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1
一、“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色察微,从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上课的思想精神状态,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情绪,始终以一种兴致勃勃的劲头进行学习。这是因为小学生以随性注意为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即是从上课到思想开始开小差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之后的时间学生就处于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状态中了。此时,教师若还只顾自己的教学,不能从学生的表情、动作察觉学生的异常,或者忽视了学生上课精神状态逐步涣散的变化,就会造成你教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望”,就是要求教师带着一双慧眼,及时觉察学生上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阶段性时间,想方设法把这学生学习的“神”重新激活,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激情,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和兴趣。
在《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按照教学设计自主合作学习了《望洞庭》和《》两首古诗,临到学这首诗时学生已对学习诗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疲劳感,学习兴趣已淡了许多,走神等上课疲劳症逐渐凸显出来。我见此情此景,临时中断教学,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我们遇到忧愁的时候,用什么办法才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呢?”学生听到诗外的问题,精神一振,小眼睛又闪亮起来,纷纷举手回答:“到野外跑步”“听歌”“玩游戏”……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又引导学生重新接驳到临时中断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又活跃起来。
由此可见,教师的“望”,是一个以生本为主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望得准,望得及时,调节得到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兴趣就能提振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就会凸显出来。
二、“闻”,善抓学生思维火花
“闻”在这里指的是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同样,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更要注意倾听,要在学生时不时的七嘴八舌的语言和无序的回答中,善于倾听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抓住这“火花”,引导学生说出“火花”的思考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一只贝》的课文中,我问学生:“在你的心目中,这只贝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可敬的贝”“无私奉献的贝”“坚强的贝”,这时有一个小声音说“英雄的贝”,我觉着这个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就立刻示意学生静下来,指名这个学生说说为什么说是“英雄的贝”。这个学生回答说:“这只贝不只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恒心,更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人们奉献了罕见的大珍珠,她不就是一个英雄吗?”是呀,这就是一只英雄的贝!这个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也开启了大家的思维之门,学生们接着说出了“不朽的贝”……
你看,“闻”起来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司空见惯,一问一答都有“闻”,但从中“闻”到学生智慧的火花,确是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言语中的思维闪光点,由此引领学生更好地领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问”,启导学生善思敢问
在教学中“问”就是质疑提问。问的根基是疑,疑的前提是思,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对所接触的事物、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再思考,在把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解、疑惑,以问的形式表达出来时,问才有所值有所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自己要善于提问,更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且鼓励学生自问自答。这样做,学生才能在学习上抱有浓厚的兴趣且激发探索精神。
《麻雀》这篇课文,内容看似简单,可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在完成内容教学后,我留了时间让学生再次体悟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很多学生都是按已知的问题进行自问自答,只不过是再次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但有一个学生的提问,问题在意料之中,答案却出乎意料,但又是这个理儿。这个学生问:“老师,你知道老麻雀为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吗?”我心想:这个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吗?但为了鼓励学生的敢问,我又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但这个学生却说:“老师,老麻雀把翅膀张开,全身的羽毛都竖起来,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大、更强壮,希望更好地吓走猎狗,保护幼儿。你说是不是?”我细细一想,对,于是带头鼓起掌来。
因此,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勤思善思,敢问善问,学生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再深入的第二次自主学习,可以在学生的心田种上勇于探索未知的种子,有待时日,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撑起一片美好的天空。
四、“切”,引领学生参与教学
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1.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此时的抽象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阅读教学集听说读写于一身,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阅读教学类型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的声效和图像,高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语言文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中段的学生正处于转折期。因此,把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考虑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最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又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2.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双基”的训练和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是集体授课,受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并且计算机上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3.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化解课文教学难点,降低认知坡度。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如教学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如果单纯使用苍白的语言讲解,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在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因此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设相关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和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将一辈子受用。”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于网络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5.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教学课文《触摸春天》时,先呈现大量春景图,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林间鸣唱的小鸟,绿茵茵的草地,以及缓缓流淌的小溪,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我问学生:“这样美的春天我们都能感受到,为什么文中用了‘触摸’这个词?”学生出于好奇心,很快地阅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
6.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火烧云》一课,我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状、颜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得仔细、描绘得细腻。然后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第4―6节的写作结构练习说话。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7.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创新思维。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丰富了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慧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OL].
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发挥想象 创造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能力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凡响的独特视角来透析、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意念和创造勇气。所谓创新思维,指的是人们在前人或个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思维的活动。它是一种崭新的,超前的,科学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的智力活动。创新思维训练是指教师根据创造思维特性,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为学生能成为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多一点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办法,学生走出社会就会多一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国际竞争,国民经济就会不断增长,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旧换新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则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可见,教育者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由于我们肩负着育人这一重要使命,责任重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用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相对于创新来说就是陈旧。陈旧的“满堂灌”、“满堂问”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自学能力,埋没学生的创造才能。因为“满堂灌”和“满堂问”既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不用说进行学法指导了。想要做到“学教合二为一”,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定“教”的模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让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让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这是创新一大体现。例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我就抓住这一处的疑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而课文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会“亮晶晶”的·凡是“蓬松松”的东西不是很轻的吗·,但是课文中为什么要用“沉甸甸”来形容呢·我还引导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做随意性的发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讲到火烧云变化的形状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感兴趣的形状并说一说它的变化过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说得千奇百怪,有的说的是变形金刚,有的说的是由什么图形能组成什么图画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发散开来,得到了拓展性的发展。
二、标新立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我们没有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没有创新理论,在语文教学中默守陈规、固步自封,是很难有创新教育行动的。英国语言学家皮特?科德指出:“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息传递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我们能造出而且能懂得数量无限的本族语的句子,包括以前从未听到过的。”确实,就这层意义来讲、我们造出和听到的句子大多数是‘新’的。例如我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讲解完了称象办法后,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称象办法吗·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有的说:“找来许多人站到船上直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再一个一个地称一称人的重量,把人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有的说:“把水装到船上,直到沉到划线的地方,再称一称水的重量,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还有一个更想到了现代:“把大象牵到地磅那一称就行了,又快又准,多方便。”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发挥想象
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4
【关 键 词】 微课;理解;思考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课题“大数据技术视域下电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新定位和培养研究”(项目编号:Y20143114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凌云,浙江电大嵊州学院,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76-03
微课由“微”与“课”构成,顾名思义,“微”即“细小、轻微”的意思;“课”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那么,微课就是简短微小的一种教学活动。显然这样的解读是望文生义,片面的、不够正确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指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把微课定义为“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胡铁生则认为,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南京大学梁乐明等人指出,微课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而笔者在解读上述权威与专家界定的微课概念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份理解,抑或另一种个性思考,权作引玉之砖。
一、微课姓“微”
微课姓“微”,做何般解读?要义有三:
第一,教学时间短:微课的学习是碎片化的,是一种泛在学习的体现。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时长一般为5~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教学时间短。
第二,教学内容少:微课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直接反应教学主题。所以说,微课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更聚集,主题更突出,内容更精简。
第三,资源容量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可供学习者在线边加载、边观摩、边学习。更可贵的是,因其容量较小,还支持下载保存到本地移动终端,进行泛在学习。
二、微课名“课”
梁乐明等人认为,微课是一堂完整的课,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应注重教学视频与现实课堂的结合;学习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师生应相互构建学习内容有关的微课教学设计策略。
微课创始人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设计指向,即“在哪里挖掘知识”、“需要挖些什么”、“怎样对学习进行监督”,在这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微课设计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认为,设计微课时应统筹分析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认证服务等构成微课的四要素的关系。
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视域与体认出发,坚定地认为,微课也是课,就要遵守课的基本要义:
1. 课型。课型即微课的类型或模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从传统的课的分类法,对微课进行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11种;也可与微课呈现的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来分,分别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微反馈等6种;还可根据微课的制作方式进行分类,分别为PPT式(以文字、图片、音乐为主)、讲课式(课堂实录为主,当然要进行后期剪辑)、情景剧式(类似为电影)等3种。当然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课改指向与时俱进。
2. 课旨。课旨即微课的主题。微课的要义说得再精简些,就是主题式的在线教学视频。“在线视频”是表现形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题才是关键、才是灵魂。在碎片时间里,笔者时常徜徉“中国微课网”,在一万多个微课中随机点击观看。笔者发见,有的微课主题模糊,模糊得不知所云,诸如《黑白世界》、《在家里》、《我的微课5》等;有的微课主题照抄《火烧云》、《桂林山水》、《力的分解》等;有的主题范围偏大如《两宋经济发展》、《中国画基本技法》、《汉字发展与演变》等。但也有主题鲜明的,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有生活积累的《用美图秀秀制作溶图签名档》、《扑克牌里的数前概念》、《对联的张贴》等;有金针度人的《提的写法》、《运用“否定前缀”记忆单词》、《快速审题法》等;有化解疑难的《数独》、《互文》、 《传粉》等。
3. 课脉。课脉即微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几个部分的联系、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微课的结构,就视频来说,要有片头――正片――片尾等三结构;就课说课,要有入课――授课――结课等三环节。其中授课的教学流程也要逻辑清晰,用于串联课堂流程的线索不是随手拈来的,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目的、要求、课堂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精心选择。
三、微课号“趣”
兴趣是进步的阶梯、是动力的源泉、是愿景的摇篮,在学习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更无需赘言。那么怎样在微课中点燃学习者的兴趣呢?这是当下“微课热”中更值得“冷思考”的现实问题。
1. 课中有“人”,让人生趣。教学是“为人”和“人为”的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可汗学院在短短的时间内受到几千万学习者的欢迎 ,主要就是因为它所拍摄的视频主题直接面对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所需来实现翻转课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在增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微课,就是一种直接面向学习者提供的便捷学习材料 ,更要“为人”,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本,以学习者感到有趣、愿意学为源。具体地说,要遵循以下两条:
(1)微课的第一要务是把脉学情。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话就清晰告诫我们教学要基于学情,以学定教。 有些大型教研活动,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探讨到现在开始追求广大听众口味的演变,商业化操作清晰可辨。大家只顾教师教学的华丽和登场的闪亮,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学生在那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育要站在人的立场上,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衡量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王荣生教授也这样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本身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微课也一样,要把教师、微课、学习者融为一个共同体,心心相映,息息相连。只有教师从学习者的视域出发,心里装着学习者,课中有“人”,这样的微课才是学习者需要的微课。也就是说,要明确微课的学习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标题到内容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式的有效学习。
(2)微课的第二要旨是翻转课堂。微课,不能等同于普通的课堂实录。假如教师就像一位只顾完成任务的导游,按照已经设计好的线路,完全不顾及游客的感受,带着学习者进行一场早有预谋的表演,完成这趟旅游就万事大吉了,把观看微课的学习者当做一个旁观者,那讲得最好的微课也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必将遗憾地成为网络上的一堆在线垃圾,无人问津。
2. 课中有“趣”,让趣为人。微课,要课中有“人”。记得杜威说过: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这是教师而非学生的任务。除此之外,还要课中有“趣”。兴趣,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是快乐学习的基本保证。兴趣是教师和学者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关注兴趣”“激发兴趣”已经成为教学中一个常识性的话题。但说说容易做做难,还有不少微课让学生昏昏欲睡,这也是一个事实。
有人问弗洛伊德,怎样才可以过快乐而且有成效的一生,弗洛伊德说“爱着,努力着。”大卫・艾尔金德加上了一个词――“玩着”。这样就成就了人生的金三角或者黑三角:即喜欢、努力、玩耍。微课更要有“趣”,要让学习者“玩着”,觉得“好玩”,才有“好学”的开始。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室进行,假如教师的课,学生不愿听,就会产生开小差、打瞌睡等拒绝行为,但还不至于离开教室,而微课,就没有这种制约,学习者觉得有趣,想看想学,情趣使然,就会打开微课,自觉学习;觉得没意思,即使在观看学习中,学习者也会毫无顾忌,随手关闭。
课堂教学都在倡导情趣盎然,激扬生命,微课更应课中有“趣”。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遵循自然唤醒直觉的途径,使创造性和知觉性的理智直觉获得自由。富有生命力的微课,应该是让学习者拥有一个获得尊重、充满兴趣、享受自由的学习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在微课中的“精彩”表演,也“迎合”学习者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让学习者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渴望、一种收获新知的满足,让学生灵动智慧,让学习走向深入。“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要教师课中有“人”、课中生“趣”,总有一条路敞开着,让学习者情趣盎然乐此不彼。
总之,微课热是暂时的,而微课也许是长期的。实践是课程的语言。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网络时代,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种新的理念或者一种教学的组织方式,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学习模式。微课会走向成熟而成为一种普世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成为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
参考文献:
[1][3]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学科学版),2008,(4):21-15.
[2] 任凯,蒂姆・斯莫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4] 方柏林(南桥).知识不是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实效性 提高途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是针对阅读教学的“虚效”而提出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不能说教学效果已达到较高水平。教学效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虽有很多小学生的毕业考试分数很高,但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坚实,对于我国母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基于多方面因素,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年,拟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来探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钻研教材,精心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钻研教材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课外资料和制作课件上,没能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紧紧把握好教材,反复深入地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精髓并收获更大的实效。教师要做到通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资料,从编者的角度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用心去读好每篇课文,做到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感悟去揣摩学生读后的感悟,力求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将课文前后联系对比,寻找知识的关联处。
此外,教师还应认真筛选教材内容,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语言进行架空的分析。总之,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辑意图,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体会;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务必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主线。例如,景美情深的课文就可以“以读代讲”;有的课文在语言上有特点,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有的课文在句式、构段上,在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特点,那我们就要对应地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创设师生互动机制,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热爱生活的态度、高昂的情绪及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对于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课文,教师还要注意在范读中准确传递课文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运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手段,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某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读出感情,读出感受。
三、把握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成效
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对课文内容面面俱到,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应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切入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并理解好这些词语、句子及段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只有一个地球》阅读教学中,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就能恰到好处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应当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抓住“可爱”与“破碎”两个重点词语来理解,充分感受到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及她的慷慨无私,而人类的某些行为则是多么的自私与贪婪,让学生瞬间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可以培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诸如《给予是快乐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而如《火烧云》、《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则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速、语调,富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
四、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因文而异的实施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文而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景色美、意境深远、感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童话、寓言类的阅读课文,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的问题的课文,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对于写法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能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课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粗识课文,二读略知大意,三读交流思想心得”的教学模式。
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
阅读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阅读是学生丰富人生体验和阅历并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充满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作者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就是赋予作品更强大的生命力。
六、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更为直接地面对课文反复阅读,从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并在此基础上深钻课文,不断感悟课文。初步印象的记忆格外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发现权还给学生,把研读品味课文的质疑权还给学生,把对阅读中所存在问题的探究权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可以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人物来思考,感受当时的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体验。进一步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情与景,这样能较为清晰而详细地描述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也能运用类似的方法写作,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七、培养学生审美个性,提高其精神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审美判断能力,个性理解必须合理,同时还要予以适当引导;最后,要在对语言的审美过程中,将文学的种子深深地播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阅读教学应设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感动,现在的阅读课多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略了感动。教师应通过情感丰富的课文去感动学生,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令其终身难忘。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只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就必定会使得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看法和意见[J].天津教育,2007,(11):11-13.
[2]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14-16.
[3]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