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班会专题、电影赏析、拓展训练、情景剧表演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水平。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先进人物巡演讲座和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学校内德智双修,形成独立自强的良好人格。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教育机制

当代高等教育摒弃了由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同时,招生数量与办学规模比率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从专业人才培育转向全面发展型人才,因高教育环境社会化加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的发展严重失衡。当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阶段,打破了学生以往固有的生活、学习模式。因大学教育社会化环境的影响,学生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因学业、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情感焦虑和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找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造成心理负向发展的原因,为积极干预、正确引导寻找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评价与正确判断能力。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均为90后,成长于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条件优厚之时,“衣食无忧”的生活经历,让他们面临学业压力、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感情困惑、就业压力等方面的挫折显得无所适从,而随之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教育是专业型人才培养,对于从基础教育上来没有任何专业教育过渡的大学生来说,对专业学习充满了无目标、不确定性,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的心理与情商教育的滞后,与家长沟通不畅,使其没有培养起应对这种变化的能力。逐步走向功利化的学习状态,不仅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知识漏洞越来越多,思想的包袱越发沉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个幸福感强烈的大学生有着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均衡发展,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特征符合年龄、受教育程度特征。当学生出现自卑孤僻、焦虑多疑、抑郁敏感等负情绪时,其心理健康状况则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和健康疏导。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外因的影响,与学生主观上的自我成长,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学校基础教育设施、校园建设的硬件与舆论风气、教育理念等软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因素,这种外部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处于青春中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从青少年向宣扬自我的青年过渡。这一时期学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干扰了正常的判断力,另外,自我表现与自我掌控能力发展不平衡,让学生自信心不足。影响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已思想的能力与勇气,妨碍了良好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将奠定其一生的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在校园中,对其心理危机的干预着力点应该在校园内,主要是校方客观干预与学生主观心理成长。

1、学生自我调适积极适应环境

来源于内心的焦虑影响人融入新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自我焦虑情绪。过渡期的大学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自身外在形象,到个人内在修养都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二是考试焦虑。面对考试挂科,使产生厌倦心理,不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因此,积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2、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当代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设课程或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因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很多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另外,当代高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机构。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的负面因素,另外,学生个体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同的内在原因不容忽视。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员,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校园疏导互动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沟通,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与疏导。

1、利用新媒体信息疏导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成为老师给学生讲各种精典案例的猎奇课,而校内设置的心理咨询中心,更被学生看作是精神有问题学生的治疗所。这种使敞开心扉的地方形同虚设,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做出准确的分析。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学校可以组织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另外开展各类心理健康研讨会、爱心公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反思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接受熏陶。

3、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四维一体互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场所,而父母则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同是也是终身的师者。家庭影响的父母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父母与子孩子良性的沟通,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伦理观。其次,学校主要承担着传播专业知识的责任,而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建立专业的治疗体系。当代大学生在入校时都会被问卷调查,这是学校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方式,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备案。争取早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与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养。(作者单位:云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求得青少年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水平,一个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他的各种素质的水平也会获得提高,反之则否。一句话,没有心理素质这个牢固的基础,那么,全面发展就是空楼阁。因此,高校应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由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活已具社会的雏形,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阶段复杂,职业、理想、择偶、前途等问题更加具体和直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在各种机遇中进行选择,不断迎接失败和成功的考验。

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既丰富又矛盾的特点,心理品质的发展表现为不稳定和不平衡。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从而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学习造成重大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先决条件

性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必备条件。一个人的性格具体地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即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健康的性格就谈不上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思想和品德的训练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朝气蓬勃、心情愉快,就会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使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若是在烦恼、焦燥、担心、忧虑、惧怕等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压抑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事实上,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搞得忧心忡忡致使成绩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法违纪,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厌学的大学生,其症结都表明了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主要表现在:帮助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身的不良认知,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控;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和两极化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激情、应付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力,从而避免心理偏差,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制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了解健康个性的标准及自身的个性特点,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在群体中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

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出台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班级、院、校3个层面有区别、有重点、生动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有完善的内容体系。第一,开设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计划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第二,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重点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第三,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关择业心理方面的教育活动等。还有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教育、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教育等。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矫正作用。第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中,进行心理调查、心理测量,充分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摸清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使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第二,设立咨询室,开设门诊咨询。一对一式的门诊咨询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和经常性工作。

(四)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师要切实重视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科学的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堂资源的选择和合乎人情的评价。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爱学”和“会学”的良性循环的形成。爱学是会学的动力,会学是爱学的强化。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六个维度:长度,即在有限的可用时间内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时间;宽度,即教师为每个学生服务,也就是在课堂中力争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在阳光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高度,即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要重视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建构;密度,即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参与度;深度,即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自然渗透;适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要适合自己,因为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要重视学生学习素质,如学习的驱动系统、智力系统、操作系统、认知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及学习的资源管理系统的培养。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如评价语言、体态语言等。

(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统一体。心理素质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行为治疗的理论认为,行为是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个体与环境建立联系的关键环节,也是个体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而获得的,而且可以通过再学习予以消除。因此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际操作可以分阶段进行,如自我认知训练、个性优化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学习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生涯规划训练等。

1.自我认知训练

自我认识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自我认知建构训练、自我欣赏训练等。常用的方法有:分享活动、讲座、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2.个性优化训练

个性优化训练就是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个性及其构成,了解影响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理解他人的个性,找到优化自己个性的方法,主动完善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发挥个人潜力,创造美好未来。个性优化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行为练习、角色扮演、讨论法和作业法等。

3.情绪调节训练

学生的特点是情绪特别丰富,但情感的稳定性不足,如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易于心境化等。学生情绪调节训练的目的在于学会积极的思维方法,调整生活目标,学会对情绪管理。主要方法有:讨论、讲座和自编自演情景剧;通过讲座和讨论了解情绪管理的知识、生活困扰解决途径和常用的情绪宣泄方法;通过生活情景再现,学会以他人为镜,接纳与问题和烦恼共同成长的理念等。

4.意志品质训练

学生常见的意志障碍有意志过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志倒错、强迫现象等。意志训练的主要内容有:积极的行为观训练、责任感训练、反拖拉训练和积极生活方式训练等。

5.学习心理训练

学生学习心理训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克服考试焦虑和厌学情绪、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学习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有:目标管理训练、归因训练、动机激发训练、学习方法训练、记忆力训练、创新思维的训练等。主要方法有:小品练习、讲座、讨论、头脑风暴法等。

6.人际交往训练

人际关系训练就是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完成课外作业,掌握克服不良的交往心态和行为的方法,协调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在接纳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在团体中享受到集体的力量和运用所学技能后的愉快。人际交往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人际交往的原则训练、了解他人训练、尊重欣赏他人训练、合作训练、团队精神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个人形象设计训练等。

7.生涯规划训练

生涯规划训练就是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年龄、性格、兴趣、限制、生活方式,了解工作的世界如工作的要求、环境、发展机会、前景;培养抉择能力,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培养个人面对转变的弹性等。主要方法有:讲座、讨论、原生家庭分析、绘制生命线和生命彩虹图、求职应试模拟等。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3).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4).

[3]邢志邦.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微信、微博等获得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世界的机会,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独立性较差,自控能力不强,所以有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心理方面的大量信息的冲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在“微”时代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加大关于微信和微博的应用,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和微信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传播方式,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和微信的使用范围仍然在不断的扩大,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人们跨入了微时代。而大学生作为微博和微信使用的一大群体,他们所受微时代的影响更加突出,微博和微信虽然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负功能,一些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负性影响。鉴于此,高校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利用微博和微信的功能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微时代大学生心理研究

(一)对新媒体存在心理动机

从微博客观特性与大学生个人主观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在微博的使用中存在主观方面的动机,这是以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提出的。通过不断的交往,人获得不断的进步。微博和微信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扩大人际交往的平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从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不良影响[1]。

(二)对新媒介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从当前的新媒介应用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高校大学生都拥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作为微博和微信的主要传媒载体,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更新信息以及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载体。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新媒介过度的依赖问题非常突出,他们总是手里握着手机,低头玩弄,在休息的时间玩,在上课的时间也不能控制的使用手机,从而对其个人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新媒介保持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由于微博、微信等这些具有便捷性、新颖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的新媒介的兴起,极大的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敢于尝试和挑战,用这些新媒介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各样传播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活动,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微时代的发展[2]。

(四)对新媒介使用时间长、频率高

在高校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放松了学习的警惕性和紧迫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将其,从而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微博和信息等传播工具以其瞬时性和迷你性的特点而获得了大学生的喜爱,并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喜欢通过这些新媒介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乐于沉浸其中,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网,并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使用新媒介的时间比较长,频率也比较高。

二、微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一)将新媒介作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平台

微博和微信都属于公共关注平台,满足人们交流与分享信息的心理需要是微博和微信的基本功能,大学生通过微博和微信不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同时还可以自由抒感,是大学生表达自己态度、看法和情感的主要场所。从当前大学生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应用状态和应用心理来看,他们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并且也对其有较大的依赖。鉴于此,高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式来利用新媒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通过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来了解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动态。但是据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但是却缺乏学生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其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官方新闻、通知,缺乏生活化,并且还比较生硬,学生们都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因此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和访问。因此,建议高校官方微博可以积极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讨论或创意活动,借鉴一些热门微博的“编织”方式,保证微博高速、大众化、互动的特性,并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和互动,这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思想上存在的偏差、误区或者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对自己的状态和心理进行及时的调整。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防线,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安慰学生、疏导学生来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博心理咨询

对于那些被证实存在心理问题,并自愿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学生,需要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由于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认为去参与心理咨询就是心理上有疾病或者有问题,因此会在心理上存在难堪、自卑等心理,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形式会让他们觉得不知所措且难以接受,难以真正的甩开心理包袱,坦诚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微信或者微博的方式来网上心理咨询,这样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心理紧张感和障碍感,能够甩开思想包袱,展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5]。这样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而教育工作者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其原因给予对症处理,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积极开设一些基于微信和微博平台的互动栏目,例如“心灵家园”等,在栏目中可聘请专业的辅导老师来与学生展开交流和互动,并借此来引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健康发展,并且还能够逐渐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咨询服务的作用和价值,摒弃错误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3]。

(三)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监管,形成良好的“微文化”环境

微博和微信中内容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对其中的一些转发信息没有一定的限制和监督,就很容易会传播一些非理性言论、或者虚假信息,甚至于诈骗信息等。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微信和微博等管理中积极构建监督机制,倡导微博道德,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检举微博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形成微博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微文化”观念,并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更好的促进“微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健全保证校园微博运行的制度

高校应建立微博负责人制度,保证微博正常运行,借助微博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适时出台保证微博正常管理的办法和方案,对微博平台的管理、运行、信息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高校微博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结语

总的来说,微博、微信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日常工具,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采取正确的措施充分发挥其作为传媒新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这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兰田.“微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7):177-177,17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科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咨询与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学校环境;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收到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的作用。笔者的做法是,每年新生入学时,结合学生入学教育及军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调查是以组织学生填写“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特征和个体心理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看,这种做法极其有效,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症状的学生,效果更为显著。如,去年的新生心理调查就及时的发现一位轻度自卑心理障碍的学生,他总是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于是,我们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邀请校心理咨询室及时干预,进行面谈分析诊断,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对其给予更多的生活关怀,安排学生加强与其的沟通。因为发现及时,措施得当,这位同学很快走出了心理阴影。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对相应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让学生懂得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能走过场,要持之以恒,形成制度。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通过积极主动地与校心理咨询室和校教育专业沟通,聘请心理专业教师每季度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对新生,在入学后第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三个月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对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外,在学院班子的支持下,我们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向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教辅人员也开展了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反映教师或教辅人员的一些不良行为,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一点小事出现过激反映,大发其火或莫名发火;还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思想天马行空,随意扩大或引申问题原因,甚至指责学生家庭教育,伤害了学生自尊心。笔者通过了解、观察发现,这里固然是有教育方法不得当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教师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所导致的。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以及社会生活的压力,一些教师长期心理压抑得不到释放,甚至导致自我心理冲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然就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这种不适当的教育行为,有时就是教师在心理失控状态下,将存在过失行为的学生误作为宣泄对象所导致的。作为教师应该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心理知识与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在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精力旺盛、情绪健康的状态。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在新生中部分同学存在失望与失宠感。笔者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这是因为他们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化,入学后当“三点一线”逐渐成为在校生活的常态时,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还有的学生曾是因为中学时成绩领先,于是便成为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而进入大学因为大家成绩相近,不得重视,于是就产生失宠感。而这种失望与失宠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干预与调试,就会导致厌烦、空虚、压抑、失望、苦闷等心理症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不利。

解决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术社团、兴趣社团、文体社团等,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竞赛、益智、强身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精力充沛的特点,在活动中促进同学间相互沟通、帮助,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推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宽松理解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手段,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促成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