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要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真正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了进来。新课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思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进行反思,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得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反思,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到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农民的抗争)、(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就可以让合作来寻找有关的资料。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表面浅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就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比如有的学生对中涉及到的地点背景来进行查询,有的同学来对相关的人物背景来进行查询,而有的学生来查找后人对评价的资料,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知识又有新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回答。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来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仅是能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善于进行总结,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还需要对总结的过程来进行反思。尽管历史教学以事实性的教学为主,看似事情的发生有随机性,但是从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来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件逻辑,这就需要通过总结过程来进行完成。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事件的逻辑进行把握,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候,对于该事件的理解只是一次革命事件而已,并没有与前面的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联系起来,因此让学生来谈一谈为什么会发生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分析。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在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的局限性的时候,学生也都能够正确分析。比如在对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具备一种全面思考的思维,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事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通过这样的分析,然后再讲解后面的“”的发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该事件会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自己教学的总结过程来进行反思,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总结水平来进行反思,然后不断加强学生的总结训练,使得学生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崔凯.关于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调查及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杨利芳.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 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2.2 通过学生反映层面的总结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所针对的对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直接有利的对象也是学生群体。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最直接方便的找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为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老师所提出的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非实名制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看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历史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再根据学生在调查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的信息整理,发现学生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最在意的问题,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反思讨论后,进行教学整改,从而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群体服务,并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相比较小学时期的心理幼稚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也都发育成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一方面切实的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成绩得到进步,在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2 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相比较传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帮助引导教师教学,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的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提高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得以提高。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落后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进行改革。反思性教学的提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中,此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所急切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还要再接再厉,为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3
反思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两种交叉重叠的分类标准: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反思,另一种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的教学反思。以教学内容为主的反思有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一课(需多课时完成的)、一节、或一章、一学期、学年、学科的教学反思,以及整个小学、中学、大学等教学段的教学反思。由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在时间上是线性的,为避免交叉重叠,笔者主要讨论以时间线索为主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下来,我们总有“成功、基本成功或不成功”的印象,但是细心的教师不是只停留在这个大体的印象阶段,而是会追问为什么成功,或者说为什么失败,这就进入课堂教学的反思阶段。首先反思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学目标合理,接着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紧凑,层次脉络是否清楚,能否以一条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这个线索是否优化,能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这条线索的所有点是哪些;接着反思呈现知识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哪些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些方法自认为不错,但效果不佳;最后反思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思考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上偶发事件和临时应变措施,自己的教学思想等问题。山东枣庄的邵明老师认为教学反思要记:“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教学中的明显不足”四方面的内容(《人民教育》,2002年第9期。)。瑞格更是将课堂研究细化成二十多个问题,如:1.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做什么?他们如何读过课堂的时间?2.课堂中发生了哪些互动?谁对谁说话,说些什么?3.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它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学生行为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思路。我们将这些成功和失败缘由搞清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参考。
测验和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又是对教师前一阶段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教师反思的大好时机,教学中的大部分问题一般都会通过测验表现出来。我们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成绩统计、命题评价、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成绩统计要统计学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全距、组数、组距、及格人数、不及格人数、优秀人数、及格率、不及格率、优秀率;命题评价要计算试题的信度指数、效度指数、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系数;存在问题要对试卷做出科学鉴定和总结,看看试卷能否真正达到考核目的,命题是否反映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现状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要求相符合。在对教与学方面两方面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为今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累经验。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的“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掌握本课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进而了解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做到走进历史、感同身受;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归纳各自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师生互动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部分
请学生观看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说说图中有哪些服饰?哪些是传统服饰?哪些是新式服装?然后教师指出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那么,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此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部分
一、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操作――: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板书。
二、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个探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2、以近现代婚姻观念、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迁为例,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去思考: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问题研究: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展示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思考几个问题,如:
(1)西装传入中国以及流行开来的时间(2)西装的传入有没有取代传统服饰长袍马褂?一般是哪些地方、哪些人穿西服的多些?(3)西服为何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代表根据图片向大家介绍列宁装、绿军装、“干部装”等服饰的颜色、款式、面料等,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1)为什么流行苏式服装,即列宁装?(2)“”时期为什么流行式样和颜色单调的服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多彩呈现的特点呢?同时还要引导注意攀比、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让学生补充今天有些衣服的款式仍然透着复古的味道。
最后师生通过列表格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三、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操作――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小调查:以下年轻人对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在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你如何对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改进后教学案例反思
这次的改进可谓是大刀阔斧,心痛难忍。原教案中被舍弃的部分也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积极整合创新而成的,虽然万分不舍,但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放弃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这节课,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思、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
但我知道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生动有趣方面做得还不够等等。今后,我将立足课堂,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力求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5
作为一名新教师,如果过多地关注自己的那些生存状况,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其束缚住。由于这种生存忧虑,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同事等搞好个人关系上,在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上反而没有下足功夫。其实,教育实践证明:新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存阶段的着眼点放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方向上,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可以说,有了方向,教师才会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
一、精心备课,把握备课策略
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新教师的教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他们而言,应侧重教学活动的研究,把教学当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历史与社会》学科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对能否上好课至关重要。学校对新教师的检查,也常常把是否认真备课视为最重要的评价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需要新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了解课标
学校必须要求新教师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教师只有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学科目标,才能使用好《历史与社会》教材。
2.熟悉教材
新教师要对《历史与社会》教材总的框架或编排认真钻研,这样才能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并作不同的处理,这在教学中是允许的,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3.活用教材
如何教好《历史与社会》课,很多内容如果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配合,很难有理想的效果。因此,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课堂变成一个充分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能将其内容分散地、简单地传授,《历史与社会》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的任务是要用“活”并超越教材。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新教师习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法,缺乏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的能力。而《历史与社会》的主旋律应该是“让学生们都动起来”。辩论、小品表演、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都应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课堂不应是教师一人的天下,而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新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
4.熟悉学生
即使新教师理解了《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精神,熟悉了教材,精心准备了教案,但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且处于发展的关键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新教师要对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个性特长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熟悉了解,只有熟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课例研究,促进教学提高
《历史与社会》学科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普遍提高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他们很难把握好。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途径,帮助新教师在课例研究上下功夫,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例研究是教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一般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着眼于该课中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阶段的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开展以下形式的课例研究。
1.一人同课多轮式
新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其程序为:由新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听了新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新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进行第二次上课新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进行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新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新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比较显著。
2.多人同课循环式
由两人以上的新教师同上一节《历史与社会》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由第一位新教师按教学设计上课,同组教师听课,课后立即进行集体研究、反思原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间的差距和问题,再修改教学设计。第二位新教师按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再上公开课、教研组教师再听课、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再修改教学设计,然后由第三位新教师上课。如此步步深入研究、教师依次在新的基础上执教,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三、总结反思,帮助新教师成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那么《历史与社会》学科新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
1.课后反思
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只有在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课后若不及时总结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成功的经验也就无法得到提炼和升华。
许多新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所写的教案也比较详尽。但是,很多新教师对教案栏目中的“教学反思”大多数只写了一两句套话。究其原因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课堂上用不到。课后反思,就是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历史与社会》课在平常教学中需要新教师课后去反思的地方太多了。课后进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够使教学合理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课后反思札记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充分显示出来,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计划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有助于新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教学效果,提升专业水平。
2.与骨干教师进行比较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对比、联系,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找出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而取长补短。比如,新教师听了名师、骨干教师的课,觉得自己的课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足,今后如何改进;学习了报刊杂志的理论文章后,有什么收获,这些经验自己为什么没有系统总结,等等。
3.听取同行或专家的评价
教学反思需要“镜子”,别人的评价和反应是最好的参照物。《历史与社会》学科新教师要经常邀请同事们听课,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要及时记录下他们的意见,为自我反思提供资料。
当然,新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要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需要有一个转换期。在这期间,倡导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新教师确立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总结与反思范文6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3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技校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成为了摆在技校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技校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提高技校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有效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更加侧重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教师在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导性,无论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制定,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方式的选用,以及讨论的有效性开展,符合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组织协作学习,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师,更取决于学生。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历史教学目标
历史教育家赵亚夫先生曾说:"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历史课堂教学承担着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思想的教育、价值观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任务。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技校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要明确历史教学目标本身,尽可能地考虑到落实各项教学目标的细化指标和具体计划,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领悟和认识,即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互动。
2、培养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平等、合作、快乐的学习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快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乐于开展历史学科学习活动。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巧讲,学生巧记是课堂教学中较好的师生互动方式。只有和学生建立起主动沟通,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和谐融洽,学生才能快乐的学习,更快地进步,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微笑和蔼的教师形象有易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技校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心理学上对习惯的界定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技校学生由于初中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致使学习基础不理想。所以,进入技校学习以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成为学生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迫切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比如要坚决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玩手机、睡觉、看小说等行为。细心引导,耐心教育,在潜移默化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同时要带着问题去听,积极转动脑子,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把课堂的重点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史料,通过阅读、查资料去发现问题,掌握事物的来龙去脉。
4、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和插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将枯燥的文字化为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做到论从史出。其次,历史教师要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实物,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在讲解秦始皇兵马俑时,可以选取将军俑、士兵俑的复制品带进教室,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兵马俑的工艺和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无愧为世界奇迹之一。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堂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罗马人的法律》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让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历史。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技校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喜欢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善于设问,多用鼓励式、期待式的语言,发挥学生的激励作用。这些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简洁、新颖、高效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学习《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把金华侍王府的相关史实引入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本知识和地方史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