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观察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观察教案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市场调查 教学实践 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37

0 引言

“市场调查与预测”一般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开设,并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如果能将学生的专业调查(如:交通流量调查、交通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等等)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到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交通运输专业所涉及的部分调查内容融入到实际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中,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可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1 市场调查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目标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在市场调查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地学习,能掌握市场调查的一般原理、基本操作流程,抽样技术手段和调查方法的合理选择,科学有效地设计调查问卷,能进行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具备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并能写出合格的调查报告。具体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调查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调查方法及其应用。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课后分组调查作业,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训练学生查阅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针对各组不同的调查主题,训练组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调查在短时间炔豢赡芤桓鋈送瓿桑需要组长和组员的分工配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完成分组作业每个阶段的任务,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制作成课件,各组相互展示成果、相互讨论,训练撰稿能力、清晰表达能力和现场答辩能力。

2 贯穿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

案例教学是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是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类:一是从案例到理论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学习思考,发现基本理论,再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二是从理论到案例型,即先讲授基本理论,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贯穿式案例教学属于上述的第二种。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的思路是指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教学过程中,用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贯穿在各章知识点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按每一块具体的知识点将完整的案例进行同步分解,即:教师讲解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或讲解完后,用案例中相对应的内容及其操作来诠释,并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安排学生分组任务,对学生同步设计实践环节,且所有的实践内容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对所有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个调查主题,要求与交通运输领域的调查相关。在每一次理论课堂教学及案例分析后,要求各组学生围绕之前确定的调查主题开展连贯性的实践,学生每完成一部分实践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按组进行分析及指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有明确的方向,确保后期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也能对各组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得以提前避免调查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在参与了课堂理论学习和案例引导环节之后对相应理论知识进行同步实践,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3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市场调查一般围绕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主题、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撰写市场调查策划方案,选择调查方法和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贯穿式案例教学在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应用,遵循上一部分的基本思路,结合市场调查的各部分内容,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的设计阶段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的设计阶段,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课程理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匹配案例,设计实践环节;

(2)明确每次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每一次实践环节的目标,比如市场调查方法这一章;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理论教学课件、各章节的独立案例、贯穿式教学案例、视频案例、学生分组作业批改后的反馈等资料;

(4)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上一堂课程的总结、作业修改意见和讨论、新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点案例、课堂思考、贯穿式案例分析与讨论、本堂课分组作业安排和相关要求。根据各章理论教学的性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市场调查方法这章,要求学生分组分别提前准备一种调查方法,正式上课时先由学生来讲解,再由老师点评和总结。实现角色互换,同时让学生有更丰富的上课形式,比如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现场角色模拟展现。

3.2 贯穿式案例教学实践的实施阶段

贯穿式案例教学实践的实施阶段按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见图2),具体为: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2

摘要:随着电子教案在物理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就应用电子教案开展启迪式教育谈了几点体会,分别从电子教案的制作以及设计教学过程启迪学生思维、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展开了论述。关键词:电子教案;启迪式教育;主动性;物理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1301

在物理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如果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引导学生创新的主阵地。本文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1 运用逻辑性启发式教学在电子教案的应用过程中,其制作是关键,教案的设计与开发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教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计划教学,控制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的作用。在电子教案的编制中,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开拓精神这一要求,是有深远意义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是科学家基本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制作中我们注重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计算机的屏幕显示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许多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一般我们习惯于直接点出来,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我们认为愈明显愈好,愈直观愈好,往往把许多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突出出来,同学一目了然。这正是计算机的一大优点,它能显示丰富的信息,给学生以刺激,增加了形象直观的概念。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完全形象直观的教学画面,在某些情况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被动地接收外界刺激的过程,成为一种“牵着走,抱着走”的教学,因而也就缺少对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走,应该是引导学生,某些规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自己去总结它,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去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将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教给学生如何在大量信息中发现规律,获取规律性的信号,培养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就机械波的讲解为例,说明我们如何制作电子教案。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我们要说明波的特性是媒质能不变形式地将振动向前传播。许多学生常常对有关波的现象发生严重的误解,如果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当一个扬声器播放一段频率不变的调子时(频率较低,约10赫兹),扬声器前空气中的一粒浮尘将怎样运动?”下面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回答:浮尘因受声波的推动,将运动而远离扬声器,意思是,声波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空气实际上在运动,因此浮尘颗粒将随空气一起向远离扬声器的方向运动,声波撞击浮尘粒子并给之以力的作用。实际上声波是靠压力传递的振动,浮尘粒子应该来回振动。这一现象具有反直觉、有趣的性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专门制作了Flas,演示内容为在一个正在播放声音的扬声器前放置一个闪烁的火焰,然后将Flas插入PowerPoint幻灯片中,设置为全屏播放。课上,首先提出我们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看制作的动画,要求学生解释从动画上观察到的在扬声器前闪烁的火焰的运动。学生必须解决他们的描述与实际观察现象之间的矛盾,最后基于观察,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将原来要凭借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通过自己分析得出了“浮尘粒子应该来回振动”的正确结论,即波的特性是媒质能不变形式地将振动向前传播。2 画龙点睛的习题课现代教学思想、观念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就是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发现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学,对于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例如,在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首先我们在电子教案的幻灯片上显示文字提问,“在做电磁感应实验中,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然后利用精心制作的Flas给学生演示5类不同条件下的电磁感应实验,即变化着的电流,运动着的稳恒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着的磁铁和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因利导势的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吗?”,紧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共同的物理要素,即这五种变化实则是磁通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再由此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得到了电磁感应定律的精确表述,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大大的提高,又通过五个电磁感应的应用实验的动画展现了精巧的应用构思,同时也使学生从自己的探索中深深体会了物理内涵美的奥妙。就这样在学生的自我参与下,一步一步地展示和掌握了物理研究方法的精髓和特点。3 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讲课过程中应用电子教案把问题讲清楚了,学生看明白了,并不能保证学生就一定把知识学到手了,更不能说明有主动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把所有能方便展示的内容都展示出来,但是学生多数时候只是被动地去观察,去理解,这也就是斯金娜行为主义派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和分析学到的知识,避免从零开始起步,迅速地开始有意义的研究,这是信息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应用电子教案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这一点,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利用和综合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该遵循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给学生留有余地。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觉和记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获得新知识而发展和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应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发展和优化,如何促进学生新的知识的形成和优化上。比如,在讲到气体分子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时,教学中需要利用图像来说明其方程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大多的普通物理教科书均根据公式给出了相应的曲线图示。由于这些方程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根据方程进行描点做图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讲解时,首先应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产生好奇。所以事先可以给与一个小提示:“这样的曲线怎样方便的做出来?”这样他们会主动地,搜肠括肚地想出画出曲线的方法,而他们会发现描点作图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是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做图。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语言作为工具,启发诱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指出其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作为研究性作业在课后自己完成。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物理的学习积极性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热情,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做到了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也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的威力,也学到了一种进行科学探索的方法。综上所述,随着电子教案在物理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电子教案的应用中,开展启迪式的教育,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应用电子教案进行物理的教学中,充分重视这一点,将使教学真正具有新的生机和活力。参考文献[1]晏世雷,吴永熙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1.[2]罗国忠.物理美学思维及其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耿兴国,周王民.大学物理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3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4

1 精心打造实验教案。注重师生互动

“没有最好的实验课,只有更好的实验课。”一堂好课精心准备必不可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流程、实验结果的展示都是实验取得成功的要素,所以一份周全的教案是必需的。很多教师实验课只注重形式,认为只要让学生动动手,做出实验结果就算成功了,其余的都属于棒枝末节并不需要。素不知在生物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相当高,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所以学生的实验课并不是简单的动动手,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操作,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实验的目的,揣摩实验的流程,领悟实验的意义,而这些教师可以通过详细完善的教案呈现给学生。虽然制定一份教案并不能就此说明实验成功了,但至少是一堂实验课成功的前提。

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缜密思维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体现,教师需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一堂实验课学生有时不少于五六十人,要给每一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实验教案中能关注到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到的问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选择地、有目的的以个别学生为代表加以重点指出,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一份好的实验教案不但能使实验顺利地开展,还能给予学生实验后充足的思考余地,扩大实验的成果。

2 合理编排实验,培养学生“善察、善思、善行”

善察、善思、善行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善察,就是善于发现,而且要去解决;善思,就是要善于思考问题,而且是周全地思考问题;善行,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效实践。生物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善察、善思、善行,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这一品质的有效途径。

“有限的时间需要高效地利用”,要上好短短的45min一节实验课,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善察、善思、善行”,教师就得合理编排实验。比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这一实验中,通常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pH,则在温度和pH分别为自变量时,反应物与对应的酶应有所选择使用。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前者常用淀粉与淀粉酶,后者常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同时启发学生回答如此选择的原因。当然仅仅如此设置实验并不能提升本节实验课的教学意义。既然是探究实验,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让学生分组罗列影响因素,比如反应物浓度、酶浓度等,再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并将所测得数据绘制成图形进行比较。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课后学生可在家探究加酶洗衣粉中添加酶的种类及洗涤效果。这样精心编排的实验,就能在教学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测量、统计、比较都是生物学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这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用图形式表达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酶反应曲线,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指导中提出的最后一个课后探究,并不能通过本实验得到答案,尚需学生设计新的实验,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又如选修三中固定化酵母的实验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固定化,而果酒的制作也需要酵母菌,教师便可以将这两个实验编排在一起,对比两种实验装置,同时还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果酒发酵的条件,固定化的酵母添加于果酒制作过程中的效果如何等。由于这些实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还可设计表格用于每天的观察记录、情况分析,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及对实际生产的应用。

善察者明,善思者智,善行者远。让教师从现在开始,换一种观念、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行为,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3 坚持实验课的开放性。注重课外的延伸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的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实验课也同样如此。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前瞻的教学思想、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实验课应具有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

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来源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应适当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新信息,也可让学生参与选择。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所选的材料不一定就用教材上的指定材料菠菜,可以让学生课前在校园内分组采摘不同植物的绿叶,然后回到实验课上提取色素进行分离比较。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经意地将学生从课内带到了课外。

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指教学方法不固定,应灵活多变,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如果没有按照顺序或者缺少具体的某一步结果会怎样?教师可以选定学生在每一步操作后都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出步骤问的差异。当然也存在一些实验,学生在改变实验步骤后并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该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共同寻找到最适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实验中的省时、省材等原则。实验教学时空的开放指的是生物实验并不只局限于实验课上,可以延伸至常规课堂教学上,可以延伸至课余时间、课外活动,甚至可以延伸至校外、社会生活中。一堂实验课能让学生课上有充足的收获,课后还能带着问题孜孜不倦地钻研,有着浓厚兴趣地探究,不能不说是一堂出彩的实验课。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5

首先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还应该在实验教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能只写在纸面上,而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五个环节。

1、 观察。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2、 操作。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有危险性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3、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例如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差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5、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转贴于 为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在平常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中,还可以通过口试、笔试、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1、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的产生和讨论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及完整叙述。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的实验口试中可增加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电流表,表盘刻度有什么特征?使用中应如何选择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时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调整零点?考试中要求学生画出电路图,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并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规律及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几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画出电路图,指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导出计算电阻的表达式。不管学生设计出几种方案,只要是切实可行的,都说明学生动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很大的。

3、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否会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是否能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能否在实验中正确测出实验数据等。如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实验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仪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弄通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所选器材的型号及性能,如对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使用。

课本实验及创设性情景实验考查: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6

【关键词】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泌尿外科;教学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指将案例教学与立体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科学性的教学模式[1]。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案和课件,为学生展现立体化的临床资料和病例[2]。为进一步探究案例式立体教学法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对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并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男26名,女23名;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为(24.5±1.1)岁;观察组男28名,女21名;年龄22~27岁,平均年龄为(24.9±1.8)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进行教案和课件的设计,挑选典型泌尿系疾病的案例,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并且插入适当的教学视频、图片以及专家意见等,在课堂上采用问答式讨论的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利用网络相关知识,让学生结合病历简介进行网络学习。(3)搜集病历的相关资料、视频、图片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向学生展示泌尿系疾病“仿真患者”的特点、特征情况。结合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病历情况,对虚拟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讨论,最后拟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1.3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教学后理论考试成绩,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病历分析两部分。(2)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案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3]。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考试成绩

观察组基础知识、病历分析和总成绩分别为(57.3±3.35)分、(39.2±2.14)分、(95.1±2.34)分,对照组基础知识、病历分析和总成绩分别为(43.1±3.22)分、(27.9±2.62)分、(72.4±3.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对教学方法满意度

观察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95.92%(47/49)、100.00%(49/49),对照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77.55%(38/49)、71.43%(3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