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1
会上,大家集体学习了中央和省市县委先后出台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办法及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隐患风险作讨论交流,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建议。
会议要求,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培训和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要结合社区实际,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有抓手,有发挥,促成效;进一步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才培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明确,我局全体人员要抓紧落实相关工作,首先对风险区域和风险点进行排查和防范,加强督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报告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强化追责问责,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要坚持政治引领,做好正面宣传,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2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今年以来,市地志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活动,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采取制作板报、播放视频以及上专题党课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爱国意识。
二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按照市委有关要求,细化和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形成了目标明确、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
三是注重正面宣传。发挥地志办的作用,收集整理先进事迹,讲好故事,强化榜样示范和典型引领功能,引导干部职工见贤思齐,主动学先进、人人赶先进。
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3
根据《关于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定期研判制度的通知》,人力资源部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坚守理论阵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不忘初心,勤政务实的工作态度,结合集团实际需要,做如下汇报。
一、制度建设
202X年第X季度,按照省委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紧围绕宏阔目标,将新战略机遇期发展规划作为总纲贯穿集团改革发展全过程,全方位打造集团成为“最具产业发展优势、核心竞争能力、品牌文化价值和创新引领作用的综合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根据目前企业发展需要,按照“管理科学、对标先进、精减高效、合理设置”的原则,修订制度:
二、优化重组
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重组整合专项方案》,XX公司、XX公司、XXXX、XXX、XXXX在岗员工已经原企业、新企业确认,集团公司审核后。集团人力资源部在人力资源系统中已将确认人员转移至新企业。因在建项目工作需要,暂时不能转入新企业的员工在项目完工后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三、招聘工作
7月底、8月初,春季招聘的高等院校毕业生XX人已全部入职,其中:博士XX人、研究生XX人、本科XX人。目前均进入各单位进行试用。为确保2020年校园招聘目标的顺利完成,按照“XX”改革的要求,结合集团实际,特制订《202X年秋季校园招聘方案》,并上报XXX集团审批,计划于X月X日启动秋季校园招聘工作。
四、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直以来山西路桥集团高度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7月21日-7月24日,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2020年XXX考前培训,帮助参训学员更加扎实的掌握教材内容,提高考试通过率;8月11日-8月14日,集团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2020年新员工入职培训,促进新员工快速转换角色、尽快融入工作团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8月25日-8月28日举办2020年XXX考前冲刺培训,为参训学员精准复习,提高集团持证率做保障。
五、疫情防控
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4
一、分管工作方面:
(1)、脱贫攻坚。 扶贫工作是当前我镇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294人,脱贫85户255人,未脱贫124户41人。扶贫工作从2018年4接手后,感觉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检查多,整改频繁。为了尽快上手,加班加点,自己不停学习业务知识。扶贫会议多,培训多,要及时传达区“秋冬会战”等各种会议精神,召集第一书记、扶贫专干等及时传达区里相关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工作;做好动态管理工作,做扎实基础材料,及时更新国扶系统。为了提高扶贫专干的扶贫水平,组织参加市里举办的扶贫动态管理培训班,培训完之后将对基础材料再进行梳理整改完善,对贫困户再次进行精准识别;扶贫检查多,相应整改多,落实整改省第五督察组等各种检查反馈的问题。对标各种检查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完善台账,健全制度。
在全镇干部不断努力下,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区9个乡镇(街道)排位中多次位居前列,为我镇在全区扶贫工作中争得了相应的荣誉。
接下来,扶贫还要面临省检、国检,可以说压力非常大,为了做好接下来的工作,必须组织动员好全镇帮扶干部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做好走访,准备和完善相关资料。
(2)、劳动保障工作。扶贫就业方面。积极为贫困户人员推荐就业,设立家庭农场、纸业两个扶贫车间,共安排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向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共安排21名贫困户人员就业,完成了区里的任务指标。社保方面,为我镇296名贫困户全部代缴医保,购买补偿商业保险,对年满16岁的贫困人员代缴了养老保险,做好贫困人员就医报销工作。
社会保险方面。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及时把下年度的社保费缴纳,积极做好失地农民保险工作,办理失地农民手续办理。
劳动监察方面。处理劳资纠纷,特别是帮助我镇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到劳动人事仲裁院协调处理劳动纠纷,为贫困人员争取到经济补偿金1.6万元。处理思特纺织、地质大队内石材厂公拖欠工资纠纷事件十多起。成立我镇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室,完善相关制度。
(3)、公共资源交易情况。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规范三资流程:修改《公共资源交易实施方案》,明确了“三资四步法”报批程序,严格规定3万以上的公共项目要走招投标程序;明确村里3000元以上的支出要走三资程序。督查各村进行整改,规范三资交易程序,完善公共资源的手续,修改公共资源的合同文书。
(4)、大厅管理。要求大厅坐班人员遵守大厅规章制度,遵守机关上班时间,有事需请假并要求B岗顶替。完善大厅管理制度,实施奖惩制度,及时向区里上报各种资料。
二、履行“一岗双责”方面
作为乡镇一名副镇长,做好“一岗双责”,首先,必先律己,领导干部只有自身行得正、坐得稳,才能产生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其次,承担起监督监管的责任。一要严格要求。二要严格管理。三要严格惩戒。惩处惩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板子”只有打到具体人身上,制度才能有威慑力。再次,履行“一岗双责”,工作对象是干部,必须针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干部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党风廉洁建设,管住细节,有的放矢,避免遗漏。抓队伍建设,要抓分管干部思想教育。一个干部如果不能把心思全部用在工作上,就要想入非非,动其他歪念头。只有知道干部在干什么,看其工作是否尽职尽责,作风是否扎实深入,才能透过工作看思想,防止不廉洁行为演变为腐败行为。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敢于拉下面子,及时打招呼提醒、及时批评教育、及时督促整改。
三、落实意识形态方面
增强抓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促进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教育等工作深度融合,助力全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善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明确职能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切实将扶贫领域意识形态纳入全镇重点工作,部署不断创新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和方法,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对全镇干部群众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办法学习宣传,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紧抓思想引领、观念培养等关键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扶贫领域舆论导向,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和回复,完善脱贫攻坚政策答疑。同时,进一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全面反馈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专项整改,切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二部分:遵守德廉法自律情况
述廉情况。严格遵守党的“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没有参加过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娱乐、健身、宴请等活动的情况;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努力筑牢廉政防线,没有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会员卡等的情况;没有干预和插手工程建设招标;无住房违规情况;不存在违规违纪投资情况;没有利用职权的影响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对我所分管的部门及干部、包村的村干部要求严格,绝不允许有任何违反八项规定和问题的存在。
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5
关键词:强制性制度变迁/委托—关系/一致同意原则/制度选择
一、道路的选择:意识与经验
医疗保障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起就存在了,伴随着“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理论的兴起,它逐渐从疾病、医药保险扩展到保障健康的所有物质和服务;实践上,经济危机和战争创伤使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公共财政承担了医疗保险的大部分费用。1942年的贝弗里奇计划覆盖了英国全民生活各个方面,并为大多数西欧发达国家效仿,包括战后的日本。
与此同时,在两极世界的另一端,以“苏联”为首的经合组织也配合计划经济建立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国家负责劳动者全部的保障,保障水平非常高,但却缺乏活力,难以监控。苏联的社保体制直接影响了中国,从1932年苏区的《劳动法》已经得到体现,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覆盖了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和养老各方面,覆盖了各国有、私营、公司合营企业94%的职工。(孙光德,董克用,2000)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理想国”的美好时光,同在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互相隔离的世界都面临了制度危机。西方直接表现为经济危机。当时欧共体各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上升到 40%,北欧达50%以上;当时经合组织国家外债占 GDP比重则从79年的23%攀升到1992年的44%,瑞典高达80%,欧洲九国人均社保支出占GDP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
然而作为整体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以致改革反过来受到了制约。从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89)从道德和伦理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是否公平,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但是,诺斯指出,在个人发展新的意识形态以适应变化了的经验之前,必须有一个经验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积累过程。西欧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当时主导各国政治的社会的支持,“全民福利”不仅成为政治目标,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事实,1965年-1975年间,英、法和联邦德国不仅医疗保险开支达到GDP的10%,而且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达15%左右。经济危机、失业、人口老龄化,都使社会保障支出飞速增长。然而,深谙意识形态作用的执政党只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对保障水平进行些微的修改。例如要求病人、退休人员和雇主负担部分保障金,延长领取疾病补助的等候期(丹麦,荷兰)。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后,进行了更多制度性的改革,例如取消双份的社会保障、加收疾病补助金的所得税,似乎更换了政党的政府更有改革的勇气。
苏联的社会保险制度选择建立在纯粹的意识形态基础上,以解放无产者为目标,按劳分配,故1917年11月诞生的“国家保险”覆盖全、内容齐、水平高,如退休金在原有水平的70%以上,(孙光德,董克用,2000)并以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并未考虑经济承受力,而是作为对革命支持者承诺的兑现,即更多基于政治理性而非经济理性。
可见80年代前,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政策,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过一、二十年的运作,又强化了原制度的意识形态。在7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改革浪潮到来之际,各国政府和人民在承受财政赤字和生活水平下降的同时,也不得不进行痛苦的反思,以形成一套能适应新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制度解释。制度供给充足、或制度均衡的国家,如两党制的英国和政策设计合理的瑞典顺利实现了过渡。而制度供给不足的国家,如苏联和东欧,以全面崩溃的代价,为改革提供空间。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为社保改革提供配套的经济政策,在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改革彻底失败。
各国的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完善医疗体系的必要条件,对贫困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广泛有效的利用是最重要的,即公平性问题;而“意识形态刚性”又阻碍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制度稳定的发达国家为改进效率而做出的努力。
中国医疗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失败,在越过了最初的经济实力障碍之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也面临着意识形态刚性问题。改革初期中国农村从集体制向家庭农作制的顺利变迁,使“市场”一词受到了近似神化的膜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改革者来说,将局部有效的意识形态扩大到改革的困难领域,是短期成本最小的。问题在于,如果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科学知识不足,改革初期的盲目还情有可原;那么当政府亲手培育的既得利益集团膨胀到影响社会安定(如药品市场腐败等),当政府手中的再分配权减弱到不足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程度,当权者的权威也将受到威胁。此时,为追求“权威最大化”,政治制度现代化、决策民主化是成本最小的选择。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市场规则的误用
根据制度变迁的形式分,有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但由习惯取代规则的操作成本相对于政治家主导的“突破式”规则变化而言,操作成本低,所以规则的边际上总有习惯在起协调分工的作用,而且,制度的执行成本越高,边际越大。“正是制度在边际上的连续演变造成了制度中正式的也是可见的规则的变化”。(汪丁丁,1999)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表面上看是政府在开放后面临国际压力下采取的主动式改革,包括医疗改革。但从一些官方资料看,在正规制度无法满足民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时,首先起到补充作用的是民间自发的供给。由于医疗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农村大多数基本医疗服务是由“赤脚医生”提供的。 1980年9月,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把个体开业行医并纳人政府管理体系,报告说,“随着城乡经济放宽政策,兴旺发展,各地广开门路安排闲散人员就业,许多地方又陆续出现了个体开业行医人员”,“同时,各地反映和群众来访中要求个体开业的也日渐增多”。事实上,农业经济制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相应的也提高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但政府却“减少了对合作医疗体系的财政支持”。“赤脚医生”数量减少,间接享受医疗保障的农民下降了50%。(Hsiao WC, 1984)许多“赤脚医生”要么继续接受教育,要么开设了私人营业,农民不得不承担几乎所有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据四川省1979年底不完全统计,各种开业人员有六千九百多人,比1978年底增加了 3100人。当时,政府出台措施“允许和保护”实际上已成为重要非政府医疗供给来源的“个体开业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0),源自竞争性非正式制度的压力,也是对制度“边际演变”的认可和利用。但这一内生制度演变在80年代的整个制度改革浪潮中没有被吸收到正式制度构建过程中,相反,雄心勃勃的改革者把市场经济原则,包括竞争、优胜劣汰和货币交换法则,放任法制意识和环境非常不成熟的自由市场提供本应届于非市场的公共产品。
强制性制度变迁既由政府主导,其变迁模式和方向有赖于统治者对强制推行一种新制度安排的预计边际收益与预计边际费用的衡量,他“想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看来足以使他自己效用最大化的事情”。 (林毅夫,1989)他会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进行投资,以使选民确信他的权威合法性,降低统治系统的费用。另一方面,统治者偏好函数会随国民财富增加而变化,从国民财富最大化,转为威望最大化。
1978年后的中国首先重新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借助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渗透到社会组织的各个层面,1979年出台的、被看作最早的医疗改革政策:《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强制性变迁路径。此后20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在城镇中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启动了机构民营化改革。
因此,首先是规则层面的制度改革。即重新界定医疗保障中政府、个人、企业三方的责任。经历了 10年探索,1988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标志着“医改”正式明确了市场化方向,规定了:
第一,关于激励的规则:
1)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权只限于合同内。
2)下放医疗机构合同职责外的业务收入分配权。
3)鼓励医疗机构差异定价。
4)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医疗服务企业减免税
第二,关于惩罚的规则
意识形态工作安排范文6
当今世界,智库作为政府的“外脑”,作用日益凸显,被学者视为继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之后的“第五权力中心”。、总理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刘延东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今年8月,全国高校政策研究工作交流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相关部门,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的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期摘发部分会议报告要点,期望推动高校政策研究、战略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大学政策视野和立场问题的提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地位,也有特殊的政策视野、角度和立场。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每一项功能都需要用政策调整:教学上,如何安排课程?教学要有什么标准,达不到标准怎么处理?教师要怎么发展?科研上,科研人员怎么安排?需要怎么跟社会交流?社会服务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大学也是学校,同样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如果缺乏这四方面的基本政策,大学就不能称其为大学。政策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要保证大学的稳定发展,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一是保障大学存在的基本政策,包括对学生、教学、图书馆、校园等的基本管理政策。二是面向时代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性政策,包括财务政策、基金政策等。三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政策,国内外大学都有这方面的政策,如宗教大学对于宗教的态度就比较宽容,一般的世俗高校对宗教比较中立;对于政治的态度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看法。四是人才发展政策。近年来社会发展很快,世界各国都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视,引进人才的待遇如何?如何关心爱护他们?要有这方面的政策界限。五是自我约束性政策。大学不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要有自我约束。此外,还有组织运行的其他政策,如信息政策、机构组织政策等。
大学政策的特点。一是育人性。大学任何时候都要把对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首先在于教育,对于好的学生是这样,对于有缺点的学生也是这样。在政策制定上,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主要应该是教育,而不是惩罚。即使处罚,也要留有余地,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人文性。大学的管理者要成为文化人,而不是仅仅科技人、科学人,大学的政策制定要体现文化修养。三是公益性。大学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机构,公立大学首先想的不应该是怎么挣钱。四是自主性。国家有适用于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大学不仅要遵守国家政策,也需要特殊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政策,要突出和培育自己的特点,增强文化独立精神。
大学制定政策应有的视野和出发点。一是国际视野,大学(university)本身体现了一种共同的要求,大学政策制定一定要关注国际顶级大学的动向。二是文化视野,大学要站在文化多元的角度推动国际交流,关注各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三是专业视野,大学对同行在专业上、学术上的关注,要转化为政策上的关注。四是学术视野,大学的政策制定要致力于发展学术,探究高深学问。五是人才视野,现在顶级大学的顶级人才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制定政策要考虑和关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六是法律视野,法治社会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要有专门的法律研究室和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