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1

一、高中地理教案设计

1.与教材内容同步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案的设计过程中,要保持和教材同步并且一致的设计原则,虽然说教师可以有适当的教学拓展,但是总体的教学方向不能脱离教材要求,毕竟教案是指导课堂学习的,所以说要和教材高度统一。另外,教师设计的教案还要与学生的学习计划同步,教案中涉及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达成方式等都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对应,这样才能够促进这两者间的融合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准备“人口的变化”这一节的教案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近些年来某个地区的人口变化资料,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贴合教材的学习主题,来设计教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节的知识点。

2.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机械地学习教师教授的内容,课堂的主体地位不明确,这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教案设计应该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订“教”的内容,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学”,本着这一目标去“教”。在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时,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列举最贴近生活的例子,现在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这与绿化面积的减少,环境的破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在这一环节开展一个自由讨论,让学生针对荒漠化的防治来献计献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贯彻以学定教的设计原则。

3.遵循实用简单的原则

教案作为一个教学的总体指导,其实内容可以根据实际合理设计,有些地方可以简略,只要做到简单实用就可以了。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简单便捷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教学的思路,还能够节省大量的备课时间,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就可以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地理板书设计

1.科学合理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板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地理这一学科包含着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因此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也要符合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学生从板书上获取的信息要是准确科学的,反映客观事实,这是板书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一定要保障学生看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如果板书内容错误将会给学生带来错误引导,对于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2.启发引导的原则

板书并不是将教材或是教案上的内容原本不动地誊写在黑板上,而是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引导性,在课堂学习中板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应该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更加用心思。教师可以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采取对比分析或者是总结归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产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产生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受到启发。比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时候可以联系“环境与环境问题”这一课,之所以现在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和人类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得不到治理,然而这一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因果关系的联想。

3.美观艺术的原则

板书的美观艺术性同样非常重要,设计合理的板书不仅能够展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同时要让学生产生视觉美感,如果学生看到的板书是潦草杂乱的,会极大降低学习兴趣。美观整齐的板书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后身心愉悦,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动两案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概述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的实施策略。关于如何更好的结合学与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努力和探究。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23-02

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区域地理,需要让学生学会整合地理要素,根据要素彼此间的关系、相互间的作用认知区域间的联系,发现区域差异与特征,习得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有效提高高中地理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需要与有效教学模式相结合,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教材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能改进高中区域地理教学。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国家教育方针、课改理念为指导探索出的,能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同时具备教师教案的功能和学生学案的作用,同时还具备以下特点:

(一)课内、课外相融合,重视知识的挖掘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现了多方面的课内外融合,首先是时间上的灵活性,能让教师与学生高效利用课内外时间学习;其次是教学资源多样性,能多方面收集、组合课内外的地理知识资源;第三是实现了课内固定知识与课外灵活知识的流通,充分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运用相结合。

(二)“教”与“学”合一,突出“学”的地位

该模式平衡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提倡“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并存。教师在教学中从“教好”过渡到“导好”,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自测与自省,同时还应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借助该模式,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把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充分利用地理思维,通过自身思考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三)学习过程与探究过程并行,重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素质教育,倡导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可将素质教育视为一种应用性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发现-探究”式学习为主导,将教学内容包含于不同问题与案例中,让学生通过逐步探究才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知识的本质,由此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当前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逐渐摆脱过去教学中对地理事物名称、位置等要素的机械记忆,更注重加强地理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因这些要素而产生的区域差异,树立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念。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有着自身的优势。

(一)有效提升学生区域地理素养

区域地理教学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基于此,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区域地理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方式。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知识以及认知水平与能力为前提,以区域地理事物、现象以及问题为跳板,通过过程性学习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广泛发挥学生进行区域分析的主动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放到教师指导过程的前面,以地理区域中的问题或现象为背景,将结果寓于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互动学习来完成对区域知识的分析。

(三)充分激发学生区域地理学习兴趣

区域地理教学以导学案教学模式为依托,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协助者,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环境。此外,该模式还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避免了传统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忽视,激活了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有效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路径

不同的教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学习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效果上;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地学习;教育学则认为教学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我们从导学案的编写及其使用两个方面着手,对如何实现和提高导学案的有效性进行如下分析。

(一)设计与编制有效的导学案

首先,明确导学案设计理念与编写原则。导学案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实现师生教学的双赢,包括师生互动、教与学的进步、教学过程科学性与兴趣性的共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自主性原则,在时间和空间充分的条件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学习和发展任务;指导性原则,包含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指导,也包括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动机性原则,导学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异性原则,以有差异、有梯度的导学案的设计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与社会生产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紧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次,充分了解参与教学的各要素。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清晰认识课程标准、教材、习题册以及导学案相互关系,杜绝对他人的导学案进行简单复写,避免复述教材内容或以习题集代替导学案。教师应钻研课标,领会其精神;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各教学要素的基本条件,教师再从这些条件与现状出发,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需要、顺应学生发展,并能最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导学案。

最后,教师需明确导学案的内容设置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导学案的构成没有硬性的规定,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在内容设置上各有侧重。以新授课为例,其导学案设置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学习小结与评价、课后作业等。

1.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具有可测性和指导性,教师要加强对课标、教材、学生的把握,防止出现学习目标设计缺乏规范性、检测性与层次性等问题。

2.学习重难点是实现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关键,它的确立不仅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结构,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与潜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空间,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合理确定学习重难点,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或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

3.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教师编写时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利用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要避免出现脱离教材、知识脱节、问题的选择缺乏典型性等。

4.学习小结与评价主要起总结与反馈作用,旨在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使学生知识体系化、结构化、立体化,评价应避免以偏概全、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5.课后作业的设置应避免题海战术,而通过梯次和层次不同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

(二)合理使用导学案

首先,正确认识导学案的作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辅助教师教学、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师生交流三个方面,其核心部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实施导学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完善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增加对学情的调查与了解,在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的引导作用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生什么、注意什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答疑,还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实现组间交流,通过彼此间的质疑、答疑,激发学习兴趣;在总结反馈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完成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自评与他评,教师还要及时做出补充,完善学习成果。

教师要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更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编制导学案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加入,在师生间形成对学习方式、探究方法、客观规律的共性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参与主体,与学生进行对等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明确使用导学案的主体。导学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导思、导学、导做”,在学生认知与知识学习之间架设的桥梁。导学案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案、学习材料和学习案例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集合体,在操作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学习方案角度出发,教师要将学习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如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在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在明确学习重点与难点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一些理解和认知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机会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学习能力。课中的学习和课后的总结反馈同课前预习一样,要突出学生借助导学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建构知识、评价学习成果的过程。

将导学案作为学习材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在拥有更多的自,并在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分析和应用所获得的学习材料。

从学习案例角度出发,导学案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寓于学习案例中,不仅可以提高问题实效性,还可以提高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案例作为学生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发掘和拓展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案例,并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完成知识从“习得”到“用得”的升华。

最后,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简单表示即学生自学、学生间合作学习、教师教学与反馈、巩固与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困惑处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深层次问题通过教师的精讲与点拨解决;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判定所获得知识准确性和科学性,巩固与检测学习成果完成教学活动,这一过程务必重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4

一、高中地理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在与生活联系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学科在其本质上来说,地理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针对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属性,教师要引导地理教学案例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向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前提下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城市化》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教学内容和“城市发展”有关系,所以主要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去分析城市化对我们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在教师多媒体设备上给学生们播放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景观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们在认真欣赏的过程中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思考“我国农村的人口为什么要大批地涌向城市呢?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呢?城市化的重要指标有哪些呢?”使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学生们回答出一些要点,如“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给城市带来的主要现象有:住房、交通、就业、医疗等”。因为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所以理解会更清晰。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城市化进程当中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时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在地理情境中进行案例教学

地理情境的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某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教师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地理实验,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可以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提升学生们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在?v述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时候,因为本课的整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可以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说出黄道面与赤道面和地轴之间的特殊关系,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提升学生们的地理认知。在本课实践当中,由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师提前拿来各种教学道具“透明地球仪模型、发光太阳模型、手电筒”等,在教室里面现场给学生们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这个教学情境当中观察黄赤交角、地轴与赤道面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等,对地球公转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导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从深层次上分析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们对本课的地理知识进行一个深层次地感知,培养学生们的地理实践水平。

(三)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案例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现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模式,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地理问题或者地理案例,给学生们引出一些思考性的地理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成员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集体力量的基础上,合作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提升学生们地理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主旨是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一些图片和资料,理解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归纳出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考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把全部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混杂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给每一个小组分别引出不同的思考问题,如“你们所了解的黄土高原土质是什么样的?黄土高原地形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黄土高原的降雨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什么?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呢?其主要危害是什么?”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各自的问题联系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并说出各自的见解,提升学生们的讨论参与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总结出了“气候、土壤、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人为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更加恶化。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紧急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去治理水土流失的状况,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使学生们了解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方向,提升学生们的环境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 (C)-0000-00

1 引言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求新理念、新思想,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行思考来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等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培养,教授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 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特色之一,案例教学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锻炼地理能力。主要是以案例作为线索,围绕着地理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高中学生心智已经较为成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事物,客观的看待自身情况,自我意识相对理智。因此,对高中学生展开案例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根据案例信息,围绕问题,结合自身知识和教材内容来探究地理规律和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改进的思路。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加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3.1 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

(1)教学案例要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或者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在课堂针对案例进行上自由发言讨论,分析问题,陈述分析结果产生的原

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学生可自行解组,各小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小组成员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归纳,集中小组内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能力,从书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4)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相应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遇到的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对案例理解的更加透彻,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5)教师应针对每节课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准备一些开发型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独立完成课外作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课内外相结合,更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6)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在地的地理事物信息进行教学分析和研究,学生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3.2 地理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必须要选择开发的,学生熟悉的具体

事物,并且学生在经过思考、分析、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教育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阐述案例背景时,要注意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开放思维、加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要以学位主体,教师为辅导,培养学生提出具有创作性的解决方法,要体现出对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的培养。

4 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4.1便于理解知识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加深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4.2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4.3有益于能力的培养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而且,案例是对现实问题和重现和预演,通过有针对性地剖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利于地理学习的内化。

4.5 地理案例教学实例分析

针对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安排学生连续收集一周当地的天气预报资料,包括温度、天气状况以及表示符号等信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展开教学内容,讲解温度、气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判读冷锋、暖锋等情况以及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情况等。天气系统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此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收集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切身体会到不同的天气带来的环境变化,在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的讲解,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强理解和掌握。

5 结语

案例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入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案例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更好的将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实际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课堂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足功课,根据教学内容选好案例,并借助多媒体等设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士成.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J ].中国学术研究,2012(1):56-58.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课程资源;乡土地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