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1

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常用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常用成语11.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2.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3.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4.走马观花: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5.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贬义。

6.轻描淡写: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含贬义。

7.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8.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9.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褒义。

10.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11.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2.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

常用成语2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只强调声音大。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触类旁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指学习。

天壤之别:指事物差别极大。

天差地别:比喻差别极大。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截然相反:完全相反。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常用成语31.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

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2.蛊惑人心:蛊惑:迷惑。

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3.百折不挠:折:挫折;

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4.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5.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6.风声鹤唳: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7.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

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8.感恩戴德: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9.扣人心弦:扣:敲打。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10.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

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常用成语4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 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从前。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貌合神离: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饱经沧桑:饱:充分。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劳燕分飞:劳:伯劳。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常用成语51: 好高鹜远——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2: 有恃无恐——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

3: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的详尽细致、充分彻底。淋漓:畅快的样子。尽致:到达极点

4: "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5: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6: 庸人自扰——庸人:平凡的人;自扰:自己搅乱自己。指本来无事而去自找麻烦

7: 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8: "老奸巨猾——深历世故,十分奸诈狡猾的人"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2

相当一部分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外民族寓言。如果不明白成语产生的背景或来源,那么理解成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成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以绘声绘色的故事来讲解成语,让学生在时空穿越和历史情境中感受和体悟成语的魅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神话寓言故事类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历史故事类成语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来自民间的如“水到渠成”、“雪中送炭”等,来自外民族寓言的如“醍醐灌顶”、“夜郎自大”等。

二、古今比照法

由于成语脱胎于古代寓言,许多词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今语言又有一定的承接性和连贯性。因此,通过古今比照,加以区别,让学生在比照中掌握成语,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古今词义相比,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日下”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经泛指所有河流。有的词缩小了,如“乳臭未干”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词义缩小了,指不好的气味。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苟且偷生”的“偷”原指苟且、马虎,现已转移为“偷窃”。有的感彩发生了变化,如“灯红酒绿”,在古代是指饮美、环境华丽、夜饮聚会的欢乐场面,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现在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古今语法比较,如词类活用现象,“春风风人”的“风”的名词用作动词,“汗牛充栋”中的“汗”名词的使动用法,“飞沙走石”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厚此薄彼”中“厚”、“薄”的意动用法,等等。

古今特殊句式的比照,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判断句式,“见笑大方”中的被动句式,“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句式,等等。

三、结构分析法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词组,通过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的辨析成语的音义,灵活的运用成语,从而提高成语教学效率。成语的语法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高瞻远瞩、云蒸霞蔚、改弦更张

2.偏正式:得意忘形、面面相觑、不经之谈

3.主谓式:胸有成竹、群贤毕至、鞭长莫及

4.动宾式:包罗万象、混淆黑白、草菅人命

5.连动式:一蹴而就、借花献佛、刻舟求剑

四、情景表演法

在成语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编故事、创设情景或者现场表演等,可让枯燥无味的成语变得活灵活现,如身临其境,在学会成语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悟成语,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成语教育和文化教育。

我要求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然后构思一段对话,尽可能地多用成语。有的学生表达得相当不错: “中考名落孙山,百无聊赖的我整日碌碌无为,一天好友约我去海边散步,面对一望无际、此起彼伏的大海,我若有所思,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的一生不也如此吗?谁都渴望一帆风顺的日子,但曲折坎坷在所难免,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只要奋发图强,明天会更美好!”短短一句话,就用了11个成语。

我还借鉴电视节目中的“你猜我猜”栏目,让一个同学表演成语,另一个同学来猜。如让学生表演“相依为命”,两名同学背靠着背,头无力地贴在一起,一脸的无助,表情真实而自然,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恻隐之心。“相依为命”,所有学生都深深的理解了这个成语。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的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还可以将一些成语让学生变成小品、话剧等,利用课余时间演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

五、幽默问答法

充分利用汉语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将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到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笑声和欢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成语知识,感受成语的魅力。

问:“最远地方有多远?”

答:“九霄云外、天涯海角”

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添饭滴入、天崩地裂、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改天换地”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3

耳目一新,汉语成语,拼音是ěr mù yīxīn。意思是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出自《修香山寺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耳目一新成语的解释及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耳目一新成语的解释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

耳目一新成语的近义词焕然一新 [ huàn rán yī xīn ]

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店面经过装饰,~。

改头换面 [ gǎi tóu huàn miàn ]

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 上跟原来的一样。唐寒山《寒山诗》二一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万象更新 [ wàn xiàng gēng xīn ]

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更(gēng)。

耳目一新成语的造句1、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轻松的对话写作风格。

2、站在山顶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令人耳目一新。

3、这位外来大嫂大方高亢的花腔女高音,几乎算得上惊世骇俗,让郭固集地区的村民和生意人耳目一新。

4、在清晨脆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每一天都会让我感觉耳目一新,因为秋晨是极具抒情性的,它显得那般的丰腴,有秋雾的如烟如梦,有秋露的晶莹剔透。

5、外教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6、花草低矮,与高的树木相映衬,颜色鲜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是一种融合,一种搭配,一种协调,一种和谐,一种自然。

7、走在小城的街道上,一股来自远古的清凉之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让你感觉耳目一新。

8、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满目的唐砖汉瓦,隋唐建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9、我逐渐知道这座城市的地域宽广,城南的开发区不仅有新型的大型企业,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别墅群。

10、当你走进旭日初升、雾气飘渺的草原,顿感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

11、轻步踏入殿内,旁列十八罗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令人耳目一新。

12、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别出心裁,把历史镜头、现实镜头连续播映,把赛场内的比赛和赛场外的活动同时报道,使人耳目一新。

13、大自然是人类精神最为丰富的营养品,它总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神清气爽,让人心胸开阔,让人如醉如痴。

14、漠漠的风烟,红黄相间的板屋,正在旋转着让船过去的轿,都教人耳目一新。

15、近几年市场上频频增添许多前卫风格的厨柜,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16、爵士音乐家每次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人们都会感到耳目一新。

17、往日,我听惯了吴侬软语,看惯了小桥流水,走惯了石街曲巷,如今,双脚踏着厚实的土地,突然感到耳目一新。

18、服务生的衣着打扮也让人耳目一新,飘散着阵阵清香。

19、那片子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在十几年前还是挺让人耳目一新的。

20、在窗花上都有它的模型,都有它的一席之地,观赏之后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21、今天终于发现了一位智慧老伯,他提出来的决斗创意让人耳目一新,老伯的智慧远在诸多策略大师之上,他值得人们谈论并学习他。

22、这文案不错,既有魄力,又富有创造性,而且还独出心裁,一看便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你设计的吗?

23、两部作品,在林林总总的历史穿越文中,宛如一股清流,给人以耳目一新、清新俊逸之感。

24、云枝不是这些女孩子中条件最好的一个,但她的宽容让大浩耳目一新。

25、她走的是清新气质路线,但因为身材太火爆,将性感和清新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26、瑞超比赛烽火重燃,草蜢队拿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

27、老蒋准备了许久,必然会让诸位耳目一新!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

28、见惯了人们点头哈腰的样子,护粮团的士兵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29、您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剧情紧凑,细节的处理得非常好,不拖泥带水。

30、武力设定上也会出奇兵,让你耳目一新。

31、总想写出让读者们,耳目一新的故事出来,所以很多时间都失眠。

32、这里的繁荣度使人耳目一新,这与李卫东第一次进入文昌城有了很大的变化。

33、汉末的书籍,多是竹简丝绳串制而成,翻阅时会发出竹简互相敲击的声响,令张羽耳目一新。

34、说着,宋钰也开始演练起来,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让的吕平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暗暗点头。

35、出线的几率很是渺茫,相比之下勇士这批黑马,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36、家人想罗奇代尔代表的历史和传统,但感觉在不断增长的苹果酒市场耳目一新。

37、莫典史,要不今晚我领你去见识见识,保证耳目一新,个个活色生香,呵呵。

38、就连在赤阳宗见惯了桃红柳绿的聂晨,也是不由的为之耳目一新。

39、新书是奇幻修真类的,相信会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无尽爽快的情节。

40、他本来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果过犹不及,一身奇异的装扮反而令人难以接受。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4

形容行动的成语

[动如脱兔] 比喻行动敏捷。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流星赶月] 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猴头猴脑] 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闻风而至]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斗而铸锥]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一日万里] 比喻行动非常迅速。

[步调一致] 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猢狲入布袋]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剑及屦及]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北辕适楚] 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屦及剑及] 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蜗行牛步]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排糠障风] 扬场而障住风,糠皮排去不了。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匹马单枪]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恶湿居下] 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见兔放鹰]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枭视狼顾]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疾足先得]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斗而铸兵]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同“斗而铸锥”。

[敲冰索火]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

[剑及履及]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同“剑及屦及”。

[鲁莽灭裂] 形容行动粗鲁莽撞,做事草率,不负责任。

[救经引足] 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引足救经] 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捷足先登]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捷足先得]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疾走先得]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同“疾足先得”。

[花遮柳掩] 比喻行动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亦作“花遮柳隐”。

[计不旋踵] 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计议就定了下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掩旗息鼓]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孤舟独桨] 比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野马无缰] 没有拴上缰绳的野马。比喻任意行动,没有约束。

[有板有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步调。

[瞎马临池] 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盲人瞎马] 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望空捉影] 犹言捕风捉影。比喻言论行动以似是而非的迹象为依据。

[把薪助火] 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

[呆头呆脑] 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项庄舞剑]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一板三眼]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马首是瞻]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脉脉含情] 脉脉:两眼凝神,要向别人诉说心曲的样子。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

[步步为营]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风樯阵马]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阵马风樯]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老迈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不紧不慢] 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老态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神兵天将]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大贤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大人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高才疾足] 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同“高才捷足”。

[冠上加冠] 比喻不恰当的多余的行动。

[单枪独马] 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开弓不放箭] 比喻故意做出一种要行动的姿态。

[投袂而起]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突然袭击]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唱对台戏] 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龙骧凤矫] 龙腾凤飞。喻指行动迅猛。

[动静有常] 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举措失当] 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行不逾方] 指行动不逾越法度。

[出其不虞] 犹言出其不意。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备] 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敌不意]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

[蹑影藏形] 指行动诡秘,不露形迹。

[出敌意外]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之外。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放浪形骸] 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鬼鬼祟祟] 祟:古人想象中的鬼怪或鬼怪出而祸人。指行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蹑影潜踪] 指行动诡秘,不露形迹。同“蹑影藏形”。

[独往独来] 指行动自由,没有阻碍。又指作文用字独具一格,后指单独往来。

[二话不说] 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

[希旨承颜] 指言语行动迎合上级的意图。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别有用心] 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见可而进] 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后指有把握就行动。

[步履维艰] 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迁延观望] 指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靖言庸违] 指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

[迁延顾望] 指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同“迁延观望”。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随行逐队] 指跟着大家一道行动。

[成败在此一举]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瞽言妄举] 指随便乱说,轻率行动。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临河羡鱼]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临川羡鱼]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此呼彼应] 此:这里。彼:那里。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不知进退]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针锋相对]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见幾而作] 幾: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

[临潼斗宝] 比喻夸耀豪富、争强赌胜的行动。

[群龙无首] 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亡魂失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失魂落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进退两难]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迍邅]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杅穿皮蠹] 杅:饮水器。比喻事先充分准备,谋定而后行动。

[进退为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进退双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轻举妄动]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铤而走险]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一窝蜂] 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挺而走险]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东驰西击] 指指挥不统一,几路军队各自行动。

[铤鹿走险] 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在此一举]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顺水放船] 比喻顺应当时的情势,采取相应的行动。

[箭在弦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矢在弦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吐丝自缚]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

[雷声大,雨点小]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神出鬼入] 出:出现。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神出鬼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如火如荼]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鱼大水小] 比喻生产不够消费。也比喻机构臃肿,行动不灵。

[龙腾虎跃] 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侠肝义胆] 侠客的肝,义士的胆。形容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肠和行动。

[雷厉风行]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雷令风行] 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跃马弯弓] 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盘马弯弓] 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攻守同盟]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及锋而试] 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汲汲忙忙] 行动急迫或事情繁忙。

[谨言慎行] 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急起直追] 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

[言行相悖] 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同德同心] 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横行不法] 横行:行动蛮横。肆无忌惮,专做违法的事。

[横行霸道]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果行育德] 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

[自我解嘲] 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顺时而动] 顺应时势而行动。

[坐失良机] 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

[静言庸违]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靖谮庸回]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口是行非。同“靖言庸回”。

[靖言庸回]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同“靖言庸违”。

[待时而动]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观机而作]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同“观机而动”。

[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见机而作] 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疑行无成] 疑:怀疑,犹豫。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恶作剧] 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观机而动]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缓不济急] 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相机而动] 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相时而动] 观察时机,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

[貌合形离]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

[藏踪蹑迹] 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一哄而起]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哄而上]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势在必行] 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不虚此行] 虚:空、白。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谋而同] 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悔不当初] 悔:后悔;当初:开头,起初。后悔不在当初采取另一种行动。

[空谈快意] 快意:使内心感到痛快。信口开河地高谈阔论,却不付诸行动,只是为了口头痛快。

[出其不意]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窥间伺隙] 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暗中观察,准备伺机采取行动。

[蹈厉奋发] 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奋:振作;发:激励。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奋发蹈厉] 奋:振作;发:激励;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画地而趋] 趋:疾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按兵不动]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抱成一团] 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鳄鱼眼泪] 鳄鱼:一种生性凶残,捕食人、畜的爬行动物。传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比喻恶人的假慈悲。

[跃跃欲试] 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令行禁止] 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动不失时]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见几而作]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礼义廉耻]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行踪无定] 行踪:行动的踪迹。指在各处来往出没,没有固定处所。

[百举百全]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温情脉脉]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饱含温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

[先发制人]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幼儿文学 语言审美特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9-03

幼儿文学是以3~7岁的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文学作品。学龄前的孩子,在感觉上以视觉、听觉为主导,并能靠视觉、听觉来认识事物,这对他们听、看文学作品有直接意义。在思维方面,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易感知,并且印象深刻;对比较抽象的语言、时间、空间的理解和记忆则比较差。由于知识经验少,幼儿的注意仍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这种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外界刺激极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象力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了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有时这种想象会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不清。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了初步的语言交际,但语言思维能力还很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幼儿文学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一、音乐美

声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形式,语言的审美意义是通过声音来感受的。老舍先生强调:“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美。”幼儿文学是写给幼儿看的,但更多的是讲给他们听的。幼儿认识客观事物往往借助于声音的效果,通过对音响的直觉唤起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因此,即便暂时不会表达或发音不准,孩子们也能感知声音并逐渐辨别音响的感彩。一本幼儿读物,如果语音美就能刺激幼儿的听觉,引发他们的兴趣。

幼儿文学作品中的音响效果,主要是通过摹声和语言的韵律、节奏来实现的。摹声就是摹写人或动物的声音以达到音乐美的效果。摹声在幼儿文学语言中,主要是直接运用象声词,“汪汪汪”、“叽叽叽”、“喵喵喵”、“当当当”、“哇啦哇啦”、“嘟嘟嘟”……让语言的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音响相联系,以此引起幼儿对各种各样的声音的听觉直觉,从而唤起他们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想象,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欢欣。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语体比幼儿文学所用的象声词更为丰富的了。

悦耳、明快的韵律和节奏,使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能让幼儿产生愉悦的直觉,激发起他们的情绪。幼儿多喜欢听儿歌、唱儿歌就是因为儿歌有强烈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例如,鲁兵的儿歌《天上玩玩》:

月亮圆圆,

象只小盘;

月亮弯弯,

象只小船。

坐上小船,

天上玩玩。

节奏明快,句句押韵,富于音乐性。这类作品易于上口,便于传唱,深受幼儿喜爱。同一韵律和节奏反复出现,还会引起幼儿直觉上的共鸣,从而增强愉悦感。如儿歌《啄木鸟》:

山林里——

“托!托!托!”

啄木鸟——

“啄!啄!啄!”

为树木——

除害虫,

一条不漏——

“捉!捉!捉!”

九个单字“托!托!托!”“啄!啄!啄!”“捉!捉!捉!”押的都是“uo”韵,每组有三字反复,充分表现出汉语的音响美、和谐美,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而层层递进的意思,会把孩子的情绪推向。

儿歌、诗歌讲究韵律自不必说,童话、故事讲究韵律,也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鲁兵的《袋鼠妈妈没口袋》就是通篇押韵的例子,“猴子,猴子,你可好!请问你是怎样带宝宝?猴子妈妈说‘我可不让孩子胡乱跑,还是抱在怀里好。’”全文节奏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赢得了孩子的喜爱。

叠音在幼儿文学的语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的形式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能造成连绵而和谐的音响效果,给人以声音的美感。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如,“哗”读hua,“哗哗哗哗”读出来就是hua-hua-hua-hua,由于叠音现象的反复出现,使语音连绵不断而增强了水长流不断的形象感,产生一种清脆悦耳的美感。

幼儿的记忆力很差,对事物的认识多依靠条件反射的强化。针对这一特点,幼儿文学经常运用反复的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理解和记忆所表述的语句和内容。反复既有叙述的反复又有词句的反复,或是二者的结合。如《萝卜回来了》的故事就是找东西、送东西这一情节的多次反复,成人或许会腻烦,孩子们则越听越有劲。反复的语言具有回环美,不但能给孩子美的享受,还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具有音乐美的幼儿文学,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为幼儿喜闻乐见。

二、浅显美

表达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鲁迅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提出:“学学孩子,只说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中这样要求儿童文学的语言:“请避免半文半白的字句,不必要的欧化,以及死板枯燥的叙述;请用些活的听得懂说得出的现成的白话!”这说的都是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做到“浅显”。既然是讲给幼儿听的,就应该考虑到接受者掌握的词汇有限,理解能力差,相应的使用口语化的、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语言。

首先,在用词上,幼儿文学语言以基本词汇为主。行业语、外来语、专门术语等一般不用;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歇后语等也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少量出现。幼儿最先掌握的是一些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人名、动物名等)和具体动作的动词(爬、跑、踢等)。因为这些词意义明确,孩子最为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他们才能掌握抽象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因此,在选词时要尽量避免采用一些比较抽象的词。有些词虽然表示具体的意义但对幼儿来说显得艰深,最好不用或选用浅近的词来代替。成语概括性极强,表示的往往是转义,幼儿难以领会,有时就不得不用大体相当的浅显的口语来代替相应的成语,如《新年娃娃》:“新年娃娃来了,新年娃娃来了!明明和佳佳乐得拍起手来”,句中“乐得拍起手来”若不是顾及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完全可以用成语“拍手称快”来表达。尽管成语表达简洁、精炼,内涵丰富,但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家为了尽力符合幼儿的语言习惯,一般都会选择通俗易懂、浅近明白的语言来表述。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其目的是要传达审美信息,唤起新鲜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因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传达出复杂的审美体验和多样的审美信息,文学作品往往要突破语言常规尽可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如双关义、象征义等。而幼儿对词义的理解一般是常用的、具体的含义,要理解词的转义则比较困难;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领会蕴涵着多种理解与潜能的文学语言的深层含义。因此,幼儿文学不能使用含义隐晦的语言,要避免产生歧义;它要求语言直白通俗、语义单纯,一听就清楚。比如,“高大”一词,如果描述的是人的个子,幼儿容易理解;如果暗含歌颂人物品质之意,幼儿则很难体会。又如,幼儿能理解“灰色的天空”却不懂“灰色的心情”。

老舍在《儿童的语言》中提到:“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这句话说的是:幼儿文学语言要简短精练、切忌长句。幼儿理解复杂语句的能力比较差。在造句方面,幼儿文学力求简短明快的句式。修饰、限制性成分多的长句不利于幼儿的理解。例如:“这所有的一切都被事先躲在树上的小猴看见了”。这句话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修饰成分较长,字数多且又是被动句型,理解起来稍嫌费力。如果改为“小猴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同样的意思,表达却简练、浅显多了。

幼儿文学作品中,单句占优势,复句很少。即便有也是选择结构松散,关联词较少、分句较短的句子。如:

(1)“蜘蛛还在演奏着,因为大家都在听,他不能停下。”(因果关系)

(2)“虽然雨淋不到大家,可是没有月亮还有什么意思!”(转折关系)

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弱,他们极少使用诸如“纵然”、“假如”之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既……又”等成对连词有时也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在写作时,有些关联词就可以不成对出现,如例(1)。书面语色彩强的可以用口语来代替,如例(2)中,用“可是”,不用“但是”。

幼儿文学的语言不能是语言的原封照搬,成人化的语言孩子不会喜欢。但“浅显”也并不等同于幼稚浅陋,不等于咿咿呀呀地追求所谓的“自然”的娃娃腔。幼儿文学语言要尽量接近幼儿的口语,但是一定得是规范化的幼儿口语。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学习语言的途径很多,但从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无疑是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作为幼儿启蒙教材的文学作品应当以“规范、准确”的语言为幼儿作示范,让幼儿模仿。

因为幼儿文学的语言通俗、浅显,许多人认为它是幼稚的、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要创造出真正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浅而不陋,为广大幼儿所喜爱的语言样式并不是每一位作家都能轻易做到的。

三、形象美

幼儿文学语言特别强调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这是由文学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所决定的。就幼儿文学来说,语言的形象性还由幼儿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所决定。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阶段的主要思维形式。他们主要凭借直观形象或表象来思维,对外界事物易从具体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幼儿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幼儿文学语言必须在形象性上着力。尽可能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具体、直接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听(读)后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幼儿文学语言的形象性首先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往往能唤起幼儿对认识对象的直觉,引发他们的联想。如《老狼拔牙》:“有一只老狼……它的样子也长得很难看,一身癞皮,一双绿莹莹的眼睛,一张大嘴,嘴里长着两排尖尖的牙”。形象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勾画出了老狼的形貌特征,给孩子以形象的联想,在脑里立刻浮现出狼的丑陋、凶恶形象,并从心理上产生厌恶之情。

幼儿天生好动,动作性强烈、动作变化多、幅度大的描写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文学在动词的选用上格外注重生动性。《绿太阳》:“乌龟爬来了,蝴蝶飞来了,大熊赶来了,袋鼠跳来了……”“爬”、“飞”、“赶”、“跳”这些动词用得贴切而传神,每一种动物的动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形象而鲜明的动作能很快吸引孩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

孩子感情外露,往往通过表情和动作来反映内心世界。相应地,他们也就能从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动作去体验其内心活动。如《狐狸和仙鹤》:“狐狸耷拉着脑袋,脸涨得通红,只好饿着肚子走了”。这句话反映的是狐狸既害羞又无可奈何的神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心活动——惭愧。但“惭愧”这个词较抽象,作者用“耷拉”、“涨得通红”、“饿着走”这样的动作就把狐狸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形象有趣。

形容词大多比较抽象,在幼儿文学作品中一般不用。但有些形容词因其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描写性,能塑造出鲜明的形象给孩子带来色彩美的享受。如《美丽的牵牛花》:“牵牛花又把绿宝石扔进水里,混沌沌的水,立刻变得碧绿碧绿。她再把蓝宝石抛向天空,天空立刻变得蓝蓝的,象蓝宝石一样。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多美丽!”色彩是幼儿认识对象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碧绿碧绿”、“青青”、“蓝蓝”这些鲜艳逼真的色彩容易唤起幼儿对认识对象的强烈直觉。

有的时候,利用动词自身的动态,重复使用动词,也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如《纸船和风筝》:“小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山顶红松鼠家门口。”“飘呀飘”这样的动词格式(V啊V)既写出风筝飘的时间长,又使不断地“飘”的动态形象、真切,让人感到了风筝在风中飘飞的轻盈。

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还离不开形象化的修辞方式,如比喻、夸张等。在幼儿认识的有限世界里,比喻是非常重要的。它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去打比方,说明未知的事物或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要表达“雨很细”这样一个意思,写成“这些雨细得象头发,落在小松鼠身上,可凉快了!”(《小小的彩虹》)就显得十分具体、形象,孩子立刻会将雨丝和头发联系起来,甚至还会发出“太细了”的感叹。幼儿想象丰富且往往带有主观的夸饰色彩。夸张手法可以把事物的某种特征充分强调出来,大的大极了,小的小极了;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这样的极度夸饰使孩子们的审美追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获得难以言喻的美感享受。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兔妈妈和小兔种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红萝卜。”

“兔妈妈和小兔种了一只红红的大萝卜……兔妈妈和小兔绕着大萝卜走,要走上一百步才能走完一圈呢!如果吃嘛,兔妈妈和小兔要吃上一百天才能吃完呢!”(《森林里的红房子》)

显然,第二个句子更能吸引孩子,它将第一句抽象、平实的描写做了夸张,给孩子鲜明的印象和新奇的感觉“很大很大的萝卜竟然是这样的大!”无形之中极大地刺激了孩子的幻想欲望。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3]祝士媛.幼儿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审美走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6]王泉根.王泉根论儿童文学[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8

[7]鲁兵.365夜故事(上下)[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8]骆小所,周芸.修辞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谢全霞.浅谈幼儿文学的语言[J].黑河学刊,2011(1)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构造语法;动结构式;体限制;有界动词;无界动词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24-03

一、理论研究基础

(一)汉语动结构式

印欧语系中,句子只能有一个被确定人称、时、式、体等的谓语动词。如有其他动词出现,也只能是不定式动词或动名词。汉语中,时间顺序原则可使句子连用两个动词,第二动词可补充说明第一动词的结果,数量或趋向等,这类组合一般称为“动补结构,也称动补构式。现代汉语中,除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介词短语等也可充当补语,说明动作的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

王力将补语为谓语动词动作所导致结果的汉语动补构式定义为使成式,使成式的句法结构为“V1+V2+NP”以及“V1+形容词+NP”。人们从语义上认为此构式的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致使其后的宾语(NP)进入某种状态。吕叔湘又进一步将使成式定义为动结式,以区别动趋式。动结式为汉语所特有,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界已从句法、语义、语用平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二)Goldberg的语义限制观点以及英语动结构式的体限制规则

1987年至1994年,认知语言学家Lakoff(1987),Lambrecht(1994)等提出并逐步完善构式语法的基本研究宗旨,认为其主要研究目标为成语构式,并宣称构式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Goldberg又将研究重心从成语这种“非常规”构式研究转移到“常规”构式研究。她提出句子的意义及限制性用法不仅取决于主要动词的特性,而且与句子的框架性语法构式有关。所以,她认为“构式,作为形式一意义共同体,其自身具有意义。它既可改变词义,又对词汇用法有限制性。”

构式语法学家对构式在何种条件下被恰当使用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条件体现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而某些细微的语义和语用原因对理解构式的限制性用法起关键作用。因此,Goldberg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会从语言中出现的各种构式中概括出许多规则并归纳出各种细微的语义限制性。”她探讨了5种英语简单句论元结构的构式特点,动结构式特点如下:

Goldberg认为必须对英语动结构式设置语义限制。由于动结构式的论元为隐含形式,受事必须经历变化之后才进入结果状态,而正是谓语动词才导致了此种变化。因此,她建议设立四条共现规则从语义上限制此构式,第二条即为体限制规则:“谓语动词体现的动作必须解释为状态变化的直接原因,动词动作与随之出现的结果状态之间不存在间隔”。本文将其细化为三条子规则:1)有界动词与无界动词可用于动结构式:2)表结果的状态必须在动词动作结束后立即出现;3)动词动作的结束与结果状态的变化构成直接因果系列。第一条子规则是否适用于汉语动结构式?遗憾的是汉语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鉴于汉语动结构式的复杂结构性以及与英语动结构式主要结构的一致性,本文将主要探讨汉语动结构式两种最基本结构“V1+V2+NP”以及“V1+形容词+NP”的体限制特点。

二、语料库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语料库建设

英语动结式体限制第一条子规则是否适用于汉语动结式?来自不同语系的汉语动结构式的体特点又有何不同?本文将利用根据权威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对吕叔湘主编的权威字典《现代汉语八百词》㈣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共得98个可组成动结构式的单字动词以及与单字动词有关的249个可组成两种基本句法结构“V1+V2+NP”,“V+Adjeetive+NP”的汉语动结动词词组,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找出英汉动结构式的异同点,以求填补汉语语言学界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1、终止性动词与持续性动词=有界动词与无界动词

“有界――无界”的对立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人类最初从自身的人体认识了什么是有界事物,又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来认知外界的事物、动作和性状。从“认知语法”的观点来看,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上“有界――无界”的对立必然在语言结构中有所反映

动作要在空间进行,但动作的主要特征是占据时间,不占据时间的动作是不可想象的。在时间上,动作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

Saeed对终止性动词(telic)所下的定义为“动词在动作过程中有一个自然的终结点(has a naturalcompletion in the process)”,而延续性动词(ate卜ic)则没有自然的终结点。显然,终止性与延续性动词的区别仅在于是否有一个终结点。例如,

①Tom gazed at the sea.

②Tom built a raft.

直觉使我们认为例①中的“gaze(凝望)”本质上是一个持续性动词,因为“凝望”这个动作从起点开始发生,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并没有终止点。如果把“凝望”的动作在时间上任意分割,取任何一部分都是“凝望”这个动作。所以这个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它也是无界的。然而。我们可以认为例②中的“build”是一个终止性动词。因为它可以用于过去式和完成式的句子中,例如,

③Tom has built a raft.

④A raft is finished.所以,“build(建造)”本质上是一个终止性动词,因为在动作发生的过程中,它在某一个点开始,也可以在某一个点结束。因为具有一个自然的终结点,所以在“建造”动作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任何一个时间段这个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然而,这个动作在结束时内部却会出现不同质的性点,所以它是有界的。而这个动作的终止点即为它的“界”。因此,从Langacker'‘界”的观点出发,“无界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有界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我们可以认为终止性动词是“有界”的,而延续性动词则是“无界”的。这两种动词是人类对动作形成上“有界”和“无界”对立概念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当然,延续性动词(atelic)和终止性动词(telic)是国外语言学家对英语动词的划分标准。与英语分类不同的是,语言学家邢公畹和马庆株等为我们分析了汉语动词的分类标准。他们曾尝试利用能加“着”和不能加“着”的标准对汉语的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 词进行分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上述例句中的“凝望”和“建造”再次进行检验,如果加“着”,那么“凝望着”和“建造着”都符合语感。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凝望”和“建造”都属于持续性动词。其实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最典型的非持续性动词都非“死”(die)莫属,因为“死”是不能加“着”的。看来这两类动词成员,英语中的终止性动词(telie)/延续性动词(atelic)、汉语中的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并不完全对应,但是从“界”的观点出发,汉语中的持续性动词(durative)大致对应于英语中的延续性动词(atelic),属于“无界”动词;汉语中的非持续性动词大致对应于英语中的终止性动词(telic)。

当然,上述对于汉语持续性、非持续性动词的判定标准太过粗略。因此,在下面内容中,我们将利用在权威字典《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搜集到的98个可构成动结构式的基本单字,以及由此衍生的249个动结构式词组,结合邢和马的标准与章靖的“着”字句成句的部分标准作为检验标准,考察英语动结构式体限制第一个子规则是否适用汉语动结构式的详细情况。鉴于汉语动结构式存在两种基本句法形式“V1+V2+NP”“V+Adjective+NP”,在以下分析中,我们将V1与V合并为术语V1,并且暂不讨论V2。

2、有界动词与无界动词的检验

章靖认为“从一个句子的深层结构看,一个句子通常可分为两部分,即谓核部分和环境部分。谓核部分由核心谓词及其论元构成,它说明动作行为的过程及其参与者;环境部分由各种修饰、补充及黏附成分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超谓核部分。”

根据这个观点,章靖提出了六个使“着”字句成句的超谓核条件。

(1)正(在)+V+着+“昵”。例如,“他们正开着会呢。”

(2)修饰性状语。例如,“他心不在焉地看着电视。”

(3)修饰性定语。例如,“他们俩过着愉快的日子。”

(4)数量结构。例如,“她养着十五只猫。”

(5)“一边…÷V+着,一边”。例如,“他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品着茶。”

(6)并列谓语。例如,“一大群人唱着,跳着,拥挤着。叫嚷着。”

将邢和马的标准与章靖的标准加以对比,前者的标准显得简单粗略,而后者的标准更注重修饰语对“着”字句成句的多方面影响。因而她的这些标准为我们在句子中提供了更全面判断某个动词是否为持续性动词的多项标准。另一方面,章靖的判断标准中含有邢和马的“着”字标准,因此,我们将结合邢和马的“着”字标准与章靖的“正(在)+V+着÷呢”和“一边……+V+着,一边……”这两个条件建立一个“是/否”非此即彼的两极标准对98个动结式单字的持续性/非持续性进行检验,以期得到准确和令人信服的数据。例如“安”,我们可以同时得到两个无论从句法还是语义都很正确的句子:他们正安着灯呢;他一边安着灯,一边思考着。由此可以断定“安”属于持续动词。但是对于“保”,“他们正保着命呢。他一边挣扎着,一边保着命。”这两个句子都不能从句法和语义上是正确的句子,所以“保”应属于非持续动词。

3、结论

根据此种检测,在98个单字动词中,83个为持续性动词,占84.6%;12个为非持续性动词,占12.4%;3个为兼项,占3%。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与Goldberg所研究的英语动结构式不同的是,持续性动词与非持续动词虽然都存在于汉语动结构式中,但是持续性动词的数量远远高于非持续性动词,是它的六倍,因此,汉语动结构式以持续性动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