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武术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038-02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1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16年,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2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1):64-65.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杨啸原.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45-48.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14.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武德教育

武德指的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准守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历代武术界非常注重武德,因此有“崇武尚德”、“以德胜人,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说法。武德对练武之人既是一种修炼品行的指导,又是对练武者行为的约束。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更是应该将武德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武术教学全过程中。

1.武德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现状

通过查阅近些年来有关高校武德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发现:不论从高校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看,还是从习武高校生自身心理趋向、行为方面看,都没有将传统中华武术讲究的“以德胜人,武以德先” 、“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指导思想放在武术学习的首要位置上。

高校武术课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技术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武德传授。武德不仅在高校武术教学计划中几乎不见踪影,而且在实际教学进行中武德教育也微乎其微;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没有明确提出,各版本高校体育教材中有关武术的章节中关于武德方面内容的介绍几乎没有;武德教育未能贯穿武术教学始终,现有的武术教学对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发展及武德的重要性的讲授,仅仅停留在一两次理论课的讲授上,更趋向于敷衍了事。

学生对武德教育的理解不足。一方面,在高校的学生从年龄上看,都处于青春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习武目的、做人准则、人生信仰及追求均不成熟,缺乏自主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对武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武德的内涵、内容理解不够;大学生在习武过程中,武德修养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造成许多青少年对武术这一国粹内涵的变向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习武者因缺乏武德教育,丧失了习武之人尊师重道、谦和仁爱、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品格,自持武力、逞强斗狠、只为个人利益而违法乱纪。

2.针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欠缺采取的措施

2.1课程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开设武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选修或者是增加武术课程的课时量,开设武德教育的专门课程或课时,并结合武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抽象的武德与武术技能相结合,融会贯通,使其实现自身的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准则,规范其行为。这样通过武术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全面深入的了解武德的内涵,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武术,吸引学生参加到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在课余时间,武术教师或者在武术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专长的教师,开展一些并于武术武德的讲座,使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了解武德方面的知识,使武德教育贯穿武术教学始终。

教师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许多场合,教师本身或教师所倡导的思想、行为、品质,往往都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特别对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提高武术教育工作者自身武德修养的综合素质,在将武德教育更好的融入武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以科学的时间、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从学生选择习武活动的一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 等行为的旧武德,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武德观。让他们对武德有一种了解,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习武观念,明确习武目的,用正确的武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此外,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武德教育方法和内容上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针对高校武术课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技术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武德传授的现状,应重视和加强高校武术课教学武德教育,使大学生在健身与明德兼备、学艺与明理同存、立志与“为仁”、“重义”并举等几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做好高校习武生的武德教育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可以将武德教育融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完善了武德理论的研究,普及中国民族的武德精神,还对培养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晨,兰茹.西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武德教育现状浅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7,5(1)

[2] 林育隆,倪红.福建省部分高校武术课武德教育的调查分[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

[3] 金燕.浅议高校学生武德培育[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3

【摘要】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各种教学设施也并不齐全,这样的状况是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这些已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都需要进行解决,因此本文就针对此对高校武术教学进行浅析。

【关键词】武术 教学改革 探究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当前的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这就需要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思考方向,让改革更有益于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一)武术教学指导思想远离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在内容上还是只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就是会说教学的重点还是停留在竞技武术训练方面,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器材都是统一的模式,单调乏味,在这其中过分的重视教师在其中的主导性,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主体性的培养则是微弱的。

(二)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性

现如今的高校武术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压抑被动,个性得不到发展,再加上个别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不严格,在教学上就比较敷衍,没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对学生就是强调整体性的接受学习,这种机械式的模仿只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在技能上的重视会严重的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

(三)武术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

高校武术教学质量之所以并不高与教师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说在现阶段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匮乏的,在有限的师资资源中大部分的教师也不去认真的研究武术教学该怎样去教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是照搬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锻炼,也就是如此就更难达到好的教学质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是教与学的关系都没有倾注更多的心神去进行研究,这就是目前武术教师师资不足的表现。

(四)教学中缺少武术道德教育

高校武术教学中绝大多数就是只在乎学生的体能与无数技术的训练,对其道德培养是很微弱的,甚至个别武术教师认为这种德育教育和武术教学是没什么太大关系的,这就直接导致其他学生对武术学生的印象特别不好,尤其是学校里发生的打架现象在武术学生中比较普遍,这就说明武g学生欠缺必要的德育教育,这也是武术教学的失败。

(五)忽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因为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的开设就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能够达标这种想法也是普遍学生的想法,造成这种想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很弱的,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在教学工作上出现了学过却不会教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新思考

(一)尝试新型教学模式

要想改变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就需要武术教师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先把自身的定位进行转换,从过去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得到发展,不再只是为了教学而去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技能上的培养,要注重教与学的综合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武术课程所针对的学生群体是有较强求知欲、独立性和可塑性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与个性都是很张扬的,他们渴望着改变,不愿被束缚,尤其是单一枯燥的训导式教学手段,让他们对武术课程表现的兴趣不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内容,用更符合大学生发展的方式手段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武术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高校武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身体技能上的培养,除了技能武德才是重点。中华武术之所以在世界上都享受着很高的声誉,其关键就在于它的内在精神,它不只是具有攻击性、健身性以及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的武德教育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道德的教养,德育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四)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不但是为实现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所需,也就是让学生将来毕业后再工作中能够不尴尬,成为实用性的人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创造一些情景来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只有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不光是为了自身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高,同时也是顺应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整体的协调性也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2-104.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4

摘 要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也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奥运会、锦标赛等等国际大赛,国家体育总局对之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武术 传统体育 改革

一、高校体育武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我国目前文化 安全同时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外部挑战和国民信仰缺失和思想多元的内部困扰。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战略高度看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核心文 化,确保文化安全。社会上流行的篮球、足球、高尔夫、网球等体育项目基本上都是西方体育项目,我们不反对学习和了解西方体育文化,这是全球化趋势。但这些体育项目及其附属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和融入西方社会的同时,却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固守构成威胁,并极大地导致民族文化安全的危机感。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二、高校体育武术专业的改革方法

(一)更新武术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在武术教学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

(二)突出武术素质教育

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调查

高校武术公共课是高校体育课中独具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在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随着德州学院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现状已有较大改观,但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环节。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德州学院2009级、2010级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和武术授课教师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制定问卷,问卷涉及到学生选课动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双方关系、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考核方式等方面,并对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学生进行随机抽取发放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对问卷进行筛选,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选择公共体育武术课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观动因,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2]。在对选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选课动机存在多样性,其中认为强身(攻防)的最多,达到51.05%,选择修身养性的占30.52%,还有16.58%的是出于个人爱好。由此可见,学生对武术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比例相当,他们选择武术课的最终动机是学习一些简单、实用性强的攻防技术动作。学生们的选课动机也表现出我们在对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们所了解的只是一些浮浅的东西,而对武术的价值及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却了解甚少。

2、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情况

(1)教学内容有待完善。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3]。调查显示,目前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武术操、太极拳、少年拳等,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但在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率调查中发现,选不满意的占49.47%,一般的占47.37%,而满意的只占3.16%。从学生选择的内容来看,对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击类项目感兴趣的最高,占59.76%;其次是太极拳(48.78%)。此现象说明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击类项目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却受到了忽视,学生不满意教学内容还应归因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2)偏重套路动作教学,忽视理论知识传授。武术理论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授是弘扬武术文化,加强技术理解以及学习视图知识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有68.42%的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时基本上不讲理论知识,这说明了武术理论课的讲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学生接触与认知武术的调查中发现,有75%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通过电影、电视认知武术的高达89.47%,通过视图自学来认知武术的只占4.21%,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学生视图的能力较差。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对学生武术动作的传授,忽视了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加强武术理论内容的教学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针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64.02%的学生认为武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同时有63.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有30.52%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认为教师相当认真,但效果不佳,另有6.32%的学生掌握不了动作。本校公体武术课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动作并练习的方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教学双方关系尚需进一步融洽。在调查中发现,教学双方关系得不到理想协调,有时还出现对立。对于教师而言,认真对待教学,严格执行既定的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所应遵守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职业道德。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强,对旧事物表现的十分反感,对新事物渴求欲望强烈。然而,在本院公体武术课上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在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课间或休息时间都很喜欢相互交流,交流的话题大都是某个动作如何去做、所学武术动作如何在实战中应用等,还有部分同学喜欢交流一些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之类的话题。但同学们同时也表示,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另外,调查中虽然有55.4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公体武术课教学中尊重学生意见、认真对待教学,但仍有48.7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不好意思与老师沟通,故导致教师与学生思想常常产生偏差,诸多原因造成了教与学双方未能得以良好地互动与融洽。

(5)考核方式需要改善。武术教学考核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措施,并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价。本院公共体育武术课的考核主要从套路的完成情况、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这说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单一,而且仍受技能教育观的影响。由于过于强调技术技能水平,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使这种考核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不能同步。再加上学生考试时最关注的是成绩,而对自己实际学到多少东西并不关注,这也就与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相一致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程开展尚且顺利。学生的选课动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双方互动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学习武术的愿望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使武术运动在校园中推广和普及存在一定的障碍。

2、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并结合大纲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推陈出新,采用多样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定期安排理论课,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此同时,更新考核理念,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促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锻炼。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郑厚成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998.8(4)6-9.

[2]杨涛.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3)96-99.

高校武术教学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公共体育 武术课 分层教学

伴随着教学改革,我国的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诞生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分层教学模式。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武术套路极其多样化,拳种和器械都具有地域性和各自的特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加深对武术的理解。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分析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群体,对学生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也是是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1]。

分层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结合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层次性,把处于同一认知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群体制定适合其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强调和关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武术体育课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

1.分层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遵循学大纲,采取统一的模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武术基础、身体协调性等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和进度,让具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太过简单,所以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没有武术根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武术的动作难度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高校公共武术体育的课堂效率。

2.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公共武术课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武术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逐渐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3.有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学习,因此学习效果比较差。武术课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运动技术,同时也需要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分层教学模式则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它根据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武术基础、身体协调性等的差异而进行分层教学目标、方法、手段、评价的设计,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武术素养的综合发展。它改变了传统训练模式,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使教学训练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突出训练结果和个人成绩的表现[2]。

二、分层教学在公共武术课中的运用

分层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综合测评(包括技术特点、身体条件、心理负荷能力等),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有武术功底的,武术意识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的练习应进一步拓展、深化,增加动作难度、节奏、身法、攻防含义等内容或使其通过观看电视、录像提高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较好,有练习经历,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该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相应增加难度,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之前没有学习过武术且身体条件相对弱的学生分为一层,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多加练习基本功,同时加强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培养武术意识。高校公共武术课总体教学目标只是对各层次学生的宏观要求,具体情况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三、结语

我国的高校教学一直以来都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学大纲、材,这使得教学比较单调乏味。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更是如此,基本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授课单一刻板,学生积极性较低,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管理中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与此同时,实行武术课分层教学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分层教学的效果,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成为分层教学必然要求[3]。

参考文献:

[1] 张明莲.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