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 复习 高效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高效地复习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意义重大。教师要把握全面、系统、高效的原则,事先确定整体复习目标,有序安排复习过程,将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归类时应注重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衔接,使较多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便于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复习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五篇文言文。我将这五篇文章重新整合分成三类:人物类(《晏子使楚》《人琴俱亡》);游记类(《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说理类(《治水必躬亲》)。
第一,教师与学生采取纵向联系的方法,学生先自主复习五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然后师生互动提问其重点。如:相关的文学常识、课下的重点注解、课文的再翻译、课后重点习题等。
第二,教师采取横向梳理的方法,总结归纳三类文章的知识重点,搭建知识框架,编织知识网络,理清知识脉络,然后按类落实,备好学生用的复习学案。
归纳梳理时,教师可参照《中考说明》和中考文言文命题方向,按题型把知识重点整合汇编在一起。常见题型有:①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②文言词语注音;③课文背诵默写;④重点文言词语解释(包括常用重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词语积累、词类活用等);⑤重点句子翻译;⑥理解文章内容(包括段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把握等)。
如复习《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课前教师整理知识重点并印发复习学案,要求学生先完成第一部分――课前复习。
1.背诵课文,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句意。
2.摘录生字词,并注音。
3.列出重点词语,并解释(不少于20个)。
4.知识归类。
①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西”“下”“空”“斗”“蛇”“犬牙”等);
③一词多义(“可”“环”“清”“以”等)。
5.列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翻译。
6.课文内容理解。
《小石潭记》――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①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7.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新的发现。
1、2、3、5、7题没有具体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复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6题教师帮助梳理要点,重点明确,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第三,在梳理完要点,学生课前完成复习题的基础上,教师课上检查其完成的情况,并对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在完成课前复习题,梳理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第二部分――课堂活动。
活动一: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
交流课前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或新的发现。
活动二:合作探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柳宗元却是“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看着承天寺庭院中这样的美景,苏轼又发出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和他的其他作品理解)
课堂活动一使师生在课堂互动中既解决了疑难,思维又碰撞出新的火花;课堂活动二设计的两题能帮助学生复习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五,在知识梳理,整合,落实之后,需要通过测试来验收复习的效果。测试时要注重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还要结合中考典型题,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建构的系统性,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测试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并引导学生及时改错,查缺补漏,巩固复习的成果。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2
【关键词】双语班学生;文言诗文学习 ;学习指导模式;分层自我评价的标准
我们双语班的学生,使用汉语文授课,汉语阅读水平的高下可以说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四年学习的成绩结果。要搞好双语班语文教学,是一件很难办到又必须办到的事。要想办到必须研究学情,因势利导,才会有出路。我根据双语班教学实践,和对升入我校双语班学生的了解,以突破难点来带动整个汉语文教学。
由于学情,教育环境等原因的差异,文言诗文教学一直视双语班语文教学中的至难点。在进入我校双语班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诗文 ,到我校学习文言诗文是零起步,双语班汉语文文言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因此我就此增大了学生阅读古典诗文和背诵文言诗文的数量。增加教学任务,不增加教学时间问题就出来了,如何解决问题,我依据双语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对学生文言诗文学习指导的实践中,我探索出“读音――解题――读义――解意――拓展”的五步课堂学习指导模式和相关自我评价的标准,在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首要解决畏难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文言文简直和天书一样难懂.因此普遍存在着畏难甚至厌恶的心理.打消他们的这种心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使用各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的思想文化与古人文化息息相关,而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尤其是更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好的表达,非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不成;明确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联,提高古汉语水平也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只要掌握规律和方法文言诗文是可以学好的。
2. 阅读文言诗文的六步学习模式及学生分层自我评价的量化标准
2.1 读音。
(1)读音的重要性: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诗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双语班学生普通话的四声不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在课堂别重视朗读这一程序。
(2)读音步骤:
①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曹刿论战》这一课为例,其中有些生字如“刿”字,比较生僻。
② 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
③ 听朗读录音。双语班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是很难做到的。而让学生模仿朗读录音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人复杂心绪的低缓的语气表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诗人的豪气在高昂的语调中体现;“可怜白发生!”这几句读出英雄功业未成发先白的悲壮伤感。这样前后无论是文意上的对比还是感情上的落差都很容易体会出来,对文章的主旨也就很容易把握。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能力标准:能准确拼写文中的字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诵读的语气,语调,节奏能传达出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
2.2 解题。
(1)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读义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于几乎完全没有汉语背景的双语班学生来说这一步介绍尤其显得不可缺少.在教师详细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也就降低了。
比如《曹刿论战》这一课对于双语班学生属于较难的文章,因此我在讲这一课时对相关的知识介绍得非常仔细。从齐鲁两国纠纷“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到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争位,学生非常感兴趣,听得非常认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对曹刿这个充满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人的喜爱来接受这篇课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2)相关古代文化常识介绍
仍以《曹刿论战》这一课为例,其间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祭祀,齐鲁的地理位置和现在的地区分布等等,学生同样非常的感兴趣。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是否掌握了作家作者的相关知识,包括概括为“名,时,地,作评”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否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包括概括“作者,内容,体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能否在课外延伸阅读相关作家作者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
2.3 读义。
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在这一步要做到夯实基础,字字落实,人人有得,为以后的厚积薄发做好准备。
翻译步骤:字、句、段、篇,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
翻译检测:教师点拔;自译;互译。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在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基础上做到翻译的“信、达”即准确和通顺。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
2.4 解意。
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对于刚接触文言诗文的双语班学生,翻译不等于理解。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为例,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试着说一下自己的赏析。汉语班学生重在赏析,而双语班的学生重在明白这句为什么是写月色的。要给同学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句为什么是写月色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其次赏析这句话的写作手法。
赏析作品的立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因为学生的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仍以《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为例,就品味苏轼夜游承天寺复杂的心境这一点,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的讨论,最后也能达到理解“闲人”苏轼,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由此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潜力是老师无法预料的,如果我们老师能够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支点,他们又何尝不能给我们许多惊喜呢!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能基本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重难点。
2.5 拓展。
我在进行文言诗文教学时,有意识的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在教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便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之对照阅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写出自己的见解,并将他们的论文推荐给校刊发表,在锻炼了能力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好的文章的余韵应该是不止于文章本身的,正如一颗小石头如果投进了水中央,它所产生的震荡会不断的持续下去一样,好的文章在学生心里所产生的反应也应该如此。
分层评价的量化标准
所有学生基本能力标准:在教师授完新课后,能够读懂教师的选取内容相近的难度相当的文章。
汉语基础较好学生发展能力标准:能分析,理解教师的选取内容相近的难度相当的文章,迁移所学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参考文献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3
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文中这样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独特之美的诗句是:
, 。(3)《渡荆门送别》一诗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7.在下面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性淡泊是我师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D、竹直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二、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1)肃: (2)属:(3)引: (4)阙:9.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10.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 ____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再举两个含“三”、其含义也是表示“多”的成语或
诗句。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题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1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6.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
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荷花之迷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
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
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
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
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
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
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7.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18.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19.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性的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
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
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
,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
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
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
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
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
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
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
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
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
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
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
,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
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
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选文有删改)20.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1.第⑩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
有过“邪念”?
22.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衬男主人的 。2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2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
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
三、写作25.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
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校名。字数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1.C 2.C 3.C 4.B 5.D 6.(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A--b B--c C--d D—a8.(1)冷寂 (2)动词,连接 (3)延长 (4)通“缺” 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4 水 树 山 草11.(1)除非
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12.示
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令五申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5.(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6.(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 18.第一问: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
造成的缺陷。19.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0.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21.(1)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其人文性的讲解、传播,忽视了其工具性的一面,即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与滋润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下面将对互动教学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面临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有些方面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以老师教授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在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培养;③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忽视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④为了应对高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式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上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反思: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否是为了培养考试考高分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乐于参与其中呢?
二、加强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
1、互动问题为指引激发学习的参与热情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的是语言的魅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问题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思维水平设计符合他们的问题进行师生间的互动讨论。教师在设计互动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应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其知识积累情况以及思维发展的水平等,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档次的互动问题。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设计的互动问题既可以是课文中的内容引发的思考,还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的观察和设计。同时还可以设计探索性问题,其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互动问题:第一,作者为什么选用“紫藤萝瀑布”作为文章的题目?请在文章中找出依据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有哪些?请按顺序将其写出来;第三,给全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第四,作者借“紫藤萝”所要真正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然后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初中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但是需要学生综合分析课文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2、在开展教学互动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互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够学以致用的能力,互动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语文互动教学互动中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通过互动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其学习目标是第一,学习作者描述景色时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第二,学习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互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用几个词语谈谈自己对于冬天的感受,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结合济南的地理位置思考来了解《济南的冬天》的情景,然后将描写济南冬天特色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大家讨论老舍笔下的冬天所表达出的情怀。济南作为老舍的故乡,其对济南的情感可见一斑,通过老舍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老舍在描写自己故乡时心中的暖意,即使是寒冷的冬天的故乡,老舍也从中体会到了脉脉温情。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个关于自己故乡冬天的小段,然后朗读给大家听。最后教师在对同学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对于不足的地方给出修改建议,对于好的作品给予鼓励。3、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展开追问推进问题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有些句子不是很好理解,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先试着将其翻译,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然后教师在引导、追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对翻译方法的掌握。例如文中有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中“如”字的用法,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如字造句,体会句中所描写的景色之妙。笔者追问学生“作者描写的这个景色如何,用这样的景色要传达作者什么情感呢?”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比较有“月”景色的描写与无“月”景色的描写的区别是什么?各自又妙在何方?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写景手法所创设出的意境之精妙,从而分析出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别致情趣。由此可见,追问不仅能使提问更加深入,提高提问所带来的效果,从而达到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分析思考问题,这种追问方式还能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不断思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索求知的状态中。
三、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5
1 重视提问艺术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 怎样艺术地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2.1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题,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2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淤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于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淤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于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范文6
【关键词】青春;语文创新;教学;青春状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青春之语文提倡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课堂充满青春活力,激发语言文字的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的激情和文字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保持语文教学的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创造条件。
一、返璞归真解读文本
(一)创造性的教材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按照语文教材的体系,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剖析文本,王君老师打破了这种传统,用个性化的视角重新整合文本,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五篇课文:《三峡》《短文两篇》(含《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诗四首》(《归田园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传统的教材分析是逐篇突破,但是王君老师从整合的角度来俯瞰这个单元,她从文章中表现的美的不同,将文章的美剖析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用更敏感的视角去感受美。在《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峡》中让学生去感受苍凉之美和雄浑之美。在《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让学生去比较宁静之美和绚烂之美。在《记承天寺夜游》和《三峡》则展现了空灵之美和生气之美。《观潮》和《归田园居》则集中分别凸显了激情之美与闲淡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诗文对比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美变得活灵活现,在我们眼中各具特色,《一次美的巡礼――第六单元解读札记》让我们对美不再是用平庸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对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美不仅仅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奇险美,还有给人以胸怀开阔的壮丽美,美不仅有“世外桃源”的幽静美还有小溪叮咚山清水秀的秀丽美。美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二)让文本回归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被科学技术所奴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的情感越来越麻木,传统的价值观很难再让学生敬畏。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人物的人性美很难再去触碰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王君老师让文本中的人物与生活相结合,去体会这些小人物的大人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几篇文章都是体味不完美人生中的美,咀嚼人生的真味。学生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他们会质疑,这些小人物一点儿都不伟大,并且善良人命运都不好,人生是多么的灰暗。这些质疑都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王君老师,从这些不完美人生的小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入手,以小见大,反衬烘托人性之美。正因为愚昧无知的反衬,阿长满足了一个被大人忽略了感受的爱读书的小孩才会惊心动魄;正因为人生惨淡的映照,父亲那个背影才会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阶》中父亲的追求让人唏嘘喟叹;正因为老王的卑微,才使得那香油和鸡蛋弥足珍贵。让学生从人性的不完美中去感受被我们忽略了的美。我们的教育往往用传统的价值观去约束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王君老师教学生读出了“可怜之人更有可爱可敬之处”,让学生明白,卑微的生命也可以发光发亮。
二、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
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堂设计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更深入领悟文本,比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王君老师让学生提出了10个比较怪癖的问题,用学生的视角来理解这篇童话,这样的课和传统的老师预设的课相比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并且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疑惑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提出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这堂课的效果,并且这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要随机应变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这是这堂课的难点。除了追求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外,王君老师也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对中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赛,学习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让课堂激情盎然。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板书,学生只用做笔记,教师的整堂课都围绕着板书进行,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被板书限定的毫无活力,王君老师打破了这种传统,将板书变成了语文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这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开放式的,老师设定板书骨架,学生充实内容。还有一种是全开放式的,把板书骨架和填充内容的权力全都交给学生,从学生自己设计板书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掌握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深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虽然学生设计的板书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却是真实的、灵动的,这样的板书给语文课增添了不少色彩。教学由工具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让奇思妙想撑开教学的降落伞,让每位学生生命的激情和尊严感在语文课堂上安全着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满足其个性舒展智慧绽放的需求。
三、咀嚼文字的美
在纪伯伦的《浪之歌》中,由于这是篇译文,很多词语翻译的时候不太符合中文的用语,王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且选择五处地方作出批注,准备进行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摒弃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介绍背景,作者先入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先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往教学是老师提问为主,并通过老师的引导,得出老师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完全是老师自说自话,未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王君老师的《浪之歌》让学生们发现文字的美,通过上下文咀嚼出了浪与海的难舍难分之情。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这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声有色,不管学生的发言多么踊跃积极,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仅仅只是“虚假繁荣”罢了。对语文而言,较高层次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上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学生学习课文,需要教师提供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语文教师的“给”,效果却常常不大理想。辛辛苦苦地讲授、分析、出题、测试,课堂占得满满的,时间不够就延续到课下做作业,这种“给”与学生的“得”经常不成比例,许多教学信息流失掉了,很是可惜。语文知识是需要的,可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其作用发挥不出来,近乎无用也;教授学习方法是重要的,可这些方法不与阅读、写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得“筌”而不得“鱼”也;分析是必要的,可不去深入文章感受内涵、咀嚼文字,多在“结构”“条理”“中心”“写法”这类大的方面指手画脚、浅尝辄止,所获甚微也;做题也是必要的,可若以烦琐怪异的题海战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学生则望“海”生畏,怨声载道,语文学习的兴趣、乐趣尽失也。课涌流出鲜活的生命力,其深层的泉源在哪里?在于教师凭直觉而意识到的本课的教学之魂――“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也就是历经千年百年而依旧炽烈的世间真情,那种依恋至深的母子纯情。若只认识到这一层,未必能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找到源泉,这是前提,关键在于如何凭借课文的语言学习,使这一脉深情淙淙地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催发心田里真情的种子膨胀、生长。所谓“语文能力和技能”则伴随着这个催发、养育的过程,真实地潜滋暗长。
王君老师的语文课热情活泼,丰富多彩,课堂时尚,极富动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青春之语文,是坚定地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对语文化生活的情趣关注,使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得到同步开拓升华。这种对生命青春本质化的体验与生成将不断铸造与时俱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这种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在创新学习的实践中生成的,以建构师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提升师生生命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观。它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
[2]黎雪娟.让青春激情在课堂上燃烧――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与她的“青春教学”[J].广西教育,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