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实训报告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体系

200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 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 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 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源冗余,设备利用率低 过分豪华、不切实际的高档装备,至今作为实训陈列展示,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训功能。平时闲置并不参与实训,成为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的摆设,时间久了又要面临淘汰或更新,造成资源浪费。

开放时间不足,实训服务不够 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由于管理协调、信息反馈、服务准备、实训耗材等因素,实训过程不能向全体护生全天候(包括双休日、节假日等)开放;学生不能自选实训项目;影响护生实训时间的自我掌控,不利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法陈旧,实训项目欠新 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师原本熟悉的教法,没有紧跟临床护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教材依旧,教法照旧,项目陈旧,有的脱离临床实际,有的临近淘汰;新的临床路径和护理程序没有进入实训基地,尤其是专科护理技能实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深度不够。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一)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目的归纳为如下几点:(1)总结成绩,发现问题。(2)判断质量和运行成效。(3更新理念和调整思路。(4)争取达标,赢得信誉。(5)以评促建、促改、促管。(6)吸取经验,以利再建。不同的评价目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无论何种结论,越是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越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预期效应。

(二)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各地抽调的评估专家,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分组时,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常用的评价理论如下:

实证主义理论 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 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 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社会需求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需要。社会需求常可用作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功能越好,符合社会需求程度就越高。

科学发展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科学发展,指在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普通护理与特别护理、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实训领域,实训项目的衔接、融合和配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

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三)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内外结合原则评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眼光要关注校内校外两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校外需求。评估专家不应仅按照主观认识评价,更应依据其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不仅横向评出高低,更要纵向评出服务满意度。

量效转换原则等级对应评分,评分对应等级。教学评价应以数据测量为据,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可通过量效转化公式或量表,折算成统计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定级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转贴于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一)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确定,依据评价目的而变。(2)评价标准应需而生,因时而异。(3)现代评价标准正向“由刚转柔、由量转质,由物转效”演变。所谓标准,只是变动的量标,而非固定的钢尺。可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参考标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制定的评价标准,较适宜校内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尚不适宜校外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价。

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审自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先期内审自评自纠。内审自评应严格把握评测积分要点,从严入手,账物对应,数据准确,计算正确。(2)外援参评。聘请兄弟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组成外援同行评审组,对本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评价。外援参评借助外脑智力和经验,较能发现问题和缺陷。因是专业同行,评价更为中肯求实。(3)专家点评。由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他们平时参与护理实践教学,熟知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部情况,能够抓住要害、缺陷、问题进行分析点评。(4)上级抽评。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现场评价。上级抽评程序严谨、科学规范,评价权威,效应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可作为指令,贯穿于后续整改实施之中。

(三)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 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书面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评价组织过程描述。(2)评价意见汇总(包括分类评价意见和总体评价意见)。(3)成绩亮点归纳。(4)缺陷问题指点。(5)整改意见建议。(6)重点努力方向。(7)评估专家签名盖章。评价报告应注意读者一般为专业负责人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报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1000~1200字为宜)、规范流畅,意见应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坦率,亦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9-170.

[2]陆秀华.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6-27.

[3]华危持.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3):136-139.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护理解剖学; 设计; 教学体系; 研究; 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 R32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85-01

Research and Design on Experiment Course and Teaching System of Nursing Anatomy

Wu Long1 Zhang Zhigui1Li Liying1Gao Jinsong2*

(1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2Changsha Med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Based on its characterizes and target, the content of nursing anatomy course was discussed and the arrangement and measurement method of experiment course and teaching system of nursing anatomy were investigated. In practice it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ursing Anatomy; Design; Teaching system; Research; Experiment course

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护用解剖是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集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内容选择上,兼顾护士执业证书考试的需要,以实现双证融合。该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描绘出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并了解其功能。能够对护理技能操作相关的血管、神经准确定位。合理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为正确操作奠定解剖基础。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对于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对护理解剖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程的内容结构、实施的手段、方法、模式等在进行着不断地摸索与探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学习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及注射应用解剖、穿刺应用解剖、引流应用解剖、插管应用解剖、急救应用解剖的相关知识。其中,理论课程58学时: 1)绪论:2学时;2)基本组织:6学时;3)运动系统:8学时;4)内脏:12学时;5)脉管系统:8学时;6)内分泌系统:2学时;7)感觉器官:4学时;8)神经系统:14学时; 9)胚胎学总论:2学时。

3 实训课程 实训内容涵盖基础护理解剖、应用解剖两个层次。

3.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 22学时,包括基本组织、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人体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关系及其功能关系。

3.2 应用解剖实训 18学时,包括肌肉注射术、浅静脉穿刺术、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颈内静脉及颈动脉穿刺术、锁骨下动脉、静脉穿刺术、心肺复苏术、腹部的应用解剖、腹腔引流术、会的应用解剖。实训目的:掌握各种注射、穿刺、引流、插管、急救的解剖学应用知识。

4 实训教材 自编教材《护理解剖实训教程》。内容包括两部分:

4.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概述 实验一:基本组织实训;实验二:运动系统实训;实验三:内脏实训;实验四:脉管系统实训;实验五:内分泌系统实训;实验六:感觉器官实训;实验七:神经系统实训。

4.2 护理应用解剖实训概述 实验一:脉管系统注射、穿刺实训;实验二:肌肉注射实训;实验二:心肺复苏术实训;实验三:腹部应用解剖实训;实验四:会应用解剖实训。

5 方案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解、学生预习、实训和考核的环节。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中的思考题,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合理解决,学生完成实验后,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现象。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于实验教学中,它将护理解剖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内容及要求、注意事项等直观地、动态地展示给学生。

6 课程考核 实训课程不仅体现对人体基本结构的掌握能力,同时要体现护理解剖临床应用实践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分为:

6.1 基础护理解剖实训测试

6.1.1 实训报告 包括实训目的、实训步骤、实训内容、实训结果(绘图、填图)等。

6.1.2通过自制基础护理解剖多媒体标本测试软件测试学生实践能力。

6.2 护理应用解剖实训测试 通过选取20个标本测试题,测试学生识别标本能力。

实训成绩依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报告的优劣给出一个成绩,所有实验成绩汇总核算占60%,多媒体考试占20%、标本考试成绩占20%。

参考文献

[1] 井西学,王金民,等.基于医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医学教育[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

[2] 谭立文,李震强.解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组建[J].解剖学杂志,2003,26(2).

[3] 刘树伟,姜启海,等.建立现代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2003,(1).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教学改革;儿科实训教学;教学模式

《儿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生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而注重培养护生实践能力更是中职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儿科护理实训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距离的桥梁课程,也是儿科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呢?通过对实习护生及在校生进行调查问卷,我们对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对象

对象为本校2009级及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共518人。将2010级253人设为实验组,采取新的实训教学模式,2009级设计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年龄,文化层次,平时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

2.方法

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首先是课堂上将实验所需的理论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到实验室,按照操作示教-模拟练习-学生演示-教师归纳总结的流程进行;而应用护理程序制定护理计划部分通常采用:大班课讨论-教师讲解-写出整体护理计划-批改反馈。

2.2 实验组

采取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

2.2.1 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熟练动手实践能力、零距离上岗的实用性人才。

2.2.2 教学目标

根据护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制定适合中职护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护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锻炼护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细化的教学目标为:1)热爱儿童,有责任心;2)接受新知识的能力;3)熟练掌握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能;4)能理论联系实际,处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3 课程安排

传统的儿科实验教学课时少,以演示为主。改革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加大实训课时的比例。对2010级中职护生的理论与实训课时比由原来的2:1调整到1.5:1,由原来的实验课调整为实训课。主要区别是实验课为上了理论课后直接到实验室上实验课,而实训课为将所有理论课教授完毕后,儿科护理实训操作的内容集中进行。其次,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对内容进行优化时,遵循的原则为:1)针对性:儿科护理的群体具有特殊性,年龄小,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特别关注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知识,针对这种需求,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我们将护理措施的重点由原来偏重疾病的护理逐渐转向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方面,并将之作为实训考试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思。2)实用性:根据儿科临床的实际,将《儿科护理学》教材中的儿科护理操作项目进行筛选,对临床常用的“婴儿沐浴法”、“约束法”、“更换尿布法”、“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股静脉穿刺法”、“暖箱、蓝光箱使用法”六项内容作为实训的重点,增添了临床常用的小儿“体格测量法”以达到结合的临床,学以致用;3)前瞻性:在实训教学中,将最新的护理技术和思维方式引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婴儿沐浴法”操作实训教学中,引入目前医院广泛进行的“新生抚触法”,又如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操作实训教学中,将临床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留置针介绍给护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4 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实验课上“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三段式实训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思考-推进教学法: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如“头皮静脉注射、暖箱、蓝光箱的使用”等操作常采用该方法。以新生儿蓝光箱的使用操作为例:将整个实训过程分思考-推进两个阶段。首先,思考阶段:首先播放蓝光箱使用的录像,然后教师进行讲解与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操作过程。然后教师质疑:为什么退黄疸要用蓝光进行照射?进行蓝光照射前需要准备哪些用物?蓝光照射前、照射时、照射后的护理要点有哪些?从哪几方面来观察蓝光照射的效果?蓝光照射有哪些副作用?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带着这些问题,安排护生分组进行实践,通过个性化练习,亲自体会、思考操作技能。其次,推进阶段:学生演示-师生点评、小组交流-学生自我评价、完成实训报告-教师批改反馈。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和合作,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评并进法: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实训操作,如“体格测量法”、“更换尿布法”可采用此方法。先将学生分组,由学生根据教学项目的操作标准进行边熟悉边演示,教师巡回点拨辅导。讲评并进,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案例讨论法:理论课每上完一个系统,教师将整理好的典型病例发放给学生。讨论前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从病史资料的评估、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小组的护理方案。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和答疑。最后完成书面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反馈。案例讨论教学法使师生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法:在每一个疾病进行健康教育时或者体格发育测量法的操作训练时均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例如对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将学生分为二人一组,一人扮演责任护士,另一人扮演患儿母亲,要求“护士”对患儿母亲进行宣教,要求“家长”提出咨询。形式自由发挥,扮演后由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激情由感而发,不仅掌握了已学内容,而且熟悉了护患沟通的技巧。

(5)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教师根据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教学提纲。拟定教学提纲时,注意把实训教学目的问题化,设置疑问和创造悬念,以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提纲学习,指导护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实训课堂上教师向护生提问,学生作答,最后教师总结。此法可提高护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调动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中职护生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2.5 教学设施

根据专业特点儿科护理实训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保暖、光疗合二为一的婴儿恒温箱、婴儿头皮静脉注射模型、静脉留置针等,建立了模拟新生儿沐浴室为护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学习条件。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实验设备的管理采取实训组长登记负责,没有实训课的时候完全开放。

2.2.6 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儿科实训教学质量和检验实训教学效果,我们编写了每个项目详细的百分操作标准,作为实训考试的评分依据。编写了供中职护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实训实习报告》,从而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3.结果

为客观评价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前后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而操作考试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改革后新的儿科实训教学模式,在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注重师生互动,整个实训过程贴近临床实际,不仅可以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还潜移默化地对护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培养了其良好的医德和护患沟通能力。对中职护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后要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这种儿科实训的教学模式,将中职护生培养成临床不可缺少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4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65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训教学是其关键环节。传统的“讲解、示教、训练”型实训教学模式是一维的,其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熟练操作以掌握技能,学生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性,难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1],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校护理学院对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现介绍如下。

1优化实训环境

按照现代化医院的规格、布局、设施进行规划,建立了面积近8000 m2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护理实训中心,包括“1个医院、5个中心”,形成了高仿真的职业环境。“1个医院”指1个模拟医院,内设护士站、治疗室、器械室、中心供氧及病房呼叫系统、内科病室、外科病室、儿科病室、母婴室、老年病室、更衣室、外科洗手室、产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5个中心”指基础护理实训中心、专科护理实训中心、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考试培训中心、护士执业模拟考试中心。创造学生能看、能触、能做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与实际护理岗位的零距离,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需要,充分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整合实训设备

在确保基本实训条件完善的前提下,紧跟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其中包括ECS高级综合模拟人、KERI护理模型人、妇科检查模型、分娩及急救模型、动脉穿刺手臂、电脑心肺复苏(CPR)急救人、心肺复苏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全功能手术床、全功能分娩床、虚拟静脉注射培训考核系统、臀部肌内注射训练及对比模型等。先进的实训教学条件,充分满足了护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践示范和学生练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强化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一方面,每学期及假期派送青年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强化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将临床护理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引入实训教学,例如留置针的使用、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新版CPR技术、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和自动止液输液器的使用等。实现教学与临床需要零距离,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到工作岗位时就能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聘请临床医护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把临床工作经验及所见所闻带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教师间学习与交流,每周二召开教研室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集体备课,既可统一操作标准、规范示教,对质疑问题进行讨论,又可把临床新动态传授给专职教师,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4创新课程设计

4.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采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心肺复苏”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模拟病房利用ECS高级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的教学。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通过电脑参数的调整,学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第二步,学生运用CPR技术对患者进行抢救,通过模拟人的反应,学生可得知自己的操作是否到位,进而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复苏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的积极性升高。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效果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自身不足之处,便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切身体会到生命重要,争分夺秒的急迫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4.2开放式实训教学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学生课余可到实训室练习,大大的增加了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仅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慎独”的精神。

4.3与临床见习交叉进行第3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反馈,对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离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5更新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其中问题教学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场景,鼓励学生质疑,如学生在练习普通吸痰法过程中,教师会请问学生,如果遇到老年、儿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痰液黏稠的患者怎么办?启发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角色扮演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在实训教学中采用真人模拟、真人实践,如各种注射、口腔护理,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体会“患者”的感受,进而能够“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对于一些枯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如整体护理查房,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具体问题并进行讨论。既能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真正实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6调整考核方式

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评价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2]。在实训考核中采用口试、实验报告、病例讨论和临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考场设在模拟病房,实施患者床边考核。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灵活变化床号、考生号、场景的设置及物品的准备等,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增加人文素质的测评,素质要求包括仪表形象及语言态度,占总分的10%,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考过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当场补考,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都掌握护理操作。

7小结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训教学,尽管很多教育者已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课时的限定,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所以应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才能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水平,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柴翠萍,赵翠枝.自主合作与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5):65-66.

[2]冉波,左凤林,谭严,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7):2001-2003.

[3]丁敏,夏玲,沈王琴,等.构建《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护理研究,2011,25(12):3187-3189.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情景模拟;护理专业

1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院校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5],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3个关键环节。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在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逐步做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统一[6]。

1.1模拟医院工作环境,实现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

根据我校实训中心的占地面积,模拟医院楼层布局,建立内科(含传染病区、评估检查室等)、外科(含ICU、手术室)、妇产科(含产房)、儿科(含PICU)、急诊科、五官科等实训场所。按功能划分为教学做一体的训练区和情景模拟区,承担基础护理以及内、外、妇、儿、急救护理教学等。情景模拟区以情景模拟中心为主体,周边分布有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模拟产房、模拟手术室、模拟重症监护室、模拟社区和模拟传染病区等,均按照医院及社区实际进行设计,具有通道,分为多区域。情景模拟区拥有高级无线护理专属综合智能人,全部场地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化互动教学系统,可进行临床各科疾病的模拟评估、急救、治疗及护理教学,再现临床真实情景,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实现无缝对接。

1.2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配备硬件和软件设施

实训中心建设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体现先进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中心设施不完善,学生动手机会少,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借助实训中心开展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扩大实训场地面积,建立可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的实训室;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信息技术,购置进口高级智能模拟人、虚拟静脉输液系统、虚拟急救系统、虚拟胎儿分娩系统等,并与信息技术公司联合开发仿真教学及管理软件,积极推广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目前,情景模拟中心的模拟病房中有高级智能模拟人及配套的吊塔、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泵等,可设置不同病例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模拟产房中可利用虚拟胎儿分娩系统模拟顺产或不同难产情景进行教学;模拟ICU中可利用模拟人及周边设备进行不同疾病重症监护教学。所有这些场地的教学过程均可通过网络在远端教室同步呈现,初步使虚拟仿真教学与临床实际接轨。同时,实训区建立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内部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及实训设备,可拍摄教师讲授和示教操作的全过程并投放到大屏幕上。教师边讲课边示教,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实训中心实行开放制度,学生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可以随时入基地练技能。

1.3营造人文环境与职业氛围

以护理专业文化为基础,在校内实训中心营造浓郁的护理文化氛围,让“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根据护理职业特点布置实训中心,从专业、美学、心理学角度来精心设计。如在模拟产房和待产室分别悬挂“生命使者”“产妇的守护神和合作伙伴”牌匾,在走廊和各实训室内张贴南丁格尔誓词、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照片、医学生誓词、名人名言以及漂亮孕妇和可爱宝宝的图片,营造温馨轻松的氛围,使学生一进入实训中心就能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文关怀,激励学生“笃志博学、医技精良”,在潜移默化中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另外,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师生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要求,统一着装,营造真实职业氛围。应用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人文关怀能力。

2虚拟仿真护理实训中心的应用

2.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针对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科护理、体格检查等各项操作,教师在示教室讲解示教后学生分组进入实训室训练,每组由带教教师指导,并实施“导生制”带教模式。根据在校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的现状,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小导师”,每人带教10个学生,利用中午、晚上等课外时间,有计划、按顺序进入实训室训练。严格“小导师”的选拔和培训,采用末位淘汰制和量化评优制,激励其不断进取,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我校“导生制”的实施作为护理实训的一大亮点在全校推广,相关研究课题获河南省教育厅立项,多篇相关论文已发表并获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二等奖。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依托情景模拟中心开展内、外、妇、儿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教学。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病例进行情景模拟,通过远程传输让更多学生观看,并通过回放进行针对性讨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项情景模拟方面的研究获得了河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及市厅级奖项。实行竞赛选拔制,以赛促学、促教、促练。一年级学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小导师”队伍,二年级通过逐级竞赛选拔技能操作水平高的学生,作为参加国家和省市级比赛的培养对象,因材施教。课题“护理专科生综合实践技能竞赛的改革与创新”获河南省医学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支持教师加入教育部新成立的“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出资培训了SP培训师,不久将实行SP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2优化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实训教材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建设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训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7]。课程体系应涵盖基础护理技能和专业相关技能,学校教师可与临床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实训教材。同时,构建多元化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以下3方面:(1)考核内容多元化,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考查其学习态度、人文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8];(2)考核方式多元化,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提交见习或实验报告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3)成绩评价多元化,不以一次考试确定学生成绩,采取平时测试、阶段性测试、期末测试相结合方式。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模拟临床工作过程,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训为主的多站式技能训练与考核评价体系,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项技能训练中。如对助产专业学生采用多站式技能训练,分为产前检查站、产程观察站、接生技能站、新生儿复苏及护理技能站、产科护理技能站、母乳喂养技能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对临床实习学生要做到自始至终全程监控、全方位评价,使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提高操作水平。

2.3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发挥学院护理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的优势,完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具备丰富临床经验、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精湛操作技能的护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保证学生实训质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针对专职教师对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不了解现状,通过派出学习、举办各种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培训班等,提高其技能操作水平。同时,组织理论教学培训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实现专兼职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2.4开放护理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开放护理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一是承担卫生机构护理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为本校周边地区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助产技能培训,为周边社区人群提供基本急救知识、生活护理、居家护理、终极关怀专题讲座。二是发挥护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的作用,为下岗人员、务工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培训场所及考证基地,提供充分的师资技术和服务保障,组织专家对基础操作项目和专科操作项目进行考核认证。三是为本市卫生系统护理竞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等提供设备和场所。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 职业化改造;护理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112-03

近来,我们通过对护理技能项目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高职教育技能项目学习规律的职业改造,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能学习效果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

1 毕业生对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以卫生部统一制定的五十项护理操作为主要内容,我们对2006届、2007届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具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技能测试等项目,共收回有效问卷800份,累计测试两届护理毕业生300人次,召开由毕业生所在医院护理部、所在科室护士长、高年资护士、毕业生代表、护理专业教师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20次。综合调研结果显示,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项目,从训练内容、配套设施到训练方案上都存在着与职业化教学不配套的地方,导致学生对护理操作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讲得多、操作少,只知如何做,不知为何那样做,训练项目与工作岗位错位,未能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预判进行分方向的技能实训,特殊技能实训缺失等。

2 对护理操作项目教学实施职业化改造的做法

2.1 组建项目改建的专业化班子 依照基于护理操作的工作过程,推行教、学、做一体,推进护理操作融基础性、专业性、特殊性于一体的系统化教学及职业化改造理念,组建了由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一线护理人员、护士长、职业教育专家、各科护理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对应基础教育教师、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专家、工程设计人员共同组成的改造队伍,统一理念与思路,对各项任务分解分工,形成定期研讨及协同推进制度,健全了质量控制及目标责任制等。

2.2 梳理护理操作项目并分类 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项目到专业项目再到特殊项目的顺序,由医院专业护理人员和护理骨干教师共同梳理出高职护理技能操作的各类项目。我们把这些项目归纳为基地护理操作类、专科护理操作类及特殊护理操作类三大类,基础护理操作包含无菌技术(一般洗手法、外科洗手法、无菌钳使用法、戴无菌手套法、使用无菌溶液法及使用无菌容器法、铺无菌盘法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体温测量技术、脉博测量技术、呼吸测量技术、血压监测技术)、注射技术(肌内注射、输液技术、静脉注射及采血技术、静脉留置针技术、动脉采血技术等)、用药技术(躯体疾患者群的换药、躯体疾患者群的口腔给药、精神患者换药、精神患者口腔给药等)、其他技术(物理降温、轴线翻身、患者搬运、痰标本采集、咽拭子标本采集技术、防患者跌倒技术、防压疮护理技术)等五个大项目二十八个子项目。专科护理操作包含口腔护理技术、呼吸科护理技术(雾化吸入技术、吸氧技术、经鼻/口腔吸痰术、经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术)、消化及急诊科护理技术(鼻饲技术、胃肠减压及洗胃技术、灌肠技术)、泌尿科护理操作技术(男、女导尿及膀胱冲洗技术)、胸科的胸腔引流技术、神经内科的脑室引流技术、产科及儿科护理操作技术(产科会阴消毒技术、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光照疗法、早产儿暖箱应用技术、听诊胎心音技术)、精神科患者约束技术等七个大项目十七个子项目。而特殊护理操作类包括了输液泵/微量泵使用技术、心电监测技术、心肺复苏生命支持术、除颤技术、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T管引流护理技术、造口护理技术等七顶[1,2]。

2.3 对护理实训内容及功能区实施职业化改造 根据职业教育认知规律和高护操作实训的特殊性,我们制定了按以下箭头所示顺序进行的护理操作实训流程:附属医院和定点协作医院的见习对护理操作技能项目的系统化归类并序化操作对应共享基础模块导学分项操作对应基础模块学习分项操作流程学习与实训分项操作见习分项操作对应基础的复习专业操作对应基础学习专业操作学习与实训特殊护理项目操作流程示教特殊护理项目见习特殊护理项目对应基础学习。针对护理实训一体化、系统化教学需要,将护理操作学习地点分为工作环境学习区和与之相融通的实训学习区两大部分,实训区又分为公共基础实训区(形态学、机能学实训区等)、专项操作对应基础实训区、专业操作实训区(含基础护理操作实训区、专科护理操作实训区、特殊护理操作实训区),具体内容见图1。

2.4 护理操作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根据流程及配置,我们把护理操作的系统化教学分五步实施。第一步,标准化患者护理操作的系统化见习及序化。在定点见习医院内,遴选典型病例做好见习课设计,每次见习结束后,由带教教师同见习学生一起推导、归纳出本次见习护理操作的流程,经过6~10次个案护理流程的见习和个案流程归纳,由学生主动导出2.2中的基础护理项目、专科护理项目及特殊护理项目。第二步,护理操作对应公共基础模块学习。根据护理操作对基础知识(形态学、机能学等)的总体要求,配置相关公共基础内容,由课件导出学习内容及课时目标,配合三维图像、模型、标本、示教、反馈、依次完成公共基础学习。第三步,分项基础护理操作学习。通过见习定点医院内预设的分项操作,梳理分项操作规范,进入对应基础实训室求证有关结构,最后进入分项操作模拟室训练,完成从理实一体化学习到可持续发展的升华。如学习肌内注射项目时,先预选出2名(成人、儿童各1名)肌注的患者供见习,见习完毕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肌注的规范步骤及注意事项,再分别到成人、儿童标本上求证局部结构,最后进入模拟肌注学习。第四步,专科护理操作学习。对应图1内容,同样按见习、归纳、对应基础实训室复习、专项实训室模拟训练等来完成。第五步,特殊护理操作学习。该类操作存在着见习病例少、仪器设备贵重、应用频数低等原因,学习过程按照仿真室示教、归纳、对应基础求证等顺序完成。

3 效果评价及体会

3.1 效果评价 通过对护理实训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改造,实现了学生学习由盲目学习向目标明确、趣味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由孤立项目学习向系统化学习的转变;由基础、专业、见习等的分段式分散性学习向一体化精准性学习的转变;由医院与学校脱节向院校精准对接的转变;教师由“教书匠型”、“大师傅型”向“导师型”、“双师型”的角色转变;学习效果也取得了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及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3.2 体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更高层次职业化护理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对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外科手术式”的职业化改造,既需要取得各级学校主要领导乃至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与重视,又需要大手笔投入,专业及行业专家的全过程参与,同时,还需要符合高护人才培养规律要求的改造方案的制定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龚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6(2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