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 物理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41-02
促进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为新一轮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继续前进指明了道路。物理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创造性、学者型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度的注重结论而忽视了过程。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接受公式规律和机械运算,这样的定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严重脱离,难以体现物理学科真正的科学价值。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经验总结,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物理,亲自体验物理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体会物理带来的兴趣和快乐。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尊重老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古人云:“授人之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和平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领航员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位学生觉得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教学的“原动力”,“爱其师,则信其道”。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还要利用空闲的时间为自己充电,进行自我设计和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时刻提醒自己,永不停息的读书、学习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存在的方式!只有教师让自己储存丰富的知识,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才能扮演领航员的角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和情景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这不仅仅给枯燥的物理赋予了新的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的进行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对赞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教学赞美,会让学生受到鼓舞,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我们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的一面,哪怕是一点点,教师也要给予肯定,教师要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物理带给他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和力,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使我们物理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总之,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领悟新课程的精神,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物理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学管理;宏观管理;微观管理;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管理。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人们往往认为管理只是学校领导的事。学校过分细化章程,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理对象,领导为监工。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扭曲了教学的本性,已不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而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则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教学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着对学生、教学设备等的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同时,教师在备课,批改、检查作业,测验,课后辅导等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讨中,也是教学管理者。
因此,从现代意义上来说,教学管理既包括校长、教导主任等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又包括教师在直接教学过程中的微观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对于教学宏观管理而言,作为学校领导,应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全面协调,树立校本教育理念,以质量为中心,制定各项规范化的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评价、激励等各项机制,并以民主和科研等为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必须加强对教师素质的管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思想、文化素养、扎实的业务功底。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使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学校间教师的联系,促成其交流经验,切磋教法,共同进步;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实行竞争上岗制,增强其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 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中心环节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益。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首先,应该深入课堂,比如通过听课,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营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确保必要的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最后,学校领导还要注重培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技能,如多媒体教学,以充分发挥当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潜能,享受高科技给教学带来的利处。
3.加强教学研究、评估和总结。
要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还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指学校以校为本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交流意见,共同探讨,如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的集体优势,这样,教师能够不断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逐渐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开辟新的教学途径。
教学评估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活动,诊断其教学效果,使其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除领导直接对教师教学评估外,也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或学生座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中来,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再针对问题与老师探讨。以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而言,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真正学了什么,学习能力有无提高,创造力是否得到发挥,素质教育有无落到实处。本着这个原则,就能做到对老师教学有效评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总结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总结可以引导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积累经验、学会反思,清楚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并进一步明确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学总结会、经验交流会,让老师认真总结,不断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学校可将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等经验总结成果,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以激励其认真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在微观教学管理方面,则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导作用。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成为教学的直接管理者。
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教学系统内,教学思想是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思想是教学方法的先导,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新课程标准的确立使得教师的教学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实施素质教育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和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根本目标就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其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教学思想确立了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学规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但不管何种方式都要以新课程目标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益。教师作为教学管理者,传统教学模式实行的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而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师则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变“讲师”为“导师”,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教材知识,将其强行注入学生大脑,不考虑学生的消化吸收能力,而是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点拨思维要领,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 创设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需要创建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其敢质疑、敢问的学习态度,鼓励其展开联想,并给以适当适时的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教师和学生是“引”和“探”的关系。教师是引导者,任务是启发、诱导;而学生是探究者,任务则是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2. 在解决问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科学方法的渗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和最主要特点。即从一个目标 出发,沿着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结论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同一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扩大思维广度,以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创新思维、发挥创新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信息提炼、加工、选择、组合,打破固定模式,分析问题结构,产生出更多的设想、答案。
3.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人们通常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建立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体系,两者相互结合,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或称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如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包括听课态度、作业态度等的评价,是对学生表现“量变”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在教学环节中考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注重其优势发挥,取长补短,并可引入激励、竞争机制,设计各种奖励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终结性评价是总结性的评价,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核,是对学生表现“质变”的评价。考察此时期学生的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否提高,总结经验,作为进一步教学的参照,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成功的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发展出发来思考管理方法。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学校形成一种宽松、融洽、和谐的氛围。“管”是为了“不管”。这样学校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