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繁殖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繁殖管理论文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与他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加强,作为对外交流途径之一的政治文献的英译就显得格外重要,直接影响着世界他国对我国国情、形势与政策的准确了解。但是由于英汉语言体系、语言环境的不同以及政治文献的特殊性,无形中增大了政治文献的英译难度。我们翻译时,既要准确把握词汇的内涵意义,也要考虑到中国特色词汇的特殊处理。近来,翻译活动已日益呈现出以翻译伦理为指导原则的态势,尤其以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最为着名,本文拟从这五种模式出发,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浅析政治文献的英译问题。

    二、翻译伦理的提出与发展

    自从人类开始从事翻译实践活动时,“应该如何翻译”即遵循什么样的翻译伦理观念是译者和翻译理论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伦理学考虑翻译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最早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贝尔曼主张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西班牙学者安东尼·皮姆认为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主张只适用于那些有翻译价值的哲学和文学经典着作,他认为译者的伦理会随着客户的需要、译者的行业规范以及源语文化或目的语文化中的翻译规范而随时发生变化。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在《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中阐述了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这是目前翻译伦理研究中比较全面和权威的分类:

    (1)再现伦理: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

    (2)服务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

    (3)交际伦理:实现与“他者”的交流,最终丰富双方文化。

    (4)规范伦理:满足特定文化的期待。

    (5)承诺伦理: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

    三、翻译伦理观在政治文献中的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治文献的一个重要形式,翻译伦理观的五种模式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译者不可能兼顾每一种模式,只能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遵从某一种或几种模式。下文将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主要从再现和交际伦理模式出发予以分析:

    1.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This time last yea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as still spreading, and the world economy was in a deep recession. Our economy was severely affected.

    这里,“深度衰退”译为was in a deep recession, 而未译成was severely declining。原因在于recession这一词的含义,按照美国的标准,它是指当经济中总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6个月到一年的明显下降,经济中很多部门出现普遍收缩,则这种经济下降称为衰退。更严重的、持续的经济低迷成为萧条。该词准确地反映出世界经济的走势,再现了原文的意图,这正是再现伦理的体现。

    2.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6%。16%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restructur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s reductions,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这里“生态建设” 译为ecological improvement, 而不是ecological construction是由于生态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建造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改善,improvement这一词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图,正是再现伦理的体现。

    3. 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We guided and stimulated non-government investment by means of well-leveraged government investment.

    这里“四两拨千斤”是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意思是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这一短语意译为well-leveraged, 首先leverage这个动词是美式英语,意思为to make money available, using a particular method,well-leveraged,这正好准确地表达出“四两拨千斤”这一短语的意思,虽然没有再现这一短语的表面含义,但是足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政府投资的优越性,这正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4. 企业“走出去”逆势上扬,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分别达433亿美元和777亿美元。More enterprises “went global” in spite of the adverse situation;non-financial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amounted to $43.3 billion, and recEipts from overseas project contracting operations reached $77.7 billion.

    这里的“走出去”译为went global而不是直译为went out, 是因为根据语境,我们知道企业“走出去”也就是意味着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当然不仅包括国内企业间的合作,也包括国际企业间的合作,这也正是全球化经济的体现所在。因此这句是再现伦理的体现,准确地传达了源语文本的意思。

    5. 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We provided better care for childless and infirm rural residents recEiving guarantees of food, clothing, medical care, housing and burial expenses. We increased subsidies for entitled groups and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recipents.

    这里“农村五保户”具体译为rural residents receiving guarantees of food, clothing, medical care, housing and burial expenses, 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政策受益者的具体情况,了解我国注重民生建设的发展,这也正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6. 这里要着重说明,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Here I would like to stress that in targeting a GDP increase of around 8%, we are emphasizing sound development, and we need to guide all sectors to focus on transforming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tructuring the economy in their work.

    这里“强调好字当头”中的这个“好”字是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的,为的是既平衡这三者间的关系,又能让这三个方面做得更好 。现在出台的扩内需、调结构、促稳定都是体现的这层意思,而且“好”字能体现科学发展观中和谐、共赢的观念。报告中译为we are emphasizing sound development 正是体现了原文的意思,并未直译出来,这也正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组织文化 7S 范式

一、组织文化主要理论

(一)基本的潜在假设

在生命起源的最初人类面对世界属于一片未知,对于事物没有明确的了解,人类通过对于自然环境的不断观察形成了世界的初步概念。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学习、进步、摸索、传承的过程中面对事物的看法进行不断修正。在生活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且顺从自然规律的去需求生存的技能,通过简单的技能进行积累。

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企业或组织形成之处组织的创始人员面对组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摸索式的进行完成,在摸索中进行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寻求更有效的,更快捷的解决办法,对事物进行解决。摸索中寻找的方法并被组织中大部分人群接受成为整个组织的行为方式。

(二)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

在组织中,组织的创始人面对事物总结并归纳其解决方式、方法。这些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传承,通过学习等行为传授给组织中新融入的群体成员。组织对于事物的管理流程、行政流程等一系列行为进行规范化。将此作为组织中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信念和价值观并予以传播。通过信念价值观的事项具体的规范面对事物的准则,规范行为流程的事项,形成主导地位。并且可以通过对信念和价值观审核新成员融入组织的进程,观察其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是否与信念和价值观相符合,如果相符合说明新成员已经融入组织,成为组织中一员。

(三)文化的人工成分

文化作用于人类日常生活,通过改变人类习惯、生存方式、生活环境、语言、行为方式、民俗等等方向。

对于一个团体中一个组织文化则关乎到一个团体的行政方式、组织环境、团队配合等等一系列事项。组合文化决定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导致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不同的领导方式。以及形成不同的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与办公地点的结构。影响组织中的各种行事风格,包括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周年庆祝、新社员入职、新生培训、老员工晋级、节假日活动庆祝等等)。组织文化可以作用于组织中微观形态,改变组织中员工的心理状态、心里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二、7S模型

7S模型是对企业中组织文化进行进行检测的评估方法。在组织文化中7S模型可以很好的检测出一个组织文化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检测过程中明确的发现组织文化中存在的漏洞及其改进的方向。7S模型通过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术(Skills)、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ds)维度对组织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诠释。

(1)风格。直接影响组织文化管理风格、成员激励、互相作用、组织氛围。管理者通过不同的风格对于组织进行不同的管理。由于管理者的风格不同,可以通过风格控制整个组织的集权或分权形式,并且加强组织管理效率。对于管理者的风格不同的管理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每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管理风格因人而异。

(2)员工。人力构成及成员能力、专业化程度、信念、需求与动机、直觉与态度、行为方式。在实施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调制人员、调节人员、分配人员。每一位员工在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对整体战略起到不同的作用,通过调节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位针对每一位员工做出不同的管理方式,或激励或责罚等不同方式的管理计生员工效率。从员工自身增加效率,提升组织整体效率,完善组织中存在的缺点。

(3)共享价值观。组织文化的核心因素。共享价值观作为思想作用于整个组织文化中,组织中成员同意共享价值观后,会对组织效率进行提升。共享价值观是理想状态中员工工作中心理状态,当共享价值观表现在每一个员工身上后,组织文化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文化对组织进行管理。共享价值观可以增加员工工作期间的积极态度,减少员工工作中负面情绪等作用。

(4)制度。决策、业务处理框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制度通过组织中领导者的风格决定,不同的风格形成不同的管理制度。通过不同的制度对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制度对组织的各事项进行管理,运用制度、条令等员工日常约束条件管理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制度对组织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细节调节。

(5)结构。执行战略的框架。工作设计、任务分配、层级关系。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生存基础。组织通过组织结构加强对整齐的控制力,通过组织中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控制整个组织的平衡性。通过控制组织中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要素有效的排列组合方式。通过组织结构合理的做到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平衡组织中的俱全分权问题。加强管理者对组织的控制能力。

(6)战略。组织的长期方向。决定基本性格,影响其他文化要素。战略是一个组织根据自身内部整合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针对自身发展做出的长期计划。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环境背景做出不同的规划,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环境整合,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规划自身发展状态。

(7)技术。软技术、管理技术。在管理过程中组织需要明确员工需要何种技术完成整个工作,并且定期对员工的技术进行培训,不断的通过技术丰富员工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不同的突发事件通过技术的不断学习可以进行及时的面对并予以解决。同时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在不同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通过不同的管理技术增加员工的管理项目。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4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在批判继承原有的档案史料管理范式、档案实体管理范式、档案信息管理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主流管理范式,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范型意识”,与以往的管理范式不同,它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和最终目的,千方百计地为用户寻求“答案”,满足档案用户多层次、多方式的需求;以整合档案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并使之显性化为管理对象,注重档案知识价值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实现;它既重视档案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强调保护档案知识权益和分配,又重视成果形成过程的管理和创新,在重塑档案管理思维和文化显化,推动档案自身专业生命和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档案知识管理范式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启示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基石,是高校重要的知识资源,具有原生性和唯一性。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学校历史知识的记录和当前知识的管理,既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统计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工作,也包涵对档案资源隐性知识的挖掘、加工和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知识核心向度、“人本”向度、技术的传承创新以及文化显化向度,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唯有树立知识管理理念,融会贯通显性与隐性知识,挖掘隐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知识创新常态化,推进知识“螺旋式”纵深发展,扩大知识共享,重用知识型人才,创建学习复合型档案团队,高校档案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3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管理范式,它代表了当前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由于社会和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3.1档案管理重传统,轻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档案以传统经验管理为主,创新理念比较淡薄。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也较薄弱,档案工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档案人员管理观念滞后,片面侧重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等传统的“保管”工作,忽略了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管理呈现封闭半封闭状态,不利于新知识的吸取和新技术的引进,高校档案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3.2档案服务重形式,轻人本

在档案的服务利用方面,档案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消极被动地等人上门查档,借阅手续复杂,手工查档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档案用户快速阅档的需求;档案的利用囿于纸质案卷,电子文件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档案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单位和师生员工,社会服务项目较少,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不利于档案资源共享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3.3档案队伍重使用,轻培养

档案队伍的素质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档案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档案人员外出调研学习,参加业务和理论知识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档案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档案发展方向了解不多,档案队伍创新能力较弱,急需补充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丰富的档案人才,以及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网络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高技术人才。

4高校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与实践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调适变化。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个理论学派”,指引人们在档案管理实践中逐步揭示和确认档案领域潜在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并通过档案学者和档案管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探求档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塑造档案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增强档案理论整合度,提高档案管理的现实功能和服务利用功能,确保档案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4.1摒弃滞后的管理理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

高校档案管理应摒弃“重管轻用”的传统管理理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不仅注重丰富馆藏资源,积累显性知识,而且重视挖掘潜藏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知识服务核心化。野中郁次郎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企业才会获得持续不断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智慧。高校档案要赢得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注重知识创新,激发档案人员所蕴藏的暗默知识,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通过档案编研、课题研讨、项目合作、会议交流等形式交流工作经验,分享个体技术诀窍,提升团队理论水平,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整合显性与隐性知识,开发档案知识产品,高校档案工作才会持续健康发展,档案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才能实现。

4.2继承优秀服务传统,创新现代服务机制

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说过:“档案必须利用,通过利用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社会服务,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高校档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只有通过服务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在知识管理范式“人本”向度的指引下,高校档案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以档案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传承手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利用方式,提供电话、传真、邮寄、网络、预约等多项服务,满足档案用户多形式的利用需求;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增加电子查档、信息审核、出国材料翻译,网上案卷浏览、复印、利用等服务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档案人员与用户直接的互动交流,及时收集案卷利用反馈信息,调整完善档案服务机制,为档案用户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扩大档案服务范围,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开展与校内单位、校外企业、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最先进的服务理念,把握最前沿的档案发展动态,借鉴现代档案开发利用方式,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把档案推向社会,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

4.3注重技术传承创新,创建学习创新型团队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校档案工作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重用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吸引人才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并学习前瞻的管理理念,培养团队和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经验、技术、智慧的传递分享,加快技术创新。注重团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操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学习,以提升档案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创建业务精、技术高、能力强的学习创新型团队,确保高校档案事业蒸蒸日上。

5结束语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控制

1施工项目的主要环节

要想做好一个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选好项目经理。在选定项目经理时,企业管理层必须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即定目标、定任务、定利润、定时间、定奖金),要让项目经理有一定的自,从而能更好地调动项目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项目班子由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组成,是项目部的中坚力量,也是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线工作者,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时,企业管理层一定要重视,一定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选配一定坚持竞争上岗的原则。

2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为主要指标,以实现最高利润为宗旨。以项目经理目标责任书为基础,对项目质量管理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监督和控制,合理安排、统筹安排,保证施工生产的一致性、可协调性,以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和为公司赢得最大利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间、所控制的成本预算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由于一个项目的多层性、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从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质量跟踪,要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3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3.1对设计单位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与水平,是直接通过设计使其具体化、程序化,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在设计初始阶段,应先对工程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进行审核、对比,是否符合工程项目的总体要求,能否达到项目的质量标准;在技术设计阶段,应对专业设计的预定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审核;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此阶段是整个工程的重点环节,也是设计质量控制的重点,设计单位应对整个工程进行整体布置,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精确把握设计系数的取值范围以降低工程成本,对设计质量要求要进行严密细致的计算,尽量减少设计变更。

3.2对施工单位的控制

第一,一个完整的施工合同,是保证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约束甲乙双方相互信任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是经过正常的招投标而取得的工程的建设任务,首先,要审查施工单位的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安全员、质检员及特殊工种人员是否有相关的证件;其次,是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检验工程材料的各种设备,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质量验收要求,能否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基础,是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有力保障。

第二,要做到事前控制。一是人的控制,他们必须有一个责任心强的理念,坚持原则,熟悉业务。能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可预见能力。在人的使用方面。因工程施工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化程度低,主要还得靠人工来操作完成。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和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尤其对细部、隐蔽复杂的施工程序(如标高的控制、预埋件、地脚及轨道螺栓、正负误差的规定等),更要有懂业务、操作熟练的工人去完成;二是材料的控制。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进行选购,工程的承包性质应选择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这样可以省去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事情发生,同时也可以保证材料的质量,材料应由建设单位采购。选购材料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即生产许可证、检验合格证、出厂合格证。对证件不全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坚决不予采购。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6

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强,表明企业文化已经形成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企业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体现为文化的内涵,强调系统、统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随着企业资本和管理的输出(表现为并购和扩张),相应地需要文化的跟进,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具有流动性,可复制、可移植、可再造,文化的流动性更多体现为文化的外延空间到底有多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文化一致性的彰显,而流动性则是文化的拓展和繁殖能力。

成熟的企业文化都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并且达到二者的协调和融合。凝聚力和流动性的强与不强,其实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二者的适配程度,不同时间、地域的侧重,以及企业所处的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

2002年初,在探讨华润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时,宁高宁先生表现出一种清醒和深刻:“怎么找出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个多元化的企业,多元化最容易产生这个问题,最容易产生大而不强,最容易产生越大越散,越大越容易出问题。”华润是个多元化企业,华润的目标是“做行业做行业领导者”,这就要求必须用文化的一致性,去引领产业的多样性。让华润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有一种统一的、文化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行业、企业是“岛屿”,而文化则是“水”,是流动的“水”,正是这流动的“水”,把这些分散的“岛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文化的自成系统和自我生长

任何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他的文化都是“教派般的文化”,这是《基业长青》的两位作者研究后的发现。“教派般的文化”是不允许个人挑战、也是个人挑战不了的。这表明这种文化是自成系统的,是不会为个体所改变或者调整的。进入诺世全公司,对于他的文化,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离开;作为宝洁公司的一名员工,如果你被派往国外,公司会明确告诉你:“最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公司的文化,其次才是符合所在国的文化。”

这种“教派般的文化”具有封闭性、排他性,并且是远远强于个体、种族和国家的。而恰恰是这种特性,才成就了一家公司。公司就像一个人,文化就是他的品格和个性。一个人必须保持品格和个性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才会赢得尊重,才会在社会上立足。公司也不例外。

但是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的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僵化,自成系统的文化,往往都有自我生长、自我修复和完善的机制和功能。郭士纳废除IBM的不解雇员工的做法,不是对IBM文化的颠覆,反而是对IBM文化的完善;沃尔玛中国店不要求店员对顾客“三米微笑”,并不损害沃尔玛文化的内核。企业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处在自我调试的过程之中,如果文化沦为一种纯形式的刻板,恰恰是对文化生机和活力的扼杀。

企业文化的自成系统和自我生长,是产生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深厚土壤和基础。而只有具备以上特性的企业文化,才有复制、移植、再造的可能、空间和价值。

文化复制是制度与人的双重博弈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文化复制并不直接从“文化”切入。文化复制最容易从口号宣导开始,也最容易仅仅停留于口号宣导。宁高宁先生指出:“企业文化有许多正式的推广方法,会议、标语、企业刊物、职工联谊活动等大多数企业都搞,也容易让人感受到,可困难在于并不是企业在形式上推广什么,什么就真成了企业的核心文化,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往往成了骗人也骗己的东西。”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文化复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制度的建立。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把文化的内核植于制度之中,并使制度得到强力推行,为人们所接受,文化的复制和移植才能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制度和人的双重博弈。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也是需要人遵守的,但是制定制度的人和遵守制度的人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而这正是博弈的关键所在,制度的制定者,必须制定出一个能够为大多数遵守这个制度的人所接受的制度,同时又要在制度中体现企业文化的一致性。这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是必须要应对的。《基业长青》写道:“高瞻远瞩公司把他们的理念转化成有形的机制,同时发出持续一贯、加强理念的信号,他们对员工灌输理念,规定必须严密契合公司,并且利用一系列实用、具体的事项创造出一种身属特殊团体的意识。”只有在“有形的机制”之下,灌输理念、强化意识才会有效。

经由制度复制文化,既有制度的刚性,又有文化的弹性。“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从优秀到卓越》)。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原有制度的全部移植,看似截然相反的制度,有时却是一枚硬币互补的正反两面。比如海尔在国内批评员工,在美国则变为表扬员工,其实只是海尔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