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基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基金论文

货币基金论文范文1

(一)不相容岗位分离

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有关货币资金的交易必须多人分工完成,严禁一人包办。一般来讲,货币资金的收支和记账岗位必须实行分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管钱不管账。

(二)授权批准制度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货币资金进行一支笔管理或按照业务类型对货币资金的收支进行分权管理。如果进行分权管理,可以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如根据业务流程分为生产模块、行政模块、销售模块、供应模块等,对不同业务模块进行不同的授权管理,规定具体的授权方式、权限、责任等,并且要求被授权人按照授权范围进行审批,如果超出授权范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记录控制

所有的货币资金收支都要有合理合法的凭证,及时准确进行记载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和批准手续,如固定格式的付款申请单及费用报销单。要求收支凭证和传递手续具有一定程度的严密性,从而保证货币资金的各项业务按照正常的渠道进行。

(四)决策控制

企业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由公司管理层或者更高的决策层进行专题决策,按正常程序报经审批,以免发生职务侵占等货币资金舞弊行为。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货币资金风险。

(五)资产保护

公司出纳员是公司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专职人员,其他人员不能办理资金业务和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公司要建立保管及保护措施,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货币资金应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盘点时由出纳员及出纳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和财务负责人在场,保险柜中不允许存放私人财物。定期由出纳人员以外的人员去银行取回银行对账单并与银行账进行核对,发现不符立刻查找差异产生的原因。

(六)对资金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权衡分析

合理使用货币资金做好货币资金收支预测,保证资金链平衡,定期调查实际发生额与预测不符的原因。关注货币资金余额与贷款规模,合理使用资金,保证货币资金支付流畅且货币资金收益最大化。

二、货币资金的内部审计程序和关键点

(一)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审核和评价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货币资金内控进行了解。一般可采用流程图法和发放调查问卷、由资金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介绍业务流程、实地观看实际货币资金业务的办理、检查已办理的业务凭证等手段收集必要的资料。进行了解时,审计人员应注意检查货币资金内控制度是否建立、相关规定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在了解和测试程序之后,审计人员需根据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决定实质审计程序中针对各环节抽取的样本量。对于内控信誉程度高的环节可以适当减少样本量,而对于内控信誉程度低的环节,应做重点检查。

(二)岗位分工和授权审批的审计

一是获取岗位职责说明书、资金管理部门目前制定的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及融资管理规定、理财产品管理流程等相关文件,审核相关程序中业务流程的有关分工、授权情况及业务流程是否合适。二是从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中抽取业务,检查相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审核签字情况,是否有经手人、部门经理、主管副总的签字,是否经独立稽核人员的审核确认。三是检查被授权人的审批是否符合授权规定,是否有超越授权范围进行审批的情况。四是对现金收支进行检查,检查收付凭证,审查收支有无是否真实,有没有违反单位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五是检要的大额资金收支是否有领导层决策,检查审批和签字情况。

(三)票据及有关印章管理的审计

一是向出纳员了解票据的领用程序,查看票据使用登记簿中的登记内容和使用情况,确定登记内容是否能保证票据的领用和使用责任能够追踪到责任人。二是现场观察出纳员签发票据和背书情况,背书是否经过主管领导审批,是否与经审批的收款人一致。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各种票据是否安全的存放在保险柜中。三是检查保管票据的出纳员、办理业务的经办人员、批准票据收付的审核人员职责分离情况。四是实地进行票据盘点并与票据登记簿及应收应付票据明细账进行核对,检查是否一致并查明原因。五是观察、询问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的保管情况,是否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分管,观察使用财务章和个人名章的程序是否能起到牵制的作用。

(四)现金管理的审计

一是检查现金日记账每日余额,与现金管理规定的库存现金限额进行对比,确定是否超过限额。二是检查现金支付项目,是否符合现金开支的范围,查看相应发票内容与摘要内容是否一致,有无套取现金的情况,是否有不执行现金管理制度的情况和违反结算纪律的情况。三是检查是否当日收取的现金及时送存银行。四是检查备用金明细账,审核备用金的领用是否符合备用金管理制度,是否经过了适当的审批,金额是否超出限额。五是通过检查出门证、询问有关人员的方式,检查容易漏记的收入是否均已入账,如出售废旧物资的款项。六是监盘库存现金,核对盘点金额是否与现金账相符,如果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做出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监盘必须采取突击的方式,而且监盘必须要有出纳员以外的主管人员在场。如果实际盘点的现金高于现金日记账金额,还要关注是否有私设小金库等情况。如果实际盘点的现金低于现金日记账金额,则要关注进一步审查有没有挪用款项的行为。七是对货币资金收付的进一步审计,依据内控信誉程度的高低,抽取大额的收付款凭证进行检查,具体检查的内容包括核对收款的时间和金额、银行对账单时间和金额、收付款凭证和往来款明细账记录、实际收付金额与发票等原始凭据。

(五)银行存款管理的审计

一是获取银行开户情况表,包括单位所有下设的分支机构和部门,检查银行开户的情况。抽取一定的账户,检查开户和销户资料的原因和审批情况。二是审查账户的使用情况,检查明细账与总账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长期以来没有发生额的账户。对于长期不用的账户了解原因,是否有疏于管理产生风险的可能,不必要的账户建议进行清理。三是检查银行支票、汇票等结算凭证的取得、支付、保管等环节是否有关规定相符,尤其是支付环节,一般是要与出库单、销售发票进行核对。对于收款环节,则要与入库单、付款单位的发票等进行核对。着重审核这些原始凭证金额、内容、盖章等要素。检查是否存在没有真实交易和往来关系的收付款情况。四是检查有无银行账户出借的情况。可通过检查银行对账单,审查是否有未入账的大额存款进账和出账情况,检查是否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五是检查电子银行支付的控制。询问和观察电子支付情况下是否由出纳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复核,以确保支付款项的准确和安全。六是检查银行存款的核对情况。是否由出纳员之外的人员定期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对银行账户进行核对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做到账实相符。审计时要特别注意是否对银行存款进行逐笔核对,是否对不符事项进行分析核实,是否有长期未达账项。对于长期未达账项应及时分析原因,关注是否有风险存在。七是检查大额存单,必须拿到存单原件,并且关注提供原件的速度,如有搪塞现象,应高度关注,核实存单是否有质押等情况,防范挪用风险。

(六)对银行贷款、贸易融资的审计

一是检查银行贷款规模是否符合董事会决议对银行贷款等的授信额度审批。二是检查借款情况,从借款时间上看长短期贷款的配比,检查借款利率的情况。三是检查借款合同及明细记录,借款合同审批和签署情况。四是检查贸易融资是否经过审批,经办过程中是否不相容岗位分离。五是分析货币资金余额与银行借款余额,检查对银行贷款额度的利用情况。

(七)对委托贷款、信托投资等理财资金的审计

一是了解业务的合法性,检查董事会是否对公司暂时闲置资金的使用无限制性规定,对委托贷款信托投资等银行理财产品的对象及金额、利率保障有没有条件限制。二是检查业务流程是否经过审批,经办过程中是否不相容岗位分离。三是索取委托理财合同,检查委托贷款合同及信托理财合同的执行是否与实际条款相符,关注收益是否正确及时计入公司账户,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八)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审计

目前,很多企业对货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管理意识不是太强,无法通过对货币资金流入、流出信息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货币资金预测。审计人员可以检查企业每月的货币资金预算,全面掌握货币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及货币资金管理部门如何实现现金收支差额部分的平衡和如何合理安排闲置资金。对于资金流入,应对销售预算和应收账款预算进行审核,注意销售回款周期。对于资金流出,应结合销售量、生产量和存货水平看采购材料数量的合理性,审核付款周期的合理性。通过检查货币资金收支,评价资金预算是否准确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检查货币资金平均余额,计算货币资金盈利性指标并与贷款平均利率进行比较,检查货币资金规模是否异常。对货币资金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提高公司采购人员、销售人员、运营管理人员对货币资金管理的认识,指导资金管理部门合理配置企业闲置资金,科学规划企业采购和付款周期,避免资金占用和浪费,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三、结语

货币基金论文范文2

一、国外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和发展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

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于短期债务的共同基金,它把分散的小额投资聚集起来,让中小投资者能参与更加分散化和高质量的投资组合。

货币市场基金起源于美国。在货币市场基金产生之前,受Q条例的限制,只有投资额超过十万美元的投资者才能购买市场利率存单、商业票据等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债务工具。1972年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基金产生,小的投资者才有机会投资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现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1600只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介绍

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应征税基金和免税基金。应征税基金收益率与美国金融和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密切相关,而免税基金的收益率则取决于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短期债务欠款的供给和需求。

应征税货币市场基金的任何投资收益都要缴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收益税,通常投资的品种包括:(1)美国国库券和直接票据,包括短期(三个月和六个月)国库券和用国库券作抵押的回购协议;(2)美国政府机构证券,包括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和小型工商管理部门等机构的债务;(3)回购协议;(4)可转让定期存单;(5)商业票据;(6)银行承兑票据;(7)欧洲美元存单;(8)美国美元存单和银行票据。

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免税实体(比如州和市政府)的短期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普通债券、特许权税收益、免税商业票据和短期地方债券。这些基金支付的红利免除联邦收益税,有时候也免除州和地方政府税。

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支付的收益通常低于应征税货币市场基金,但是如果投资者需缴纳较高的收益税,免税基金的收益可能会高于应征税基金的税后收益。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权衡是否应该投资免税基金:应征税等价收益率=免税收益率÷(1-边际联邦税率),应征税等价收益率粗略地等于投资者投资应征税基金应该得到的等价收益。

(三)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类型基金的比较

按照不同的投资对象和收益-风险特性,投资基金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股权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对象的不同是这些基金类型的本质区别。与其他类型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相对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流动性较高,签发支票的特权也是其他基金类型不能比拟的。

在成熟的基金市场上,作为一种独特的基金类型,货币市场基金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截至2003年12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值达到2.05万亿美元,净资产值仅次于股票型基金,占所有共同基金净资产值的27.7%.

(四)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货币市场基金一个普遍的投资目的是维持资产净值不变,因为只允许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净值有较小的波动,所以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

1.跟踪资产净值的偏离。基金管理者应该定期地对投资组合精确定价,并且计算基金的资产净值。如果基金的资产净值从1美元偏离0.5%,就应进行调整。

2.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个股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价格的敏感性。

3.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4.交易票据的确认。交易需要得到执行交易的投资者和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或高级职员双方的认可。

5.完善的计算机系统。适合每只基金的投资参数的计算机系统也有利于控制风险,在这一系统中,未经认可的投资会被剔除出来,立刻提醒投资经理发现错误。

二、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和发展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其中华安现金富利投资基金于2003年12月14日最先开始发行,也是最早设立的货币市场型基金。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七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相信待有关监管部门许可后,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

(二)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首先,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者增加了一类新的投资工具。由于没有成员资格,个人投资者直接进入货币市场壁垒太大。货币市场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货币市场投资,分享货币市场的稳定收益。货币市场基金不仅为个人投资者带来投资便利,还完善了我国基金市场的品种结构,方便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类型的投资工具之间合理配置。

其次,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丰富了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有利于货币市场资金的流动和交易的活跃。同时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又将促进货币市场增加产品供给,从而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货币市场基金分流银行资金的同时,在竞争的压力下,将促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三)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条件需要完善。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品种较为单一和交投不太活跃,我国的货币市场显然还难以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需要。要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就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丰富货币市场工具。

第二,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关监管和制度方面需要完善。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比较特殊,审批和设立可能需要银监会与证监会双方认可,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货币市场的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允许更多的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考虑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债券市场。

第三,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建设方面需要完善。系统建设包括货币市场的清算结算系统建设和货币市场基金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可以通过组建清算银行等方式,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应有的高效结算服务。

货币基金论文范文3

内容摘要:本文在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基础上,深入剖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以探索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之路。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制度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古典金本位制。从1870-1914年,英国处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金,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国际清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国际化,自发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在于黄金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其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体系内各国货币在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异,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关系。

金汇兑本位制。一战之后重建了金汇兑本位制,虽然仍属于金本位制的范畴,但金汇兑本位制和古典金本位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远不及古典金本位制,表现为黄金可兑换性受到威胁,短期资本流动不稳定并伴随着全球性通货膨胀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1944年7月,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除货币储备机制、汇率安排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解机制外,最为重要的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实行固定汇率制,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而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特里芬两难”——美元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的信心与清偿力之间的冲突无法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根本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分崩离析。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的美元过剩,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大量外流,最终美元与黄金脱钩。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不断变动调整的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和“IMF章程第二次修正案”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及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的原则。该体系并没有对主要货币之间的关系、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以及资本流动监管做出实质性的安排,只是对浮动汇率制度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的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和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灵活化进行了事后的承认。牙买加体系虽然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但缺少统一的理念和制度安排,缺乏权威性的监督管理,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这种既没有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也没有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货币体系,导致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弱化、矛盾重重,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本文对牙买加体系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行进一步探讨。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一)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缺乏约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又称美元本位币,全球货币建立在单一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上,各国货币均与美元建立基准关系,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目前占全球贸易结算份额的85%、国际储备货币份额的65%)。美联储拥有事实上的国际货币发行权,成为全球中央银行,美元的发行权属于美国,货币发行多少只需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美国为了获得通胀税和铸币税收益不断扩大货币发行。由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发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特里芬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美国全球争霸的国家战略或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战略需要资金时,自然会增发美元,形成全球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除了美国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外,没有任何货币机制可以对其进行制衡。这一缺陷正是构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大的金融危机,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汇率体系不稳定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没有任何约束。“牙买加协定”允许成员国自由做出汇率安排,既可以实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也可以实行盯住某一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金融危机风险增大。

(三)缺乏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表现之一就是没有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该体系下,由于实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各国货币钉住关键货币,一旦挂钩国和关键货币国之间的国际收支间出现根本性不平衡,就会出现调整的不对称性问题。然而,自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对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度上无任何设计和约束来敦促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也无相应的制裁措施,完全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四)权利和责任的失衡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国对外提供美元不再有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元被赋予了世界通货的特权,作为储备货币,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在缺乏替代货币的前提下,由于解除了原来附加在美国身上的对于货币发行和汇率调整的约束,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无限制地对外提供流动性,确保了美联储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利——对世界发行货币,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获取大量的铸币税收益,并通过美元贬值逃脱和减轻国际债务,同时远离外汇风险和外债危机的伤害。

(五)决策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致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当前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已经不能反映目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美国有16.7%的投票权,拥有对基金组织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和决议的一票否决权,欧盟国家占30%以上的投票权。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区域化、多元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2008年11月15日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时指出: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这一建议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也成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原则。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渐变的历史过程,目前还不具备对国际货币体系全面推倒重来的条件,只能在现有的国际货币框架下,对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缺陷进行完善。

对世界而言,即使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进程,但从短期而言,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美元的核心地位仍然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且保持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从长期来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国际货币体系的区域化、多元化,将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彤.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银行家,2009.5

2.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金融,2008.11

3.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中国货币市场,2009.1

货币基金论文范文4

在证券市场上身为主力之一的基金掌握大量资金,他们的动向的确对市场有不小的影响。而基金的钱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个体投资者,投资者因为上班或者保险等原因将自己的资金交给了基金。但是基金真的能够给投资者安全感吗?真的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吗?下面我们看看基金一般到底是如何在市场上进行投资的。

这里我们先要看看基金的类型分为风险型和保守型,保守型的基金以货币基金为首,他们基本上在投资市场上没有出现过亏损,但是缺点就是每年的收益率比较低,只是比银行高出一两个点而已,所以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选择货币基金,因为我国个体投资者以追求暴利为主。不少投资者喜欢选择股票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此类基金采用风投方式去博取高利润,但是真正能够带来收益的基金非常少,不少基金都是出于亏损的状态。

虽然基金拥有专业性团队,对于市场的分析也的确比较全面而详细,但是基金却也是人在管理,人都存在按耐不住的时候,尤其是看到股票在盘中突然拉升的时候,当中出现的大买单其实有不少都是来自于基金追涨的买盘形成的,个体投资者肯定不可能用大单子买股票的,而股票的主力也不可能制造出全部的大单子。这些市场上追涨的大单子其实不少都是基金的单子,所以基金出现套牢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更有不少基金在高位遭到严重套牢,所以有的时候市场出现生机的时候,在没有实质性资金的支撑下股票会出现强势反弹,其实就是基金等大资金被套牢后采取的自救措施,想通过此种方式降低持筹的成本。

货币基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危机;困境

一、全球金融危机折射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迫切性

2007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先后经历了雷曼兄弟倒闭,华盛顿互助银行告急,美国国际集团(AIG)国有化,危机急剧恶化,并进一步演变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然而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监管机构发挥的作用却显得不尽如人意。一方面IMF未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成员国的国内金融体系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致使欧美等发达国家过度发展金融衍生产品、过度使用杠杆,以谋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这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道德失控。另一方面,IMF在救助危机国家方面也少有作为,这主要源于IMF贷款资源的匮乏、贷款条件的僵硬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入侵,都阻碍了成员国向其寻求救助。此外,由于IMF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权利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的IMF治理结构的失衡,也制约了其防范危机发生、遏制危机蔓延的能力。IMF在全球危机下的无能为力更多地折射出IMF改革的迫切性。要彻底改革IMF,必须在重新审视各国基金份额的配比、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一票否决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反应迅速、卓有成效的国际金融救援机制,担负起危机救助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公平的份额制及投票表决制

IMF的决策采用加权表决方式,每一成员国的投票权都是由250票的基本投票权与各国按照出资比例及份额计算公式得到的加权投票权所构成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的承担战后经济重建重任的IMF,采用加权表决方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各个成员国在经济实力、贡献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牙买加体系的更替,新兴市场国家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早期发达国家出资较多,拥有了超半数的投票权,进而对IMF实施了绝对的控制,这种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份额计算公式的不合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与之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份额。IMF决策机制的不公平还体现在投票表决方式上。目前IMF的表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多数表决方式,另一种是特别表决权表决方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后简称《协定》)规定:“IMF的重大政策决定(如份额的调整、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章程的修改等)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通过方可实施”。然而根据IMF2009年的资料显示,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投票表决权比重超过60%,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表决方式,发达国家能够实质性地决定IMF的重大决策。而美国则更为特殊,其对于特别投票表决事项享有一票否决权。这种决策机制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IMF各事项的态度表达变得无足轻重,一项决议的命运实质上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二)危机救助机制存在缺陷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MF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贷款方式的资金援助帮助受灾成员国控制危机。然而随着其运用贷款条件次数的增加,该危机救助机制越来越受到成员国的诟病。首先,贷款条件僵化。IMF在对成员国进行救助时缺乏对成员国国内经济状况与经济结构的具体分析,也未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审视其援助方案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在以往的救助中,IMF为了达到国际收支好转以及维持对外偿付的目的,都倾向于迫使受援国接受实施经济紧缩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抑制需求增长。这些措施将会带来短期内的经济萧条、失业上升甚至社会动荡。同时,IMF在经济危机中的政策指令也未能充分考虑各国金融危机的新特点。其次,贷款条件干预成员国经济。《协定》对使用基金普通资金的条件做出了规定,政府必须承诺在政策上做出某些改变以换取IMF的财政援助。但在实践中,发生危机的成员国往往只能被迫地接受IMF附加的一系列结构性政策条件。近年来,贷款条件不仅涉及一国宏观经济的改革与调整,甚至还涉及到一国的社会及文化政治领域。最后,贷款额度有限,不能有效发挥救助功能。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陷入危机的国家越来越多,IMF的资金短缺问题日益凸显。IMF的救济贷款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配额,而该配额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重成正比,与资本流动量却远远不配比。

(三)监管机制不足

IMF在监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危机预警能力较差,目前IMF的援助主要在危机发生以后,只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并不能做到事前避免损失。其次是在政策监督职能上的两难,《协定》中赋予了IMF政策监督的职能,但协定并未对监督的程序及法律效力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政策监督职能往往是通过IMF与成员国之间进行协商完成的。这样的“软机制”也就导致了IMF的监督通常是以贷款条件的方式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IMF也只有通过对成员国提供救助资金,才能实现其监督职能,因而对于非救助国则不具有强制力。

(四)监管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能力不足

美国国际收支巨额逆差,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全球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而IMF不但对逆差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没有任何约束力,还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归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指出造成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采取本币低估等政策。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法律建议

(一)改革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机制

如前所述,IMF在决策机制上的改革应从份额分配和表决方式两方面入手。在份额分配方面,IMF应当按照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其份额与投票权。美国当前的份额与其经济比重基本相当,大幅让渡份额的可能性不大。而欧洲一些中小国家所持有的份额与其经济实力并不相当。但当前改革IMF决策机制的一个悖论是:改革决策机制也必须由现行的决策机制来决定。要让利益既得体出让其既得利益,可能性并不大。所以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让欧洲国家将自己分散的份额合并成欧元区国家与非欧元区欧洲国家两个大的份额,这样欧元区国家就可以获得与美国同样的一票否决权。合并之后欧洲国家还可以适度的让渡多余的份额。在表决方式方面,降低特别多数投票的门槛。可以通过采取双重多数的表决方式,即在某些重大决议的表决上,采用两种方式结合的共同表决。一种是传统的投票表决,另一种是每个国家只用基本投票权进行表决,然后将两种表决结果赋予一定的权重,加权平均后决定是否通过决议。这种改革方案可以兼顾基本投票权和各国认缴基金组织份额比例两方面的因素,从而有效地把决策权从持有大额投票权成员国手中转移到持有较少投票权成员国手中。2010年11月12日,二十国集团通过了首尔峰会宣言,确认了IMF的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在数值上有三个大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基金份额;二是新兴市场化国家中的金砖四国全部进入前十名;三是中国持有的份额从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升至6.07%。至此,中国的基金拥有份额跃居全球第三,将揭开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新篇章。

(二)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

IMF的贷款条件虽然受到了很多批评,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应当进行改革。相比较言,事后的贷款条件比事前贷款条件更合理。尽管某些受援国面临的危机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初始条件及经济结构千差万别,因此经济调整政策也要根据受援国国内状况量身制定,不能一成不变。另外,在一些涉及到国家范畴的调整政策方面,IMF应当充分尊重受援国的国家,加强沟通与协调,不能贸然强制执行。此外,在考察贷款发放的依据时,要多方面考量受援国的经济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贷款条件不应该由IMF和成员国的非正式协商来决定,而应该由受援国自己设定贷款条件,IMF执行董事会则履行审查这些条件的特定权力。除其他一些程序上的要求,条件应符合合理性的标准。若受援国提出的贷款条件达到合理性标准,IMF执行董事会则可以按照其条件对其发放贷款。但这仅仅是单方面的陈述,IMF要想做出全面、公平的判断,必须建立在更加客观、公证、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因此,给各成员国建立详细的经济金融档案非常有必要的,这使得基金组织可以亲自掌握第一手详尽的资料,更加有利于IMF考察借款国的真实状况、评估调整计划,也更加有助于该贷款条件的有效执行。针对贷款额度有限的问题,首先,可以向新兴市场国家增发特别提款权,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将新兴市场国家闲置的外汇储备聚集起来,而且可以增加新的经济增长体在IMF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这既符合现有的国际经济状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IMF现有结构的缺陷。其次,作为一个超国家的机构,IMF的融资能力不应仅局限于对于动员和催化官方机构,还需要催化其他私人资本参与到危机的救援中来。私人资本参与危机救援可能有双重效应,这就要求IMF一方面发挥国际金融市场中介和人的功能,尽可能地将债权人与债务人聚集到一起,对受援国原有债务进行重组;另一方面,提供更加合理可行的经济改革方案,进而让私人投资者重拾信心。2009年3月,IMF批准了对基金组织的贷款框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使基金组织针对所有借款人的贷款条件现代化,通过推出一个新的灵活信贷额度,实现既能保证拨付贷款的条件有所侧重,又能增强向低收入成员国提供短期融资和紧急融资的需要,从而保证救助效率,帮助发展中成员国更迅速地走出危机。

(三)强化监督机制,提高透明度

为保证基金组织与各成员国的有效合作,IMF有权对国际货币制度进行监督,主要是对成员国汇兑安排和储备资产政策合作义务的监督。与此同时,IMF的监督职能不能仅限于成员国的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当前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社会需要一套权威、高效的国际金融监管准则。因此IMF在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监测时,应加强与相关国际机构的合作,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最低要求的金融监管规则。IMF在发表监测结果方面也应当保持更大的独立性,使得监测结果对发达国家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同时,在《协定》中专设一条详细地列举出IMF的职能,并增加兜底条款,以适应发展国际金融活动对IMF的职能的需求。此外,IMF应当建立一个宏观审慎的监督框架,将其宏观监督职能扩展到对成员国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使得衡量金融风险的范围涵盖系统性金融风险,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多边监督。

作者:李昱臻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探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蔺捷.金融危机背景下IMF贷款条件性改革.国际商务研究.2011(5).

货币基金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启动,使自贸区货币合作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当前自贸区货币合作的重点应是建立区内汇率稳定机制。本文阐述了中国—东盟建立汇率稳定机制的驱动力,从双边贸易、投资、劳务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汇率稳定机制建立的可行性,并提出建立汇率稳定机制的基本构想及其对中国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于2005年7月20日全面启动,推进自贸区货币合作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从货币合作的发展规律和欧洲实践看,货币合作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立危机救援机制(初级阶段)。二是建立汇率合作机制,主要指以汇率稳定为目标的机制安排。三是建立统一货币机制(最高级阶段),即区内使用单一货币。当前,东亚的货币合作仍处于第一阶段。鉴于欧元流通以来的经验与教训,东亚各国货币当局享有充分自主权的货币联盟可能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华民,2005)。作为在贸易一体化方面已在东亚经济圈中先走一步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具备进行深化货币合作的基础与条件,而且自贸区自身也为其货币合作提供了动力机制,区内经济的日益密切要求紧密的货币联系。鉴于CAFTA货币合作的现状,当前货币合作的重点应是建立区内汇率稳定机制。自贸区需要汇率上的合作和协调,从而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金融支持,并使贸易和货币一体化互相推进,同时也对东亚地区进一步的货币合作起到促进作用。

一、中国—东盟建立汇率稳定机制的驱动力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货币合作的现状。2000年5月,东盟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Initiative)。此协议将东盟之间原有的货币互换安排扩展到东盟所有成员国,资金规模已扩大到10亿美元;同时,扩大了货币互换安排的范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东盟成员、中、日、韩之间签订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之后,东亚10+3货币互换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2003年12月底,中、日、韩与东盟10国共签署16个双边互换协议,累积金额达440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清迈协议》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总额已达105亿美元。迄今为止,《清迈协议》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它对于防范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东盟国家汇率安排的内在缺陷。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基本上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大多在名义上转为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从名义上,东盟各成员国的汇率既有实行传统盯住汇率制度(如马来西亚),也有实行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又如新加坡、老挝等国家,采取汇率独立浮动的管理方式;再如菲律宾、泰国等国家,既实行盯住美元制度,也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或特别提款权制度;有的国家还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但麦金农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在危机之后实质上又回到了不同形式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恢复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存在许多内在缺陷:

1.1990年以来,美国与东亚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已经大大降低,与美国贸易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区内资本流动和贸易流动稳步上升,如果汇率仍盯住美元,只会使亚洲宏观经济更加不稳定。

2.由于日元始终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日本以外的东亚各经济体大都重新恢复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此前景下,若美元大幅贬值势必会对东亚造成直接危害。首先,继续盯住美元的东亚货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从而更容易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和攻击的对象;其次,继续对美元浮动的日元将形成对其他东亚货币的剧烈波动,从而恶化日本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经贸关系。

3.东亚贸易结构多以美国为第一大出口市场,且多存有大量对美贸易顺差。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东亚贸易结构的这一特点在美元大幅贬值时遇到的问题是:若本币依旧盯住美元一同下贬,势必加剧贸易摩擦;若本币因美元贬值而升值,势必弱化出口竞争力;同时还因导致区内汇率体系波动从而影响区内贸易投资格局。

(三)建立汇率稳定机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汇率稳定机制,有利于CAFTA内各经济体特别是东盟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CAFTA内除中国外各经济体的特征是:总体经济规模小但对外开放度较高。其中新加坡为265.9%,马来西亚为160.0%;其他国家的开放度也比较高,如越南为95.0%,泰国为77.7%,菲律宾为77.4%。由于东盟各国的经济总量小,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迫切需要稳定汇率。鉴于上述单纯盯住美元的弊端,在CAFTA内建立汇率稳定机制有利于维护各经济体经济的稳定。

其次,建立汇率稳定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投机资本对CAFTA各经济体货币的影响,减少对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干扰,各成员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亦可相应减少。

第三,建立汇率稳定机制,有利于降低自贸区内汇率波动对区内贸易和物价的不利影响,从而有助于区内商品的流通和物价的稳定,也有利于资金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促进自贸区内各国间投资机会的扩大。

二、建立汇率稳定机制的可行性

虽然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对区域内货币合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但必须看到近年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和投资量不断攀升,促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自贸区的建立不仅将大大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为此区域内进一步的货币合作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双边贸易迅速增长,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从基本经济条件看,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逐年迅速增长。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速度递增,东盟已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2002以来更是增长强劲,2004年创历史新高,双边贸易额达1059亿美元,同期增长35.3%。2005年第二个月,东盟已首次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另据中国海关统计,1990~2003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0.86%,比同期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高4.25个百分点。东盟有关统计显示,1993~2001年间,东盟与中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2.69%,比同期东盟整体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高16.19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占本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比重同样呈逐年上升趋势,1991~2001年,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总额的比重从5.8%上升至8.8%,东盟从1997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7.2%。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1年是48.4亿美元,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二)区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中国对东盟投资潜力巨大。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之一。截至2004年末,东盟各国来华投资项目达24513个,合同外资金额726.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54.12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据商务部合作司统计,2002年,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项目为52个,中方投资额达6633万美元。其中在越南的投资最为集中,占项目数的37%,占投资额的41%。截至2003年6月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的投资项目达822个,中方投资8.7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77%。其中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投资规模较大,占对东盟投资的29.1%和18.73%。

就东盟对华投资而言,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至2004年底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尚不足20亿美元。但随着近年中国整体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投资开始活跃,对东盟区内投资也呈逐年增长态势,尤其是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攀升,东盟区内丰富的电力与石油资源都将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

(三)旅游等劳务合作日益增强。首先,在旅游方面,东南亚已成为中国人出国旅游的首选。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04年,中国有1000万人次到东盟各国旅游。越南、柬埔寨等东盟新成员国正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兴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而东盟赴中国游客的增幅也超过20%。其次,东盟是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重点区域市场。2002年,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共完成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3.06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16.07%;其中在新加坡完成营业额10.86亿美元,使新加坡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市场。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总额达249.9亿美元,营业额170.5亿美元

三、建立汇率稳定机制的基本构想

CAFTA与现在最大的两个自由贸易区——欧盟及美洲自由贸易区有明显的差异。前者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相似,并已有从经济共同体开始的长期磨合;后者包含着北美和拉美两个次区域板块的合作,且具有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个稳固的核心。而CAFTA则是一国(中国)和一个自由贸易区的结合,两者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方面呈多元化特征。故构建CAFTA的汇率协调机制,可参考欧盟和美洲自贸区的现有做法,但具体措施必需有别于前两者。当前CAFTA可按以下步骤逐步推进汇率协调合作,建立汇率稳定机制:

(一)中国与东盟在现有的汇率制度下加强汇率政策协调,维持区域内双边汇率的相对稳定。鉴于目前要求CAFTA各国采取统一汇率制度存在现实难度,各国可保持各自不同的汇率制度,但各国金融当局应尽快携手在区内构筑一个货币协作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及时沟通与交流金融信息,协商货币合作事宜,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应加强汇率政策的沟通与合作,当区域内出现汇率较大波动时,建议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为主要政策手段,尽量稳定区域内各国汇率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金融和外汇风险。用以干预的基金可按现有《清迈协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协议为基础构建。

(二)逐步采用基本统一的汇率制度。由于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化,采取不同汇率制度会影响CAFTA各国间的双边汇率。双边汇率的不稳定就会增加国与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成本,不利于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选择相近的汇率制度是各国汇率政策协调的基础,因此,在条件成熟时,CAFTA各成员国应尽快选择相近的汇率制度。

鉴于盯住单一币种的许多内在缺陷,不利于CAFTA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席更不适合CAFTA各国的现实国情,各国可考虑建立独立的盯住货币篮子制度,根据各国自身的经济情况和具体特点由各国自选。盯住货币篮子制度虽然存在种种缺陷,但它既能够避免汇率的过度波动,又适合CAFTA各经济体外贸、外资结构的多元化特点,故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该阶段CAFTA各国依然需要联合干预汇市,以稳定汇率。不过,由于各国的经济货币合作已进一步深化,可建立类似于欧洲货币基金(EMF)的CAFTA次区域货币基金,该基金不同于现有的亚洲货币基金(AMF),其主要来源是CAFTA各国从各自的外汇储备中按一定比例缴纳,其主要作用是干预CAFTA各国的汇率,稳定汇市。CAFTA次区域货币基金的建立使自贸区内双边汇率的稳定具备一定的约束保证机制。它可使自贸区内任一国货币在出现投机性攻击而存在贬值危险时,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履行干预责任。

(三)在条件成熟时,CAFTA各国可在独立盯住的基础

上建立盯住共同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在实体经济和货币合作进一步融和的基础上,稳定双边汇率的共同要求会促使各国货币篮子结构逐步趋同,CAFTA各国改独立盯住各自的货币篮为盯住共同货币篮子汇率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该阶段可参照欧洲货币体系曾实行过的联合浮动,实行联动的汇率机制,通过以下措施来建立汇率稳定机制:以共同货币篮为目标,确定CAFTA各国货币对篮子货币的中心汇率和允许偏离的界限(即波幅)。当然,考虑到各国的差异,波幅范围应依照各国国情经协商确定,因国而异的波幅使各国货币当局能在更大程度上自主地控制汇率的运动,干预汇率时可依具体情况决定在边界干预,还是在区内干预,使汇率朝着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

四、建立稳定汇率机制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在东盟的境外需求。由于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已自发地在一些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东盟国家充当计价结算货币,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即便在东盟最发达的国家新加坡,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加,可以用人民币购物的商店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应把握机遇,尽快与东盟协调以强化货币汇率合作并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人民币周边化、亚洲化、国际化进程,为逐步建立并扩大人民币货币区铺路。当前,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条件已逐步浮现,如上所述人民币已被许多东盟国家作为硬通货接受,一些东盟国家紧随中国汇率政策,如7月21日在我国宣布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仅20分钟后,马来西业便紧跟中国将林吉特与美元脱钩,亦实行管理浮动。中国在CAFTA内逐渐增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白鹤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我国金融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