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自我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习记者自我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习记者自我总结

实习记者自我总结范文1

2018年2月至3月底两个月时间,我在《石狮侨报》社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谨慎小心。

1 实习目的

1.1

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1.2

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亲身感受到由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职业人的过程。

1.3

本次实习对我完成毕业实习报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实习时间

2018年2月8日—3月31日。早上9点上班到12点,下午2点上班到6点。周三晚上加班,周六停一天,挺轻松了。

3 实习地点

福建省石狮市群英北路侨联商厦7楼

4 实习单位

《石狮侨报》社。

关于《石狮侨报》,由石狮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石狮侨报社主办,是一份周报,每周三出稿,周四见报,所以,相比日报,就不会那么忙碌与紧张。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也蛮好的,至少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报社里现在的工作人员将近20人,有采编部、广告部、办公室、美编部等,虽然比不上大报,但也很不错了,而且正在向大报靠近。而我实习的部门就是采编部。

5 实习主要内容

5.1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领导,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

实习过程中有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当我满怀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刚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一个同事就问我:“你学什么专业的?”答曰新闻学。“你会写稿子吗?写过稿子吗?”看着他那一脸茫然与不屑,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我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看看。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工作中领导安排给我的写稿和改稿,以及校稿的任务,我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从来不敢马虎。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平时我在修改稿件时,只能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努力自学尽快掌握有关新闻学的知识。平日里勤动脑、动手、好学多问。

由于住的地方离实习单位比较远,所以每天8点不到就得起床,留给个人支配的时间更少。我必须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许多。

5.2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就算在学校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社会里自己就像是空气中一粒微小的尘埃,也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两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就业之路做准备。千淘万漉虽辛苦,但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

在我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我就听别人说过,这个职业需要很广的交际圈。这次参加实习以后我真正体会这一点。“人不熟,谁会主动给你提供素材啊?!”是啊,朋友圈广,哪里有事哪里就会主动打电话找你,这样就不用担心丢失了大事件。然而要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朋友圈需要自信、开朗、真挚为基础。我在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脸红,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样容易让采访对象产生紧张,影响采访效果。所以接下来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我学过《新闻采访教程》,里面有个引用“事先有研究、有准备,是采访深入、效率高的关键”。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访前准备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个记者老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举个例子:3月15号,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时要做这篇稿子的是张记者。但他突然有其他新闻要采,于是叫我去狮城国际广场采访消协现场咨询会。因为接到通知很突然,对这方面的资料没有准备。所以临时在网上查了一些相关信息,还好在开幕前赶到了现场。现场咨询了很多工作人员,拍了一些照片,拿了很多资料,了解了不少事情。那次采访很成功,有了采访的侧重点,避免了无谓的话题。

5.3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

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我们需要在平淡的事实中挖出吸引眼球的部分,不仅仅要靠平时的磨练,更需要对整个事件的“了如指掌”。况且是周报,无论什么新闻都不能依照日报的样式那么简单,而是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写出深度,写得深刻。

跟张记者学习写稿的时间并不长,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我个人观点看,我们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发现一个好的新闻素材不难,难的是笔下的功夫。我在和张记者学习写稿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体会:拿个新闻素材改写是很顺手的。然而当我出去采访回来要自己独立写稿的时候,就有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哪些方面是该写进去的重点,哪些方面又是可以舍去的。这是记者的一个“上手慢”问题。所以我觉得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6 实习感总结和体会

6.1 实习工作的总结

实习过程中点点滴滴和滴滴点点的真实和刻骨铭心让自己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心路历程。知道自己在社会这个大坐标轴上还在原点的左边,需要加大马力才能真正成为原点右边的一份子。

这两个月的实习,我参与了不同的活动,记者采访、写稿、参与策划等,对领域内的各个岗位都有所了解,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媒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差距和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这次实习,我感受到了压力,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弥补的东西也不少。

我曾经觉得新闻专业没有什么好学的,尤其疏忽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在我发现其实我们新闻人每做一步,当中都有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影子。而且知识面也是必要的。因为无论是采访,还是采访前的寒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面和对该行业知识的了解。虽然临时准备很重要,但是也绝对不能忽视平时准备这样的一个积累的过程。

6.2 实习工作的体会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从实习的开始到实习的深入,再到实习的结束,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有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定位,一个今后的计划打算。努力改变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让自己发光。

实习记者自我总结范文2

招生当天,上午8点,新生报名就爆满;

创建临海市唯一一所“学生无手机进校园”学校;

2004年至2013年,连续十届蝉联台州市中职师生技能大赛团体第一名;

学校被当地家长称为“金牌”职业学校;

……

在秋日阳光下,在金桂飘香、满园生机的校园中,记者聆听着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敖华勤讲述近年来学校办学的点点滴滴,切身感受着这所学校的独特魅力。这些可喜的荣誉和成绩,是对学校坚持贯彻“把每件事情做实”的工作作风的最有力证明。

行三段式培养 塑优质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青年教师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能给学校带来新的活力。校长敖华勤坦言:“青年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未来和希望。”但如何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优质的教师,培养成“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一直是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的命题。

近年来,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培养出台了“三段式”培养办法。所谓“三段式”,即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入职培训阶段、中期考核阶段、终期评估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培养任务。“青年教师要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那股活水,就必须尽快完成自我塑造。”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希望通过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挑起教学大梁,投身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

记者了解到,凡是学校的新教师,都必须闯过“三关”。在入职培训阶段,学校主要以教学和管理作为培养方向,把青年教师放到班主任的岗位上,以实习班主任的身份,学习和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担任实习班主任的一年中,学校采取的是老教师带班机制,也就是说,在这一年中,我们都是‘学徒’的身份。”刚刚评上校级优秀新上岗青年教师的崔行银谈起教师培养感受颇深。他说:“这一年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如何与学生打交道,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了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崔行银还透露,“实习”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新教师不能胜任,实习期就要再延长一年。

除此之外,学校把中期考核和终期评估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延续性手段。在中期考核中,学校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在校级会议上谈“我的教学感受”,通过互相学习探讨和自我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终期评估则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年教师参与有效的教学行为或项目,由老教师和领导对其进行评估。“考核和评估具有倒逼的作用,能够监督和刺激青年教师在3年的‘成长’期间不断学习和提升。”学校办公室主任陆君信介绍道。

有针对性的实习、实打实的考核、延续性的培养,“做”字当头,“三段式”培养办法真正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做到了实处,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2011年,学校青年教师参加台州市教师大比武,斩获8个奖项中的4个一等奖;2012年,许月桂老师获得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第一名;2013年,张通斌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他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抓素质拓展 育优质人才

在语文综艺大舞台上,学生们吹拉弹唱各展所长;在“幸福・用心经营”跳蚤市场中,“店小二”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在技能节里,师生们“比武打擂”热火朝天……在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个又一个活动串联起学校素质拓展教育的主线。从2003年启动到现在,学校的素质拓展教育已经坚持了十年。

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专门的技术人才,毕业后将直面就业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中职学生要顺利实现升学与就业,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心理、文化、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各项素质。敖华勤认为,素质拓展教育正好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有益的途径。在他的倡导下,学校的素质拓展教育以开发中职学生的人力资源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职业自我设计为载体, “导”与“选”结合,以“框架拓展,整体设计,个性选择,分段实施”为运作模式。

为了做实做精,学校通过调研,将素质拓展教育细分成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技能训练、健康审美四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依据自有特点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培养明德正行的“模范人”,以始业教育、团日活动、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参与“求知学艺”的体验活动,通过综艺舞台、演讲比赛、读书俱乐部、环保服务等,让学生在行动中提高、在竞争中进步,蜕变为“知识人”;营造“精技强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围绕技能文化节,开展系列技能活动、职业讲座、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寻梦、做梦”,把学生打造为“职业人”;帮助学生体会“艺术人生”,借助军训、文艺汇演、社团活动等平台,锻炼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自爱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素质拓展教育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特色项目相结合。陆君信主任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按照学校素质拓展教育的要求,学生每一学年都要提交一份符合实情的《职业生涯规划》。11级机修专业学生王剑峰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两次“自我职业设计”。他说:“第一份是在高一时候写的,那时候只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非常初步的印象,觉得能找个对口工作就行;第二份是在高二的时候写的,通过不同专业课的学习,我对自己的技能特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参加了相关的技能训练和企业见习后,我确立了成为机修技师的目标。”

对比他的两份设计方案,记者明显感受到王剑峰的变化:对专业的认识更深入,对就业的方向更明确,对职业岗位的需求更清晰。正是这样循序渐进地完善,这样不断地“修正”,才让王剑峰在日常的学习中有了侧重点,有了强化技能的意识。在今年6月结束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赛项中,王剑峰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拿到了一等奖。而在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有无数个“王剑峰”,正在朝着自己的职业梦想前进、再前进。

重礼仪教育 创文明校园

在采访中,有两个细节让记者记忆深刻:在学校的教学区域内,每一个遇到记者的学生都会停下脚步,礼貌地点头问好;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穿着校服,男生们都顶着“士兵头”,女生们则都是干净利落的“学生头”。

“礼仪是一种外在的形象,更是一种内在的修炼。”作为一名在职业教育躬耕多年的职教人,校长敖华勤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可谓“情有独钟”。他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礼仪习惯和礼仪素养。如果说素质拓展是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项亮点工作,那么礼仪教育就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

在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礼仪教育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每名新生在报到第一天都要接受仪容仪表的检查,并在换上校服后进行第二次“验收”。“如果不合格,班主任会亲自带学生进行‘改造’。”校长敖华勤指着厚厚一叠“验收”照片说:“用拍照片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当然,这还只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前戏”。在新生军训期间,学校将礼仪教育与军事化管理相衔接,借助统一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每天晚上,学校安排不同主题的礼仪教育,包括正确的站姿、职业的微笑、待人接物的细节等培训内容。通过讲座、游戏、情境模拟等形式,深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实现礼仪习惯的养成。陆君信主任介绍说,每个专业、每个班级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制作礼仪教育板报,潜移默化地实现礼仪常识的“内化”。

与一些学校礼仪教育“走过场”不同,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强化礼仪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在军训结束一个月后开展“新生校园礼仪汇报”表演,每个班级都要参加表演和比赛;另一方面,在值周班中专门设立礼仪岗,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问好、接待、引导,树立服务意识。

“礼仪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创新。”近年来,敖华勤发现,学生带手机进校已经成为影响校园文明礼仪建设的一大“障碍”,尤其是不健康信息充斥,给学生的礼仪教育带来了不少负能量。为此,学校在3年前开始开展“不让手机进校园”的主题活动,一旦发现有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就暂时没收,放在学校专购的保险箱里,到学期结束还给学生。“开始的时候,一下子买了五六个保险箱,才能放下被没收的手机。”但让人欣慰的是,学生们很快就习惯了“没有手机的校园生活”,被没收的手机越来越少。当然这也与学校采取的配套措施有关,为了防止家长有急事电话联系不到学生的情况发生,学校给每个学生配备电话卡,在校园内每50米左右就设置一个公共电话亭,并明文规定老师办公室的电话向学生开放。

常抓不懈的礼仪教育,让校园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谐。如今,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成为同仁眼中的文明礼仪“标杆”,不少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都来学校取过“经”。

订单式合作 谋三方共赢

“当之无愧!”获知合作企业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校外实训基地时,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敖华勤底气十足。

2011年,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临海拉链分公司总经理章仁马主动找上门,希望和学校合作开设订单班。面对热情诚恳的企业代表,敖华勤犹豫不决:“过去和企业开设的订单班,有不少因为企业的‘热度’不持久而以失败告终,这次会不会又虎头蛇尾?怎么样才能找到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把订单班办得持久、扎实?”

经过几次洽谈,校长敖华勤最终拍板――订单合作,但有附加条件,企业必须先提供一套完整的合作方案,而且要在合作中做到“六个参与”:一是参与订单班学生培养目标、发展方向的“定位”,学生在就业5年内至少做到车间主任的岗位;二是参与订单班的课程规划,在3年的课程中融入企业的要求;三是参与订单班教师培养,由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同时由学校派老师下企业实践;四是参与学生管理,企业职工活动邀请订单班的学生参加;五是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把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精神、规章制度等渗透到班级文化中去;六是参与订单班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

遵照“六个参与”,“伟星班”的学生们可以享受到双方教师的教学;可以以“准职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的职工活动,如篮球赛、歌咏比赛等;可以获得由企业发放的总额为5万元的奖学金。与此同时,“伟星班”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有了自己的生产实训车间。记者了解到,企业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拉链生产线“搬”到了这个实训车间,投入达100万元。

以“伟星班”为模板,学校还与华侨大酒店、国际大酒店和国贸大酒店三个五星级酒店开展订单班教学。在酒店订单班的实训室内,记者看到,学校把酒店大堂、餐厅、客房原封不动地“引”进校园,学生们则在“精华版”的“华侨厅” “国贸标房”内学习、实训。“如此一来,学生毕业后就能知道就业的酒店到底是怎么样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且毕业后直接上岗,不再需要入职培训。”正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裘海威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学生校内实训就只针对某一项技能,而不像现在这样形成系统,现在真正做到了校企无缝衔接。”

迎合实情、具有实效的订单合作,让学校和企业从合作逐渐走向“融合”,既给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从“我能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转变,也给企业提供了一批忠诚度高、就业率稳定、发展潜力大的员工,切切实实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

办年度家长会 建品质职教

家长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严肃而紧张的。但是,如果你有幸参加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家长会,就会颠覆对家长会的认知。在这里,家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一边参观学校专业实训场地,一边欣赏自己孩子的学习成果,现场既轻松又欢乐。

像这样大规模的“游园型”家长会,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校长敖华勤认为,家长会是一个向家长展示学生个人和学校整体的盛会。“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们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很多甚至不了解孩子学的什么专业、读的什么班。”为了让家长们对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进行分班活动,即每个专业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成果展示。如酒店服务专业,每个班级都会派出学生在门口为家长提供引导、接待、讲解等服务,并在实训室进行摆台、折花等实际演练;烹饪专业则将学生按10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烧一桌菜让家长品尝。

没有长篇累牍的宣传演说,没有故作华丽的外在包装,亲眼看、亲耳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让不少家长当场热泪盈眶。一位新生家长在看完孩子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后,动情地说:“这还是他第一次写信给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优秀、懂事,还学会感恩了。让孩子来这所学校,我放心!”

除了学校和家长的互动,敖华勤校长还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家长会现场,给家长们讲专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的需求动态和企业的人才规划等。“这些东西都是与学生利益和家长内心想法切实相关的。”敖华勤校长坚持“家长会要开就要开到家长心里去”。这一做法立竿见影。以“伟星班”为例,总经理章仁马亲自上台,大到企业战略、岗位晋级规划,小到班级课程架构、授课方式,把企业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家长面前。家长们听后深受启发,对孩子的未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乐于送孩子去企业。仅今年,“伟星班”的51名学生就有48人最终在该企业就业。

实习记者自我总结范文3

乌克兰、波兰两个国家,要不是欧锦赛的报道任务,一般还真没机会去。

按照我们的想象,这样的洲际大赛,气氛一定很热烈。可当你真正置身其中时,如果不是在赛场周围和球迷广场,你基本无法感受到大赛的浓烈氛围。

乌克兰建国时间不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高速公路欠发达,铁路运辅时速最快也就120公里,酒店、旅馆资源不足,而且价格奇高。这些不利因素,给记者及球迷带来很大不便。一些买了票的球迷,面对不菲的交通和住宿费用,只好忍痛将球票处理,选择留在家中看电视转播。

穿梭在华沙古城的街道,你会不禁地为这座“复活”的城市而感叹!这座毁于二战的城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依照原貌重建了华沙古城。在本届欧锦赛上,波兰在与乌克兰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本次参赛的球队有13支都不约而同地把训练大本营选在了波兰。

“刚出道的几年,我解说的音调比现在要高八度”

清瘦的体型、斯文的眼镜,眼前的宋健生看起来更像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实在很难把他和激情的体育赛事联系在一起。

从模仿宋世雄老师的以高八度的声调解说到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再到渐渐隐退做幕后制作,“这一晃就快30年了”。宋健生不时地感慨,“实在太快了!”

这些年,宋健生谢绝了大部分采访,在体育台踏踏实实地忙着那些幕前幕后的事儿,20多年来一直乐在其中。

虽然身子骨看起来不够健壮,但宋健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校队的。“小学时是校乒乓队和田径队,中学时是校篮球队和田径队。”宋健生自豪地回忆着,说完自我调侃道:“小时候赶上自然灾害,营养不良,要不是喜欢体育,估计还长不了现在这个儿。”

除了爱体育,宋健生也爱文艺。从小只要有演出机会,就常常表演朗诵。“这两种基因的结合让我冥冥之中走上了足球解说之路。”

小时候,宋健生常去父亲单位蹭电视,和大人们一起看足球赛,边看球赛边听大人们在一旁感慨:“宋世雄解说这么溜,以后他退休了上哪儿找跟他一样的接班人啊!”那会儿,宋健生就在心里嘀咕:“这有什么难的。”现在回想起来,宋健生都情不自禁地乐着。

1981年,数学不好的宋健生在高考失意后去了丽都饭店,那期间世界杯女子排球锦标赛正在东京举行,白天宋健生抽空把宋世雄的解说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然后模仿他播音,录下来晚上回家放给家人和邻居听,竟都听不出是他的模仿配音。这更坚定了宋健生的信心。于是,他又写了封激情澎湃的中英文的信,寄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张之老师和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居然还真如愿地进入了台里实习。1985年,宋健生在北京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的联合招聘中脱颖而出,正式入职,并被调去了广州。干了半年,因为不会粤语,总捞不着解说机会的宋健生又回到了北京。

“那时候,全国的体育解说也不超过十个人。”宋健生坦言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有观众写信表扬我,说感觉像哥俩儿面对面聊天”

“观众认可的解说就是好的解说,这是最实在的。”宋健生亲切自然、平和朴实的解说风格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当然,也有不喜欢他的人质疑他不够激情。

宋健生坚信,“适合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评论员不是演员,出镜时要老想着自己,那肯定说得差。术业有专攻,我就老老实实地做我的评论,你要是派我去主持文艺节目,去活跃气氛什么的,我做不好,但你让我去描述一个场面,我肯定比其他主持人来得快。”20多年的解说,宋健生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诀窍——“实时揣摩观众心理,跟随性要强。”

半夜十二点解说英超联赛的时候,宋健生会亲切地提醒观众:“现在已经很晚了,大家把电视音量调低点,别因为咱看球影响家人休息,我说的时候也尽量轻点,别耽误您看球。”因为这事儿,宋健生还收到了观众的表扬信,“感觉就像跟哥们儿面对面聊天”。

听过宋健生解说的朋友们一定对这句话不陌生——“好,我们先看这个球。”

“一句话,结束刚刚的话题,跟随性就体现出来了。比如球都快到了,你还能说什么背景资料吗?”在宋健生看来,解说员不等同于球迷,但必须站在球迷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裁判身上,认为裁判有倾向性,你这时候说别的,肯定找骂啊!这时候就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要承担媒体舆论引导的责任,又要用语言解球迷的心头之恨。”

“别低估球迷的水平”

宋健生至今都保留着多年前的观众来信,有批评的,但大多数是表扬信。

“早些年,网络没现在发达,我能听到的反馈要么是口口相传,要么就是观众来信,就算批评,也很少像现在这样有谩骂和人身攻击。”

作为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解说自家球队比赛时,主持人的倾向性往往沦为话柄,甚至会引来攻击。

宋健生也曾接到过一位观众气急败坏的电话:“老宋,你的倾向性太强!”宋健生不紧不慢地解释了起来,“我是北京台的,我言谈举止的整套逻辑体系都是希望北京队赢,这无可厚非的。如果在我的全场解说中表现出希望客队赢的意思,那北京观众会怎么看我?如果是中国队和外国队比赛,我们是不是也都希望中国队赢?”一番话说完,电话那头的观众想想觉得确实是这个理儿。

倾向性无可厚非,但得适度。“前不久有场比赛,裁判失误,我也会指出来。国安队表现不好,我也会批评。”宋健生又说到了观众来信:“宋健生,你不要低估北京球迷的水平和素质,虽然我们希望家乡队赢,但北京队的错误和不对的举止你也要敢于指出,我们大部分北京球迷是有这种胸怀的。”

说到球迷,对于中国的球迷文化,老电视人宋健生也深有感触:“西方的五大联赛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与他们国家的国民素质是相匹配的。在他们的文化里,父亲喜欢一支球队,儿子也会喜欢同一支球队,孙子还是喜欢同一支球队。我们的文化不是这样,谁要是输球了球迷就喝倒彩,大呼‘下课’。在西方这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对此最多表现出无奈,只是自己郁闷而已。‘京骂’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不管什么原因,况且现在的骂越来越有不讲理的趋势。人家出场你骂,广播客队名单你骂,客队球迷正常加油你也骂,裁判员正常判罚你还骂。从管理上来讲,得去疏,而不是去堵。这绝不是放几条宣传片,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如今宋健生基本上不露脸,全心于幕后统筹制作,也给年轻人“腾地儿”。

回想起师傅张之老师那双大手往后背上一拍,宋健生至今都觉得温暖。也正因如此,宋健生也希望能多给年轻人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2001年,台里有个大型庆典,本来宋健生和爱徒魏翊东一块主持,因为宋健生担心后台出状况,便在临上场前几秒钟决定让魏翊东自己上。说完“你一个人上,行吗?”魏翊东一愣,犹豫地点了头,宋健生便一把把他推上了台。

如今,虽然对解说还是恋恋不舍,但宋健生还是觉得“有机会能让年轻人上就让他们上,别老一个人霸着机会。”当然,他还有一个搁浅了多年的计划——写一本《中国体育评论史》。“怎样准备材料,怎样赢得观众,如何把握解说中的节奏,广播解说和电视解说的区别是什么,电视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现在全靠经验之谈。我希望能填补这个遗憾。”

大家都来@宋健生

爱徒魏翊东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宋老师的足球解说就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从不咄咄逼人,但句句入情入理。成为一个像宋老师那样的体育评论员是我的理想。幸运的不止是我真的成为了体育评论员,宋老师更成了我的授业恩师。指点专业理论、传授解说经验,毫无保留;百忙中抽时间回看我的足球解说,加以详细指点。从为人到专业,宋老师给了我全方位的启迪。

女儿

从小我最不爱听的就是“这姑娘长得真像她爸。”皮肤黑、眼睛小。高考那年我爸主动要求帮我总结历史、政治笔记,字迹工整内容充实,还研究历年分数线、填报志愿技巧,最后都能给其他家长答疑。我爸能叫出我很多同学的名字,开家长会走在校园里总有女生大老远就冲他招手。他的从业历程放在今天也是有着榜样和传奇色彩的——俨然一个非科班出身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