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家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1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暑期家访工作是辅导员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建立学校与家庭桥梁的重要载体,对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群众路线理论为基础开展暑期家访工作
从的历史来看,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群众史观。通过中国革命和改革建设的实践,我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形成了三个结构性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党的领导;二是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三是领导方法与路径,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说,群众路线本来就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指导理论。辅导员应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想指导家访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全方位服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促进学生真正健康成长。
二、在家访工作中进一步关爱学生,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
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家访工作是实施关怀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辅导员暑期家访工作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媒介。第一,辅导员通过家访活动,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并给予其心理援助。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的照顾和约束,独自面对大学生活,很多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家访,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教育环境,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第二,辅导员通过家访,可进一步关心家庭困难学生。辅导员在家访的过程中,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带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减轻家长的心理和经济压力,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辅导员通过家访,可以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可以就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培训和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同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彼此配合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第四,辅导员在家访的过程中,应突出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安全教育理念。将学校法制、安全、纪律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防灾抗灾的有关常识详细向家长、学生作介绍,切实增强家长和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争取得到家长对学校安全法制教育的积极配合,以有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三、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建立辅导员暑期家访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家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尝试。高校辅导员应紧密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积极总结家庭教育的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学校教育的有效进行,实现家校配合,建立暑期家访长效机制,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广泛动员,扎实推进活动开展,确保家访活动的参与率。第二,做好结合,务求实效。要在总结以往家访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家访对象、制定活动计划,认真细致地掌握实际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真正做到家访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家访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家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严明纪律,确保安全。要自觉遵守学校党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办法的要求,坚决做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形式主义,精简走访程序,提高工作实效,确保家访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总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开展暑期家访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家校联合育人新模式,着力解决广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家长;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4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革,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不能全面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最有效的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就是家访,如何利用家访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发展是值得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新时期辅导员家访的必要性
1.深入学生成长环境,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时代的变革,社会思想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冲击,使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有很强的独立精神,但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自律能力并不是很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教育。进入大学后,我们看到的一些学生问题不断,无论采取什么教育方式都无济于事,这就是我们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成长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就是学生,只有深入学生家庭,全面了解他的成长环境,才能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2.建立辅导员与家长的有效沟通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和家长都肩负着培育新时期优秀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建立辅导员和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家访就是为学校和家长搭建的一个沟通信息,了解情况的平台。在家访过程中,辅导员向家长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准确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全面的提供家长希望了解的信息。家长通过辅导员介绍情况,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素质。辅导员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教育管理学生,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在今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上形成合力,随时沟通,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3.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有效解决学生、家庭的困难。家访工作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辅导家访是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途径。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一直没有认识到学习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辅导员进行家访,给学生以精神上的促动,在老师与家长双方的教育下,他们能悬崖勒马,重新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一些经济困难同学,辅导员家访可以适当地给予经济资助,使学生和家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4.家访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推动剂。要做好辅导员工作,一定要深入学生内心。通过家访活动使辅导员近距离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通过对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深入了解,不仅加深了辅导员对学生的感情,也为今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学生的家访,对辅导员自身有很大的触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辅导员踏踏实实工作的信心。
二、家访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家访有抵触情绪。在新时期大学生盲目的独立意识主导下,家访被部分同学视为辅导员侵犯隐私、干涉人身自由的行为。"问题学生"害怕"告状式"家访,"优秀学生"害怕辅导员过多干预自身发展。所以部分学生对辅导员家访十分抵触,借口外出,恶意阻止辅导员与家长邀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学生逃避学校的关心和教育,没有认识到家访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2]
2.部分家长对家访工作认识不正确。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走访部分家庭时家访的实际意义没能得到体现,原因就在于家长对于家访工作认识不端正。一些家长在家访过程中表现得过分热情,其目的是借助家访的机会为孩子在学校谋福利,功利色彩浓厚。还有一些家长在家访过程中简单应付,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等问题不太关注,所以任何问题都交给孩子自己处理,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3]
3.受经费和时间限制,实地家访的范围太小,时效性差。对于一些全国范围招生的学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例如笔者所在高校,有很多云南、贵州、四川偏远山区的经济困难学生,还有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就目前的经费情况很难专门对这些学生开展实地家访。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辅导员深入他的成长环境,与家长面对面沟通。这样的家庭也十分需要学校给予人文关怀。同时实地家访具有周期性,基本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对于突发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深入家庭与家长交流,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三、结合新时期实际情况,如何完善家访工作
1.加强正面宣传、严守家访纪律,改变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的态度。家访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家访工作的质量,必须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使之全力配合。对于学生,家访前要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历年家访的成功案例,理解家访的正面效果,同时在家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伪造、夸大事实,不抱怨,不涉及个人隐私,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对于家长,要严格做到不接受吃请,不接受礼品,不做任何违背原则的承诺。对任何学生,都要全面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消除家长印象中单纯的"告状式"和"浮夸式"家访。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的认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可以每年树立优秀家访实例。
2.创新家访模式,扩大家访范围,使家访工作日常化。目前家访工作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范围太小,时效性差。基本就是利用寒暑假时间,访问临近的学生家庭。但对于全国招生的院校,家访对象分布十分广泛,实地家访的模式很难覆盖全面。为了扩大家访范围,我们应该以典型学生为中心点,延伸访问周边学生家庭的方式,还可以利用出差的机会,顺路进行家访。同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家访模式,例如QQ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电话家访等,使家访工作真正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4]
3.辅导员要加强对家访工作的分析和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长期以来,部分辅导员仅仅把家访工作当成教育问题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家访工作的功效。辅导员家访是对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受益的工作,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了使今后的家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家访过后,应该对家访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同时跟踪关注受访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定期组织辅导员分享成功家访经验,探讨失败家访原因。把家访工作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制度。
家访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家访工作定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罗辑,张贺楠.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2]辛会芳,李浩.关于高校家访工作的探讨[J].科教文汇・教育长廊,2009,(9).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教学内容
【分类号】G846
1. 前言
乒乓球运动素有“国球”之称,它具有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高等特点,在我国高校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这一运动专业性和技巧性较强,技术繁多、战术复杂多变,具有击球时技巧性和心理素质要求高的特点,需要投入较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达到乒乓球技战术学习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难掌握乒乓球全部技术,攻球技术也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才能巩固,这也给高校的乒乓球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教学内容是指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总称。大学乒乓球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及基本战术的运用,培养学生乒乓球兴趣,是教学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重点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变化。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文献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掌握近几年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总体发展状况,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乒乓球队训练中教学方法中的问题,通过专家访谈,向各前辈、专家请教,以此为依据分析如何优化高校乒乓球教学内容,如何上好乒乓球课以及如何解决乒乓球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经验,结合近几年乒乓球教学方面的论文与部分资料,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帮助乒乓球运动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为今后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发展提供依据。
3. 优化高校乒乓球课教学内容的对策探讨
3.1因材施教,根据技术等级采用分层次教学内容
乒乓球对其基本功与球感要求甚高,学生的乒乓球基本功参差不齐,要想在大学阶段培养较高技战术的学生非常困难。乒乓球技战术多,其推、打、弹、拉、拔、搓、削、挑、滑、抹等技术在高校课程中很难全部涉及与掌握。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通过测评进行分组。之前进行过专业训练,有基础的学生为一组;未经过专业训练,有一定球感,喜欢打、经常打的为一组;完全不会打、零基础的,只为兴趣与学分的为一组。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针对不同的技术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教学重点放在推挡、搓球、攻球和拉球上,从易到难的灌输,使学生逐渐接受,这样精简的教学手段既有助于学生对其兴趣的培养,也有助于动作技术的逐步提高。
在运用不同层次的不同教学内容上,笔者将其分为三级:第一级的学生接受过专项训练,有基础;第二级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喜欢打有一定球感;第三级以兴趣和学分为目的。第一级的以攻球与弧圈球为主;第二级的以攻球与落点训练,结合实践为主;第三级的以球性练习,基本功练习为主。每一个组的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创新以及有趣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在体验成就感与收获感的同时才能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可以运用同水平搭配和异水平搭配混合训练,以往的观念就是两个水平相近的人一起练,这样固然是好。因为这样两个人进步是同步的,而且是很快的。但异水平搭配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不同技术水平伙伴的搭配,技术水平高的一方对技术水平偏低的一方可以起到学、传、帮、带的作用[2]。
3.2加强球感练习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在球类的练习中,专项球感非常重要。在高校教学中不能忽略球感练习,球感对于球类运动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项感知觉。而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讲,短时间要掌握乒乓球专业的球感非常困难。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乒乓球课中球感练习,应该是逐渐增强对球的控制,增加学习兴趣这一要求就可以了。
3.3在课程中穿插游戏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游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可以较大的提高乒乓球课学习效果。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课前热身,还有助于动作技术、技能的形成,以及专项素质的提高。此外,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集体注意精神,从而提高乒乓球课的教学效果。游戏可采用运球接力、打准练习、条件性比赛、擂台赛等,个人对抗比赛以及分组比赛结合进行。
3.4乒乓球技术与理论的相互融合
乒乓球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技术练习和理论学习两部分。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体教师在乒乓球教学中较少涉及理论知识的传授,轻理论学习的现象在乒乓球教学中也比较突出。笔者在乒乓球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学习,会让很多学生在课程中难以掌握,也会使学生在理论方面也是一无所获。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理论课内容可以涉及国球历史、“乒乓外交”,还有裁判以及基本击球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乒乓球的学习方法,还能够融会贯通政治、经以及体育励志方面的内容作为补充,达到乒乓球知识的拓展。大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通过讲解技战术的原理,也能较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增加自学基础,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乒乓球技术的要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好技术练习,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懂技术、懂战术,也要通过加强理论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甚至对整个体育的认识[2]。
3.5注重引导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乒乓球运动是手脑并用的体育运动,既是身体协调的运动,也是大脑思维的运动。为了加深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和乒乓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的领会、消化、吸收,把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并运用于实战。可以通过实效、生动的战例分析,能使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有个从实战认识再实战再练习这样一个不断掌握、不断提高的过程。临近实战的技、战术的模拟与讲解,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技术、战术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乒乓球运动的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创设学习情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进行灵活安排。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删减内容,更新旧的内容,以此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了解、领会也会不断地加深,最后达到全面的认识[3]。
3.6合理运用比赛法,增加乒乓球运动的魅力
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活力来自于竞赛,它能激发人的潜力,增加集体荣誉感。乒乓球学生都不陌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赛,可以通过可行的娱乐化教学方法来实现的。乒乓球是一项隔网对抗类运动,需要结合竞赛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技战术能力。例如在乒乓球教学的课堂,充分利用乒乓球的竞争性和学生好比拼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乒乓球的比赛。通过比赛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乒乓球竞赛规则,锻炼心理与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从中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并使学生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乒乓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除此之外,各种形式的日常乒乓球课外比赛是吸引学生的最佳方法,所以经常性、有计划的组织一些中小型比赛,对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大有益处。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乒乓球俱乐部或乒乓球协会,通过这些组织可以在课余时间安排班级之间、年级之间、院系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不同级别、不同水平、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3.7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灵活选择学习方法
通过搜索期刊网相关资料,房杰等人以自主学习为研究对象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做了实验研究,学生对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持积极认可态度,表现出理性化、活跃化、个性化、多样化、娱乐性、主题性和竞争性等诸多优点[4]。王汝英,以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大学乒乓球教学中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究性的学习可促使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予性和探索性。乒乓球虽是个人项目,但是也需要合作学习。学习之处,通过教师的集体讲解,使学生了解乒乓球练习方法与要求,技战术的基本特点与训练方法。然后从导入、认知、学习、纠错以及巩固练习这几个阶段,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寻找问题,不断调整来达到乒乓球课的目标。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5]。
4.结论
在乒乓球教学中,教学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乒乓球基本技术与锻炼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高校乒乓球课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总结,才能达到持续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不断研究教材和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引发培养学生的乒乓球兴趣,然后再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引导,使这种动力保持长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要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特点及改进对策探讨.贾智丰.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9卷第3期
[2]高校乒乓球x项课教学效果探析,王 英,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年04期
[3]高校乒乓球教学实践探讨,宋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No4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4
关键词:北京高校; 排球队; 训练计划
Abstract: after nearly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 sports team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the pilot college leadership attention, and actively create conditions for sports teams, and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the after school training, in the enrolment work, training, study, games, management, accumulated a lo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stablished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managed in the school sports work and get in the position of social concern and support, set up a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ideological style exquisite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of the coach team. 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40 a volleyball team survey analysis, being the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coaches in improving teaching level.
Keywords: Beijing university; Volleyball team; Train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在198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了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要求。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51所高校为首批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校。
1训练计划内容
从训练计划的内容上看,现代训练学认为,运动训练计划应包括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等十项基本内容。
表1 训练计划内容统计(n=40)
从表1中为对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调查数据统计。第一个指标,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各高校明显不足,仅有17.5%的学校在训练计划中有所涉及,通过与教练员访谈得知,对运动员初始状态的诊断内容也仅局限在运动员入校成绩的分析,而对运动员的运动员经历、运动员年限、训练水平及训练负荷水平的分析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部分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而指标2-6是对训练内容安排的调查,各高校对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都进行了明确、具体、详细的安排,这对于高校课余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恢复措施、时间等在训练计划中少有体现,仅有不足1/4的高校涉及了恢复训练,且大多呈现为笼统的表述,缺少具体的恢复措施或恢复与训练。表8中的指标6负荷动态变化趋势则仅有不足15%的高校有阶段负荷动态变化的计划,但对于实际训练的负荷动态变化曲线则没有跟踪反映。这也反映了目前北京高校课余训练的实际情况,即训练后的检查、总结不够。训练阶段的划分一方面成为运动员提高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教练员训练目标、内容、负荷、手段、安排的重要依据。在指标7-9反映出各高校对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训练安排都有明确要求,并符合训练阶段的要求,同时高校训练阶段的划分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阶段性与学校的学期安排相一致,二是与高校的赛事安排相结合。随着近几年高校赛事的不断增多,高校训练的阶段划分明显表现出小阶段的特点,但目前对于高校中小阶段训练的研究不够,这也成为影响高校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应加强对高校小阶段训练的相关研究,以使高校的训练能适应现代训练的需求,及以赛代练在高校中的推广性。
高校训练计划整体表现出检查、总结及调整不够;训练计划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性、合理性没有进行训练及竞赛后的总结、调整;在训练计划中没有反映出训练计划的动态性特点,这也应成为高校课余训练计划制订应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 训练计划制订情况
训练计划的制定情况能相对客观的反映一个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排球队训练计划是根据排球项目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预期的目标对未来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系统设计的决策性文件,它是对训练过程组织和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制定运动计划的标准很多,教练员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下表为按照时间的跨度制定训练计划的调查表。
表2 各类训练计划类型完成率(n=40)
按照运动训练计划时间跨度,可将训练计划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及课训练计划五种。多年训练计划及年度训练计划主要用于系统地安排较长时间的训练,从表2可知,40%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有多年训练计划,而52.5%的教练员有年度训练计划,有阶段计划和周计划的占85.5%和80%,而课计划所有学校都有。说明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除了按每年常规的比赛日程来安排训练外,还要考虑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最多是四、五年的时间,这就不可能像专业队训练一样可以安排多年的训练计划。在大学里运动队的队员来自不同层次的排球队,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安排训练时,教练员大都以阶段计划和课计划为主。为适应高校排球赛联赛,训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的特点,通常都以年度训练计划为系统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而作为训练具体的实施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北京的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基本都有。
3结论与建议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5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1000例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海南省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找出一般规律,从而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促进海南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高校 运动康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海南医学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海口经济学院随机抽取20个不同院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发放50份问卷,对一年内是否发生运动损伤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损伤发生率、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发生损伤运动项目、发生损伤时间及损伤产生的原因等。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并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对所调查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逻辑归纳法。
二、调查结果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在1000位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中,男生652人,女生348人。年龄最大2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2岁。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损伤发生率、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发生损伤运动项目、发生损伤时间及损伤产生的原因等。
本文数据是采用软件SPSS17.0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一年内曾发生过运动损伤的学生人数为396人,占到39.6%,在所有发生过运动损伤的同学中,受伤的部位排在首位的是踝关节部位为142人,占35.9%;掌腕关节部位为87人,占到22%;排在第三位的为肘关节46人,占到11.6%;肩关节曾经受过损伤的为37人,占到9.3%;其他部位的为84人,占到21.2%(表1)。
表1 运动损伤部位统计
Table 1. Athlete injury parts statistics results
损伤部位 踝关节 掌腕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其他部位
例数 142 87 46 37 84
比例% 35.9 22 11.6 9.3 21.2
(二)发生运动损伤的相关运动项目
数据分析显示,出现运动损伤最多的运动项目三大球排在了前三位,篮球占到31.3%;其次为足球和排球,分别占到21.5%和18.2%;排在三大球之后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占到14.9%;其他项目则占到14.1%。
(三)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造成海南省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有146位被调查者选择该原因,占到36.9%;排在第二位的为技术动作不标准,为73人,占到18.4%;场地设施不完善为66人,占到16.7%;运动疲劳的为48人,占到12.1%;选择其它的63人,占到15.9%。
三、结论
(一)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首要原因,因此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在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运动损伤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技术动作不标准、不到位,因此掌握好科学、合理的技术动作在体育运动中很重要;(二)从调查中发现,受伤的部位排在首位的是踝关节部位,可见体育运动中大学生应重视对于踝关节部位的保护;(三)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体育项目为对抗激烈的三大球,篮球、足球和排球,除三大球外发生运动损伤最高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这也符合海南羽毛球群众基础好的现实情况,而羽毛球受伤最多的部位为肘关节,可见羽毛球运动中应注重对腕关节的保护。
四、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强化学生对于技术动作掌握,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减少不必要损伤;(二)高校大学生要高度重视准备活动,每一项运动开始前,要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的机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三)应加强易受伤部位的练习。应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和相对薄弱部位的练习,如增加踝、腕关节的力量和柔韧性等,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措施;(四)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要建立医务监督制度,做好伤病运动员调研,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运动伤病预防措施,总结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运动损伤预防体系;(五)高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按规定标准做好场地设备的建造、检查和维修养工作,为运动者提供良好的运动场地和设施,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
本文为海南医学院2013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课题号HY2013-07。
参考文献:
[1] 吴仙娟,王予彬.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2):257-259.
[2] 段军钢.青海4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5(3):209-210.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6
拓展训练高校体育现状前景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由“增强体质”转变为“身心全面发展”。然而,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极大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课中引入了拓展训练。本研究主要对普通高校拓展训练的现状以及前景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的拓展训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普通高校的拓展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和检索有关国内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几十篇,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部分高校以及拓展公司的老师、资深培训师,探讨拓展训练在高校的现状以及前景等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利用问卷调查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8所高校的学生和拓展训练课教师,其中教师问卷发放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率为100%;学生问卷发放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为92.1%。
1.2.4 数理统计法
将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归纳和整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的意义
2.1.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传授,比较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对于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以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为出发点,以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等,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2.1.2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但是不太擅长沟通与协作,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而拓展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这些素质,有助于学生由院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参与的,在完成挑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本着心理挑战最大的原则所设计的个人项目则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坚强的意志力。由此可见,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能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
无论拓展训练的项目有多少,在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样的,即体验项目、分享感受,反思问题、总结经验、实践应用等五个部分,整个活动是以体验为基础,回顾分享为核心,总结应用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后发表感受,大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进行分析并形成理论,学生再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下一个项目中或者以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指导日后的学习及生活。
2.3 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
拓展训练自从2002年进入高校以来,就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程中,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三百多个高校先后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而且还有不少高校正打算开设该课程。
2.3.1 场地器材
拓展训练场地设施是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拓展训练课程的效果。调查发现,本校的场地设施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的只有9.5%,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本校器材不能或者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影响了很多项目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只有北大、地质大学等很少的高校拥有自己的全套地面、高空拓展设施;很多高校只是安装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器材,像背摔台、求生墙等,没有高空项目的装备和设施;大部分高校只是利用足球场等开展了一些地面的拓展训练项目,没有专门的场地设施。因此,场地、器材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开展。
2.3.2 师资情况
师资水平直接决定了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效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都是31~40岁的具有硕士学历的年轻教师,从业时间普遍较短,从业经验有所欠缺,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资格认证。大多数高校以1~2名拓展教师加几个学生助教的形式开展教学。由此可见,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时间比较短,拓展师资比较紧缺,师资水平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培训与引进。
2.3.3 教学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将拓展训练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部分高校以选修课和专项课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几乎所有高校都是开课16周,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大部分高校以每个班级分为两到三个学习小组,每小组12~18人,每堂课以1个大的拓展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大部分高校以地面项目为主,以高空项目为辅。在评价方式上也是更加灵活多样,以教师评定为主,结合学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