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特征;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更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那么如何看待并实施有效的情境教学呢?

一、情境教学的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突出“情境”二字,创设情境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切感

此特征就是要求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的意境相符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想学和会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的链接、同化,直接让学生感知知识,在相似的情境中获得对应的形象感知,从而带给学生真切的感觉,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二)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感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丰富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的传达中伴着强烈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学生才会更喜爱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要能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各种“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想象力

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推动内需,更能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置富有想象的情境,更能拓展深远的意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文本所要展示的情境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情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情境的问题性

1.在情境中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学习的助推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要关注学生的好奇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羚羊木雕》教学,上课初始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们从标题入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学生主动提问:羚羊木雕的主人是谁?羚羊木雕名贵吗?不知羚羊木雕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需要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中要适时揭示事物本质,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奇妙的克隆》教学,教师设置了4个问题:“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问题处适时地插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感悟并学习科学家研究、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重视情境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经常处于紧张机械式的学习中,导致学生学习失去自主性,缺乏心理安全,思维受到限制。因此,要想充分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必须有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钟启泉教授指出:“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就没有对话者的真正自由,就没有对话;没有民主的精神氛围,也谈不上对话。”因此,情境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教学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情境学习中,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再创造。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师生共同探索,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创设良好的生生互动氛围,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进行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情”“境”“人”互动

师生是情境的实现者,亦是情境的一部分,师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更能发挥情境的教学意义。如,《天净沙·秋思》写的是诗人马致远的所见所感所悟,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配上“秋日情思”的曲目,可让学生充分融入诗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诗的意境,更能激活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重视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学习思维

开放性的情境教学,能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最后一课》尽管描述了小弗郎士的种种变化,但没有交代他后来会怎样做。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之后会怎样呢?通过对情境的拓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

总之,情境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分析研究,那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师应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实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7).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兴趣;思维;认知

所谓课堂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向学生设置特定的学习问题,以此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而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获取产生的深刻影响不容小觑。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基层教育工作者,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现将个人认识与看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课堂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总是乐意投入其中;相反,对于兴趣泛泛的内容,学生则很难真正融入其中,更不要说展开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了。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这样才能真正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更加踊跃且主动地进行具体语文知识点的学习。

笔者对此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课文围绕“羚羊木雕”这一事物发生了哪些冲突?最终是如何解决的?《羚羊木雕》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有何性格特征?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些问题难度较小,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因此,学生的探究、回答兴趣较为高涨,并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学习活动之中。而这显然就为后续语文教学活动的正常组织与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将课堂提问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

二、课堂提问要能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广度

课堂提问的重要目的在于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广度,从而促使其实现对问题背后所蕴含知识点的更深刻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当力求所设置的问题要能充分诱发学生的思维认知广度与深度。如此才能促使学生透过问题表象深究其本质,进而轻松突破语文学习的重点与

难点。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文时,笔者就向学生设置了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

1.纵观整篇文章,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没有动人心魄的呐喊,但是在细细阅读之后还是能从中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那么,阅读过程中,哪些情节的描写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父爱如山,厚重而伟大;父爱如水,隽永而持久。现实生活中父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请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与看法。

3.通过学习课文以及联系现实生活,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回应父亲给予你无私而深沉的爱?这样一来,呈阶梯形的问题既确保了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有的放矢,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被逐渐拉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而这就促使他们更加轻松地把握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内涵并深刻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三、课堂提问要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知水平

受到多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如,有的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扎实,有的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一般,而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事物实现全面认知的时间上也有极大的出入,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对时间的需求较

小……这就表明了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采取统一、划齐的教学方法,而应当具体区别、具体对待。课堂提问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认知水平。

笔者对此就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结合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置了难度不同的语文问题,如,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所设置的问题是“文章中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便能轻松答出;而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笔者适当提高了问题的难度:“斑羚飞渡这一举动,体现了哪些高尚的品质?”这就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发散思维;而针对语文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笔者则将问题的难度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从斑羚飞渡的行为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如此难度不同、略有差异的问题就全面考虑到了全体学生的不同实际认知水平,有利于他们透过这些问题真正把握《斑羚飞渡》的知识内涵及精神内涵。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入钻研课堂提问的艺术与相关技巧,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相信,合理的课堂提问将成为加强师生双方互动、切实增进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力助推器。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3

学生质疑法之所以效果好,笔者认为是由于有以下优点。

一、让学生提出质疑更利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发展。而学生质疑法就是让学生主动提问、互相解答。这一方面要求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思维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质疑过程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诱导、激励,又可以培养、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学生独立的个性,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因而课堂上学生质疑法就活化了学生这个“主体”,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上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质疑法则不同。首先,教师可以不断从学生的问答中洞察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在以后备课中制定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其次,班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会更强。因为在很大的比例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从自己的质疑中出来的,其内容一定更加切合学生的思想、能力的实际,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容易,也会更快、更牢。

三、学生提出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的探索证明,自控是人的天性。学生质疑法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和发展自己自控的天性,促使其自主形成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课堂教学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自控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强有力的独立基础。其次,学生质疑法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积极思考,是不会质疑的。学生有疑问,说明他学习过程中在积极思维,在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所获得的信息。这样不断积极思维的结果,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能得到逐渐培养和增强。有人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正是这个道理。

学生质疑法还能培养学生其他如语言表达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

四、学生质疑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质疑法切合了中小学生强烈要求自我表现的心理,更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了很好的主观条件。

引导学生从结尾生疑,好的结尾会使读者对全文的中心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增添文章的效果和说服力,让人深思,回味无穷。确切地说,结尾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加深印象;有时也用于展望未来,提出今后方向或令人深思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结尾生疑。如《故乡》一文的结尾有一段景物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是记忆中的故乡的图景,紧接着他们会问:“为什么结尾要再现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呢?”通过思索,不难发现,这反映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然后学生又会发现下面还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为什么要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段文字究竟有何意义?”作者希望人人都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的意图也便很明确了。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从看似平常处提问,从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处提问等,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五、围绕模糊点质疑,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4

开篇点题

开篇点题,即文章一开始就用一至几句话点明标题(或话题),单刀直入,简洁明快,决不拖泥带水和拐弯抹角。点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点出完整的标题;二是把标题的意思融入到一段话中但保留标题的关键词。开篇点题是考场作文最便捷、最有效的开头方法。考试时如果不能立刻想到其他更好的开头方法,应将此法列为首选。

例1.朱自清《背影》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例2.2009年安徽中考佳作《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开头:

那堂语文课,离现在将近三年了。但他,我的语文老师,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

例3.2011年北京市中考佳作《日积月累》开头:

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日积月累,通过过去一年的艰苦训练,我对此感触颇深。

凡题目含有较多空白点、带有悬疑意味的作文,更要用“开篇点题”的方法开头。如题为“一句滚烫的话”的作文,开头一段如果写成“上了初三,父亲日益关心我的学习情况。国庆节这天,父亲提出陪我去书店买书。我高兴地答应了”就不大好。因为老师评阅作文,第一时间想知道的就是文章是否扣题,而这样的开头无法让老师在瞬间判断出本文是否扣题,非要老师深入阅读才能知晓,而繁重的阅卷任务又不允许老师从头至尾逐字逐句阅读。在不能判定是否扣题的情况下,老师给作文的评分就不会高。所以,这篇作文还不如这样开头来得实在:“‘你一定行!’这是曾经深深激励过我的一句滚烫的话。”

类比引出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即先说其他事物,再说本文要写的事物,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开始使用的一种开头方法。

例1.2007年湖北襄樊市中考佳作《珍藏温馨的批语》开头:

有人珍藏衬衫,有人珍藏照片,有人珍藏邮票,而我珍藏的却是一张写有温馨批语的试卷。一看到它,我就想起了那治学有方的张老师。

例2.2008年山东日照市中考佳作《我依然选择真实》开头: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美,你也许会说,山清水秀是美丽,容貌怡人是美丽,才华横溢是美丽,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丽。

例3.2009年四川眉山市中考佳作《这里风光无限好》开头:

巨浪击打礁石激起滔滔白浪是好风光,湛蓝的天空飘过几朵闲云更是好风光,可我却独爱伞下的风光,伞下的风光无限好!

先声夺人

一开篇就是中心人物在特定情境下说出的话语,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例1.张之路《羚羊木雕》开头: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例2.2009年广东佛山市中考佳作《我还缺少什么》开头:

“你最好莫回来!”

门“嘭”的一声在身后关上,爸爸愤怒的声音透过这道隔绝了彼此的门,叩击着我的心。

例3.2011年湖北宜昌市中考佳作《小子斗蜂记》开头:

“啊!我的妈呀!”

一声尖叫打破中午教室的静寂,紧接着又是几个女生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连平时胆子最大的男生也流露出害怕的神情,女生只有抱头“鼠”窜了。

回忆导入

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待回忆结束又回到眼前。从叙述方式看,这实际上就是倒叙。倒叙比一般的顺叙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1.2005年吉林中考佳作《清晰的面孔》开头:

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今天,我已经坐在了中考的考场上。蓦然回首,一切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张清晰的面孔真切地浮现出来。

例2.2009年山东德州市中考佳作《被风吹过的夏天》开头:

夏日的午后,蝉声如织,我独自在家里漫不经心地整理书桌。从一本旧书中意外地飘落出一张照片,我俯身拾起,这张初中入学时军训留影纪念照,使得记忆的闸门蓦然开启,宛如时光倒流。

例3.2010年浙江金华市中考佳作《那天,我笑了》开头:

往事悠悠,许多的回忆,就像是电影的镜头,在我眼前一闪而过,消失了。而这其中的一件事,却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把我拉回到那些个回忆之中,记忆犹新。

修辞扮靓

修辞使语言变得更生动、更突出或更有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可用于开头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设问、比喻和排比。运用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比喻,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运用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这些修辞手法也可以混合使用。

例1.设问。2011年浙江宁波市中考佳作《她,不普通》开头:

她,真的不普通,你想知道吗?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例2.比喻。2011年贵州铜仁市中考佳作《一朵美丽的浪花》开头:

人生如长河,不免泛起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而在这众多的浪花中,有一朵尤为美丽。

例3.排比。2002年贵州贵阳市中考佳作《诠释回报》开头:

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

引用名句

名人名言,诗句歌词,格言谚语,社会流行语,凡一切广为传诵而又与文旨相关的语句都可用做开头。名句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精辟地道出了人们的共识,深深地打动和影响过人,所以运用名句开头,可以迅速地激活读者的某种人生体验。引用名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照搬,一字不改,名句与自己的话泾渭分明;二是化用,稍作改动,把名句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

例1.2007年北京市中考佳作《动力来自心中的偶像》开头引用顾城的诗句:

顾城曾经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我心里,每一位偶像,都给我带来了生命的激情与动力。

例2.2011年新疆中考佳作《感谢分别》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时光匆匆,三年转瞬即逝,初中生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伸出手想要抓住这匆匆的记忆,但我的指缝太宽,而记忆太窄,太多的记忆从我的指间沙子般流走,手里抓住的唯有分别。

例3.2011年山东泰安市中考佳作《妈妈,我想对你说》开头引用歌词: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唱起的歌曲,那时的我们还很幼稚,根本不懂得歌曲的内涵。现在,再唱起这首歌,心中总是油然而生对母亲的深深敬意。

例4.2011年山东潍坊市中考佳作《升起心中的太阳》开头套用罗丹的名言: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无数的美好等待我们探索,无数的磨难等待我们经历。直面人生,笑对磨难,升起心中的太阳,让生命绽放奇葩!

写景烘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一开头就描写景物或场面,可以渲染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用此法需注意描写不要太繁琐,太繁琐的描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三言两语勾勒出景物或场面特点即可。

例1.2010年重庆市中考佳作《因为有了期待》的开头:

晚自习时,灯光明亮的教室里,除了几把殷勤的吊扇在为辛苦的学子们驱除暑热外,几乎没有什么动静。

例2.2011年江苏无锡市中考佳作《快乐,来自于坚持》的开头:

夜已经深了。月亮孤寂地悬在半空中,发出淡淡的光芒。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墙上的钟在不厌其烦地“滴答!滴答!”吵着。我坐在桌旁,思考着还未解出的数学题。

例3.2011年山东济南市中考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开头:

灿烂的阳光肆意地洒进窗来,留下它斑驳的身姿,夹杂着泥土气息的空气向我恬静地道早安。今天,阳光灿烂得那么耀眼,一场定胜负的篮球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设置悬念

把正在发生的冲突或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提到前边叙述,却不立即解释原因或给出答案,引得好奇心切、欲知原委的读者急切地往下阅读。

例1.2007年上海市中考佳作《记住这一天》的开头:

“啪”,刚走进巷口,大老远就听到摔杯子的声音,我的心不禁一紧,急忙朝家里跑去。迎面碰到了邻居,从她的眼神中我就知道――准是我家又出事了!

例2.2008年广东广州市中考佳作《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开头:

春天是诗意的,美丽的,但我一直不喜欢春天。

例3.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佳作《此时无声胜有声》开头:

你很胖,我一直觉得胖胖的女人不美,所以我不喜欢你的胖,可这次回来见你瘦了一圈,我哭了……

顺其自然

不去把开头想象得很复杂,起笔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渲染铺垫,不刻意雕琢,想到什么写什么,只要能自然引出下文就行。可以原原本本从事件的开端写起,可以从事件发展的进程中某个节点写起,可以从事件的最后结局起笔,可以从某个有特别意义的物品写起,可以从对某人某事的印象或认识写起,可以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感叹或发问。如何才能做到“自然引出下文”呢?掌握一个诀窍就可以了,即只要不把文章的内容提要(如情节梗概或论证思路)一开篇就展示出来,文章就一定能一段接一段地写下去。“顺其自然”实际上不是一种特定的开头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记忆中存储的开头方法不适合考试文题时,就可以大胆地启用这种方式打开文路。

例1.朱成玉《丁香花,别睡觉》以一个观察开头:

其实从刚上车的时候起,我就注意到了那个捧着丁香花的小姑娘。

她四五岁的样子,扎着两个顽皮的小辫子,样子十分可爱,像小天使一样被所有人簇拥着。她很活泼,满车厢的人都愿意和她聊天,那一刻,我看到年轻妈妈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例2.200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佳作《父爱中所诞生的》以睁眼所见开头:

我睁开蒙的双眼,6月17日,5点25分!我嘟囔着,又猛然一惊,大呼:今天中考!

例3.2009年广东茂名市中考佳作《我发现了自己的美》以一处伤疤开头:

我的下巴处有一块丑陋的伤疤。妈妈说,那是我4岁那年同表妹玩耍时不慎烫伤的。

这块红红的、发着亮光的伤疤像一块符咒一样贴在我的脸上,羞得我抬不起头,整天像个罪人似的,默默地穿梭在人群中。有时候,我会听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地说:“可惜了,这样好的一个小姑娘,脸上却有块疤。”每当此时,我的心里就像刀割一般难受。

例4.2009年江苏南京市中考佳作《今天真好》以一种感受开头:

初三了,我只能终日忙碌着。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意外;精彩;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如果教师能把这“意外”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随机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动态生成,就能把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因学生而生成“意外”

(1)观点分歧导致“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因学生之间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或因师生观点相异而讨论得没完没了。《羚羊木雕》的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那么还要怪谁?于是学生议论纷纷,主要形成三种观点:“我”、父母和万芳,他们都有不足之处。此时我让学生代表某一方展开辩论,以合适的语言阐明理由,我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对课文的主体做了深层次的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铭记一点,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合理便是正确,许多的阅读题答案也是“言之有理即可”。

(2)突发疾病引发“意外”。 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突然流鼻血,血流不止,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关注他,根本听不进我讲的内容。于是脆停下来,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怎样止住鼻血吗?”同学们都满脸疑惑,随即我就叫学生拿来毛巾,打来冷水,又是浇水又是拍额头,一边做一边给同学们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血止住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们滔滔不绝,收获满满。课后我也扪心自问,今天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这样的课能否算是成功的课?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任务应该是多样、综合、灵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要根据课堂的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教学任务。一言以蔽之,学生获得新知便是课堂的成功。

2因教师而发生“意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说错话、写错字的状况难免发生,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将错就错,以“意外”造“意外”。记得在教学“尴尬”一词的时候,我随手就写成“九”字底,学生也没人提出来。随即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我没有直截了当地承认,而是先让学生查阅这个词的意思――神色、态度不自然;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然后让学生看清这个词的偏旁,有的说是“九”字底,有的说是“尢”字底,争执不休。这时我说:“现在的我就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我在纠结该怎样把自己所犯的错误巧妙地告诉大家,现在用‘尴尬’来形容我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刚才我把这个词的偏旁写错了,可惜粗心的同学竟然没有发现。”于是我趁机强调了这个词的意思和偏旁,学生记忆深刻。

3因环境而发生“意外”

安静的课堂外面突然风雨大作,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是学生还是会骚动起来,这时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见过下雨啊”,可是效果不佳。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干脆停止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窗外的景色。我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儿。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又趁机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落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我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反应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作业,结合动静描写进行片断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的好。其实,这种教学时机是经常出现的,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当然,并不是每有突发事件就大做文章,相机而作,浑然天成才是处理教学“意外”的最高境界。

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必须要注意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基于学生的探究所得进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6

一、通过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用心灵涵养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激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师要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浑身洋溢着乐观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对于课文的解读和教学应当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传递给学生。

二、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契机

语文教材是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库,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介绍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契机渗透生命教育。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作者或者文中的主人公是经历各种人生磨难,饱受各种挫折打击,但还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文学或其他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往往将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第一个环节,如能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详细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产生向这些作者或主人公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强烈情感。

2.抓住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契机,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正确的生命观。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一些诗句,让学生懂得人生短暂,培养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生命观。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的文本理解往往是充满零星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到进行生命的契机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从个性出发,从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出发,不追求标准答案,真正进入文章情境,产生属于学生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

3.抓住欣赏生命意象的契机,引领学生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语文教师可引领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界生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中认识生命的意义,获取生命的力量,欣赏、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比如《紫藤萝瀑布》、《囚绿记》、《林中小溪》等都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4.抓住阅读教学中的情感领悟契机,引领学生重视生命。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任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和可贵,认识到自己在亲人、朋友、班级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生命。比如《藤野先生》、《与妻书》、《背影》、《羚羊木雕》等作品,都是反应师生情、爱情、父子情、友情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他们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懂得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如何对家庭、亲人、他人负责,从而对生命有意识地约束和自爱,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乐观地对待生命。

三、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做有生命意识的有心人,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引入生命话题,让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对自己的生命状态的追问,可以是对周围的生存环境的理解,也可以是自然界小生命的生长过程的探寻等,从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生命的内容,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中对动植物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感悟诉诸文字,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心理,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对生命理解不正确的思想、看法,及时正确引导,对学生对生命问题困惑的心结及时化解。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