设计在产品设计竞赛中将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种地方特色是在保留原有艺术语言的内涵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按照现代设计理念,将民族传统造型中的艺术元素加以提炼和运用,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的产品。

(三)“三少民族”的装饰图案,代表着民族的审美观,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但这种图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图案的内容、纹样和加工工艺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不是简单地拿来直接应用,而是在重新设定的新视觉环境中发挥其原有的民族文化信息。所以,对于“三少民族”的装饰图案在考虑其大小比例、色彩、材质、工艺如何与产品的造型吻合时,也是一种创新,也能使北方民族的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无限生机。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