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

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1

护士的核心才能是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其中,特质包含个性、价值观等个人特质和能满足护理工作需要的职业特质,覆盖了职责才能、个人才能、人际交往和团队才能以及机构效能四个范畴。临床护生实习通常是以培养护生临床操作能力为主的培养渠道,它伴随护理学生实习的始终,使护理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习阶段对护生核心才能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护理事业的接班人。

1 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1]。在护理队伍中,我们首先建立护理信念,它是护士为之奋斗的最高思想目标。同时,为了缩短学校理论学习与医院的临床实践学习的距离,使实习生较快进入良好的实习状态,并为将来的护理职业生涯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我们一直坚持在实习护生下科室之前对其进行1周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护理是什么、慎独与自律、护士礼仪规范等等,并组织护生进行讨论,谈对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护生认识自我价值能力,认识到护理工作是传播健康、维护生命的神圣职业,与医疗有着同等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言传身教,从而给实习护生以强大的精神鼓舞,使他们树立了一种崇高的职业理想、深厚的职业感情和职业行为;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不断提高护生的实习水平,使之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成为优秀的实习护士。

2 营造“爱学习”氛围,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实习医院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实习护生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转为临床的实践学习,从学校到医院,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每接到新一届的实习护生来我院实习的计划,我们就及时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当实习生一踏进医院,我们热情接待每一个实习生,安排好他们的住宿、饮食,并建立实习生联系登记本,以方便联系。首先由护理部主任介绍医院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安排实习护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知识讲座、各种知识竞赛、PBL护理查房和读书报告等活动。以上措施,充分调动了护生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每个护生都感到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有力地促进了护生个人的成长。

3 制定实习期教学计划,提高理论、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实习生实习期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校实习计划,护理部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护理部计划、科室计划。护理部的实习期护生的教学计划包含训练内容、考核项目、具体要求和考核时间。科室再按护理部计划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性操作计划,实习期间,科室对实习护生每月进行两项护理操作的重点训练。要求逐人逐项过关,考核时,不只限于动作规范、熟练准确、速度合乎要求,还要求能适应适应整体护理要求,与病人进行沟通,掌握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同时还要考核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及崇高的职业行为等。我们要求每个科室带教老师如实填写实习考核表,最后实习阶段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并将其向医院推荐录用。这样,有效提高了护生的技能操作、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

4 加强临床带教队伍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带教队伍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严格选拔临床带教老师是提高护生核心才能的重要前提。首先对带教老师进行了严格的选拔[2]。选拔作风严谨、能力强、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护师、主管护师作为带教老师。要求临床老师在带教护理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无论是政治观念,还是思想感情、风度仪表、处世态度,都影响着学生。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带教老师应用纯真的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教育学生,用和蔼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用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示范给学生,使学生在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从实习中一点一滴处深受启发与收益,使学生的核心才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 其次,要加强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及考核,定期举办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班,并举办临床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结和交流带教经验,起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每月每批学生出科前由学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估,将评估意见反馈给各科护士长和带教老师,改进不足之处;同时护理部教学管理组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定期抽考临床带教老师;最后要建立奖优、淘劣的激励机制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定期评选有效带教老师,表扬和奖励优秀带教科室,以增强带教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措施可督促临床带教老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带教能力和水平,提高临床带教队伍的整体素质。

5 培养护生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团队效能

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62-04[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4-JSJYYB-033),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市教育局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SYQ-2013-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立坤(1963―),男,河南光山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等;郑雪松(1967―),女,河南固始人,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人类学;张茂林(1964―),男,湖北赤壁人,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一、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成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研究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研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如何适应新课改教学和如何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非常必要。

(一)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在新课改中,教师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裁判者变成促进者。

(二)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是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3年以前,师范生一毕业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2000年9月23日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但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第二章第八条规定:“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2]2015年开始,所有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同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第二章六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2]

由此看来,师范类高校不再享有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在教师资格证的取得方面,其他高校的毕业生与师范生拥有同等条件,教师岗位进入人才市场。师范类高校培养出来的师范生若不能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将对师范类高校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是师范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愈加凸显。尽管政府多方采取措施,但许多省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能保持持平,甚至下降。[3]而整个大学生就业大军中,作为高校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地方高师院校,其毕业生就业比其他大学生更为困难,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不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很难就业,即使侥幸就业也很难守业。

二、基于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豫南X大学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叙事

叙事研究重视经验,强调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叙述揭示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叙事研究通过朴实无华的写实语言深描教育生活中流动、鲜活的教育事件,揭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为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增强教师教育特色,推动教师教育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豫南X大学举办了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主题为“颂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活动对象为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时间为2014年10月至12月,并成立教师教育文化节组委会。活动内容有:师德报告,名师讲堂,微课大赛,说课大赛,三笔字大赛,教育实习征文、摄影、DV作品大赛等。活动相关要求:各学院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将活动作为弘扬教师教育文化、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确保文化节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本次活动结束后,学校将进行全面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每项活动内容都有具体的活动方案。

(一)师德报告:师德的职前塑造

豫南X大学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邀请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师德标兵、模范教师等举办五场面向全校师生的师德报告会,分别由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等相关单位承办,师生们先后听取了信阳市羊山中学副校长李玲、罗山县第一中学校长李林、信阳市羊山中学校长谈运斌、郑州市一中副校长于红莲、辉县市胡桥一中校长郭玉菊的师德报告会。这几位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所做的师德报告会,引发师范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道德之情感。

(二)名师讲堂:教学示范的职前浸染

豫南X大学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邀请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名师(或“双导师制”导师),组织开展五场面向全校师生的教学名师讲堂。该讲堂也分别由上述五个相关学院单位承办,信阳市第九中学教师杜德荣、信阳市第七中学党总支书记和校长杨漾、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数学教师于大平等主讲。他们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做一名优秀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强化师范技能、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情和动力。

(三)微课大赛:教学信息化的职前汲取

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的“微课”应运而生。“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4]

豫南X大学首次教师教育文化节微课大赛的目的是“搭建全校微课交流和推广应用的平台,提高广大学生的微课制作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微课大赛评分准则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技术实现”“教学效果”“作品规范”四大部分,“教学设计”下的四个二级指标“重点突出”“方法灵活”“结构清晰”“课件设计”,以及“技术实现”下的两个二级指标“视频录制”“交流传播”各占10分,“教学效果”下的两各二级指标“目标达成”和“推广价值”也各占10分,“作品规范”下的三个二级指标“材料齐全”和“语言规范”各占5分,“科学正确”占10分。

参赛师范生通过对微课教学主题的确定、知识点的细化、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微课视频的拍摄和录制、视频的编辑与优化、教学活动的实施等环节,教学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高质量的微课不仅能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对其他师范生的微课制作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四)说课大赛:课堂教学艺术的职前提升

说课自1987年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教研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起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

豫南X大学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说课大赛包含说课、答辩和特长展示3个环节,满分共100分。说课部分70分,说课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要求使用板书展现其粉笔字功底,英语学科说课环节要求全英文教学;答辩占15分;特长展示也占15分。说课使师范生通过由“怎么教”到“为什么这样教”,思维由感性发展到理性。要达到理想的说课效果,师范生必须熟练掌握教材、教法和相关教学理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三笔字大赛:教学基本功的职前加强

三笔字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贵财富,但随着电脑打字的盛行,三笔字渐渐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为了让中华民族书法能源远流长,师范院校开设三笔字课程和举办三笔字大赛活动都非常重要、意义深远。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各阶段写字教学要求的加强,师范生的三笔字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视。1992年9月,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第三章对三笔字书写的技能训练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正确掌握3755个第一级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笔顺”和“熟练掌握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的楷书或行书的书写技能”。

豫南X大学首次教师教育文化节也将三笔字列为此次大赛的重要一项,此次三笔字大赛分为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三个单项比赛,赛程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相关学院组织实施。写好三笔字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生提出的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的要求。师范生除了具备精深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从教技能外,还应将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以适应将来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六)教育实习征文、摄影、DV作品大赛:日常教学生活的职前体验

豫南X大学首次教师教育文化节教育实习征文、摄影、DV作品大赛的作品主题要求“真实反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实习支教工作和生活的文字、图片及视频……通过实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记录实习生的心路历程,共同回味和分享‘初为人师’的经历”。

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实习支教工作等是一个优秀师范生成为一个熟手的教学工作者所必经的途径,这个过程对师范生的实际教育和教学能力可进行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所以,豫南X大学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教育实习征文、摄影、DV作品大赛的征文要求“题目自拟,文体及字数不限,内容积极向上,真实再现实习生的实习生活或实习心得”;摄影和DV作品也有明确要求。通过提醒实习生关注和记录自己的实习期间的教育和教学生活故事,不仅能使师范生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施展和提高,而且锻炼了师范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豫南X大学举办的首届教师教育文化节。通过进行师德报告、名师讲堂、微课大赛、说课大赛、三笔字大赛、教育实习征文、摄影、DV作品大赛等活动,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有助于师范生教学表演潜能的挖掘

人类的表演潜能同人类的感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人类无数实践活动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它的外在表现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但实质上却是实践的光辉结晶”[5]。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教育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教育教学能力存在着区别。

一般说来,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等。日本冈山理科大学教授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技术侧面”和人格层面,技术层面包含专业技能、智谋技能、交际技能;人格层面包含个性与动机。[6]为适应新课改需求,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格侧面”备受重视。但目前的许多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仍仅停留在强调师范生的“技术侧面”和“专业技能”方面,与新课改倡导的“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理念相悖。

在此背景下,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犹如及时雨,通过开展师德报告、名师讲堂、微课大赛、说课大赛、三笔字大赛、教育实习征文、摄影、DV作品大赛等活动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萌生与发展。

(二)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展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20世纪末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都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设,“倡导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7]。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迎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探讨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三)教师教育文化节活动促使师范生教学信念养成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属情感范畴,是认知和意志的统一体。信念的养成来自个人情感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

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幼师女生;教育责任感;培养

[作者简介]邓博倡,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工作处主任,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92―04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 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 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 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 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 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 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 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

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 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社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高度。当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初等职业教育,并要求受教育人了解和掌握一线设备的基本操作。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先进设备及高新科技的运用,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产业结构保持一致性,并满足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主要包括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不同层次。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质量方面难以适应当前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会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所淘汰,最终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无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调整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以及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科技实力转化为社会基本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职业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正由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能源消耗保持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产业结构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为主导的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变。新兴产业的发展会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体系、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职业院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充分挖掘职业技术人才的创造潜力和动手能力,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这其中包括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激发社会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审慎发展技术本科等措施。然而,面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中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重复设置、生源层次不整齐、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未能有效连接,以致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队伍结构分布和整体规模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受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针对重工业、手工制造业及基础金融服务等行业,而针对生物工程、绿色环保、新能源、高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却相对缺乏。有些地方的职业院校甚至采用封闭式教育,断绝与外面所有信息的联系,缺乏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协调。这样一来,职业院校无法为产业升级培育技术人才,无法将学校的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在一起。

(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的平衡。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为实现地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地区将对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证,也为推动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对新兴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职业院校也仅从单一方面来对教育体系进行构建,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难以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已无法满足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势必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优化。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三大产业人才需求比例也在相应调整,即第一产业的人才需求正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持续增加。可见,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的重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仍然在信息、教育、金融等传统热门专业进行大量招生,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变化。加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备的缺乏,造成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物科学以及高端设备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相差甚远,这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以及社会就业岗位体系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区域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将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首先,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从长远角度来讲,高职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包括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层次人才,其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技师,主要培养从事系统技术操作与应用的专业人才,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及本科职业教育层次应将职业定位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高新科技成果、专利的设计及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其人才培养对象为从事科技成果、专利、产品设计及应用等转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向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我国不同区域所需的人才和社会岗位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最后,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却没有职业教育那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更应坚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的“四步走”方针,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结构的设置应以“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特色与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引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生物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人才、高端装备设计制作产业人才及新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这些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与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的精神,针对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岗位需求为指导,培养其综合的职业素质。第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第三,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到既能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考核,也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精神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第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市级、县级以及校级的三级管理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根据2013年《探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地方经验交流材料,在对课程结构体系面向新兴产业的改革满意度调查中,有80%的在校生对面向新兴产业的课程有兴趣,接近90%的学生乐于此法;有91%的实习生可以胜任新的岗位,所学专业与岗位吻合度达到75%;此外,新兴产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0%。由此可见,适应新兴产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重新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实践。如下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教学应用过程、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过程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过程三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必须经过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实验教学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阶段、专业知识实习阶段、社会实践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基于理论教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校内、校外各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过程,借助实践平成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整个环节中,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不同专业,在不同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制度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手工业不同,它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更应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鉴于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向学生提供弹性学制服务,学生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采取相应的分阶段形式完成学业。对于就业专项性强或企业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新兴产业对“短、快、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可采用两年学制模式替代传统的三年学制。同时,可将某些专业的学制调整为五年,在原有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横向性和纵向性,另外还需要增加企业锻炼和实践环节。例如,文科类专业适宜两年制模式,而对于设计类、生物医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其岗位技术含量高,普通三年学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对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可以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学制构建中,适当增加在校学习或项目实践的时间,延长人才培养周期。与此同时,为了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应深入推行“学分制”课程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取得必要的学分。让学生在3~4年或更长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促使学生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态度完成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

(四)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