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1
关键词:江口县;地质灾害;存在问题;预防措施
Abstract: Jiangkou count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cerns over a broad area, activity is frequent, serious harm, los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county, and found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measures.
Key words: Jiangkou County; geological disaster; existing proble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江口县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特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损失较大。为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对县内地质灾害产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且找到了解决隐患的方法。
一、江口县地质背景
江口县在地史上曾经历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褶曲、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县内主要褶曲构造有梵净山穹状背斜、老岭穹状背斜、江口向斜等;主要断裂有松桃—江口断裂带、江口—石阡—余庆断裂带等。境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梵净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净山群、板溪群分布在梵净山和官和乡境内,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变质—浅变质板岩、凝灰岩夹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德旺乡、太平乡、桃映乡、坝盘乡、官和乡境内,岩性为泥岩、页岩、砂岩夹碳酸盐岩;寒武系地层广泛分布境内各乡镇,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碎屑岩;奥陶系地层主要分布在闵孝镇境内西部地带,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志留系少量分布于官和乡、德旺乡境内,为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以上地质环境特征,决定了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二、地质灾害存在问题
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除特定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因素外,另一方面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发。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灾害损失较大。
据统计,至目前江口县共有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在全县七乡两镇的37个村78个村民组,而以桃映、怒溪、坝盘三个乡受灾威胁较为突出,其隐患点占总数的59.5%。其中对农村居住户存在威胁的隐患点71处,威胁涉及1842户7915人,房产折合人民币1.71亿元;交通道路隐患点8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较多的地质隐患,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2.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
调查显示,在江口县河口村两河口存在小型滑坡,威胁13户53人,威胁财产20万元;朝阳屯屋后头小型滑坡,威胁26户143人;梵星村下麻阳溪中型滑坡;威胁35户123人,威胁财产200万元;骆家屯铁一中型滑坡,威胁28户109人,威胁财产400万元;苏家庄中型滑坡,威胁50户144人,威胁财产550万元;太平中学大型滑坡,威胁667人,威胁财产500万元。怒溪村长坪院子存在中型崩塌,威胁7户21人,威胁财产34.5万元;岩落坪中型崩塌,威胁33户136人,威胁财产60万元;白云村蔡家湾中型崩塌,威胁89户374人,威胁财产267万元;桃树坪中型泥石流,威胁20户143人,威胁财产100万元;香沟大型泥石流,威胁6户35人,威胁财产12万元。分析研究表明其诱发因素均为自然、降雨、降雪所导致的地质灾害。
3.人为活动引发灾害现象突出。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为活动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在江口县的怒溪乡、民和乡、坝盘乡、桃映乡、官和乡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其别是浅层土层滑坡的可能性较大。究其原因,源于地表植被人为活动破坏、居民修建房屋挖屋基、修公路、岩体松散引发崩塌、滑坡。
4.监测体系有待完善,防治资金不足。
江口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现状、形成规律、发展趋势、危害程度、潜在经济损失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基层专业人员,群测群防基础工作开展难度大,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需要完善,投资主体未明确,来源渠道未落实,防治资金不足,导致地质灾害防治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和有预见性的防灾减灾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要以预防为主,这样可以让灾害的负面影响降低,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1.广泛宣传、正确对待。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众的防灾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结合实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①挂图宣传。将《地质灾害防治》挂图,分别张贴在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上;②广场宣传。组织县防灾责任单位在江口步行街,利用宣传展板、图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③标语宣传。结合各乡镇工作实际,在显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例如:防治地质灾害人人有责、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针、边坡隐患险于明火,防治避让胜于救灾、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④媒体宣传。利用媒体在县城步行街和梵净山公园大屏幕滚动播放贵州省地质灾害宣传光碟;⑤主题活动。各乡镇国土资源所要结合防灾减灾宣传日,进入村、组、学校、家庭以及人员密集活动场所,广泛开展以宣传灾害的基本知识、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为主题内容的讲座和知识培训活动,让大家及时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防灾基本常识,提高防灾意识。
2.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处,要针对地质灾害险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并做好安置工作。尤其是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部署一些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加强同气象部门的联系,互相配合,切实做好当前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乡镇、村分别成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及抢险救灾指挥部,并分别设置事故应急处理及抢险救灾组、安全保卫组、医疗组等应急抢灾小组,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并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纳入乡镇、村的安全年终目标考核,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强化落实,保障安全。
3.争取资金,积极预防。要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对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巡查、密切关注变形山体、塌方危险地段和灾害易发区的监测人员要有一定的酬劳,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做好科学推测,搞好比对记录,及时作好临灾预报。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增加在预警上的设施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发生前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地质灾害存在问题的预防措施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需要长抓不懈,持之心恒。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关于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建议[A];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对策研究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百炼;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02年04期;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环境地质;废弃矿山;灾害类型;环境灾害则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废弃矿山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是国内现状,而且具有全球性特点。对于废弃矿山造成各种环境地质灾害,应当加强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1、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分析
1.1环境灾害
(1)水污染对于废弃矿山而言,其引起的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水污染。在开采矿山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改变地质环境,而且在开采过程中会利用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然而,如果矿山废弃,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及防治措施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倪晓辉摘要关键词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生活中对矿产资源的客观需求量大幅度增大,新矿山大量开发意味着废弃矿山增多。实践中可以看到,大量废弃矿山的出现,对本地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状况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废弃矿山对环境地质造成的主要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防治进行探讨。环境地质;废弃矿山;灾害类型;环境灾害则水位必然会随之回升;在此过程中,水资源与废弃矿山中的矿渣、垃圾等接触,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此外,在水流场影响下,被污染的水会影响更大范围、更为深层的水源,因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及其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比如,上世纪陕西黄陵沮河岸,超过40个废弃煤窑因出现沿河塌陷等问题,沿河道的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以致于下游水位明显升高,而且污染地下水从地表大量溢出,该地区形成了沼泽地,部分农田受灾,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严重。
(2)空气污染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气、污染气体以及粉尘等,废弃的矿山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因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地下气体会逐渐进入大气之中,地表开采后矿体在环境中逐渐被风化,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空气污染而言,并非仅有空气粉尘增加,一些有害、有毒气体也随之释放到大气之中,对周边的环境以及群众生命健康产生的威胁。
1.2地面下沉
在矿产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对地质结构产生破坏。矿山开采,会对矿山地质结构造成破坏,然矿山废弃以后可能会形成二次破坏。矿山地下开采会产生采空区,上覆的岩层比较脆弱,而且覆盖的厚度也不够,在难以支撑地表时会出现地面塌陷问题。当矿山废弃以后,地下水水位回升,很多地层结构被淹没在水中,地表结构被破坏以后就会浸泡起来,变得非常的软,此时若遇到地震等较大范围的地质变化,可能会出现地层塌陷,该地区均会产生地表沉降问题。
2、加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预防与整治的有效策略
2.1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原则
(1)坚持人本原则。对于废弃矿山而言,其环境地质灾害控制过程中,应当将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并且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的村镇、交通干线等地作为重点整治环节,减少环境地质问题造成的影响。
(2)因地制宜。实践中应当综合考虑整个矿山废弃土地的利用价植,宜地则地、适林则林,使其与环境统一起来,从而促进矿山事业以及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科学规划。结合本地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要求,综合考虑矿山地质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方案,从而使矿山规划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划要求。
(4)利益协调。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政治设计过程中,应对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在确保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矿山防治过程中的占地、损毁耕地现象出现几率。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矿山整治过程中的大量占用土地以及赔偿工作,从而确保矿山整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整治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矿山废弃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和影响;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尽可能地杜绝一切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小影响,从而使矿山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同时,还要将已经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改进该地区的地质环境;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植被恢复以及重建工作,从而提高废弃矿区内的植被覆盖率。
2.2加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1)建立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预警体系
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整治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影响,查明废弃矿山环境问题,然后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建立预警预报体系。同时,还要构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灾害预报系统,改进技术,比如矿井地下水流、动态动力学预报与评价,同时还包括对流体动力进行观测、介质参数渗透试验等,通过监测废弃矿山水质、水位等变化情况。目前国内并未建立完善、健全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在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监测以及预报时,还应当按规定严格落实责任。
(2)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评估系统对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地质灾害而言,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应对。就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而言,需对其灾害级别进行准确评估。同时,还要针对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威胁进行积极应对,即人文因素、环境因素。从这两方面来讲,最大的危害就是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比如舆论评价等。实践中,还要对灾害级别进行正确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对救急方案进行指定和实施,以免破坏和影响扩大化。
(3)对废弃矿山加强整治在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控制过程中,除了要采用有效的监测和预报方法对灾害进行防治,还应当采用主动行为进行废弃矿山造成的灾害可能性进行控制。在废弃矿山整治过程中,需要技术和资金。对于所需的资金而言,应当建立完善的整治基金,确保有效充足的资金。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现有的整治技术,主要有矿井内填充净化材料、打造水平孔预排污水以及建立水力坝隔断污水扩散和将废弃煤窑与国营大井沟通以截断污水与洁净水的渗透等。同时,还要结合废弃矿山情况,优选环境问题解决方案,逐渐改善被影响环境地质状况,减少灾害影响。
3、结束语
综述,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因此应当加强重视。通过对废弃矿山进行政治,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会造成整治区以及周边环境土地获益,改善人文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了间接的经济效益。就矿山开采而言,应当坚持三原则,即“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加强管理。从本质上来讲,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整治,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其涉及面非常的广泛,强化矿山环境保护以及地址灾害整治,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立足实际情况,结合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特点,才能有效整治矿山环境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王燕.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浅议[J].科技展望,2015(01):246-246.
[2]王新杰,王新然.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68-169.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3
关键词:测绘工作 遥感测绘 措施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030-0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就已经步入人们的视野,第一颗由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就是凭借遥感技术而取得成功。截止到目前,遥感技术已谱写了半个世纪的篇章,纵观今天的遥感技术,已经不再应用于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多种应用在航天飞机卫星运转、发射、检测以及环境方面的遥感技术提供更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现阶段,我国测绘工作具体涵盖资源测绘、地质勘测以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由于遥感技术的显著性效果,在此行业中被普遍应用。
1 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所谓的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相关设备对遥远的事物进行监测,从而获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传感器这项装备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关键的设备。利用传感器自身的传播性能,遥感技术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经过确定及筛选之后,获得有用的数据,同时再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利用传感器传递到地面,采用分析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最终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遥感技术渗透了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及地球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了各个学科的优点,整合而成的一项高端、先进而又精确测绘技术。
2 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 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在我国,在所有的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是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手段,可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水平与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然而,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对遥感技术存在一定陌生感,导致其推广受限。
2.2 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2.3 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时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信息技术的漏洞与不足也愈加明显,而完善遥感技术手段、加强其宣传力度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可以说是普及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式。
3.1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遥感技术相比传统的测绘工具,其优势更为明显,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现的测绘漏洞。
(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3.2 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可以说,在地质调查这项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与客观要求,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讲,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应进一步以研究遥感技术为出发,提高其精度、准确度以及宣传力度。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说也为遥感技术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国必须以进一步开发遥感技术为核心,以强国为目标从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国还需提高思想认识与观念意识,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当前各大测绘工程项目应用遥感技术而遭遇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拓展其技术领域。其次,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起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推动、深入研发与鼓励,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广工作中,才能充分的显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作的适应力与优势。现阶段,不少应用遥感技术的测绘工程项目已经发现遥感技术高超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技术优势,譬如谁:能够勘测不同地形,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等的全程监测,获取真实的数据,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适合监测不同地形,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的全程监测,从而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普及程度势在必行。
(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2)提高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将有利于遥感技术的普及。早期遥感技术受分辨率限制,较多应用于宏观的检测,而当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遥感技术与地质的符合程度越来越高,受距离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但是相关人员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遥感技术地质检测水平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4 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覃永勤.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5).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4
[关键词]GIS;滑坡致灾;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005-01
1 引言
滑坡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这些年来的研究手段也开始逐渐更多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也使得它在滑坡地质灾害研巧中的应用得到了不断的拓展。这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功能的逐步完善、地理信息系统性价比的不断提高、集成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逐步完善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灾害管理机构也开始尝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库功能来研究和管理滑坡地质灾害的信息。也正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库管理的优越的功能,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用于解决滑坡地质灾害研究领域中的许多诸多问题,例如滑坡信息的管理、滑坡时空序列的分析、滑坡灾害发生与静态及动态环境因素(如暴雨、地震)等之间的相关分析、滑坡灾害风险性、危险性评价等。
滑坡地质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一定范围内和某个时间段的一种灾害现象,在空间上,不同类型的滑坡体大小有很大的差别,时间快慢差别也很大,但是这些都是灾害孕育环境与触发因子共同作用下的而导致的。而滑坡灾害和它所产生的影响因素都与空间位置都有很大的关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可以对滑坡地质灾害和滑坡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也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定量、半定量的评价滑坡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及滑坡地质灾害可能的影响范围。
2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空间实体和地理现象的特征要素进行提取、处理、表达、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的计算机空间或时空信息系统。主要由三个方面的特征:
(1)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很好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各种地理信息,具有很好的动态性和空间性。
(2)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数据管理需要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进行,并在计算机程序的支持下进行常规的或着专口的地理分析,从而能够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管理,从而得到有用的信息,也能够完成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
(3)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的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
一个完整的GIS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是由输入/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等这些基本元素组成,在这些硬件组件的协助下,可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保存数据以做好现在或将来使用的准备,把处理得到的结果或着信息提供给客户。计算机软件系统是配备的的各种程序,除了常用的计算化系统软件之外,一般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其他支持软件、应用分析程序等。GIS重要构成的因素中还包括了人,地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副常规的地图,它是一个动态地理模型。需要人来进行组织、管理、维护和更新、将系统扩充完善、根据实际需要对应用程序开发,并且可以灵活的采用地理分析模型提取多种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服务。
3 滑坡致灾因子分析及单一因子对滑坡影响的评价分析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所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也就是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和地表覆盖的变化。孕灾环境因子主要包括:
坡度:主要反映的是地表的陡缓程度,通常用来标记丘陵、山体、道路等的斜坡的陡峭程度。一般来说,坡度的几何特征能够决定滑坡是否发生,斜坡体的坡度是决定滑坡体下滑动力的控制因素。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地形起伏度从宏观上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滑坡灾害更易孕育和发生,并且滑坡地质灾害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时候更容易造成更大的伤害,更容易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高程:指的是某一点沿着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高程对降雨量、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率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程的加,降水量可能减少,植被覆盖率可能会降低,且植被可能由森林变为灌木、草地等,进而间接影响滑坡的分布。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人为异动、技术异动、政治经济异动等产生的。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流失而汇聚到一个水层的深度。降雨是滑坡地质灾害的外界因素,在岩性、植被覆盖率、坡度等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降雨量越大,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类工程活动:人类由于生产生活而对自然进行改造或是影响,会对地形地貌、植被、河流等的分布造成影响,也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自然灾害。
基于不同孕灾因子,对高程、坡度、距断裂带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地形起伏度等6个因素进行了分类。由于该地地形起伏大且地形地貌复杂,对高程、距断裂带距离、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这4个因素进行了等距分级,对坡度进行了自然间断法分级。采用确定性系数进行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的假定是滑坡的危险性可以根据过去滑坡与确定为诱发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确定。也就是未来在达到与相似条件地区的其他滑坡发生时所处的相似环境条件时,将发生滑动。CF这一概率函数,最早由Shortli和Buchanan提出,由Heckerman进行了改进,如下:
式中,可以表示为整个研究区域的滑坡数目与研究区面积的比值,是事件在整个研究区A中发生的先验概率,是时间在数据类a中发生的条件概率,在实际滑坡应用中可以表示为代表数据类a的单元中存在的滑坡数目与单元面积的比值。通过函数变换,CF的变化区间为,负值代表确定性降低,正值代表事件发生确定性的长;也就是说,负值表示滑坡变形失稳的确定性低,正值表示滑坡变形失稳的确定性高。在这一区间内,值越大,越容易发生滑坡。当值接近于0,则代表先验概率与条件概率很接近,即不能确定这一单元是否为滑坡易发区。
通过对所在研究区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来看,坡度和高程对滑坡的影响较大,而道路和水系的分布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次之,断裂带的分布对滑坡灾害发生的影响较小。在研究一个区域内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时,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而要综合不同方面,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可以对灾害发生地段、灾害发生的危险性以及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判断。论文主要运用ArcGIS为工具,将滑坡灾害分布点和孕灾、致灾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和计算,得出滑坡灾害发生的风险性等级评定。
⒖嘉南
[1] 高佳.基于GIS的铜川市矿山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11.
[2] 胡秋芬,王刚,王世梅,等.三峡库区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20-25.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5
Flood Warning, Forecast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2009
Hardback
ISBN 9783540778523
Sene著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美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洪灾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减小洪灾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洪灾预报可以使人们撤离危险区,减小人员伤亡,并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也可以洪峰调配,以减轻洪水的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洪水预警系统。本书针对这种情况,对洪灾的预警、预报及灾害应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作者Kevin Sene是英国瓦林福德生态水文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研究人员。在洪灾预警和预报方面具有广泛的实际经验,此外他还对水文学、气象学及信息技术进行了研究。他领导制订了一系列洪水预报的方针原则,这些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指导作用。在20年的工作过程中,他撰写了45篇关于水文、水文气象和水利方面的学术论文。
本书共有11章,主要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了洪灾预报流程、洪灾的危害以及洪灾预报的作用。第二部分含第2-4章,着重介绍了洪水预警,主要包括洪水的监测、水位阈值的监测以及洪水警告的。2.主要介绍了气象条件分析技术、河流和海岸状况监测技术以及遥感监测网的建立等三方面内容;3.洪水警戒线是洪水预警与否的标准,本章主要分析了降雨量的警戒线、河水和海岸的水位警戒线以及警戒线的性能评估等;4.洪水警报的,主要包括警报的内容、方式与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运行等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含5-8章,主要介绍洪灾预报。5.介绍了洪水预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洪水模型的建立、预报系统的设计等内容;6.主要针对河流的洪水预警展开,介绍了河流洪水模型的建立,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和河流流域模型;7.介绍了海岸洪水预警模型,主要包括过程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8.介绍了洪水预警一些典型应用,包括在暴雨、冰雪灾害、水利工程保障、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应用。第四部分含9-11章,主要介绍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主要包括应对预案和及时的反应能力。9.防洪预案,洪水预案的建立、灾后恢复,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10.灾害应对,洪灾的应对措施、洪灾救助措施的实行、紧急情况的应对等方面;11.对全书进行了回顾。
本书作为一个专题汇集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水文研究人员、水利工程师和相关决策管理者的参考资料。本书的气象、水文和海浪模型及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受众。
刘军涛,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多元化;整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09-3
校本教材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特点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其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因此,它有助于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体现和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唯有特色,校本课程才有活力。我校地处苏南地区,开发的校本教材基于以下两个定位:一是苏南地区地面整体呈下降趋势;二是具有学校科技特色。我校选择了“地面沉降监测”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对象。
一、“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的特点
地面沉降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它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大和不可逆的特点。地面沉降监测是一项环境保护活动,目前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有二大类:GPS定位法和水准测量法。每一种测量法中又有各种不同的技法,但其测量原理是相同的:即分标与基标的高度差的测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又不断将新的测量方法介入到地面沉降监测中来,学生也可以在掌握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学科知识进行测量方法的创新。这种以实际课题研究过程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科技活动的宗旨的。
关于我校开发的“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有如下几大特点:
特点一:有丰富的资源支持。1.硬件资源:苏州地区盛泽分层标(在我校行政楼北草坪内,2002年9月建);GPS监测台(在行政楼屋顶,2007年7月建);吴江市地学科普展厅(校图书馆二楼,2003年建)。
这些分布在我校校园内的硬件资源,为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软件资源:近年来我省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点二: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单独的某一门学科不同,我们的这门校本课程突出的是各学科交叉型的综合学习。一方面,客观上你很难断定它归属于哪一学科,因为单就“地面沉降监测”这一现象的描述和成因,就不是一个单纯地理学的范畴;地面沉降所带来的后果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综合的应对课题;而我们教材所涉及到的三种测量方法:水准测量法、GPS测量法和信息技术测量法,就包涵物理、数学、天文、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所以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注定是一个综合性的架构,教学过程也是知识的综合学习与综合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根据我们现行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社会人,而现代社会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必须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因此对于高中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运用,就显得相当重要。而校本课程所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手段,正好可以弥补现行分科学习的不足。
特点三:一“本”多用。本教材除了用于校本选修课以外,还可以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由于课本所述的知识领域及其延伸的学科十分广泛多样,能捕捉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丰富多彩,所以它还可以成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平台。
特点四:轻松作业。设置作业模块除了上述突出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意图以外,还有一个学分结算的作用,学生完成课本第四章的四个实践作业,是修完这门课程的重要标准。而这些作业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完成,趣味性、操作性强。
二、多元化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凸显学校科技特色
案例一: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在高中阶段更能有效实施。
命题与选题:在地面沉降监测的整个科技活动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渊源。如涉及到科学知识的有物理、化学、地理、数学等学科,涉及到技术知识有GPS全球定位、水准测量、传感器应用、计算机等技术。因此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命题来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活动中的某一课题来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在辅导老师预设的课题参考目录中选题:如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及控制;地面沉降测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地下水的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地面沉降测量数据的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面沉降测量中的应用;传感器在地面沉降测量中的应用;水准测量中的几个问题等等。
活动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危害;②让学生了解和探索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③了解和对比地面沉降监测的几种方法;④培养学生独立运用适合学生使用的方法进行测量的能力;⑤学会数据记录、处理、归纳和总结研究的方法;⑥提高学生科学论文撰写的能力和水平;⑦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活动设计过程:以校本教材《地面沉降监测量与研究》为中心,自学、上网和观看录像资料等形式来了解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概况。了解和对比地面沉降监测的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为什么说地面沉降是苏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②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在那些方面?③造成苏南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地面沉降监测的原理是什么?⑤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有几种?⑥掌握水准测量法的各个步骤。
案例二:与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
课外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课外活动的组织、方法上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一般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启发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如学生自己读书,汲取信息,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遇到困难问题,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分析。因此,课外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处于指导、辅助的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如我们设计的《建筑物的增加与分布对地面沉降影响》课题:
①背景:从吴江市水利局近三十年的统计资料来看,造成吴江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是地下水过度的开采,政府也以此为依据实施以封填水井为措施来控制地下水位的回升,以实现减缓地面下沉的速率。这种政策的取向是以近三十年来吴江地区经济始终以‘农’为主的结构为基础的。随着吴江地区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建筑物的增加与分布将会有质的突破,它将会给地面沉降这一刚露出一点解决希望的难题,带来那些影响呢?我们中学生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②方案:以盛泽中学校内的五个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为中心,1km、2km、3km、4km和5km为半径画园,调查和统计每年在这些“圈内”建筑物、桥梁和道路的变化。
③分析探讨:A、寻找找已知测量方法的缺点,如GPS全球定位仪的误差较大,水准测量仪的水准面调整困难等;B、在与同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后提出新的测量方案(可以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可以是测量工具的发明)C、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作;D、检验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设想;E、对确实有价值的创制发明,在其他小组予以推广。
案例三:与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整合实施“地面沉降监测”。
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如有学生实践作业一:珠峰高度测量资料收集;学生实践作业二:盛泽热电厂烟囱的高度测量;学生实践作业三:盛泽近年高层建筑沉降的测量;学生实践作业四:GPS产品的使用和联想等等。
三、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营造多彩校园文化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解放思想,开创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在改变着一切。在这里,转思想,改教法――让教师追求教学最佳魅力和效果的职业境界,使学生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让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上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实践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优劣等都由学生来完成。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的每一种方案都不妄加评论,而是引导他们用实验来验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把学生真正置于了主体地位。在“探究”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地面沉降监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为学校校本课程注入了勃勃生机,给全校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表现,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沸.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