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1
由于家庭、社会或个人主观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往往产生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等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不从心理健康角度找症结,引导学生修正不足,反而错误的用道德准则对学生进行机械、空洞的说教,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在德育实践中,很多老师认为孩子任性、调皮甚至打架斗殴是道德品质恶劣的表现,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防范或严肃处理,他们很少从孩子内心的本质上去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部分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一时冲动而为之,如果用道德因素去评判学生,那就大错特错了,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偏离道德目标
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引导他们感悟人生意义,正确认识自我、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德育工作的核心仍然是帮助孩子区分基本的善恶、是非、美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始学会做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以及家长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学生视分数为命根,只要学习好,只要拿第一,只要得高分,那么个人就是最好的、最荣耀的,使学生道德意识中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思想泛滥,在道德行为上只有自我,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责任视而不见。在国际体育竞赛的赛场上,当我们看到某些运动员拿不上金牌就放弃比赛的场景时,就不会感到吃惊和奇怪了。这种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信念十分不利,使他们很容易轻视甚至放弃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所负有的道德责任。
三、刻意拔高、生搬硬套的德育工作方法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相对贫乏,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其已获得的经验,循序渐进的推进,切忌刻意拔高、生搬硬套,德育工作不能违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活规律和品德发展的规律。例如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宣讲学习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报效祖国、成就事业,无异于对牛弹琴。
四、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而忽视了师德建设
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操守,关键在于教师道德的提升。教师良好的道德形象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感召力,同时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如果学生在老师身上看不到、体验不到、感受不到师之高尚、师之美德,那么要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将是一句空话。师德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爱心、人格、品行以及奉献、公平、公正的精神。爱心是前提,爱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核心,德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召,没有爱就谈不上德育,在缺少爱的集体中成长的孩子,要使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只会是一种奢望。教师的品行、人格是学生学习的活标本,道德水平高尚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奉献是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乐于奉献的教师,会给孩子们带来欢愉,从而使他们受益。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坚持公平、公正是现代道德的重要行为准则,教师对优秀的孩子要严格要求;对后进的孩子要宽容关爱,因材施教。因此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必须以提高教师道德素养为前提。
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总是自然或不自然的给一些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以优待,时间一长,这些学生也觉得自己很优秀,把老师的特别照顾和礼遇当成理所当然,而他们一旦在生活中或社会上遭遇挫折和不幸,往往不是想办法正视困难、解决问题,而是怨天尤人、投机钻营。一些学习差的儿童由于屡遭不公正待遇,逐渐仇视“优等生”,进而发展到心理冷漠、仇视社会,以致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偏激行为。所以,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台阶,没有一支道德精良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万万不行的。
五、学校德育工作不能重宣传轻落实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2
首先,要塑造教师率先垂范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除了父母等亲人,就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了。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看成是这个班级集体的一分子,更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校的“眼保健操”与“阳光体育课间操”,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知晓学校这“两操”长存的意义和目的,教育学生做“两操”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锻炼身体。每一次做操时,教师应率先垂范,带学生一块儿做。而每当此时,同学们看着老师认真做操的样子,他们也都会认真地做着每一节动作。“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是学生的一杆标尺、一面透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甚至有的会是一生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做到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用良好的行为、高尚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净化孩子的心灵,如日常生活中要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以微笑回报每一个向自己问好的孩子,让学生倍感老师的亲切从而也去问候、关爱身边的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切不可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要民主、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都因此而感到幸福,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次,要加强学生常规德育的渗透。由于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然而,国旗下演讲、班队主题活动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师要坚持制定好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根据德育工作重点,围绕安全教育、卫生教育、文明礼仪、理想道德、行为人格等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主题会、庄严的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对学生加强校风、班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常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等培养入手,坚持不懈地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深刻的熏染、形成共鸣,从而逐渐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尊师守纪、助人为乐、团结进取、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行。其实,大家都深知“五加二等于零”的道理。学生光周一到周五的学校德育教育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拓展延伸学生的德育教育到家庭里、社会上,结合本校实际,精心搭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把学生置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环境教育”的家务活、社会实践、征服大自然等活动中去自由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充分挖掘、整合各种德育教育资源,共同来完成学生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力求学生做到“在校内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其三,要做好学校宣传主阵地的建设。学校、教师应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一个橱窗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个角落都是发展人的场所。学校、教师要利用好红领巾广播站时刻传颂身边的好人好事、可利用橱窗展粘贴名人名画及名人的历史故事、可利用黑板报出刊活雷锋的感人所作所为、可利用学习园地让学生轮流抄录激人奋进的格言等,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及时更换出新,要让宣传阵地上的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成为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要让宣传阵地的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要让宣传阵地的教育资源每一正确舆论时刻牵引孩子纠正身上的不良行为,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更要让宣传阵地的教育资源每一粒火种在孩子的心灵里燎原,从而使孩子在健康的道路上快乐地成长。还可以说,好的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展、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主阵地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渗透的好场所,还是学生学习流感、消防、防震、防溺水等知识的场所。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写、画、悟等各种能力,教育效果应该非常明显。
其四,要重视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学校、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的知、情、意、行得到统一。首先,学校、教师可以开展 “关心身边人、做好身边事”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每天坚持为身边的人做好一件事,使学生怀揣一颗爱心、一颗责任心、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温亲情、友情、邻里之情,培养学生“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传统美德,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奠定。其次,学校、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3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而且,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差距很大,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高校应该主动应对,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通过各种平台,采用各种形式,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4
在学籍管理机制和体制上,不同高校各有特色。但不管实行哪种管理方式,都要明确"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的办学主旨和治学根本,而且学籍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既涉及学生的安全稳定,也是激励先进促进后进的有效载体,学工部门与教务部门在学籍管理工作方面有共同的工作对象那就是学生,有共同的工作目标那就是服务学生成才,二者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证,特别是要强调步调一致的工作理念,即面对一个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学生工作和教务工作两个部门,按照同一指导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中心,和谐有序的开展工作。每项学籍管理制度的出台,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都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调研,每项学籍管理制度的落实,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都应联合下文,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在制度宣传,信息畅通、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学习注册等工作环节上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步调一致,同台唱戏、同时还要注重强化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形成"抓基层、重落实、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制约机制,教务部门要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和信息反馈工作;学工部门要集中精力把工作重点放在考风教育,学风建设及日常教育上,配合教务部门做好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强化在校学生的学籍意识,实现学籍教育的全程化和规范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遵守学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
2志在和谐,增强教育意识,加强工作过程中的时效性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其根本就是要稳定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发挥约束力和强制的同时,还要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充分注重学籍管理工作在促进学生自律、优化德育教育和警示违纪学生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要强调"管与育"、"教与学"这两对关系的和谐。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是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籍管理工作的"管"中,切实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育"、是形成"两手抓、两不误、双丰收"的相互促进关系的关键和保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药充分发挥评优评奖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强化树立先进,宣扬典范的作用,使受奖者得到进一步的激励,使其他学生受到鼓舞;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籍处理过程中的警示和导向作用,下力气做好学籍处理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受到学籍处理的学生明白错误的本质,对所受处分真正从内心接受,让其他学生从中吸收教育,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管能动性,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发挥教学和学生工作主阵地作用,正确把握"教和学"这两个主要环节,倡导和强调理论教学是学生培养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强调师德修养,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课堂秩序,与学工干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理论课教师要定期向学生工作部门提供学生的学习及课堂表现,学生工作部门也应主动到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及课堂表现,学生工作部门也应主动建议,使学生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双方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努力下得到妥善解决。再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维护好制度的严肃性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繁琐而又严肃的工作,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处理每一个学籍问题时,不但要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还要充分关注与问题有关的其他因素,,如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认知问题,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等等,总之,在处理学籍问题时,要始终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从严管理,严而有格,灵活处理,活而不乱",实现严和活的统一,从而有利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重在扎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工作中的灵活性
学籍管理的对象是富有朝气的青年学生,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工作实践中,要注重政策性,原则性和服务性,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紧紧抓住制度建设,注册考试和教育警示三个主要环节。,才能促进学籍管理工作科学规范、依法有效、安全扎实地开展、。第一。要建成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扎实抓好制度建设环节。学籍管理工作原则性很强,处理相关问题要始终坚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不徇私情,在广大学生中形成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维护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籍管理工作的杠杆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强调要考虑周全,遵循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反应和人格尊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习落伍学生重新步入勤奋学习的轨道。第二,要坚持预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扎实抓好注册考试环节。要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分析其本质的基础上,对因各种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跟踪式的帮扶措施,尽最大努力挽救学生,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负责。另外,学籍管理工作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又因为管理对象的随机因素很多,很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因此,相关预案要不断完善,处理问题时要保证措施果断、流程清晰,从而才能取得管理的主动权,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第三,要坚持教育性和警示性相结合的原则,扎实抓好警示教育环节。在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以教育为主导,以处罚为手段,达到提升学籍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在落实学校学籍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把工作做细、做实,特别是在对考试违纪作弊学生做出处理时,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要成立联合处理工作小组,现场办公,在事实认定的基础上。缩短处理时间,处理结果及时公布,增强警示力度,并由相关学生工作干部负责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达到教育和警示广大学生的目的。
4结语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作用
社科部负责的“两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路径,但另外一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夹杂在党校培训、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辅导员工作中进行的,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和明确分工,所以无法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合力,同时因为在人、财、物、时上没有保证,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空洞化严重。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是同步的,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完善和充实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精神风貌的形成,加快学校发展。校园文化不仅包含了校园建设特点、师生业余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也包含了精神文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形成有巨大作用。
一、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处于时代前沿,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触途径广泛,在新思想的巨大冲击下,部分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彷徨,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道德准则。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思想潮流和新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学校自身校园文化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高校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寝室文化节、美食节、书画展、艺术表演活动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观念、精神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思想教育内容承载在文化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具有导向作用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场所,文化荟萃、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新事物、新文化交汇的场所,随着国际化的渗入,文化碰撞及社会新思潮的流入,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具有净化心灵、文化时尚相结合的校园环境,以校风、学风等形成高度的意识形态,引导学校的思想价值取向。校园文化通过物资建设,如在校园中建立文化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基地等,通过内在文化和外在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文化的熏陶,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情操具有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与无形兼并的文化系统,包括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文化环境汇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知识来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充实思想,完善人格;在精神氛围中,学生能够在大环境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遵守校园规则,从而塑造自身人格。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校园文化往往起到很大的陶冶作用,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接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洗礼。例如,校园文化通过建设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景观、引入文化遗产、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校园添加积极上进的生活元素,使学生受到启迪,将景观、活动等外在物质内化为精神、素质和行为方式。
(三)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凝聚作用
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校园文化集结了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凝聚在一起,而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体现在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产生的归属感,将学校作为精神寄托的乐园。同时,校园文化所创造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抚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同学之间会建立起互助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而学生的这种关系越密切,学生之间的情感便会越深,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会越强大。另外,校园文化所建设的精神文明更是凝聚校内力量的重要部分,学校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推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催动下,学生会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上形成一种激励。它主要是通过对自身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一些具有目标性质的校园活动来进行。首先在校园环境中,学生只有将自身融入学校大环境,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主动学习校园文化,并逐渐认同校园文化,激励学生获取正确的思想文化知识。在校园活动中,通过活动中的精神体现、目标价值体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奋斗精神、团结意识等,让学生积极上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五)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具有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中建立了相应校规、校纪、校风、校训等,是需要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使学生明白自身的行为范围和张度,从而抑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自身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
(六)校园文化能够美化学生心灵
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审美功能,使学生在情感体现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境界。对学生来而言,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体验生活和美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观。
总之,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完善的人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诸多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喜荣.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的、惯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须抛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真正从内容、手段、方法、载体、环体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感受到从所未有的新颖独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无声息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虑方式方法,始终坚持平等对话原则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非常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忽视了手段和方法的适宜性,以致于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劳而无功”却在社会、学校“背”上骂名,最终呈现出学生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的状态。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一方面,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创设。方式方法上要讲求“外虚内实”。表象层面上不能显得目的性太强,“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学生的反感,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了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骨子里面确实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绝不是简单、单纯的交流聊天,承载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经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是雅致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活动是巧妙的。既能实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的警觉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艺术。另一方面,尝试师生交往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氛围。对话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话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坚决革除传统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开展工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视眈眈”“众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势,营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对话的基础。因此,双方要以平等的姿态、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忘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尊卑,彻底抛弃“不愿谈”“不敢谈”“不能谈”的心理障碍基础,从心底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真正朝着师生间无所不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状态和境界。
二、切忌只顾把控话语权而不契合学生实际,始终坚持互动交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话语权的把控。正确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正确的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效果;相反,如果错误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谬误的观念象疾病一样流传,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效应。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把控不应凭借教育者的优越地位,而是靠要讲究艺术和技术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一味只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不理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既要发挥传统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觉地把自身塑造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示范,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为工作出发点来“取悦”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强调教育者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工作开展起来不能契合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学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两条“平行线”,不能产生“交集”,更无从去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实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单方面主导而不调动学生参与,始终坚持合作教育原则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接受信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加剧了其个性的形成和独立的意识,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他们自身的认识和看法,而且轻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毕竟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会完全成熟和正确,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熟和成长。一方面,要变“单主导”为“双参与”。“互动”才可能“和谐”。社会学上的“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众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积极的过程和结果,也有消极的过程和结果。当然,消极的过程和结果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只有双向互动,并产生积极的结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者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模式,转而谋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参与,调动两个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长的目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实现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传统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兴趣,教育过程就完全演变成了教育者个人在唱“独角戏”,“台下”的观众都“心不在焉”,无论多么“精彩”都不会获得“观众”的掌声。而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双方共同主导才能完成整个教育过程,期待出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标变成自身成长的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而把教师的职能从过去的强行灌输转变为指导引导、营造环境,由过去的“绞尽脑汁”要学生接受转变为现在的“心情舒畅”地保驾护航,学生自主地吮吸成长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顾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学生感受,始终坚持沟通理解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触摸(及)人的灵魂的工作。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必然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师生之间的价值或者观念的共识,开展起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讲求教育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主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摸清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开展工作才是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摸清学生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是摸清情况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教育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学生一线,和学生打成一遍,做学生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工作决策有依据,工作措施很科学,实施起来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考虑学生感受。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问题,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主张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即人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然学生成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工作的措施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争取学生的参与,主动邀请学生的配合,主动赢得学生的支持,师生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轻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顺理成章地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0).
[3] 陈倩.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2010(03).
[4] 李小红.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9).
[5] 张法成.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J].中国建设教育,2011(07).