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话题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并行工程;串行;DFMA技术;CAD;KBE;专家系统
0前言
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仅是先进科技的竞争,同时也是产品设计的竞争。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是现代工业设计的核心。随着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快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残酷,产品开发的风险度也比以前大了许多,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产品由最初的概念构想到制造完成再销售到用户手中所用的时间要短;产品的形态和功能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质量要好;制造成本要尽量低,还要尽可能作到环保……。因此,企业如果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加速解决新产品开发中的一连串的问题,如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等。然而在这些问题中,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加快上市时间是关键。现代企业要求敏捷生产,这既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实现并行工程,即在协同企业和部门之间开展方便、快捷、安全的协同设计工作,而且在产品开发全过程中还必须让用户参与进来,以便发现产品的缺陷,及时纠正,满足用户需要,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并行工程
一般来说,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这些环节:确立项目、市场调研、设计(工业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电路设计+……)、工艺、采购、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等,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产品设计虽然占产品总成本不到5%,但它却影响产品整个成本的70%以上。
传统的串行产品开发模式,即立项后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设计部门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将图档交给技术部门进行工艺方法的编制和制造工装的准备,采购部门根据要求进行采购,等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进行生产加工和测试,产品结果不满意时再反复修改设计和工艺,再加工、测试,直到满足要求,然后进行大批量生产。不难看出,串行工程从设计到制造各道工序是按一定的先后顺序逐步实施的,由于在产品方案的设计中缺乏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因此,许多本来可以提前解决的问题都必须等到整个设计方案进入下一环节后才能被发现,然后设计部门再根据后续部门反馈的结果进行设计的修改与更正。这样,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些部门很忙,而另一些部门很闲,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而且出问题时如果部门与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很大伤害。这种方法由于产品开发中各个部门总是独立地运作,特别是在设计中很少考虑到其他环节的要求等,因此常常造成设计的反复修改,严重影响产品的上市时间。
1986年,美国国防部防御分析研究所发表了非常著名的R—338报告,提出了“并行工程”的概念,即“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协同过程)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①。进入21世纪以来,并行工程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它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既要考虑其上游的市场要求、客户要求,又要同时考虑其下游的工艺、制造、维修、对环境的影响、直至报废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同时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项因素。
如图1.1所示,这是并行工程所采用的开发模式。实践证明:并行工程能够降低产品成本25%~35%,缩短产品上市时间20%~9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60%,减少工程变更次数60%~90%,全面性品质(OverallQuality)增进200%~600%,企业年收入增加5%~10%,生产力提升20%~110%。④(P5)
图1.1并行式新产品开发示意图
DFMA(DesignForManufactureandAssemble)技术是并行工程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已贯穿企业开发过程的始终。它涵盖的内容很多,涉及产品开发的制造、装配、监测、维护、报废处理等各个阶段。在产品的设计早期(概念)阶段应用DFMA技术,考虑并解决产品的可装配性和可制造性问题,经过多次DFMA循环(见图1.2)后,再进入后面的详细设计阶段,然后是样机制造和大量投产。经过这样的过程,虽然设计阶段的时间有所延长,但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却大大缩短了。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①
2CAD的应用与发展
CAD技术是实现设计自动化,增强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最受到关注的是数据的传输与设计的协同问题,在由概念设计到结构设计到模具设计的计算机模型的数据传导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软件相互间的数据接口而出现许多问题。因而,最理想的方式是所有的过程能够在一个软件里得到完成。在这方面,EDS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UGNX作为一个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大型软件,提供了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到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的一系列功能,从而完美解决了数据接口问题。而且EDS公司的相关软件产品涵盖了整个企业产品流程,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都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2.1CAD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创新性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的阶段是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外表面的电脑虚拟形态构造时,首先应根据概念草图的特征曲线,在计算机上构造出产品外形大略的线框模型,并对这些曲线进行必要的光顺和优化处理,利用光顺处理后的曲线及考虑曲面的成形条件,选择适当的曲面构造方法来生成产品外形曲面.在构造曲面时,一般要求两相邻曲面在公共边界处要保持切矢连续或曲率连续,并要求所生成的曲面是光顺的。
产品外表面数学模型建成后,应生成刀具运动轨迹,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产品的外观模型,再根据造型设计与人机工学的要求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改,利用三坐标测量机,按设计的要求,测得外观模型的表面数据,并生成相应的点坐标文件,然后输入造型CAD系统,根据新测得的数据修改产品表面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后,生成最终产品表面的数学模型。③
产品结构CAD是按照产品功能及制造工艺的需要,将整个产品表面的数学模型分解为多个覆盖件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覆盖件的贴合面的曲面设计。在进行曲面造型时,应对曲面的特性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合理生成构造曲面的边框曲线,并确定各曲线之间的相互参数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曲面造型方法,才能满足造型设计的需要。
模具CAD的依据是产品设计部门提供的产品表面数学模型,并根据该零件的工艺要求,着手各工序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例如,在进行冲压模具设计时,应完成如下重要工作:冲压方向选择、工艺补充型面设计、确定最佳的压料面、冲压成型分析等。
2.2CAD的发展
近年来,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为满足这些新需求,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结果进行不断的、实时的修改。而传统的CAD不是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创新设计,而是把一个想好的设计做成实体。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面前,企业需要的不是在某一个产品细节上有一个工具做得更好,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另外,参与整个产品协同设计的人员范围很广,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直至于市场人员、销售人员,这些人都需要同样的数据。如果CAD软件能用一套集成工具全面解决概念设计、零件设计、装配设计、钣金设计、产品真实效果模拟和动画仿真等等问题,必将大大提高设计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案构思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设计结果的优劣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对CAD系统而言,不仅要能很好的处理数据信息,而且要能处理知识信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专家系统,为在计算机上实现上述非数值计算的智能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专家系统是一个运用计算机智能程序的系统,它具有大量专家水平领域内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建立一个工程设计类的专家系统一般应解决三个问题。
(1)知识的获取——何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和推理方法提取出来。
(2)知识的表示——即如何将以取得的知识转化为适当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结构,存储在计算机内。
(3)知识的利用——即怎样设计推理机构,以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专家系统的技术,与传统CAD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智能化CAD系统,这是CAD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当今CAX设计系统发展,产生了以知识驱动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新思路,简称KBE(KnowledgeBasedEngineering)。如何把知识、技能、经验、原理、规范等结合到CAX系统中,使得设计人员只要输入工况参数或工程参数或应用要求,系统就能依据相关的知识,自动推理构造出符合该特定要求下的数字化的几何模型。这正是KBE知识工程要解决的问题。KBE将人工智能技术(含知识库、知识规则、逻辑推理等)与CAX集成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的重点在于知识的重应用,以便最快开发出优质、高知识含量的新产品。
EDS是最早将KBE实用化的公司,它第一个推出KDA(KnowledgeDrivenAutomation知识驱动自动化)这一实用工具。UGS的KDA是将所有的工程知识,以统一的“规范”(Rule)形式,来表示工程产品的不同几何参数与工程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工程“规则”(Rule)都是用知识库来存放、组织的,在运用过程中,KDA系统会自动根据规则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其顺序。用户只需输入、改变工程参数或添加、修改工程规则,而无需关心CAX系统的任何功能,系统就会根据这些工程规则来计算工程参数对几何参数的影响,从而来驱动最终的几何造型。可见,所有工程参数作为属性被定义在几何实体上,可随时通过修改属性来显示产品几何造型的变化。②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进行真正的创新设计,它不再需要先想好要做成什么样,只要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然后在设计的进程中不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判断是否正确,并经过动态的修改得出精确的设计。
3.结论
设计应当是一个弹性的过程,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设计没有唯一的答案。作为产品开发的源头与重要环节,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运用先进手段,使设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我们应当关心的问题。并行工程与专家系统在CAD中的运用,则可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提高设计效率与成功率,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詹友刚、王峰.DFMA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并行工程的核心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北京:2001
2.莫欣农.协同制造工程——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北京:2001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2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针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充分借鉴了当今国外和国内ESP教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教学团队十余年的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践,以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于岗位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是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门特色英语语言类课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及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其先修课为大学英语及计算机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其作用是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职场提供专业英语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准备,一般安排在3年制计算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4学期或第5学期。
二、课程设计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是高职ESP教师与计算机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的,能够满足计算机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程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市场人员、软件测试员、程序员、网络信息技术员与网络管理员、客服与技术支持人员五大类,并根据计算机从业人员典型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分析、IT从业人员英语能力需求分析、课程内容选取、课程项目开发设计、综合教学资源开发整合、课堂教学实施及课后辅助训练、教学评估与反馈7个步骤进行设计。课程针对行业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14个模块,内容涵盖了包括Android操作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当前计算机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即时通讯、计算机安全、多媒体、电子商务、计算机新技术等计算机专业内容,此外本课程还围绕每个章节模块的话题增加了情景对话、职业技能、职场点滴(包括职业规划、职场规则、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内容,并在每章节的最后设计了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课堂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课程面向的专业群有:软件技术专业群、网络技术专业群、数字媒体专业群、物联网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游戏软件、软件测试、信息管理等,具有鲜明的IT特色和广泛的适用性,覆盖面广,推广性强。
三、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ICT涵盖了电脑、投影设备、计算器、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ICT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是实现网络环境下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的途径和方法。课程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中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或多媒体+互动白板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片展示功能、动画功能、视屏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互动性好,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辅助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传送功能,实现远程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课程网站上设有网上答疑系统,建立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的得到老师的解答,老师也可以及时地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讨论和和课后网络博客的交际和互动使学生能够了解IT工作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的个体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IT企业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
通过IT工作环境中真实英语交际的情景呈现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按照角色扮演使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具有专业性的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
(三)活动组织教学法
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如英语IT新技术论坛、IT英语报告会等,设计、布置情境,提供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
(四)分组互动教学法
组织学生通过pairwork和groupwork活动的讨论和IT技术及职业活动演示项目的准备和协作,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在借鉴以往优秀高职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片面注重科技文本阅读和翻译的倾向;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特点,在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在ESP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材和编写和开发;在EAP(学术英语)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EOP(职业英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充分重视现代化共享网络平台的作用,并配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利用ICT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网络互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专业交际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的教学理念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团队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与协作学习;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英语技能竞赛,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以鲜明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为特色,提出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
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计算机英语网络立体化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对于IT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需求,按照计算机领域的不同技术和方向分为若干模块,根据每个内容模块分别设计情景对话、分层次阅读、职业点滴、分组活动、网络交互、在线测试6个环节,通过该6个环节的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并以“IT职业英语证书”的获取培训“以证促学”,称之为“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四位一体的英语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依托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军队;信息化;军事活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1
[中图分类号]E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
1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军队管理的效率
1.1.1 持续削弱中间管理层直到取消
中间管理层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落后而产生的,它不仅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由于信息的多次“转手”也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其问题的根源就是要中间层为了体现自身的作用而将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最终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走形,这也是信息传播不流畅的原因。目前,信息技术是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慢慢削减并达到取消中间管理层的最终目的。
1.1.2 扩大管理范围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军队管理者与军队人员实时地掌握对方的状况与想法,并且所消耗的时间与精力非常少。所以,这就使军队管理者能够同时领导更多的人员,提高其管理的范围,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可以很大程度上对军队改革起到引导作用。
1.1.3 军队组织的革新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完成同样的内容所消耗的时间、人员都大幅度的降低,进而促进军队的发展,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保证军队中全体成员的及时沟通与信息交流。
1.2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军队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目前,军队内因为有明确的级别界定,当需要对军事活动作出决策时,就需要经过层层的授权,下级需要向上级就事务本身做出详细的报告,再加上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决策的时效性。所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以帮助军队在进行军事活动时在第一时间完成信息的传递,及时地作出决策。
另外,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军队内管理层决策的基础就是根据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而信息的缺失与匮乏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作出错误结论。
2 军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信息化的认识性不足
目前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信息化认识性不足的问题,在军队的许多政策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信息化的相关概念,这说明军队对信息化的地位与性质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同时,许多军队人员也没能正确认识到推行信息化的意义,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模式,无法适应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作业的新型模式,这给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同时,一项新的改革必将涉及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蛋糕”,信息化的推行要求军队各项公务更为透明化、公开化,许多不法行为也将无处藏身,因此必将得到这类人员的反对。
2.2 信息化工作流于形式
2.2.1 军队在线网站建设仍然存在不足
虽然军队的在线网站已经设立了多种栏目用于披露信息,但信息质量却不够高。一些栏目中的军队信息仅仅是将军队中的各项条文、条例进行了简单的抄录,并不能较好地满足军队与群众的信息需求,同时网站信息也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仅仅做到了信息静态展示,而缺乏动态反映,这将极大削弱网站的信息公布作用。
2.2.2 管理体制不健全
军队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建设部门,但工作机制却不够流畅,在很多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带来的不足。由于许多信息建设部门的工作范围存在交叉覆盖的现象,这就给部门发挥自身作用带来了一些限制,给军队的信息资源共享都带来了很大阻碍。
2.2.3 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的投资成本主要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网络建设成本及数据库建设成本组成,完善、全方位的信息化需要大量、持续性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军队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在军队的资金投入占比上,信息化的建设仍然处于弱势方,这给信息化的发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2.3 复合型人才缺乏
目前军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缺乏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军队各项信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工作,因此需要专业人才进行项目的建设工作,从项目决策到日常管理,必须依靠专业人士的判断。同时信息化又是围绕军队的各项任务展开的,工作人员又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而目前的军队中,非常缺少这类具备专业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军事的复合型人才,而军队也没有建立起这类人才的培养机制,这就造成了军队信息化的发展较为缓慢,无法达到较高的建设水平。
同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在军队的不断发展中体现出的信息化管理者的需求。对于军队而言,想要较好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则需要主管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也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与技能,主管信息化的人员的军事知识储备、技能掌握,以及对信息化的了解等将直接影响军队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与发展水平。
3 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
军队必须清楚认识到信息化的目的与地位,这是正确开展信息化发展工作的基础,信息化的部署与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在军队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始终将人民的需求作为信息化的发展准则,将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第一标准。在明确了信息化的发展目的后,军队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要注意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忽略了信息化的实用性,简单地对即有的信息化模式进行模仿的建设方式,使信息化无法与军队具体情况相结合,缺乏实事求是的建设依据,使信息化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二是墨守成规,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与军队各项军事活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与完善,从而发展出与时俱进的、具有军队特色的信息化。
3.2 整合资源,消除“信息孤岛”
军队发展的不断进步、军队信息化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比如军队的不同部门都是要组织建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信息系统,以及统一的信息规划。这些笼统的个别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阶段中,都使用了不一样的信息系统,其中的差异化可想而知。这种情况所带了的问题就是系统之间不能分享、不能很好地进行检查,因此出现“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孤岛”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有巨大的阻碍。
要想大力发展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要从现实出发,不断地通过重组结合,让军队运行与信息化相吻合。军队信息资源的重组结合也是打破旧观念、实现军队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所在。
3.3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
信息化的建设能不能顺利地开展,主要就是人才的能力发挥。所以,军队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信息化系统人才,投身于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要在军队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先做到事前收集社会意见或是建议,要十分重视操作性和实战性,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的工作,要让开发出的操作系统方便、快捷、实用。
4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军队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军事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发展,信息化便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军队工作改革的重点。而对信息化的正确了解是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并指出了军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化认识性不足、信息化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复合型人才,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军队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策略:提高信息化建设认识深度、消除“信息孤岛”、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军队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军队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雪明,李辉.坚持创新驱动 在服务军队信息化实践中实现品牌科学发展――以《军事通信学术》建设实践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8).
[2]南蕾,唐坚,殷燕,等.系统思考推动军队政工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4(24).
[3]胡国新,张明,黄成军.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科学设置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军事基本技能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主要体现在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譬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譬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2、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譬如,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的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时,雨水溢水路面的情况发生。
3、污水系统规划设计
3.1.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利用原下水道系统,将其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的建设费用、技术要求均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3.2.污水厂排水去向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处理后污水的排放以就近向可作为中水回用的途径或可向内河排放作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将处理后的污水进一步处理。
二、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及存在的问题
1、排水主要是生活及生产排水,还有就是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外洪以防为主。如防洪堆,水库等,而内洪主要是如何及时排除或滞留起来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洪排涝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洪规划重视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当地的历年雨水量、排洪流域面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十年一遇。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地域现状,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2、市政排水的污水处理是每个城市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问题。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还要应用新科技,建设节能坏保,再利用的原则,用生话污水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还有高效载体生物强化工艺,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和吸附。污水管网设计的将地面线资料,道路设计结果传输给污水设计系统,以给定的道路中心线为参照物,按照设计人员指定的桩号偏距,沿道路布置污水井。由于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污水管理面太大。所以在排水工程设计中,要设计通过管材、基础、施工方法等手段,合理选用排水补网,确定合理的排水管设计工程,这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还增加了污水的排放效率。
3、污水计算。准确的污水计算包括排水面积确定、污水管网计算,可以直接用系统提供的图形为最佳手段,对管径和坡度进行确定。帮助设计人员作出正确的选择,市政污水管线给排水工程规划编制滞后,造成了一些排水工程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设计,同样造成了设计的重复工作或工程改造的浪费。
4、将地面线资料、道路设计结果传输给水设计系统,以道路中心线为参照物,沿道路布置给水节点,给水设备种类比较多,系统提供了利用绘图工具添加自己的设备图例,最多达99种,设备布置完毕后可用交互方式将给水设备与设计人员指定的给水管线相连接,纵断面图和材料表的功能类同雨水管网。
三、城市给排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1、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谁。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多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触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加大给排水设计的力度,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没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管等各部门的权利、积责和监管机制。
4、在城市水系统设计中需增加与自然系统的有机协调,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贡献效率。同时需关注设计的多目标化和因地制宜。
5、需树立前瞻、动态的规划思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制定合理规划,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规划,使规划更具弹性、适应性和连续性,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6、应重视规划的、科学的、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避免片面的因素干扰。
7、在执行规划的过程,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强执行规划的力度。
结束语
由于在当前市政给排水设施的功能和特性不断提高,使得工程规模逐步扩大,投资效益和难度也日益增加,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管理和纠正,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更是确保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水体污染,减轻维护管理的工作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市政给排水工程做好规划设计是不容忽视的,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方案是确保城市合理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5
就连续性问题情境的涵义来看,连续性问题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要具备新的事物,可以说,这是产生连续性问题情境的主要核心因素;2.要有想要了解答案的欲望或渴求,这是形成连续性问题情境的基本要素;3.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因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产生思维动机的前提与保障.创建连续性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提出一定的问题,之后构建必须要解决问题的矛盾或冲突.也就是说,构建一种使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现有新知识之间的一种冲突,进一步激化学生意识矛盾的情境,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和效果.
二、构建连续性问题情境的原则
1.启发诱导性原则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带有一定的启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为此,在进行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方式下,中学化学教师要保证设置的相关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进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适度恰当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时,对于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恰当合理.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相关问题时,一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且设置的问题要能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未有的即将接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在连续性情境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繁杂.过难或过易的问题设置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进而不能更好地达到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实质、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构建一系列问题.换言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运用铺垫等手法使问题的设置更加具有层次,进一步提高问题的整体水平.
4.共同促进原则
教师在进行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时,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进而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的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还能实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构建连续性问题情境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
在提出相关教学问题时,化学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艺术能力,而不是始终以一种一成不变的面孔进行课堂教学.尽管科学是十分严谨的,但课堂氛围却应当是活跃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相关实验等作为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的载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将乐趣融入到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中,是目前教学的迫切需要.
2.组织进行一些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情境教学中,为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实验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化学实验过程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实验现象也十分多样.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定要对实验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同时要控制好实验条件,尽量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对一些化学问题进行阐释.另外,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常理认识相违背的实验现象引导出相关教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一些化学问题的探索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课后留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话题设计论文范文6
1.《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当中常用的方法。
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先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然后以情境教学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有多种灵活方式,比如: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现场指导教学法及分组讨论法等等。分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结论。例如:在讲解塑料模具结构的时候,学生们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将每个部分的名称一一讨论出来。讲授法:教师通过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中应用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现场教学:是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现场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又是它的继续和发展。借以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塑模中塑料原材料的讲解,老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场景了解一些知识,然后设计疑惑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
2.《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编写一体化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实现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体现教育的重要的依据。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当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集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一体化教学计划避免了重复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编写一体化教学教案。
一体化教学已经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因此老师编写的传统教案也要随之改变。《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案中的所有内容必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围绕模具制造额不同岗位,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原则,围绕“设计”“、制造”来编写,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根据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为能力体现。
4.《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时间的安排。
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场地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采用四学时为一个情景教学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和“做”的时间多数情况下是1:1的比例,当然对于难度系数较大或是学生部容易掌握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5.教师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分工协作。
由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一体化教学需要完成“做中学”“、学中做”,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有良好的团队分工协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名主讲与一名实训相组合的授课模式。主讲老师主要负责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模具的设计技能,指导学生完成模具的设计;而实训老师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模具的加工、装配和调试等,让学生能够正确有效的消化学习的知识点,达到巩固,加深,掌握的目的。
二、教学效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