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教学法论文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1

(一)歌唱艺术中吸气与呼气的生理学分析

呼吸是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自然活动,是人发声的源泉与动力。“艺术来源于气息”,这是美声唱法的核心。我国古代的声乐发展思想中就这样描述到:声源于气的根本,歌唱者必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气。此外还强调到,声由气发,有气则有声,无气则无声。这也再次表明了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呼吸即是气,它对歌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声乐基础教学要始终强调学生呼吸技巧的学习锻炼。由于人体生理器官的分布,吸气肌肉群随着其他肌肉活动而活动,胸部挺起,胃及腰部逐渐放松下沉,肋骨逐渐向背部张开,喉管张开,仿佛有迷人的花香侵入人的身体,歌唱者将气吸收腹腔。以上讲述到的吸气方法很适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腹腔,让腹腔肌肉群保持放松状态,小腹由松变鼓,气息很好的调动起来。如此,学生呼吸更加的主动积极,气息也培育的更好。当然,特别要求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完整正确的做出来,有部分学生会理解错吸气的要点,将吸气自然的腹腔扩张理解成有意的腰部肌肉扩张,如此,不仅气没有吸进去还让腰部的肌肉变的很累很僵硬。呼气肌肉群同样随着人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活动而活动,呼气的过程要求始终保持肌肉组的紧张状态,让腰部肌肉呈现出向外扩张的现象,收缩腹部,用力将气息向上推动,想成气流柱。这种的呼气方式和生活中人们的叹气基本相似,通过声带的有效作用,形成声音,声音进入腔体肌肉群组,让气息发出的声音有条理性、可控制和柔和性。歌唱者歌唱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吸气和呼气活动让气息连起来,形成准确的声音,再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调整气息的表达,展现富有情感意境的声音,歌唱完美地进行,歌唱者感情演绎也更加突出。

(二)歌唱艺术中呼吸训练方法

胸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国家,它也是国内20世纪30年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呼吸方法,属于自然呼吸法。主要的原理介绍是,依靠胸腔控制呼吸,呼吸的深浅不一导致气息的容量不一,会造成喉管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声音苍白无力现象,不能充分地发挥喉管的作用,影响音区与气息的统一。所以,不能很好地为歌唱者提供呼吸帮助。腹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主要是通过胸廓扩张实现的呼吸。但是这种呼吸方法有自身的缺点,它不能很好地将气息平稳的上升到喉管部位,尽管可以让人吸气更深,但是缺少胸腔的辅助作用,所以所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缺乏灵动性,不适合演唱对声音强弱要求很大的场合。这一呼吸方法在现实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常见。胸腹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很好地结合了以上两种呼吸方法,它让歌唱者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基于人体生理肌肉群的有效活动,让气息保持稳定平和。所以这一呼吸方法非常有效,是目前我们常用的呼吸方法。背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指的是使用人体背部肌肉群的呼吸方法。人体的背部拥有较为强壮的肌肉力量,可以提供呼吸帮助。歌唱者能够记住背部肌肉的呼吸方法减轻歌唱过程中其他部位肌肉长期活动的疲劳状态,有效改善呼吸节奏。人体背部的肌肉一般保持直立状态,呼吸时不会发生腹部扭曲变形。主动的背部肌肉呼吸可以帮助扩张骨架,同时它和其他肌肉群形成一定的力的平衡,有效放松胸腹肌肉,让歌唱者的整体生理机能区域平衡。

二、歌唱艺术中呼吸的重要性分析

(一)歌唱源于呼吸

呼吸是人体本能的生理活动,它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歌唱同样如此,它要求人体多个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呼吸是其中的基础部分。歌唱当中的呼吸和人体自然呼吸有一致性,当然因为歌唱有别于一般的生理活动需要它是有一定的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呼吸技巧是所有歌唱者必须学会的技能。有关于歌唱中呼吸的作用首先可以说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国内外的众多歌唱家多作出了表率,歌唱源于呼吸。举例如:帕瓦罗蒂曾经说道:没有良好的呼吸技巧,便没有优美动听的声音,错误的呼吸技巧甚至破坏嗓音。如此,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呼吸一方面是歌唱的基础,另一方面还是生理活动的有效支撑。生动优美的歌声是由灵活运用的呼吸发出来的,它是对生理呼吸活动的升华。

(二)呼吸对歌唱过程当中发声及吐字的影响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2

正确“打开喉咙”的方式对于演唱发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世界著名男高音卡鲁索就曾指出:“喉咙是发出声音时的必经之路,若是打开的不够大而却想获得一个饱满而圆润的声音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喉咙还会气息呼出和吸进的地方,若是喉咙紧闭着,声音便只能寻找其他通道,否则就只能闷在里面”。由此可见,“打开喉咙”对于歌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诚然,“打开喉咙”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演唱中“打开喉咙”绝不是张大嘴巴这么简单,这样仅仅是外边打开了,而里面却仍旧处于闭合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将会是苍白、发挤、干涩。尖亮的声音效果。“打开喉咙”不能通过强制性压舌根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将会把声音堵在喉咙当中。正确“打开喉咙”的方式应该是使喉结稳定在喉位上,喉咙部位具有一定张力的放松,促使声音在紧拉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想象法应用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相反它总是在多个方面和其它有关学科融汇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为己所用,就像想象和声乐的共融发展一样,实际上也是心理学和声乐艺术学科的良好结合,在有关学科中去体会自身没有的方法,这样将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最终将其彻底解决,进入到新的高度。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任何事情都处于相互渗透的状态,声乐教学亦是如此。声乐教学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固守章程,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处理声乐学习中的问题。所以说,将想象法应用于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本身便是一个极抽象的词语,并没有说明具体要将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也没有绝对的说不能将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而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历、经验来发挥想象力,甚至可以是生活没有的,只是自己在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事物,只要能够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此种想象就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声乐课堂上,教师要想提供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就不能束缚他们思想,将他们的思维限定到一定的范围之内,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自由想象,充分发展学生对于创造事物的可能性,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将抽象化概念应用于声乐教学中。

三、结语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高的阅读能力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意义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主体地位,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就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行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仅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因为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才能极大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措施

2.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事实上,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和兴趣爱好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小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抓住机遇,结合实况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发展。

2.2开阔视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的阶段,他们学习语言和说话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小学教育中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对课堂教学M行预习、复习和课后练习,对学习中自己不懂、疑惑的部分及时询问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弄透彻。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如此,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能够认真审题,在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用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字、词进行作答。这是一个基本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谈吐、文明、礼貌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多让学生读读课外书,关注学习以外的世界。通过这些途径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做好阅读理解积累大量的知识素材。

2.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它还包括人的思维养成、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理论上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简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促使学生去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进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勤动笔,遇到不明白的立即划出来做上标记。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查资料的好习惯。遇到不懂的成语就查成语词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查新华字典,促使学生养成遇到难点不退缩,积极主动找答案的好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效率立马就会上升,随着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上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体能动性也会逐渐提高。

2.4鼓励学生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是活跃且充满活力的,上课要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就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让他们感觉课堂就像游戏一样,能专注地投入进去,才能学到知识。那么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就可以是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思考,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己读完文章后,在不解、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疑问,再让大家集体讨论后解答出来。这是锻炼大家提问总结能力,拓展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既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让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重点。对于培养提问能力的问题,教师也要注重策略,教师提的问题要分易、中、难三个层次,并且,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教学的目标掺入教学重点。然后根据学生对文章的逐步深入了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章节,学习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

2.5通过互评互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所谓互评互改就是学生之间相互评论,相互学习,让他们能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达到共同进步。不过这种方法就需要老师对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两人之间的差距不能过大,如果学生之间的阅读基础相差太大,那么就不利于互评互改方法的开展,只有当两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差不大,那么才能将这种方法进行下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学生之间互相评论就结束了,老师要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不足点,让他们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加以改变。

3 总结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小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创新研究[J].成才之路,2016(30).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4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5

作者简介:王晓威(1968- ),女,满族,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李宗堂(1963- ),男,汉,天津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

Sing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with Thinking Innovation: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Idea and Its Application

WANG Xiao-wei, LI Zong-tang

思维是指高等动物及人类对事物反映和认识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潜力的标志。本文借用物理概念“四维空间”来阐述声乐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长:教师应具有深远谋略

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一定要具有谋略意识,谋略的产生和实现需要具备责任心强、学识广博、业务突出、思维敏捷等优秀品质。责任心和学识是培养人才以至于贯穿因材施教策略的保证。

(一)鉴定声部、长远目标、阶段性任务

教师的谋略要在第一次见到学生那一刻起实施。谋略思维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多用于战争或一种激烈的对抗。谋略也是系统的观察,得到知彼知己的材料为未来设计蓝图,谋略要求教师为学生鉴定声部、计划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在实施以上策略前,教师要了解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学生要有远大理想、必胜的信念,要勇于克服困难。声乐教学是一门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这种特殊教育方式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条件取得第一手材料,也为后期实现培养目的创造了条件。

(二)声乐作品的配比

谋略实施的第二步是声乐作品的选择,作品选择的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稳步向前迈进;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还会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作品时,既要适合学生个体的声音条件,又要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为例,给其唱什么样的作品适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要唱艺术歌曲,有的认为应该唱意大利歌曲,也有的认为多发声少唱歌。笔者的观点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总的声乐作品比例,要涵盖其四年学习的历程,当然这个计划不是死的,随着学习进度的改变还要做适当调整。拿美声唱法教学来说,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民歌各占比例,但是比例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一个音量相对小、声音暗淡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更适合唱艺术歌曲,那么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就要大些,但是咏叹调也要唱,要选择抒情性强的、音域不宽的,而威尔第、真实主义时期的作品显然不适合这样的学习者。

二、宽:各种声乐教学法的应用

佛学上有句话叫“法无定法”。声乐教学除了需要教师明察秋毫外,还要具有多种方法以配合因材施教的策略。

关于思维创新声乐教学法――前期曾经谈过形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要谈谈辩证思维法、集中思维法和发散思维法的运用。

(一)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老子,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可以说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矛盾与统一,他指导我们声乐教学要做到平衡。如: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平衡、技巧与乐感的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模仿与创造的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等等。拿技巧与乐感来说:教师要保持两者的平衡,不能唯技巧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技巧,容易使学生养成一唱歌就想位置、气息、穿透力等,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反而忽略了,这样的声乐人变成了歌唱的匠人。反之,过分强调音乐感觉也不行,再好的音乐感觉要是没有良好的方法来支持,所谓的音乐感觉也只能是业余水平。因此,声乐教师的授课要两者兼顾,既相互促进,又共同提高。

(二)集中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收敛思维。集中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在众多的现象、线索、信息中,向着问题的一个方向思考,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或是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集中指向一个中心问题。如:声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现象,或者说螺旋式上升。根据不同的人反复现象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很少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反复。针对这个问题采用集中思维法训练能得到迅速解决。笔者采取以下步骤:1.回忆,演唱过去唱过的状态最好的作品;2.变换角度,采取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法教学,刺激学生的兴奋点;3.理论充实,有指向性的布置学生看理论书籍;4.回到基本功训练;5.启发学生自己找原因;6.保持勤奋、思考与练习同步记忆;7.视觉联合听觉刺激,观摩名家、聆听名段。经验证明:按照以上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学生恢复程度并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既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三、高:创造力的培养

“一个国家没有创造力,就等于落后;一个人没有创造力,就等于平庸”。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声乐教师的主要目的。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科学的依赖,比如对人脑的了解,越是研究的具体越能运用好我们自己的“零件”。

(一)开发大脑潜能

经科学研究,人类的大脑在处理外界声音信号时是有分工的。通常左脑在理解语义时占优势,而右脑在理解音乐时占优势。一般来讲左脑以逻辑思维等为主,右脑为辅。反之,在进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时,应该以右脑为主,左脑为辅。左脑是理解记忆的大脑,属于慢速记忆;右脑可以不加理解的速读速记,右脑所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通常我们所使用的是左脑,但是欣赏艺术、获得灵感是右脑其作用的结果。根据科学家研究测定,当人们处在不同状态时大脑就出现不同电波:

D波:兴奋时出现的脑电波

β波:日常工作时出现的脑电波

α波:清醒安静专心时出现的脑电波

Q波:困倦时出现的脑电波

δ波:熟睡或无意识状态出现的脑电波

科学家们发现,脑电波中的α波的频率是8-13HZ,如果脑电波的频率太快,大脑就会进入β波,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精神紧张的现象;如果脑电波的频率太慢,大脑就会进入δ波,就会出现脑疲劳。因此,脑电波的频率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学习,而在α波状态下,身体放松、情绪稳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高。所以,α波被认为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首先,声乐学生要在大学四年保持钢琴的学习,因为弹钢琴可以充分锻炼右脑,提高音乐感觉和想象力。其次,要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和兴趣,为未来个性化的创作积累素材和感性认识。再次,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睡眠质量,为学习提供最充分的体力和精力,这样思维才能活跃以至于灵感源源不断。

(二)情商的培养

戴尔•卡内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的能力。”可见情商在个人成功上扮演着主导作用。

中国计划生育执行以来,孩子的体格、智商都较从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情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下,把孩子把当成学习的机器,而对于为人处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许多孩子成了笼中鸟,在家上网代替了与其它孩子在生活上的沟通,因此,现在学生惟我独尊思想严重,也缺乏协作精神。教师的教学要把传道和授业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并行发展。

(三)模仿与创造

创造需要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艺术上的成长离不开模仿。声乐也一样,在课堂上模仿老师,课下模仿声乐大师的音像制品。尤其是对于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模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由于我们没有西洋文化艺术生活氛围,因此,模仿可以说一条捷径。通过模仿了解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及文艺思想。通过模仿对比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以便为自己表现西洋音乐确立一个正确的风格。每一代声乐艺术家都是经过这样代代相传使音乐延续下来。模仿能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为自己确立个性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基础。创造力依然是通过观察、模仿、研究、运用、以至最后达到创造的目的。

四、时间: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比光速快的速度有没有呢?有!那就是人的思维。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效率,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改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创造一个恰当的情感氛围

声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对声乐教师来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情感是开始的关键。 “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如果学生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声音。因此,与其说用喉部来歌唱,还不如说是用智慧来歌唱。”①。教师在教学中是导演,他的行为、语言、策略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反应相对慢,教师此时不要着急,如果教师表现的很急躁,学生会更茫然,严重的会以为自己笨从而变得紧张,最后对声乐失去信心。教师耐心的鼓励能够使学生放松神经,并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思考中,问题就容易解决。正像凯萨利所说:“谁具有耐心,谁就有可能在任何事情上获得成功”。

(二)变的哲学观

“变”、“通”是不可分的整体,变不仅要改变过去不适应时代的方法,也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例如:在技巧上敢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除了过去经常运用的示范法、肌理法、声门冲击法等,还要探索新的方法。比如:仿生学教学法、肢体运动教学法、冥想法等。多种教学法的运用为丰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供坚实的基础。改变方法不仅能刺激学生右脑发达,还能提高其注意力。因为人们对新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愿意去体验。

五、结语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6

声乐教师要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词汇”(包括非言语行为,再生语言),为熟练表达打下深厚基础。特别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老师尤应重视,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等“细微”环节的语言表达会直接作用于学生,成为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工作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表达语言时应重视语言表达技巧的规范性、正确性,时时处处给学生一个好榜样。

2提高自身修养的质与量

声乐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程度能够反映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是教师本人修养的综合表现。那么,声乐教师需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的质与量,使其永葆青春呢?

2.1政治方向正确,职业道德高尚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学校教育总体规划》中对各级各类艺术教师提出的头条要求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可见,声乐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声乐教学工作,并对教师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再次,声乐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热爱教育工作,履行教师职责,敬业于声乐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所需合格人才,是每一位声乐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在。

2.2专业知识过硬,心理素质良好

声乐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因为教学中学生往往是通过听取教师的范唱、讲述来了解歌唱方法,开阔知识视野,也是通过起初模仿教师的演唱来学习声乐的。所以,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否,语言表达的正确规范与否,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当教师在遇到课外事务与面临课内教学问题时,如何加强心理调节,使自己对教育事业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和深厚感情,是搞好声乐课堂教学工作的关键。

2.3文化知识广博,教育教学有规律

文化知识的渊博是声乐教师教学语言的蓄源工作。任何知识,任何艺术都不是互无关联的独立体,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多面体。它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把声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知识相综合,增大学生知识量。同时,声乐教师还应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4教学、科研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21世纪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标准,也对声乐教师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它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灵活变通的能力,能通过语言表达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歌唱想象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心投入歌唱情感的表现。在科研能力上能编写论文,能对声乐教育教学中某项专题性研究写出书面报告,能撰写学术专著等等。教学与科研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共同推进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水平和科学内涵。

3注意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过程中的表达能力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