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发言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有技术、有素质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依法治国的号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也有了新的要求。但面对当代有思想、有个性的九零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观念落后、内容狭窄、方法无效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进行法制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写照。面对每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频发生,校园和谐令人担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社会的和谐状况也令人堪忧,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就业以后面对的劳动纠纷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就不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对社会或者就业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就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期间必须注重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满足法制社会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职责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政治、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其中法律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利用法律意识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利益,法律素质的提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三)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近几年爆出的“XX学院杀人案”、“投毒案”、“盗窃案”,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和不良影响,抑制大学生犯罪行为急需解决,增强学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通过采取高效、有力的法制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理智、正确的借助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的和谐安定[1]。

(四)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关注理论上的规划和如何制作就业材料、如何把握就业技巧,教授方式也以单一的、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主要有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部门的老师担任,如果在这门课上贯穿法律知识,老师、教授方式、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革,帮助学校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法律基础教育,但是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法律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一门法律公共课,每周两个课时,并将其归入思想教育课,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本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性,法律课程本身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枯燥,讲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教师只是一味的赶课程,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有的教材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对公共课不重视,以应付考试为主,因此不能真正掌握法律知识,为自己所用,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功利心强,不重视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和积累,或者对自己有直接利益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素质、知识的积累。即使关心法律,也只关注眼前的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调查发现,89.5%的学生比较关注民法,只有9.5%的学生度过宪法,虽然学生们了解过法律知识,但水平相对太低,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2]。

(三)缺乏对法律的相信度

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让学生觉得即使合法权益遭到侵犯,也可以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解决,在“当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的调查表明:47.5%的学生选择“私了”、“差不多就行”、“忍让”,37%的学生认为权利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面对“你相信法院会做出公平判决吗?”的调查时,只有21.5%的学生相信,由此可知,学生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缺乏信心[3]。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封建帝制的影响,认为权利至高无上或者说认为以德治天下,只要提高道德规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再加上社会频繁的负面事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让学生对法律失去信心。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杜宇法律知识的传授跟其他理论课程一样,虽然传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条文及原理,当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对于实践性和跟学生自身专业相符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学生都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自己或至亲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48.7%的学生选择利己,29.3%的学生需要认真考虑,数据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法律缺失,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容易在利益面前迷惑自己。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学校的教育状况和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专业、高技能的人才,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在专业课上,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要不断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要素在于是否实用,而法律知识作为公共基础课,既不用参加严格的考试,又不用记忆,只是为了修到学分,因此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都无法掌握,更不能要求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了。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法律基础课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必须课,但都依附于德育教育,学时较短,只作为考查课,学生和老师都是为了应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心理不够成熟,正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此时心理脆弱,易冲动,社会比校园复杂,所以遇到事情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

1.改变教学内容

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借助《法律基础》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独立,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多展示案例,让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法理,让学生真正明白,并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联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学懂法律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挑选解释的教学视频,比如《今日说法》等普法栏目,让学生了解最典型的、该发生的案件并指导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学校提供模拟法庭,学生可模拟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4]。

(二)学校要“依法治校”,增强学生的法律信心

高职院校是大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知识殿堂,因此良好的学校法制氛围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最大的影响。学校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违法乱纪或不良事件时有法可依,坚决杜绝包庇纵容、走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秉公处理,合理合法的诉求后可以有合理合法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的权威[5]。其次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依法办事,学校管理制度与宪法等法律相适宜,尊重学生隐私、,尊重学生的民利,适当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仰。

(三)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高职院校管理者可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借助各大节日、纪念日、法律颁布日,集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如:12.4国家宪法日,学校相关组织可开展宪法宣传、知识竞赛、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9月第三个周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学校可开展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四)改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法律是公共权威,能够稳定社会规范,严密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核心是“法律素质”,因此高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育人事业开展,注重学生法律技能的构建,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培养一批推动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搞法律素养的人才。

(五)注重网络法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和手机,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五小时,因此网络法制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新任务。网络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渗透性强、共享性号,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

五、结语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认识偏差,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养,使其知法、守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50-251.

[2]任皞,张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例[J].职业,2016,14:109-110.

[3]梁凯昕.高职法制教育现状及新途径探索[J].成功(教育),2013,11:240-241.

[4]莫丽萍.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途径[J].学习月刊,2012,24:65.

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校企合作;技术型人才

供给侧本是经济领域的一个词汇,国家经济要想取得快速平稳的发展,供给与需求两侧要保持相对平衡,但目前我国呈现出消费动力充足而市场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形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理念提出,旨在通过改变卖方市场提供的产品来提高购买力,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对于学校而言,高职院校输出优秀毕业生是供给侧,社会企业需要人才则是需求侧。两者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才不会产生矛盾。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所以必须创新发展,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一、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它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高职人才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创新高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一)解决高职教育生源危机,优化高职教育结构

从2009年至今,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减少。《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招生一直存在严重的生源问题,而高职教育招生问题尤为严重,有些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实招人数不到计划人数的一半,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甚至“零投档”。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解燃眉之急,然而这样的举措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受需求侧理念影响,高职教育一味追求提高毕业生的数量,而在其质量上没有一定的保证,使得毕业生未来发展前景不乐观,导致后续的生源问题。与需求侧理念不同,供给侧理念更富前瞻性,强调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优质人才,这样一来高职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更加开阔,高职专业更具吸引力,一大批高中毕业生尤其是考虑三本的学生就会产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倾向。

(二)改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升教学效益

近年来,企业用工荒严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却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受需求侧影响,高职院校强调毕业生数量而忽视其质量,高职教育供给的人才不符合企业招聘的要求,导致供与求之间存在错位,供求链失去了平衡。所以,需要供给侧理念的引导,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真正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的毕业生,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体现优势和价值。毕业生素质符合社会需求,在就业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岗位过剩而人才不足的现象,从而使高职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高效的回报。

(三)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所以高职院校的规模日益扩大,规模迅速扩张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发展。然而,规模扩大的脚步太快,以至于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投入未能及时跟上,高职教育无论在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坚实后盾,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助力高职教育输出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时间来讲,我国高职院校创办的历史相对较短,发展不成熟,职业化特色不鲜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求术业有专攻,技艺越精越符合社会需求;供给侧改革理念下,人才发展在技艺精良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创新要求,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模式陈旧,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多年来,高职教育基本沿袭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具,更像是“学制袖珍型本科”。首先,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过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课程偏学术型,课程构成单一;其次,过多的理论化教学,实用性指向不明,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由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进行有效的对接,很多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毫无价值,又不具备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创新能力,就业时往往达不到企业的人才筛选要求。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需要输入新鲜血液完成转型与变革,希望接收的是富有创新意识并且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学生能力单薄,与企业多样化需求不符

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的能力单一,通常只会一项专业技能,掌握得还不全面,也不愿意在与专业相交叉的技能学习上花精力。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真正满足社会所需,教师、学生对社会的发展模式、发展需要没有深入研究。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大,供应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了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素质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在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校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校企合作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反而极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校企一体化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展开:一方面,学校可能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学生的校外实习没有科学系统的安排;另一方面,企业考虑自己实际生产的效益,也没有真正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意愿。要想符合供给侧改革理念的要求,学校必须积极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清醒地认识现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技能,以便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队伍实践技能欠缺,高职教育缺乏创新平台

现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授课,而很大一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不高,更不用说实际操作技能。一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陈旧、专业性不高,有一些在实际生产中甚至已经被淘汰,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和书本,接触先进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教师技术能力不足,一味地组织课堂教学,缺乏实际操作,导致技能学习比较抽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缺乏创新平台,学生即使有优秀的创新思路,也没有平台可以付诸实践,久而久之思想逐渐懈怠。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开拓新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固定的课堂传授模式转向现场实战模式,否则教学和实践一体化的目标很难达到。

三、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当前社会倾向于具备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高职教育现在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需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调整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创新发展途径,以达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目的。

(一)创新课程建设,使学校教育符合供给侧改革理念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首先,要创新课程设置。要充分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所学的课程与社会的行业需要应密切相关,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更新课程配置,并且及时淘汰落后课程,使学生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其次,要改变课程形式。第一,在总体的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企业的岗位实际整体设计各专业相应课程,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完善。第二,要改变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本位、能力本位教学。可邀请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企业专业人士兼职开展相关课程,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见识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而挖掘学生深层的潜质。第三,要增加选修课程设置,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各取所需,培养多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第四,要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双证教学相衔接,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整合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既要保证学习时间不冲突、学习内容不重复,又要保证课程内容整合得科学、有效。

(二)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供给与供给侧改革需求相适应

高职教育要为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推行提供适合的高素质人才,但从目前的社会形势看,供给侧远远大于需求侧,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此要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的方向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准则,所以校企深度合作将是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很多种,合作内容也涵盖多个层面。第一,可以实施校内办厂,吸引一些小型企业将工厂建在校内,或者与学校共同投资建立工厂,固定工人由职业人员担任,流动工人则为实习学生,这样一来既能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实践机会,又可以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一举两得。第二,学校可以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方面学校可以享用大型企业的资源设备,不需要额外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在设备方面,学生也可以较早接触实际的生产运行模式,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前沿的理论性指导,帮助企业优化发展,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之间保持沟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第三,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进行授课,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以学校的名义,指导教师牵头,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发挥合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校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完善专业设置,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战略性调整,避免出现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尴尬局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同时掌握市场就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提早认知企业、认知社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在面临就业时不至于感到迷茫和无助。

(三)重塑教师队伍,使学生发展适应供给侧改革创新平台

目前虽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就学历教育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还是教师授课,所以教师素质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情绪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偏低,教师缺乏职业动力,更不用说创新与发展,所以学校需要通过完善的奖励和竞争机制激发教师活力,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其次,教师队伍中缺乏专业化人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专业是今后谋生之根本。因此,必须增加专业教师的比例,保证专业教师的素质,尤其需要兼具专业和技术的教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双师制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队伍制订培训计划,帮助他们获得技术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聘请技术型、专家型“老师傅”兼职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上岗操作进行指导训练,将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企业标准相对接,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按照“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工程师”的层次逐一进行鉴定与考核,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强化。只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才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才能让学生的职业化有一定保证。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首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关键,积极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创新机会和平台。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创新大赛,并且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发展理念,开辟创新发展途径,通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等措施,紧跟时展的脚步,将潜在的人才红利转化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动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认真对待,及时转变,尽快让人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吴国平.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4(24).

[2]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3]武毅英,童顺平.探寻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J].江苏高教,2016(5).

[4]方法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率和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7).

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3

一、加强药监系统执法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药监执法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药监执法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树立药监执法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1、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是新时期药监执法工作的现实需要。郑晓萸、曹文庄之流腐败案对药监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当前重塑药监系统执法形象建设更具重大意义。没有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药监执法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的药监执法人员,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药监执法部门应有的贡献。

2、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药监执法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形象建设,药监执法部门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3、加强药监执法形象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药监执法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执法人员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药监执法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个部门的形象是自己树立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最重要的是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

1、树立五个意识。服务意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为衡量标准;程序意识。药监执法工作,不仅要严格遵守执法纪律,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规定,追求程序规范;效率意识。药监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也是政府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强调效率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意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作为一名药监执法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形象意识。人民群众对药监执法人员的信任是从外表开始的,如果执法人员衣着不整,满嘴脏话、粗话,举止轻浮,蛮横无理,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药监执法的信任,药监执法形象建设就无从谈起。实施“形象工程”,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我们药监执法形象建设的良好开端。

2、增强四个能力。办案能力。一个职业能力强的执法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执行技巧,既要能够快办案,又要能够办好案,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协调能力。药监执法工作对抗性较强,如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发矛盾,因此,执行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协调能力,通过多协商、多沟通来解决问题;写作能力。执法人员不光要善“动手”,还要会动笔,要具备必要的写作水平。既要写好法律文书,做到文字顺畅、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又要多写执法理论文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好的工作方法会起事半功倍的功效。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加强机制建设。药监执法形象建设,必须从药监执法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抓起,在推行以执法为重点的业务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准,以执法为重点的业务规范化建设核心就是药监职责规范化;二是明,规范药监职责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规范药监职责的根本目的在于便民、利民、为民;三是清,要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责任内容,强化责任监督,过错追究;四是新,从执法、执纪和内务管理等方面入手,确定符合药监执法机关实际的工作规范、内务规范、监督规范和考评规范,体现科学、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药监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运行的新机制。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药监执法形象,除了执法人员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药监执法的影响力。外树形象,就是展示现代药监执法新形象,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做好自身宣传。药监系统相对其他部门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尤其是食品综合监管职能的划入还是近几年的事,正是如此,很多老百姓对药监系统不太熟悉。因此,药监系统执法机关要把食品综合监管、药品、医疗机械主管的职能;要把执法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向社会传播,以获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药监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药监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药监执法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各级药监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机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张贴标语、设立网站、专家讲座、电视讲话、知识竞赛、法规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食品、药品、医疗机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药监执法氛围,从而使广大群众能够自觉地理解、支持、接受、配合药监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4

1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与体育有关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处于早期发展,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大部分课程都是照搬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与高职学生身体锻炼需求背离。加上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用品、器材不足,许多需要体育器材辅助教学的课程被迫放弃,导致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出现教学目标实现难的情况。

1.2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

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课程内容编制上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降低了教育教学效率,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高职体育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开设的体育项目过于单一,每个学期课程选择的重复性高。体育项目设置缺乏目的性,学生所学的课程过多,例如在校期间,学生需要学习健美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项目,导致学生固定学习某个体育项目的时间过短,无法了解掌握有关的技能。

1.3教学模式、方法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与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学习需求与体能锻炼。并且在教学时,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只是简单介绍与示范有关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因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问题式与探究式等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对新型教学模式理解过于片面,导致教学方法出现形变质不变的状况。

2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

2.1转变教学观念,开展分层次教学

为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体育教育的规定,从学生角度出发,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满足现代化学生学习需求。”而分层次教学即是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兴趣爱好,有目的性、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发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分层次教学方法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可有效解决学生“吃不了”与“吃不饱”的学习问题。例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分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体育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将学生划分为A、B与C三个小组进行教学,让A组学生了解掌握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线起跳锻炼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明白背越式跳高助跑与其他跳高存在的差异。让B组学生在A组学生基础上,自行练习;而C组学生则是在A、B组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自练与自评,并指导A组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2合理编制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应按照自身办学的特色和教学目标来编制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进行创新优化,以突破传统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还应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体发展,让学生在学校有目的的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例如在高职院校会计、文艺和艺术专业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需求,安排学生学习乒乓球、太极拳与篮球等体育项目,让学生放松肩膀与肌肉力量,以缓解他们腰背肌肉的静动性耐力,提升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在教学时,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配上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学习。

2.3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不需要参加考试,日常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应付了事,积极性不高,无法掌握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增加了教学难度。这时体育教师可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授,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与学。例如在田径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奔跑能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事先准备好的田径运动项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追地滚球”的游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过程中,增强他们的体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基本技术与动作技能,还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体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健康教育、职业能力提供服务,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在重视体育在学生学习、就业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同时,还需拓宽教学资源,定期组织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强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培养他们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课余时间,高职院校为了凸显办学特色,可以班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游泳比赛、拔河比赛、传球接力、篮球运动会以及田径运动比赛等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建立体育教育网站,通过校园网络传播体育精神与体育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利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建立体育俱乐部,延伸体育教学范围,加强各个单位与学校的联系,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从而提高体育的实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教师作为教学中间力量,是新时代高职体育工作者,因此在进行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按照学生学习需求与办学特色,合理编制教学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次教学、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庹展敏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君安.对高职院校创新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5-38.

[2]王海燕.教学创新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8):129-130.

[3]李家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9):52-53.

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5

一、以德示范,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一年以来,我认真学习和践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思想,以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办学方向,在思想上、行动上、工作上始终与上级保持一致,顾大局、讲原则、起表率,确保政令畅通,保证各项教育工作如期实现上级要求的工作目标。我思想作风端正,工作作风踏实,生活简单朴实,业余时间习书打球,修身养性。在工作上有创新、创优意识,不畏艰难,坚持原则,敢碰硬,敢于承担责任。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坚持理论学习,与时俱进。每天我无论工作多忙,都坚持新闻必看,政策法规必学,《人民教育》和《领导科学》必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水平。今年下半年,我还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和全区200多名学校干部认真学习了新的《义务教育法》,通过对新法的学习,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区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克难关。

三、勤政务实,工作力求扎实有效

在工作上,我以勤政、务实、高效、创优为目标,每天按时签到,今年应出勤251天,我实际出勤307天,加班56天。所有工作都尽量做到目的明确、方法科学、效果显著。大事、难事、新事要亲自调研,集思广益,所有自己应做的具体工作都坚持做到身体力行,用高质量和高效率作出示范。

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1、抓制度建设,建高效、务实型机关。进一步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工作,制订和完善了《办公制度》、《学习制度》等17项机关制度,充分调动了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2、抓班子建设,发挥整体效能。在班子内,我讲原则、讲民主、讲团结,做到分工明确,责权统一。无论是人事安排、经费管理、危房改造、单位搬迁,还是涉及到部门或个人利益的问题,我都能坚持原则,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使班子成员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真正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和优势。

3、抓人事改革,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了教育系统第三轮人事制度改革,对全区70所中小学106名行政人员进行了选聘。全区7个乡镇学区已撤销了6个,全区每年可望减少教育支出40余万元,另有20多名行政干部重新回到了教育教学第一线。

4、抓财务管理,成立教育资金管理中心。为加强我区教育系统财务规范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成立了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较好地理顺了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精减了后勤管理队伍,提高了资金拨付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5、抓教学质量,普通高考再创佳绩。年,我区理科一批上线人数165人,娄底二中刘跃聪以667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今年城区学校唯一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理科四批上线人数1740人,上线率81.58%,比去年增长4.8%,文科四批上线人数1055人,上线率74.58%,比去年增长5.4%。三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5名,二中位居第6名,四中一举跃居第9名。高考年度考评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6、抓改善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资投入了1000万元用于改造学校硬件设施。娄底三中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对教学楼和办公室的改造,娄底四中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学生公寓和改造旧教学楼,娄底八中投资300万元,建好了科教楼、校门等。教师村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期工程8栋256户新居可望年底竣工,教育局新址的行政划拨地于9月8日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批。全区共投入347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858平方米。

7、抓依法治教,全面规范办学行为。今年下期对博远实验学校、娄底实验学校停止了招收新生。对全区3984名初一新生全部由局里统一实行电脑随机编班,对城区二、三、四、五小的13个学前班实行一刀切,分流学前儿童600多名,新增学位845个。今年共为4648名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金额达29万余元,为1778名城区低户子女免除了杂费,金额达116720元。

五、廉洁从政,率先垂范树形象

建章立制,出台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党员干部“十不准”》、《基建工程招投标和大宗物件的采购采购制度》等刚性文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教育系统内部,重点抓了“四项审计”。对本系统各单位的招待费、补助费、交通费和学习考察费等四项费用严格设定上限。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如机关车辆的使用,凡私事用车,我都按规定缴纳油费和过路过桥费,全年缴个人用车费1000多元。手机话费,都是按规定报销。从严要求自己与下属及家人,对于送上门来的礼品礼金,能当场退还的当场退还,当场退不了的交纪检室,全年拒收红包礼金2万多元,上交补助、红包5000多元。

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6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要素,他的作用主要有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指导经验,培养能力;再现知识,提高效率;激发兴趣,鼓励创造;注重德育,塑造思想。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脱节,不能灵活、立体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1.基于课程地位、目标的思考。《经济法》课程是诸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决定了其课程教学目标应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无论在课程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内容、应用能力培养上就有一定差异,在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亦有所不同。

2.基于对课程特点的分析。尽管不同专业《经济法》教材在体系的编排、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不尽相同,但理论性强、内容庞杂是《经济法》课程的主要特点。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内容的庞杂性矛盾势必造成教师害怕因时间不够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把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以及单调、呆板、陈旧的案例教学,结果导致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单向流动,即从教师流向学生,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是有缺陷的,万能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存在的。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活动的规律,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或是经济法学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就其教学规律来讲却是相通的,教学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4.基于高职教育特征的把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主要目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摒弃普通本科院校法学院式的教法,探求适合高职《经济法》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成为授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及比较

当前《经济法》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第二课堂、体验法、诊所式教学法等。

笔者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又可以根据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应用需要作以下分类(图1)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不同实施策略,教学应用目的各有偏颇,且各有其优缺点;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教制宜,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越性,规避其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效率。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应用与比较研究的结论及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经济法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而经济法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着眼于经济法的课程地位及目标、课程特点、教学规律、高职教育特征,认识到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既要强调个性,也要注重共性。因此,通过比较,在具体应用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

 

转贴于

1.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应当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应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二是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应与不同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及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三是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