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建设 发展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library continuous efforts, our country in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has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the wealth of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published, make our country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basis to get develop. But in the process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if these issues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not timely solve, will not benefit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 on our country's socialist cul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basic theory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ci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书馆学自传入我国以来,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求索历程。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人类对图书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面对着新的社会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图书馆学的学科理论还是专业技术都需要有新的探索,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1.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是在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建国前图书馆学偏向技术方法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极少。建国后我国图书馆学才开始真正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1建国初期至前期。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基层图书馆的工作经验和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作经验而开展的总结研究。对图书分类法的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也翻译了一批苏联图书馆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图书馆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总结和研究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和基本经验。对图书馆多种业务问题,如:藏书建设问题、目录组织问题、读者服务问题以及干部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六十年代初期,编写了一批图书馆学教材,较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各方面的成就。

1.2前后时期。

前期,图书馆学院校已停止招生,图书馆学刊物停刊,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被下放劳动,图书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的状态。后期,一些大型图书馆和教学单位,翻译了少量的介绍国外图书馆现代化的材料。但图书馆学研究仍无进展。

1.3后。

图书馆事业再次得到解放,图书馆学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各省也相继成立了省图书馆学会。在全国学会和各省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各种问题和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材和专著的不断问世,创办了三、四十种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大大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使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出现百花盛开、繁荣昌盛的局面。

2.当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群体减少。

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有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老专家以及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曾在此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基层工作人员或放弃图书馆工作,或转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群体呈现萎缩趋势。一方面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为图书馆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学术界内部,应加强相关研究协会建设,多组织交流会议,邀请知名学者传授经验,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次行列,保证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2.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某些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理性认识。

现在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呈现出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由于人们认识有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情境不同,掌握相关信息素材的齐全程度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通过各种学派和相关问题的理论争鸣,在一定时期,图书馆学界对某些基础理论的理性认识会出现暂时的统一现象。如果不承认在某个时期;某些问题;认识方面的相对统一,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2.3基础理论论文、专著出版数量下降。

据统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1980到1991年期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共计2600篇,占当时图书馆学论文总量的13.7896%;在1994到2006期间,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只有200余篇,仅占论文总量的0.2496%。因此,我们能观察到,我国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专著理论出版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

3.未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展望

在今后图书馆学的研究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应整体性推进学科理论建设。学科建设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没有以整体性学科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一切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将陷于一种盲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得出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

其二,加大力度重点突破重大现实问题。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可以使整体性学科建设持续走向深入。从具体问题研究入手,最终实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整体建设两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突破。

总而言之,新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应从宏微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宏观研究重在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这包括对历史基础的总结和对历史起点与历史高度的确定;根据历史背景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加以调整;对研究内容加以丰富与更新;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微观上研究则在宏观研究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纵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决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文祥,刘兹恒;发展与创新: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2期

[2]杨文祥;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02期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依据个人意愿,为图书馆利用者无偿奉献,提供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公益性活动[1]。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在全国图书馆界是较早开始的,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996年就开始招募志愿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当前水平。为深入了解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与志愿者负责人面谈的方式对广州市15所公共图书馆①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现状

对广州市15所公共图书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所图书馆从未招募过志愿者,但馆长表示今后肯定会开展;有5所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仅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多是在校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另有9所图书馆除了在寒暑假有志愿服务外,平时周末、举办大型活动时也有志愿者参与。总体来说,志愿服务在广州市各公共图书馆是普遍存在的。下面从人员结构、工作内容、志愿者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所调查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现状。

1.1 人员结构

1.1.1招募对象。从调查结果来看,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是学生,其次是社会人士和某些志愿团体的人员。例如天河区图书馆的志愿者主要来自基督教青年协会,该协会于2005年成立了专门的图书服务小组,致力于天河区图书馆的志愿服务。

1.1.2招募方式。总体看来,招募方式比较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报纸;2)跟高校团委联系;3)图书馆主页;4)馆内公告;5)跟志愿机构联系。但具体到每个馆,多数图书馆只用到其中的一种或者两三种。

1.2 工作内容

图书馆志愿者多数活动于一线岗位,主要包括借还书、书库整理、图书上架和排架,也有部分志愿者针对少儿读者开展阅读辅导活动,协助图书馆开展展览、学术活动等,还有少数人从事馆内清洁等工作。

1.3 志愿者管理

1.3.1志愿者的培训。所调查的15所图书馆都对志愿者进行了岗前培训的方式,大多数图书馆采用分散培训的方式,即各部门分别培训本部门的志愿者。仅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和番禺区图书馆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采用PPT讲解和现场演示的模式。

1.3.2负责机构及相关规范。由于大部分的志愿服务分布在流通部的各个岗位,志愿者多隶属于流通部管理,也有的属于人事处或者公关部,如海珠区图书馆由一名副馆长专门负责该馆志愿者的招聘、培训等各项工作。绝大多数图书馆没有服务章程,志愿者只需遵循本馆的秩序即可,如番禺区图书馆根据《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番禺区图书馆义工服务章程》。另外,《广州市图书馆义工管理办法》正在审议中,它明确规定了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培训内容等详细事项。

1.3.3经费来源。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没有专门的志愿服务经费,多是从办公经费中抽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经费可以从财务处领取,比较有保障。

1.3.4激励措施。大多数图书馆都对志愿者进行奖励与表彰,常用的方式是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免费图书证及其他免费项目。部分图书馆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奖励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则在图书馆主页开辟志愿者板块,既是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又是对志愿者的一种表彰。但调查也发现有个别图书馆是没有任何奖励措施的。

2 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不仅缓解了图书馆因服务时间延长、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等因素造成的人员紧张问题,还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1)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对馆员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来自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志愿者的加入给图书馆员注入了活力[2]。2)志愿者本身就是图书馆的潜在或现实读者,志愿者与馆员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沟通,实际上是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交流[3]。图书馆可以从与志愿者的交流中了解到一般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但可能却是图书馆在此前没有想到、但又值得完善的地方。所谓有容乃大,图书馆吸收了志愿者的建议,对改善工作必有益处。3)志愿者是图书馆最好的宣传者。相对于其他传播渠道,人们更偏向于相信熟悉的人的亲身经历。根据这个传播学理论,志愿者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讲述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推介图书馆的服务,这是理想的宣传方式。

在实践中,志愿服务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图书馆志愿者流动性较大,队伍不固定,短期行为比较明显,因而缺乏长期的服务意识。在调查的大多数图书馆中,很多志愿者只是为了得到一张社会实践的证明而去图书馆从事几天的志愿服务,更多的人仅在寒暑假集中服务,平时并未坚持参与,造成志愿者队伍零散,没有稳定的人员保障,即使通过再招募获得新的志愿者人力,也会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性。2)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给本来人手就不够的图书馆增添了负担。多数志愿者不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士,在其上岗前图书馆要抽出时间和人员来对其进行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培训。如果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经常换人,图书馆就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既浪费人力,又大大降低了图书馆员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参与度。3)造成馆员“人浮于事”的现象。图书馆不能用志愿者顶替本馆的工作人员,不能越俎代庖,具体工作应由本馆工作人员牵头、志愿者协助[4]。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图书馆里本来应该由图书馆员做的工作却由于志愿者的加入而使得图书馆员闲置起来,馆员并未像预想中的那样去填充其他更需要人的岗位,这样就伤害了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易使其对图书馆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中止志愿服务。

3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认识

图书馆志愿服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宣传方式:1)依托图书馆自身的宣传。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负责部门可以在图书馆“宣传周”“服务月”的活动中趁机宣传志愿服务,发放小册子,介绍本馆志愿服务的历史、取得的成效、招募的条件等;在图书馆网站上专门开辟志愿者活动园地,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都有在本馆的网站上开辟志愿者专栏,介绍志愿服务开展的精彩内容、优秀志愿者风采等:图书馆还可以在本馆醒目的地方介绍志愿服务,如海珠区图书馆就在宣传栏中介绍本馆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很好。2)依托志愿组织的宣传。图书馆应当借助于当前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宣传的时机加强宣传的力度。图书馆可以同志愿组织联系或申请加入到志愿者协会的服务范围,组建图书馆服务小组,同时也可以在志愿者协会网站上开辟图书馆志愿者分区。3)依靠图书馆志愿者进行宣传。主要是“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周遭朋友、同学进行宣传,虽然宣传面较小,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2制定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条例

法制化是志愿服务的必由之路[5]。目前,广东省各志愿者相关单位正探索《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的修订及实施细则的制定。图书馆应当借此机会制定符合本馆实际的志愿者服务条例,对本馆志愿服务给予制度上的保障。资金的缺乏也是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大省,探索政府资助为主,企业、个人资助为辅的资金模式将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6]。图书馆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办单位,可以借开展志愿服务的时机多争取一些资金,保障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3.3参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能程序,对图书馆志愿者进行全面管理

要把本馆的志愿者管理好,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的程序:1)工作分析。即在招募前,对使用志愿者的可能性、志愿者的角色定位及工作内容等的分析。根据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拟出一份简明的工作说明书,并由此制定志愿服务手册。2)招募与甄选。通过图书馆网站、馆内公告、报纸、电视等传媒招募信息,还可跟义工联组织、学校、企业联系招募志愿者。甄选志愿者时应遵循“应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人(Best Qualified),而不是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人(Fully qualified)”的原则[7]。要特别注重考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甄选能够持之以恒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3)培训。采用集中讲授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图书馆的资深馆员或领导负责对志愿者进行集中讲授,主要讲解图书馆的核心服务理念以及本馆的概况、发展政策等,使志愿者对图书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由图书馆各部门分别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让志愿者熟习日常工作。4)绩效评估。最简单的方式是跟踪志愿者是否将培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或者根据受帮助的读者的信息反馈来评估。另外,可根据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间的长短来评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都是利用这种评估方式来评出“优秀志愿者”或“星级志愿者”的。5)激励措施。不同的志愿者有不同的志愿动机,在实践中,可采用诸如物质性奖励、情感激励、个人自我激励等不同的激励方法,满足志愿者的不同需求。

3.4加强公共图书馆与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交流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机构,与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公共图书馆和志愿者组织的合作是有其可行性的。具体到实践中,其运行模式可以是灵活的。以天河区图书馆为例,该馆的志愿者全部是广州市基督教协会的志愿者,该协会于2005年专门成立了图书小组,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人。据天河区图书馆的负责人介绍,该馆平时只需与义工联的负责人联系,就能找到合适的志愿者参加服务。志愿者的档案全部由义工联负责,这样图书馆就省去了专门负责管理志愿者的人力,完全交由义工联负责。由于义工联图书小组人员较固定,该馆只需集中培训,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公共图书馆可以考虑这种模式,既能省去图书馆招募、管理的时间,又能保障志愿服务的时间、效果。

[注 释]

①所调查的15所公共图书馆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天河区图书馆、白云区图书馆、黄埔区图书馆、番禺区图书馆、花都区图书馆、南沙区图书馆、萝岗区图书馆、增城市图书馆、从化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张铁娥,富月娥.日本大学图书馆界志愿者活动简介[J].图书馆杂志,2002(4):65—66.

[2] 方允璋.试论社会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与参与[J].图书馆论坛,2000(4):7—10.

[3] 赵志华,禄艳琼.图书馆引入义工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2):33—35.

[4] 吴月芳.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活动刍议[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61—62.

[5] 法制化是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必由之路[EB/OL].[2009-09-25].volunte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0.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04-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及学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高校教育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的意义

《2008年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图书馆是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育机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图书馆与大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教与学、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图书馆在学校资助育人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1.图书馆是学校资助育人的重要阵地。“资助育人”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图书馆是学生从事学习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对图书馆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依托感,能在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无比愉悦的经历,可以学习兼职两不误。江苏省几所高校调查显示,在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的贫困生数较其他岗位占较大比重。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校勤工助学的学生约620人,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约有70人,约占11.3%的比例,在全校约40家的用人单位中位居第一。

2.资助育人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信息服务等较大较快发展,图书馆工作量急增,但图书馆工作人员没有明显增加。在图书馆设立资助育人岗位,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从事图书资料的排架、倒架、整理等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积极性高。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图书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同时在带动其他学生爱护图书馆、维护图书馆学习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拓展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途径。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要保持学习成绩优良外,还要挤出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他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自立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4.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最近对北京8所大学4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岗位让学生带薪工作,虽然报酬数目不是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困难,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社会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的现状

1.角色认知度低。现在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自我意识较强,工作意识、服务意识欠缺,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到“管理者”的行列,只是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认为学生是为了挣钱才来工作的,没有把他们作为同一层次的“管理者”看待,忽视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在馆的读者也存在不尊重学生劳动的现象,不服从他们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资助待遇偏低。200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月不超过40小时,工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据调查,我省绝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标准为8元/小时,还有部分学校7元/小时。学生一个月满勤最多可得到320元收入。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在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200名学生被随机调查,调查发现,月消费≤500元的只占8.5%,73.5%的学生月消费在500~1000元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每月300元左右的收入很难满足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开支。

3.学生数多,流动量大,管理难度大。东南大学图书馆职工140人,用工学生230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职工68人,用工学生70人;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职工52人,用工学生53人。可以看出:图书馆用工学生数量较多,有的甚至超过职工数。因为缺乏完善的人员约束机制,学生流动性大。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图书资料的排架、整理等工作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的培训。学生流动量大造成工作人员培训量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三、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发展思考

1.健全制度,科学管理。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得到进一步深化。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形成制度化管理非常必要。根据图书馆工作特点制定“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管理条例”等。通过制度化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来加强学生自律性和责任心。首先把好用人关。在贫困生中公开招聘,选拔品学优良、吃苦耐劳、协作精神好的学生。其次,重视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管理是保证资助育人持续发展的保障。

2.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图书馆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数贫困生为维持在校期间的最基本生活,忙于各种打工,从事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活,造成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图书馆在用工的同时,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保障贫困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自身的特点,图书馆可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如:对于包架工作的学生,在保持书架整齐的情况下每月可缩短1~2小时工作时间;多借阅2册图书资料;进行年度评选,选出“积极分子”、“工作能手”,进行表扬和表彰,并给予适当金额的奖励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热情、积极,资助育人效果也会更好。

高校图书馆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减轻了部分贫困生的后顾之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舞台,锻炼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图书馆来说,大学生有着年轻人的热情,也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只要我们及时总结和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及时的解决,资助育人工作将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霞.大学图书馆勤工助学知识管理维度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6):91-93.

[2]王刚.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的使用及思考[J].情报探索,2009,(6):128-129.

[3]张军.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93-94.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勤工俭学 科学管理 贫困生 图书馆 双赢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海啸影响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也深受其害,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人数也呈增长态势,据近期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22%为家庭贫困学生。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实行非义务教育,国家对上大学实行收费制度,这就给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尽管各高校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教育部既定方针,采取了“奖、贷、助、勤”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最广泛的途径还是勤工俭学。图书馆是各高校开展勤工俭学的主要基地。笔者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图书馆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图书馆人手紧缺部门的工作,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同时也使图书馆的工作通过勤工俭学大学生让更多读者更全面了解,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成效。

一、图书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必要性

1.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提供锻炼成长平台

到图书馆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比较差,不能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经济支持,他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收入, 补贴生活费,解决学费问题,为家庭减轻一点经济负担,使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些学生往往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问题,因此他们常常怀有自卑和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图书馆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把勤工俭学当作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又可以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减轻图书馆的工作压力, 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活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很多高校面临着读者数大量增加、文献数成倍增长的状况,在图书馆服务对象大量增长、服务时间不断延长、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化的前提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较此前有了大幅提高,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同步扩大,图书馆一些部门的工作强度大,工作人员工作紧张,压力大,每天要借阅、整架、上书、打扫卫生等,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因此,开设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大学生加入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队伍中,协助图书馆从事阅览室管理、图书加工、图书排架整理等基础业务工作。[1]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压力。大学生在工作中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又有知识作后盾,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有独到之处,也能使工作人员受到启发,拓宽思路,不断改进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参加勤工俭学,可以帮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他们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同学们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可以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诚实信用的品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实践能力,认识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受到靠自身诚实劳动实现自身目标、为社会作贡献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许多大学生通过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可使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勤工俭学的学生到图书馆工作之前,许多图书馆都对他们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主要向他们介绍一些图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图书馆各部门工作,可以了解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学习图书馆的分类采编、图书检索、图书加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知识,了解到图书馆的一本书从采购到流通借阅的整个流程,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工作中他们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帮助读者查找和推荐有关方面的图书资料,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对自己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对其他学科知识也有所熟悉和了解,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贫困生参加图书馆勤工俭学活动,扩大了生活空间,有助于学生的事业设计、社交公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等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树立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与积极参与的精神意识,从而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图书馆是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要想树立自己的形象, 提高服务质量,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而勤工俭学的学生正是沟通图书馆与读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他们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能够最直接、最方便地搜集读者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读者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他们可以随时反馈给图书馆,便于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起到互助教育的作用。图书馆通过勤工俭学的学生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信息,有目的地完善图书馆的馆藏,对读者的建议和要求能够及时满足,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 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现状分析

1.图书馆各部门多、分工不同,加大了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难度

由于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内容也不一样。如果图书馆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必定会造成管理标准不统一,有的严,有的松;有的工作量大,有的工作量小,导致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对工作挑挑拣拣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的部门的工作学生不愿意干,而工作相对轻松部门的工作则都争着抢着去干,再加上如果与勤工俭学的学生交流不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采取消极态度对待工作,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从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整体工作。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使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现在各学校都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能按时到岗,或找各种理由早退,工作偷懒,办事拖拉,工作经常出差错;有的学生工适应能力差,加上缺乏主动性,工作效率低;有的学生工作不能一视同仁,对老乡、朋友与其他同学服务标准不统一。如遇到自己的老乡、同学或者是朋友还书时,对图书过期、图书缺页、乱涂画等图书损坏情况,不能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往往会网开一面,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图书馆在学生中的整体形象。

3.课程设置不同,管理安排难度较大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时间易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要求图书馆某一部门安排工作,,这种随机性给部门管理带来不便。因为学生从了解到熟悉一项工作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由于时间短,学生熟悉工作的时间较少,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这种情况易挫伤部门管理人员接纳短期勤工俭学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短时间勤工俭学的学生,应安排在工序简单、技术含量低且人手紧缺的工作岗位,以便其能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规范勤工俭学学生管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成效。

1.指定专人负责,规范管理

图书馆作为用人单位,不能随意性、无章法地进行管理,致使职责不明确、劳动纪律差、工作推诿、被动等,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精神。图书馆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学生有章可循、有制可约。每学期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 给每个同学制定排班表和考勤表, 每月根据学生的考勤等情况发放工资。期末进行总结, 并将其情况及时反馈给各学院,以鼓励上进、鞭策后进。经常到各个库室去了解情况, 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 逐步由粗放式随意性管理转化为精细式规范化管理。派专人负责对学生工进行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的全程管理,引导他们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实行优胜劣汰,每个工作人员要按照制定的具体方法制度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和考核评定, 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竞争的经验,从严要求自己,以利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2.帮助学生处理好勤工和学者的关系

大学生勤工俭学可以缓解一定得生活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德及自强、自立的精神。但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明确告诉他们,让他们明确他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俭学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本末倒置,因勤工俭学而放松学习,影响学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勤工俭学的时间,使他们做到劳逸结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并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3.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根据勤工俭学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给每一位学生分配适合其专长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 人尽其才, 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3]。围绕图书馆管理目标, 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追求与价值。如: 把外国语学院的同学分配到外文书库和语言文字阅览室; 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同学分配到理科书库; 人文学院的学生分配到文学库; 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分配到各库室;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在前台工作; 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在后台工作等, 做到学以致用, 用其所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除获得劳动报酬的物质满足感外,也能获得具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得到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愉悦感。

4.将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考核内容

工作人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责,在工作中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敬,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到有关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图书馆对学生工实行奖惩制度,要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有检查有评价,对学生完的工作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督促他们及时改进,保证质量。同时要经常和学生辅导员联系,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对表现差的学生工进行批评教育,激励学生共同进步。图书馆还要定期给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开会,对他们的工作加以总结和指导。当然, 在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 也要讲究管理工作中的艺术与人性化,指导老师既要能做大学生的良师, 也能成为他们的益友。

5.提升勤工俭学岗位的层次,实现勤工俭学岗位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

图书馆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俭学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俭学活动的水平。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应通过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做好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

实践证明,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工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精神,满足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为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能够解决图书馆人员紧张问题,更有利于扩大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力,将读者和工作人员融为一体,更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金虹. 在普通高校图书馆聘用学生助理的探讨.图书馆杂志, 2004( 1) .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应提倡“3S管理”模式。“3S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由学生组成(of the students),依靠学生来管理(by the students),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for the students)。这一“3S管理”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渗透着“人本管理”的思想光辉,长期以来始终指导着本人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人本管理”是当代管理理论创新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主要潮流,“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和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到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张国忠、魏颖辉:《管理学基础》,第45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本文拟结合本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践,浅谈在中学图书馆尝试“3S管理”模式的有三点体会。

1.尊重每一位学生——图书馆管理的最高宗旨

学校是由学生组成(of the students),“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语),所以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图书馆管理的最高宗旨。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唤起学生的尊严,当学生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并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大写的人,都具有做人的尊严潜能,而尊严是比生命本身更为重要的精神象征。同时,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只有放低身段,学会平视学生,才能从心底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才能唤起学生的尊严,才能换来学生的尊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图书馆风气。我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每个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学生对征订图书和期刊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自主推荐各种优秀读物清单,并经常性地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对原有的期刊征订目录进行微调,适时增加一些时尚益智、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优秀图书和刊物。譬如,今年经广大学生推荐的《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等刊物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另一项我们长期坚持的作法是,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学生亲自到书店挑选图书,这样做不仅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养成学生喜欢逛书店的习惯,也更容易挑选到学生喜爱的读物和急需的教育教学资料,达到了学生成为挑选图书的主人的目的,也实现了学校图书馆真正服务学生的宗旨。

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我认为关键做好以下四点: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并欣赏这种特性。三要宽容鼓励学生。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也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及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四要公平对待学生。“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教师虽然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曾经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高中女生,经常在上课时间翘课独自一人跑到图书馆来,且在阅读过程明显表现出心不在焉、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对待这名同学我并没有粗暴简单地的赶她回班级上课,而是主动给她提供矿泉水,友好且耐心与之沟通,并事后找班主任及科任询问核实情况。经详细了解,该同学曾寄读于我市一所重点学校,由于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成绩始终在班级最末端徘徊,由于学习自信心长期受到打击,出现了严重厌学等心理问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家长只好将该生转回本校。刚回到我校,该生由于自卑且内向,造成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以至于出现了经常逃课的现象。经过与班主任以及心理老师的大力配合,我从细微处关心爱护她,并有意识推荐一些励志作品让她阅读,使其逐步重拾学习信心,最后以崭新的面貌回到了课堂上。

2.依靠每一位学生——图书馆管理的出发点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图书馆管理的主人,依靠学生来管理图书馆(by the students),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图书馆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动员学生的理念。中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具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这是开展图书馆管理的心理学基础,管理员要善于调动并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合理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养成主动管理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使图书馆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大家庭,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发展个性的大田野。

那么,如何学校图书馆如何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检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高效运作的管理组织呢?我们的做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建一支学生志愿者管理团队。新学年开始我们都会在初一、高一新生中有计划地纳新培养二十多名学生管理员。具体作法是:开学初,发动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成学生志愿者管理团队,并组织他们学习学生图书管理员条例、工作职责等,熟悉图书馆工作环境,指定老一批的学生图书管理员与新管理员结对子,根据分工不同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学期中,结合学校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图书管理员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如青年节游园、中秋节博饼等。学年末,在图书馆开辟专栏,展示每个学生图书管理员工作总结和心得体会。这样一年年坚持下来,一批批的学生踊跃报名,一批批的志愿者茁壮成长,既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3.发展每一位学生——图书馆管理的落脚点

管理好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for the students)。“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为本就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说,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释放,正如雷锋日记中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