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1

(一)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学科,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就带有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很多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思想素质。

1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材中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人文情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征都不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不同。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资源,挖掘积极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化和影响。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建立起来。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歌颂父爱的音乐和诗词,学生在这种父爱氛围的熏陶下,内心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从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学生不仅能掌握这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了深化,这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2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会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很多学生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经常聘请一些专家进行培训和讲座,尽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通过培训和讲座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要求渗透其中,教师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就能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这些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都能有所提升。

3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现代化的社会属于信息社会,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和自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需要的信息,查阅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项目,给学生布置业余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专题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完整的活动计划,活动实施过程和活动总结。在完成业余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请教他人,学生和他人切磋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些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形成乐于创新的思维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白集体力量和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4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担负着语言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文章主要从“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67-69+90+92.

[2]师伟.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102.

[3]杨丽芝.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5,32:65.

[4]李艾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70.

[5]王宇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6,06:77.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育 人文素养 培养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对人才观念的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科学教育极端鼎盛时代,人们大声疾呼应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其学科化?如何具体有效地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还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确定及其内涵

1.科学与科学素质。“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意是“学问”、“知识”。英文写作science,意思为知识。一直到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在西方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是知识”的思想。此后,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我国古代的学术由儒家教育思想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主要表现为实用技术学科。1989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这样写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顾明远1989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科学”一词解释为“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由此可见,在我国普遍认为科学是形式化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是对科学的一种静态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 Literacy。 Literacy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有学养,有学识,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书写,能够阅读,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国内的看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人文与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人文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的,如“人文”与“天文”。而人文精神泛指使人为人的一切活动所折射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概括并包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西方的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其内容包括文理两个方面。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基础,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向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具体地在化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呢?主要途径有三个:1.从课程改革出发,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2.从教材改革出发,挖掘其潜隐的人文底蕴;3.从人文环境出发,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特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提升,使化学教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振兴21世纪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担。这里着重探讨新世纪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所需的素质要求。

1 .中学化学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师德风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高素质化学教师的首要条件。规范的师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3、坚持真理、实事求事;4、具有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5、能为人师表、以身示范;6、热爱学生、诲人不倦;7、严谨治学、改革创新;8、具有当代的审美修养。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4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充斥着再多不良的行为,以至于给教育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既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也影响了身心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以人为本,让人体会人类文化进程中的根本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这种熏陶是一个学知识的人必须具有的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价值观的促使下,幼儿才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良好的价值追求。

二、如何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综合了一个人的理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以及能力等丰富的内涵。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宽泛很遥远的感念,是触及不到幼儿的学习及成长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及生活,并且,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及学习方法初步形成的阶段,为此,我们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改变授课内容

幼儿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是以最基本的识字和算数为主。要想在语言的教授过程中增加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改善授课内容。比如说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文化精神通过小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幼儿,每天开设一节“我要讲故事”的课程,邀请小朋友给大家将他每天学到的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比如说成语、典故背后隐藏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幼儿在增加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2增加课堂的人文环境

儿童的世界需要玩具需要童话,同时也需要一些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比如说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一些古代名人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小故事用简单的汉字讲述,同时标记上拼音。也可以悬挂一些名言警句,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这些话,并将这些话运用到实际生话中去。这些看起来并不符合幼儿园的教学氛围,但是,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掌握的过程。

3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直观模仿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行为动作,还有言语上的模仿。幼儿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同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言传身教,高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幼儿园应该安排教师多参加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时刻注意自己教师的身份,不断追求上进,争取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如果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应该积极把握,不断提升自己。

三、小结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5

1、创新人才的定义

创新人才不仅仅需要创新意识和不断创造的能力,创新人才首要就是全面发展、个性独立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严格的规矩、框架的模式都会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打破常规,不拘现状才会是创新的意义。

2、当今大学有怎样的教育模式

经过探索发现,很多高校的传统都是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多的缺点,一味的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现在都提倡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加强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改革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但是学生何来的创新能力、何来的创新思维、何来的创造能力。大学教育虽说是“填鸭式”,但是没的理论知识作为创新基础,那何来的创新。

所以,我觉得不能断定大学的学制和课程培养是否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至少高校教育给创新、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作出如何举措

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切具备强烈的创新意思和精神的人就是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了高校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侵入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觉得首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对教学问题,对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图片、趣味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其次要实行教学互动,指引学生参加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最后,好奇心才是调动学生的根本。对于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容易发现问题,并将之提出、解决才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点。

4、应当注重、加强创新人格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说过:“只有全人才可以创造”。正如说的:要真的取得创新的成果,兴趣、好奇心、天赋虽然很重要,而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才是根本。在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格,它是毅力、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等。所以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应该抓住创新人格,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二、何为创新人格,大学生应该如何自处

创新型人格,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品质的综合,是创新的根据所在。创新人格的基础则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也是创新人格养成的重要目标。只要有着执著的目标,不断的努力,依照一定的科学方法,一般人都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格。

1、大学生需要强烈的求知欲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局限于现实的一种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不了解的领域、问题而产生强烈的尝试冲动,也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也是对于外在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指导下,才会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意图,树立新的目标,发挥出创造能力。

2、大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

有了创新意识,有了创造的冲动,但同时也必须有创造的胆识。做什么事情,只要觉得对自己有帮助,可以让自己水平得到发挥,能证实自己的能力,就应该尝试去做,去体会。拥有过人的胆识,不怕失败也是创新、创造的必要因素之一。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引导提出质疑,有错误就要指出,得到最好的解释,让创新具有“批判性”。

3、创新毅力中的学习毅力

古代有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强大的毅力支持着大学生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创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创造永远都是“豆腐渣工程”。毅力作为创造的另一个必要因素,在大学生创新人才教育中也是发挥着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魅力才会带给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则是伴随着毅力生成的。

4、大学生的自我激励

只有相信自己,不断的鼓励自己才能够在创新中站住一角。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增高自身目标、直面困难、不要怕拒绝、尽量放松,不断对自己说“你能行”。创新、创造也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来至于学生的自我激励。

5、团队精神中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教育谁都懂,但是一个“和尚”的创新力就缺乏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团队精神让我们学会在适应社会的环境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创新负责。

6、关注现代品格,提高自我创新

现代的创新性品格是实践性品格、变通性的品格、创造性的品格,当今大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创新,运用好变通的手法,不要一条路走到底,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创新性品格

三、分析高校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方式与方法

1、就国内外的人才培养,做个比较

高校教育,由于历史传统、教育体制的不同,也存在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a)在招收学员上

在招收学员一话中,就美国而言。高校招生都是由大学生自己决定的,而通过考试也不是唯一途径:如SAT考试成绩,;二是高中时代的学分;三是中学考试平均成绩要达到B;四是在考大学时需要推荐信;五是有的学校还要单独面试,所谓宁缺勿滥,竞争性相当强,而且学费也普遍较高。在中国,我国的教育还保持在“德智体”教育上,尤其是“智”参考的标准却是成绩。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前面能力都较弱,一心都投入课本上去了,在个人生活方面尤为突出,甚至传出某校招收的高材生连个鸡蛋都不会弄,这也体现了中国的教育,高考分数决定一切。

b)学生管理机制

对于国外的大学培育,首位都是通用知识教育,其次才是专门课程。他们认为,大学教育主要是兴趣、好奇心、知识、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其中个人品格、知识、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位置尤为突出。因此,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准备,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对通识教育的含义提出质疑和批判才是教育的精髓。而在中国,学校的制度已经明确的表达出,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奖励,不然就是惩罚,往往成绩就是决定性因素,这让创新能力的培养走向了阴暗的角落。

c)教育的根本思想

对于国外的教育,教师团队都比较注重国际化的教学,基本上都把教育、科研等合作作为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邀请其他国家知名的教师为客座教授等,也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在国际化的教授身边学习,鼓励自己院校的教授走向国际化。然而我国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相对薄弱,不管是师资、学生生源还是学校经费等都不能和国外相比。中国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比之中国实际情况,体会国外创新教育,中国大学教育应该如何做

国内外的高校培养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中国的大学教育,人才就像“市场批发”,一个院系的学生在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学、同样的体制下,经过大学几年的磨合,基本上都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了,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考、想法。在出身社会的时候,同一类的人才堆积如山,为了一两个岗位而抢破头皮,有的岗位却是很难招到人才。中国教育应当走出这个误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是适应大学教育是否出个“德智体”全优的需要。正如国外的“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出现在社会上的学生都是有着自己明显个性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像现在的公务员招聘,几百甚至几千人抢一个岗位,读的还就只有那两本书,总有好几百人被淘汰,淘汰后,用这两本书能干什么?这样子的思维就应该屏除。)

中国的高校教育就应该学习国外,在课堂之上,回答问题不一定要想好才说,可以边说边想,不一定你想完一套的思路就是正确的。做到不管知不知道都有勇气举手回答,临时创新也是创造,激发自身潜能也能够提高自己。其次,应该加强学生的创业思想,让大学生创业就是鼓励大学生不断的创新,用新设计和发明去创业。营造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氛围--创新、创造、创业。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6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囊括了许多具有正能量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还提供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发展。把“人文素养”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助力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能让学生以后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2.关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相关研究指出,人文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立足具备的根本条件,也是立国的有效前提,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其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高中阶段是学生在形成各种理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很有必要。英语是一门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语言学科,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教育”特征,高中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内容。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友谊”中所选的课文来自于《安妮日记》,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感受到和平和友谊的珍贵,从而让他们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更珍惜同学情、朋友情和师生情。高中英语教材中囊括了“文化礼仪、美术音乐、身体保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通过英语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成为一名“德、智、体、美”都得到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增加人文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去实践它。高中英语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让他们领略世界各地的领域文化。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提升了其人文素质修养。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老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情,适当加入这方面的探讨。比如必修一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老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进行延伸,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在全世界中,为什么讲英语的最多?我们学英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等话题。这些做法不仅能增加他们对英语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还是一种对于“英汉异同”的新的认知,它们能帮助学生正面积极地体会到英语的价值。

教材中人文内容的安排为我们提供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真正决定人文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老师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身份。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给予了学生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紧迫的,为了满足当下“应试”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觉得学生就应该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做题上,努力拿到高分。这样的认识就容易导致教师自己熟悉内容情感充沛,学生需求被冷漠忽视丧失兴趣。尽管英语老师对书本上人文知识讲解清楚,但学生并不能够加深并独自体会那些珍贵的人文情怀。比如在学习“Women of achievement”时,“Why not carry on the good work”这篇课文中,主要讲女主人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依然会勇敢追求自己的学医梦想,一辈子都在拼事业,把自己献给了病人的故事。当然,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会和同学说,要向这位女主一样学习她高贵的品质等。事实上,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所包括的“语法知识、语法结构”等相关英语知识要点,而对于课文本身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同学们对于女主的高贵品格并没有太多感动,也没有实现人文教育的真正目标。其实,在高中英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这种类似于人文情怀的优美文章,老师要带领学生反反复复朗读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会辨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丑陋,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