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1

摘要:模块化就是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课堂都看成模块,世界万物都是模块,学生也是模块,大模块分成小模块,小模块做好了,大模块也就做好了,《Java 程序设计》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必修课,学习目前世界上优秀的编程语言, 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 Java 语言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严谨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加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往往感觉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程度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项目任务驱动法引入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实训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实训 。

Java 语言作为一种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是目前世界上优秀的编程语言之一, Java平台以其移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受到g迎,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基于 Android 系统的Java 手机软件发展十分迅速,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Java 程序员的就业前景广阔,可以从事 Java 桌面软件开发、Java手机软件开发、Jsp网站开发以及其他与 Java 语言编程相关的工作。 《Java 程序设计》作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力求使学生掌握 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具备从事 Java 编程工作的基础,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Java 程序设计》教学进行深入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抓住当前 Java 技术广泛应用,社会对 Java 程序设计人才需求量大的有利时机,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软件技术专业的影响力。

一、《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地位和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硬件)工具,具有一定的硬件操作和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毕业后,既有大专层次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本专业较熟悉的实际操作技能适应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一线上直接参与管理或工作;适应在计算机软件企业从事专业的软件开发工作。 安排在第二学期,为培养学生“从 事软件开发工作”而开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 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具备从事 Java 编程工作的基础。前导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基础;后续课程是《Java Web 开发技术》,学习实用的编程技术。 《Java 程序设计》是一门典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程序设计本身具有的抽象性、 Java语言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高, 接受程度有限。

(二)难点和不足 由于程序设计工作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 Java 语言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又使学生普遍感到 Java 语言学习难度大;加之传统教学采用的“先讲解后演示再练习”的方法,往往让学生感觉到过于枯燥和抽象;而当前《Java 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系更使之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其主要问题有: 1.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当前《Java 程序设计》的授课模式以理论讲授和演示为主,理论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实训环节处于从属地位。 由于当前的《Java 程序设计》高职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化版,是从本科课程体系中删除较难理论内容并增加实践内容而形成的,并没有完全摆脱本科模式的影响。然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高职教育更强调培养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课程和本科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问题,而应该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使理论内容为实践内容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导。 2. 实训内容设计不合理。当前《Java 程序设计》的实训内容大多属于验证性实训,与真实开发项目存在很大差距,学生难以适应实战项目实践,对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作用非常有限。课程现有实训内容是根据理论内容设计的,是为了验证理论内容而实践,从而导致实训内容强调紧扣理论内容,而忽略了真实的岗位情境,造成实训情境过分理想化。这样即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实践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在真实的岗位情境中却难以应用。因此,必须设计好实训内容,突出 Java 语言的实用性、针对性,才能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引入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

(一) 项目驱动是一种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作为线索,将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预定情境下,经过思考并借助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培养职业能力。 与传统教学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动传输知识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 地位的模式相比,项目驱动法强调的是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在 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任务要求开展实践探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督促、 协助、评价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提出的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二)《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1. 概述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程序设计人才, 我们在《Java 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行业流行的my Eclipse 作为开发平台,对 《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我们紧扣 教学大纲,重新梳理《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设计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案例,并将所有知识点融入到各项目案例中。建立一套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我们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用典型任务序化知识,并将知识融入任务情景之中。按“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析任务->学生解决任务->学生提交任务完成报告->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总结与评价”的结构组 织每一个任务。任务驱动的整个流程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安排,如果不能在一个教学时间单元中完成整个流程,则可以分段进行,比如把学生解决任务这个模块放到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挖掘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由三大部分构 成:Java 基本语法、Java 面向对象机制、应用编程。其中 Java 面向对象机制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应用编程部分则更多偏向实践性。 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之间联系紧密、互相渗透,我们根据教学目标重新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照任务驱动的模式将知识体系划分为 14 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三个小任务即启发式模块、知识点任务和实践巩固任务,14 个大的模块如下所示: (1)Java 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Java 特 点;Java 实现机制;Java 的体系结构;集成环境 myEclipse 。 (2)Java 基本语法。Java 应用程序结构; Java 程序编写及运行过程。Java 语言标识符和关键字;Java 语言数据类型;Java 语言运算符与表 达式;分支控制结构;循环控制结构 (3)类和对象。类与对象概念与特征、属性和方法;类与对象的关系;定义类的语法;创 建类的对象;使用对象的步骤;类的方法组成部 分;定义和使用类的方法。变量作用域;定义包和导入包的关键字;Javadoc 注释。 (4)封装和重载。封装的作用;对属性封装;用构造方法实现对象成员的初始化。方法重载;Java 中的构造方法与实例方法区别;对构造方法进行重载。 (5)继承和多态。继承的概念;继承关键 字;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super 关键字。多态 的概念;静态多态,动态多态;多态的实现。 终类和抽象类。 (6)接口。接口的概念,接口编程的实 现; (7)数组。声明和创建数组;数组的初始化;数组元素的使用。 (8)字符串。定义、初始化字符串;字符 串常见操作及方法;StringBuffer 类的定义和方 法。 (9)异常处理。异常的概念;异常处理结 构;抛出异常;声明异常;自定义异常。 (10)GUI 编程。Java GUI 界面的基本原 理;常用的 AWT 和 Swing 组件;布局管理器;菜 单;Java 事件组成;委托事件处理机制;常用事件类; (11)数据库编程。JDBC 的概念;JDBC 框 架结构;JDBC 驱动程序 JDBC 驱动程序编程的基本步骤。 (12)文件 I/O 编程。Java 的文件管理; Java 目录管理;文件的创建;文件类的方法;顺序文本文件;流的操作步骤;随机文本文件;文件的追加。 (13)多线程编程。Thread 类;Calendar 类;SimpleDateFormat 类;线程的状态;线程的优先级;线程的通信。 (14)网络编程。TCP/IP 协议;Socket 类; ServerSocket 类;UDP 协议;发送数据包;接收数据包。 本文提出的课程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 较强的应用编程部分,涵盖了GUI 编程、数据库编程、文件 I/O 编程、多线程编程、网络编程等 技术,而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 Java 面向对象机制,不再深入分析其内在机理,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语法,为后面的应用编程提供基础。

3. 实训内容的优化设计

Java 程序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知识却很抽象,学生仅理解理论知识点是远远不 够的。传统的“先讲解理论知识点,再展示演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后再进行实践练习”的做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法,这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程度有限,导致演示案例和实践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我们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做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首先在每个单元中精心设计一个有趣、具有启发性的演示案例,先让学生看到程序运行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后从案例中引出该知识点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该任务,分析该任 如何完成;接着限定任务的完成时间,让学生在该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提交任务完成报告,在任务完成后学生们要进行小组互评;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任 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对学生任务完成 程度的评价,对任务背后的知识点的解释,对学生还没熟悉的重难点进行总结。至此,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但对相关知识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而且通过任务评价和总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提升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后根据需要再设计 1-2 个案例作为实训练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巩固知识点和技能。很明显,这是一种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做法,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由于该任务贴近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学生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其次,由启发式案例提出本节要完成的任务。这里任务比启发式案例要求稍高,有利于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潜力,更深的理解知识。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当堂讨论并分工,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在任务完成后需保留源代码,对程序运行结果保留截图并用 ppt 演示任务完成流程和填写任务完成情况表;回到课堂上后学生将任务结果进行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评分,教师进行评价并补充讲解重难点,包括程序结构、定义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 式、分支控制结构、循环控制结构等。教师对知识点和关键技术步骤进行总结,对实践练习中出 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 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后,进行实践巩固练习。,以任务为驱动,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 用,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三、结语

如上所述,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是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将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到任务中,让任务本身具有趣味性并尽可能地贴近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相关知识,而且发展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点不再是案例的主导, 而是作为演示案例的抽象推广。实践证明,对于《Java 程序设计》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引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项目实训,使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同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如: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周济部长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视频会议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高职能人才的服务面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三个方面,并提出九条意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 学生的学习现状

此次学习型实训的实训科目是动态网站开发,分别采用jsp和php技术完成,需要学生具备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预备知识。学生前期知识有C语言程序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制作课程,符合学习型实训项目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网页设计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看,又相差甚远。《网页设计制作》侧重静态网页的制作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动态网站开发中网页制作技术的衔接,与实际的行业技术要求有一定差距。另一大难点是,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就以往的教学经验看,每个班中只能有少数几位同学能够喜欢并领会程序设计的思路。另一部分同学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还有部分同学因为不喜欢看到英文,所以对程序设计课程也有抵触情绪。总之,如何让学生学好动态网站开发,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程序设计的兴趣,提高程序设计的水平。

3 学习型实训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几点尝试

生产性实训是完全贯彻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为了能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做出的大胆尝试。学习型实训的重点在于“学习型”,不仅仅是为帮助学生补充知识,更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而要制定符合学习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学习型实训实施方案,同样需要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3.1 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制定学习型实训的实施方案。 在学习型实训的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为了做到这一点,指导教师主动联系在职的企业人员,了解网站开发行业的流程和对岗位能力的要求,要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在网站开发行业中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同时结合生产性实训的总结,从而制定学习型实训的实训目标和实施方案。

网站开发行业中需要有团队合作,根据实际项目和公司规模决定团队的人数,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美工和程序设计人员两个岗位。学生未来的岗位则是后者,程序设计员的岗位技能要求有:HTML,JavaScript,数据库,动态网站开发编程语言(如:PHP,JSP,ASP,.NET,C#,Java等等)。

结合生产性实训的任务,学习型实训的实训目标和实施方案中突出了动态网站开发团队精神的培养,动态网站开发中几个知识技术点的学习和应用。

3.2 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结合生产性实训的需求,明确实训任务和实训的学习过程。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实训任务。

当时网页设计制作的流行技术是DIV+CSS,动态网站开发普遍使用的编程语言是PHP,JSP,数据库则是MySQL。而注册、登录、留言板、BBS是动态网站中必不可少的几个功能模块,根据以上的调查和了解,教师确定了具体的实训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训任务中制定了学生的学习计划,如:网上有规范的DIV+CSS教程,安排学生自学这部分知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因为学生是通过自己摸索、研究和实践而掌握的,所以印象深刻,在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一起探讨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在确定主要实训内容的基础上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实训过程。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教师设计出各个实训环节。

自学环节:DIV+CSS网页制作技术;

讲授环节:网站的架构;数据库知识;PHP,JSP开发动态网站技术;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3

摘 要:本文针对教与学双方均感到困难的C++ 课程,在总结实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C++语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软件工程特色专业项目(10TSZY317);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华教字[2010]407号)。

作者简介:陈红红,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及计算机教育。

C++语言是我校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由于数据类型繁多、语法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加上课时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都有困难。实践证明,如果缺乏教师引导,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现有的教学模式一般都采用理论加上机模式,即课堂上讲语法,上机调程序的教学模式,而区别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就课堂教学而言,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调动起来。另外,一个教师带一个班学生在机房上机,很难做到全面辅导和即时解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上交源程序、上机报告等内容,但无法杜绝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学生实际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没有提高。

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好C++语言的动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让学生在短暂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C++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技能已成为我们教学探索的目标。

1 我们的做法

以前,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

序设计(C++语言)”分别在大一下期和大二上期开设。前者的学时为56(理论)+32(上机),后者为48(理论)+16(上机)。虽然课时不少,但教学效果不明显。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语法知识,具备一些简单的编程基础外,面对复杂的编程问题,仍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同时,也是为了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的新教学计划把这两门课合并为“C/C++程序设计语言”,放到大一上期对新生开设,学时为64(理论)+16(上机),同时在大一下期新开设了“C/C++基础编程实训”课程,学时为32上机学时。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对该教学模式有了一些体会。

1.1 教学目标及内容

我们的实训以培训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编程思想和编程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和协作编程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把实训内容分为九个章节,其中七个单元实训,两个综合实训。如表1所示。

每章节由实训目的、实训预备知识、实训内容与要求三部分内容组成,既有验证环节,也有设计和编程环节。

表1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1.2 教学模式及方法

我们将实训放到机房。理论课和上机课不再有明确的界线,可以在上机的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

针对每次单元实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抽出10~15分钟进行实训预备知识点的复习,再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情况,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两至三道题目要求学生课堂完成。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要求全部完成,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只完成一题,其余的题作为课后作业必须完成。同时,我们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循序渐进。与以前的上机实验相比,这样的实训练习加强了对学生独立编程的考核,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大多数学生从实训中获得了成就感,有了学习的信心。

经过了几个单元的训练后,我们安排一次综合实训。以面向过程部分为例,由于之前已经对数据类型、程序控制结构、数组、指针、结构体等基本知识点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所以该综合实训就是结合目标系统,对上述知识点进行组装的问题。

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项目小组,各自完成一个目标系统的开发。由于我们在大一上期已经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按软件工程思想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由组长负责人员分工和团队协作,强调需求分析过程,要求提交需求分析报告,以考查学生对系统的理解程度。最后按项目考核方式进行验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加答辩,并完成实训报告。

这种项目训练方式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检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将软件工程思想融入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不但巩固了软件工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明白了程序设计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开发的乐趣和过程,激发出强烈的编程兴趣。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先设计后编码的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编程的思路和技巧。如果把单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作制作的话,那融入了软件工程思想的程序设计实训就是组装了。众所周知,组装要比制作容易多了。

1.3 教材的选用

目前很多的案例教材,通常都给出了相关的程序源代码,这会导致学生放弃思考,直接复制交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组织教师自行编写实训教材。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案例选择上既不能太难,使学生感到畏惧,也不能太简单(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使学生失去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针对每次单元实训,既有验证环节的训练,又有设计环节。重点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可以编出程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进行了思考、设计,又取得了成绩,有了成就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所有的题目,我们都会事先做一遍,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学效果明显。我们在同年级两个不同专业上采用了两种教材,一种是上述的自编教材,另一种是选用现成的案例教程。经过一学期的实训对比,采用前者教材的学生在编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强于后者。

1.4 课程考核

我们的实训目标是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难度的程序设计。为此,我们提出了该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即重视实训过程,看重编程能力的提高。我们采用复合考核的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机考成绩组成。重点突出“会不会做”,强调学生的开发能力考核。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法不但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考核成绩组成如下。

1) 平时成绩*10%(考勤成绩*40%+课后编程作业*60%)。

2) 期末机试成绩*40%。

3) 实验成绩*50%(7个单项实训占实验成绩的50%,2个综合实训占实验成绩的50%)。

1.5 软件开发团队的组建

结合实训模式,我们从现有的学生中挑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了软件开发团队,每周安排一些时间进行指导,引导并培养他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从自学一些必要的准备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完成自学过程,在储备了一些基本知识及技能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些研究方向及问题,让学生去钻研完成,同时选出其中能力较强的同学,加入到实验室研发团队中,与研究生一起跟随指导老师做一些实际项目,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扩展知识面,为将来的学习或工作做好准备。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机会有限,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太熟悉,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竞赛。但通过实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增加。

尤其是通过软件开发团队的组建,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动手能力等各方面情况都比较清楚。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项目人员的后备军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结语

综上所述,融入软件工程思想的C/C++实训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实训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新模式。它以实训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了初学者对编程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当然,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材出自不同的教师,对难度的把握不一致。太难,初学者容易丧失信心,容易放弃;太容易,又会导致能力得不到提高。总而言之,该教学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对比10级和09级的学生,前者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总体上明显高于后者。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具备真正的软件开发能力,并在分析问题,协作意识、设计和测试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章艳.“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84-89.

[2] 黄俊,熊炎.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23-52.

[3] 张本成,龚伟.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34-136.

[4] 陈向明.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3(2):5-8.

[5] 王平,朱艳辉. 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1):93-95.

[6] 杨其宇,张霞.“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1):94-95.

[7] 肖潇,贺细平.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1(5):65-68.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odel of C/C++ Programming Training Bas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deas

CHEN Hongh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Java;语言;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81-02

Java语言是时下首选的软件开发语言之一,《Java程序设计》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1 《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

通过广泛调研,在充分了解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并参考程序员国家职业标准制订了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编制了三种类型的教学载体:JAVA简单应用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桌面信息系统设计、JAVA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目的在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载体中实施教学。即由任务驱动学习,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存在的学生学习了各种技术后,仍然不会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真实软件项目设计的局面。

表1 《Java程序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本门课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为了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得到落实,我们构建了基于工资管理的桌面信息系统和推进式的不确定性的动态页面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把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模块13个单元,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五个模块13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载体进行了整合序化。表1是《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2 《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以教导学、以做促学,学以致用。把软件开发模式引入课堂,把从企业聘请来的软件设计师引入课堂,以真实软件项目为载体,实行开放式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结合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具体方法如下表2。

表2 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

《Java程序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是按照单元进行的,各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定相同。各模块的课时安排如下:

模块一:Java程序设计基础(12学时)

模块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24学时)

模块三:图形程序设计(40学时)

模块四:高级应用(40学时)

模块五:课程设计(整周40学时)

合计:116学时+整周课程设计40学时

教学过程按照下列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展示效果。展示动态网页或基于工资管理的桌面信息系统,在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的同时,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内容。剖析学习任务,分解学习内容,以载体为目标讲解各个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以软件作坊为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第三步:实践训练。训练学习编制程序模块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制订步骤的方式逐步实施,老师起指导、协调、监督、验收的作用。

第四步:归纳总结。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过程的归纳,也要重视结果的小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知识点和程序编制的注意事项,勇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第五步:巩固拓展。在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设计任务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完善或扩展界面功能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辅导。达到熟练掌握技能和拓展知识面的效果。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作业的来源有两个渠道: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自举作业。在作业中反应出来的个别问题通过答疑辅导解决、共性问题拿到课堂讲解。保证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步步为垒。

其中模块一、模块二和模块四的第十二单元简化上列步骤。其它各个单元按照上列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Java程序设计》的考核方式综合了平时、单元实训、模块实训、笔试和课程设计五个环节。囊括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涵盖学生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各个环节所占的比重和依据如表3。

参考文献: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民办高校 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28

C语言因为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硬件编程能力,能够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1]。C语言还是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也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科目之一。因此,很多院校都把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相比于传统的研究性大学,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2]。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上社会”。具体到C语言这门课,就是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教学,着力推进应用型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教学改革方法

我校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C语言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编程调试能力、持续的自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实验指导书的编制;二是实验教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方法和手段;三是实验教学全过程规范制度的建立。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 C语言实训指导书的整理编制

结合我校育人理念和计算机类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编写相关实验内容。实训指导书分为三个部分:实训总要求、实训模块和项目拓展实例。第一部分为实训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编写规范的代码,从开始程序设计就进行规范练习,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训模块,有三个:①基础部分,为随堂实训;②深化部分,为综合实训;③课程设计,为期末的课程设计,是对整个内容的一个综合设计,可以使学生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开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为案例拓展实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本书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浅入深,从低到高的训练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编程和动手能力。

1.2 实验教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

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具体体现在:①课前针对性提问,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解决;②少讲多练,开头5-10分钟讲述实验内容和重点,中间大段时间留给学生操作,最后5分钟时间实验总结;③注意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如遇问题并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1.3 对实验教学规范制度建立的探索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达到最佳效果,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和缺乏持续学习动力的特点[4],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和每次实验现场的考评,加大实验表现在最终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规定实验课无正当理由缺勤2次以上,直接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设计现场考评成绩表,每次实验后给出所有学生当次实验得分,并累积到期末,作为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增加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比赛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加比赛,获得证书。

2 对应用型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的反馈

2.1 应用效果

本实验教学改革方案首先在2012级软件班进行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多名学生在2012年“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中获奖,下一步,将尽快投入到理工学院大一其他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同时,进一步探索C语言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结合,力求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各年级和各专业。

2.2 评价与反馈

2.2.1 同行评价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其教师队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合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感,教学方法科学,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数据结构》及《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师也对本门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综合体现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2.2.2 学生评教

在学生座谈与学生问卷调查评比满意度高达90%以上,其中有80%的学生认为是优良。学生反映指导内容充实,设计有层次性,与实际结合密切,学完之后有成就感,教师责任心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互动良好。

3 后续研究工作和展望

一是实训指导书还需进一步完善,可考虑将课前预习环节加入到指导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中,问问题的人数较多时,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责任心,考虑是否可以预先录制相关疑难问题解答的视频,直观地“程序演示”,来增强学生们对程序的理解,提高教师指导效率;二是可以考虑构建集考勤、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实验教学网站,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三是改革C语言这门课程的考评体系,建议引进无忧二级C语言考试系统,以二级考试的难度要求学生,促进学生C语言二级过级率的提升。

4 结语

上述方法在我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运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计算机方面应用型人才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廖建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5):157-158.

[2]夏季亭,王蕾.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0-22.

[3]白灵,韩莹,鹿玉红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J].时代教育,2013,(9):39-40.

[4]程传鹏.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C语言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2,(1):68-71.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TRIZ理论;创新;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创新问题解决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和创造学家G.S.Altshuller 在1946年创立的,“TRIZ”是其俄文单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目前TRIZ在创新设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阮汝祥 [1]和高常青 [2]在TRIZ的理论和发展、应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江敏[3]和卢惠林 [4]在计算机课程中具体如何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一般都是针对TRIZ理论本身的研究,或是对程序设计类专业课研究,很少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公共课程的研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一个学生必修课,它不像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求那么高,设计的程序也不是特别深,只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效结合,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计算机素养,所以更体现出需要创新思维的深入挖掘。本文将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公共课程素养教育中,为培养具有计算机素养软件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一条辅助途径。

1 TRIZ理论的创新思想

TRIZ的含义是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经过50多年总结出解决技术矛盾所遵循的创新原则,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体系[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分析与建模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冲突解决原理。

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指的是解决冲突的原理,最终建立了包括发明原理、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和标准解在内基于知识的逻辑方法。在利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问题建模成TRIZ模型,然后利用TRIZ理论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找出该问题的普适解,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环境,最终将普适解转化为领域解或特解。

2 程序设计教学传统模式

程序设计课程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一种高级语言(如Visual Basic或Visual C++)的语句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详细地讲解其语句、语法。教学通常采用整堂灌输书本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生每学习一个语句只需要做一些与该语句有关的习题,学生很少动手实践。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模式化、绝对化,有没有其他途径或思路,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等。

3 TRIZ理论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采用TRIZ理论中发明式教学,将本课程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鼓励,培养他们思考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得课堂教学在动态思维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1 基于TRIZ 理论进行发明式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TRIZ理论,将本课程分为几个关键点,对关键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有:

3.1.1 采用基于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法

1/4时间教师传授该知识点,使学生在理论上产生认知。

1/2时间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解决问题,本专业实际应用在哪些方面,如何应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3/4时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练习完成问题分析和求解过程,并有效地举一反三。

最后学生自己梳理、总结、提炼知识,并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教师进行适当调整。

3.1.2 采用综合作业(项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TRIZ理论认为,对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作为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所以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所谓的“冲突”,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专业特点,学以致用中的项目开发能力,提高实战能力,即项目教学法[5]。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开发,完成整个的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等,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和鼓励学生发散性的、创造性的设计。

3.1.3 进行创新思维技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 进而得到创新的成果,然后再进行拓展,使学生在视觉、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3.2 TRIZ理论ARIZ算法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训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穿插TRIZ理论的ARIZ算法实践教学,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改革:

3.2.1 课程设计和实验内容的改革

将实验课程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训的开设,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完成实训内容。这个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实践课程采用兴趣组合、团队合作、相互帮助和启发的方式,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3.2.2 实验考核方案改革

采用上机自主学习系统,对每个实验项目按知识要点分配分值,为每个实验项目配置评分程序和测试数据,在实验课结束前10分钟对所有学生的提交的程序进行快速评测,生成评测结果报告,报告中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得分情况以及每题完成情况。这种实验考核方案不仅将教师从低层次的批改实验报告等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降低教师重复性、简单性工作量;而且在分数驱动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出勤率达到 95%以上,提高学生了动手编程能力。

3.2.3 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基于TRIZ理论的问题解决过程, 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过程,具体环节的思考又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特点和教学优势, 程序设计创新实训联盟,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构建第二课堂, 供学生在课余进行创新活动。

4 总结

经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要破除旧的教学体系,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组织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认知特点、认知心理、学习模式。提出基于TRIZ理论培养创新能力,TRIZ理论不能直接提供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将通用解转化为特殊解是有效运用TRIZ理论的关键。用先进的程序设计理论指导程序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加强编程算法、逻辑思维和编程方法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阮汝祥.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K].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

[2]高常青,黄克正.由TRIZ理论的通用解求问题的特殊解[J].中国机械工程,2006(1):84-88.

[3]江敏,花丽.TRIZ理论在We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3):5641-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